第一篇:学生应常怀敬畏之心
我们中学生应该常怀敬畏之心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敬畏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如今社会不同了,现在的中学生虽然不会盲从,但也不能缺少五种敬畏。
首先是敬畏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父母给了你生命,你不单是为自己活着,还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学生热衷于上网玩游戏,荒废学业,浪费光阴,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对父母的期望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让人感慨这些人对生命的不珍惜,还给他们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伤心。因此,对中学生来说,要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只有健康成长,报答父母和关心自己的人,才是负责任的。
敬畏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遵纪守法看似受到约束,实际是维持了公共秩序,而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秩序的。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犯罪都是从犯小错起步的。频繁的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每个人都敬畏法则,有错就改,努力遵守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自己不断地进步,学校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
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得到更多收益。敬仰高人,会生出见贤思齐的力量。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
敬畏信仰。敬畏信仰需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而内心就是人的意志,向善求真的意志。教育是教人向善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至少来说,向善、求真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信仰。信仰的缺失,道德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当什么都不信,无所顾忌了,没有敬畏时,会变得非常可怕,弄不清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以至于是非颠倒。其实,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并兴旺下去,靠的是信仰,无论信仰什么,其本质是信仰真善美。
敬畏爱情。有首歌里唱道:忧郁是友情交往中的那份胆怯;深沉是排遣不出的一种寂寞;潇洒是会玩、会学而又天真活泼;理想是光“想”而她不“理”你的一个个诱惑;爱情是易燃、易爆、向往而又害怕的一把火。既然把爱情比喻成火,就意味着有利有弊。而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爱幻想又爱冲动,如果这时不能处理好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则会被“火”燎着,甚至造成终生伤害。因此,敬畏爱情才能避免游戏人生。还是把纯洁的爱情留给将来成熟了的你吧,这样才能让青春充满美好的回忆。
2014-03-28
第二篇: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
2008年,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说: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是要敬畏历史,二是要敬畏人民;三是要敬畏人生。习近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这就提醒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怀畏惧之心,严于律己,谨慎从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干净干事,造福百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要尊重历史。
“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敬畏老百姓,他决定你执政合法性与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畏民古训为官者应时刻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敬畏之心,人该有之,为官者更不能例外。然而,现实中有的官员心里恰恰就缺少一个“畏”字:口无遮拦,信口雌黄,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在嘴巴上惹出了麻烦;行为失范,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场所都敢进,钟情于声色犬马,结果在美色面前当了俘虏;私心过重,欲望过甚,什么好处都想捞,什么东西都敢要,结果在物质利诱中败下阵来,不能不令人警醒。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意思是说,一个
人如遇有祸害,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可能避祸趋福。失去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因此,对为官者而言,常怀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为官当有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法规,其实质是要敬畏权力,慎待权力,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为个人和小集团谋私利。权力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上天堂,也可以让人下地狱,关键看你如何掌握它――当你秉公用权时,它就会为百姓办好事,因而也会受到百姓的拥戴和拥护;而一旦让权力与私欲为伍,就会以权谋私,为所欲为,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最终将你送上审判台。
一位哲人曾形象地作了一个比喻:“权力像座桥,桥下是座牢,官员悠悠桥上过,歪心邪步掉进牢。而安全过桥的秘诀是:慎行、慎微、慎权、慎独。”实践证明,为官者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会尽职尽责、为国竭力,这样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永葆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常怀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
——在高二年级第一次集体会议上的发言
同学们晚上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主题是“常怀敬畏之心”。原因是暑假与一位教育专家谈话,他说现在的学生都是善良的,但都是自私的,对人对事对物都没有敬畏之心,他们将来是要吃亏的。回首2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觉得这句话不全对,但的确是如今校园的现实。
我们应该敬畏生命。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体验到“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悲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自己的命运:当其它生命被虐杀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便是自己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父母赋予我们生存的权利,我们就应该履行生命的义务,尊重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作贱生命,不放弃努力,不得过且过,认真生活,认真学习,体会成长的充实与快乐,无疑就是对生命的最好敬畏。高二了,我们应该放弃过去的懵懂与玩世不恭,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确立进入高中的目标,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精彩的人生历程。
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条件,大自然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敬畏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把对日月星辰的外在敬畏,转化为对自然和环境的内在敬畏,正视人类自身不过是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普通而渺小的生命存在,把自然世界丰富而具体的多种物质存在,当作自己的生命体系来对待,建立人与人、人与万物血脉相通的生命感受。只有学会了敬畏自然,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才能博得自己狭小的生存空间。即使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要确保大自然的天蓝、水清、花艳、草绿和人类的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只有人与自然的相融、和谐,我们才可能生活得更舒适,生存得更美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自己与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中的人和睦相处。如果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我们将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这一点相对我们年轻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我们应该敬畏规则。康德说过:“我最敬畏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生命是脆弱的,更是可贵的,而敬畏规则,遵法行事,才是生命安全和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法律也好,道德也好,都是规定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规则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红灯停、绿灯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救死扶伤、仁心仁术是医院遵循的职业规则;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勤奋学习是一个学生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一所学校,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合格甚至优秀来要求自己,这样不仅给别人带来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成就了自己的优秀,敬畏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我们应该敬畏自己。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和老师之言也会加以戏侮。活在当下,只考虑自己,人无敬畏,不知其可。敬畏之心常在,做人才能守底线,做事才会留余地。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学习和做事,让敬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是我们每一位年轻人要遵守的法则。
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前草坪的南端,伫立着1920年毕业的81名同学献给母校的日晷,上面镌刻的“行胜于言”四个字,这已经成为清华校风。1977级化学72班同学们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今已成为清华学子践行“行胜于言”的生动写照。我们省武高的学生应该拒绝坐而论道,拒绝夸夸其谈,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不论你周围是什么样的情况,你都应该能沉下心来,俯下身去,常怀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学习,规规矩矩做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学们,上名校、上好学校没有捷径,实际上,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的作风才能确保你们迈向理想的远方。
谢谢大家!
第四篇:常怀敬畏之心 演讲稿
常怀敬畏之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常怀敬畏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敬畏之心,人该有之,作为技术工作者、项目工作者更不能例外。图纸的一个符号标错、给客户邮件日期写错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现实中有的员工里恰恰就缺少一个“畏”字:口无遮拦,信口雌黄,什么话都敢不假思索的去说,什么事都敢不加思考的去做,结果在草率面前付出惨重代价;私心过重,欲望过甚,什么好处都想捞,什么东西都敢要,结果在物质利诱中败下阵来,不能不令人警醒。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一个人如遇有祸害,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可能避祸趋福。失去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也会让自己后悔不已。因此,对我们而言,常怀敬畏之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生活责任,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常怀敬畏之心,时刻保有危机感,敬畏自己工作岗位,不管工作闲忙、职位大小、工作性质,对自己的工作要至始至终要有一种欠缺感,要有一种总是不能满意的心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迫感。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必是一个令人畏惧的人。
有人说做老实人吃亏,其实老实人不是胆小怕事的代名词,有所敬畏也不是不思进取,循规蹈矩,老实人心存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心存敬畏恰恰是我们人生成熟的体现。
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有所贡献,才能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创新的同时,不忘敬畏之心,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事例都给我们一个真理: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会尽职尽责,为公司竭力,这样才能在 工作中、生活中永葆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谢谢大家!
第五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演讲稿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敬畏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他所敬畏的东西。因为敬畏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不懂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所以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
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目视国旗缓缓升起,肃立致敬。
这就是敬畏。
有一母亲到一佛寺拜佛去,路过一座神庙,就拐进去烧了三炷香拜了拜。出来后,女儿问母亲:我们去拜佛,您为何进了山神庙?母亲答:神也是佛,佛也是神。在母亲眼里,只要坐在寺庙观里面的,都是神佛,都要拜。
这就是敬畏。
天空闪电雷鸣,孩子很怕。母亲就把他揽在怀里,温柔地说:“孩子,不用怕,我们是好人!”
这也是敬畏。
在西藏的雪域,朝圣的人们,张开手臂拜倒在巍峨的群山脚下,映着神圣明净的山顶的雪峰,表情虔诚而肃穆,那情形让人看了禁不住要双手合十。
这都是敬畏。
这些都是民间最质朴本能的敬畏,若剔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它不失为一种神圣的力量,可以约束或者纠正我们参差不一的心灵。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首先我们要敬畏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北大学霸杀母藏尸活性炭除尸臭兽行大曝光。北京大学生接连自杀,陕西高三女生茫然跳楼,更有多少不知愁滋味的小孩子也热衷于轻生游戏。如今社会,虽然背负在我们90后身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但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更不能放弃它。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眷顾亲人的感受。我们要关爱自己生命,更要尊重他人生命。而也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人类是自然之子,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突生8.0级的特大地震吗?它无情的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在自然的面前,人类渺小的微不足道。它随时可以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幸福家园毁灭。敬畏自然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每一寸土地,节约每一处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自然,因为敬畏,所以懂得;因为敬畏,所以珍惜。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科学是进步的动力,我们应当敬畏。文化大革命时期,狂热占据了人们的灵魂,在那样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演绎的是一个无法无天、民生凋敝的十年浩劫,无视科学规律,盲目主观臆断,妄图一口气吃成大胖子,却忘记了“天命不可违”。还好在新时代的我们重新认识了科学,中国正在向科技大国一步一步迈进,而作为初中生的我们也在向更深的科学知识一步步探索寻求。尊重知识,敬畏科学,我们才能掌控它、运用它、发展它、创新它。才能为社会的前进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们常怀敬畏,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股正气、庄严与崇高。但敬畏并不等于胆小、懦弱和认输。
每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万物众生,都值得我们敬畏。从一朵向阳的花、一颗萌发的草,到一只蚂蚁的力量,一位母亲在产房挂满汗水与泪珠的笑容„„敬畏长辈,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谆谆教诲长伴耳畔,你会收益更多,敬畏贤者,才会生出见贤思齐的力量。
常怀敬畏之心,让生命之光更加神圣;常怀敬畏之心,让科学之路领跑未来;常怀敬畏之心,让尊师重教深入人心;常怀敬畏之心,让和谐之风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