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

时间:2019-05-13 09:0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

第一篇: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

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

刘国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数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工具,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和人际交流的简明语言,对社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话题1:《标准》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是什么?

《标准》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在总体上强调 “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里所说的“打好基础”,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单纯接受和掌握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也不是仅仅要求会算、会画、会推理。通过数学学习所要形成的“基础”,包括有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数学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算、画图、推理、交流以及使用计算机(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式运算以及数学探究、交流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对数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基础”,是数学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学会应用”不仅是要求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用数学”的体验和经验。既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知道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知道数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又促使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懂得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领会数学所具有的科学思想方法意义,为将来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有效应用数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确定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阐明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具体内容。在具体目标的把握上,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所获得的成就,更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所领悟的数学方法和产生的情感变化。要特别强调,数学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有独特的作用,常言道“数学使人聪明”,就是指数学本身注重思维,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因此数学课程及其教学应把“启迪思维”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还有,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是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往往胜过责任感”,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激发兴趣”应该是数学课程及其教学关注的重点。

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数学课程目标,促使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引导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应用过程的机会,促进数学教学重心进行必要的转移。

话题2:《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重点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标准》按照整体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基础教育阶段十二年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通盘设计,并按照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进行合理安排。具体的数学学习内容,由基础型课程部分、拓展型课程部分和研究型课程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表述为“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基本内容”是所有学生必备的、共同的数学基础;“拓展内容”具有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充实与其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基础;“专题研究与实践”是研究性学习的题材,注重于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

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遍及小学、初中、高中的各个年级。其中“基本内容”是相应学习阶段毕业考试的内容;“拓展内容”分为拓展I(非定向拓展)、拓展II(定向拓展)两类,高中阶段的拓展II又有文科、理科两种不同要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在个性发展中对数学的不同需要。

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不是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去代替原来的学习方式,而是要改变单纯接受性学习的状况,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获得多种学习机会和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促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逐步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现实性意义。

《标准》除了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外,明确指出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数学新教材按照《标准》有关完善学习方式的要求,力图通过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和新颖的事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冰冷的法则、性质、定理等,转变为更易学生接受的形态,为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题材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非常密切。如“乘法”的引入,是从《春天到》的儿歌开始,创设小朋友到游乐场游玩的情境,通过《我们的郊游》,让学生在熟悉的儿童游乐场情景中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系统认识“6个2”、“6个3”、“5个4”,„„。由此可见,课本重视展现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在这里是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注入,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话题3:《标准》对使用计算机(器)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取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使用计算器,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计算器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数据处理,既快速又准确,不仅操作简便而且能“化繁难为容易”;二是运算能力主要表现在对“算理”的理解,以及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并设计合理、有效的运算途径,通过运算进行推理和探求等方面。同时要进一步看到,大量的、复杂的计算问题,利用计算器(机)解决是简单易行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算法选择、结果分析等,只能依靠人的智慧,着重于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

第二篇: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课 程 标 准

(7-9年级)

第一部分

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但与其他类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注重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

劳动习惯。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与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等。

(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认真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并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意识,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尊重他人的思想与研究成果等。

(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7-9年级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因此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选择和确定专题。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

1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并把这些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和兴趣,启迪思维。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拓展研究性学习的领域。

●重视与各科知识的联系

进入初中阶段,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习难度逐渐增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加强与各科知识内容的联系。要注意从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科知识。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公民责任感。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阶段目标是:

(1)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

3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时刻准备着。这对于实现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最大追求不是授人以书本知识,不是记忆、背诵,而是培养学生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克服重分数轻发展、重书本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蕴藏于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资源,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提升学习质量。

2、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选择内容时应着重考虑:

(1)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应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把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对于初中生来讲,选择的内容可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一些问题,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去选择和设计内容,在活

5年级的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实践活动内容。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应当从促进学生积极劳动体验的产生和着力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基本任务出发,形成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应当在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注意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并注意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积极价值观,融入劳动与技术世界;应当重视学生的手脑并用,注重学生的技术探究、试验与创造,强调以技术内容为载体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应只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探究与试验,重视对技术的文化特性的理解与感悟,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一般地,一个具体技术项目包含着一系列具有综合特性的学习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的实践活动,能够获得相应的工具应用、材料认识、简易设计、作品制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1.基本目标

(1)认识劳动世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7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5)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

了解从事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劳动保护知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学习或就业的初步选择;知道创业过程的艰辛和乐趣,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

2.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及主要活动形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在以下范围组织:(1)劳动实践活动

包括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在社区进行的社区公益劳动;在当地厂矿企业或在农村的农田、林场、牧场、渔场等场所进行的简单生产劳动等。

(2)技能练习活动

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具有一定技术特征的生活技能,如日常烹饪、衣物缝制、常见洗涤等方面的技能学习,以及一些简单的、通用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练习等。

(3)工艺制作活动

主要指体现技术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活动,以及纸塑、泥塑、编织、印染、雕刻、刺绣、电子等项目作品的制作等。

9影、养殖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和加工、农作物良种繁育、树木种植等基本技术项目;家政有营养与烹饪、服装与缝纫、家用器具使用与保养、家庭理财与购物等项目。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其中3个以上的项目作为载体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职业引导可结合学生的毕业教育、社会调查和技术基础学习确定具体内容;此外应结合课外活动、社区活动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四)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特殊性。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1.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

1整合:应注意从各学科学习任务中设计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以学科学习任务为载体探究和掌握信息技术;同时,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价值的理解,推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4)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各地在内容选择及其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要体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地域特色,鼓励多样但不失合理的选题。

(5)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学习内容应丰富多样,要求要分水平,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3.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4.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衡量

3指标计对计算机功能的实际影响。学会根据学校、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具体需要,设计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方案。

?讨论分析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认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学习或进一步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有关功能及相关步骤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复制、移动、搜索;常用硬盘管理功能;设置安全与共享等)。通过实践,加深对资源管理的认识,养成资源管理的意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体验超链接在网页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形式的异同点。

?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信箱和反垃圾邮件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欣赏分析动画作品,比较动画与其他信息表达方式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

?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

5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

?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条件的可学会使用一种新的多媒体著作软件),集成各类素材,制作多媒体作品。

?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能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能在评议的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的异同。

?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之间的异同,比较网中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会交往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

?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如所见即所得工具)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例如,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了解和使用导航功能,设置超链接,初步了解(如,能看懂简单标识)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的作用。

?在使用网站及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开展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能

7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小学阶段已开设机器人选修课的初中学校,可参照下述要求组织相关教育活动:

?在制作和操纵简单机器人的基础上,探究机器人的机械装置、电子装置,了解计算机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动作的简单流程,体验机器人对信息技术多个门类的综合运用。

?通过使用和剖析一段机器人(仿真)程序,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确定算法-编程实现”这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通过剖析机器人教学平台中的程序实例,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学会使用一种机器人编程控制软件编制小编程,在仿真环境中运行或导出到实物机器人中运行程序,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结果。根据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

?开展机器人创意实践活动,学会搭建实物机器人(在不具备搭建实物机器人时,学会规划搭建机器人的创意实践活动,能描述搭建常用机器人的方法);初步了解复合结构的机器人机器搭建方法。

?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沿,分析我国在机器人领域存在的差距,树立责任感。

?通过合作设计、搭建机器人及参加有关竞赛活动,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5.实施建议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

9理和方法,更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理解和建构等认知活动是有效技术操作的前提,也是技术操作的提升与经验总结,更是探究科技奥秘的必要过程;而技术操作是认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达与实践检验。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技术实践能力。避免脱离思考与探究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1逐步适应学习进度,减少挫败感,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度的发展。尽量保证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内容,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期明显早于其他领域,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应通过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少些对主题的统一要求;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少些机械模仿;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操作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要多些接受和认可,少些打击和漠视。

6.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避免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数排名。

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典型作品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而不能只评价作品

3是否合理,或把握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避免假借机考之名,实际考察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的机械记忆,杜绝通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7.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建设建议(1)基础设施与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建议

?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条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要尽量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或多媒体教室,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

?尽量建设满足学习和活动所需的局域网,尽量连接因特网。?务必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安全的信息环境,提供健康有用的信息,通过技术防护过滤与人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主动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侵蚀。

?各地可根据本地的设备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选择具体的技术平台和学习工具,不必拘泥于一种技术平台;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避免教师统一指定所有活动工具。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条件较好的家庭、当地中心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场所的计算机设备和数码相机、扫描仪等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的上机实践和动手操作创造必要条件。

(2)信息技术活动材料和学习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建议

5开,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内容,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学生活动主题,因而具体内容应由学校根据学生需要来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要求: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2.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

学校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基地。每所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社区背景各异,学校发展的理念和学校传统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初中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统整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领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一方面,学校应在人力上,充分调动学校教师

7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在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中了解、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探究自我和同伴生活中的问题。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发展反思能力;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

第四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课程对学校、对学生的适应性。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同,它更强调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认识与实践、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规范性与生成性,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9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克服形式化倾向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学生实践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的必经环节。

学生的实践过程要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克服盲目的实践的局限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真知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要切实克服活动形式化、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

1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应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初中阶段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但不能完全用信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信息技术知识教学或技能训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与组织形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任务。

1.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阶段的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

准备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

3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组织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允许并鼓励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根据学生活动主题或课题的实施需要,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

5案。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指导行为。

(二)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要初步建立起来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应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有助于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整体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展要作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纳入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

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赵丽霞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 16 米、宽 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字母表示数 ” 中的第一课 “a 能表示什么 ”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 “ 代数式 ” 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 “ 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 代数式是怎

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 ” 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

“ 双基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景建科

通过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解读》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科学。下面谈谈我学习《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

2、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根本性变化是将数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

3、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大纲》主要关注两件事情:一是应该教什么内容?二是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为“双基”。和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这样就把“双基”扩展为“四基”。

4、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具体的过程性目标要求,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必须创新。新的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把握,还要考核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这样的评价要求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方法变为多元的方法。

总而言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下面的变化:

(1)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2)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

(3)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4)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第五篇:2018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2aba2b2,aba22abb2,了解(3)能推导乘法公式: ab 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k(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yk0探索并

x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2(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yaxhk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5)能用二次函数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之间线段最短。(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5)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6)认识度,会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7)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8)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9)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0)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11)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对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

(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

(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6)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

(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并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定义、命题、定理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3)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证明。(5)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9)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置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5)在平面内,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2、坐标与图形运动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画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2)在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3)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三、统计与概率

(一)抽样与数据分析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5、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6、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7、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方差。

8、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9、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二)事件的概率

1、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2、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3、会求一些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

下载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经验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考试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考试题》(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与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大全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游戏活动或故事情节中,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也学得深刻。有效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

    聋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聋校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初中组 根据学校的要求与聋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的数学教师认真的对聋校新课标进行了学习与讨论研究。结合课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下了一翻苦心,经过......

    初中学习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一个中考状元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分享 初一“我从来不熬夜” “初一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知识,很多的时间都用在吸收上了。”刘媛坦言从小学到初中是个飞跃,“就像我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论文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论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读书心得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读书心得 瓯北四中 邵仙丽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标准》基本理念的粗浅体......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问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问题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 3、课程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