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数据安全策略超越传统安全模式
全面数据安全策略超越传统安全模式
目前,企业数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数据泄露、未授权访问等数据安全问题正在困扰着企业。虽然都部署了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缓解、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安全解决方案,用来保护IT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可是企业安全基础设施让很多企业在应对日趋复杂的数据安全挑战时显得十分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确保系统可用性的同时,还需要保护企业数据的私密性与完整性。企业由单一注重基础设施安全转向基础设施与数据安全并重已迫在眉睫。
Websense安全专家指出,相对于传统的不能提供完整上下文环境分析的基础设施安全而言,数据泄露防护(DLP)是一种更先进的数据安全控制方法,它可以提供完备的上下文环境和独特的数据存储、访问与传输方式,充分保护数据的私密性与完整性。基于对企业安全现状与当前安全形势的深刻理解,Websense安全专家还进一步向企业提供了能够确保数据安全控制成功实施的“六步走”策略。
一、计算数据价值
这一步首先必须制定计划,否则数据价值的计算过程就会很艰难。因为数据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就像金融市场一样瞬息万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与高管和信息所有者协作,确定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估算数据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数据类型对数据值进行评分,针对数据重要性设置优先级,并将各种数据值囊括在内,这有助于确定数据泄露的可能性。
二、做出ROI分析
为了合理规划安全预算,制定新的数据安全控制方案,企业安全专家必须针对新方案进行详细的ROI分析,将数据价值进行量化,数据存储位置、数据访问者信息、数据访问方式,这些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分析、沟通,并与企业决策者在数据失窃与泄露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方面达成共识。
三、监控并记录数据
接下来,就要开始监控数据访问者的身份,以及数据在企业网络的流动。许多企业选择了数据泄露防护(DLP)解决方案,是因为最佳DLP解决方案可能够监控移动中的数据外围入口/出口点,并彻底监控终端使用中的数据。Websense安全专家提醒企业一定要监控数据流向的各个位置,包括通常会被忽略的打印机、扫描仪、移动设备和云服务。
四、实施数据安全控制
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虽然他们能够监测到异常数据,但不能运用有效的控制手段来阻止数据离开企业网络。不久前,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及行业分析机构Gartner公司已经证明,被动安全控制在企业中是无效的,专用于单一监控部署的DLP亦是如此。企业必须针对最有价值的数据采取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修订规则与策略,确保企业重要数据安全无虞。Websense中国区技术经理陈纲表示:“就个人而言,我不建议企业立即启动所有阻截规则。而且,就个人经验来说,分阶段的实施方法才是应用数据安全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
五、确定数据位置
然后,企业就要定位网络中的敏感数据。首先定位并保存最重要的数据才是明智之举。企业网络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备份和保存这些数据就要花费企业大量资金,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查找这些数据。然而,价格昂贵且需长期运营的数据挖掘服务性价比太低,对企业而言并不实用,因此许多企业选择了DLP解决方案。DLP解决方案可以定期扫描企业数据,识别并标记重复数据,避免对重复数据进行备份保存,降低了存储成本,并显著改善企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见性,因而成为企业安全人员的不二之选。
六、实施主动保护并加强员工训练
最后,企业安全人员还要对企业数据实施主动的保护,并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随着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点击网络链接或是发送电子邮件之前会考虑到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威胁,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针对企业重要数据的攻击被成功拦截。通过这种主动保护,信息所有者和安全团队均受益良多,IT团队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而与此同时,企业数据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Websense安全专家表示,相比在企业中部署的任何技术解决方案,数据安全控制策略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Websense DLP解决方案正是满足企业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通过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监控手段,使企业能发现并准确识别到真正与机密内容相关的数据泄露传输行为,保护业务相关敏感数据,降低数据泄露导致的商业损失,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二篇:指纹识别安全性如何超越传统密码?
指纹识别安全性如何超越传统密码?
随着5S的推出,出现了一些捧指纹识别的文章。这些文字初看有道理,但细想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指纹识别本身并不是新技术,应用在手机上也不是头一回。尽管5S采用了最新的技术来实现,但整个认证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扫描指纹、对比验证、返回结果。这个流程,除了验证数据的获取阶段外,和传统密码别无二致。
既然指纹识别早不是新技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取代密码,而5S一出便有人高呼“密码将被终结”呢?这些人真的是抱的实事求是的心态说的这些话么?想想那些被频繁调戏的指纹打卡机,心里就大致有数了。
那么我们先简单从输入速度、输入过程安全性、通用性、以及盗取难度等四个方面,看看指纹和密码的优势对比。
输入速度
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即使是5S的技术,指纹识别速度依然算不上秒刷。其识别有一个过程,而且不排除误差的可能。在当前条件下,指纹识别的输入速度对比传统密码并不占优势。如果密码位数不是特别长的话,不会有太大区别。当然,相信随着科技发展,这点来说指纹的优势会慢慢追上来。输入过程安全性
任何录入过程都有一个录入“介面”,以及之后的处理过程。要确保录入安全性,从介面开始就需要保证安全性。从这点来说,指纹和密码完全一样,适用于密码的破解方案也同样适用于指纹。
有人说苹果一定会对指纹识别部分做如何如何的保护。其实这些保护也同样适用于密码。比如将输入介面运行于一个高级别权限的沙盒中,将已存储密码和或指纹加密并同样以高权限限制的方式存放等等。
但该破的一样可以破,破不掉的一样破不掉,没有区别,只是消耗相应的时间而已。
通用性
指纹属于生物误别,以生物特征进行判定。密码可以根据你的喜好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密码,这将取决于个人的安全认识水平。有人说密码会容易被猜到,这也与个人有关。比如我的某个密码是借用了以前扔掉的某台电脑的电源序列号的排列组合,把我祖坟挖了也猜不出来啊。
而选择了指纹识别就没有这么大的可选范围了,你一共只有10个手指,还得考虑到手指受伤的情况。如果大量应用指纹识别,一旦被破解,这些数据都将暴
露。
当然,你还可以像网上那些恶搞者一样,选择脚纹、你家的猫、或者你的RT之类的。不过相应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比如在公共场合解锁,或者猫走丢了之类的。
隐私及敏感性
密码毫无疑问也是属于隐私和敏感的东西,但至少你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你破Chu的日子作为密码,也可以像我一样随便打开机箱找个配件的序列号抄上。也因此,现在流行的密码验证往往被放到网上,也就是在线验证。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但毫无疑问的,在目前来说指纹不能这么做,因为指纹太私人太敏感。所以苹果在发布会上明确申明不会上传到iCloud。存在本地的指纹验证数据不能说比放在服务器上就更安全或危险,但一旦丢失,引起的问题将不仅仅是你的应用验证信息丢失这么简单。
盗取难度
盗取难度上,密码应该比指纹更具优势。因为指纹作为生物验证信息,例如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是属于“摆在明面上”的验证信息。也就是说,答案就在那里,只是看你怎么去取得。
而密码则记忆在大脑中,获取密码的难度同样受到使用者水准的影响,但对盗取者来说,除了电影大片什么分析击键频率再猜出密码(还居然在几十秒内就一次成功猜中。)外,往往是需要直接“看到”录入过程才可以获知密码,因此对于盗取者来说,不确定因素更多。
注意这里说的看到,一般是指真的看到。如果有人说盗号木马什么的,这已经属于侵入录入介面了,参见上面的“输入过程安全性”,这种攻击方式同样适用于指纹。
在刚刚提到的三种生物识别中,人脸识别盗取难度最低,即使未进化到立体扫描,知道你长啥样配合3D打印,复制一张你的脸绝非难事。虹膜获取难度最高,当然随着Google Glass之类的设备推出,不排除未来也成为可轻易获得数据之一。指纹来说,获取难度位于中列,但毕竟指纹是暴露在外的,只要有接触,就有获取可能,甚至设备本身就是个很好的指纹收集装备。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指纹识别这项“老技术”在安全性上并不具备完全取代密码的优势。在移动设备上集成高精度的指纹识别功能,并不能说没有意义,抛开带来的隐私问题外,优势主要体现在下面这些。
免记忆性
密码的使用成本随安全性增加而增加。如果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了不同的密码,记忆成本较高。
编码与输入过程均不受用户认识水平影响
密码的安全性与使用者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这包括了密码的编码方式,以及输入时的安全防范意识。而对于指纹用户来说,就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死活一摁了事。
总的来说,指纹识别的应用,更多的是带来便捷性而不是安全性。无论什么技术,苹果一用必然会火,这已经成了当前市场的定律。所以预期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移动设备集成指纹识别可能会成为一股风潮。但这个系统倒底对安全性带来多大帮助,对指纹这种个人敏感数据又会产生多大的威胁,还要看各个厂商在实践中的努力。
标签: 黑客培训,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黑客技术培训,信息安全培训,网络安全工程师
本文来源:北斗教育
第三篇:万达模式:忧患与超越
万达模式:忧患与超越
在国内商业地产界,深圳华润万象城、北京西单大悦城、万达城市综合体是三大经典案例。前二者是单体项目,有妙手偶得的成分。万达广场则代表着清晰的产品模型和现金流模型。在融资通路缺失的今天,王健林创造出以售养租、现金流滚资产的转型故事,提供了租售并举的中国化尝试。时至今日,万达的转型之路并未功成。经过第一轮跑马圈地之后,万达到了调整和提升的关键时点。跨过这道槛,商业不动产之王名副其实;跨不过去,仍停留在套取土地升值收益的沽名钓誉。——编者
这是最好的年代。商业地产的热度就像是一锅煮沸了的水。在抢钱、抢地、抢人的“三抢”运动中,王健林忙得像打仗。
趁上台前的间隙,他与一国际知名品牌沟通了合作意向;接着是万达模式现身说法的演讲;结束与成都成华区政府招商代表的5分钟会谈后,飞赴香港。
这是3月底中国商业地产2011年会的现场。王健林匆匆离去,相信不少人会感到失落。听众席上还有北京、重庆、天津、大连等十多个城市的政府招商代表和数十家拟进入万达广场的知名商户,怀着很高的期待,却与王健林缘一面。
经过多年否定与重塑之后,万达终于收获了清晰的城市综合体模式。取经者、朝觐者、上下游合作伙伴和政府代表充斥了会议所在的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在中国城市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万达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健林首次将现代商业地产发展模式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并使其在中国大地上获得了产业化发展的实践。
芝麻开门
王健林创出的最闪亮招牌莫过于大连万达足球队,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八冠王”,后无来者。
2000年,王健林在声望的顶点退出足球圈,同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决定隐退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开发。故事的后来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桥段。
万达开发出蹩脚的第一代产品——单体“盒子”并散售底层商铺,小散户高价买铺亏损巨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改良后的第二代产品同样蹩脚,2004年开始建设的“盒子”组合并无明显改观,刚烈的沈阳太原街商户闹得万达不得安宁,王健林无奈只好回购重建。学书不成改学剑,认识到散售行不通,王健林180度转向完全自持,资金压力沉重,凭借麦格理提供的32亿元私募,才在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里侥幸过关。
2006年,宁波鄞州万达广场芝麻开门,王健林如醍醐灌顶,“盒子+街区+高层”综合体一下子开启宝藏之门(万达三代产品见表1)。转折看上去就像围棋棋子一样黑白分明。实则不然。万达第一代盒子和第二代盒子组合已经具备了综合业态布局的形似,“订单地产”模式也号准了沃尔玛等跨国企业对与中国市场对接的脉搏,王健林只是没有找准主攻方向。
宁波鄞州万达广场就像上天赐予彷徨跋涉者的礼物。万达改变了战术,从一、二代产品中的“街巷战”中撤出,转而打“野战”。
万达的早期作品都位于南京新街口、青岛台东路、沈阳太原街、长沙黄兴路等黄金商圈。一步差三市,成熟商圈商业饱和,万达虎口拔牙谈何容易?而在城市新区,万达打“野战”的优势得到了极大发挥。
如果把宁波老城区比作鸡蛋的话,鄞州就像是蛋清,围合着中心城区的蛋黄部分。在宁波扩城运动中,鄞州南部新城被规划为城市副中心。万达以近乎零地价拿下21万平米的地块,打造了融公寓、酒店、写字楼、购物中心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不能因美洲大陆的天然存在就磨灭发现者哥伦布的伟大。万达在水牛悠悠走过的农田里打造出了地标性建筑,购物中心体量27万平米,风险自不待言。在万达一级半土地开发的先行带动下,鄞州新城迅速升温,区长也顺利升任宁波副市长。
在万达发展的历程中,宁波万达广场的开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万达选址标准开始从城市核心转向上海五角场、重庆南坪商圈、无锡滨湖区、沈阳铁西等城市副中心。“一座万达广场,一个城市中心”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认为,城市综合体适合中国国情,在REITs等融资通道没有打通的情况下,解决了持有和散售的矛盾,产业自身平衡,商业和商务结合,公共设施共享,商务提供了大量高端商业人群,商业为商务提供了便利。
万达广场批量开业,商业综合体变成品牌,政府引进万达构成实在的政绩体现,协议拿地成为万达通行的取地模式。不直接向主政官员输送灰色收入,但满足其政绩诉求,万达在土地市场树立起议价权。
万达在宁波建设的第二个万达广场——江北万达广场,采用土地定向招标的方式,万达以楼面价1500元/平米获得。雅戈尔同时拍中另两幅地块,价格高达5520元和8540元。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更让人戏谑。中海地产2007年9月树立起8300元的基准地价,数月后同区段位置更核心的地块被万达2100元拿下。万达的公寓1万多元开盘销售后商场营业,中海才开始动工。万达的钱早赚回来了,中海的资金还在沉淀,越沉淀成本越高,不知道怎么解套。
以快制胜
在万达所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当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从拿地到开业只有18个月时间。如果实现不了,不管理由,一定要对项目负责人进行问责。
据说,万达成立20多年来近百个项目(包括住宅)中,只有昆明一个项目没能按期交工,其总经理被开除了。北京石景山项目从破土到开业只有14个月,期间还经历奥运会停止施工,照样一天没有拖延,按计划开业。“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王健林用西汉政治家贾谊《治安策》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万达的执行力。
有过18年从军经历的王健林在万达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模式,目标责任状、誓师大会等军队管理手段在万达广泛采用。王健林也比较喜欢有当兵经历的员工,万达物业公司高管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转业军人。
从条线管控上即可看到万达管控体系的效率。前期项目拓展、中期开发建设、后期租赁运营,三高管各管一摊,再加上主管财务和人事的两位副总裁:五个高管对王健林直接负责。王健林以工作为嗜好,据说每天早上7:20就会来到办公室,只在春节的时候休息五天。除了总体战略的规划把握外,他在万达的全业务链条中是全才:能够轻松画出商业项目总图;知道购物中心每个楼层的承重,也知道超市紧急供电系统需要多少柴油储备;当然,对旗下产业的运营数字也能信手拈来。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万科和万达两大“万字号”企业几乎互为正反面。产品线:住宅VS商业地产;掌门人“二王”:率性超脱vs事必躬亲。在广州道本商业地产策略中心总经理段宏斌看来,出于商业地产全产业链整合的需要,“万达英明的独裁胜过良好的民主”。在一跃成为中国商业地产第一团队之时,万达并没有失聪、失明,相反却通过企业制度优化了集团管控模式。万达内部有“万达基本法”之称的投资、项目、租赁三大决策文件,为了提升研发能力并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在集团设置了商业规划院。
项目在18个月内必须开业,除去客户积累、签订合同、技术对接和进场准备,每个项目的招商周期只有6~8个月,对万达的招商团队来说最痛苦的是时间因素。
“每个项目开业,我们都要扒层皮,至少一个月要连轴转。”万达商业管理公司员工如是说。同样体量的项目公司,万达人员配置基本是同类公司的一半。万达的压力还传导至合作商户和供应伙伴。
万达要求所有店铺同期开业,商家必须按时间节点要求进场装修。坊间流传的另一个桥段是,抢在一年内开业的西安名乐园万达广场在开业倒计时准备中,万达要求施工方一定要加班,甚至把商家关到门里不让出来,由万达的人给他们送饭,每天晚上必须干到12点才能走,第二天早上7点以前开始干活。
段宏斌表示,万达一个新项目拿地后18个月建成开业是“讲政治”的表现。任何一届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都希望能够任期内项目建成开业,自己栽树,自己摘果。
快是万达模式的精髓所在,万达的整个体系都建立在快开工、快开业、快拿地的基础之上,停下来就会出问题。某商业地产开发同行曾拿万达项目回款跟承诺投资额比对,发现二者悬殊太大。
由于没有完成资本市场对接,万达靠有限的自有资金撬动起庞大的资产,周转率是命门所在,行业内通行的说法是,即使是在市场状况很好的情况下,万达广场的公寓、写字楼和临街铺面也不做销售进度控制。
城市综合体的成型产品模型为万达创造出了土地议价优势,抢进度、抢地盘则有助于将土地增值收益最大化实现。万达前两代产品过其门而不入,自宁波鄞州项目开始一顺百顺,也与2006年以后国内房地产进入土地高速增值阶段不无关系。
以青岛台东万达广场为例,这是万达第一代产品,当时商铺售价约为3万/平米,同期同地段住宅的销售价格仅3000元/平米,商铺售价是住宅的10倍。为利润最大化,散售是唯一的选择。
等到了青岛第二个项目延吉路万达广场的时候,万达通过商业地产品牌效应低价夺地(万达2100元VS中海8300元)。其他竞争对手随行就市,政府定向招标给万达提供了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保护。公寓、写字楼的销售基本实现整个项目的资金平衡,商业的负担减轻,万达商业模式的优越性凸现出来。
2005年以前,万达还深陷商业地产的“诅咒”,在2006年开始的房地产上升周期,万达羽翼初成,在地方政府卖地热潮中,土地议价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随后而来的金融危机给万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说王健林是最大的得益者也毫不为过。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在其他企业都不敢投资的情况下,王健林发动疯狂拿地的“野战”攻势,在中东部二三线城市副中心重点出击,2009年全年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超过20个,拓展的项目是过去八年的总和,2010年更是乘胜追击。两年内成功布局50多个大型城市综合体,一举树立万达商业不动产王者的江湖地位。
单在中部城市武汉,就敲定了江汉路、菱角湖、积玉桥、经开、东湖和丁字桥5个万达广场,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王健林的目标是,在每个中心城市万达广场都要来上8~10个。
银行贷款投向商业地产的短融长投风险王健林有前车之鉴。在2004年宏观调控中,购物中被列入限制发展的七大行业之一,万达除了已开工的购物中心外,其他项目一律停顿。王健林判定目前商业地产仍处在布局阶段,出于城市综合体模式的自信,卡位中心城市优质商业地块是当务之急。
在商业地产爆棚的当下,复制并赶超万达成为业内热议,万达以售养租、跟政府谈条件两件制胜法宝正成为行业公器,王健林保持领先优势的唯一选择就是扩大地盘,树立竞争门槛。
持有物业量要做大,必须分散股权扩大融资,而要保持管理运营的统一,REITs几乎是商业不动产的孪生体。美国西蒙、澳洲西部集团虽然对万达不构成现实的竞争压力,但不代表永远不会。
王健林的担忧正在此处,西蒙在资本市场是3A评级,有养老金等长期廉价资本跟随,融资成本低至2%,而万达在7%~8%.所以,万达必须利用这难得的保护期,树立起后来者难以企及的规模效应。
现金流滚资产
2010年万达销售收入超过660亿元,在住宅受限、商业项目热卖的第一季度,易居统计出的万达销售额高达187亿元,位列行业三甲。但从收入构成看,万达租金贡献几近忽略不计,这与其亚洲最大不动产运营商的身份严重不符。市场一直质疑万达借商业地产的噱头搞销售物业开发,把公寓、写字楼、临街商铺能卖的都卖了,购物中心自持部分也只有30%.如果这一点有失公道,但万达用地产开发的思路做商业当无争议。
城市综合体作为成熟产品模型,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王健林更为得意的是其投资模型,公寓、写字楼、街铺出售获得的现金流部分用来支持商业物业的持有,部分用来购买土地资产,以支持扩张,他把这种模式叫“现金流滚资产”(见图1:现金流滚资产——万达商业模式的精髓)。
为了加快滚动速度,行伍出身的王健林把部队的管控体系引进万达,建立起高度集权化的控制架构。他创造性地把繁复的商业地产流程简单化,分拆并固化各个细节,使之变成可沉淀和迁徙的实操指南。
万达从卖店铺过渡到只卖主体商业之外的写字楼、公寓、步行街铺,既达成了综合体规模上的城市地标,又解决了产品和资金链的最优组合,实现从原来以营销为导向的订单地产向持有型订单地产的重大转折。
相比“野战军团”取地和销售物业的辉煌战绩,商业物业投资回报率低一直是业内诟病万达的集中指向,毕竟商业地产的出发点还是商业。王健林也十分明了万达的软肋,并未直接对万达租金回报率做出回应,表示不低于行业平均租金水平。有业内人士做出测算,由于主力店租金偏低,万达广场全国平均租金水平不足2元/天·平米。
在万代早期产品中,几乎所有的底铺都由万达以“返租”或“代租”形式“统一招商”,但实际投资回报率只能达到3%~5%,与当时卖铺时宣传的8%以上的投资回报率相去甚远,万达每年都要在租金上赔钱。
在第三代产品中,万达广场迎合了休闲购物中心浪潮,在原有百货、超市、家居家电卖场等业态基础上,拓展了餐饮、电玩、KTV、影城、健身等休闲娱乐业态。事实证明,超市、娱乐等业态确实能迅速带来人气,但万达仍深受租金回报率低的困扰(万达城市综合体主要商家构成如表2)。
为了配合万达的扩展速度,并摆脱对原有主力店的依赖,万达2006年开始创建万千百货、万达酒店和万达影城三大品牌。
万千百货虽然被万达寄予厚望,并立志成为中国一流的百货集团,但直至今日,从纯商业角度去看,仍然是万达最大的硬伤所在。
动线混乱,中档定位,客流有限,业内哂笑万达广场为“中老年商业地产”,也多拜万千百货所赐。王健林曾经说过,万千百货对万达最大的贡献,不是销售额和利润,而是为了支持万达的核心业务。
百货招商谈判时间长,又面临租金打压,跑马圈地当先,万千百货首要任务是补上空缺。除了作为占压供应商现金流的途径外,万千百货更多起着弹性面积和腾挪空间的作用,好比报纸中的留存版面。等三年以后购物中心做旺,万千百货面积压缩,空余出的面积将用以散租,以提高租金收益。服务于万达城市综合体的定位,加之紧迫的招商时间限制,万千百货所能招到的多是ONLY、VEROMODA等中档品牌。万千百货、室内步行街商户、主力店沃尔玛的散租面积、室外散售街铺都是同一档次乃至同一品牌在竞争,如何确保万千百货不凭借低物业成本优势挤压商户,就有很多沟通工作要做。
相比万千百货的实际亏损,万达酒店沉淀的资产量更大,根本无从谈及投资回报。有很多企业在酒店上吃过苦头,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商务和旅游需求很充分的城市,五星级酒店的入住率也不足五成。
酒店已经成为目前最不赚钱的商业业态。有业内人士感叹,酒店已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直接相关,哪怕在廊坊这样的四线城市,政府也会要求盖一座五星酒店,没有入住率,政府开会或吃饭使用。
不过,万达旗下的酒店给人感觉上是“简朴型”五星,没有利兹卡尔顿、威斯等奢华酒店品牌。酒店对于万达来说,一方面为了跟政府在土地和税收上谈条件,还有助于提升公寓、写字楼等销售物业的附加值。同时,如果放进上市公司资本化,酒店构成很大的资产值,现在也可以申请抵押贷款。
相较百货和酒店,万达影城当属妙手偶得之。当初同样用作“填空”的院线赶上消费结构升级的浪潮,率先成为万达培育出来的明星业务。据悉,6厅影院的年票房收入1000万元即可保本,但万达个别影院票房收入高达4000万元。甚至,万达院线电影贴片广告之前的等候广告,也已经提升至3000万元/年。
成长性和收益性兼具的万达院线已经提交上市申请,在核心业务孜孜以求上市但每每失之交臂,万达院线竟后发而先至。
万达城市综合体模式遍地开花最大限度地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沉淀下巨量的资产。在几大富豪榜上,王健林已是首富热门人选。地产模式能像汽车磨具一样复制,但商业却需发挥手工精神,万达只好以时间换空间,全面布局后再调整提升了。
万达早期项目选址城市传统黄金商圈,大量商业云集,取胜之匙为差异化、特色和高品质,万达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而来到了宁波鄞州等城市副中心,大而全、中等定位、不太强调差异化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却有很强的爆发性。18个月内开业也不容许在差异化上着墨太多。
随着次商圈的成熟和竞争对手的跟随,万达必须证明自己不仅善于打“野战”,而且也具备打“街巷战”的能力。
此外,万达购物广场的模式化复制,也难以进行客户群细分和差异化定位。凯德商用分别有来福士、嘉茂、嘉兴茂三个从高到低的品牌序列,华润也分别有万象城、印象城和欢乐颂与之对应,万达中档的定位最容易陷入千店一面的同质化竞争。
万达正努力做出改变。合肥包河万达广场是万达2010年样本项目,合肥万千百货尝试做精品店。过往对万达并不“来电”的GUCCI首度进入万达广场。济南万千百货也成功招商阿玛尼。王健林信奉“购物中心是吃出来的”,餐饮最容易做出地域特色和差异化。目前,万达的招商瞄准所在城市具有高端影响力的主流餐饮店,良友集团、石浦酒楼、红杏酒楼分别引入青岛、宁波、成都万达广场。
一直在延伸产业链的万达选择了重资产,可以确定的是,在上市之前,王健林将一直沿着“逆资本化”道路走下去。在沉淀巨量收租物业的同时,百货和院线有望成为明星业务,高增长高回报,迎合资本市场偏好,将单独分拆上市。
在商业资产之外,王健林还规划有旅游地产的宏大蓝图,并在长白山、普陀山、武夷山、西双版纳和大连金石滩斥下巨资。作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下一个分支,他也正以先行者的姿态闪电布局。
忧患与超越
据万达内部人士透露,万达在石家庄拓展项目时,市政府承诺20天内办齐四证。万达作为央行全国房地产金融改革试点企业(另一家是万科),四证到位后商业银行总行安排石家庄分行放款。
这意味着万达拿地的钱20天内就可以回来,银行的配套融资将用于支付地价款和后续开发。商场开业前公寓和写字楼已经实现预售,销售1~2年,经营现金流转正,万达净赚了一座购物中心。
这是万达模式的极致。很少的自有资金通过杠杆放大,撬动起巨型项目。但问题是,市场下行,销售没有回款怎么办?如果多个项目同时出现销售不畅,立时有累卵之忧。据一名投资济南万达广场公寓和底铺的投资人士透露,万达一天一个电话催她去缴款,她据此判断万达正在抓紧回收资金。
在青岛商业地产年会上,针对住宅市场限购、商业地产迎来春天的一致看法,王健林立即表现出警觉。他认为商业地产跟住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虽然最近几个月来,万达销售物业非住宅类产品已经占到2/3以上,但如果半年以后调整趋势确立,整个行业的预期发生变化,商业地产很难一枝独秀。
万达2008年底至2009年中期完成两轮私募,建银国际、华控产业基金、三家民营公司和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最终入股,融资额高达40亿(私募融资后万达股权结构见图2)。作为市场上唯一清晰的商业地产模式,万达上市前私募获得投资者的热捧。与预定时间表相比,万达上市已经推迟了一年。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前期进入万达的私募投资人的心态起了很大变化,“推迟两年意味着投资回报率减半。”
证监会叫停房企上市融资,万达上市仍无时间表。基金圈同时指出,由于去年8月28日,沈阳铁西万达广场11死7伤的重大火灾,万达上市三年内无望。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确有违反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三年内不允许上市的硬性规定。不过,有接近万达的知情人士表示,万达沈阳火灾事故的处理结果并未公布。万达过去两年在项目拓展上狂飙突进,固然由于城市综合体模式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性,还有做大资产包,谋求更多融资额的意图。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万达的融资将依赖销售回款和品牌效应带来的政府和银行资源。
在跑马圈地之后,无论是否出于上市考虑,万达都到了慢下来、调整提升的阶段。尽管已经引入财务投资人,万达本身还是王健林私人主导,没有与之抗衡的股东,可以自发决定发展的快慢。
无论怎么千回百转,登陆资本市场一直是万达的追求。王永平认为,上市之后解决资金瓶颈,万达将更加从容,综合体模式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成功与资本市场对接也是万达业绩调整到位的标志。目前万达的项目集中开业,租金仍处于成长阶段。
因西单大悦城,已然没落的西单商圈重回时尚的中心。在万达内部,西单大悦城也作为经典案例来诠释,并成功挖角西单大悦城总经理暴雪松,出让万达商管公司常务副总。仅仅数月,暴雪松却又从万达离职。暴雪松的一位业内朋友告诉本刊记者:“职业经理人跳槽几个月内又出来,是很大的忌讳,他可能觉得个人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不得已而出走。” 他同时表示,做资本和做商业的人走的是两条路,做资本要求快速高昂回报,做商业则要精雕细琢,研究消费需求。
由此可见,万达内部商业和开发两条路线的对撞依然存在。耳畔,却响起了赶超者密集的脚步声。
习得万达以售养租、政府谈判技巧的宝龙过去很少与万达正面交锋,登陆万达已进入的城市,但现在二者常常在同一个城市碰面。尽管宝龙尚缺乏已开业样板项目,选址相对偏僻的城市新区,养商期更长,但这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不容万达小觑。
在商业地产有远大抱负的中粮和华润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大悦城和万象城产品模型是业界两大经典案例,已分别进入批量复制阶段。
中粮和华润的土地谈判能力不逊色于万达,两大副部级集团董事长到了二三线城市,级别比市长都高,商业号召力也非常高。
行业严控之下,资金成了最紧缺的资源,中粮和华润都有系统内廉价资金注入。据悉,目前华润贸易、啤酒、零售等条线的资金都在通过集团平台支援华润置地,拟在土地市场大有作为。作为宁高宁主持过的两大央企,华润和中粮就像是天生神力的奇人武装了聪明的头脑。不过两大央企也有自身的弱点,缺少万达那样的执行力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暴雪松能从中粮出走即为明证。
在商业地产领域,保险公司是难以忽视的存在。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细则出台后,估计将有2000亿的保险资金涉足房地产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商业地产领域一直大胆泼辣的平安保险已经搭建起完整的物业开发和商业管理团队,来自凯德、万达和世茂的资深人士领衔。
保险资金长期资金的特性天生具有跟商业地产的对接能力,考虑到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将有很大的变数横空出世。令王健林担忧的还有国际不动产大鳄,当REITs出台,商业地产和资本市场的双向管道打通,美国西蒙、澳洲西部集团挟融资之利抢滩不可避免。在此之前,万达要累积起足够的资产规模。
凯德商用已经拥有巨大的持有体量,而且业内公认凯德从商业切入地产的模式,与万达从地产切入商业相比,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是国内没有成熟的PE和REITs市场,相较凯德PE孵化、REITs上市的配对方法,万达的模式更具显示借鉴意义。
“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2010年,网购成交额超过5000亿,向传统商业发出严正挑战。万达商业的中档定位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冲击。人流很旺,拎购物袋的人少,试完之后在网上下单的情状想必业界都不愿看到。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变化,才是万达乃至整个行业最大的风险,这有可能给人感觉,一夜之间都完成了。
无论怎样,相对于住宅市场,商业地产还是一面幽蓝的大海。江山未定,模式未统,王健林作为孤独的探路者,10年苦心孤诣,凭借比失败多出来的那丁点儿成功,树立起起步优势。万达作为王者的气象初现,但稍一差池,又可能像早期阶段那样,遭受商业地产的“诅咒”。
第四篇:超越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
超越传统的教学系统设计
从事学习和绩效解决方案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在越来越多地使用IT软件,并且,所制作的学习应用产品大多也是以软件的形式出现,比如采用SCORM的形式在学习管理系统(LMS)上运行的电脑学习模块,教人如何使用YouTute和博客,或者用Word处理文档制作的可打印的材料、图表和演示软件。可以说,软件在学习与绩效管理项目设计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就是一种经过信息技术(IT)产业实践验证的、能更有效地使用ADDIE的方法来改进学习与绩效的模式——“ADDIE+”。对ADDIE的改进
对于学习和绩效专业人员来说,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几乎无人不晓。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首选方法,它已被沿用多年,跨越了多种专业领域,包括设计学习项目、实施培训、人力绩效改进(HPI)以及评测与评估。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学习与绩效改进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从教练指导、工作指南,到大规模的综合性学习项目,以及集在线电脑学习、虚拟课堂学习和传统的实地教学为一体的模式等。然而,ADDIE并不能满足所有的课程设计需求。实际上,ADDIE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和架构,而在实际操作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它所不能涵盖的需求。其中,我们从IT产业中就能借鉴到不少可以有效改进学习和绩效项目的方法,并将之作为对ADDIE的发展和补充。
HPI的发展和软件开发几乎是平行的。而它和传统的ADDIE之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关联,也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见图表1)。
传统的ADDIE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五步模型。然而,在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上,它没有作具体的区分,比如小型的设计项目,一次小规模的团队建设活动,或者是给销售组织设计和实施的、基于LMS(学习管理体系)的、可供上千人多年使用的综合学习项目。尽管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做出样品,较快地从评估结果中得到反馈(这已是一个不小的跃进),但是,ADDIE模型中没有包括可调控的管理绩效改进项目的部分,这是它的一个关键缺失。在IT业,我们从实践中总结了五点做法,从而将ADDIE改进为ADDIE+,包括一套指导原则、一个团队模型、对传统ADDIE的改进、一系列风险管理方法以及控制文件。一套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指通过一定的宣传说明,让人们看到其中潜在的愿景,以决定是否值得在需要的时候做出取舍。
举例来说,对学习解决方案项目的一个指导原则是:每一个ADDIE+项目都必须有一个所有团队成员都认可的愿景声明,这个声明应能反映出解决方案的理想状态。它适合于任何规模的项目。团队模型
在需要由团队完成的项目中,我们时常因为团队成员分工不明确,或者与项目外的利益相关人的沟通不到位,而使项目处于被动。我们建议的“团队模型”要求:在立项时,就需清楚表明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人的关键职能及其角色和责任。其中,不仅包括直接参与人员,还应包括在HPI 活动实施中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利益相关人。
这个团队模型不仅明确职责,还确立了团队成员之间全部的沟通渠道。它表明,除了RASCI 之外,每一位成员或利益相关人还应该知晓如何相互配合。(RASCI即标准的项目管理方式,它将项目利益相关人如何处理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况和结果制成图表)
下面,针对团队模型中的六个主要职能,分别做具体介绍。有时候,我们也将之称为“样板组”(见图表2)。
项目管理职能
它主要负责资源配置、日程管理、特殊情况处理和风险管理。其最终目标是排除各种困难,按时交付解决方案。负责项目管理的人员要和客户或终端用户保持沟通,还需和组织内部负责其他学习项目的利益相关代表保持沟通,因为对于组织而言,所有的学习项目都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可能涉及到其他项目。业务分析职能
业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解决方案的需求。这部分人要向最终用户了解他们的需要,因为他们要为解决方案付账,所以会时时关心着切身利益。业务分析人员也还要了解参加项目或最终接收项目的人的需求。一个好的学习解决方案应能最大限度地了解所有相关人的需求,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接纳和应用。用户体验职能
用户体验的目的是,根据最终用户的背景描述以及使用状况向他们进行宣传,让他们相信无论对于参加者还是接收者,当前所确定的解决方案都是行之有效的。除了和这部分人保持沟通外,用户体验组的人还要和组织内部负责学习管理的团队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这个项目已经做了市场宣传,定妥了时间表,并在符合现行标准和流程的情况下加以实施。生产管理职能
生产管理负责将学习解决方案的各个部分加以整合,形成可供审查和测试的多种版本。这个职能最典型的作用是负责与组织的学习管理团队和IT的运营部门进行协调,及时解决运行时可能产生的系统或技术环节的问题。测试职能
测试的主要作用是,确认该解决方案形成符合公司规格要求的文件,能够清楚说明其职能、使用和与其它系统的协调情况。测试组的人应和组织的运行部门人员共同工作。与传统ADDIE模式不同的是,测试功能在ADDIE+模式的所有阶段都十分活跃,这样,可以早在实施之前就定好了测试计划和内容。开发职能
与以上职能不同,开发职能往往独立于组织的利益相关人(甚至核心团队的测试人员)之外。开发组主要负责根据设计或特殊要求开发设计方案的各个部分。他们更多的是与核心团队的客户体验、生产管理和项目管理打交道。
ADDIE+的模式并不要求所有的学习和绩效管理项目都要配备六个甚至七个职能的人员。在小型项目中,一个人可以担负起所有这些角色,只要其所代表的职能彼此间不冲突。不过,最需要强调的是,要将开发和测试职能分开。开发人员应对他们负责的部分作测试,而测试组的人则要将开发组整合起来的项目“打散”,以便向开发组的人证实解决方案的结果。修正传统ADDIE过程周期
对传统ADDIE过程周期的修正包括:向核心团队和关键的利益相关人定期发布内部通知,以及在项目的完成阶段留出一个完整的有明确进度表的定型过程。
发布内部通知能够保证项目顺利并按时进行,还能让与项目有关的人看到项目的进展,发表意见,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当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周全了,项目的稳定性也会随之提升。这样,开发人员就可以将重点只放在解决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上,为实施作好铺垫。
风险管理必要性
风险管理可以跟踪可能会危及到项目成功的潜在问题,其作用非同小可。风险及其大小可能以各种形式出现,例如最终用户不合理的期望、组织变化、突然的预算消减、使用新技术,或是团队遇到了不熟悉的项目。
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人们看到或规避潜在的问题,并在预见无法避免的风险结果时,制定可行的应对计划。虽然这种情况大多适合大型的项目,但小型项目也可以预先考虑到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在ADDIE+模型中自始至终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版本控制
对学习项目的原始版本进行控制,可以避免由于团队成员的变换导致工作的混乱和重复性,令我们确定并着眼于必要的工作,然后加以实施。它可以从最简单的统一文件的所有名称开始,统一各个组成部分的格式、标题、日期,还要有最后一个修改文件的人的签名(比如“使用手册_04_12_2012_RMS”)。
理想状态是建立一个保存所有文件的中心,锁定每个人使用的情况(取出)直到完成(放回),这样可以恢复到文件最基本的版本上(复原)。
有一些学习控制系统(LCMS),像微软的SharePoint2010产品和某些较少使用的免费的云计算服务都带有这样的功能,比如Google Docs和微软的SkyDrive.版本控制不要等到设计阶段快要结束时才做,因为那时文件就要开始大量、迅速地涌入了。
除了上述ADDIE+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负责学习和绩效的专业人员还可以从最新的软件开发环境和诸如内容储存库、可反复使用的内容部件储备库以及标准的可互动的系统中得到启发。例如对于那些谁都可能遇到的情形(见图表3),ADDIE+可以帮助你避免再次发生。
第五篇:全球核安全治理需超越“大国主导”模式
全球核安全治理需超越“大国主导”模式
【摘要】国际核安全问题的解决依靠合作,无论是技术和管理上增强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性,还是打击国际核恐怖主义,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加强全球核安全治理需要超越大国思维,考虑无核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对核安全治理进程的民主参与。
【关键词】核安全 国际核合作 核恐怖主义 核扩散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已经落下帷幕,但距离奥巴马当初倡议峰会时提出的“无核世界”还有很大距离。无核武器世界近期仍将是一个理想。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冷战时期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问题由可控制陷入冷战后的不可控困境,冷战时期世界的“核有序”变为冷战后的“核无序”。核安全是全球性问题,牵涉和关乎到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的共同命运,业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未来几年国际核安全面临的挑战
核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未来几年,国际核安全面临以下几个主要挑战。第一,核恐怖主义是最大威胁和挑战。核恐怖主义袭击主要包括四种可能形态:首先是直接袭击核设施,尤其是核电站等公共目标。其次是对核设施进行网络渗透,操纵核设施的运行,使核电站也面临网络恐怖主义的新危险。再次是对核设施进行物理渗透,包括从外部直接进行渗透和内部收买核设施控制人员等。最后是“脏弹”活动。恐怖分子非法购买放射性材料以制造并引爆放射性散布装置(RDD),即“脏弹”。由于各国均对核武器或核设施安全保卫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戒备森严,所以恐怖分子盗取核武器或袭击核设施相对较难。而恐怖分子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是获取工业或医学用低水平放射性物质,制成“脏弹”作为袭击武器,通过释放辐射危害来实施恐怖袭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发生十余起非法持有和试图出售核材料或放射源事件,而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成员都曾有试图获得、应用放射性材料的记录。
第二,各国对核材料、核设施的管理仍存漏洞,以及黑市不绝、流失无减等也对国际核安全构成了挑战。随着核能、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风险也在不断攀升。据统计,世界的核材料大概可以制造出超过十万枚核弹,而这些危险材料在许多地方缺乏有效的保护。不少国家仍未签署并批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修订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仍未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附加议定书》的范本与该机构签署协议。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战乱频繁、极端势力活跃的地区,由于政府治理能力严重下降,核材料和核设施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如果这些核材料流入恐怖分子手中,就可能成为致命的“脏弹”。另据“核威胁倡议”协会分别于2012、2014、2016年公布的全球核材料安全指数显示,有核国家也无法永久保证绝对的核安全。在有核国家失于防范的情况下,恐怖分子依然可能窃取核武器,或利用窃取的核材料研制出核武器。同样构成挑战的还有地下核黑市。由于苏联解体期间的社会动荡和国家管控能力下降,大量浓缩可裂变材料下落不明,人们担心这些材料正通过走私行为自由地跨越国界。
第三,全球大量核电站的兴建无疑大大增加了安全运营的风险。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了对于发展核能的兴趣和热情。尽管技术进步不断带来防护手段的改进,但是依然无法彻底杜绝核事故发生。人类和平利用核能60年来,已先后多次发生不同级别的核事故。核燃料生产厂、核反应堆、核电厂和后处理厂等大型核设施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对公众健康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指出,全球核能使用仍在持续增长。据世界核能协会(WNA)预测:按照低方案,2030年的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达602GW,为目前容量的1.61倍;而按照高方案,2030年的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达1350GW,为目前容量的3.61倍。全球核电站的激增势必会带来更多核安全风险,除了人为管理和操作失误以及自然风险外,更值得担忧的是遭受核恐怖袭击的危险。
最后,如何平衡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止、反对核扩散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未来全球核安全治理合作面临的挑战。因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核能作为清洁能源被寄予厚望,许多国家竞相发展民用核技术。发展中国家担心西方大国借核安全之名限制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因此各国加强核材料的安全保护,作为核材料之一的分离钚数量也在有增无减。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国家借着发展民用核技术之名行军事用途之实,以寻求核威慑,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对于这种企图,国际社会必须坚决反对并加以阻止。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防止核扩散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但这不应成为核安全治理中西方大国剥夺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权利的借口。依据联合国宪章,主权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国际社会应该通过提升核安全保障能力来降低和平利用核能中的风险,而不是“恃强凌弱”,在核安全治理中区别对待。与此相关联的一个问题是,拥核国家仍在积极推进核武器现代化,美国核霸权主义更趋明显。
国际核安全形势的“喜”与“忧”
当前国际核安全形势有喜有忧。先说“喜”的一面。出于对核能可能被滥用的恐惧,国际社会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寻求制度和法律手段来禁止、限制某些核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扩散,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有的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核不扩散条约》为代表的全球核安全机制,在确保核能利用被限制在和平领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世界原来共有57个国家拥有武器级核材料,自1991年以来,其中30个国家已彻底清除了这些材料。自1978年以来,超过100个高浓缩铀研究堆已被关停。核安全峰会起到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不容忽视,自从2010年首届核安全峰会以来,国际社会在加强核材料安全方面采取了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在30个国家的50个设施中成功销毁或降低高浓缩铀和钚,这些销毁的核材料和降低的总量可以制造130个核武器。在保护核材料和核设施方面,世界上超过650处放射性设施完成了实物保护升级,32处核材料设施提高了实物保护级别,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建立了核安保示范中心。核大国之间的核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核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核安全双边对话机制今年2月开始启动,双方共建的核安保示范中心于今年3月18日顺利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
核安全之“忧”,首先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核威胁仍然存在。目前全球面临的核威胁主要有四个:一是核安保面临威胁,这是最突出的威胁。近年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迅速扩张,加剧了人们对核恐怖主义的担忧,担忧恐怖分子会袭击核设施。此外,恐怖分子还试图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获取核裂变材料,这增加了发动核恐怖袭击威胁的概率。二是核扩散威胁。根据专家的分析,导致核扩散的动因既有技术的,也有政治的:核技术的普及使核扩散变得容易;某些国家对获得核技术有浓厚的兴趣;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没有对核裁军进程提出明确的要求;恐怖组织的介入使核扩散的后果更加危险。第三个威胁是核裁军进展缓慢,全球可用于战争的核弹头数量依然很多。作为核大国的美俄现在仍拥有几千枚核弹头,两国本应带头进行核裁军,但目前由于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美俄关系,导致核裁军进展缓慢。最后是核事故威胁。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虽然核事故已过去五年了,但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依然存在。从核安全的演进态势来看,伴随着冷战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核大国在核安全关系中的合作性加强,对抗性减弱,世界核安全的重心从维持核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转向防范核扩散和反对核扩散。
构建“天下有治”的国际核安全体系任重道远
习近平主席指出,核安全首先是国家课题,首要责任应该由各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同时,国际核安全问题的解决依靠合作,无论是技术和管理上增强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性,还是打击国际核恐怖主义,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国家间的合作利于保证国家安全,并有助于推动国际安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过程中,中美两国共同推动阿拉克重水反应堆改造项目,去年又同俄英法德四国一起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堪称一次成功的国际合作样本。
“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核安全国际共识,联合国主导下的国际核安全机制建设加速。现有的国际核安全机制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关于核安保的国际法律制度。例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依然是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法律依据。二是关于核安全的国际法律机制。例如,《核安全公约》、《核事故及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和《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三是与核安保及核安全相关的国际组织。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等。此外,也有学者将核安全峰会视为现有的国际核安全治理机制。总的看,上述系统性的国际机制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培育了核禁忌的道德准则。
需要强调的是,加强全球核安全治理需要超越大国思维,考虑无核国家的利益诉求和对核安全治理进程的民主参与。如同国际秩序的演变,核安全领域全球治理也在经历变化,治理话语权从少数国家垄断向更多国家转移。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主权国家要积极考虑并切实履行相关国际公约规定,根据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措施,倡导从大国主导转为各国共同参与、履行责任。其中,大国责任与担当尤为重要。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严文宏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许嘉、彭宵:《冷战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危机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4期,第44页。
②《习近平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04月02日。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