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3 09: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第一篇: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当代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建设中诸多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得出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关键字:文化建设文化市场教育体制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及原因分析

国人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变,不可置否,在当下中国很多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做法与之相适应或者说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股市对于投资的热情。这些现状使得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给迷醉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梦中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国,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玩的风声水起,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挑战”中国。显然,这让包括中国政界的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缺陷。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光靠经济和军事实力说话的年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很显然各国都在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并借助这样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以自己的姿态立足,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破坏他国的传统和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达到自己的霸权主义目的。我国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确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举措,但是却遭遇了“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这样的尴尬局面。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另外创新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国文化实力的提升。

我国的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以中国的封建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阶段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段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求民主,求解放的爱国主义文化;第三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则集中表现为国家和人民为争取新生国家的生存的左倾斗争文化;第四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新文化,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新特点。我国现今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其与历史的关系来说具有极强的联系,且不说鸦片战争前的封建文化,单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争以及与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的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来说,传统文化在这些运动中元气已被大伤。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颠簸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底气不足,同时在这基础上又加上移植了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样使得中国飘摇的传统文化根基上又加了承重的“王冠”。所以在当下中文文

化的发展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特点。

另一个重要问题发生在的教育上,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我们还没有走出文化发展局限,当然这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创新问题、道德问题。总之我国文化建设现状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向好,文化建设的问题堪忧。但是不得不提,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中国正以其飞速的发展实力向前迈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竟迎来一次暴风雨的洗礼,这一次,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二、如何加强当代文化建设

1.改革现有教育制度

文化是后天传承的东西,所以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建设,而中国现有教育体制毫无疑问时有问题的,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愈来愈明显,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一代人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在其内容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后,其“八股”性也体现出来。以固定考试内容的应试教育虽然整齐划一,以同样的标准选拔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文化繁荣的需要。所以教育体制改革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坚持创新性,即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二要坚持传承性,即教育要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教育。这样文化发展就有了根基和创新。

2.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在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文化市场同样需要繁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各国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国内的各种文化也竞相成长,这就使得他国的文化腐朽思想和我国自身的文化糟粕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孩童阶段,这就需要有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去保护的规范其发展。

完善文化市场体制必须要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发展文化市场的重要前提,没有和谐的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和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要想团结进步,就必须有和谐的文化做重要支撑。而和谐文化则体现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了.我们的社会自然也就正气多邪气少了。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搞好文化市场建设,就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制到机制、从传播手段到传播媒体的全面创新。同时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特别是文化产品,要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要以传统文化为建设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建设平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存活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实现文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我国的文化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真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道路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大众对文化的创造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扎实文化建设功底,市文化建设成为“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旗帜。文化建设还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以改革开放为平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同时要坚持文化“走出去”原则,加大对中国文化宣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挫折”,要深化文化开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反渗透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也大力的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只有利用好文化开放的平台,才能更好的实现我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说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兴。

第二篇: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习静

【摘要】: 文化作为一种“软国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把和谐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2006年5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当务之急。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产与消费,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这其中,社会思想道德层面的变动尤为剧烈——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原有的一些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不少人那里日趋淡漠,有的甚至直接被抛弃。与此同时,与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价值多元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重要趋势。而和谐文化的提出,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及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知、反映和评价,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继承性、人民性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和谐文化是坚持和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和谐文化的灵魂与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对和谐社会总体认识和评价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它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第二部分:侧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发展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谐的社会风尚;坚持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五个统筹”,奠定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加强道德、制度、法律体系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社会文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三篇: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二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

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四):中国城市文化行动 陈宇飞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实际上这一讲是想就我们自己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实践讲几个要点。因为我感觉个城市问题确实太复杂了,真的要讲全面了不可能,我想就选取几个点。

一、实施文化行动

第四讲,分这样几个点。第一,实施文化行动,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发展到这样一个状态,这样的快速的城市化的推进,人们更多的关注城市发展质量的时候,适时提出以文化历程、以文化支撑城市发展与文化决定我们未来实施真正的文化行动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第一个本题我想讲“实施文化行动”。我们所说的城市文化的行动或者城市文化的战略,大概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品质,也就是说你的文化战略要有一种真正的内在质量的保障,真正的支撑,第二个要素就是品性,也就是你这个城市文化战略它的特性也是一种保障,所谓品性在这个意义上里理解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在哪里,也就是特性;第三个要素就是品行要素,也就是文化战略的行为保障和行动保障,就是你对自己的内在的内容有没有很好的展示能力?对你的特性有没有很好的推荐能力和展示能力,这是一种行动能力的比较。

所以在我们的文化战略这个三要素它都有分别的不同的要求。我们看一个文化行动的案例之一,就是苏州。苏州可持续发展案例中,它为自己的定位首先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它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城市风貌。所以这是它做文章的第一点,也就是严格保护古城风貌,它这个古城风貌的这套行动之一,这个内容就是一城两线三片的保护,保护范围。这些范围都有严格的保护方法和实施方案。在它第二个操作的点上,就是维护历史文化的生态,它知道自己历史文化的面貌不是某一个点上的事情,而是一个序列化的完整风貌,它有古典园林、古城建筑、名人故居、寺庙、道观、佛学书院等等,但是它也不是说我们就只注重古代的遗存,不注重当代人的生活。在市民生活这些基本要求上有很多很多新的内容,被巧妙、有机的融合到整个历史文化生态中来。像咖啡店、创意小店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在这个体系中,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第三个,这种文化行动的第三个内容,就是保护与更新有机的结合,保护传统并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让古代的文化在今天继续生活下去,继续有生命力,在这里头也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在今天苏州的城市文化风貌上,老城部分你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它那种来自于历史文明自信一种完整性,而在它整个的新区还有它的新加坡工业园这两翼都是最现代化的设施。这个起飞起来以后,这个老城本身的那个味道反而更足。苏州城会感受到全系列的文化保护,包括苏州的刺绣,苏州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这种烹饪工艺、手艺等等都是在这个文化形态的风貌中。

像新型的建设,苏州博物馆,这个够是既是苏州味道的,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苏州博物馆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他对家乡、故乡那种深厚的情感,让他自己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但是它又是一座现代博物馆,所以这个尺寸,那种格局、那种内在细节的使用都是精心的,充满了艺术气息那样的环境,你感受到它是现代的,是艺术的,但是也是苏州的,这就是一种努力。

对于城市风貌的课题,确实是要有一种完整的定位,它如何保持原有的风貌,同时要更新、同时要发展,这对中国大量的有过很好的历史风貌的这些地区都有这个问题,都面临这个问题,还有丰富的课题,它生活和展示以及文化之间如果定位,为了旅游那要展示,但是它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它是不是很自然的表达一种生活追求?还有就是城市的营销,你的模式、你的方法和你的效果定位也要做一个很好的梳理和疏解。

二、推进以文化人的战略

在城市发展中,对人心灵的影响,对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如果不注重对人的影响,建物不建人,城市建设只有设施而没有对人的关照,这个实际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它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人的精神气质,推进文化养成,培育文明素养,你说多了还可以有无数的,但是这就是最关键的。所以我们看几个行动方式,第一个行动方式就是怎么推进文明素养它的提升,如何实现文化包容?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我特别要提到中国的城市创城活动,也就是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这点也许在民间社会是有一些质疑的,就是说这是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工程,或者是一个政绩工程,人们是不是拿这个当成一种面子,或者应付领导检查?我想从这个创城活动它的初衷以及行动方案都是很好的,它让我们提升城市文明素养,有抓手、有用力点、有实实在在的可以考评的内容,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政府主动推进的文明素养养成和文化包容的实现是要有政府去促进引导去实现的。所以这个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不能低估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头的作用,这是第一点。第二个行动,就是通过环境意识的设置,改变城市的环境氛围,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心的作用,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注意不要过分,不要用各种各样的塞满一个一个的空间,实际上要有一种点睛之笔,适可而止,艺术对位很准确的方法来让环境艺术既巧妙又自然,又有艺术效果。大的叙事可以是宏大的,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它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那种庄重的回顾是感动了无数的人,这是大叙事,可以完成的很好,如果有时间我们为了想达到一种正面宣传的效果,可是又缺少大投入,真正的艺术表达不到位的话,反而会影响很多应该有的效果。就是我们看到有一些艺术雕塑很粗糙,应付了事,实际上这是投入不到位的问题。

环境艺术是一个巧妙、精心的环境为好,我们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环境,它可以让我们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上海静安寺一组街头雕塑,这个地方是两个高楼之间,旁边黄色的就是静安寺,在这旁边就是静安寺的商场,这里也许风可能比较大,这两个轻松的雕塑把这个小小的环境特点给艺术化的表现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好的行动。

我们再看一个小姑娘的一个行动,给城市生活带来一种清新的一种气息和氛围感。石家庄的一个小姑娘叫王月,她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给城市带来了一份惊喜,她就是看多树木上有很多树疤,她突然就动了一个念头,说这些树疤能不能画一画,给它美化一下,结果她的行动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居民对这个行动很认可,所以政府也就没有组织她这种行动,好像这不是简单的乱写乱画,当然她用的也是广告色,不想要了很快就可以洗掉,很方便也不伤害树。这个小姑娘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环境有没有这份艺术之心,我们看了她画的那些树洞,就会被她感动的像山涧的小溪水、西天的落日、啄木鸟、小猫、小狗,还有小动物的很多画都很生动,非常美丽,当然这小姑娘是学艺术的,她画的画也很好看,乱写乱画的不好,“王二小赶快回家”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个反而就不好。这是一个小小的个人行动,但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启示。

第三个行动,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要坚持不懈的做好审美教化,特别是首先要提到国家大行动,要坚持品位至上,要注意培育审美,要用各种方法,让它的文化成果汇集大众。我们看像国家大剧院,它之所以有现在今天的品牌效应,就是坚持,就是坚持用艺术改变生活这套观念,始终贯彻在他们的行动中,培育听众群体,广招天下著名艺术家搭建,为他们服务,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培育了自己的节目,也培育了观众,这是国家大剧院做到很好的一个效果。还有就是国家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它就是很好的承担起一个国家大馆的文化责任,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形象,坚持就收到了效果。像刚刚结束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道法自然”这样一个展览,在这个展览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拿来了大量的精品,确实是精品。像著名的美国画家比兹塔特画下的壮丽的想象中的山水,像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画下来的干草垛,以及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人生第一部这样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面临梵高的,真的面对梵高的作品,它对你的打动力确实是很深刻,确实是一般的艺术家可能没有这种能量,他可以释放给你很多很多,你去细微体会它能体会到的信息。第四个行动就是“场所精神”,就是要有非常准确的场所内容的定位,然后通过场所很好的设计和良好的服务传递你最想传达的,这点我就不去多说了。

第五个方面的行动就是习俗养成,就是在我们整个的城市文化近来上,要注重培育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的养成,培育人们的相互关爱。比如说大家现在讨论比较多的一个事情就是在人家的神庙上刻字,但是我更关注,就是大家也注意到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刻字事件之后出现的人肉搜索,实际上这是一个双向文明缺失的问题,刻字固然不对,但是那种过度搜索、过度的谴责,那种居高临下也同样不是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这是我们真的要在今天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学会和别人友好的相处,那这样的相互约定才有效。学会如何坐好电动扶梯这么一件小事情;学好在地铁上相互帮助,不要让那些不文明的行动有市场;学会爱护环境,不随手丢弃垃圾;这是一个在一夜之间,在这个沙滩上留下了几十吨垃圾触目惊心的事情;还有今天过马路问题,他同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公共生活中的相互约定、相互关爱的问题。很多城市都行动起来,提倡过好马路,学会过马路的文明习俗。北京就有一个斑马行动,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我们也要说,在城市很多的设施、建设上是没有完成一种方便人,有效的让人通过的一种设置,在很多的城市人行横道的设计上,本身就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对真正不方便的群体更细致到位的关注,像很多城市的城市盲道、管理和意识都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文明习俗,真的要有一种意识,不要遮挡车牌,不要占用应急车道等等这些行动,都是一种新文明习俗,这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行动,让行动改变我们的一切。

三、实现以文滋城

我们前面说到的改变人,那对我们的城市也要有一种文化的关照,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关注我们城市它的文化气质、文化感染力等等方面的内容,这里首先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风貌问题。城市的风貌是传递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的一个第一信号,他给你的东西就是你一看,你就知道他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文化追求。

所以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强调这种城市文化的建设。这是有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研讨会,就是强调了这样一个内容,我想在以文滋城给城市增添气质这样的行动中,第一就是要培育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这个文化气质是由人们的具体行动来造成的。我们说一个城市有文化气质,他是怎么来的?通过无数的努力来完成的,这个我又回到了刚才说到过的十大人文城市,我这里特别说一下排在第一名的台北,它是一座中国的城市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然后这些评委给它很有意思、很独特的评价,这个评价我就不念了。总之它注意到这座城市有独特的文化风貌、有文化气质,有一种特有的儒家味道,还有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人流连忘返,它的城市风貌有中国城市温文尔雅那种味道,它的城市人有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我们特别要说有一个著名的,你也不好说他是工艺品大师还是什么大师,这就是著名琉璃工房的创始人,原电影明星杨惠姗她用了10多年的努力去发掘琉璃工艺,终于把一个实际上已经流失了、已经淹没了工艺给发掘出来,重新整理出来,并把它发扬光大,她的产品给我们生活增添了无数的美,也给一座城市增添了气质。还有我们说这个城市有书店,经营很好的书店,能够吸引多种多样读者群体的书店,这也是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台北有一个24小时营业的书店,叫诚品书店,经营的非常好,有特别好的吸引力,不同的群体在这里都能找到读书的乐趣,台北最精致、最核心的一个文化品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原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抗战期间,经过大转移,其中一部分精品,转到台北以后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根底。那他由于藏品太多,他不会不定期的举办专题展,据说几十年才能展览一遍这些展品,这就是我们说文化的展示方法,内容是极其广阔的天地。

第二个行动就是形成风貌体系,刚才我们说给一个城市增添气质,提升气质。我们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风貌体系问题,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大家已经更加强烈的感受到独有的风貌,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一个根,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价值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家都在失去了自己的风貌体系以后,又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风貌体系,除了保护传统的,就是重新建设,这个东西我后面可能还要提到一点。过去我们认为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历史遗存是有矛盾的,但实际上可能没矛盾,可能他可以通过重新的精心的组织,他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点是可以完成的。历史中有大量的现实就是我们历史文化遗产失去的太快,战争会大规模破坏,现代建设也会破坏,在我们记忆中有一位清华大学著名专家梁思成先生,他对城市发展的思路有过很好的思考。

梁思成先生思考就是在建设现代的城市的时候,如何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他在1950年对北京城提出了一个建设新北京、保护旧北京的思路,这就被称作著名的“梁成方案”。其实这个思路在今天看说不现实,成本太高,今天仍然有些人说那只是一个想象,也是不可能完成。我想这点可能既不能离开当时的意识环境,也不能说好像这是我们吃后悔药的事情,不是这样的。它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行动方案,北京城的那种历史完整性是非常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那把它保护下来确实是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然他也有可操作性,不是说成本就一定付不起,这实际上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发现你不把它在旧城里建设新城,一样会有个成本发生的问题,而且这种叠加方案造成了旧城保护不好、新城展不开天地这么一个新问题,但是当时梁思成先生这套设计是没有完成的。

后来梁思成先生也设想过能不能保留城墙,因为北京的城墙是明代的遗存,它也很宝贵,也是很珍贵的历史遗存。而且各个城门楼都比较完整,但是就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也没有完成,梁先生采取了一个更退而求其次的设计,但是后来也广受批判,就是建设大屋顶那个楼房,像地安门两座部队用的两座营房楼就是大屋顶,他想我在老城里头,老城保不了,城墙也保不了,那能不能做点带有传统味道的建筑?这已经是求其次再求其次了,就是城墙的保护确实也没有完成,他也设想过能有这样一个让人们上去看看风光的城墙,但是也没有,在1965到1970间北京一圈的明代城墙也就拆除了。

这张图是北京西直门在拆除时候留下来的影象。西直门拆除有一个以外的发现,就是在明代的西直门城墙里面包着一个元代的和义门,这确实是一个以外的发现,这些资料我是借助新华社的王军先生的几个图片,这个和义门确实是很珍贵的留下遗存,但是当然也没有保护下来。所以我们特别说为什么关注特色?关注文化遗存?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城市风貌、城市风俗、风物、风情的这种独特性的价值,这个完整的序列确实是非同反响,有非同反响的价值。

我们再说第三个行动,就是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的这样一个观念转变,过去我们可能比较多的是强调文物保护,但今天我们更注重文化保护,因为文化是完整的,是序列的,是日常加节日的,不是点上的保护,我们这里就讨论一个例子,就是怎样获取城市发展的更大动力。山西省的大同,它对古城的这套重建确实是有争议,但也确实是有价值,这个案例是有价值。就是大同的曾经的工业城市为新中国的成长做过大的很贡献,当这个能力慢慢失去了以后,它怎么能够维持更长久的发展动力,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事情。它的一任市长叫耿彦波,耿彦波是留给了人们很多讨论和关注的一位市长,但是他有热情、有想法、有行动力。他对大同城的三个不同点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这三个思考大同城它有三个选择,要么就是保持现有的一切靠微循环,慢慢更新,那早着呢,第二个就是保护现有的文物,然后其余的进行彻底改造,风貌无所谓了,只留文物点,但是这恐怕是表达文化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保护。所以第三个保护就是恢复整体风貌,形成文化特色,这才是一种文化动力。这个当然风险比较大,它需要你完的保留老城,然后形成一个整体风貌,而大同城新的发展要到新的东区去发展了。这个新路就是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反而各自展开手脚,这个努力它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它的东区是新的城市发展需要,而老城它首先要把整个城墙建设起来,在整个城墙建设中有大量的拆迁,这个城墙建起来以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对这些真正文物的保存像大同的华严寺的保护,它采取了过渡式的方式,对于真正那种近代的文物一丝不苟的保护到,但是对他周边却要形成一个风貌过渡带,这就是一种很到位的文化发展方式,或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展方式,但是这个思路能不能完整的贯彻下去,这需要在发展中再来重新定位。我们说真正的文化价值它是有一个排序的,最高价值的是原生的,第二个价值是重建的,第三个价值是仿建的。真正对待原生文化那是要一丝不苟的,所以这是有四个发展方式的,对原生就是要保护原来的东西,对于重建的,就是原来有过,你现在按照历史档案要重建的,这要坚持有一个精准的原则,谨慎的原则,重建要适度,要有一种完整的清晰的历史依据,像山东枣庄台儿庄的重建,像大同古城的重建,还有很多像西安对一些著名景点的重建,依据的是这个原则,就是激活历史元素,进行重建,他不是仿建,他是重建,那这个重建像台儿庄的重建,我觉得比较好。

我们说这就是一个仿建,仿建是最没有文化价值的。然后就是生长和拓展,生长和拓展是依照自己原来文化要素的内容去生长出来,它不一定是仿造的,也不一定是重建的,它是对自己文化元素很好的理解。像上海世博会中国的主馆,我这里不主要讨论它的造型,而重点讨论它对颜色的激活,中国红是一种特殊的色彩表达,他们完成的很好,这么大面积使用红,很难做到视觉效果很好,它会让人产生色差,但是他们在考察和对比了、汲取了故宫那种营养资质,那种滋养以后,他们知道故宫用的红,看上去是一体的,但它不是一种红,在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光线下可能要用不同的红,这样他们还原出来的中国红,大面积的非常有中国味道,把一种中国原有的元素再次升华了。

四、学习与创新

这点一定要知道消化、转化是重要的,像国家大剧院为什么它跟周边环境有这样冲突?可能那种转化之工还没有完成。还有就是我们有时候仿建别人的,这件事情其实是最不好做的。奥地利有一座著名的小镇叫哈尔施塔特小村子,非常独特,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很美丽,生活非常宁静,但是你如果说简单的仿照它的外形,不但生硬而且没有文化,让人家也不舒服,人家说我们这么好的一个小村庄让你这么简单模仿确实是不好。

第四点培育优质的环境,这点我就不去展开说了。我们说环境是人设计的,但是注意关键点是为人的,它不仅仅是拿来看的,更重要的是拿来做的。比如我们说在城市发展今天的进程中,文化的关照要到位、表达要符合文化的规律,这样我们才可以造就一种更加可亲、可爱、可敬的,我们大家认同的一个有长久魅力的城市,这里我们要做到城市发展要做到:大局不迷失,细节不缺失,人文不流失。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发展。

所以第四讲我的小结是这样的,我们这里要学会全面梳理文化资源,要完成自己的文化发展定位。

第四篇:试析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点反思

试析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点反思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 文化的 民族化与世界化 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论文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诸如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等问题上都走过弯路,出现过独折和失误。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代中国文化在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之后,走上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其中,在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等问题上,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把握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严格地被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制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一定的文化是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由它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古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古代的自然经济形态、近代半自然经济形态,以及当前正在展开的商品经济形态。曾在当代中国一个时期内推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自然经济,那是一个特殊情况。与此相适应,在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古代文化,则是宗法型的封建文化;在近代半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近代文化,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在当前商品经济基础土产生的当代文化,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当代中国一段时期内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则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或摆脱一定经济基础的文化是没有的。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现在谁也不会怀疑,艳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愚昧、迷信、落后状况的彻底改变。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允分体现,都必须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才能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发展和繁荣。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的。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是抓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甚至把抓阶段斗争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其结果,使我国的经济一度走上了崩溃的边缘,文化领域也是一片衰微的景象。这足以证明,文化建一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去搞什么“文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更高的阶段,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然,文化的发展,也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早已证明了的真理。因此,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又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它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又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最基本的,第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追求真善美,抵制似恶丑,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切实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竞争力,使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成为教育大国.、利技大国。第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既要有正帅的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不仅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而且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既要有代表国家形象,县有国际*.地位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的品牌。更要有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第四,全方位.地扩大对处交流。不仅要扩大政府间的交流,而且摹扩大专业间的交流,做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第五,王要扩大民众的交流,井,高

度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一设的骨干力量。

通过社会丰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变革人们一的文化观念,使之适应经济们许多工作已经在做一,而且还的,就是要变革传统文化.中同,要继续做下去。其中最突社会主义现代化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冲突的观念。哪到底,就是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世界潮流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关系理了,„不夜有利于中国特色社含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又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

同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具有有己的特定的民族性一样,中华文化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林立的历史二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藻,也必须有白己的文化形象,否则,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理,一种文化要想存在和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民族形象,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平等交流、汇合而成的一种多样性统一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二因此,它是在各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些础上,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特别是文化自身的整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各民族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和谐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既包含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又具有鲜明的整体风格,并以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和面貌为宗旨。当然,民族文化也是要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文化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民族文化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所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把民族文化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在坚持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主动创新的同时,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汇合,并在竞争和汇合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和创新。.学术界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一体化是必然趋势,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甚至还有人认为,看不到文化叮体化的趋势.是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文化心理使然;而否定文化一体化,则是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反动。西方有的学者鼓吹普世文化观,认为全球化隐含的似定就是某种主导文化—以定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将征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所谓的普世文化,其实质就是认为,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这也就意味着将取消文化的多样性。然而,这既不是事实。也楚不可能的。

我们不否认世界上存在着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同享有的文化。如果把这种文化称为世界文化,称为不具有任何民族根基和特色的全人类JE有的义化,比如说科学、技术、某些艺术、体育文化,甚至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经形成和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的国际化的共同的经济语言和规范,等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已经或者将要取代、消灭民族文化,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这样。因为这些超越了民族文化的文化.,只是新生的共同文化,它可以在民族文化之上形成,也可以在民族文化之外形成、但它却不能否定原有的民族文化。即使是最新出现的网络文化,在其交流的内容本身也不能不带有各种民族文化的痕迹和印记石 当然,将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未来的义化,必须会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世界文化的整体进步,也必须有赖于各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进步,绝不是民族国家文化的衰落;世界文化的多样化,要靠各民族国家文化的特色的不断发扬和丰富。熊一力曾说过:将来世界大国,犹赖各种文化系统各自发挥其长处,以便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合。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健康有益的民族特色的发展,也是对全人类文化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愈是民族的.,便愈是全人类的。当然,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不可能是本民族文化的原型推进,也不是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更不是中外文化的简单拼凑,而是在中国社会经济二咬治、化整体发展的进程中,中外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创新。不管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成分和因子,不管它在不同层面保持其民族性的程度如何不一,但作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将依然保持,并更加异彩。有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定会以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形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就必须批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而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屹立于批界文化之林,就必须走向世界,与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会通,大胆吸收,以发展壮大自己。因此,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对传统文化,庄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很清醒的,而且在有些人那里,至今仍固执己见。主要有两种倾向:“断裂论”和“传统论”。“断裂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不可救药。因此坚持与传统一刀两断,对传统文化充满了义愤。“传统论”者则相反,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它包含了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智慧和出路,因此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来光复中国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惟一根基,弘扬光大其基本精神,就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正确的文化导向。

对待传统文化的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就前酥而言,传统岂能“断裂”!事实上,一个民放的历史不能割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不能“断裂”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超越自己涵泳其内的文化传统,随意地断传统,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甚至连自己能否生存都成问题。世界上已经现代化的民族充分证,只有在保持本民族义化特色,实现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荃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囚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动力的源泉,它可以激发民族活力,可以造成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世界.许多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今天仍把本民放的文化传统视为瑰宝的根本原因。日木是这样,欧美各国莫不如此。

就后者而论,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主要看古代文化传统中“有all什么”.特别是看有什么“好东西”,挖掘出来,发扬光大,扬长避短,重铸辉煌。应该说,这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成分,但就整体来看,它又明显地包含有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成分,显然是错误的。它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种复古主义的保守句,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固然,传统文化不可一否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可以更新改造为今夭所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文化,就其整体而言,它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一与现代化所需要的民主法制精神、科学创造精神:平等竞.争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即使是精华部分,也要经过批判改造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揉进.时代的内涵!活力.会具有生命力。忘记老祖宗要不得,但仍然按照老祖宗的那一套去裁剪现实,更要不得。毛泽东说得好:“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石.但是这种尊重,一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他:们向前看。

对外来文化,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也没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而且有些观点至今仍被某些人所坚持着。也有两倾向:一是一概否定.、拒绝,另一个则是“西化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前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和十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被当作腐朽没落的动文化而被一概否定和拒绝,很少有人再愿政治需要发表的批判文章以及为批判的目的而出版少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外,西方文化基本上被拒之囚门之外。一直到“文革”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步得到了改变。“西化论”则是另一种极端。这里所谓的“西化论”,是指一种理性的文化思考,即主张按照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和观点。在“西化论”者看来,西方文化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文化。因此,应以“西化”为导向,定影计和建设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就前者而言,际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域文化不发生任何关系不仅是错误的,而是有害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向域文化相二妾往、:吸收、二冲突和融合,就不可.能得到更新和发展。人类文明史卓已证明;凡是注童并善子写外域文记特别是与发展处手较高阶段的外域文化女流的民族,本民族的文化就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日本就是最好例一证,一欧洲国家和东亚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本人在古代一直以中国为师;接妾中化的恩惠;在近代以西方为师,大量地普遍地吸引西方文化,终于使自己早于亚洲各国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同样,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除了经济、政治因素外,凡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流频繁的时期,也是本土.义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汉代文化的全盛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在继承木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吸引外来文化精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大胆地开放外来文化,广泛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吸引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条件。

但是,大胆地开放外来文化,借鉴、吸引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不等于“‘西化”。“‘西化论”的错误就在于:它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文化发展的历史尺度与民族的差异混为一谈,·忽视了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起点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不懂得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和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忘记了中国现代化是在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进行的。要知道,试图完全以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的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来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根本

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模仿别人来实现,只有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国国情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其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辩证否定,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替换。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活在人们现实中、头脑中的东西,而不是可能随意搁置的东西、更不是可能随意抛弃的东西。中国文化在模式、环境和个性上,都与西方文化不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建设主体是广大的中国人民,其发展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对于外来文化,既不能机械地照搬,更不能“全盘西化”,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也应该将其与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中国现了.吧化的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苹命开玩笑对中国的现代化开玩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开玩笑。

第五篇: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以宽阔的眼界、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用战略和全局眼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发展力,才能为构建和谐港城提供精神支撑。

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群众文化发展理念,发掘和谐港城建设的源头活水。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品德情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地区的实践反复表明: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文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地区发展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谐活力的建设。文化兴,则精神振;精神振,则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努力推进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构建和谐港城注入亟需的精、气、神。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过程,就是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提神鼓劲、化解情绪、沟通感情、增进融会、激发干劲的过程。必须要从建设和谐港城的时代高度,不断打开群众文化新视野,开拓群众文化新境界,与时俱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前进。必须要从和谐港城建设的需要出发,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拓宽群众文化的领域,积极与科技、教育、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相交融互动,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从和谐港城的发展要求出发,加强对现有群众文化的体制、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艺术生产的机制等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使群众文化与和谐港城建设的步伐同步。

整合群众文化资源,优化群众文化服务,努力提升和谐港城建设的文化魅力。连云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群众文化方面,既有体现古海州特色的古城群众文化,又有体现沿海特色的滨海群众文化,更有体现内陆特色、中原特色的诸多地方群众文化。近年来,连云港从建设国际性滨海城市目标出发,推出了“在海一方”、“连云港之春”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但从整体来讲,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充分、特色建构上的不鲜明,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连云港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形成。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擦亮连云港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必须要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升品位上下功夫,通过增加投入、加大建设,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激活机制、引进民资,立足山海、彰显特色等带有基础性、长远性和先导性工作,真正让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走进城乡、走进家庭、走进市民,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群众文化熏陶和感染中,凸显群众文化的和谐魅力,彰显人文关怀,推动和谐港城的构建,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

下载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是由一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

    机关文化建设思考

    机关文化建设思考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建设强盛国家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企业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一个企业有没有发展前途,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等优势,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可是一提到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或许会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只有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势......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思考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此,电力工业正在努力进行着改革,电力企业内部积极进行公司制改组......

    企业文化建设思考之一

    认真搞好“六个结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白银市分行课题组 2006年以来,农发行总行在全系统发起了集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号召,这是我行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一年多来,全......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石花一中 徐飞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班级对学生的成长......

    企业文化建设思考之二

    企业文化建设贵在践行核心理念 白银市分行课题组 经过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时至今日,农发行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清晰,支农成效进一步显著;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信贷......

    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