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及对策
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及对策
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那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具有一种与政治的严肃或思想的论争相对立(有时也相容)的感性愉悦性的特点。因此,大众文化可以定义为:大众文化是现代化时期所产生的大众群体的文化伴生物,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娱乐电影、家庭肥皂剧、现代广告、畅销读物、报纸副刊、卡拉OK、音乐电视(MTV)、摇滚乐、流行歌曲、交谊舞、居室装潢、时装表演、选美活动、电视速配、明星崇拜等无疑都
属于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的利与弊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的价值,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有的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我认为对大众文化应采取
辩证的态度加以审视。
首先,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利于人性的解放。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再到罗大佑歌曲入选《大学语文》,都说明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一些健康、优秀的通俗文学中格调清新、语言优美、歌颂美好人性的作品,流行音乐中旋律优美、内容健康、节奏明快的歌曲等都可以熏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解放人的思想。大众文化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它
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这对有利于人们追
求个性的解放,对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旋律。大众文化虽然是文化系统中较浅层次的文化,但也有积极、健康、向上甚至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中无疑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只要包含着能够启迪人们智慧、促使人们求善并能愉悦人的身心的美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系统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制作者逐利动机主导大众文化方向,这必然导致大众文带有明显的庸俗性、娱乐性,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更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当代中国大
众文化的一些“病症”已经显现出来:
1、虚假、庸俗的大众文化导致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倾向。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铺天盖地的煽动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使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
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
2、盲目追求各种所谓的文化社会活动,导致审美的低俗化。这些活动常常披着文化艺术的外衣,实质上是欲望大于趣味,物质利益高于精神意义,使大众一次又一次地误读“文化”,进而带来审美的低俗化。审美的低俗化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人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3、人们被现代强势媒体所俘虏,精神呈现庸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在适合大众消费的同时,由于其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被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命名为“形象”的图像、声音和数字,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把世界转化成为形象,这
种如烟如雾的形象大部分一出现便消退。人们在“形象”的熏染中以为拥有了真实,进而淡化了语言的关注和理性沉思。受这种负作用影响,部分人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享乐主义取向和颓废主义取向,主要表现在行为的功利性、对现实生活采取极为冷漠的态度。在部分人中流行的“一无”(无所谓)“二没”(干活没劲玩也没劲)“三拉倒”(一切都拉倒)即是例证,致使人们本来就很脆弱的一点儿本真
被逐步去除,精神和灵魂被渐渐泯灭。
三、大众文化引发的思考及对策
由于大众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方面现象,包含积极与消极、理性与非理性、健康与不健康等多重可能性,因而尤其应当作冷静的理性分析。我认为,既承认大众文化的某种合理性和优势,更要正视它的某些弊端或缺陷,深刻揭露和批判其消极面,呈现和弘扬其积极面,引领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文化生活,服务
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生命力所在。大众文化创作只有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增进理性思索,借助大众媒体作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其质量规格,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不良侵蚀,克服其庸俗性、盲目性和单纯娱乐性,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社
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传媒就应该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捍卫主流文化的领导权。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大众
传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并勇于承担起作为党和国家喉舌、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先进文化以及塑造共同理想的社会责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大众文化和社会思潮,使大众文化成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一支重要精神力量,为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
低俗文化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正确审美观念的欠缺,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味仍比较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人文素质是构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素养,是人的社会文化素质中的基础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是通过大量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而达到的。在教育教学中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中外文化经典作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帮助学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审美对象,感受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提
高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二篇: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当代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建设中诸多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得出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关键字:文化建设文化市场教育体制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及原因分析
国人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变,不可置否,在当下中国很多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做法与之相适应或者说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股市对于投资的热情。这些现状使得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给迷醉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梦中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国,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玩的风声水起,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挑战”中国。显然,这让包括中国政界的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缺陷。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光靠经济和军事实力说话的年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很显然各国都在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并借助这样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以自己的姿态立足,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破坏他国的传统和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达到自己的霸权主义目的。我国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确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举措,但是却遭遇了“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这样的尴尬局面。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另外创新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国文化实力的提升。
我国的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以中国的封建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阶段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段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求民主,求解放的爱国主义文化;第三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则集中表现为国家和人民为争取新生国家的生存的左倾斗争文化;第四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新文化,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新特点。我国现今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其与历史的关系来说具有极强的联系,且不说鸦片战争前的封建文化,单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争以及与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的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来说,传统文化在这些运动中元气已被大伤。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颠簸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底气不足,同时在这基础上又加上移植了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样使得中国飘摇的传统文化根基上又加了承重的“王冠”。所以在当下中文文
化的发展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特点。
另一个重要问题发生在的教育上,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我们还没有走出文化发展局限,当然这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创新问题、道德问题。总之我国文化建设现状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向好,文化建设的问题堪忧。但是不得不提,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中国正以其飞速的发展实力向前迈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竟迎来一次暴风雨的洗礼,这一次,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二、如何加强当代文化建设
1.改革现有教育制度
文化是后天传承的东西,所以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建设,而中国现有教育体制毫无疑问时有问题的,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愈来愈明显,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一代人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在其内容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后,其“八股”性也体现出来。以固定考试内容的应试教育虽然整齐划一,以同样的标准选拔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文化繁荣的需要。所以教育体制改革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坚持创新性,即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二要坚持传承性,即教育要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教育。这样文化发展就有了根基和创新。
2.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在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文化市场同样需要繁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各国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国内的各种文化也竞相成长,这就使得他国的文化腐朽思想和我国自身的文化糟粕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孩童阶段,这就需要有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去保护的规范其发展。
完善文化市场体制必须要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发展文化市场的重要前提,没有和谐的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和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要想团结进步,就必须有和谐的文化做重要支撑。而和谐文化则体现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了.我们的社会自然也就正气多邪气少了。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搞好文化市场建设,就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制到机制、从传播手段到传播媒体的全面创新。同时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特别是文化产品,要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要以传统文化为建设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建设平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存活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实现文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我国的文化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真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道路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大众对文化的创造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扎实文化建设功底,市文化建设成为“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旗帜。文化建设还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以改革开放为平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同时要坚持文化“走出去”原则,加大对中国文化宣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挫折”,要深化文化开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反渗透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也大力的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只有利用好文化开放的平台,才能更好的实现我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说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兴。
第三篇:思考的价值
思考的价值
斯太菲克在美国伊利诺斯州亨斯城退役军人管理医院疗养,在逐渐康复期间,他读了《思考致富》一书,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本书让他学会了思考。
他想到了一个主意。斯太菲克知道,许多洗衣店都把刚熨好的衬衣折叠在一块硬纸板上,以保持衬衣的硬度,避免皱折。他给洗衣店写了几封信,获悉这种衬衣纸板每千张要花4美元。他的想法是,以每千张1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纸板,并在每张纸板上登上一则广告。登广告的人当然要付广告费,这样他就可以从中得到一笔收入。
出院后,他就投入了行动中。
由于他在广告领域中是个新手,他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别人说,尝试发现错误,但我们说,尝试导致成功,斯太菲克最终取得了成功。
斯太菲克继续保持他住院时养成的习惯每天花一定时间从事学习、思考和计划。
后来他决定提高他的服务效率,增加他的业务。他发现衬衣纸板一旦从衬衣上拆除之后,就不会为洗衣店的顾客所保留。于是,他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很多家庭保留这种登有广告的衬衣纸板呢?解决的方法展现于他的心目中了。
他在衬衣纸板的一面继续印刷一则黑白或彩色广告而在另一面,他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一个有趣的儿童游戏;一个供主妇用的家用食谱;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字谜。斯太菲克给我们谈到一个故事,一位男子抱怨他的一张洗衣店的清单突然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后来他发现他的妻子把它连同一些衬衣都送到洗衣店去了,而这些衬衣他本来还可以再穿穿。他的妻子这样做仅是为了多得些斯太菲克的菜谱!
但是斯太菲克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斯太菲克把他从各洗染店所收到的出售衬衣纸板的收入全部送给了美国染学会。该学会则建议每个成员应当使自己以及他的行业工会只购用斯太菲克的衬衣纸板。这样斯太菲克就有了另一个重要的发现,你给别人好的或称心的东西愈多,你所获得的东西也就愈多!
正是在十分宁静的心情下,我们才能想出最卓越的主意。当你抽出一部分时间从事思考时,不要以为你是在浪费时间。思考是人类从事其他事业的基础。你的一天有1440分钟;将这个时间的1%仅仅14分钟用于思考、学习和计划,你实现目标的速度将会是惊人的。
第四篇:市场部价值思考
医药企业市场部价值在哪儿?
市场部,也就是这几年才兴起的。笔者刚毕业工作的时候,大大小小的企业还没有这么大张旗鼓的建立市场部,一个企划部或策划部已经完全够得上档次了。但是企业管理发展朝专业化的进程推进,市场部的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既然这样,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市场部是干什么的,该怎么干?”这个话题。
目前医药企业为自己市场部定位多集中在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对外宣传展示、会务组织实施等。其职能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的经营数据调研,并通过有效整合做出专业性高、符合实际的市场经营操作方案,以及围绕这些方案所需要的媒体宣传、展会组织、宣传品提供等。概括起来,大概有以下三种性质的定位:
1、服务销售型
这样的市场部定位很清楚,就是市场部的工作始终围绕着销售工作进行。天天被禁锢在做宣传品、组织展会等一些事情上面,完全服从销售部的管辖。在经营策略方面,由于对市场实际信息掌握不多,完全依据业务部门的一面之词实施各项工作,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对于传统市场部要尽的品牌建设、市场独立立项研究等工作根本无从谈起,显得很被动。
2、服务客户型
这类型的市场部,比起第一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从简单的根据业务部门的指令工作,逐渐向研究客户、研究市场转变,在策略的执行实施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防止了一些片面情况的出现。但是,单独以客户为核心的工作,免费会受到客户的误导,也很难起到其它方面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3、综合功效型
这里所说的“综合功效型”市场部,不是将前两种综合一下就可以了。而是这类的市场部在公司里面的定位和工作内容,除了完成市场部应做的各项工作外,还要担负起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浪费了诸多的精力,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中小企业当中)。但是目前国内药企无论建立的哪一类市场部,虽然有着较为重要的部门定位,却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市场部经理并没有足够的权限来管辖销售部的工作,只是被动的协助业务部门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鉴于国内药企在建设市场部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部与销售部存在的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发展企业建立市场部的作用,体现部门的价值就摆在企业的面前。
1、有无建立市场部的必要
这是发挥市场部功效的根本。如果企业自身是一个刚刚成立的小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切以快速产品销售积累原始资本为主的话,笔者是不赞成这类企业盲目跟风设立市场部的。而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再发展提升适应目前的市场经营情况的企业。则需要马上建立市场部,通过市场部的工作完善企业经营行为的科学性、并通过一定的品牌化之路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2、给市场部明确的定位和权限
而要发挥市场部的策略执行力和企业品牌化建设的只能,有效改变市场部与销售部的摩擦与争端,就要给市场部一个响亮的名头。通过对市场部经理级别的定位,上升到营销总监的高度,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监督和落实企业各项经营策略,才能将市场部通过调研组织而提出的营销策略予以实现,极大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3、给市场部明确的工作目标
此外,为了便于公司的管理,药企还要对市场部的工作制定详实的工作目标和达到的效果考核。这种目标化管理,可以及早明确市场部的工作方向和要达到的效果,防止部门因为其它方面的因素走入极端。还可以在有效约束市场部的工作的情况下,发挥部门的调研、宣传等各项积极因素,真正的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4、将市场部与销售部有机融合在一起
当然,要发挥市场部的职能促进企业发展,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将市场部与销售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市场部可以通过销售部门的力量对产品、渠道、宣传效果进行专项的调研,采集更多更实际的数据支撑企业的经营。来用这样的策略坚定的落实,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同时,销售部门作为各项经营策略的最终落实部门,在严格按照所制定策略执行的过程中,可以用市场实际情况来检验市场部所制定策略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不断调整经营策略,让最终的效果最大化。
科学、高效的市场部,是药企走高效化、规范化、专业化经营之路的有力保障。要使得市场部的作用最大化,最大限度的体现市场部的价值,就需要药企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市场部扛大旗,使其出大力!
第五篇:当代中国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机制探析
当代中国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文华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本。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无不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掌握人力资本的开发规律,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机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升机制由人力资本的开发机制、流动机制与激励机制三部分组成。
一、人力资本的开发机制
人力资本开发是人力资本价值增殖的有效方式之一。人力资本的开发机制是以人力资本开发的规律为依据的。人类的开发活动最早指向自然界,转而指向技术和工艺,现在又指向了人类自身的智力、能力和品德,开发活动由外而内、先外后内是人力资本开发的第一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派生的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最初的发展是不自觉的开发,而后的发展是自觉的开发。
人力资本开发的第二规律是:物力资本的开发程度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开发程度。舒尔茨用收益率的方法计算了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丹尼森进一步定量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自1994年起,世界银行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财富进行了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除中东和少数资源型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本在国家财富中所占的份额都在60%以上。
人力资本开发的第三规律是:人力资本的开发活动是没有止境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开发的进程永无止境。
人力资本开发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中国具有了新的特殊意义。当代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引起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力资本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当今高技术而言,它不仅是对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挑战,而且是对复杂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对市场竞争趋势的预测能力、对敬业精神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挑战已经在各个领域全面提出,不容任何一个谋求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回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迅速变化的阶段,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定位,就要求高起点地开发人力资本。因此,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增加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是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本开发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的。
增加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关键在于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全民对教育与人力资本的重视。只有重视人力资本开发的民族,才是重视国家未来的民族。我国人力资本开发的机制应该是一个包括四个层次的系统。
第一个层次是自我开发。自我开发强调人才自身的觉悟性和主动性,人的自身既是开发的主体,又是开发的客体,通过自身有意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二个层次是培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是指教育与培训,它以教育部门和培训部门为开发主体,通过教育与培训的方式,达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之间的互动,实现双向的信息交流。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对儿童和成年人的教育,是一种资本积累的过程;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育有多种形式,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在职训练等。由于学校教育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并突破专业的限制,最有效地提高一般知识水平,从而成为一般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途径。第三个层次是使用性开发。使用性开发是指“干中学”,它以用人单位为开发主体,是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卢卡斯认为,舒尔茨的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而阿罗的边干边学获得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这无疑拓宽了人力资本的开发途径。在他看来,内在效应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提高了投资者的知识或人力资本存量,但更重要的是外在效应,因为在高人力资本环境下,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即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从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在人们之间传递,使人们的平均技能水平或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因此,每一技术层次上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同时人力资本亦增加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因此,在生产部门已存在一定水平的人力资本基础上,在生产实践中是能够不断形成新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由于这种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不适应生产要求的问题,使人力资本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不仅如此,如果将“干中学”的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中,还可以使学校成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良好途径。
第四个层次是政策性开发。政策性开发以政府为开发主体,具有全局威力和总体效应。政策符合人力资本开发规律,则人才辈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否则,则人才凋零、经济萧条、社会危机。这是历史多次证明了的真理。政策是人力资本开发的杠杆。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人力资本投资者只能从中获得部分收益,还有一些收益则由其他个人、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获得。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多样性和弥散性,将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减少,经济也就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要求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干预。一方面,政策性的人力资本开发在于弥补私人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由于人力资本产权不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私人投资的风险很大,政府创造好的政策条件就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政策性的人力资本开发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需要,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投资;同时政府干预可消除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劳动力迁徙、流动、职业自由选择上的各种障碍,必须由政府来清除。人力资本开发四层次逐级递增,开发范围越来越大,从人的自身,到教育者、培训者,再到单位管理者,直至政府决策者,层层负责,构成人力资本开发的系统工程。
二、人力资本的流动机制
人力资本流动是人力资本价值增殖的有效方式之二。人力资本配置状况的优劣,不仅决定其他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价值实现,而且决定人力资本自身的价值实现与效益。而人力资本的配置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市场流动过程来完成的。人力资本的市场流动是一种深层次的资源流动,是智力、知识、技能的注入、运营及其价值保值、增殖的过程,它直接表现为劳动者的流动。人的价值实现的最高经济形态,不仅仅是薪酬报偿,而是通过流动机制实现价格定位的智力、知识、技能等的资本化、股份化及其资本的收益。因此合理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流动,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
合理的人力资本流动,是在客观经济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人力资本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流动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标志有四:首先,人力资本市场主体明确到位。
使人力资本市场主体到位,一是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信息化,使人力资本的供求双方都能比较容易、比较经济地获得有关的市场信息,并达到信息对称。而且,这种市场信息必须覆盖面广、准确性高、更新速度快。二是实现人力资本的社会化。人力资本的社会化,体现在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清晰化,通过确认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将人力资本清晰到自然人,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创造人力资本的社会需求及其行为,变人力资本的单位使用为社会使用,进而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人力资本的社会化。
其次,价格杠杆发挥作用。
市场的价格信号,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薪酬水平,调节人力资本的流动方向。价格作用的灵活程度和有效程度,反映了流动机制的形成程度和完善程度。人力资本的市场价格调节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
再次,人力资本市场秩序正常。
理顺人力资本市场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法律法规和综合政策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从事人力资本的计划配置,而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与政策来调控人才市场,促进人力资本市场的形成并完善其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
此外,人力资本市场中介活跃、有效。
强化人力资本市场中介的功能和作用,规范其职能。人力资本市场中介是供求双方的桥梁,也是人力资本市场信息的渠道。人力资本市场中介在流动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流动机制逐步走向成熟,人力资本市场中介的需求程度会大大提高,而市场中介本身的职能也会逐步完善。我国人力资本市场建设应坚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方向,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管理体制,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健全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力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健全与政府公共服务相互配套的人力资本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人力资本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
三、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激励是人力资本价值增殖的有效方式之三。激励机制是由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的。人力资本是经过长期投资形成的,作为稀缺资源,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而且,其个性化极为突出。因此,合理的激励机制既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也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认可。对人力资本实行经济、社会、政治的激励机制,将对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起到巨大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多层次的,不仅包括经济激励,还应包括社会激励和政治激励。首先,经济激励的本质是保障人力资本产权。
经济激励以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为基础,鼓励把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作为对人才进行激励的依据,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创新价值,使个人有充分的积极性去积累知识,开拓创新,提升人力资本。并根据市场供求
状况调节人力资本价格,使之具有市场竞争力。
其次,社会激励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物质激励并不是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唯一手段,收入高并不意味着人的各种功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人应该将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社会事务中,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社会应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必要的福利保障;实施公民平等的社会政策,提高个人的社会自由度,以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提升。联合国1993年的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提出健全公民社会和实现权力下放,而2000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已经明确强调公民自由是公民授权的重要手段,表明社会激励的重要性,它有助于完善人力资本的功能,因而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
再次,政治激励则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经济的成功必然带来对政治认同的更高要求,把人力资本有效地吸纳进政治体制中并为之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将提高整个体制运行的绩效,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政党是人力资本进入政治领域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入政党,在政治上有进取心的人可以担任公共职务,这既有利于其在政治体制内表达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要求,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也有利于加快政治体制内部的人员更替,提高行政效率。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国家要实现发展,必须提高治理型人力资本的素质,而治理型人力资本就是以政治激励为主要的价值提升渠道的。治理型人力资本就是领导型人力资本,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管理者,也是新规则的倡导者和实现者,他们可以提高制度运行的效果,推动各个领域人力资本的开发。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对治理型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当前许多国家的工作重点,美国的“高级行政服务体系”,英国的“高级公民服务体系”以及荷兰的“高级公共服务体系”等,都是运用政治激励机制来提升懂得国际规则和熟悉国际交往的治理型人力资本价值,以进行全球治理,协调全球市场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美国政府制定了一套“行政核心资格”的标准,通过集中选拔和分散性寻找的方式发现治理型人力资本,并将之吸纳进行政体制中。
放眼全球,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还远远不够,开发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本的增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社会等多方协作,致力于建立人力资本价值提升机制,实现三大机制互动共进,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