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0: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第一篇: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大学文化,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经常能听人谈到这个词,说陌生则是因为对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大学文化这样的一个定义:“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总觉得这样的一个定义有点抽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一些其他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对当下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每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个大学的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类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呢?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关于大学文化作用的文章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展开来讲。笔者查过很多关于大学文化描述的资料,基本都提到一点: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大家都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此,当你进入一个大学后,你自然而然要受到那里的文化气息的影响,你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也就要体现出那样一种文化。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大学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只需要去观察里面的教授、学生、管理者他们言行举止。当然,要详细地了解有关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仅凭以上的介绍还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不是本文的要讨论的重点,因此,我们只需要对大学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足够了,这也是笔者写上述内容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到中国大学的建设上来。近年来,中国大学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1.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参与者都在做些什么?我们的教授在忙些什么?

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一文中,作者对教授是这样描述的——“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不仅如此,通过这几年一些媒体的曝光,我们也了解到了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我们知道了原来教授也抄袭论文的,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我们的学生在忙些什么?

“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教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这是李开复对话大学生时说的一段话,这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在《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中,李开复有这样一段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描述——“在你经历的大学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

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一年、两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段话具有多大的适用性,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确确实实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忙些什么?

对一个大学来讲,笔者认为,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要重要得多,然而,似乎有不少的教育管理者并不赞同。还是引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例子——“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其实,岂止名牌大学如此,普通大学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严重。面对着这种种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弊端。由此看来。中国大学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我们的制度是否出现问题?

这个笔者暂时无法讲的太深,就只能简单地再次借用一下《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一段话——“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中国大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总之,中国大学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这诸多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建设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关键。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学中建设更加优越的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笔者坚信,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我们从迷茫的现状中走出来,向着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

2010年04月16日 08:34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

249条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长江日报》4月15日)。许智宏的这句话说出了众多人的心声。偌大中国,人口几乎要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经济也马上变成世界老二了,竟然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当人家把诺贝尔奖一个个拿回家的时候,我们还是零,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名校百强排名,北大排在第52

位,清华第56位,中国这两所首屈一指的名校连前五十强都没进。无独有偶,此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排出的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无缘世界大学学术前200强。

笔者身在高校,这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大,人越招越多,高楼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大学好比一个身段很好的模特,可谓有模有样。可是,有长相没文化,没精神,没气质,成不了世界名模。笔者也认识一些教授专家,可是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

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许智宏提到,一流大学是用钱堆出来的。然而,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通过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学发现: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最贵的几所大学如乔治·华盛顿大学、肯阳学院、巴克乃尔大学、瓦萨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人家发达国家更不缺钱,但是建筑有的是几百年历史的,教学设施堪称陈旧、落后。前不久,笔者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知名德国学者说,在德国很多亚洲的留学生看到他们破旧的教学设施就走了。可人家在软件上绝对是世界一流,其学术成就也不是那些只有良好硬件设施的高校所能比的。

与我国那些三流学校几个合并起来争个重点大学名号的做法不同,那些世界顶尖名校规模很小,很少有人数超过一万的。反观中国的名牌高校,个个都人高马大,光鲜亮丽,可不乏素质不高的蛮汉。建校约900年的牛津大学,虽然陈旧,可人家个个都是精英。牛津产生了至少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教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北大培养了几个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中国人始终心比天高。就在2月28日,科技部还召开发布会,说要在2020年前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再次暴露无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长期奋斗,要得到世界的公认,不是想什么时候建成什么时候就能建成的,更不是自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期待中国能有杰出的大学,可目前看来,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第二篇:何为大学

何为大学?大学为何?大学何为?

——入学新生首先要思考的三个问题

天高云淡,金秋送爽,又一届新生迈进大学校园。每逢此时,我总是会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上小马过河的故事,感觉每一个新生都像那只将要过河的小马,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更需要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作为一名几乎年年都要送旧迎新的辅导员,心里确实有许多许多的话想要说与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希望有助于同学们尽快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更科学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趟好“大学”这条河。

一、何为大学?

大学,是我们从小就听老师和家长反复念叨的一个词汇,被他们描绘成人间天堂。大学,老师和家长眼里最神圣的地方,也就成为了我们悬梁刺股十年寒窗的动力和目标。今天,当你终于站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大学校园里,有没有认真地想过:何为大学?或者讲,大学对你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去年曾给所带的学生留寒假作业《原来大学是这样的》,让他们在大学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及时梳理自己在认识与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挑战,并总结自己入学半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收获以及应该吸取的教训,以便更好地度过大学剩余时光。点评他们作业的时候,我把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总结成四个字:一是“怪”,出双入对的情侣竟然可以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校园每一个角落,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竟然是背着书包打“游击”〃〃〃〃〃〃二是“快”,昨天还在操场上军训,今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几个月过得怎么就这么快,相对于“度日如年”的高中生活而言,大学的时间就像那只可笑的蜗牛趴在乌龟后背上发出的感慨:哎呀妈呀,太快了;三是“high”,在大学校园里生活简直太爽了,没有父母和班主任的唠叨,远离了高考,可以“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有选择性地听课,可以睡到日头西斜,可以“网通(往往是通宵)”“铁通(铁定是通宵)”“联通(连着是通宵)”以网吧为家〃〃〃〃〃〃四是“唉”,要期末考试了,要放假回家了,才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才突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怪”、“快”、“high”、“唉”,这是很多大一学生眼里最真实的大学生活。

下面,不妨听听我对大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大学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前清华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大学的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大学最核心的竞争力、最珍贵的资源。除了教师给我们“授业”“传道”“解惑”“增思(即引导我们深入研究问题,启发新的思考)”之外,校园里还有很多资源可以供我们挖掘和享用。我曾在班会上和学生一起盘点过大学校园的几大资源:如图书馆——除了网吧,另一个更值得去“泡”的地方;如学生社团——可以结交朋友、锻炼才干;如海报栏——内容包罗万象,尽显校园百态,并且更新速度极快;如学术报告和讲座——与大师和名人对话,可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如校园网——信息量大、参与性强;如自习室——懒惰者的佛堂、勤奋者的书斋;如辅导员——没事的时候可以忽略他(她),有事的时候一定要找他(她);等等。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用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它们发挥无限的作用。

大学还意味着很多的“第一次”。在大学校园里,你将第一次放下背负了十几年的高考重担,开始追逐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你将第一次脱离被动,安排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支配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金钱;你将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你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针对某些问题抛开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你将第一次有足够的自由处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做出自己的选择〃〃〃〃〃〃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你就应该以一个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通过上述的很多的“第一次”,你要从思考中确立自我,学会管理时间,学会量入为出花钱过日子,你要从独立中体验自主,学会承担责任,你要从交友中品味成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体意识。

同时,大学也意味着很多的“最后一次”。大学时光,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知识,而不是忙于参加工作后的琐碎事务,也不是忙于成家立业后的柴米油盐;大学时光,也是你最后一次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和建立知识基础,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活到老学到老”;大学时光,是你最后一次在这样一种理想的环境里成长:相对宽容,可以臵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换句话说,犯了错承担的责任少、付出的代价小,因为与你相处的是你的老师和同学,老板不会原谅的错误老师也许会原谅,同事不会原谅的错误同学也许会原谅,你可以不断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每一个迈进大学校门的人,都应该切实珍惜这些最后的机会,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读书、思考、尊重他人、包容等,不断提高自身涵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踏实又充实,有收获有希望。

每一名同学在入学之前,甚至是更早的时候,肯定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怀着无限的期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到底什么是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你的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还有待于每一名同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去品味。

二、大学为何?

聊完“何为大学”,我们来聊一聊“大学为何”,即上四年大学为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对于一支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什么风都不会是顺风。如果说上大学本身是你在小学、初中、高中时候显性的终极目标,那么,现在是思考“大学为何”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你这一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大学毕业后想要干什么样的事业?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对自己人生进行长远规划,具体讲就是就业目标。很多同学由于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导致自己在大四年级的时候就业意识不强烈、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能力不突出、就业技巧不熟练,不能实现及时就业更好就业,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小的负担。

树立就业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首先要给自己做一个清晰的定位:自己出身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给自己的成长发展能带来多少帮助?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改善和提高?自己有什么兴趣和特长,哪些可能会成为将来就业的切入点?目前的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只有结合了自身实际树立的目标才不会是空想。

就业目标要树立,但就大一新生而言,没有必要过于具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大致的前进方向即可,也就是说,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给自己将来四年的奋斗树立一个相对宏观的目标,并为之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你在大学生活中偶然听到的某次讲座、参加的某个比赛、写的某篇文章、结识的某位朋友、被同学拉着去报名考取的某种技能资格证书,都有可能为你将来的就业埋下伏笔。将来总是充满了变数,环境总是蕴藏着机遇,只要你从实际出发,珍惜利用好周围的资源,尽可能多地抓住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及时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的奋斗目标会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宏观变得具体,甚至是你自己对将来的发展道路具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

优秀的毕业生除了较早地明确了自己大学生活的前进方向之外,还有一点很可贵,那就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肯定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经受得起苦累的考验,耐得住周围的诱惑。丘吉尔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就按第一个秘诀去做。经常有学生开玩笑讲,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拿出备战高考的劲头来过大学的每一天,人人都会考上研究生,人人都有好工作。虽是玩笑话,但可以看出,在大学期间继续保持奋斗精神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重要。

三、大学何为?

为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为了让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我们在这稍纵即逝的四年大学生活当中,都应该去做哪些重要的事情呢?或者讲,大学里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呢?

中国大学生的老朋友、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列举了以下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1.自修之道:即自学的能力,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学习知识和方法,还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2.基础知识:如数学(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3.实践贯通:“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哪门课程,同学们都应该懂得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如何结合,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4.培养兴趣: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又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5.积极主动:要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心,“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6.掌控时间:“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在这里,我想多说一句,大学生对大量课余时间的如何支配将决定自己的大学生活质量和人生精彩程度,人生的理想决不是在睡梦中在享受中在网吧里在自甘堕落中就可以实现的。7.为人处世:诚信待人,培养真正的友情,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善于学习周围的人身上的优点,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曾提出,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协作、学会生存。这也为我们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读大学,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多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开阔自己的眼界心胸,更要走向社会这个“第三课堂”,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课余工作实习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和写作演讲水平,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我一直对学生强调,专业学习,只是你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在大学这个环境中成长,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因为你要在短短的四年内完成两个重要的身份转变:一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二是从大学生向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将直接进入某职业领域从事专门工作的社会工作人员的转变。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新生在大学四年学有所成、思有所悟、问有所得、行有所获!写这篇文字的同时,脑海里也拼凑出了一首小诗,就以此收尾吧——

我们来到了同一座城市,从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 我们同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却在不同的家庭里出生、成长; 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怀揣着不同的梦想;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寝室,却过着不同的时光。说不同,其实也一样,都渴望完善自我,奔赴这座神圣的殿堂,都渴望超越自我,背负着父母的期望,都渴望实现自我,成为社会和民族的脊梁。所以,在长长的林荫道上,必将留下我们奋斗的足迹,在清清的坤舆湖旁,必将闪过我们青春的影像!

第三篇:何为大学

何为是大学?

大学,何为大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心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不能人云亦云,条条框框,没有自己想法也是不行的。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看法,现在就来跟大家探讨对于大学我们的看法。

一所大学,应该从两方面来评价,硬件跟软件,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首先是硬件方面,一所大学,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教师队伍,以及学生的差异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谈论大学的同时,往往是太重视一些精神层的东西,或者说是比较笼统的概念,往往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物质与精神层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说,一所真正的大学,能够为现实的社会输送多少所谓的真正的人才,如果说没有科研设备作为依托,再多的理论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再高的成绩,再优异的成绩,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培养,毕竟是理论而已,那不算是是很正的人才培养。所以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说是科研设备为依托。

虽然说大学里物质的东西不容忽视,但最为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一所大学,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都听说过可口可乐的故事,其企业若在一夜之间垮掉,但是第二天,就能东山再起,为什么,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灵魂所在。大学也是如此。就拿我们沈阳化工大学来说,60多年前至今,一辈一辈的教师队伍,所传承给我们的思想,凝练成了8个字,“强学力行,喻理求真”。“强学力行”说的是我们化大人对知识的探索的精神,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喻理求真”告诫我们为要追求真理,唯有真理才能永恒于世。这些都是我们沈阳化工大学的传统点点体现,既是文化所在。现在的学术性的大学,已经脱离了其本质的东西,大学本来就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天堂。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那么,大师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大师的标志不仅仅是他的学问,更是他的精神,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的那种风骨气韵。这种精神,这种生活方式、风骨气韵凝聚成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分明能感受得到、呼吸得到的气场,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中。它不是那些可见的摆设,不是簇新的大楼,不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或高级轿车,也不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比这些所谓“硬件”更能体现大学的品位。它像自然表情一样挂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脸上。在他们的每个步态、每个笑容、四肢的每次自然摆动中,都能体会得到、捕捉得到。

大学是让思想自由游戏的地方,不能过多考虑各种现实的利害得失。在真正的大学,你总会看到有很多人躺在树荫下“发呆”,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在发呆,而是在思考一些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驱除杂念,进入类似参禅的心境。毋庸讳言,在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学,你会感受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场:一种权力的霸道和金钱的嚣张,一种暴发户的浅保你会看到来往穿梭的高级轿车在炫耀着金钱的诱惑,看到高楼大厦在炫耀着和学术无关的“政绩”,看到教师和学生步履匆匆地赶路,好像在追逐一个近在咫尺的目标。你会看到喧嚣的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不仅赶跑了鸟儿,也赶跑了真正的思想和学术

哈佛铜像”的启示——别轻信任何权威

无论是求学者,还是旅游者,到了哈佛大学,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瞻仰一下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的哈佛本人的铜像,并对这个哈佛大学的创办者表现出深深的景仰和思慕。哈佛的铜像上悬美国国旗,塑造得非常英俊有气势,在铜像的底部镌刻着三行字:“John Harvard(约翰?哈佛),Founder(创始人),1638。”

其实,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被这个著名的铜像给误导了,因为在这个铜像上存在着三个错误,被戏称为“谎言铜像”。

首先,这个铜像并不是根据哈佛本人的样子所塑的。因为在哈佛大学决定要塑一尊哈佛的铜像之时,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哈佛本人的相貌已不可考了,也没有任何画像或者照片留下来,无计可施之下,人们只好在学校里找了一个帅哥冒名顶替,按照他的样子塑了哈佛的铜像,这一点其实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其次,哈佛也不是学校的创办者。只是在学校成立的初年,哈佛捐赠了一笔在当时看来为数不少的钱财。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学院来说,这笔捐赠无异于雪中送炭。

第三,哈佛学院的创办时间是1636年,而并非如铜像上所刻的1638年。

也就是说,这尊著名的哈佛铜像,无论是外形还是文字,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在以“求是崇真”为最基本精神的哈佛大学,“真理”与“谎言”竟然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校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以真理为基准来培养自己的精英,却允许这样的谎言存在,究竟是何道理呢?

对于这个疑点,哈佛校方的解释是这样的:

怀疑的精神和冷静的态度是哈佛人一向秉持的原则,这座“谎言塑像”不断地提醒哈佛人,不要轻信传说中的权威偶像,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用一种唯美的观点来欣赏这座塑像,通过三个谎言,将真实的事实牢牢地记住。

第四篇:何为大学

曾经一直困扰我的那些事

D-23刘欢

题记: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真正左右心情的,是你如何看待所于种种。

一.大学为何物?

单纯可爱的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告知“将来一定要上大学,上大学就能过上好日子!”。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懂得这个“道理”,已经不记得了,反正就很早。懵懂幼小,清澈见底的心灵在导师们的惴惴教诲下,渐渐蒙上了一层彩色。“上大学”就这样被深深地烙印在思想的基石上,根深蒂固,至于什么是“大学”,作为一个孩子,未曾问津过,似乎不用思考,也懂得“上大学”就是个人的终极目标,至于更远的事,恐怕都没考虑过,至少对于睁着一对对圆圆大眼睛的孩子们,确实是这样。

“大学”是每个学生求学的最终目标(似乎若得偿所愿,便万事大吉),同样也是莘莘学子门孜孜不倦的最强动力。求学期间,抛开最终目标不讲,课本、老师、课堂、张开着宽厚的身躯,等来了学生们,等来了学生们的热情汲取。好啊,霎时间热闹非常,呵呵,不管用什么教育方法,采用何种方式孩子们在认真地获取知识,汲取力量的行程中茁壮成长着。经常听爷爷说上学本身就不容易,求学之路十分辛苦(额,现在每次听到,都觉得头痛)。听下,记住,懂得!其实思考人生才发现,做什么事又会是容易的呢。惊涛骇浪吗?不用那么凶险:披荆斩棘吗?无需那么辛苦。事无大小,把它做好,即便不是伟大,也很成功,不是吗?任何一件事,贵在坚持。就这样,父母们同孩子们坚持了12年,为了“大学梦”!

迎来了大学生活,更是在其中度过了三年。现在的我再回想起从前,不禁唏嘘啊!

达到目标的“大学生”们,欣喜之余,展示更多的不是青春活力,而是不知“活水来”的手足无措。现在再来提出那个问题:大学为何物,答案即便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或许同样是不清不楚吧。要知道,单纯凭借着自我臆想,大学好像也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美好”,至于这种“美好”,刚开始并不具有实质性。“过来人”教条般的告诫让我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大学生活,但并未告诉“新生儿们”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或许“过来人”至今仍不知道,又或许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怕是难以启齿,不认为讲出来会是明智的。然而,“新生儿们”却十分享受这种未知感,不是说明其喜欢冒险,而是一直相信着等在前方的就是一直憧憬的“美好”。

大学里的新鲜事物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切他们认为的美好。大学是人生的又一个欢乐的“童年”。周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诉说着这个不知正确与否,但十分坚固的定理,而且不断地为其添砖加瓦,越发让其坚不可摧(真想知道那个始作俑者)。所以,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相当坦然的享受着这个“童年”的欢乐时光!大学生活本该如此,他们也变得跟那些“过来人”一样理直气壮地坚信着。大学生活结束了,有想过怎么办吗?四年的大学生活本就恍惚之间,如此迫在眉睫的忧患意识不可丢呐,可怕可怕。。。

每个大学生又会有自己不一样的大学生活,就像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是啊,当新鲜不在,生活便渐渐归于“平静”,大学生活从此变得有规可循,习惯了这样那样的生活,总之也便开始了“今天重复昨天”的习惯。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同样也不会是单一的存在。作为大三学生的我,不出意外的看到了大学里的这抹色彩,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时候又让人分不出好坏的也在,这就如同八卦里的太极生两仪,事物的存在必然存在阴阳两面。大学里的有阴阳不重要,重要的是阳盛阴衰,还是阴多阳少。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才是我们的现实。而不是用一些不知来源的的数据来帮我们一叶障目。

在这里,我想从我个人的“阴阳”来深入。之前提到的“回想过往,不胜唏嘘”,确实诚然。记得刚入大学那会儿,那时真是抱负满志,斗志昂扬,身上像是被装上了无穷的动力,好像什么事,在自己的手上都是小菜一碟,自信那个是相当满满。学校里的各种新奇,无疑助长了这种“嚣张气焰”(当然,现在也就无所谓新奇了),像火烧的热情下,本人参与了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大大小小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但从未考虑过为何要做这些事情,别人做我就做,做了老师还夸你,傻子啊,不做!久而久之,时间退去了激情的外衣,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风风火火渐渐消逝去。课堂上听老师的口若悬河,课下完成老师布置的漫天飞舞的作业,课余参加各种活动,只是比刚开始少了很多。大学生活应该是真个样子吗?不应该是另一个样子么?那又是什么样子?我的生活:时而忙碌的不可开交,时而时而“闲庭信步”显得心慌慌又惶惶。。老师照样夸着你,我知道当时我并没有十分开心!

大三的日子,就那么一下子。还未思忖,又是一眨眼,大三只剩下几天了的时光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貌似这一年又做了许多事。之前未曾察觉的压力现在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来气了。毕业了,有何去何从?那什么去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可以做啥?以后工作能够开心的吗?以后的日子又会怎样过着?尽管这时的未知比刚上大学的时候多得多,但我感受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恐惧,由心底生出的畏惧。老师课堂上还是一如既往的夸着你,此刻我心声的不再是欣喜若狂,而是由衷的厌恶了,感觉被大大的欺骗了。面对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你能够让爱你的亲人们满意吗?种种疑问,就像汹涌的巨浪一波连着一波冲接着你的脑部神经,不考虑脑袋的承受度几何。这种袭击,本来就等于“沉痛打击”,然而你的无言以对只会让它变得摧枯拉朽。

灰暗的天空下,我习惯了冥想。

看似忙碌的时光,似乎并没有助长面对那些疑问的自信,相反只觉得更没底气了。上课,考试,作业,参加活动,原本那么的意义非常此刻为何变得如此索然无味,形同虚设了?如此这般,如何不让人心生苦恼,痛心疾首。突生疑问,疑问一:为什么甘心花上十二年之久,就为了上大学?疑问二:上大学要做些什么,如何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最后俨然“索然无味”。近来,在校园里不断地看到一群群学长们从外面醉醺醺的踱回宿舍,我知道明年我和我的朋友们将会新装上演这个不曾改变过的老剧本。觥筹交错的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痛啊,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过,“大学是个年轻但尚未成熟的社会,可以自我历练”,“大学里的知识完全靠自学”,“大学里可以学到的专业知识少得可怜,四年的积累,不过企业的四个月,或许还会更少”,“大学里不可缺少的是一场恋爱”,“大学里混个四年,那个毕业证就够了,想那么多干吗”。。。还有人不知是在批自己,还是表达对大学的不满,说:“大学就是一个让人心生堕落,并不断沉沦下去的丑陋机构”。在社会上,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平常百姓,对大学生的感情绝非友好,至于有的对我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也存在,尽管或许他的孩子也正在上大学。离开过校园,出入社会的些许日子,我便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大学生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备受欺凌!然而,校园里的花朵仍以“时代的未来’自居,岂非可笑之极!

不用去责怪别人的眼光,正视自己,是他们教会了我。反观自己,专业技能不足以胜任相关工作,公务员,选调生又是有些不切实际,考研没信心,谈谈特长,本身的优势啥的,半天说不上来,也许突然想起来,自己的唯一家产:那些可有可无的证书。想想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为了上大学,花了12年时间和心血,再加上大学里的4年不知所以然,整整16年之久,被冠上徒劳无功,一场空,任谁也会心生不甘。再想到亲人们在自己身上注入多少关怀之泪,无可报答,怎能不痛心!老师在最后,可能忘记了夸你,告诉你,“大学里更要学,专业知识,社会技能很重要。大学生还是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老师最后用一句忠告,完成了他的使命。而你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大学为何物?专业回答是学大学问的地方,尽管好多大学生最后并没有获得大学问。对于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大学观。我所认识的大学不是孩提时代的“大学梦”,不是求学生涯的“终极目标”,她是一个储蓄力量的过程,脚下的路延伸着,同时也为前方的路做着准备。

最后我选择了坚持专业,迎向未知的“可怕”。

第五篇:何为大学

蔡孑民先生如何成就北京大学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读后

王雅妮 化学系 10111550108

何为大学?很多很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是这样给大学下定义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的大学,那时的北京大学,还只是少数富家少爷官宦子弟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有幸能够漫步在美丽的燕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中国一流大学校园里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中国最优秀的学子身上的青春活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北大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是这样唱的“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可以这样说,是蔡元培先生成就了这样的北大,在他当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天,他的名字就和北大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评论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弗、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能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今朝,我们看蔡元培先生的大学教育理念带给我们的启迪。

蔡元培(1868-1940)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原字鹤卿,后取“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中的“ 孑民”为自己的易号。蔡元培先生的一生可谓传奇,他日后的教育思想与他的生平经历有极大的关系。蔡元培先生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然他在教育事业做出的成就更为突出,先生的教育理念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社会教育,女子教育,美学教育,等等,但是他最为突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就是大学教育了。

在蔡元培先生接手北大之前,北大那时还是一座旧时的经书院,校制腐败,学生大多都是为了混资历谋取官位,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那时的教员大多为兼职,也有不少不学无术的,上课时将讲义一发,然后照本宣科就是了。学生看老师也并不看他学问多少,而是看他官职的大小,官职大的便格外欢迎。认为毕业后便可以以此师生关系作为靠山。从当时的北大学生顾颉刚的回忆,我们可以得知,那时的学生对学业根本没有兴趣,不是吃喝玩乐,就是拉帮结派,全无学生的样子,社会上对于北大也十分鄙薄,不以为意。蔡元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手北大的。

蔡元培之所以会在那种情况下接手北大,我想和蔡元培前半生的经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蔡元培本是清廷的一位翰林,后来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力,倾向与改良派,在改良派失败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认为康党的失败在于想要以少数人来撼动有多年根基的清政府。在这时他已经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之后他辞去官职,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并且走向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之后革命失败,他又远赴德国,接受西方的教育和文化,更加确定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思想。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接受了北大校长这一任职,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围场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这是蔡元培想要办北大的初衷,即以“教育救国”。1917年,蔡元培至北京大学就任,并作了有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个演说奠定了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的基础,之后他的很多改革政策都源于这篇演讲。这篇演讲大家都非常熟悉,蔡元培在这篇演讲中对北大学子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师爱友。三条里,又以抱定宗旨最为重要,当然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做远比想要做来的重要,蔡元培在许多场合下都提到这一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资格养成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反复强调大学的实质,于学生来说,是要确定求学的目的,对于蔡元培来说,他之后对大学所有的改革,付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大学成为学生研究高深学问的最好的平台。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短短的八个字,是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精华。这几个字贯穿了他在北京大学的基本活动。虽然经过了快一个世纪,这几个字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蔡元培进入北京大学后便进行了大刀阔府的改革,比如大学的管理体制,新建的选课制等等。当然使北大发生脱胎变骨的变化莫过于,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和大量引进新派的教员,著名的北大红楼便诞生与这个时期。关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先生有几个看法让我感触颇深;一是蔡元培先生反对宗派习气,门户之见,认为“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他认为对于治学者来说“最忌的是知道了一派的学说,就奉为金科玉律,以为什么问题都可以照他的说法去解决,其余的学说都可以置之不顾了”

蔡元培所说的这一现象,其实在很多学生中都有,这大概就是把自己的头脑作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现在的我们,习惯于接手他人的知识和理论,并不习惯于自己去反思和创新。这样就往往会造成思想僵化和自以为是,诚然这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并不是没有关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新的知识和理论,不轻易的否决某种理论,也不轻易的相信某种理论就是真理。这才是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治学态度;二是蔡元培先生对于文理分科的态度,他指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与科学之实验„„”一百多年前,先生就指出了文理分科的弊病,直到今天,这个现象依然存在。我自身作为一个理科生,之前的确有过哲学无用,文学无病呻吟的看法,现在看来各个学科之见都是有相互联系的,不能以一门学科掌握后,就对其他学科产生轻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今天仍然是有显示意义的。同时,先生的这个理念对于我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也有很大的启迪。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要面临这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全面的人,即发展人全面的人格,教育的实质是教会人发现自己,继而发展自己。教人必须的生活技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想要达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思想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不应该是将人的思维禁锢在它所要教授的东西,教育应该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我觉得思想自由是兼容并包的前提,兼容禀包的使思想自由更加彻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对于蔡元培先生的思想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历史是不可割裂的,只是我本人的能力有限,只能从当今现实的角度来考量了。

蔡元培先生能够使北大成为学术自由的宝地,除了他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宗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方针以外,我认为和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先生宽容、和蔼、慎独、淡泊、仁爱、谦让、真诚、民主、崇高、刚直等等这些美好的品格,我们可以从他学生和同事的回忆来窥知一二,黄炎培在回忆受教于先生时写到“入室则图书满架,吾师长日伏案于期间,无疾言,无愠色,无倦容,皆大悦服”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蔡先生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认识人,使用人,维护人,用人得当,各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广和热,这力量可就大了”。正是由于先生的人格魅力,获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生楷模”,周恩来则高度概括他的一生“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志在民主自由”这样的一位大师,我们只有从他所留下的著作,一遍遍的去领会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主要参考书目

《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梁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蔡元培原著陈平原导读海豚出版社 《蔡元培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名著选读论文

蔡孑民先生如何成就北京大学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读后

王雅妮 11级化学系 10111550108

下载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何为大学

    交设1502 姚春醒 何谓大学,大学为何 一、何谓大学?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校长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言简意赅,完美地诠释了何谓大学。不仅如此,蔡元培、......

    何为大学[最终版]

    公共课、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 公共课是指自学考试中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应考者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自学考试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

    大学何为——政治论文

    大学何为? 摘要:“大学”两个字从古至今寄托了太多人的人文理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另外三部分别是《论语》、《孟子》、《中庸》),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国教育是这样的模式,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突出的问题:懒惰、不爱自己动手、能力不足等等,这也是导致大学......

    对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之前,中国校友会网还推过“1999——2008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三名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

    何为大学之道(五篇模版)

    岳阳县三中2011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曾经在QQ空间里发表过这么一条说说,“我为什么而活?罗素说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那我呢?”......

    事业单位申论—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事业单位申论范文—何为大学,大学何为? 【导语】大学,乃培养精英人才之圣地。几乎所有大学的新生教育,都会在最初的一两个月里,以不同的形式引领大一学子们去思考这样一对重要的......

    中国梦与文化软实力:大学何为

    对于中国梦,章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实现中国梦,首先是实现教育梦。同时,章老师引用温总理的话,针砭时弊地指出了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代大学缺乏精气神和缺少独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