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对策
从2003年起,普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开始进入就业市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了。大学生进入择业期以后就精心准备简历,主动搜集就业信息,不停地参加面试;学校、院系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国家也出台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事实上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年底就业率却在逐年下滑。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到学生家庭、学校办学、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分析,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转变,大学毕业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不相适应
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至2008年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国人冠以“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称号,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毕业生的就业定位较高,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省会、东南部沿海等大中城市;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不够理性的就业的观念制约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招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与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他们只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来设置专业,所以会有一些专业与社会脱节;或者不根据社会需求而过多招收某专业学生,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部分专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现状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政府统筹,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推进,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指导已势在必行。然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形式单
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培训和效果不尽人意,还普遍存在对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高校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息量小、时间滞后、地域性强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需求。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并未完全形成,部门分割管理严重。虽然有网上招聘、求职等新的招聘形式,但多数仍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集市式”的现场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有的毕业生要十几次或几十次奔波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寄送上千份材料,就业成本和难度加大。突破就业信息的地域局限,建立畅通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和接收平台势在必行。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涉及诸多方面,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1、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家要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把就业率考核纳入对各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设置评估的体系中。
引导和促进高校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通过对高校的定期评估,不定期抽查等方式,促使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美誉度,取得社会的认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2、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紧缺,其就业岗位多,发展空间大。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国家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初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大学生到村任职等举措,开辟了一条西部和基层引进人才的新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尽快建立全国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仍是各高校举办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其他择业方式只是一个补充。突出的问题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难以发挥较好的效果。因此,政府应搭建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延伸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各企事业单位,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及时、准确的供需信息,在大范围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省内外寻找自己的就业单位,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各高校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使其逐步成为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
1、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学生就业
高校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主动性。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到学校各项工作中重要突出位置,落实“一把手工程”。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全力抓好、抓细、抓实。校、院系两级都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
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按院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与单位和个人考核、奖惩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重视专兼职业务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校内培训、外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将就业工作经费纳入校、院系两级财务预算。完善由
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4、发挥导向作用,加强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应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按照“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校还应在学生专业选择上进行改革,即学生入学后,不急于定专业,按大专业安排基础课,待到第三、第四学年时,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也可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毕业生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诚实守信
1、提高素质
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将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富有特色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个性。同时,努力争取获得各类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2、转变观念
大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多元就业的观念。现在,有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用人单位的结构看,大型企业处于转型期,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所以对人才需求量不会很大,而国家公务员也要通过考试才能跨过门槛。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3、诚实守信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队伍中,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守信用的占了绝大部份,但也有一部分不求实际地讲条件,讲待遇,强调实现自身价值,但唯独不讲信誉,对待工作朝三暮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的连招呼都不打,既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已对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提出了质疑。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建立每个人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信用档案,任何个人在任何一个地区的奖惩,违法,违纪,不守信用的行为都将被记入信用档案,作为用人单位在使用时参考。这样,既对诚信度高的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支持,又对诚信度低的人员进行了约束。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对策、外部环境、高校
我们已是步入大三的学生,感觉毕业、就业离我们越来越近。为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可是我们迟早还是需要就业,就业让我们手足无措,让我们感觉自己所学的东西太少······所以我选择了招聘之窗这门课,希望可以从中学到一些面试或应变能力的技巧。通过这门课给我带来了很多感触,简单在这里谈一下。
从2003年起,普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开始进入就业市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了。大学生进入择业期以后就精心准备简历,主动搜集就业信息,不停地参加面试;学校、院系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国家也出台了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事实上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却在逐年下滑。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关系到学生家庭、学校办学、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时代的转变,大学毕业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大学生的入学率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涉及诸多方面,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引导和促进高校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通过对高校的定期评估,不定期抽查等方式,促使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美誉度,取得社会的认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紧缺,其就业岗位多,发展空间大。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尽快建立全国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较为准确、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这样,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省内外寻找自己的就业单位,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各高校寻找自己需要的人才,使其逐步成为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二)毕业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转变观念。
说到学生,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认真的反思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了。为什么我们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扰?当然,会有同学责怪学校条件等外部环境因素,我们客观地说,我们不否认外部条件所起到的影响,这将在下一个关于学校方面的讨论中提到。现在,就说我们学生自己的情况。
首先是思想上,大学生一定要克服两种思想。第一个是浮躁的思想,第二个是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里养成的那种张扬个性、唯己独尊的思想一定要彻底的改掉!以使自己适应社会。
那么企业想得到哪些素质优秀的人才呢?我们怎样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企业欢迎的人呢?
1、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要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使自己的政治生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统一。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2、提高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我们要认识清楚。
3、职业技能素质。大学生要有职业理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要有一颗赤诚的工作、事业之心,要有一颗爱岗敬业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和企业的培养!
4、文化素质。企业都想得到博学多才的大学生,所以一定要充实自己的大脑,用有益的知识。
5、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学生要发扬我们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
6、坚强的意志力。要乐于干累活,要敢于吃苦,吃苦是人生路上必须经历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总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比什么都重要!是使我们赢得求职胜利的根本保障!
(三)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一把手工程”。
高校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主动性。始终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到学校各项工作中重要突出位置,落实“一把手工程”。
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将目标任务按院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具体到人。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与单位和个人考核、奖惩挂钩。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重视专兼职业务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通过校内培训、外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将就业工作经费纳入校、院系两级财务预算。
高校应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按照“宽基础、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总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相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多难,我们还是得继续向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的晴空,为此,我们得努力,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拥有一颗年轻奋进的心、一个成熟的思考和一双能听别人善意提醒的耳朵、一份完善的自我准备。为了工作,我们得自我准备,好学、谦逊、热情、积极、勤奋„„
第三篇: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五篇
【篇一】
**年,**市采取多项措施,拓展就业空间,搭建就业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助毕业生实现“成才梦,就业梦”。截至目前,全市实名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6040人,登记率100%。实现就业5289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8%。
一、工作现状
一是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纳入“双创”工作总体安排,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年内举办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培训15期,750人参加培训,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18期,560人参加培训。
二是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及时为各类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共为77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支付一次性创业奖励77万元,为92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支付首次创业补贴18.4万元,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74户,发放金额1178万元,极大地鼓舞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三是举办双创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举办了以“青春喜迎十九大,创业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市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各县(区)精选30个创业项目参加比赛,使创业大赛成为了创业者们培养创新意识、展现创新才能的有效平台。
四是加大招录力度,夯实基层队伍。先后组织了4个批次1048人的考录工作,其中公开考录主任科员以下职位公务员44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84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和医护人员321名(中小学教师199名、医护人员122名),招聘**年政府雇员99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的观念,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不愿意到环境艰苦、条件较差的岗位就业,也不愿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一心向往党政机关和高收入单位。
二是本地就业渠道不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全市经济发展对就业拉动的作用不明显,新增就业岗位不多,高校毕业生大多首选在毕业地和外地大中城市就业,即使在本地就业的,多数人也只是选择参加录用招聘。
三是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远高于同期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增加了城镇就业压力。
三、对策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新时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政策的宣传,提高政策的知晓率。
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放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和覆盖面。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全面兑现落实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及双创系列活动,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组织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就业”主题,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专项服务活动,搭建供需对接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是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名登记工作,及时录入金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各项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实施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就业。
**年,**市采取多项措施,拓展就业空间,搭建就业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助毕业生实现“成才梦,就业梦”。截至目前,全市实名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6040人,登记率100%。实现就
业5289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8%。
一、工作现状
一是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纳入“双创”工作总体安排,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年内举办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培训15期,750人参加培训,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18期,560人参加培训。
二是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及时为各类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共为77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支付一次性创业奖励77万元,为92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支付首次创业补贴18.4万元,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74户,发放金额1178万元,极大地鼓舞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三是举办双创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举办了以“青春喜迎十九大,创业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市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各县(区)精选30个创业项目参加比赛,使创业大赛成为了创业者们培养创新意识、展现创新才能的有效平台。
四是加大招录力度,夯实基层队伍。先后组织了4个批次1048人的考录工作,其中公开考录主任科员以下职位公务员44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84名,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和医护人员321名(中小学教师199名、医护人员122名),招聘**年政府雇员99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的观念,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不愿意到环境艰苦、条件较差的岗位就业,也不愿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一心向往党政机关和高收入单位。
二是本地就业渠道不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全市经济发展对就业拉动的作用不明显,新增就业岗位不多,高校毕业生大多首选在毕业地和外地大中城市就业,即使在本地就业的,多数人也只是选择参加录用招聘。
三是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远高于同期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增加了城镇就业压力。
三、对策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新时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政策的宣传,提高政策的知晓率。
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放大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和覆盖面。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全面兑现落实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及双创系列活动,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组织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促进就业”主题,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组织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专项服务活动,搭建供需对接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是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名登记工作,及时录入金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各项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实施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就业。
【篇二】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34万,再创新高,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如何促进这一群体的就业创业,如何为企业就业减负担、增活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呢?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高校毕业生是每年新增就业的重要群体,针对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压力,从今年1月1号起,“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今年启动实施”,就业见习补贴范围扩展至到16-24岁的失业青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基层成长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等专项计划等将共同发力,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当前我国就业总压力仍不减,在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去年全年新增就业的总数是1361万,连续第六年每年新增就业1300万以上,去年年末全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8%,这是近几年来的新低,就业岗位总体上是供大于求。
针对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用工压力,国家相关部门表示: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要一降低一提高,企业有活力,就业就有保证,加快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企业降低社保费率的实施方案,提高创业贷款额度,个人的贷款额度由10万提高到15万,小微企业由200万提高到300万。
就业优先,社保兜底。社会保障网将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合理均衡地方养老保险基金负担,将深入实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为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提升抗风险能力,还将继续推进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投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建立,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提供保障!
【篇三】
又是一年毕业季,对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就业!据市教育局统计,今年我市大中专毕业生预计达1.1万人。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市积极实行各种带动就业创业政策,给稳定毕业生就业夯实了基础。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毕业季·就业季系列报道,共同关注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如今5月过半,不少毕业生已经找到了去处,而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也在四处奔波,希望尽快找到一份满意的职业。毕业生希望找什么样的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遇到哪些难题?需要什么帮助?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听他们说说自己的求职经历。
毕业季找工作面临挑战:难关重重
自身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专业不对口,很受限。其次是缺乏经验,竞争力不够。”
今年来,周新颖已经面试了七八家企业,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她有些疲惫了。“出去面试了才知道自己的见识太少,应对能力也不行,比如面试被问到薪酬问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怕说多了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说少了又违心。”
她苦笑道,有很多职位都要求有工作经历,也是一道跨不过去的门槛。“很多地方根本不考虑应届生。”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蒋泽颖也很苦恼,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也曾被拒之门外,好在如今她已经与钟山区的一家医院建立了劳动关系,正式走上工作岗位。
期待希望更多好政策,更有针对性在就业的大潮中,毕业生们在政策的帮助下、学校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去争取就业的机会,在表达感激的同时,希望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希望学校多开设一些有实操性的讲座,来提升我们的面试能力。”
周新颖告诉记者,政府和学校引进招聘的企业很多,但是很多专业要求很高,希望企业能够适当放宽条件,提供更多的岗位,给应届生更多的机会。
【篇四】
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高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
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篇五】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21世纪是人才的社会,谁能掌控最顶尖的人才,谁将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大力发展教育成了教育的重点工作,所以大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增加,因为大学生就是人才的象征。大学生数量增加确实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素质,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然而大学生的数量过多却又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也导致了就业压力的过大,使一大批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
就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就业环境,包括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环境、职业环境。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包括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情感问题、贫困问题等方面。
压力的过大也间接反映出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在校学习时的问题:其一,很多大学生在选择报考时没有仔细的研究社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选择的专业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二,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明确,对未来很迷茫,学习具有盲目性。虽然有些同学学习非常努力,有的还每年争取奖学金,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从未设计与规划过,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出现了学校里是优秀生,在面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时就束手无策。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在面对各种岗位时缺乏综合辨析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实部分学生想法很多,但做起来却缺乏毅力,可谓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让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社会上各种困难时无法去真正的面对,去解决问题。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一般来说,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健康的,作为内在驱动力,它能刺激学生去获取各种成功的机会;但当压力过大,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产生心理、身理及应对能力等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压力管理,减轻就业压力,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压力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大学生只有在校期间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要在校期间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去盲目的选择。让压力变成动力,自这个社会之中不至于被淘汰,迎难而上正是新时代大学毕业生所需要的,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努力学习,真正的在这个社会中扎根生存下来。
第四篇: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广西大学秦建丽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显
突出。文章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试图为农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了重大
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各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然而农科院校在毕业生就
业问题E隔邑到的挑战性更强,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
显突出。因此,无论从农科大学生和农科院校自身发展来考虑,还是从“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高度出发,研究和分
析农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农科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工作,帮助农科大学生成功就业意义重大。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就业政策从根本上制约着农科
大学生就业
首先,从农业自身特点上讲,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
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由于它的弱质性,使得农业对高级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显得不足。在新旧的交替
中,由于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
科大学毕业生新的人才载体的形成。其次,从生产经营方式
上讲,我国大多数省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落
后,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且大多数农业生产尚处于手
工生产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吸纳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有
限。另外,现行的一些政策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积
极就业。近几年,尽管国家放宽了就业政策,就业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国家对传统的“大农专业”缺乏应有的保
护措施,对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缺乏应有的支持,对从事农
业艰苦行业的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政策倾斜。毕业生到
农村基层就业,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自身生存发展环
境也较差,毕业生在劳动保障、卫生保障及用工管理等方面
都存在后顾之忧,有待从根本上解决。
2、农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足
我国教育制度某些不合理性,使得学生在求学、成人、成才中,从,J、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对社会了解不够,实践技能薄
弱。农科院校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就业市
场根本看不清摸不透,因此就业、择业时,不是处处被动就是
十分盲目。“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宁要城市一
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等现象普遍存在。
3、农科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工作。
许多就读农科专业的学生并非自愿,而是受高考分数或
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而不得已进入农科院校,在其潜意识中仍存 在轻农、厌农思想,农科专业学生相当一部分人对专业不感兴 趣,毕业后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据调查统计,近年来,农科 毕业生超过80%的人愿意到工作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工作条 件好的“三好”单位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不愿意到 家乡所在地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和两部地区、“三支一 扶”的毕业生也很少。
(2)农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农业属于艰苦行业、基础产业,因此,农科专业的学生基础 较差,起点低。另外,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同学对 专业知识的掌握侧艮于书本,停滞于理论层面,动手与实践能力 不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身底气不足,综合素质和能 力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差,尤其荏英语、计算机、写作等方面与其 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在公务员考试和应聘“邳艮定专业 的单位”方面往往处于劣势,自信亡环.足,竞争力不强。
(3)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业不就”的现象严重。
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一些农科大学生存在着光宗耀
祖心理,致使有些学生“有业不就”,就业期望值过高。表现 在:—部分打算按专业对口择业的学生,缺少下基层的心理准 备,希望能在机关或农业管理部门就业;不少农科毕业生缺乏 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在择业中存在“求稳”心理,希望找一 个能寄托终身的职业岗位,而对那些急需种、养、加方面专业 人才的农村产业公司、企业则显示出种种的顾虑等等;有些学 生一心希望走“到大城市、大单位、好企业、高薪酬”这个独 木桥,众多大学生抱守“非城市不去”的观念,尤其是各方 面条件较好的毕业生,能选择的单位较多,“皇帝女儿不愁 万方数据
嫁”,“这山又望那山高”。
(4)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强。
受当前社会思潮和风气的影响,加上自身对农科专业和
农业行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觉得农业战线的工作不体面,收入低,又没地位,因此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比,自己就灭了 自己的志气。也有的农科大学生因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 综合素质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少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和示弱心态,自己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往往使其缺乏竞争的 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 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表 现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二、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据了解,农科院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是服从调剂被录取的,所学专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专业思想不牢固。很多院校只是在新生入学头几天集中介绍专业概况,形式单
一,方法简单,内容空泛,收不到良好效果。从新生入学伊始 就狠抓农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专业思想教 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 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带领学生深入校内外教学实习基 地,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深刻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深刻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繁 荣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鼓励他们到 基层、到农科战线学以致用,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奉献自 己的知识和才智,为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贡献力量。
2、鼓励农科毕业生考研
农科类的专业大多是重点学科,这些专业是农业院校提高 办学层次的主打专业。因此农科本科生考研既是当前就业形势 严峻之时的明智之举,也是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绝好机会。根 据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 为36:4:2,而发达国家的比例是25:10:1,我国的结构还 不协调,硕士教育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鼓励学生考研,采取切实措施为学生考研提供咨询、培 训、培养、指导等服务,也可以在教学实习中,安排学生到科 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实习,培养学生科研的兴趣,引导其及早树 立考研目标。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
农业大学生必须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起新的择业观,增 强市场观念,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正确认识 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困难和机遇关系,克服自 卑心理,大学生要有竞争的意识与必胜的信心,广大农村迫切 需要拥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去,传播科技星火、带领农民致富,农业大学生只有正确定位,发挥优势,把握机 遇,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特长的岗位,中国农村21世纪的辉煌等 着来自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去创造。
4、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农业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日趋显得紧迫。因此,在校大
学生必须抓住宝贵的学习时间,不仅学好理论知识,还要加强 实践能力的锻炼;不仅掌握现有知识,而且加强前沿知识的学习。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农 科大学生除了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其它知识的学习,只有提高多种综合素质,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勤勤恳恳,踏实肯干,思想敏锐等素质。摒弃目光短浅,胸无 大志,急功近利,精明世故,眼高手低,轻视他人,工作拈轻 怕重,挑三拣四等种种不良习气.才能立足于社会。
5、为农科大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农科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应结合近年来的毕业生就
业单位统计和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了解本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发 展情况和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就业形势分析;通 过自我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作对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
陷,并按照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弥补存在的不 足,有意识地进f亍自翻蜀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
6、政策引导,改善就业环境
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向农村配置 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采用有效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促使 人才走向农村。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出台 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在就业较难的城市与就业比较容易又有优 惠政策的农村之间做出选择。其次,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淡化 干部身份;完善人事代理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 合理流动的障碍.积极推进岗位资格证书制度,裁减不合格的 工作人员,腾出就业岗位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等方面给予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7、制定新政策,鼓励和扶持农科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 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政治动员上,不能光说奉献和锻炼,应该 出台政策,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引导农科毕业生奔赴农村、扎根农村、艰苦创业。
万方
第五篇:2013思想汇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尊敬的党组织: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就业压力随之骤增。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大约有XX万农民工失去了原来的工作,这两股就业人员叠加,使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破解就业难题,第一位的还是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我们就会在原地打转转。同时,我们还要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各方的齐心协力,来破解就业难题。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许多服务业、制造业岗位需要大量人手,而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和定位,就业预期比较高,抱有“精英心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是黄金一代、象牙塔尖,该做“白领”,对普通就业岗位看不上眼,只想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业,总想一岗定终身。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面前,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需要国家、社会为其创造就业平台外,也需要高校毕业生自己转变择业理念,调整好就业心态。今后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双向选择就业,将是一种常态。高校毕业生必须放正心态,放低姿态,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做社会成员、再做社会精英。
促进就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一份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既表现为一定的法律义务,如公平地给予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也表现为一定的道德义务,如不轻易裁减雇员等。在最近有关企业“最佳雇主”的品牌评估中,除了传统指标,如企业规模、品牌号召力等,“社会责任感”已成了评价雇主形象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才会得到社会、员工的理解、认可和尊重。
经济危机之际,也是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之时。危难时刻,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责任面前,不是退避三舍,而是迎难而上,就会为企业的形象多添一层光辉,为企业的发展多积累一份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更可以为企业创造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就业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情,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重要位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立即采取了多项就业扶持政策,多管齐下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去年12月国务院对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做出了安排,今年年初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又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就业。
无论是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还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但这些措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长久之策,需要各级政府持久地、细致地耕耘。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推荐更多的思想汇报:
大学生就业入党的思想汇报范文
大学生思想汇报:用行动感悟更多
2012思想汇报: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013思想汇报:科学发展的要实践
两会热点思想汇报: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思想汇报:在党的熔炉里燃烧成长
大学生思想汇报:生命的意义是为了服务
2012思想汇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