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澎湃新闻价值与思考分析
2014 年 7 月 22 日,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项目澎湃新闻全面上线。作为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开路者引起巨大反响。澎湃的中文名音译自英文单词 paper,与其网站域名一脉相承。澎湃新闻目前的产品包括网站、手机客户端(IOS、Android 两大平台),同时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它拥有中南海、中国政库、一号专案、打虎记等 40 余个栏目,领域囊括了时政、财经、社会、观点等多个领域,每天可产生十几万字的新闻。探索价值
渠道和内容的结合
全方位的新媒体发展矩阵
澎湃新闻的新媒体矩阵主要包括门户网站、APP 客户端、微博和微信订阅号。其中网站和 APP 的内容、形式一致,微信公共订阅号包括“澎湃新闻”推送当天最热的文章,主要是给澎湃用户提供一个沟通和互动的平台、“一号专案”(司法报道为主)、“ 10% 公司”(上市公司报道)、“自贸区邮报”(上海自贸区报道为主)等文章。澎湃新闻在运用新媒体各个不同平台时有着不同的关注,门户网站的建立形式类似网易新闻、搜狐等网站,是互联网上较为普及的阅读形式。
APP 客户端主要针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是目前媒体抢滩的重要阵地。
APP 的内容建设分为两大类:“新闻”和“思想”。其中新闻类栏目共有 39 个,主要围绕时政类资讯,包含金融资讯和科技信息等其他内容。“思想”类栏目共有 11 个,主要以评论类文章和文学类文章为主。澎湃新闻的新媒体发
展矩阵中,APP 客户端成为了发展的核心,主要的推送内容、形式创新都围绕着客户端建立。
专业高质的原创内容
澎湃新闻在上线之初就以“原创”、“深度”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东方早报》是澎湃新闻的母体,其大量资深采编人员成为澎湃新闻专业化、优质化新闻的保证。澎湃新闻的内容有明确的定位,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锁定在时政类新闻和文化类的文章。这与其母体《东方早报》的传统新闻媒体性质有密切关系,也和目前新媒体平台中资讯内容的发展模式契合。
其一,面对网络讯息日益娱乐化、同质化的现象,澎湃新闻独家、高质的时政和思想资讯、评论,满足了用户对新闻新鲜性、时效性的要求,从质的层面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其二,新媒体平台发展至今,媒体决定受众阅读兴趣的时代已
悄然改变。新媒体不断拓展,新闻门户网站、客户端、微博乃至微信订阅号等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新闻的提供者更加注重从受众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目前的新闻客户端除了在内容上以多板块、多频道的方式保证内容的丰富,更通过点击量等方式决定新闻的排序。针对这样的新闻呈现局面,澎湃新闻将时政新闻细化为众多板块,“中国政库”以发布时政解读为重点;“中南海”以领导人报道为主;“人事风向”则专门对政府部门人事信息进行报道„„板块丰富的同时,澎湃新闻提出无限下拉式更新的理念,在每次向下滑动页面时,系统会自动进行更新,出现新的资讯和内容,从量的维度上满足受众对内容的需求。问答式新闻形式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问答式新闻采取对话的形式,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呈现全面、多样的观点。在澎湃新闻中,受众在阅读新闻作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为他人的提问做出解答。这一功能设计使得澎湃新闻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形态,也就是传统媒体在互动方面的时效性、便捷性的不足,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弥补。根据其传播的方式,这种问答式的新闻在网络的传播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符合 UGC 的互联网传播逻辑。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产生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
第二,无门槛的问答,保证了内容的多样性。澎湃新闻的问答式新闻没有设立门槛,任何登陆用户都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起提问、回复他人的问题。这种无门槛的评论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内容的多样性。
第三,新闻把关人的存在。网络信息中把关人角色弱化造成网民原创内容的可信度不高。澎湃新闻问答中重点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通过编辑核实结果并实时更新,将优质评论和互动转化为内容在首页呈现。这样不仅增强了社交属性和黏性,还保证了问答内容的质量。追问和评论的互动设置
在澎湃新闻的网页和移动客户端上,设置了提问、跟踪、收藏和分享四个按钮,用户可以对看过的每一条新闻进行这四项操作。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提问和分享的途径将自己的见解和看到的内容传达给其他人,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追问的设置给用户提供了意见表达的平台,在评论中可以看到他人的追评,扩大了人际交往。微信是澎湃新闻扩展人际关系、提供用户黏性的重要平台。澎湃新闻在其微信订阅号中表示订阅号的内容是澎湃新闻内容的精选,微信平台主要用于澎湃用户的线上交流和“澎友圈”的发展。“澎友圈”是澎湃用户在微信中通过评论、关注微博、微信相互认识后建立的基于对澎湃新闻内容探讨的社交圈,圈中用户会就澎湃新闻提出的一些观点、新闻进行探讨,组织线上活动,扩展人际交往。对澎湃新闻发展的思考
尽管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探索,澎湃新闻被冠以“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从内容到传播形式上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其目前在安卓市场仅有 2.07 万热度,相比凤凰新闻 8.97 万热度和网易新闻 2.73 的热度还有一定差距。“重媒介”与“轻阅读”的矛盾
澎湃新闻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转型,其内容仍延续了严肃、深度和篇幅较长的特点,这种长篇的“重媒介”虽然达到了内容的深度,但我们也看到了这与目前受众移动阅读求新、求快的阅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重媒介”能否在形式上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或者重塑受众的阅读习惯仍值得思考。
“内容为王”与“技术为王”的协同发展
澎湃新闻上线之初就以原创和高品质的内容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一大重要策略。针对目前网络中新闻同质化高、新闻主题不鲜明以及内容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澎湃新闻提出“时政”和“思想”两大口号,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做法,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不少的新闻转载中都出现了“澎湃新闻”的字眼。优质、特色内容成为了吸引用户订阅的一种最主要的原因。
但同时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的发展不再是传统媒体仅以内容就能取胜,功能设计、视觉设计和读者互动等技术层面的发展也成为影响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澎湃新闻的创新主要是将优质的传统新闻内容移植到新媒体平台,但在用户体验、视觉设计上仍没有突破性的创新,这也是很多人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质疑的一个原因。新媒体时代,技术的研发、重视用户的体验成为了媒介在发展中急需创新和解决的方面。因此传统纸质媒体在拥有较强的内容生产的同时,应注重受众,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渠道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为王”与“技术为王”的协同发展。时政与思想类产品影响力有限
澎湃新闻的定位是“专注时政与思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澎湃新闻时政新闻的报道作品也并未见有什么特别之处,技术上目前未见到较大突破性的创新,内容深度广度也并未超越市场主流的传统媒体,比如《南方周末》、《南都周刊》等。从政治环境来看,时政报道所受的各种约束仍然存在,上海的舆论环境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仍然是一个疑问。从受众喜好来看,时政新闻的受众面是很有限的,它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比较关心政治经济的人群中。与时政新闻相比,像文章出轨、黄海波嫖娼等这样的八卦新闻显然更加吸引受众。
而思想类的作品,对受众的要求可能更高。一般适合文化程度更高的受众。同时,思想类阅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受众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阅读,这种思想类的慢阅读的市场空间也不容乐观。成本过高,盈利模式让人担忧
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中,报纸经营面临“第三次销售”。前两次销售分别是“卖报纸”和“卖广告”,“卖报纸”也就是对新闻信息收费,这在目前的互联网的分享思维环境中,已经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卖广告”,这只能为其提供部分收益,新闻客户端的广告数量和浏览量都是有限的。一旦广告过多,会影响受众的体验,不利于产品形象的塑造。所以,澎湃新闻只能更加关注的是第三次销售———“卖服务”。“澎湃”这类新媒体平台未来起到的作用就是汇聚用户资源,承担集团盈利的“中端”而非“末端”环节。但是,微博、微信、门户网站客户端已经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争夺中站稳脚步,作为“后起之秀”的澎湃新闻要想改变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抢夺到足够的用户资源以及培养持久的用户使用习惯方面,都是令人担忧的。
“澎湃”项目的初期投资达 3 至 4 亿元。随着这笔资金的慢慢消耗,澎湃新闻如果不能探索出一条明晰的盈利模式,下一步的资本筹集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第二篇:新闻价值 讲稿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新闻价值的定义: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新闻价值的主体:社会的需求。新闻价值的客体:新闻事实或新闻本身)
在上节课中老师已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新闻价值的判定,首先我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新闻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新闻价值五要素的界定。
早在1690年,德国人托比亚斯·朴瑟在其撰写的关于报纸的论文中就已提出,选择新闻的标准是异常性和重要性两条,这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提出的新闻价 值观念。”“希伯特在他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论》中,麦克道格尔在其《解释性报道》中,都认为新闻价值要素是5个,它们是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至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得到西方新闻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接下来我们将用一些例子,再对这个五要素进行阐释。
第一个要素是及时性。新闻是易碎品,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报纸的新闻只有一天的寿命,只有当天的新闻才能吸引读者更多的目光。即使是非常重大、震惊世界的新闻,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后续的事件取代,比如马航事件成功的被文章出轨的事情覆盖过去,逐渐成为少有人问津的谜团。
第二个要素,接近性。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地理位置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当然不止是地理位置的接近,还有年龄、职业、性别、爱好、民族的接近。比如说作为大学生,我们格外关注的新闻从高考改革,转向每年各种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就业形势。
第三个要素,显著性。因为名人自身的显著,使得新闻事件受到瞩目。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中显得尤为突出,明星的生死嫁娶比普通人更引人瞩目,明星的丑闻更是另人们津津乐道,如柯震东吸毒,好莱坞艳照门。
第四个要素,重要性。一个事件的后果、影响是否深远是衡量重要性的因素。重要的新闻首先就是热点、焦点。时至今日,一些历史上的重大新闻仍然为人们所铭记,比如1977年的恢复高考。这件事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又影响了之后代代人的命运。
第五,人情味。人情味的因素包含了;反常、冒险、两性、冲突等。这是西方新闻价值中尤其强调的,人们总是对这类新闻百看不厌。人情味中包含了人性正能量的同情心的一面,也包含了人性宣泄负能量的一面。如每每贪官被惩处,黑社会被打掉,人们便会大呼大快人心,但这些事情并不发生在自己身边,也涉及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抑或是近日流传的一妻三夫既与两性的敏感话题相关,又满足了大家的猎奇心理。
1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
时间性:九月三十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 重大性:中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接近性:地理位置接近;
显著性: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受人瞩目。2合肥房叔案
时间性:9月29日受审,至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便出现了各种评论文章 重大性:公权私用,反贪反腐的热潮。3中国“最小黑客”汪正扬
反常:年龄最小,自称“白帽子”的黑客;
冲突:自学编程修复网站漏洞;入侵学校答题系统,“抓包技术”花一分钱买2500元的东西。
重要性: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公共舆论导向的重要性。4 “蓝翔之火”再次点燃 显著性:耳熟能详的职业技校; 人情味:微信微博,电影电视的恶搞。
香港占中具体介绍分析加上引出疑问
香港“占领中环”的街头示威运动已持续多日。与往年国庆黄金周游人如织、商家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香港中环——这片代表香港经济繁荣高度的政经中心因被一群黑衣年轻人占据而面目全非。先来回顾一下占中的进程:
10-04-“占领中环”运动致香港政府总部暂停开放 09-30-香港政府宣布暂缓启动政改公众咨询 09-29-外交部:希望有关国家不要支持 09-28-梁振英:“占中”是违法的胁迫行为 09-28-香港反对派冲击政府 60名示威者遭逮捕
07-17-港民主党将开党大会最快本月“占中”最快本月“占中”
(其中,关于占中究竟是哪天开始的,翻遍百度也找不到,估计是被屏蔽了)
1.什么是“占中”?
“占中”,即由香港激进反对派号召发起的“占领中环”运动。这次“占中”启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抗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4年8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占中”示威者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这个决定向香港居民道歉,并收回关于香港普选方式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从2017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简称特首)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普选时须组成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由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产生二至三名行政长官候选人。每名候选人均须获得提名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合资格选民均有行政长官选举权,依法从行政长官候选人中选出一名行政长官人选;行政长官人选经普选产生后,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为何要占中?
香港反对派对于行政长官候选人的产生过程反应激烈。
香港激进反对派认为普选方案应该以“国际标准”制订,需要符合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香港激进反对派希望通过他们的普选方案,使得原本可能无望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人士“入闸”。由于方案屡次落空,反对派从2013年起开始以发起“占中”运动来要挟香港特区和中央政府就范(中环系香港商业金融中心地区),并最终引发9月28日“占中”运动。
“占中”运动发起人之一的戴耀廷反复强调称他们的诉求是:“真的民主、真的普选。”
从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来看,占中事件无论从时间性,接近性,重要性等等任何一个评判标准来看,占中都是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大新闻”,这一点从国外媒体对占中事件的大幅报道,甚至头条新闻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在重要性方面,香港作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国两制政策的率先试用国,发生游行占街运动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并且选举形式关系到国家的基本国策,香港的一点点改变可能导致全国的大改变。
最终排名
然而这只是我组为了形式根据之前所讲到的普遍意义上来说的新闻价值五要素的概念从最直观的感受进行的一个粗糙的评分与排名,自然这五条新闻孰轻孰重在在座各位同学心目中是有不同的想法的,于是我们组就以此为头展开了一次头脑风暴,首先引出了新闻价值观的多元性问题。
横向来说,不同群体主体会对一些新闻价值观念的内涵做出不同解释,甚至是对立性解释,或是理论或学术解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新闻传播操作中又有较大差别。比如,就”重要性“而言,有些国家媒体会把政治领导人的一般活动看得比死伤数人的事故具有更重要的新闻性,而有些国家媒体却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尽管重要性这个属性符号表达相同,但”什么才是重要的“并不相同。所以此时我们会说他们持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同一则新闻对于不同受众拥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
再从纵向来说,自新闻产生以来,普遍的新闻价值观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我们以西方新闻价值观发展历史为例
黄色新闻论:产生于19 世纪30 年代的黄色新闻,也是新闻传播遵循商业逻辑的产物,不仅追求猎奇,而且以极力渲染凶杀、灾祸、色情、犯罪等刺激性内容为能事,它把社会描绘成“一个充满性爱、情杀、欺骗、拜金与恐怖的世界,,它以煽情主义为基础,把煽情新闻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新闻。
反常论:当大众化报纸最先在西方兴起时,猎奇新闻观(又称反常论新闻观)便应运而生。形成于19 世纪50 年代左右的猎奇新闻观认为,那些离奇、古怪、异常、失去常态的事件和现象才能构成新闻的对象,新闻就是充满趣味性、新奇性、非常性的各种怪闻.最反常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新闻,只有罕见的、失范的并令人吃惊的事件,才是最有价值的事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好奇本能论”是这种新闻观的理论基础,追求商业利益则是其根本的动力机制。这种新闻观“把追求无聊庸俗的异事趣闻当作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作为聚财敛富的上好门径” ,它把贪得无厌的好奇感和低级趣味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第一标准。
这些都是新闻史上早期出现的所谓”黑历史”,然而可悲的是,实际上猎奇新闻观自从诞生之日起,在西方就未绝于世,即使在今天中国的新闻界,它仍被不少人作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现代新闻事业一直受到这个黄色新闻年代遗风的影响”正如有些学者所言,现在的一些媒介已经为受众“最低贱的共同点服务” 这就又让我们不禁反思起新媒体引领的新新闻时代对我们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显然,有些不良新闻媒体不加分析,不加选择,不遗余力的报道各种各样有意制造出来的时间,这些事件“借助现代传媒得以快速传播,覆盖全球,实际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的组织化无疑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每每我们怀着想要了解新闻事实的虔诚之心点击进入了某些新闻网页,总是会在不断下拉进度条以后看到些不忍直视的重口事件。想想都有些小害羞呢。本应该带领我们走向人生巅峰的新媒体,大众媒体似乎却是走向了退步的新闻价值观道路,令人心忧。你们这么大尺度,真的好么?
然而,换一种角度,我们又觉得,日益全球化的大众媒体又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除去上述有些低俗,恶俗,媚俗的三俗新闻网站,还是存在着一些良心的新闻平台,正是这些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一些主流媒体由于各种问题而无法如实,客观报道的事件的更多细节与事实,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世界。就比如在前面我们所分析的香港占中事件。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甚少接触新媒体新闻的中老年人普遍对此次十分重大的事件了解甚少。也是多亏了新媒体,我们这次报告才能收集到一定的占中信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对于这个大新闻的报道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少,在9月底,占中事件爆发的时候,新华网的首页仅用了某个版面上一个很小的链接来报道此事,并且无配图,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到;而在微博,人人等社交网站上基本没有任何关于占中的消息。其次既是其导向性,比如说我们之前资料均来自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观察者”网,大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两个回答对舆论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并且,在国内的搜索引擎中无一例外都是对占中事件的描写非常少,反倒是对“反占中”事件大幅报道,各种视频,报道,煽情的,理性分析屡见不鲜。占中事件的新闻价值毋庸置疑,将它作为最近最有价值的新闻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在此并不对占中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做出评价,但是对于如此重要新闻国内媒体却或息声或非客观报道,我不经想问,新闻的服务对象究竟是谁? 当然这又牵扯到了一个新闻导向性的问题。
我承认,我的标题本身就存在问题。新闻真的具有导向性这一说么?显然不应该,新闻,应该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才对。有导向性的只能说是宣传活动。将这两者混为一谈是极为可悲又可笑的。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纵向历史图中去,在新闻历史中就有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就比如以德国法西斯为代表的法西斯新闻价值观,本质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政治需要为出发点,虚构,捏造新闻报道,他们的政治需要就是中最高的新闻价值标准,一切以此取舍,没有的可以凭空捏造加上去,根本不顾事实真实面目,因此,法西斯新闻观念只能说是一种反新闻价值观念。这样的新闻传播毒害着整个社会及全体人民。同样的事件在“四人帮”,大跃进的历史时期中也发生在了中国土地上。当然这是一种极为极端的将导向性强加入新闻的情况。
还有种历史更为长久的新闻价值观念既是宣传价值观,即一个事实是否值得报道关键看它是否值得报道,有利于某种观念的宣传。具体的历史事例我们今天也就不便一一列举了,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样的新闻价值观任有残留。新闻宣传价值观“几乎成为一个习惯性概念,被党报工作者视作天经地义的新闻意识”。
我们想说,新闻是新闻,宣传是宣传,两者万不可随意混肴,因为新闻媒体不可避免的宣传性而将新闻机构认定为宣传机构既违背了新闻传播规律,又难以很好地传达宣传意图。广大公民都有权利了解事件的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总结:综上,我们认为,对于新闻价值的评定是一项十分多元化,难以单方面下手的工作。它与新闻价值的主体即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正面又适应于时代及社会环境的新闻价值观。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体也应当尽最大努力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反馈给我们一个全面真实的新闻价值的客体即新闻事实及本身。唯有这样新闻世界才可终于呈现出一个单纯真实,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第三篇: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理论:观点与应用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丁道勇
[摘要]价值冲突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价值分析理论在分析价值冲突来源的基础上,重新连接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其价值分析程序有助于价值冲突的解决。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价值冲突。
[关键词]价值冲突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价值分析
生活包含多种选择,涉及不同的价值。因为无力应对其中的价值冲突,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乱象便纷纷涌现。人们在价值问题上丧失对错标准,甚至放弃对自己的价值做理性判断,这些问题在“多元”之声日益强大的今天愈发明显。价值分析理论致力于分析和解决价值冲突,其理论观点可以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对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理论就已经比较完备,例如1971年美国“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会刊就对这个理论做过介绍。但是,中国大陆学术界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这个理论,这与该理论的潜在价值是不相称的。
一、价值分析理论的发展
价值分析理论包含许多人的贡献,例如弗伦克(Jack Fraenkel)、亨特(Maurice Hunt)、梅特卡夫(Lawrence Metcalf)、奥利佛(Donald Oliver)、谢费(James Shaver)、库布斯(Jerrold Coombs)、考夫曼(Dana Kurfman)、梅克斯(Milton Meux)、查德维克(James Chadwick)以及纽曼(Fred Newmann)等人。其发展历程是在反对道德专制主义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向法理学教育传统的回归。
1.道德专制主义
道德专制主义(moralism)试图把道德教育作为普及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这种学校教育应用榜样、故事,仪式以及环境影响等方法,带有布道的色彩,与奖惩系统相联系。道德专制主义的道德教育目标,完全受社会倾向的制约。如果社会道德具有不确定性,年轻
[1]人通过这种教育接受到的将是相互冲突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运
动,其理论基础与道德专制主义颇有共性。价值分析理论采用与之相反的思路,相信学生具有足够的理性判断能力。
2.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做出分析,认为只有事实判断可以证明,而所有的价值判断都不可证明。这样,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成了与认知无关的事,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影响被轻视甚至忽略。与这种观点不同,价值分析理论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是一种误导。事实是,每一个事实判断都同时表达某种价值判断,例如“你是一个贼”这个判断既描述了事实,也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事实与价值判断并非截然不同,而是一个连续
[2]统一体的两端。后文对这一观点还有补充。
3.法理学教育模式
奥利佛和谢费创造了法理学(Jurisprudential)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设想自己是法官,其职责是倾听各方证据,分析各方立场,经过权衡做出最佳决策。这个模式的[3]特色在于帮助人思考自己在重要的法律、伦理、社会问题中的位置。与一般的批判性思考
不同,法理学模式关注的不是产生不同观点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带来的争端。所以,[4]应用该模式的教师常以阅读煽动性的信息为讨论起点,随即转向隐含的问题或争端。价值
分析理论与法理学教育模式一样,力图澄清争端的根源,并将这种澄清视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二、价值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1.价值冲突的根源
价值冲突可能是个人内部的,也可能是人际的。每一个体互不相同,同时又选择过群体
[5][6]生活,这就形成了各种人际间的不一致。我们感受到的内外部价值冲突多种多样。首先,价值冲突可以表现为价值判断性向上的不同。例如,对中学生恋爱现象,有人赞成,也有人嗟叹。其次,价值冲突也可能是价值判断视角上的不同。例如,有人认为中学生恋爱是好的,因为这是他们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有人认为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年龄恋爱不好。另外,按照奥利佛的观点,人们思考社会价值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除了做“是”或“否”的二歧判断外,还可以将社会价值作为空间架构,对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接受做判断。
[7]此即价值冲突的第三个分类维度。例如,有人认为中学生恋爱完全应当禁止。性向、程度上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出自同样的判断视角。
价值分析理论并不认为价值冲突的类型差异是关键,而是将分析重点放在冲突的根源上。这需要分析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应用评价词对价值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价值对象包含不同侧面,接受不同的事实描述,相应的也就需要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
[8]正是参考这些事实描述和评价标准,并且实际上需要参考多组标准。也就是说,对某一个
价值对象的价值判断,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能够对价值对象不同方
[9]面的特征做出独立评价,但是它们并未提供整体评价的基础。由此,价值判断过程成为各
种价值冲突的来源。具体来说有三类:其一,定义问题,涉及词汇的使用或意义;其二,事实问题,有关周围世界特定事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其三,价值问题,有关特定社会、政治
[10]行为原则的相对重要性。
2.连接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价值分析理论认为,对价值判断的认识存在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是试图用证明事实判
[11]断的方式来证明价值判断,第二个误解是认为价值判断仅仅表达了评价者的态度或情感。
前一个误解,令人们对价值判断的评判归于无效,例如不能简单由“未婚妈妈增多”这个事实描述推导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的价值判断。后一个误解,令人们最终放弃对价值判断的评价,例如认为是否剽窃纯粹是个人选择,只能依靠自然后果或国家法律的约束,放弃对价值选择的理性判断。这两个误解都低估了人对价值冲突的干预能力。逻辑实证主义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与事实判断的标准不同,我们不能用证明事实判断的方式来证明价值判断。这个观点固然有助于排除第一种误解,但是如果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做势如冰炭的划分,就可能导致第二种误解。
价值分析理论对价值判断进行分类,让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建立联系,从而回避了上述
[12]两个误解。弗伦克区分了四种价值判断:判断A,表达个人爱好,例如“我更愿意听交响
乐而不是看芭蕾”;判断B,以群体的共同意见为判断依据,例如“任何艺术商都知道这幅画值1500美元”;判断C,定义性价值判断,例如“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判断D,建议性判断,例如“美国应该向那些经受饥馑的国家提供食物”。其中,A、B判断,同时也就是事实判断;C、D判断,可以转变为事实判断,例如D的完成需要对“美国”、“经受饥馑的国家”分别做事实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连接,使价值问题不再难以捉摸。价值成为理性分析的对象。
3.价值分析的程序和价值冲突的解决
价值分析理论认为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是可以接受分析的,通过适当程序能揭示价值判断过程所涉及的各组事实描述、价值标准。由于价值判断过程也是各种价值冲突的源头,所以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发现和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不同学者提出的价值分析程序不尽相同。
三种分析程序,虽然具体步骤有差异,但都是基于对价值判断过程的认识。它们要求认定价值判断中的事实描述、价值标准以及其他可能的选择。以库布斯等人的六步分析法为例,各种价值冲突可能来源于定义、事实或者价值问题,表现为六步法中某一个、某几个环节上的冲突。价值分析解决价值冲突的策略,也是按照这些步骤来施行。按照梅克斯的建议,解决价值冲突的策略包含六个部分,与六步法对应,包括减少价值问题解释的差异、减少采集的事实间的差异、减少事实真实性的差异、减少事实关联性的差异、减少初步价值决定中的[16]差异、减少检验价值原则时的差异。
价值分析的程序与价值冲突的解决程序可以合一。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则教学生进行价值分析,同时就是教他们化解价值冲突的能力了。
三、价值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价值冲突是一种生活事实,教师不能无视这一点。面对价值冲突,学生需要来自成人的帮助。在为教学活动处理价值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价值分析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程序。
1.价值分析的教学程序
与价值分析的程序一样,不同学者提出的价值分析的教学程序在具体步骤上也不尽相同。查德维克介绍了价值分析教学的基本程序,包括选择主题、提供适当的物质资源、提供适当氛围,列举正反意见并排序、课堂讨论、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提问与解答阶段、观察
[17]与建议。这个基本教学程序主要是供给教师基本步骤,允许教师引入变化。弗伦克提供的帮助学生思考价值问题的教学策略包括:澄清个人价值、识别他人的价值、比较和对比价值、[18]发展同情心、探索价值冲突、定义价值术语、评价各种建议。梅克斯提供的解决冲突的步
骤包括:记录初始的价值判断、记录和调整正负两方面观点、对正负观点进行排序、识别冲突的重要来源、比较和修正主要冲突源的证据卡、对修正后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进行排序,比较和修正价值原则、检验、比较修正后的价值原则、修正价值原则、比较最终的价值判断。
[19]这些教学程序的共同点是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的事实根据和价值标准,学生得以进行理性、可信的价值判断,进行理性、可信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和倾向也得到发展。
2.价值分析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价值分析教学对师生角色都有一些要求。教师不单是倾听者、提问者和澄清者,而是更为积极的咨询者、建议者。教师鼓励学生从事必要的智力活动、挑战学生应用的价值标准、[20][21]评价学生的决策是否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学生参与价值分析,需要一些能力准备。他
们要熟悉社会的价值信条,具备澄清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对当代政治和社会公共问题有一定
[22][23]知识。另外,为完成价值分析,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四、价值分析示例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的故事在道德教育领域广为人知。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最初用这个故事发展道德判断访谈法。道德是一种价值,所以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价值冲突。对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明确价值分析的特点。故事的主人公叫海因茨。他的妻子不幸罹患癌症,但恰好有位医生发明了对症的药。这种新药太贵了,海因茨买不起。海因茨知道,如果不服药,妻子就会死。于是,海因茨开始考虑要不要去偷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偷与不偷,都一定是经过了痛苦的选择。两种分析的过程表2。
对海因茨最终决定的价值分析,帮助他澄清了自身不幸的各方面事实。偷与不偷,大部分事实基础是相同的,例如,海因茨因为担心失去照顾决定去偷药时,也一定注意到“偷药触犯法律”这个事实。不同决定的事实基础是海因茨对各项事实的重要性排序不同。这种不同与海因茨秉持的价值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有关。也就是说,海因茨既可能有“自利”的考虑,也会想到“法律”。两个价值考虑的相对重要性,影响最终决定,构成决定的价值基础。解决海因茨两难,可以借助六个价值分析程序展开。例如,第1步,海因茨要了解这个不幸中哪些价值相互冲突,以及自己对这些价值的重要性如何排序。第2步“采集有关的事实”,除了表格中列举的事实以外,海因茨需要做很多事实判断,包括“有没有其他方法筹到药费?有没有替代药物?凭借一己之力能否偷到药?”只有充分考虑了所有的可能以后,才能过渡到下一步。在海因茨准备好事实基础与价值基础之后,他的决定就明确了,并且要么准备好承受法律的制裁,要么承受丧妻之痛。
与价值分析相比,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关心价值冲突的解决,把认知冲突视为发展道德认知的契机,所以禁止对相关事实的进一步考虑,认为高发展阶段的人不会采用低阶段的推理方式,高低水平之间不存在冲突。但事实上,不同阶段的人都会综合考虑各方面事实,低阶段的人珍视的事实,高阶段的人也会考虑。与价值分析理论相比,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似乎是告诉人们在遇到价值冲突时不要想得太多。这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去较远。
五、简评
价值分析理论主张对政治、历史或社会问题进行严肃的分析。在遇到价值冲突时,人们可以获得帮助。并且,帮助个人分析和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也能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24][25][26]但是,价值分析理论一样有局限。
1.价值分析很难被自觉运用
不论价值分析的程序多么有力,如果人们不善于应用,还是不会发生效力。价值分析提供了分析价值判断的精致程序,这种程序更类似哲学家对道德问题的专业思考,而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应用规则很难像专家那样计算。在对自己的道德决定进行理论化时,人们倾向于接受实用动机的驱动,而不是寻求真理或者寻
[27]求哲学家的答案。哲学家所致力的那些道德理论,对非正式的道德决策行为几乎无用。
这样,价值分析的教学在学生看来,很可能变成一种有趣的教学游戏。在生活中遇到价值冲突时,他们还是会采用非理性的、直觉的反应方式。
2.解决价值冲突的能力有限
价值分析理论试图定位价值冲突的来源:有时价值冲突来自对事实的认定,有时价值冲突来自相关的价值标准,有时价值冲突来自两者的相关性。但是,在经过价值分析以后,如果价值冲突不是来自这些方面,而只是个人选择价值标准的不同,那么冲突就没法解决了。就是说,价值分析理论放弃对不同价值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衡量的努力。另外,价值分析致力于澄清不同价值判断背后的价值冲突。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种种误解、非理性行
为,让冲突的来源更为明晰。但是,原则的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未必会出现。有时,人际间的价值冲突不需要明确乃至激化,而是要模糊处理。
第四篇:价值流分析与改善
价值流分析与改善(VSM)大纲:
(一)价值流定义(二)价值流意义(三)价值流使用场合(四)价值流图基本框架(五)价值流符号介绍
(六)与价值流相关的KPI介绍
价值流的思想起源于丰田公司,但在开始运用时并没有名称,之后丰田公司以“物与信息流图(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Flow Diagram)”称呼它,并在实践中采用边干边总结的方法流程来发展。1991年,《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开启了研究及反思丰田之风气后,1996年,几位原作者,Womach等人又编撰了《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轮廓性地阐述了精益生产的五大模块,把精益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对于其中价值流的具体操作方法见于1998年麦克·鲁斯(Mike Rother)和约翰·舒克(John Shook)撰写的《Learning to See》,在这本书里作者总结了价值流及其应用方法,并在随后的推介中得到了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行业的一致认同和好评。但其时的价值流图析,也存在局限性,就是对象较多地局限在一个工厂内,我们知道,几乎所有产品都不能在一个工厂内完成,其价值流一般都要经过若干个工厂、供应商,甚至这些工厂在不同的国家。仅对一个工厂进行价值流图析虽然可以消除这个过程中的浪费,但要完全消除浪费,就要对整个价值流进行分析。
(一)价值流定义
价值流就是一个产品通过其生产工程的全部活动(包括增值及非增值价值的活动)。
其中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有两个流程特别重要: 1.从原材料到交付客户手中的生产流程。2.从概念到投产的设计流程。
如一个产品的流动,应该是至少不少于郎咸平先生所谓的“6+1”,包括顾客要求收集、分析、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开发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商及订单管理、生产交付、销售(含渠道及终端)、客户服务等,将历经很多制程工序,需要许多公司工厂甚至要跨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狭义的VSM中,我们主要讨论工厂内的价值流,即精益生产相关联的产品中从顾客需求到产品交付的生产流,它也是现阶段我们努力实施精益生产的主要领域。
(二)价值流意义
1.发现浪费及问题的工具。它从宏观角度,从input-output的流程上审视业务及制程,可以让你轻易看到浪费源(隐蔽的工厂:过多的库存、重工、时间浪费、搬运、检测等),从而为企业进行持续的、系统化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2.通用语言。价值流可以作为流程、制程改善的通用语言,使得不同部门间容易沟通。
3.确定及区别改善重点的优先次序的工具,避免“只挑容易的”来改进,使改善的投人回收比最大。4.价值流技术是编制改善计划及实施计划的基础。
(三)价值流使用场合
六西格玛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工具-FMEA,在进行初试分析的时候需要用到它,以指引改善方向;当已进行一些改进后,再进行FMEA分析,以确认改进是否达到效果。所以FMEA是六西格玛质量改进过程中的一项串联总体改善方向、阶段及总体总结的重要工具。
价值流分析在精益生产中的作用,就如同FMEA一样,起着总体改善方向指引、阶段及总体成效总结的串联作用。
(四)价值流图基本框架
A区域是客户区域,需要了解客户需求量、交货频次、运输方式等。
B区域是供应商区域,需要了解供应商供货方式、交货频次、运输方法等。
C区域是信息流区域,需要了解信息从客户到企业生产计划部门,从市场计划部门到供应商和内部各厂之间的电子/手工信息传送方式、控制点控制方式、交货需求等信息。
D区域是作业流物流区域,需要了解原物料从供应商开始,经历企业内部各主要生产环节直到做成成品交货的作业流、物流流动的全部步骤,物流停止区域—各仓库的分布。
E区域是数据及时间框,它是记录上述A, B, D各区域的相关重要KPI数据,并对于整个生产物流、信息流的运作效率、平衡性、浪费藏匿点作出评价,便于在此基础上作改善。
(五)价值流符号介绍
(六)与价值流相关的KPI介绍 1)Takt Time
有许多IE对Takt Time, Cycle Time, Lead Time, Neck Time, Standard Time这些名词较为混淆,在下面我们将对其详细讲解。Takt Time,又叫节拍时间。Takt是一个德语词汇,表示像音乐节拍器那样准确的间隔时间,它本来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飞机制造工业中使用的一个生产管理术语,意指把飞机移动到下一个生产位置的时间间隔,所以又常常被叫做产距时间。这个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丰田公司被广泛应用,并于60年代晚期推广到丰田公司所有的供应商。
Takt Time基本特点是直接面对客户需求,是由客户决定而不是内部自然产生的。其基本公式: Takt Time=计划工作时间/客户需求
可用的生产时间除以顾客需求量,计划工作时间是排除停机、临时休息、换模等无效时间的净时间。
例如一个机械厂每天运转480分钟,顾客每天的需求为240件产品,那么节拍时间就是两分钟。类似的,如果顾客每个月需要两件产品,那么节拍时间就是两周。使用节拍时间的月的在于把生产与需求相匹配。它提供了精益生产系统的“心跳节奏”。
Takt Tim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目的是平衡每个制程以便达到连续流动。因为客户需求变动所以我们需要有不同的T/T,一个精益企业/制程应该有能力对客户需求变化作出反应。一个精益的制程有能力灵活地应对顾客需求而不是建立库存以补偿客户需求波动。
丰田公司通常每个月评审一次节拍时间,每10天进行一次调整检查。
2)Machine Time和Cycle Time 机器时间(Machine Time, M/T):机器生产一个周期时间(但调机、换刀等非增值时间不计在内)。
周期时间((Cycle Time,C/T):指作业者一个人进行标准作业时,标准状态下完成一个动作循环的时间。
周期时间一般不考虑机器时间与人作业时间和是多少,而是直接取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如表2.12所示作业:
在这里,机器时间40s,人动作时间5s,合计周期时间45s。看表2.13情况:
在这里,机器时间40s,人动作时间20s,合计周期时间还是45s。看表2.14情况:
在这里,机器时间40s,人动作时间65s,合计周期时间是65s。所以说,周期时间观察对象是产品周期,但不仅仅涵盖设备周期时间。在精益生产中,周期时间和机器时间是可变的,根据客户需求根据不同的T/T而变化的,这是周期时间和以后讲的标准时间的差异之处。
3)L/T: Lead Time是前置时间,广义上指从客户下订单到交货取回货款之间的时间,狭义上讲就是半成品在制程内的流转时间。L/T基本上由两部分时间组成,即L/T=加工时间+停滞时间。
在分析生产实际时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三部分,即L/T=制程内加工时间+制程间搬运时间+制程间等待(库存)时间。
它的公式是:L/T= WIP数量xT/T(利特尔法则Little's Law)。如何计算L/T:(1)制程内W/P对应L/T=WIP数量(制程内所有WIP数量)xT/T(本制程T/T)(2)制程间WIP对应L/T=WIP数量(制程间所有WIP数量)xT/T(下制程T/T)①L/T时间短的优点。
1)预测准确,资源准备有序。L/T短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做太久的市场预测,这就避免了L/T过长带来的预测紊乱,使得企业在做市场安排时井井有条,不会浪费资源。可以想象,当预测不准时,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会多准备资源,如设备、人力、场地、原材料、零部件、辅料等资源,那就无形中浪费了许多资源。2)交货时间短。像服装公司ZARA,它从概念到上市只有两周不到,而国内一般工厂需要3个月。在这个案例中交货期长的话就容易失掉客户,交货期越短越容易响应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
3)库存少,库存费用低。L/T时间短,从采购到出货时间短,中间品和库存也会低,库存费用相应也会低。据初步估算,实施精益的企业其库存可以比原先降低80%以上。
4)在制品少,中间费用低。L/T短的前提是生产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生产各制程、各工站的平衡性要好,同时还有生产批量的规模变小,线平衡好,生产批量小那么结果就能大幅度压缩在制品,保持最小的W/P和中间费用。5)工程变更时损失小。工程变更ECN,当然还有设计变更DCN在制造过程中是正常的,会频频出现的。那么在L/T时间短、库存及在制品都小的情况下,制造系统可以将工程变更产生的仓库“积压品”降至最低,而至损失最小。②生产批量对于L/T的影响。生产批量对于L/T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批量大则L/T长。一个制程3个工站A,B,C各自周期为1分钟。如果批量为100,那么从现在开始计时,100分钟后这批半成品才从A制程出来,同理300分钟后才从C制程出来为成品。即便客户只需要1个产品,也需要等300分钟。如果批量为1件,同理,3分钟后客户就可以拿到第1个产品。效果有很大不同。最后拿到第100个也是要等到300分钟但只要客户不是以100为单位成批要货,那么小批量在L/T上的优异表现是毋庸置疑的。③缩短L/T时间的方法。要缩短等待时间无非三种途径: 1)让各制程生产同期化,制程间等待时间最短;2)搬运时间缩短;3)加工时间缩短。
④WIP(Work in Process,在制品)。WIP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宏观上说,WIP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成品入库为止,处于生产过程各工艺阶段尚未完成的各种制品的总称,不含素材及成品。微观上说,生产线上所有没有变成成品的半成品都是WIP,包括等待中的、加工中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厂突然停电,一切活动停下来后,所有存在的半成品都是WIP,因为它占用了资金和资源,与增值与否没关系。
⑤ΣLT。总前置时间任(ΣLT):是制造过程中所有制程的L/T的总和。对于制造过程而言,也就等于MCT(Manufacturing Cycle Time),指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交货的全部制造时间的总和,就是将产品交付期加上将产品运输到客户的时间。包括处理订单的延误、将订单输入生产系统的时间,或由于顾客订单超过生产能力而导致的等待时间等。简而言之,就是顾客要为产品等待的总时间。⑥VAT。增值时间((Value Added Time, VAT):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实际为顾客增加价值的加工时间。这类加工包括四类,即第一类是改变产品物理特性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第二类是改变产品化学特性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第三类是对零件进行组装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第四类是对产品进行包装而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
下面用一个案例解析一下L/T, VAT, NVAT, W/H, Cycle Time。的关系。
在左边制程中,周期时间是30秒,而增值时间只有10秒,那么另外的20秒就只好闲着,就变成了非增值时间。后面仓库的库存是50pcs,那么这里的非增值时间就是30x50=1500秒,如果计算整个制程的L/T,就要作业过程和库存制程相加,那么就是1500+30即1530了。关于VAT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多任务站中,3个工站的Cycle Time分别是10, 12, 15秒,节拍时间是15秒,那么如何计算VAT? 正确答案:VAT应该是10+12+15=37秒而不是45秒。
解析:两个时间即45和37中间的8秒就是等待时间,这样浪费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一定要记住,L/T是个实际测量值而不是理论计算值,是个output而不是一个input。好比我们在吃饭,从点餐完毕到上菜的时间就是L/T,没有必要去计算饭店内部各环节的时间,例如下单到厨房、备菜、切菜、烧菜、等待上菜等,如果那样是舍本逐末,注定事倍功半或者无功而返。
第五篇:《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读后感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年1月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实到新闻
第三章:采访方法论
第四章: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五章: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六章: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七章:新闻价值的表现
本书读后感:
新闻反映的是“真实”和“新鲜”的事实,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是新闻,只有当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具有新闻价值时,它才上升为“新闻”。吸引受众、影响舆论是新闻力量的体现,而构成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的核心力量。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仿佛是点石成金的催化剂,一些司空见惯了的现象因此具备了新闻报道的基础,产生出吸引受众和影响受众的力量。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初入新闻的大门,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捕捉新闻价值的能力,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只有在吸引受众之后,记者才能传达观点,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舆论。如果你所采写的稿件不具备新闻价值,就不能称得上是新闻作品,即便这些文章在行文结构上如何精巧,但由于缺乏受众的第一需要,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记者总能从社会各个方面发现层出不穷的有价值的新闻,而经验不足的记者却哀叹无新闻可写。记者自身的素质不同,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新闻发现力的差异。我们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把握新闻价值,培养新闻发现力和表现力?
首先,新闻是靠两条腿跑出来的,在香港,记者被称为“跑街的”,许多新闻事实就是在跑动中发现的。“跑出去是记者采访的第一要务,也是寻找新闻的最好突破口。呆在办公室里,接触到的永远是二手资料,新闻记者不是经院式学者,新闻记者一定要接地气,要走出书斋,走向受众,到新闻现场去,才能不带偏见地发现事实真相。
其次,事实真相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最重要的是要要注重事实。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什么比事实真相更重要的了。受众最关心的是事实,新闻中如果有太多的完形填空,这样会使简单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不少事件总是有意无意留下空白,给民众留下广泛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刚开始曝光的微笑局长的手表门,可以是五块、十块,一直往上猜,读《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有感
员工打空姐的罗生门,也有多个说法。新闻工作者要挖掘事实,发现真相,给读者一个最佳答案。
新闻是记者选择的结果,记者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事实都是新闻,只有经过记者提炼、发现出新闻价值的事实才构成新闻。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对读者来说,记者就是他们的眼睛,这双眼睛的职责就是把事实分出主次,突出新闻价值的所在。新闻工作者要学会选择,善于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不仅仅要提高理论素养,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最后,新闻业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事业,公众对媒体有着特殊的信任感,有人把它成为社会良心,把记者当成“无冕之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观必须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确保新闻事实、导向正确的基础。最近放映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叶蓝秋拒绝给车上的一位老大爷让座,陈若兮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将此新闻恶心放大,引发了社会的一场大搜索,使叶蓝秋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饱受指责。所以记者一定要下笔谨慎。
对新闻价值很好地把握是新闻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逐步培养新闻发现力和新闻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