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11: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第一篇: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而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效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效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效性要求,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更没有新闻价值可言了;也有学者认为时效性并非新闻报道的唯一原则,虽然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因素是时效性,但是时效性高不一定就有有新闻价值,时效性应该是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不真实的新闻根本就不算是新闻,而缺乏时效性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新闻,是旧闻。

而我认为,在谈及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的时候,不能笼统地说所有的报道实现新闻价值的首要条件是时效性,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新闻其“时效性”侧重点不一样,并且时效性应该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比如硬新闻基本上就是当天的重大消息,即刊登在报纸头版或网页最上端的一类新闻,也是新闻广播节目刚开始时播送的消息,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而专题新闻聚焦于重大问题的报道,但是它的时效性并不强。下面就具体来谈谈我眼中的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

首先,时效性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时效性包括时间性与新鲜性两层的意思,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小,时效性越强,信息时代,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新闻事业发展史即是争取时间性的历史;新鲜性: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等方面,新闻是一种很容易腐烂的商品,刚刚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最有新闻价值,事件发生后再去报道,新闻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但是时效性高的报道并不一定都具有新闻价值,因为时效性要求快,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探寻事实的真相需要时间,所以我们要去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应该建立在真实基础上这样的时效性才能使得报道具有新闻价值。比如说前些年美国传媒有关总统选举报道失误的事件就是因为媒体一味的追求实效性而导致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效性的要求不应被简单化地理解为在报道时间上越抢先越好,凡事都有个适度的问

题,正所谓“过犹不及”,逾越了适当的度,事物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因为一味抢先而导致报道失误,则有损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真实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所系,因此,报道事实有误的新闻严格说来已失却本身的合格性,其时效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其新闻价值就更无从谈起。

其次,不同类型的新闻其“时效性”侧重点不一样。

(一)事件性新闻力求时新,对国内外所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朝着现场直播的同步报道上努力。而对于非事件新闻则更倾向于“时宜性”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题材本身不是最新的发生,而是存在一段时期的报道,是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是适应观众需要的;

(二)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在时效上的差异。连续报道注重时效,力求时间上最新的报道,如大兴安岭火灾报道,为了及时把火灾最新动向告诉观众,影像新闻跟不上就用口播,甚至用字幕新闻传播刚刚收到的信息,连续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系列报道注重的是时宜性,追求的是内容的“新”,作为每一条在消息类新闻播出的新闻,系列报道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寻找恰当的新闻依据;

(三)网络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比电视新闻更强。

再者,不同的时期,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危机发生时,作为职业传播者的新闻传媒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的传播活动在提供有关信息和危机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危机作为“极度危险或艰难的动荡不定的局面”,动荡不定的局面中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使众多的人们难免有焦虑不安、不知所措和恐惧之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处理、化解危机的过程同时也是消除人们的焦虑的过程,由于信息的定义之一即“减少接收者的不确定性的讯息”,而在危机状态下,不确定性往往成为人们焦虑、恐惧的原因,因而,准确、及时的有关信息传播,对于危机处理和化解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危机处理过程与信息传播的关联性,人们在危机发生时,自然而然地特别关注信息传播系统提供的有关信息,因而,新闻传媒在危机发生时对于危机的报道,也必须迅速及时,这就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危机报道中更凸现出非同寻常的意义。

以上便是我对时效性与新闻价值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新闻的时效性是针对不同的新闻类型而作不同的要求,并且时效性是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这样新闻才会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第二篇:新闻的时效性

试论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效益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也有很大变化。然而新闻报道的生命和灵魂——时效与真实依然考验着我们,新闻时效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就是价值!当然,新闻是为社会服务的,新闻价值与新闻的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把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是一个新的、人文化的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新闻时效与真实 时间价值 社会效益 传播文明 时效服从效益 【正文】:

一、新闻的时效性——时间与价值

美国新闻人界有这样的说法:“无论新闻事件多么显著,与多么知名的人士相关,新闻价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锐减。”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为了最大的限度上实现新闻传播价值,各类新闻机构正在写作技术领域以传播技术领域不断的进行全新的探索。当一件新闻事件发生时,一家新闻机构往往为了比另一家新闻机构将新闻报道提早发布几秒种而竭尽全力。

(一)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生命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赢得更高的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关键。时效性意味着: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简短明了。报道的时间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这条新闻就越具有新闻价值。

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距),同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早年徐宝璜先生在其所著《新闻学》一书中就说过:“社论须以当日或昨日本报所登之新闻为材料而讨论之,此理甚明。”在报界更有看完大样写社论的说法,其意思就是强调评论的时效性。

新闻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事,而且报道得越快越好。例如在火灾发生的现场,有时候往往比消防队员到得还早,就是为了抢时间,要在第一时间,采访到第一手的材料,尽快报道给受众。一条有时效的新闻,价值连城。一条过了时的新闻,就成了旧闻。

获得第一手信息是很多人都十分内关注的!9·11事件,一个记者在街上走,突然看到飞机撞到大楼上去了,他用500美元买了旁边一人的录相机,拍下了第二座楼又遭袭击的场面,这条新闻的价值,岂止是500美元。他把第一手信息传送给了观众,这样的信息才具有它最真实最高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常被称为“易碎品”,因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的、一次性的。

美国《纽约时报》前副主编罗伯特·赖斯特说:“如果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新闻界普遍认为,最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那么今天的看法是:最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到了今天,最有价值的新闻再难与“几个小时之前”这样的字眼有关错过了那几秒,新闻就会成为“旧闻”,再没有价值可言了。

自新闻传播之日起,时效性就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这就使得时效性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是金牌与银牌的差别,而是金牌与粪土的差别。也就是说,一条有时效的新闻是新闻,过时了,就一钱不值。失去时效,新闻就成了废品。

但有时候,只讲抢时间,也会忙中出错,把记者的职业敏感变成了捕风捉影。这样就要说到采访的另一点,即真实性。

(二)呼吁——新闻要真实!真实才有价值!

时效性要以真实为前提,否则,快是快了,但发出的消息有错,那这个快就失去了意义,相反还会带来很坏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样的新闻不是真正的新闻,更谈不上时效!!只有把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新闻采访的真正意义。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是新闻的生命线。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客观地探寻事实的真相。客观真实性是新闻受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新闻记者追求的一种意境。诚然,新闻报道完全真实客观固然是件难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客观与真实的虚无。只要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勇于探索事实真相,使自己的主观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和反映社会现象,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能够实现的。如果记者道听途说,信以为真,把假新闻当作真新闻报道出去,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传媒如果孤立地刻意“求快”,可能因失真失实而导致“虚假评论”,客观上为假新闻的散播推波助澜。譬如“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年消费8.35元”这则假新闻一出笼,当即被许多只求快的“评论家”和媒体视如至宝,以其为靶标而大做文章大发“感慨”。结果这被渲染夸大的报道,使得一干“评论家”们和媒体自摆乌龙。相关者除了灰头土脸,还多少有些无颜对人。所以如此都是惟快闹的。新闻评论在兼顾时效的同时,更应重在真实准确和深刻新颖。不能只匆匆地粗略一瞥,便捕风捉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评论即使不是缺乏责任感,也有草率和随意之嫌。

假新闻害人不浅。2007年4月16日,中新网发布【“新闻”】:今天发生在弗吉理工大学的特大枪击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但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消息源《芝加哥太阳报》透露,他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飞机从上海发,在加州旧金山登陆美国,持学生签证入境。而后经证实,【真相】为:北京时间4月17日晚9时40分左右,美国CNN直播了案情新闻发布会,在会上,警方宣布,经过有关部门的细致调查,凶手的身份水落石出———23岁的韩国学生赵承辉,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据说,在这次美国校园枪杀案的报道中,中新网的报道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量多,让其他媒体大叹弗如。特选摘一条BBC的新闻规范以为共勉:“正确比速度更重要。”

(三)做好时效性与真实高度统一

时效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的主要特点,是新闻采访的两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闻采访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辨证统一起来。从二者的对立统一中找到它们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地方。这样才能既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又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是真实的前提,而构成时效的两大关键因素是时间和作用。只有把客观、及时和新闻价值统一起来,新闻采访才具有意义。时效性和真实性二者缺一不可,必须高度统一起来。

要做到时效性和真实性高度统一,就必须大力防止虚假新闻。防止虚假新闻,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定要细心,不要忙中出错。越是想抢时间,越容易匆忙,匆忙中,就容易出错。忙中忘记了核对,特别是一些细节,容易忽略。情况越是紧急,越要细心,不能疏忽大意,道听途说。避免忙中出错。

二是不要道听途说。记者不能不认真调查,认真核对,而是凭听来的片言只语就下结论。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就信以为真。未作核对,就加以报道。

三是不能想当然,不能随便按自己以往的经验,一厢情愿地“推断”出新闻的情节来。结果事实并非如此。

四是不能有意造假。记者在表扬性稿件上,为了突出对象的优秀品质,有时候就凭自己的良好愿望,把主观的想法强加在采访对象身上。有意拔高,或加上一些所谓“合理想象”的情节。这样做都不符合真实性的要求。

新闻记者最忌讳的就是凭空杜撰,凭空虚构。新闻报道经常要涉及当前社会的受人关注的敏感的或重大的事件,政策性很强。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把时效性和真实性高度统一起来。

二、新闻的社会效益——健康、经济、生活

新闻宣传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它的价值实现形式决定的。新闻传媒生产和传播的新闻是精神产品,它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新闻媒介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古往今来的新闻媒介,几乎没有不注重社会效益的。对于中国新闻媒介来说,社会效益指标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那种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可不顾媒体道德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做法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传媒的一种误解,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大多数记者和编辑也认为“盈利不是报纸的根本目标,社会效益才是报纸的根本目的”。

(一)有健康才有文明

美国新闻理论理论的经典著作——卡斯柏.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较早的讨论过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其核心的观点就是“新闻第一”,“报纸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它的成功与否,要看从业人员心中是否有一种广大的知识的积聚。报纸是一种生产企业,因为这里面有许多专门的技巧,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一种商业,因为它的买和卖都是大量的和复杂的。商业对新闻事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新闻事业,这种商业也就无法产生。所以只有在两者相互了解对方的重要性并深切体会对方的不可偏重的大前提下,整个新闻事业才可能最有效地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新闻媒体纷纷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们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这当中,社会新闻不自觉地充当了“做文章”的牺牲品,自觉不自觉地刮起了一股低俗、庸俗之风。

为盲目迎合少数读者的低级趣味,一些媒体不惜使出各种招数,“剑走偏锋”,报道一些凶杀、抢劫、强奸、暴力、色情等内容,并力求让其“娱乐化”、“低俗化”,以至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闭门造车想当然,致使新闻失实;有的本意要做正面报道却不料被读者负面解读;更多的是完全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却在“语惊四座”的报道中被无心隐去。而且这股低俗之风越演越烈,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成为读者反映强烈的社会公害之一。社会新闻的低俗风,不仅损害了读者的精神家园,带来道德困惑,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难道我们的视角和笔触注定要在低俗、负面、无趣和缺乏道德判断的一地鸡毛中沉沦?? 如何有效地抵制低俗之风,已成为当前社会新闻采写中的主要课题。

(二)怎样追求高尚?——传播干净的信息

新闻价值的大小,要以它的社会效益来决定。社会效益越大,价值也就越大;社会效益越小,价值就越小;如果在社会上产生了消极影响,那就是负价值。衡量新闻产品的社会效益好不好,关键是看是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引导得好不好,引导得得力不得力。

1.作为新闻发布者应该作到:

(1)追求高尚的审美价值,反对庸俗化、怪异化。(2)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反对商品、娱乐倾向。(3)坚持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反对惟利是图。(4)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5)把目光转向人本主义,实现信息与导向的双赢。(6)把目光转向更新意识。完成社会新闻报道的转型。(7)把目光转向整合新闻资源,做足做透新闻。

2.品位高尚、鉴别力强的受众,可通过自己的传媒选择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反馈,促使传媒提高品位,履行职责。而趣味低下、缺乏鉴别力的受众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公众越倾向于选择社会效益好的传媒,那些传媒的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越能统一起来。因此,必须要提高受众在新闻媒介方面的素质,包括对新闻媒介功能和职责的认识,对新闻媒介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对自己这方面权益的认识,包括他们的传媒需求品位,对传媒的评判能力,关注、监督和帮助传媒的积极性。

社会新闻是一块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领域,如何让更多读者爱读爱看社会新闻,让它更贴近读者、贴近群众是摆在每个新闻从业者眼前最严峻的问题。它的答案就是:彻底刹住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让低俗报道失去生存的空间。

新闻工作一头连着党中央,一头连着老百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传媒一方面要“上情下达”,另一方面要“下情上达”,而且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回流的态势。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注重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与影响力,使新闻传媒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新闻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所应发挥的社会效益。

三、把握时效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新闻要强调时效,但新闻时效不能绝对化,要服从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 “新闻时效”本身并不会危害社会效益,而某些人的干预破坏了自然的新闻生态。只有真正了解社会效益、尊重社会效益的政府与媒体,才会维护社会效益,而不是通过压制新闻报道来掩盖自己的失职。传统的权力组织控制传播的观念应当有所转变,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也要提高执政能力。

【结语】:

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的形势下,广大公民时刻关注新闻、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新闻报道朝着更快、更真实的方向发展,注重新闻的时间价值。别让新闻从自己的手指缝里遛走。

如今,在这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真正、全面实现新闻的社会效益,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

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报道一定要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建设文明的精神家园,消除大众的道德困惑!

【参考文献】:

[1] 《影象传播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盛希贵

[2]《新闻实效的变迁及其新闻学新内涵》,千龙传媒,作者:雷碟;

[3]《传播与社会影响》,[法] Cabriel Tarde [美] Terry N.Clark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道宽

[4]《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人大出版社,作者:童兵 [5]《报道如何深入》,南方日报出版社,作者:张志安

第三篇:校报新闻时效性的突破

徐祎雯:校报新闻时效性的突破

——《新清华》电子版的“滚动新闻”栏目

点评:选题新颖,与时俱进,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学术意义。惜乎论述略显薄弱,主旨还可开掘。建议副标题作主标题,副标题可以考虑“以抗议北约野蛮轰炸大使馆为例„„”等。

1953年2月25日,清华大学校务行政会议决定:为报道学校情况,交流教学经验,领导政治学习及反应群众意见,从下学期起出版《新清华》。1953年3月21日,校务委员会决定成立校刊编辑出版委员。1953年4月2日,《新清华》创刊,郭道晖任总编辑,副校长刘仙洲教授题写报名。1998年4月,《新清华》电子版在校园网上运行,是北京高校第一家推出电子版的校报。1998年10月,《新清华》电子版开始在互联网上运行。突破了校园网的浏览局限之后,不仅打破了局域网的物理限制,也打破了人们的视野限制和信息接触限制。自此之后,《新清华》的传播渠道又多了电子媒介这一形态。

《新清华》电子版相较于纸制版的一大特点就是滚动报道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一、内容和形式

《新清华》电子版最早进行滚动报道的事件是对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清华大学的师生进行的一系列抗议活动。

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以数枚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指出,北约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一野蛮暴行表示极大愤慨和严厉谴责,并提出最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中国政府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同时,在中国社会内部,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也及其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恨。5月8日下午四时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首都十余所大学的学生高举“反对霸权,反对侵略”、“捍卫主权,还我使馆”、“强烈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等横幅,高呼“拥护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最强烈地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轰炸我驻南使馆的野蛮行径承担全部责任!”等口号,来到美国驻华使馆门前游行示威,愤怒宣读抗议书。在清华园里,从5月8日下午开始,同学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一表示对北约暴行的强烈不满与愤慨。为了更及时有效地报道校内校外有关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新清华》电子版于5月9日专设了“愤怒声讨一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罪行!!”专辑,及时滚动报道清华师生抗议北约暴行的活动,刊登广大师生声讨北约暴行的文章。上网访问《新清华》主页的人数骤然增加,由原来平均每天约120人访问,增加到每天500至700人。一些读者,特别是在海外学习的清华校友,还发来了电子邮件,介绍当地华人开展示威抗议活动的情况,表达他们的感受。

《新清华》电子版的这期专辑包括“认真学习江泽民主席重要讲话”、“悲愤后的思考”、“清华大学师生声讨北约的活动报道、“本报专稿”、“清华师生声讨北约暴行文章选登”和“有关文章转载”五个部分。在“清华大学师生声讨北约的活动报道”部分中,滚动刊登了一系列的活动报道,第一篇是5月8日下午刊登的《我校学生5月8日前往美国大使馆举行抗议活动》,内容如下:“5月8日下午,我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了300多名学生,与首都11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一道,前往美国大使馆举行了游行抗议活动,表达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于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的强烈愤慨。

我校学生约4:30分到达美国使馆附近,随即组织好队伍与北京大学等其他高校的游行队伍一道,沿美国使馆前的道路行进。游行抗议中,我校学生打出的横幅有:“强烈抗议北约暴行”,“坚决支持我国政府声明”,“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严惩北约元凶”。行进中,同学们高呼口号:“维护主权”,“保卫和平”,“沉痛悼念死难同胞”,“打倒北约、打倒美国”,“北约纳粹”,“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等。同学们还高唱《国歌》、《国际歌》、《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在美国使馆签证处前,游行队伍停留近20分钟,高呼口号。在美国使馆商务处前,同学停留并静坐约半小时,抗议并呼喊口号。

游行第一圈后,我校和北京工业大学等部分高校的同学又沿原路游行了一次。情况略同前次。我校学生会、研究生会还联名发表了抗议信。

游行中同学们群情激昂,义愤填膺,但整个活动进行得有组织、有秩序。我校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干部也始终与同学们在一起。

游行约下午6:00结束,同学们7时左右返回学校。

这次游行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统一向北京市公安局申报,并很快获得了批准,政府对大学生的抗议活动表示支持。”

这条报道内容丰富,叙事生动详细,而又言简意赅,短短五百字却将整个活动的前因、过程和结果说得十分清楚。当天晚上还刊登了一篇名为《清华大学学生5月8日晚上在校内集会抗议北约暴行》的报道,风格同样生动具体与精简洗练兼备。

之后的几天里,《新清华》电子版不断地滚动报道清华园内的师生举行的座谈活动、抗议活动、学习活动和追悼活动。5月9日的有《我校离退休干部座谈 最强烈抗议美国为首的北约的血腥暴行》、《深入思考 成才报国》、《我校师生员工5月9日上午举行座谈会愤怒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暴行》、《我校教师5月9日下午收看胡锦涛副主席讲话后座谈》、《来自中国大学生的愤怒吼声--我校两千名同学到美国驻华使馆游行示威纪实》、《化学系8字班班会展开讨论》和《综合报道:和平的信念 悲愤的清华——我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野蛮轰炸的暴行》。5月10日的报道是《附中师生召开校会 谴责北约野蛮行径》和《MBA国务院分流1班召开主题班会 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5月11日有两篇报道,一篇报道了化学系61班同学举行座谈的信息,另一片报道了10日晚上的义演活动和11日白天的义卖活动。5月12日的报道是《我校师生代表到机场迎接烈士骨灰和受伤归来的使馆同志》和《议国际形势 发心头愤慨--大专部时事论坛则记》,5月13日,也就是滚动报道的最后一天,报道较多,有《我校举行会议追悼、学习在南牺牲的三位烈士》、《我校三千五百多名同学进行班会团日活动 深刻认识形势 深入思考问 各院系领导和人文社会学院教师参加讨论》、《精仪系各教工党支部学习讨论 摩擦学实验室发出<我们的宣言>》、《热能系各基层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图书馆、校医院、计算中心、外办等单位教职工沉痛悼念在轰炸中遇难的三位烈士》和《悼念烈士 励精图治 振兴产业》、《我校学生收听收看江泽民主席重要讲话后畅谈体会》。从这一系列的滚动报道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后当天以及之后的几天内清华大学的师生在校内外开展活动的情况,并且可以从报道中看出轰炸发生后人们和社会的反应的一些规律。如轰炸发生的当天和之后一天,人们都处在吃惊很气愤的情绪中,迅速地组织了一些抗议示威游行活动。之后的几天全校师生开展了围绕本次北约恶劣行径的主题讨论会,做出了一些评论和探讨。在之后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回到轰炸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上来,于是进行了一些义卖义演、追思悼念的活动意寄托哀思。可见全校师生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的心理过程。而这一心理过程则通过滚动报道很好地体现了出来,由此可见滚动报道的反应事态变化的极强能力。

而同时《新清华》也出版了纸制版的增刊,四版的增刊中除了第四版有三篇报道事件,其他文章都是发表评论或是抒发感情的。如头版的由《新清华》特约评论员撰写的《“人权卫士”的野兽嘴脸》中“作为北约核心国家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里来把‘人权’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句,今天冲着这个大喊大叫,明天对着那个诅咒谩骂。他们甚至不顾外交礼仪,在公开场合对到访的客人进行攻击,刻意制造混乱、对立的气氛。你维护国家的同意,他说你违反人权;你保持安定的社会秩序,他说你违反人权;你整顿出版市场查禁非法出版物,他说你违反人权;你推行计划生育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你违反人权;你打击刑事犯罪建立正常的法制,他还说你是违反人权。他们甚至无中生有,造谣诽谤,动用强大的舆论工具,竭尽‘妖魔化’之能事。现在,这些人权贩子又把这面摇破了的旗帜作为战争和屠杀的借口,用轰炸机和导弹来强制兜售他们的人权观了。”这篇评论言辞中带有强烈的感情,与电子版的滚动报道最新最快的校内外活动信息形成了内容上的互补,表现出了纸制增刊更注重感性和理论方面,而电子版的《新清华》对时事的关注更进一步得到强调。这样的内容互补也有其合理性,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元快意印刷媒介,因此用较快的传播媒介传达新鲜的消息保证了信息的时新性,保证了消息传达到受众的时候的“滚烫的”,而用纸制媒介刊登一些感性化的内容也可让读者慢慢品读。

另外,《新清华》电子版的滚动报道中还有一些学生示威游行的图片和清华大学一下在海外的校友给《新清华》来信介绍中国留学生学者抗议北约暴行的活动,丰富了滚动报道的内容。

1999年10月,《新清华》电子版正式推出“滚动新闻”栏目,对校内外的一些重大事实新闻进行滚动报道,从此,校报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大大提升。

二、意义和影响

“滚动新闻”栏目的推出,在清华大学新闻媒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首先,“滚动新闻”栏目是建立在《新清华》的电子版的平台上的。它是网络新闻,载体为网络媒介。网络媒介的特点是快速、多面化、数字化、多媒体等。建立在这样的媒体平台之上,为《新清华》报刊的新闻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克服了报纸这种印刷传播媒介的出版周期较长,传播速度较慢的局限,极好地发挥了电子传播媒介的闪电般的实时传播的特点。由于减少了传统印刷媒介所必须的铸版、印刷等工序,而只需要将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传播,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达到受众的时间。另外,电子版也为人们浏览提供了便利,《新清华》电子版能够允许读者用自己的手提电脑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到最新的《新清华》,而且彩色的网页能够更好地还原报刊上的新闻图片的本色,比纸制报纸上千篇一律的黑白照片要来得更生动活泼。

第二,“滚动报道”这个概念更加强调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在这一报道方式出现之前,《新清华》电子版仅仅只是《新清华》报刊出了纸制版的另一种形态,在内容上和纸制版并没有差别,在时间上相对于纸制版也没有优势,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便捷的阅读方式。在“滚动报道”形式出现之后,《新清华》电子版有了明显的优势,在是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的时间范围内,传播媒介做这连续的不间断的报道,使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态的发展。另外,滚动报道由于其报道周期较短,连续性较强,也对人们的信息接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加强了人们对这个事件的重视程度。

第三,《新清华》电子版推出了“滚动新闻”栏目之后,校报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大大提升,也更多地受到了校内师生和校外人士的关注,这为后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开设“清华新闻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工作的建设。

第四,“滚动新闻”的报道方式通过连续的新闻报道扩大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奖金可能多的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也能够将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保存下来,作为日后了解和研究此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帮助真实还原事件原貌。“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信息就是明天的历史史。“滚动新闻”扩大的信息量不仅提升了《新清华》这份校报的新闻价值,也提升了它日后作为研究资料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滚动报道”是清华校报《新清华》的报道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帮助和推动《新清华》更好地适应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的手中需要,满足校内外师生的新闻需求,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百度百科——《新清华》

 《<新清华>50年》《新清华》编辑部

 《清华漫话》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

 《首都高校数千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人民网  《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建明编著

 《一位海外校友致信<新清华>编辑部:请看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  《新清华》电子版

 《新清华》纸制版1999年5月10日增刊

 《高校校报网络版及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薛建团

第四篇:新闻价值 讲稿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新闻价值的定义: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新闻价值的主体:社会的需求。新闻价值的客体:新闻事实或新闻本身)

在上节课中老师已经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新闻价值的判定,首先我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新闻价值观念的发展和新闻价值五要素的界定。

早在1690年,德国人托比亚斯·朴瑟在其撰写的关于报纸的论文中就已提出,选择新闻的标准是异常性和重要性两条,这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提出的新闻价 值观念。”“希伯特在他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论》中,麦克道格尔在其《解释性报道》中,都认为新闻价值要素是5个,它们是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至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得到西方新闻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接下来我们将用一些例子,再对这个五要素进行阐释。

第一个要素是及时性。新闻是易碎品,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报纸的新闻只有一天的寿命,只有当天的新闻才能吸引读者更多的目光。即使是非常重大、震惊世界的新闻,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后续的事件取代,比如马航事件成功的被文章出轨的事情覆盖过去,逐渐成为少有人问津的谜团。

第二个要素,接近性。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地理位置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当然不止是地理位置的接近,还有年龄、职业、性别、爱好、民族的接近。比如说作为大学生,我们格外关注的新闻从高考改革,转向每年各种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就业形势。

第三个要素,显著性。因为名人自身的显著,使得新闻事件受到瞩目。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中显得尤为突出,明星的生死嫁娶比普通人更引人瞩目,明星的丑闻更是另人们津津乐道,如柯震东吸毒,好莱坞艳照门。

第四个要素,重要性。一个事件的后果、影响是否深远是衡量重要性的因素。重要的新闻首先就是热点、焦点。时至今日,一些历史上的重大新闻仍然为人们所铭记,比如1977年的恢复高考。这件事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又影响了之后代代人的命运。

第五,人情味。人情味的因素包含了;反常、冒险、两性、冲突等。这是西方新闻价值中尤其强调的,人们总是对这类新闻百看不厌。人情味中包含了人性正能量的同情心的一面,也包含了人性宣泄负能量的一面。如每每贪官被惩处,黑社会被打掉,人们便会大呼大快人心,但这些事情并不发生在自己身边,也涉及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抑或是近日流传的一妻三夫既与两性的敏感话题相关,又满足了大家的猎奇心理。

1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

时间性:九月三十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 重大性:中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 接近性:地理位置接近;

显著性: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受人瞩目。2合肥房叔案

时间性:9月29日受审,至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便出现了各种评论文章 重大性:公权私用,反贪反腐的热潮。3中国“最小黑客”汪正扬

反常:年龄最小,自称“白帽子”的黑客;

冲突:自学编程修复网站漏洞;入侵学校答题系统,“抓包技术”花一分钱买2500元的东西。

重要性: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公共舆论导向的重要性。4 “蓝翔之火”再次点燃 显著性:耳熟能详的职业技校; 人情味:微信微博,电影电视的恶搞。

香港占中具体介绍分析加上引出疑问

香港“占领中环”的街头示威运动已持续多日。与往年国庆黄金周游人如织、商家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香港中环——这片代表香港经济繁荣高度的政经中心因被一群黑衣年轻人占据而面目全非。先来回顾一下占中的进程:

10-04-“占领中环”运动致香港政府总部暂停开放 09-30-香港政府宣布暂缓启动政改公众咨询 09-29-外交部:希望有关国家不要支持 09-28-梁振英:“占中”是违法的胁迫行为 09-28-香港反对派冲击政府 60名示威者遭逮捕

07-17-港民主党将开党大会最快本月“占中”最快本月“占中”

(其中,关于占中究竟是哪天开始的,翻遍百度也找不到,估计是被屏蔽了)

1.什么是“占中”?

“占中”,即由香港激进反对派号召发起的“占领中环”运动。这次“占中”启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抗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4年8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占中”示威者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这个决定向香港居民道歉,并收回关于香港普选方式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从2017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简称特首)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普选时须组成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由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产生二至三名行政长官候选人。每名候选人均须获得提名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合资格选民均有行政长官选举权,依法从行政长官候选人中选出一名行政长官人选;行政长官人选经普选产生后,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为何要占中?

香港反对派对于行政长官候选人的产生过程反应激烈。

香港激进反对派认为普选方案应该以“国际标准”制订,需要符合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香港激进反对派希望通过他们的普选方案,使得原本可能无望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人士“入闸”。由于方案屡次落空,反对派从2013年起开始以发起“占中”运动来要挟香港特区和中央政府就范(中环系香港商业金融中心地区),并最终引发9月28日“占中”运动。

“占中”运动发起人之一的戴耀廷反复强调称他们的诉求是:“真的民主、真的普选。”

从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来看,占中事件无论从时间性,接近性,重要性等等任何一个评判标准来看,占中都是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大新闻”,这一点从国外媒体对占中事件的大幅报道,甚至头条新闻就可以看出来。特别是在重要性方面,香港作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国两制政策的率先试用国,发生游行占街运动的严重后果不言而喻,并且选举形式关系到国家的基本国策,香港的一点点改变可能导致全国的大改变。

最终排名

然而这只是我组为了形式根据之前所讲到的普遍意义上来说的新闻价值五要素的概念从最直观的感受进行的一个粗糙的评分与排名,自然这五条新闻孰轻孰重在在座各位同学心目中是有不同的想法的,于是我们组就以此为头展开了一次头脑风暴,首先引出了新闻价值观的多元性问题。

横向来说,不同群体主体会对一些新闻价值观念的内涵做出不同解释,甚至是对立性解释,或是理论或学术解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新闻传播操作中又有较大差别。比如,就”重要性“而言,有些国家媒体会把政治领导人的一般活动看得比死伤数人的事故具有更重要的新闻性,而有些国家媒体却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尽管重要性这个属性符号表达相同,但”什么才是重要的“并不相同。所以此时我们会说他们持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同一则新闻对于不同受众拥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

再从纵向来说,自新闻产生以来,普遍的新闻价值观都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我们以西方新闻价值观发展历史为例

黄色新闻论:产生于19 世纪30 年代的黄色新闻,也是新闻传播遵循商业逻辑的产物,不仅追求猎奇,而且以极力渲染凶杀、灾祸、色情、犯罪等刺激性内容为能事,它把社会描绘成“一个充满性爱、情杀、欺骗、拜金与恐怖的世界,,它以煽情主义为基础,把煽情新闻看作是最有价值的新闻。

反常论:当大众化报纸最先在西方兴起时,猎奇新闻观(又称反常论新闻观)便应运而生。形成于19 世纪50 年代左右的猎奇新闻观认为,那些离奇、古怪、异常、失去常态的事件和现象才能构成新闻的对象,新闻就是充满趣味性、新奇性、非常性的各种怪闻.最反常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新闻,只有罕见的、失范的并令人吃惊的事件,才是最有价值的事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好奇本能论”是这种新闻观的理论基础,追求商业利益则是其根本的动力机制。这种新闻观“把追求无聊庸俗的异事趣闻当作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作为聚财敛富的上好门径” ,它把贪得无厌的好奇感和低级趣味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第一标准。

这些都是新闻史上早期出现的所谓”黑历史”,然而可悲的是,实际上猎奇新闻观自从诞生之日起,在西方就未绝于世,即使在今天中国的新闻界,它仍被不少人作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现代新闻事业一直受到这个黄色新闻年代遗风的影响”正如有些学者所言,现在的一些媒介已经为受众“最低贱的共同点服务” 这就又让我们不禁反思起新媒体引领的新新闻时代对我们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显然,有些不良新闻媒体不加分析,不加选择,不遗余力的报道各种各样有意制造出来的时间,这些事件“借助现代传媒得以快速传播,覆盖全球,实际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对社会的组织化无疑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每每我们怀着想要了解新闻事实的虔诚之心点击进入了某些新闻网页,总是会在不断下拉进度条以后看到些不忍直视的重口事件。想想都有些小害羞呢。本应该带领我们走向人生巅峰的新媒体,大众媒体似乎却是走向了退步的新闻价值观道路,令人心忧。你们这么大尺度,真的好么?

然而,换一种角度,我们又觉得,日益全球化的大众媒体又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除去上述有些低俗,恶俗,媚俗的三俗新闻网站,还是存在着一些良心的新闻平台,正是这些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一些主流媒体由于各种问题而无法如实,客观报道的事件的更多细节与事实,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世界。就比如在前面我们所分析的香港占中事件。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甚少接触新媒体新闻的中老年人普遍对此次十分重大的事件了解甚少。也是多亏了新媒体,我们这次报告才能收集到一定的占中信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对于这个大新闻的报道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少,在9月底,占中事件爆发的时候,新华网的首页仅用了某个版面上一个很小的链接来报道此事,并且无配图,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到;而在微博,人人等社交网站上基本没有任何关于占中的消息。其次既是其导向性,比如说我们之前资料均来自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观察者”网,大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两个回答对舆论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并且,在国内的搜索引擎中无一例外都是对占中事件的描写非常少,反倒是对“反占中”事件大幅报道,各种视频,报道,煽情的,理性分析屡见不鲜。占中事件的新闻价值毋庸置疑,将它作为最近最有价值的新闻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在此并不对占中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做出评价,但是对于如此重要新闻国内媒体却或息声或非客观报道,我不经想问,新闻的服务对象究竟是谁? 当然这又牵扯到了一个新闻导向性的问题。

我承认,我的标题本身就存在问题。新闻真的具有导向性这一说么?显然不应该,新闻,应该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才对。有导向性的只能说是宣传活动。将这两者混为一谈是极为可悲又可笑的。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纵向历史图中去,在新闻历史中就有这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就比如以德国法西斯为代表的法西斯新闻价值观,本质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政治需要为出发点,虚构,捏造新闻报道,他们的政治需要就是中最高的新闻价值标准,一切以此取舍,没有的可以凭空捏造加上去,根本不顾事实真实面目,因此,法西斯新闻观念只能说是一种反新闻价值观念。这样的新闻传播毒害着整个社会及全体人民。同样的事件在“四人帮”,大跃进的历史时期中也发生在了中国土地上。当然这是一种极为极端的将导向性强加入新闻的情况。

还有种历史更为长久的新闻价值观念既是宣传价值观,即一个事实是否值得报道关键看它是否值得报道,有利于某种观念的宣传。具体的历史事例我们今天也就不便一一列举了,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样的新闻价值观任有残留。新闻宣传价值观“几乎成为一个习惯性概念,被党报工作者视作天经地义的新闻意识”。

我们想说,新闻是新闻,宣传是宣传,两者万不可随意混肴,因为新闻媒体不可避免的宣传性而将新闻机构认定为宣传机构既违背了新闻传播规律,又难以很好地传达宣传意图。广大公民都有权利了解事件的全面而真实的情况。

总结:综上,我们认为,对于新闻价值的评定是一项十分多元化,难以单方面下手的工作。它与新闻价值的主体即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正面又适应于时代及社会环境的新闻价值观。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体也应当尽最大努力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反馈给我们一个全面真实的新闻价值的客体即新闻事实及本身。唯有这样新闻世界才可终于呈现出一个单纯真实,它本应该有的样子。

第五篇:谈谈“鱼水关系”

谈谈“鱼水关系”

一说到“鱼水关系”,大家自然就联想到党群干群关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这就一语道破了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之真谛。

其实“鱼水关系”在孔夫子的《论语中》早有所述。如,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其内涵是以此教育君王要施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施仁政,善待国民。

在唐朝初年,魏征在上疏唐太宗中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这个意思要比李世民说的“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更为深刻。覆舟和载舟是说如何保证老百姓永远是“载舟之水”,而不要成为“覆舟之水”,而“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则进一步说明,统治者不能离开老百姓,离开老百姓的皇帝必是亡国之君;而王朝更替,天下易姓,老百姓仍然是老百姓。一句话,统治者不能离开老百姓,而老百姓却并不依赖统治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上面阐述了统治者个人与老百姓的关系。作为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即任何政党及个人,无论其能量多大、本领多大,都不可能超越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人常喜欢用拿破仑的狂言:“一支由狮子指挥的老鼠军队,比一支由老鼠指挥的狮子军队要好得多。”来眩耀政党及个人的权威统治,殊不知拿破伦的话意只能说明谁更适合担任统帅,但如果没有士兵,任何统帅都只能是孤家寡人。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云:“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统帅的力量在于士兵,士兵越多越有力量。没有士兵的统帅,只能徒有其名。没有士兵的统帅,其力量还不如一名手握武器的普通士兵,说得也是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政党取得执政权后,都要扩大执政的群众资源,获得执政的合法性。列宁曾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这是对党执政后干群关系的阐释。

要做到党群关系如同鱼水关系,则是打江山时容易坐江山时就难,也就是共苦容易同甘难。在共产党“打天下”的革命战争年代,衣食住行、行军打仗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援,群众也明白共产党及其队伍是为咱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政党和子弟兵,自然舍生忘死地坚决拥护与支持。进城了、掌权了,一些官员就忘了“延安精神”,忘了是老百姓的簇拥才使自己登上了权力的台阶,手中的权力也是来自于人民。正如有的群众所说:“过去干部对群众是又扫院子又挑水,大爷大娘不离嘴;现在是吃白了,养胖了,把大爷大娘全忘了”。正是因为如此,从毛主席到习总书记历任党的领导人都反复告诫全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鱼水关系是党群关系的根基,背离它党将无法生存。然而,要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说之容易做之难,特别是持之以恒难。笔者认为要永保党群鱼水关系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接“地气”,把自己始终融入群众之中;其二要过好权利关,真正落实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于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允许公权私用。要体现党没有自身私利,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因而要废除一切不合理的特权;其三要做到与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

过去党提出的“三同”,即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起到了很好地密切联系群众的促进作用,还得继续发扬光大。针对时下的一些弊端,要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因而笔者提出了“新三同”的设想,以供大家参考。即:同改革进退;同利益悠关;同荣辱与共;下面分别阐述如下:

一、同改革进退

改革开放是我党在新时期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党领引全国人民圆“中国梦”不二的选择。今天改革的市场就如同昔日的战场,党员干部及官员群体理应率先垂范地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出榜样,毫不犹豫身先士卒地投入到改革洪流中去。可是,面对当今社会最大的两大民生领域的改革,即在养老社保和住房市场的改革中,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与公务员群体不但没有起好的表率作用,而是把民众推入改革市场20多年后,自己仍然一头拿着市场经济的高工资,另一端又享受着计划经济的高福利待遇,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极不相称。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改革玩弄于股掌之中,有利益与群众博亦时毫不犹豫地把群众“改革掉”,当自身利益涉及在改革中时,改革就成了永无休止的“讨论会”,方案探讨、顶层设计可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其中社会反响最大的就是在对待两大“双轨制”的问题上: 一是养老金“双轨制”;处于计划经济年代,由于薪金制度是低工资、高福利的特点,相当于工作人员在职时已将一部分工资预交了国家,而国家则承担其养老退休金、免费医疗、子女半价学费和医疗费报销(若夫妻双方都为国有身份工作人员则可全报)及提供极低廉的公租房等福利。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冲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保险制度。为平衡不同企业的退休费用负担,广东等地开始试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随着企业用工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从此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即被纳入了社会保险之路。本来与企业员工具有相同国有身份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应一起纳入养老社保的,可是掌握权力与制定政策的政府官员群体,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金会在改革中受损,迟迟不愿进行改革。直到今天还找各种“理由”搪塞将养老社保改革拒之自己门外,造成十分不好地社会负面影响。如今养老金“双轨制”问题已发酵上升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官员们已很难找出任何理由置之不理。于是上面所述说的“讨论会”就没完没了地开起来了。笔者认为:目前此事想回避采取拖延的办法是躲不过去的,一定要破僵局才能主动。是否先以企业社保个人比例标准开征公务员的应缴存社保金?并以此作突破口开展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工作。理由是:企业下岗员工都得从自己的饭钱里抠出来交社保,你公务员拿着高工资享受高福利,不交一分钱社保咋说都说不过去呀,这不把改革当成了免费的午餐吗?你们已经错了20多年了,现在只有马上主动纠错,才可能赢得群众的谅解。否则,肯定免不了一场“地震”。二是住房的“双轨制”;1998年7月3日,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该文件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从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公房福利分配制度寿终正寝,商品化住房制度拉开了序幕,国人正式进入了住房市场化时代。然而,1999年8月16日中办、国办下发了一份编号为“厅字[1999]10号”的文件,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制定的《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份文件第十八条有三款:“⒈在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宅按建造成本价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出售。⒉有建房土地或对拥有产权的危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的单位,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经有关部门批准,近期可利用本单位现有土地自建住房,按不低于同等地段经济适用房价值向本单位职工出售。⒊支持职工购买北京市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提供的经济适用住房。”随后上行下效,各地方政府都掀起了为公务员集资建房及售经适房的热潮,加上公务员内部福利分房“潜规则”的延续,这住房“双轨制”一下就把官员与民众分隔为“新旧社会两重天”,老百姓立刻就成了市场高房价的独自承受者。官员群体则一手拿着市场经济的高工资,同时又享受着计划经济年代的住房福利制度,好不悠哉啊。

从上述影响我国民生最广最泛的两件大事可看出,面对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政府官员群体理应带领群众在改革中冲锋陷阵攻坚克难,在改革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但他们根本没这样做,不仅没当改革大军的“领头羊”,而是把无领队的群众队伍推出去自己都没尾随,跟咱老百姓都不在一条战壕里。说得好听点是不与群众同为一战壕的战友,说难听些即是当了改革战场上的逃兵。这样哪还有党群鱼水关系呢?所以要想取信于民,我们的官员须马上废止两大“双轨制”,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处身涉地的为他们着想,立刻将自己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来。只有与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改革进退,才能完成恢复党群鱼水关系第一大要务的工作。

二、同利益悠关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党与人民必须是利益共同体。根据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因此限制公权废除不合理的特权是新时代鱼水关系的必要条件。这些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公权私用泛滥、特权范围失控。有的网友说得好:“住洋房、吃海鲜、买高档礼物,领导根本不管单位还有多少钱,只管叫我签单开票。往往出去一包票子,回来一把条子。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这只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这一级的副职一般至少配三辆车:轿车、越野车、商务车,加上公车私用等,仅领导用车的浪费就非常惊人。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名目繁多:手机及话费、差旅费、公车及燃油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等,数额越来越大,超标换车,违规买房,一餐吃几万元都不在话下。有的干部私人请客或家人聚会,都会拿发票到单位报销。一位县委书记私下告诉记者,单靠财政这点钱,不可能有太多职务消费。他大致算了一笔账:仅春节一次,近百个县直单位多数会有孝敬,富单位一万两万,穷单位三千五千,加上金融、电信等企业,总数不会低于一两百万元,如果再算其他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活动,特别是动干部帮人办事,即使不去主动腐败,一年下来也数目可观。因此,干部的奢侈消费更多来自这些灰色收入”。人民日报微评说得好“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百万以上,令人错愕。职务消费本无原罪,但是,如果把吃喝玩乐理解为权力福利,把消费异化为铺张浪费,就瓦解了职务消费的正当性。如果“只花不拿,纪律不查”成为潜规则,职务消费就会沦为腐败黑洞。该管管“不落腰包的腐败”了!”对于既成事实的普遍现象,这一切都是特权惹的“祸”。把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下的财政税收以及其他公款经这么一糟蹋,哪还有钱用于民生领域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滋生了腐败的土壤,促长了腐败风气的蔓延。党中央要求:“要想人民过好日子,官员必须过紧日子。”非常贴切到位,深受人民拥护。所以,党与群众同利益悠关,废除不合理的特权制度,是恢复党群鱼水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同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艰难困苦的环境走出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她与群众荣辱与共:党和群众荣辱紧密相连,真正做到了一荣共荣、一损俱损。才会使党和群众密不可分,才会得到群众全力支持,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夺取最后的胜利。然而在今天,我们一些党的干部早不把群众放在心上,一心只想踏着群众的肩膀往上爬。随之而来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及派生出的高房价,还有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都接踵而来。究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员与群众的荣辱观是脱节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官员的升迁进嚼是其最大的荣耀,根据过去干部考核的一些标准,官员们的升迁只与所谓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及催生的GDP增速挂钩,与百姓生活好不好,幸福指数高不高等民生问题不甚相干。这势必容易造成官员与百姓的荣辱感观反向,那还从何谈党群鱼水关系呢?所以,只有从干部考核指标上重新定位,将老百姓的生活好坏及幸福指数等民生指标放在考核干部的重要位置,才能促使官民同荣辱与共,才能重现党群鱼水关系。

目前我们的党群关系已十分严峻,很多地方的党群关系从原来的“鱼水关系”褪化到了“蛙水关系”,有的地方还滑向了“油水关系”。因此,再塑党群干群“鱼水关系”要靠改革,要拓展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和阶级基础,使“蛙水关系”升华为“鱼水关系”,止住其滑向“油水关系”是当务之急之举措,也是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涵。首先,要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提升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对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观内涵作出新的界定,党员领导干部唯有在世界观和思想深处重新认识新型“鱼水关系”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克服“蛙水关系”,清除“油水关系”,才能构建“鱼水关系”、“血肉联系”,筑牢我党的执政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干部制度特别是分配体制改革及健全相关机制,增强社会的公平公正度,提高和扩大人民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话语权,解决利益分配不公问题。以制度和体制威力来构建新的干群“鱼水关系”、“血肉关系”,为党执政提供永固的群众资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话与“载舟覆舟,所遗深慎”的道理是相通的。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必须正确处理同群众的鱼水关系。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生存之本。真正做到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在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上扎根、成长、壮大,在群众这片源泉中滋润成长。

下载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单地谈谈时效性与新闻价值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医患关系(精选合集)

    本文源自,如有转载,请标明网址! 现今,医患关系紧张是不争的事实。隔不了多长时间,大家难免会在一些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看到一些患者与医生关系紧张的新闻。我们细细回顾一下这......

    澎湃新闻价值与思考分析

    2014 年 7 月 22 日,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项目澎湃新闻全面上线。作为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开路者引起巨大反响。澎湃的中文名音译自英文单词 paper,与其网站域名......

    兵团文化展示的兵地关系、民族团结的价值

    兵团文化展示的兵地关系、民族团结价值 新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基础,也是兵团发展壮大的基础。 兵团260万儿女中,有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内在关系(范文)

    摘 要: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为从事新闻传播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新闻传播的成败。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

    《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读后感(五篇模版)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年1月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年1月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医院管理时,首先想到的是医疗质量和行政管理,而思想政治工作却往往......

    谈谈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5篇范文]

    谈谈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存在依赖关系。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