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关于西董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董镇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期,根据党校的统一安排,我深入西董镇驻地及该镇20余个村,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村干部和与村民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全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8周的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就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镇主要文化资源概况
西董镇位于邹平县南部山区,北距县城2公里,东接淄博市周村区3公里,西南与济南章丘市相连,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58平方公里,是滨州市的南大门,更是邹平美丽富饶的“南花园”。境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山区乡镇,素有“泰山副岳”之称的长白山将其三面环抱,国家森林公园鹤伴山被评为“国家3A级风景区”,是著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2008年,荣获“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称号,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文化名镇”、“省级卫生镇”、“山东省生态宜居示范镇”等称号。全镇现有景区8处,20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全镇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近年来,西董镇党委、政府根据自身实际,以全面建设特色旅游强镇为目标,围绕“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规划完善六大功能区,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机制,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把西董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居住办公于一体的鲁中生态宜居之城,有效促进了全镇旅游及三产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西董镇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环境气候优美独特,所在的长白山脉,山青、水秀、峪美,没有污染、空气清新,素有第九洞天福地和副岳泰山之美称,文物古迹和庙宇颇多,是典型的旅游胜地。辖区内摩诃顶、玉皇顶等127座山峰,环抱着秀丽的西董镇,山脊线总长超过60公里,分别与淄博、济南等以山脊为界。玉皇山、石门山、鹤伴山、摩诃山、雪花山、会仙山等山峰与山下的芽庄水库、台头水库、花盆河水库、于印水库、杏林水库、麦饭湖等蓄水水库遥相呼应。黛溪河、潴龙河、月河3条流域穿插其中,形成了“青山绿树碧水流,鸟语花香满目秀”的美丽风景。南部长白山绵延百里,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广而茂盛,松柏交翠溪流潺潺,向有副岳“小泰山”之称。
西董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说起西董镇的大小127座山峰和70个村庄,几乎每座都与一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有关。白云山峰顶玉皇顶,因峰顶修有玉皇宫而名;战国时期齐桓公一公主长久居住在孙峪村西北方向一庙宇中并出家,因故称此庙庵为皇姑庵;太子院又名梵王太子院,位于邹平县西董镇韦家岭村正南300米处;清代巨富袁紫兰曾在白云山脚下的任家峪村南建有一避暑上庄;全市海拔最高的小山村八柱台境内还有一眼水井,传称明末举人刘阁老汲水之处。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老区,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长白山抗日游击队就诞生在这里。抗战时期,为抵制日寇侵略,西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前赴后继、英勇奋战,多次与凶残的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有近千名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并留下了马函
三、马立亨、由守桂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二、全镇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些年来,西董镇党委、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贴近”为目
标,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镇驻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已具规模。镇文化馆、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按照省一级文体活动场所的要求紧张建设,总面积达1200平米左右。并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全市一流的于会议、放映、演出等一体的报告厅,可同时容纳500余人。为演出排练、书画影展、艺术培训、开展群众文艺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二是农村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北禾村、吉祥村、西峪等20余个村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一批文体活动场所并投入了使用,另有10个村的文体活动场所正在筹划建设之中。四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由于全镇地势山多路险,广播电视覆盖十分困难,1999年全镇广电覆盖率不到60%,启动“村村通”工程之后,全镇广电覆盖率90%,继“村村通”后,发展“户户通”,实行城乡光缆联网,把农村广播电视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镇城乡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基本形成,广电覆盖率几乎100%。
(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近几年来,全镇群众文化活动在镇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按照“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突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一是文艺创作取得了新成就。镇文化馆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据统计,近年来,该镇在在国、省、市、县书报杂志发表、出版、展览、演播的各类文艺作品100余件,获奖5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奖10余件。这些文艺成就的取得,提升了西董文化在国、省、市。县的影响力;二是镇文化活动焕发新生机。近年来,全镇各村在镇文化站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假日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文化站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的传统文艺节目汇演,五〃一期间的群众文体活动,七〃一庆祝党的生日文艺晚会等,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西董镇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已经发掘的县级文物保护点有3个,如鹤伴山抗日桥、由家河滩革命烈士纪念碑、袁紫兰避暑山庄。镇文化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此外,该镇还根据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实施意见》,除得到县级重点保护的“尚庄古槐”等7棵名木古树外,全镇现存的1500余株山柿、银杏等百年古树都被列入保护范围。东峪花杆、南石打铁、尚庄狮子先后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峪车子灯、于张七巧图也先后被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董镇还出版发行了50余万字的《西董历史文化概览》,内容涵盖自然风光、古迹庙宇、宗教文化、村庄沿革、民间文化、历史人物、重大事
件、著名战斗、资源特产、旅游景区等15个篇目,对游客全面细致了解西董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又直观的平台。
三、全镇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镇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西董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没有同步。其一,部分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年代早,大多建于上世纪,历经了多年风雨剥蚀,院内的桌椅板凳破烂,顶棚腐烂。其二,文化设施面积小,档次低,个别村的图书室相当一部分面积被用作办公场所,文化设施面积萎缩严重。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水平自然高了,但破房子、烂椅子、低劣的音响设备,显然与群众的要求不适应、与现代文明不协调,不是消费的理想去处。
(二)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断层,优秀人才断档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人才队伍渐渐趋于老龄化,南唐庄户剧团、韦家岭乐器演奏团等文艺团体无编剧、无导演、无谱曲,排演活动大都只能用一些经典剧目,很少有自己编演的节目。镇文化站专业文艺人才更是为数太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农村文化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农村文化工作格局应该是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组有文化户,全镇从村以下基本没有文化室和文化户,农村文化工作要向更深、更广处开展难度较大。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发挥主体作用的应该是镇文化站,而全镇文化站3名文化干部全是兼职,文化工作只能成为全镇大局工作的配角,加之镇文化站无阵地、无经费,无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自然也就无作为、无地位。
(四)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
镇文化站是古文物发掘和保护单位,镇文化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单位,但是由于经费原因,无力全面开展工作。就文物保护工作而言,一般群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保护,甚至还会随意损毁,就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如东峪车子灯、于张七巧图、尚庄狮子等民间艺术,对已接受现代文明的年轻一代来说,缺乏吸引力,学习传承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少,失传的危险性很大。
四、对基层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
文化是综合实力的展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
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做好四个纳入: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全镇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以及文化工作人员面临的处境,我建议:一是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使全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改善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用好的待遇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文化工作队伍。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或是捐资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以弥补镇财政不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三)部门联动,下大力气整顿治理网吧。
网吧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网吧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群众反应相当强烈。不管怎样,我们也不能牺牲孩子的未来,牺牲我们的明天来成就网吧业主。但网吧的整治仅靠文化部门一家无济于事,文化、工商、公安、电信、教育等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力度,落实责任,把网吧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四)珍视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
要加强对古文物的保护,对已发掘的古文物,应当设牌,制定文物分布图,建立资料库,定期巡查,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培养群众的文物意识,壮大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要加强对民间手工艺,地方小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特别是做好代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鼓励有兴趣、有爱好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大力弘扬地方文化。
第二篇:西彭镇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长江师范学院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西彭镇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西彭农村义务教育情况
调查时间:2008年12月—2009年2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西彭镇教育情况的调查,初步反映西部山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
调查人:周绍英
调查对象:镇政府、镇教辅站、各中小学、教师、困难学生
调查方法:工作参与、走访、访谈、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各县、乡镇都为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而集全部力量来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投入、设施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西部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关键字]:“两基”;义务教育;思想道德;寄宿制;就业;西彭镇
引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得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并许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有了这样好的政策支持,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就有了希望。
一、西彭镇教育情况:
全镇共10个村,114个村民组,总户数:7853户,总人口:35350人,非农业人口:474人,农业人口:34076人。全镇共分布着2所中学,9所完小(一至六年级齐全),9所点小(只有几个年级),1所学前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截止2008年底全镇7—12周岁适龄儿童人数:3979人,其中女孩:1935人;已入学:3906,其中女孩:1902人;入学率:99.31%,女童入学率:99.19%。13—15周岁适龄少年人数:1893人,已入学:1391人,不足龄生145人,超龄生360人,入学率:106.42%。
全镇教育教学设施情况:1.学校校舍、房屋情况:小学生均占地面积8.6m2,中学生均占地面积17m2,小学生均校舍占地面积2.8 m2,中学生均校舍占地面积4 m2,小学危房面积260m2,中学危房面积600m2,75%的教师没有宿舍,部分教师所住宿舍也属于危房;
2.教学设备、图书情况:全镇中小学校中,中学有计算机90台,小学有计算机46台,其余各校均有一台用于远程教育的计算机,但大部分都没有计算机教师。
师资情况:全镇有教职工245人,学生5092人,师生比例22.5:1,全镇中小学现缺教师近20人;中学专任教师76人,合格率为85.5%,有本科文凭6人,专科59人,小学专任教师134人,合格率为:90.3%,有本科文凭3人,专科52人,中专66人,幼儿园教师3人,另外还有13名民办教师;目前本科脱产进修的有8人,专科脱产进修的有10人,在职进修的有13人,中级职称的有49人,初级职称的有165人,未评12人。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彭镇的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扫盲工作和农村成人教育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许多学校的实施还不够完善;数量上的变化不代表质量上也得到提高等等,这一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政府相关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考虑到这些现象的发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和预防。
二、存在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及投入,但仍远远不足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根据对西彭镇教育的调查, 我们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地方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教育设施缺乏、落后
从对西彭镇中小学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部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为两所中学建立了计算机室,但是却没有专业教师,致使设备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而小学计算机室是学校自行贷款购买的,由于地方政府不能协助还贷,使得学校不得不拿出部分教学资金来偿还贷款,减少了对于其他方面的投入,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在校内的则几个人住一间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教师办公住宿条件异常艰苦;因交通不便,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在学校住宿。学校在接受申请时主要考虑学生家庭的贫困条件和家庭距学校的距离,优先解决贫困学生和离学校远一点的学生的住宿问题。其他至今未能在校住宿的学生由家长出面在学校附近的街道租房住宿。
(二)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在“两基”达标过程中许多地方的教育工作都取得了成效。但是其中却存在着许多不稳定成果。据统计,西彭镇今年开学后中学辍学学生有176人,比2004年底增加了137人,辍学率达到12.21%,小学辍学学生50人,比2004年增加35人,辍学率达1.37%。如此大的变化与乡镇相关人员的工作方式有关,中小学生的入学率之所以不能保持,是由于乡镇政府、相关人员为了通过“两基”检查,仅仅是让那些辍学学生到学校坐几个星期,等上面检查完后就任其离开了,没有采取妥善的办法帮助解决学生的辍学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即使是学校将所有费用都免去,却仍然没有到学校上课,我想除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外,学生住址离学校较远,上学不方便也是一个原因。
(三)农村落后思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引发的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的辍学学生中,除了家庭贫困的外,还有很大一步分不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的,因为意识上的落后,认为与其花钱去读书,不如早点出去外面打工,还能多挣一些钱,只要会认字就行了,所以在一些乡镇的“两基”达标宣传工作中,出现了如“初中不毕业,打工去不得”的宣传标语。另外,随着我国高校逐年的扩招、高等教育数量上的不断增加,一年比一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远远超过了社会的接受能力,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80万,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将有 338万大学毕业生,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 %,而社会有效需求没有明显增加。
(四)青少年的厌学思想
西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缺乏历史文化氛围,人民群众没有爱学习的风气,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暂时的利益在农村群众心中占据主要位置,普遍崇尚物质利益的现象对广大青少年身心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致使许多中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主观上没有对学习的渴望,不思进取,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要提高西部农村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必要的,地方政府、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
西彭镇永长村完小,350余名学生却只有8个老师,学校将六个年级分成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部分,一至三年级在周一到周三上三天课,四至六年级在周四到周六上三天课,通过这种学生轮换的方法来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保丰完小150名学生,只有5名教师,且都是五六十岁快要退休的老龄教师;有些偏远地区只有一两个年级的点小没有教师,只能在村里请一两个上过中学的青年来代课。
三、解决办法
(一)加大义务教育的合理化投入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主体,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也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点。最近几年,中央也在逐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承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这一“两免一补”目标;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对于经济较为落后贫困县的农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一政策实施后,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将得到遏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我国农村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
(二)改革政绩考核办法,真正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
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教育的重要性、长远性不是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正确认识并真正重视的,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能力的增强,又无不体现出这一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在我们国家,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包括文盲在内的绝大多数家长所认识,他们节衣缩食,把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
因此,当务之急是从制度上来保证政府财力对教育的投入,完善对干部的考核办法,增加环境、文化、教育、卫生等考核内容,建立一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干部考核办法,这样才能纠正地方政府重经济轻文教卫的倾向。
(三)加大省、市一级政府对欠发达县(市、区)义务教育的责任
目前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差异过大、贫富分化悬殊的危险性已经有了比较共同的认识,但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上的“贫富分化悬殊”问题认识不足。现代经济学虽然在平等与效率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未能找到良策,但有一点却是被公认的,即教育会改变人的能力、改进生存的状况、改善社会平等与公正。而教育的不平等,最终将危害社会的安定、危害民族素质的提高、危害国家的发展。因此兴办公立学校成为西方社会解决由于公民先天差别导致贫富悬殊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尤其是中央一级和省(州)一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占了很大比重。
(四)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
西部农村行政单位的面积较大,山地居多,使得人口不集中,组与组之间往往要有几公里的路程,加之山区交通不便,因此给小学生的入学造成了困难,特别是年龄较小儿童的教育问题,而要在农村各教学点都建设设施完备的学校又不现实。以中国目前的国力和国情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政府投资在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分别建设一所能够容纳相当数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中小学,有条件的乡镇还可以在人口相对集中又离集镇较远的地区建设一两所寄宿制小学。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可以根据情况补助或减免这些学生的寄宿费用。
(五)吸引外资,大力支持社会办教育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速教育产业化进程。教育产业化不是将教育改变为营利机构,更不能在吸引社会资金的同时减少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因为我国社会目前还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及人文环境。国家应继续保持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同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利用国内外企业、团体、个人的资金,举办民营、私立学校,将一部分家庭经济较为宽余的学生分流到这些学校,便于政府能集中有限的财力更好地保
证对中低收入阶层和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认真执行对捐资助学的企业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做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春晖行动”,多渠道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
(六)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题和对象,又处于思想的成长阶段,本身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如果他主观就不愿意读书,那就算有再好的老师、教学设备再完善的学校也无济于事,因此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改变农村教育状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团组织、各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满足青少年学生成才发展需要;对学生团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吸收更多优秀学生入团,带动其他青少年学生共同进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当地实际情况,开设美术、音乐、体育、书法等兴趣小组,发掘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办小报、书法比赛、文艺活动、智力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农村社会、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七)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的名牌大学也好,国内的一些名校也罢,都是建立在名师的基础上的。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师资队伍的补充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地方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教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了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合理核定这些地区教职员工的编制,特别是在考虑专职教师的编制时,也要考虑校医、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员、门卫等的编制。二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大量民办教师的现象,对新聘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原则上应分别具有大专和本科文凭,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在任教师,要坚决清退。三是要实行和坚持一定行政区域内(如市或县)的教师交流制度,规定城市学校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进修培训,城镇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必须每几年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半年或一年。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并把它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四是教师流动实行类似球员的“转会费”制度,对流向城镇、民办、私立学校的教师,流入学校应向流出学校缴纳一定的培养费,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利益。五是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脱产进修,实行农村教师终身教育制度。
第三篇:关于亚东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亚东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王振永
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亚东镇现有1个文体广电中心,1个群众活动的亚兴
广场,18个农民书屋,6个农民秧歌队。
2、镇文体广电中心人员现状
镇文体广电中心在编人员4人。其中男2人,女2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及高中3人。40至50岁3人,50岁以上1人。
3、村文化基础设施。全镇20个行政村都没有村文化室,只有旗组织部配置的党员远程教育设备、桌椅等。2009年至2011年旗广电局为全镇18个村配置了农民书屋。2011年6个村组建了农民秧歌队。
4、农村文化开展情况 农民书屋只作为摆设,村民借阅的很少,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农民秧歌队只有镇旺社区秧歌队长期坚持,并能组织群众跳广场舞,其他各村秧歌队只能农闲时节或春节组织群众扭扭秧歌。其他村根本没有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各村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年龄都在50周岁以上,由于身体等原因的限制,大多数在家哄孙子、养身体,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现有的农民秧歌队是由村党支部组织的,服装等费用由村里转移支付出,他们忙时务农闲时活动。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扭秧歌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打扑克、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镇文体广电中心工作重点是包村,本职职能作用基本没有发挥,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撂荒”,因此,村级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由于经费紧张,各村缺乏群众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电脑、农民书屋和报刊,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设施闲置,一部分设施流失变为私有。
四、建议和对策
1、将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功能齐备,面积达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陆续配套文化活动广场和器材设施,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条件。
2、整合和合理配制文化资源,建设集群众业余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新农村信息化、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小功率发射点等综合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并设立专门的村级管理组织,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开展活动,有效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3、建20个村级文化室,购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报刊书籍。以农村文化室为阵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延伸到村级,并坚持送戏下乡,以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4、有条件的村建文化广场,组织引导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举办较大型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
5、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扶持各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农民小剧团,并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
6、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镇、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7、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镇文体广电中心和各村党支部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艺团队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镇、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进“村”为文化“留”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单位:亚东镇政府
第四篇:关于凉水河子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凉水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深 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按照县委宣传部的要求,我镇于 2011 年 4 月 15 日至 4 月 25 日对我镇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 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对全镇的农村文化机构、文化队伍、文化阵地、文化投入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机构 我镇拥有 333平方米的专用文化站,拥有 1700 册图书,16 种乐 器,1 套视听设备和 1 套体育器材,设臵文化助理 1 名。全镇 12 个村 共拥有 12 个村文化活动室,拥有图书 1230 册。
(二)基本队伍的建设情况 全镇文化站有文体骨干 30 人,共有业余文艺队 3 支,业余文艺队 员 423 人。这些文艺队和文艺骨干为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增添农村传统节日 的欢庆气氛等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1、文化站的基本情况。镇文化站是一个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科普培训的必备场所,是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辅 导、组织、管理机构。2010 年镇政府对文化站进行了新建,但由于缺 乏资金购臵设备,至今仍无法正常使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文化室的建设情况。文化室是各村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 要场所,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镇的“农家 书屋” 工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了,全镇现在已经建立了 12 个农家书屋,存书近3 万册,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应有尽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为了更好的管理书屋,我们设臵专门管理人员,多次组织相关培训,确保管理上也日趋完善。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 据调查,近几年来镇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镇财政共投入资金 12 万元,主要集中在镇村两级的重大庆典活动、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欢 庆活动、个别村民小组公房建盖等四个方面。由于财政紧张等原因,未能将文化事业经费纳入预算,村级文化室更无经费来源,镇村文化
活动场所的更新维护无从谈起,管理难以到位,实际上处于有名无实、自生自来的状态。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重视建好文化设施。镇政府在凉东村和 凉西村分别建设了一处文化广场,在凉水中学门前也新建了一座小广 场,安装了体育器材,供村民健身活动。在镇区南部凉水河北岸铺设 长 2.2 公里,宽 6.5 米的沿河水泥路,供镇村居民清晨、傍晚散步、锻炼。鼓励农民自办
文化。例如在镇政府、凉西村、友谊村办起了乒乓 球室、篮球队、秧歌队、门球场等个体文化产业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 文化生活、也抵制了腐朽的落后习俗。这样,在农村打破了公办单一 的文化室格局,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私办文化局面。每逢农闲时节,各村的自娱活动队就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活动。友谊村的门球场是专为老年人建设的一个较好的活动健身场所。凉西 村、西岔村的秧歌队,不分男女老少每天都活跃在村文化广场上。为 构建和谐社会争添一道光彩。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镇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个别村图书室,至今 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 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2、文化站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 情况来看,对文化站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 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 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 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镇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噪音 扰民问题比较突出。
3、文化室这块阵地有萎缩的趋势,维持文化室正常活动的开展很 艰难,部分文化室名存实亡。主要是因为没有经常性的专、兼职管理 人员,管理跟不上;文化室的图书因长时期得不到补充致使图书过于 陈旧老化,若不及时解决,文化室这块阵地有可能加速萎缩。
4、文艺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急待提高。目前文艺队人员基 本是由 40 岁以上的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组成,缺乏中青年的参与,文艺 骨干和文艺创作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也急需提高。
5、文化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每年 投入文化事业的资金,只能基本保证传统节日的集中性文化活动、庆 典活动、文化站人员经费,基本没有投入农村文化阵地及文化基础工 程建设和维持村文化室正常活动的经费。文化室每年新增的图书绝大 部分是政府机关淘汰的书刊或是镇里各联系部门所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由于经济欠发达,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 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 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 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陈
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 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四、对加强我镇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镇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 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镇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 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镇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 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镇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镇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 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 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 提升我镇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 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 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 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镇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对文化事业进行投入,希望有关部门给予 大力支持。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 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
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 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文化职能部门 要重视和研究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内容及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农 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农村文化站、室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工作,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管理考核力度。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和 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 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
凉水镇党委 2011 年 8 月 16 日
第五篇: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汇编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