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定稿)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如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公共文件建设发展报告》,从政府层面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经过今年的努力,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如何,为此,我们对农村的几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科学调研,采集了相关数据,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 农村
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责、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上海认真落实中央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已经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上海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融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到2010年底,每个街道、乡镇建设一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任务基本完成。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伸服务点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也全面完成。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农家书屋建设“四位一体”全部落地,圆满完成。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运作情况如何?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们在本区某镇23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了9个单位,就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农家书屋三个项目的运作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对上表数据的两点说明:
1.选择对象在23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然后发放调查表格,自行填写,这可能导致数据值偏高。
2.单位2、3、5、7电影放映室兼做老年茶室,喝茶和观看电影在同一场所,所以人数无法区分,为喝茶和看电影人数的总和。
对数据的分析: 1.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
年观看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253.91%,最低为0%,平均81.38%。平均每场次人数最多大50人,最少0人,平均2137人次。其中4个单位的电影放映室兼做老年茶室,该数据为看电影和喝茶总人次,人数名列前4名,和其他5个单位数值差别极大。从这点可以看出,参与老年茶室活动的人数远远超过观看电影的人数。另外,和茶室分开的单位每场电影人数不超过20人,5个单位中观看人数为个位数的占有4个,说明数字电影在农村的受欢迎程度不高。
2.农村信息苑:
年上网人数最多的为2100人,最少的为0人,9个单位总上网人次平均398人。其中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91.66%,最低为0%,平均12.15%。其中5个单位年上网总人次在90人一下。因为各单位记录数据中没有年龄及身份的等记,所以对上网者的身份无法确定。但从时间看,暑假及寒假一些单位的上网人数急剧上升,由此可见,人数较多的,是暑假学生放假的原因。另一些单位的农村信息苑电脑维护不到位,名存实亡。
3.农家书屋:
年借阅人数最多的为832人次,最少的为53人次,平均194人次。年借阅人次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42.17%,最低为1.51%,平均8.44%。其中5个单位年总借阅量少于100人次,7个单位年借阅总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单位的书屋三天没一个人来借阅。
4.三个项目横向比较: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和农家书屋这三个项目中,年平均总人次最多的为数字电影放映,达2137人,其次为农村信息苑,年平均上网总人次为343人,最少的为农家书屋,年平均借阅总人次为194人。排除老年茶室、暑假学生放假等因素的干扰,数据显示,农村数字电影在农村比较有市场,其次是农村信息苑,最后是农家书屋。
5.农村其他文化活动:
每个村还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比如政府有关部门送戏下乡,镇故事队巡回讲故事,各类讲座等等。个别村暑期还组织学生组成读书小组进行活动。个别村还组成了中老年人排舞班,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较少,活动持续时间不长宣告解散。
综上分析,首先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形式,除了电影,上网,读书,讲座,送戏下乡等,没有其他老百姓所喜爱活动形式。其次,在内容上不贴和老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数据中不难看出,喜欢喝茶的人数远远高于看电影的;上网和读书的人数极少,基本是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开设这项目的意义;许多讲座和戏曲表演,为了达到一定的上座率,村委会要付老百姓所谓的“误工费”,完全失去了举办讲座和送戏下乡的意义。再则,许多主管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指导力没有充分发挥,思路不广,调研不细,组织不强,服务不够。这就是现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1.对文化的理解较含糊,对农村文化的方向不明确:
陆阳、王毅先生在《文化研究导论》说:“什么是文化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文化确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称,自1871年泰勒对文化作出第一个完整的界定之后,到1950年,全球对文化的界定一共有162个,在这些定义中,没有任何一个足以一举无疑地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这也导致我们对文化认识的不确定,比如,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是否合一,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诸如这样的许多疑惑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也导致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2.只“送”不“养”,农村文化产品的不对口,使农民对其不感兴趣: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关心,使得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农村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但这种单向的,暂时的活动持续时间短,文化的延续性差,文化项目的发展失去了土壤和环境。另外因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年轻一代大多少已跳出龙门,成为城镇居民,一小部分没有跳出龙门的年轻人,也因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城镇买房,也成为了城镇居民。留着农村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对文化的需求低,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对电影,读书,上网,听报告等活动兴趣不高。而政府每年花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举办的文化活动正是老百姓需求不高的,不对口的项目,导致农民对其不敢兴趣。
3.农民没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使其角色单一,知晓率低: 上面所述的文化项目,农民只是接受者和享受者。如果主管部门宣传不够,引导不足,那么,老百姓连有哪些文化项目可以参加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是参与。在整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角,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单一,知晓率低,没有积极性。
4.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使得文化建设后继乏力: 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投入巨大,但是在项目的确定上缺少全面调研和科学分析,文化项目的开展上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有效的引导,在项目成效的评价上唯数据论,以上报数据为准,缺乏真实性,使得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在后续的政策及指导上出现更严重的偏差,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后续乏力。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部门单位,要淡化对文化定义的追求,不囿于电影、上网、读书、讲座等固定形式。扩大文化的内容,把文艺及体育等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建设项目中来,只要是老百姓喜爱的文体活动,能个提供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丰富业余生活的各类项目,都纳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项目中来。另外,要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挖掘和继承农村原有的,现已基本绝迹的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比如农村土布制作,农村早市茶馆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心存印象,能激发情感,激励斗志,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怀,引导的好,能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由于农村现有人群的特殊性,对文化产品也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文化产品的时候,要考虑的农村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及其需求,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适合农村土壤的文化产品,让其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应符合以下规律:一是小型,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活动;二是方便,受场地影响小,男女老少能随时随地地开展活动;三是多样,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形式多样;四是普及,大家学,大家练,基本全覆盖;五是经常,能持续开展,四季常青。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种文化的培养,让文化扎根在农村,而不是昙花一现。还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兴的文化活动,比如引导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参加电脑培训,学会使用电脑;适时开设一些歌舞,书画类的培训班,激发学习热情;让农村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传授技艺,比如竹编、土布制作等,挖掘老百姓有感情的文化项目。
3.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文化生命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年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送下乡的文化农民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一年难得见几回,杯水车薪难解农民饥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送文化”是单向的、暂时的,而今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观众被动地接受,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因此,如何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让他们参与管理。让其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之成为既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目的。
4.村级农村文化的繁荣,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巨大,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今非昔比,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但文化的发展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传统的文化项目外,还需要上级部门的正确引导,为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的突破提供政策支持。另外,要完善考核制度,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为下阶段的政策制定提供正确的数据依据。
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但愿农村文化其绽放出持久的魅力,成为推动新农村和谐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第二篇: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汇编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三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建设和谐新农村,我对大水田乡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通过采取查资料、看现场、召开座谈会、发问卷、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对全乡的文化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大水田乡位于隆回县西北边陲,距县城78公里,地处白马山麓,木瓜山水库库区,地势海拔在380—1780m之间,辖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3099户,10960人(其中瑶族380人),总面积93.37平方公里,系省定特困乡。
二、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关健是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大水田乡文化广播电视站现有编制2个,工作人员1名,由乡统管,工资按月发放,与其它行政干部一样同工同酬,待遇基本保证。但是由于无专业懂行的管理人员,正常文化事业活动难以开展,最为严重的是村级无文化专干,没有人来过问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队已销声匿迹,无任何秧歌队、业余剧团、民俗表演队,全乡仅有三个西乐队,且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低,只是在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偶尔表演几次。文化队伍匮乏,文化阵地荒芜,文化创作更是青黄不接。
2、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经过向上级争取,2007年乡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国家国债资金扶助项目,现已动工,完成主体工程,文化站的办公场所解决了,但最为关健的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些硬件建设已无力购臵,文化活动也无法开展。税费改革后,村级由于无经济来源,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全乡13个村无一个图书室、报刊亭,无文化中心户。2150户的电视用户,只有乡政府周围的少数用户才接上乡里的有线电视,且收视频道只有3个,逢遇到刮风下雨,电视信号就会中断。其它电视用户全靠小型卫星地面接收器。现有5个扶贫村建立村党员电化教育室,但活动室一年很难开展活动,个别村的电化教育室布满尖埃,只有中学、中心小学分别建立了一个电脑室,供教学使用。
3、文化生活乏味
“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是乡村的主旋律,由于经济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文化的功能减弱,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电影难。目前,全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看看电视,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文化消遣方式是打牌或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的老百姓,看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些武打、言情片,很少有看对农民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片子。农民也很少讨论自己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几乎没有,电影放映近五年也消声匿迹,偶尔县里的文化下乡慰问演出,观看的人也屈指可数,仅仅是在红白喜事时,听听西乐队的声音,一些特色文化如梅山文化,仅仅在做迷信法事时可以看到,且内容也被歪曲。由于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农民精神文明确提出领域出现“断层”,致使封建迷信、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出现文化活动室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的怪现象。
4、文化经费奇缺
文化广播站原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来在机构改革中改为差额拨款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由于乡财政统管,与行政干部同工同酬,基本待遇得以保证,但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再也无力支持,致使基层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中央提出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都只能围绕“饭碗”工程做事,光靠中央的一些国债资金,很难让农村的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作为具有9亿多农民的中国,如果老百性的情操得不到陶冶,就没有农村的社会文明,更没有全中国的社会文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陶冶人民情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作为民生之父母,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将其工作情况纳入各级组织责任目标考核。
2、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事制度的变革,文化队伍出现人员冗肿,但又无专业人才的局面,文化队伍里面多半是一些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兵,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无编制、无招聘计划而进不了文化队伍。村级文化队伍由于无专业的培训机构,加之本身文化素质低,自学困难,表演水平始终提不高。所以,政府必须要用优惠的待遇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做到先“造血”又“输血”,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此外,应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当前,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组
织和管理者—乡文化广播站,经机构改革后,业务由文化局、广播局管理,行政由当地政府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出现了个个管而又个个管理不到位的局面,遇到用钱用物的时候,相互推诿,以至于基层文化工作都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农村文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乡镇文化广播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思想对农村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力度。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逐年增长,力争使文化事业经费逐年提高,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有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经费投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2、健全文化队伍,理顺体制
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的灵魂,必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首先,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挖掘,对其中年纪轻、素质好,可塑性强、有志于农
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汲取营养,把握时代脉博,尽快步入专业化轨道,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臵进入门槛,对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业务特长设臵硬性规定,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最后,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实行文件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领导,对人、财、物、事进行集中管理。
3、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与利用
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如果连站址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文化活动的开展。所以,乡镇应以中央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建设好文化站。要把文化站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乐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为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要经常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4、着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为了向农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满足当前农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要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中,必须认真挖掘和甄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将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先进典型、思想教育等内容编排成节目贯穿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2009年12月24日
第四篇: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经济开发区文化旅游局
今年以来,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文化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夯实基层文化为基础,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以保护、弘扬优秀农村文化为根本,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1年10月,在全市文化系统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经济开发区以89.274分高居全市第一。
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坚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惠农”活动。协调上级资金12万元,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加大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6个社区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占建成社区总数的80%,建成“农家书屋”11家,扩大了书屋覆盖率。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送文化下乡”等惠民工程,全年送电影到基层3000余场,协调市歌剧团、京剧团、杂技团送演出下乡30余场,协调市文广新局无偿配备政经类、科技类、生活类及文化类图书50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农家书屋的图书种 类,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发挥优势,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我市建设“幸福德州”的开启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11年元旦,隆重举行“好客山东贺年会”启动仪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贺年会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充实了农民生活,得到上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春节期间,组织、策划了“第二届中国德州董子园正月正灯会”,共展出大中型彩灯60余盏,红灯上万盏,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游园观灯,营造了人流如织,盛况空前的壮观场景。灯会期间,戏曲专场、乡镇街锣鼓、秧歌汇演、灯谜竞猜、摄影、书法、绘画比赛、民间工艺品展示等活动轮番上演,极大地活跃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5月,成功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子文化旅游节,推出庆典仪式类、展览展示类、文艺演出类、文化旅游类等4大主题20余项专题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群众参与度高,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7月,组织开展“学习红色文化,传扬民族精神”活动,联合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德州市机关党建研究会、市党史委等单位共同举办“红色文化收藏精品展览”,展出了10大系列、17个类别、40余件震撼人心的红色展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8月以来,全力打造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的首届“国民休闲汇”,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 子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交流会”,推出名人名家书画展、收藏交流大会、古籍文房拍卖会、奇石瓷器玉器展销、文艺演出等十大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民休闲文化生活。
(三)增强活力,发挥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秧歌队、锣鼓队、戏曲协会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年来,开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特别是,由于开发区不是独立的建制区,导致一些工作开展不够到位,力度不够大。今后,我们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开发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下移重心、活跃基层”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机构,并以文化站为载体,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合村并居工作,加快推进村庄合并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全区“农家书屋”全覆盖。
(二)以“文化惠农”为重点,精心组织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放大服务亮点,壮大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好各类农村文化活动。结合节庆假日,积极组织指导镇街、社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继续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董子园灯会、董子文化旅游节、好客山东休闲汇等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继续开展“文化三送”活动,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需求。在实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送文化”与“种文化”同步开展、同步实施,认真抓好基层群众文化艺术骨干的培训,着力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三)以农村文化资源为素材,积极开辟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指导和引领。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区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建设幸福德州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五篇:关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fubai体系实施纲要》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fubai斗争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市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研究和探索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经验和做法,笔者最近对××市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作了专题的调查。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的构建。
一、××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经过半年来试点和实践,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廉政文化在农村开始落地生根。××市先后建立了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五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基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廉政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二是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发挥了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市许多党员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增强了抵制fubai文化侵蚀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同时,许多农民群众已经逐渐认识到,只有弘扬廉政文化才能预防和制止“人情债“歪风。
三是廉政文化教育了基层干部,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市许多基层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在思想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自觉遵守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严以律己,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行为进一步形成;四是廉政文化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廉政文化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人们崇廉尊廉、学廉敬廉,促进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区内外享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中纪委、自治区纪委和玉林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在今年4月25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就我市农村群众利用传统节日传唱廉政山歌的报道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在重要版面报道了××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情况,区内外一些机关单位专门也纷纷组团到我市参观,到目前止,共接纳区内外学习参观团300多个,人数1.5万人。
二、××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做法和体会
廉政文化是负起教育人、示范人、熏陶人、导向人作用的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市在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反腐倡廉的固本强基、抓源治本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工程来抓紧抓好。××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廉政文化进农村作为构建惩防fubai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认真抓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市委、市纪委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方案和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纪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择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示范点。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常委会,认真修改制订出台了《××市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两位市委常委为副组长的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一名纪委副书记负责,方案还明确落实责任,其中新圩镇等四个示范镇分别由镇纪委书记具体抓落实,做到落实重点,落实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人。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工作中,为了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定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选择的试点单位都分布在以民乐镇、西埌镇、新圩镇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形成点、线、面的格局,以利于在全市推广。同时××市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做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这“十个一“具体是:①完善一套保障镇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②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廉政公益广告);③设立一批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④听取一堂党风廉政专题党课;⑤学习一套廉政知识读本;⑥开展一次党风廉政电化教育活动;⑦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⑧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的山歌队;
⑨举办一次乡村廉政文化论坛;⑩建立一本廉政文化活动台账。
思路确定后,××市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有关镇和有关村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各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与构建惩防fubai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发展镇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创建基地,示范引路,为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必须要有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农村的活动中,××市牢牢把握住基地建设这个载体,为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展示的平台。首先是把××市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
罗政村和山围镇石根自然村这五个点定为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为中心,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广场、廉政宣传专栏、廉政书画长廊、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等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营造廉政文化的氛围,并由基地辐射到广大农村。
如新圩镇70多岁的农村妇女黄恒荣,致富不忘报答党的恩情,倾尽150多万元积蓄建起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颖川山庄文化园,庄园里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让人赞叹不已。在××市纪委的指导下,庄园里突出了廉政文化为主题,在山庄内建立了“一亭“:即清风亭。“二室“:即廉政文化阅览室和廉政警示教育室。阅览室内有科普读物、廉政文化书籍近千册;廉政警示教育室悬挂警示名言、警示教育故事一批。“三廊“:即廉政书法长廊、廉政漫画长廊、廉政故事长廊。共展出漫画、书法近50多幅,廉政故事20多个。“四厅“:即革命导师展画像、事迹一批。把爱国主义和廉政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庄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勤廉是立德之本,勤俭是立家之本“一首首满含深情的廉政警言让人警醒;“周总理三次付饭钱“、“毛泽东一件旧棉衣“,一个个廉政故事让人感动;“高处不胜寒“、“双人拦网“,一幅幅幽默风趣的廉政漫画让人深思。这个庄园以其鲜明的廉政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党员干部参观学习,今年到梧村颖川山庄文化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达2万多人次。许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参观后都说这个山庄建得好,寓廉于景,寓教于乐,让干部群众在游览中思廉,在游览中受到教育,很多群众表示回去后还带着家属、朋友前来参观,同时清风亭前还设立了留言簿,游客有什么启发、感想和心得都可以写在留言簿,勉励游人崇廉敬廉。对黄恒荣老人的先进事迹,《广西日报》今年10月2日在头版头条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要创建基地,只有创建好基地,示范引路,才能稳步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三)创新载体,注重特色,增强农村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手段重在灌输,这对强化党员干部学习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市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活动中,一方面强化廉政灌输教育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大胆创新,注重运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手段,来加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如××市罗政村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中,大胆创新,积极寻找有效方式。罗政村自然环境优美,花草树木繁多,聪明的罗政村人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创建廉政文化景观,他们把廉政文化寓于自然生态景观之中,建立具有罗政特色的廉政文化生态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止,罗政村开辟廉政文化生态景观半年多以来,接待区内外游客1.5万多人,许多机关单位把这里作为先进性教育园地。又如新圩镇沙塘村、南胜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的农民群众,平时都有利用传统的民间节日如三月三、五月初五等节气来唱山歌的习惯,××市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习惯,组织一批民间歌手或作词作曲家,自编自导,将廉政的警句、廉政故事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廉政山歌或戏剧,在农民休闲娱乐的活动中传唱。这些山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不但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潜移默化传播了廉洁的意识,种下了廉洁的种子,用歌曲来倡导廉政,用歌声来营造家庭廉洁,用歌声来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四)健全机构,整体推进,把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工作引向深入
为了使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市加强了对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的协调领导,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总揽全局,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大力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工作新格局,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和文化兴市工作格局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建立起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三项机制。一是责任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管,责任要到人,任务要落实,每一级纪委、宣传、文化部门每年要组织二次廉政文化专题活动,并把其作为年终“一把手“责任制检查的重要内容。二是督查机制。××市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建立了廉政文化“每月一督查,每季一汇报“制度,成立了督查组,定期通报督查情况,表扬先进,鞭挞后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三是激励机制。××市纪委拿出一定的宣传文化基金,对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或作品)给予奖励,对被专家或群众评议确是优秀作品的,对其出版费或制作费给予补贴等,从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6月15日,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场会,市和镇共有100多名纪检干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示范点,一些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市委领导在会上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活动“的部署,各镇各单位会后都纷纷行动,推动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在全市的整体铺开。
三、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几点启示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取得实效的前提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新的探索,在开展这项工作前,××市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提出了明确的廉政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
工作计划;确定详细的廉政文化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形式方法、途径渠道、动作机制和效果评估等;同时对廉政文化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制,落实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既有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又不是纸上谈兵。既切实可行,又有实行的具体措施和检查落实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我市制订了以“十个一“为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载体,先试点,后推广,试点单位主要分布在以民乐镇、西垠镇、新圩镇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推进格局,使得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全面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这项工作中,××市纪委领导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最后选择了新圩镇颖川、西埌镇木棉、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作为××市的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落实纪委常委负责制,并指定由该镇的纪委书记、副书记具体抓落实,每个示范基地又各有侧重,做到重点明确、分工明确、资金到位、指导到位、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同时××市廉化办及时收集整理各示范点的进度、动态及经验,编印简报、交流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6月份,××市及时组织召开了由全市22个镇和110个市直单位领导参加的廉政文化农村工作的动员大会,推动了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三)坚持群众路线,夯实群众基础是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力量源泉
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倡廉的过程,就是“不断以新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的过程。人民群众是推动反fubai斗争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发展的动力源。由于反fubai斗争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此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在广大群众中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在建设中要牢牢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只有夯实廉政文化的群众基础,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从而更有效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廉政文化首先是廉洁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去充实认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培育面向公众的廉政文化,让廉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群众基础性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人民群众自我完善、改造社会的生动实践,人们在参与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养。
××市成功的实践证明,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只有找准着力点,廉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才能产生共振、共鸣。只有这样,廉政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立足实际,争创特色是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基本方向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中,要尊重地方的文化实际,要善于挖掘和整理当地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市注重挖掘了本籍红七、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红八军军长俞作豫、新圩梧村荒河革命会址等革命先驱和全国优秀检察官陈革等廉政先进典型以及李水明等反面的典型案例,作为生动的教材,让本地的人说本地的人和事,演本地的人和事,既可以给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带来艺术享受,又可以带来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市又注重创新载体,如新圩镇颖川文化园打破了爱国主义的局限,把爱国主义、廉政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主题公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成为
××市最大的廉政文化图书馆,民乐镇罗政村开辟了廉政文化生态景观,雅俗共赏。山围镇石根组的廉政山歌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一朵奇葩,鲜明的创新特色,代表了农村廉政文化的基本方向。
(五)加强规范,健全机制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取得长效的根本保证
廉政文化进农村要与对基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范要求结合起来,要与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整合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这样一种机制,即充分运用政治监督的力量和文化监督的力量,来培养和提高领导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因此,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健全完善有关廉洁自律和廉政文化的制度,建立结构完整、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反fubai机制,同时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廉洁自律、廉政文化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各项制度家喻户晓,使全社会都重视制度、服从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树立制度第一,制度不可侵犯,不能侵犯的理念,为廉政文化取得长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实践证明,廉政文化进农村不是多此一举,通过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吸引农村群众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熏陶,充实农民群众的脑袋,用健康向上、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清除农村陈旧观念,反击腐朽消极文化,既可以提高农民群众对fubai现象的鉴别能力和自觉抵御能力,又能进一步筑牢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防线,从而使全社会都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人思廉,全民助廉“的廉政建设新格局,是实施反腐倡廉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