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汇编)

时间:2019-05-12 19:2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

第一篇: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鼓,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多数住进小洋房,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对共有203个乡镇、人口达到610万的**市来说,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却显得比较匮乏,农民缺少了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得电视和聚众赌博成为许多农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文化的不足更加影响到我市广大农村的治安稳定。因此,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势必能够丰富农民生活,这就能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受四种偏颇观念影响:“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让道论”,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并且对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积极行动,做到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有措施,保障上有机制,考核上有指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充分认识丰富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对老百姓精神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老百姓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摒弃迷信和愚昧等落后思想,已经是非常迫切和不容延缓的事情了。对于经济和文化双重落伍的广大农村来说,如何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改变这种落后的根本途径,已经是我市跃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则可以想见,文化的支持力量和传递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这对我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一定要从建设和谐**、文化强市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日常工作中去,把其纳入到目标管理责任中去。

二、注重实际效果,合理进行分类,适应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返乡就业,农村群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一是老龄人群和留守妇女。农村中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比较喜爱戏剧、迎灯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所以,对这些民俗文化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宗教文化有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在填补信众精神空间,约束不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异端邪说渗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等负面影响。二是青壮劳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劳作之余大多看电视、聊天、打牌,这一群体最盼望“农家实用科普讲座”。因此对于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要切实抓住他们最渴望的需求,防止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农村实际,从劳动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技之能,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了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显得很不适应,他们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对待这一群体,在加强对于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做好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工作,做好文化下乡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览室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三是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由学校组织开展,但节假日的课外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心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乡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返乡父母的思想工作,切实保证他们加强思想沟通,同时开展各项民间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创新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农村文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健全更使得农村的文化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因此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党委、政

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中去,以解决农民看书、看报、看戏难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办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组办民间剧团和组织个体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文化经费的管理和利用,保障资金切实用之于农村文化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

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程。要全面分析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列入到年度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各级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先进,推广典型,形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体最基本的以及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从我市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导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加强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

第二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定稿)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如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公共文件建设发展报告》,从政府层面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经过今年的努力,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如何,为此,我们对农村的几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科学调研,采集了相关数据,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 农村

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责、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上海认真落实中央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已经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上海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融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到2010年底,每个街道、乡镇建设一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任务基本完成。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伸服务点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也全面完成。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农家书屋建设“四位一体”全部落地,圆满完成。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运作情况如何?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们在本区某镇23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了9个单位,就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农家书屋三个项目的运作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对上表数据的两点说明:

1.选择对象在23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然后发放调查表格,自行填写,这可能导致数据值偏高。

2.单位2、3、5、7电影放映室兼做老年茶室,喝茶和观看电影在同一场所,所以人数无法区分,为喝茶和看电影人数的总和。

对数据的分析: 1.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

年观看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253.91%,最低为0%,平均81.38%。平均每场次人数最多大50人,最少0人,平均2137人次。其中4个单位的电影放映室兼做老年茶室,该数据为看电影和喝茶总人次,人数名列前4名,和其他5个单位数值差别极大。从这点可以看出,参与老年茶室活动的人数远远超过观看电影的人数。另外,和茶室分开的单位每场电影人数不超过20人,5个单位中观看人数为个位数的占有4个,说明数字电影在农村的受欢迎程度不高。

2.农村信息苑:

年上网人数最多的为2100人,最少的为0人,9个单位总上网人次平均398人。其中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91.66%,最低为0%,平均12.15%。其中5个单位年上网总人次在90人一下。因为各单位记录数据中没有年龄及身份的等记,所以对上网者的身份无法确定。但从时间看,暑假及寒假一些单位的上网人数急剧上升,由此可见,人数较多的,是暑假学生放假的原因。另一些单位的农村信息苑电脑维护不到位,名存实亡。

3.农家书屋:

年借阅人数最多的为832人次,最少的为53人次,平均194人次。年借阅人次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42.17%,最低为1.51%,平均8.44%。其中5个单位年总借阅量少于100人次,7个单位年借阅总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单位的书屋三天没一个人来借阅。

4.三个项目横向比较: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和农家书屋这三个项目中,年平均总人次最多的为数字电影放映,达2137人,其次为农村信息苑,年平均上网总人次为343人,最少的为农家书屋,年平均借阅总人次为194人。排除老年茶室、暑假学生放假等因素的干扰,数据显示,农村数字电影在农村比较有市场,其次是农村信息苑,最后是农家书屋。

5.农村其他文化活动:

每个村还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比如政府有关部门送戏下乡,镇故事队巡回讲故事,各类讲座等等。个别村暑期还组织学生组成读书小组进行活动。个别村还组成了中老年人排舞班,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较少,活动持续时间不长宣告解散。

综上分析,首先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形式,除了电影,上网,读书,讲座,送戏下乡等,没有其他老百姓所喜爱活动形式。其次,在内容上不贴和老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数据中不难看出,喜欢喝茶的人数远远高于看电影的;上网和读书的人数极少,基本是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开设这项目的意义;许多讲座和戏曲表演,为了达到一定的上座率,村委会要付老百姓所谓的“误工费”,完全失去了举办讲座和送戏下乡的意义。再则,许多主管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指导力没有充分发挥,思路不广,调研不细,组织不强,服务不够。这就是现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1.对文化的理解较含糊,对农村文化的方向不明确:

陆阳、王毅先生在《文化研究导论》说:“什么是文化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文化确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称,自1871年泰勒对文化作出第一个完整的界定之后,到1950年,全球对文化的界定一共有162个,在这些定义中,没有任何一个足以一举无疑地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这也导致我们对文化认识的不确定,比如,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是否合一,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诸如这样的许多疑惑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也导致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2.只“送”不“养”,农村文化产品的不对口,使农民对其不感兴趣: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关心,使得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农村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但这种单向的,暂时的活动持续时间短,文化的延续性差,文化项目的发展失去了土壤和环境。另外因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年轻一代大多少已跳出龙门,成为城镇居民,一小部分没有跳出龙门的年轻人,也因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城镇买房,也成为了城镇居民。留着农村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对文化的需求低,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对电影,读书,上网,听报告等活动兴趣不高。而政府每年花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举办的文化活动正是老百姓需求不高的,不对口的项目,导致农民对其不敢兴趣。

3.农民没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使其角色单一,知晓率低: 上面所述的文化项目,农民只是接受者和享受者。如果主管部门宣传不够,引导不足,那么,老百姓连有哪些文化项目可以参加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是参与。在整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角,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单一,知晓率低,没有积极性。

4.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使得文化建设后继乏力: 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投入巨大,但是在项目的确定上缺少全面调研和科学分析,文化项目的开展上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有效的引导,在项目成效的评价上唯数据论,以上报数据为准,缺乏真实性,使得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在后续的政策及指导上出现更严重的偏差,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后续乏力。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部门单位,要淡化对文化定义的追求,不囿于电影、上网、读书、讲座等固定形式。扩大文化的内容,把文艺及体育等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建设项目中来,只要是老百姓喜爱的文体活动,能个提供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丰富业余生活的各类项目,都纳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项目中来。另外,要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挖掘和继承农村原有的,现已基本绝迹的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比如农村土布制作,农村早市茶馆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心存印象,能激发情感,激励斗志,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怀,引导的好,能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由于农村现有人群的特殊性,对文化产品也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文化产品的时候,要考虑的农村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及其需求,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适合农村土壤的文化产品,让其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应符合以下规律:一是小型,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活动;二是方便,受场地影响小,男女老少能随时随地地开展活动;三是多样,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形式多样;四是普及,大家学,大家练,基本全覆盖;五是经常,能持续开展,四季常青。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种文化的培养,让文化扎根在农村,而不是昙花一现。还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兴的文化活动,比如引导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参加电脑培训,学会使用电脑;适时开设一些歌舞,书画类的培训班,激发学习热情;让农村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传授技艺,比如竹编、土布制作等,挖掘老百姓有感情的文化项目。

3.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文化生命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年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送下乡的文化农民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一年难得见几回,杯水车薪难解农民饥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送文化”是单向的、暂时的,而今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观众被动地接受,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因此,如何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让他们参与管理。让其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之成为既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目的。

4.村级农村文化的繁荣,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巨大,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今非昔比,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但文化的发展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传统的文化项目外,还需要上级部门的正确引导,为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的突破提供政策支持。另外,要完善考核制度,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为下阶段的政策制定提供正确的数据依据。

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但愿农村文化其绽放出持久的魅力,成为推动新农村和谐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第三篇:浅谈对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议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南阳市第四十二小学 李明丽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育、教学、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外在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的各种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荀子.劝学》中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但是,目前乡村学校现状不容乐观,不少的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家庭教育的功能缺失。农村的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较为落后,社会教育功能薄弱。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学设施配置不足或陈旧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形成了不良行为习惯。这些给发展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足的一剂良方。因此,了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改革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一、营造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学校要制定出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既有中长期计划,又有近期规划。做到教学区、运动区、就餐区分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体现人性化,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得到陶冶。

1、整合资源,绿化校园

不同区域,不同风格。四季有绿树,园内有鸟鸣,窗外有花开,走廊上看风景,学生们总有赏心悦目之感,精神焕发。各个区域要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使学生进入各功能区能溶入其中,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整合资源,人人参与。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每年春天,学校可以开展每人一盆花活动,学生们在家亲手种一盆花,贴上小标签,在规定的时间带到学校来,放在走廊上,教室里后排桌上,有的吊兰也可以吊在窗户上。学生们给花草按时浇水,每当下课时,大家欣赏花草,情趣盎然。学期结束了,各自把盆花带回家养护。让教室里永远是春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2、整洁干净、校园“六无”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有漂亮的衣服,但收拾不干净等于白穿。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是给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校园净化要做到“六无”,即学生无长指甲,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少先队大队部组织每天进行常规检查评比,其中班级卫生是首要检查内容,每天表扬最优“六无”班级,学校要注重从细节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的 2 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3、墙壁育人,细节启智

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青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运动场等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大到每一条路,每一块花圃,小到每一条走廊,每一道楼梯,每一间教室,都是老师们匠心独运的场所,《国学经典》、《三字经》、《美文欣赏》、安全常识、学法指南,到学校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学校荣誉,多彩的内容,光荣的历史,为学生营造了浓浓书香氛围。学校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并围绕这个目标对照检查,逐步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

在校园内,选取适当位置书写国歌,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设炽热的氛围。要分区域写挂出一些固定标语,给学生以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如:“热爱花草树木,就是热爱生命”、“美丽的校园我们的家,我们一起爱护她”、“生命在于运动”、“小草在睡觉,我们轻轻绕”等。

时间证明,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 3 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校园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靚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着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1、加强学校管理,创建科学的学校管理文化

科学管理一所学校,首先要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做到努力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操作有条理。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抓学校“四风”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学校“四风“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看起来似乎俗套,其实真的很重要。把“四风”真正落实到位并出成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从校训、4 校歌、校徽到校旗,学生要熟悉,更要知其意义。教风、学风和班风则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魂。如何抓好这“四风”建设?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⑴ 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

根据不同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散学典礼、欢庆国庆、清明祭祖、重阳敬老、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争取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开放有见地、知识扎实有专长、身心健康有活力的好学生。

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音乐节、美术节、科技节、运动节等,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他们对文学艺术,对科学的欣赏和创造才能,使他们能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

要每学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学生”、“各科能手",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⑵ 根据乡村实际,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校要精心制作宣传牌,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国学经典、师生心语,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学校广播站要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每个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定期进行图书互换阅读,扩大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自觉抵制“消极文化”、“角落文化”、“垃圾文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美术、音乐、舞蹈、科技、微机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5(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①、要建设好师生关系。

爱,教育的最好语言。教师深爱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才能够对其所教的科目知识有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可能学好这门知识。师生间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教师也要教育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时,能做到谦和、有礼、团结、宽容,抓住时机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抓好学生间关系。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队做好学生工作,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友爱互助之风吹遍校园。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抓好养成行为训练,进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三、培养学校师生集体意识

一人受奖,全校光荣;一生进步,全班喝彩。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主人翁意识,校荣我荣,校兴我兴。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可以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每天的两操,师生一起做;预备后,每个班级都要歌唱响起,国歌、队歌、校歌、校园歌曲,高歌一曲,活跃身心,增加正能量;课外活动,师生一起跳绳、打球,用行动和细节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 6 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每一位同学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挥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导人,正气氛围感染人”。需人人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促使学校更健康、稳定的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来做教育的有心之人,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有深爱每一个孩子们的热心,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乡村校园,也能“风景这边独好”!

第四篇: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契机,面对这一机遇,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与大家共同交流本人一些肤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基本情况:高台县总面积4425平方公里,辖7镇2乡,136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人口15.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0.84亿元,增长12.5%,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8600万元,占GDP比重1.71%,增速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61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45元,增长14.5%。2011年至2013年,县财政预算内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1.15%,1.65%,3.26%;投入文化事业的经费分别为1081万元,1237万元,3619万元,增幅均高于同期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全1

县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1、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自2009年以来,我县紧跟政策,强抓机遇,后争取中央、省拉动内需项目资金132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实施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项目;2013年,采取“筹一点、垫一点、欠一点”的“三点子”办法筹资200多万元,对未列入“十一五”规划建设的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合黎镇、巷道镇、城关镇)进行了新建和改建。目前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完善、制度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运行正常, 全部达到了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

2、有效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我县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小康建设总体规划,将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电影放映)的新型综合文化服务阵地,目前,通过整合资源,共建成农家书屋163个、配备图书 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36个、”“千村文化示范点”1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13个、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4个,更好地满足了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3、稳步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将“乡村舞台”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按照有主题、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有制度的“七有”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把“乡村舞台”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效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至目前,已建成“乡村舞台”53个,覆盖率39%,达标率100%。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乡镇有一站一中心一场一台(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文化广场、演出舞台),村有一屋一点一场一院(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篮球场、文化大院)、社有一户一廊(文化中心户、文化长廊)、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总量快速增长,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特殊。我县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主要以乡镇文化专、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民间文化人才组成。,现有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32,农家书屋管理员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管理员163人;业余文保员13人。全县现有农村各类实用文化人才1547人,其中:3

戏曲社火267人,民间艺术947人,美术138人,书法69人,音乐271人,舞蹈85人,文学41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160名。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及现状

为增强文化活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扩大参与面,我县农村文化活动主要是以政府组织,赛事带动,节庆演出,自娱自乐为主要模式。近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扶持壮大农村业余自乐班。通过挖掘整理、辅导培训、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先后扶持成立了秦腔自乐班5个,宣化乐善忠义班秦腔演唱团1个,农村广场舞健身队19个,培育文化中心户127个。这些团体以便捷机动的优势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吸纳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活动。通过吸纳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老艺人“五老”发挥余热,引领群众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同时,培养有专业特长、热爱文化事业的新青年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涌现了像陈志、郑韶华等一批典型,能开办文化产品工作室,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打造一乡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利用 “八馆一院一场”、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优势,围绕“红色高台、北凉故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的文化形象定位,全县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各乡(镇)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4

色、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城关镇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宣化镇秦腔艺术节、黑泉乡的黄河灯阵、罗城乡的铁芯子表演、新坝乡的春节秦腔演出、巷道镇的广场舞大赛等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四是政府送文化下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的完善和民间文化艺术团队的壮大,政府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每年政府购买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9场次,全县各行政村年放映电影1600多场(次),文艺、戏曲演出活动136场(次),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各类民间艺术团体活动和诸如广场舞、健身舞、太极拳、戏曲演唱等健身活动队更是活跃城乡,遍地开花。五是组建文化行业协会。我县鼓励各乡镇成立文化产业协会,吸收有根雕、剪纸、珠编、刺绣等有特长的人才加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至目前,扶持成立文化产业协会9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668人。

二、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的文化建设正稳步推进,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文化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中,基层政府普遍实行“三权”5

下放,即把以前设在乡镇中由县级部门直接管理的一些站、所的管理权下放给镇乡人民政府,内容包括人权、事权和财权(即“三权”)。镇乡文化站列入“三权”下放的范围。自此之后,镇乡文化站就变成了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管理格局,人事由镇乡政府与主管部门商定后报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经费由镇乡财政负担。体制的转变,扩大了镇乡政府管理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一是农村文化管理权限模糊。现在,镇乡文化站的建设,实际上由镇乡政府说了算,主管部门只起到业务布置和指导的作用,无法直接领导文化站建设,而镇乡政府又没有将文化站作为文化主阵地来建设,文化站的工作导向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部分文化站出现该管而不管、该做而不做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安排镇乡工作人员的虚设机构。二是文化站职能日益弱化。大多数镇乡政府忽视文化站职能的发挥,随意转换文化员的工作岗位,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履行文化工作职能。文化站工作人员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被安排从事其他行政工作,有的被派遣做镇乡政府认为紧要的工作,有的甚至被长期派去驻村。三是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活力。因文化站的人事权掌握在镇乡一级,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调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乡(镇)际之间人员交流很少,工作缺乏活力。

2.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据统6

计,至2014年我县在编乡镇文化干部共计32名,其中,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9人,大多数已被移作他用,个别乡镇的文化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而且兼任的都是镇乡的其他重要工作,比如党政办、双联办的工作,根本无暇抽身组织文化工作,只能被动地应付业务主管单位交付的任务。乡镇文化专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的老文化工作者,他们大多学历较低,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整体不高;另一类是镇乡机关改革后通过考录进入的有较高学历的干部,多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但不具备文艺专业知识,被镇乡政府借作他用,疏于文化业务方面的钻研,文化业务素质也有限,开展活动困难,创新文化活动更难。

3.农村文化设施不足,文化阵地作用难以发挥。近年来,农村文化设施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化站用房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按照国家“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建设”的要求,我县乡镇文化站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但各村文化活动室达标率偏低,好多集成公用,单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严重受限。二是文化站活动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文化站本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文化宣传阵地,但因许多基层文化站服务作用难以发挥,好多电脑、图书等设施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白白闲置,有些村社还发生资产流失现象。

4.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优秀民间文化难以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具有超越时代的功能,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近些年来,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已越来越困难。一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潮流中逐渐变异。过去逢年过节,农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舞龙灯、耍狮子等一些民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了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而且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政府又没有正面引导,有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发生严重“变味”,不再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进行,而是成为个别人赚钱的把式。

(二)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看电视、打麻将,闹社火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民间艺术传承困难重重。因保护力度不够,一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在不久前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有些传承人已离世,有些已到高龄,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传承出现断层,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局。如秦腔獠牙绝迹等民间技艺,已无人传承。

(四)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激励机制,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主8

动性不强。以反映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甚少,文化活力不足。

(五)、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劳务经济的冲击,文化活动受人力资源和时令限制,文化活动开展难以常态化。

(六)、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缓慢,资源缺乏,家庭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原因分析:

(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功能萎缩趋势较为严重,乡村文化舞台废弃他用等现象存在。

(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娱乐业普遍存在小、散、差,文化经营单位整体素质不高,效益差等问题。

(三)、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建设要求。目前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从领导层面看,一是缺少大文化观念;二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走向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尚在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

(四),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近几年虽然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大,但仍不能说完全到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驱动力,地方上仍以抓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文化发展的活力不强。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文化工作机制,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不仅有场地、还要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站,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让农民自愿、自觉、自发的原则打造各村镇文化活动品牌。二是对评选和设立的“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示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责任制、绩效考评机制、物质保障机制、正确导向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各文化中心户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以贴心、10

正派、趣味性强的节目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同时对有意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农户进行规范引导,鼓励他们发展电影放映、剧团演出、农村书屋等。让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活跃在农村,成为一支不走的“心连心”艺术团队。

2、政府要发挥管理职能,做好几个转变

抓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而要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有转变。一是工作目标要从过去单纯的唱、跳、看、玩为主向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科技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转变,树立“大文化”意识,把组织文化活动与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实现先进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工作方法要从过去对农村文化自生自灭、任其发展的态度向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转变。三是工作模式要从过去以政府文化部门办文化为主向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主参与转变,注重以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四是要从以单纯利用、追求时尚为重点向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转变。在扶持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将民间、民俗一些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并传承发展下去。五是工作重心的转变,要从举办活动为领导贴金、为经济搭台向真心实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转变。要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11

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倡导加大建设投入的同时,务必注意因地制宜,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尽可能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三是积极解决文化用房困难,拓展农村文化发展空间。当地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协商、转让等方式,将一些闲置的校舍等用房加以改造利用,解决文化站(室)缺少站舍、缺少活动场地的问题。

4.理顺文化站管理体制,强化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尽快理顺、调整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07] 7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在县(市、区)级人民政府”。根据这一要求,应把镇乡文化站的“人权”、“财权”、“事权”等管理权收回归县一级文广新局,实行垂直管理,解决文化主管部门与镇乡政府之间的体制矛盾,这样既有利于培养文化干部队伍,又有利于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完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聘用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三要加强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12

者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农村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工作需要。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村现实生活,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

5.要将文化人才培训纳入政府人才培训规划。文化上级主管部门要将文化人才培训纳入政府规划,制定文化人才队伍与长远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分专业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促进各级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需要。

第五篇: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一是

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2004年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5.5万册)。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近十年来,每年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挖掘和开发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发展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成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常年在国内外交流演出。高楼镇的火龙,近年演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元。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成立了艺术团。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参与县、镇的宣传演出活动、农村红白喜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有相对固定成员近100人,能演出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置办1万多元服装、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地区声名日起,发展红红火火。

二、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高坡村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目前“高坡村”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投入太少,基础薄弱。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闭路电视覆盖户不足50、网络更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高坡村艺术团能日益发展,其中热衷文艺又能编能演的几位骨干功不可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

下载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范文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

    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农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层,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对于以法治文化建设助推法治中国,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中国;新农村建设......

    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综述

    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六大......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精选5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

    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2015年 2月 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人大视察汇报材料近年来,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舞阳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

    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08-12-11 08:5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但是经济发展需要社......

    农村文化建设

    浅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简介: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