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亚东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亚东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王振永
近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亚东镇现有1个文体广电中心,1个群众活动的亚兴
广场,18个农民书屋,6个农民秧歌队。
2、镇文体广电中心人员现状
镇文体广电中心在编人员4人。其中男2人,女2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及高中3人。40至50岁3人,50岁以上1人。
3、村文化基础设施。全镇20个行政村都没有村文化室,只有旗组织部配置的党员远程教育设备、桌椅等。2009年至2011年旗广电局为全镇18个村配置了农民书屋。2011年6个村组建了农民秧歌队。
4、农村文化开展情况 农民书屋只作为摆设,村民借阅的很少,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农民秧歌队只有镇旺社区秧歌队长期坚持,并能组织群众跳广场舞,其他各村秧歌队只能农闲时节或春节组织群众扭扭秧歌。其他村根本没有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各村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年龄都在50周岁以上,由于身体等原因的限制,大多数在家哄孙子、养身体,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现有的农民秧歌队是由村党支部组织的,服装等费用由村里转移支付出,他们忙时务农闲时活动。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扭秧歌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打扑克、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镇文体广电中心工作重点是包村,本职职能作用基本没有发挥,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撂荒”,因此,村级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由于经费紧张,各村缺乏群众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电脑、农民书屋和报刊,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设施闲置,一部分设施流失变为私有。
四、建议和对策
1、将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功能齐备,面积达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陆续配套文化活动广场和器材设施,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条件。
2、整合和合理配制文化资源,建设集群众业余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新农村信息化、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小功率发射点等综合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并设立专门的村级管理组织,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开展活动,有效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
3、建20个村级文化室,购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报刊书籍。以农村文化室为阵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延伸到村级,并坚持送戏下乡,以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4、有条件的村建文化广场,组织引导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举办较大型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
5、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扶持各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农民小剧团,并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
6、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镇、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7、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镇文体广电中心和各村党支部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农村文艺团队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镇、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进“村”为文化“留”村,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单位:亚东镇政府
第二篇:关于凉水河子镇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凉水镇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深 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按照县委宣传部的要求,我镇于 2011 年 4 月 15 日至 4 月 25 日对我镇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 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对全镇的农村文化机构、文化队伍、文化阵地、文化投入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机构 我镇拥有 333平方米的专用文化站,拥有 1700 册图书,16 种乐 器,1 套视听设备和 1 套体育器材,设臵文化助理 1 名。全镇 12 个村 共拥有 12 个村文化活动室,拥有图书 1230 册。
(二)基本队伍的建设情况 全镇文化站有文体骨干 30 人,共有业余文艺队 3 支,业余文艺队 员 423 人。这些文艺队和文艺骨干为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增添农村传统节日 的欢庆气氛等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1、文化站的基本情况。镇文化站是一个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科普培训的必备场所,是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辅 导、组织、管理机构。2010 年镇政府对文化站进行了新建,但由于缺 乏资金购臵设备,至今仍无法正常使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文化室的建设情况。文化室是各村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 要场所,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镇的“农家 书屋” 工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了,全镇现在已经建立了 12 个农家书屋,存书近3 万册,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应有尽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为了更好的管理书屋,我们设臵专门管理人员,多次组织相关培训,确保管理上也日趋完善。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 据调查,近几年来镇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镇财政共投入资金 12 万元,主要集中在镇村两级的重大庆典活动、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欢 庆活动、个别村民小组公房建盖等四个方面。由于财政紧张等原因,未能将文化事业经费纳入预算,村级文化室更无经费来源,镇村文化
活动场所的更新维护无从谈起,管理难以到位,实际上处于有名无实、自生自来的状态。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重视建好文化设施。镇政府在凉东村和 凉西村分别建设了一处文化广场,在凉水中学门前也新建了一座小广 场,安装了体育器材,供村民健身活动。在镇区南部凉水河北岸铺设 长 2.2 公里,宽 6.5 米的沿河水泥路,供镇村居民清晨、傍晚散步、锻炼。鼓励农民自办
文化。例如在镇政府、凉西村、友谊村办起了乒乓 球室、篮球队、秧歌队、门球场等个体文化产业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 文化生活、也抵制了腐朽的落后习俗。这样,在农村打破了公办单一 的文化室格局,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私办文化局面。每逢农闲时节,各村的自娱活动队就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活动。友谊村的门球场是专为老年人建设的一个较好的活动健身场所。凉西 村、西岔村的秧歌队,不分男女老少每天都活跃在村文化广场上。为 构建和谐社会争添一道光彩。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中看到我镇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基础设施仍有不健全之处。文化设备短缺,陈旧落后,文化馆、站、室均缺少用于工作和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个别村图书室,至今 还在书架上摆放着相当数量的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政治性图书和没有利 用价值的图书,以充当图书册数。
2、文化站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从目前调查的情况和群众反映的 情况来看,对文化站监督管理不到位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 是网吧吸纳未成年人进入和超时营业两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集中专项 整治,但仍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未成年人养活网吧”已经成为业内 心照不宣、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镇内销售的音像制品、书籍盗版严重。这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三是歌厅噪音 扰民问题比较突出。
3、文化室这块阵地有萎缩的趋势,维持文化室正常活动的开展很 艰难,部分文化室名存实亡。主要是因为没有经常性的专、兼职管理 人员,管理跟不上;文化室的图书因长时期得不到补充致使图书过于 陈旧老化,若不及时解决,文化室这块阵地有可能加速萎缩。
4、文艺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急待提高。目前文艺队人员基 本是由 40 岁以上的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组成,缺乏中青年的参与,文艺 骨干和文艺创作人员缺乏,现有人员素质也急需提高。
5、文化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每年 投入文化事业的资金,只能基本保证传统节日的集中性文化活动、庆 典活动、文化站人员经费,基本没有投入农村文化阵地及文化基础工 程建设和维持村文化室正常活动的经费。文化室每年新增的图书绝大 部分是政府机关淘汰的书刊或是镇里各联系部门所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由于经济欠发达,对文化投入的资金总量偏少,比例偏低,未 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 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 证。困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陈
陈规陋习改变难。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穷不思变,富不思文”,思想守旧落后,对文化和科技不求学、不求用,仍然是走东家串西家,个别地方仍存在搞封建迷信或以打麻将为主要的娱乐形式。这种陈规 陋习一时还难以转变,这给基层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四、对加强我镇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我镇党委、政府的一项长期的 重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镇的文化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和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委、政府要站在认真贯彻落实“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 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继续提高对我镇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必 须加大领导力度,把我镇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当中;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镇文化建设不断上质量、上水平。坚持以政 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民营 企业和个人兴建、管理、经营文化设施。国家与集体、个人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格局、实行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不断 提升我镇文化建设水平。
2、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 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 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每 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建立以奖代拨的投资机制。镇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对文化事业进行投入,希望有关部门给予 大力支持。
3、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网吧监管,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支 持,尽快落实终端统一控制接线时间,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性措施,
解决超时营业和黄色网页问题。加大巡查、抽检、处罚力度,严肃查 处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违规经营行为。积极与工商、公安、电信、消防等部门沟通,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推进综合执法。文化职能部门 要重视和研究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内容及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农 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农村文化站、室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工作,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管理考核力度。
4、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和 部署,组织开展好各类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深入研究活动方式,不 断创新,大力推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
凉水镇党委 2011 年 8 月 16 日
第三篇: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汇编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四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建设和谐新农村,我对大水田乡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通过采取查资料、看现场、召开座谈会、发问卷、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对全乡的文化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大水田乡位于隆回县西北边陲,距县城78公里,地处白马山麓,木瓜山水库库区,地势海拔在380—1780m之间,辖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3099户,10960人(其中瑶族380人),总面积93.37平方公里,系省定特困乡。
二、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关健是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大水田乡文化广播电视站现有编制2个,工作人员1名,由乡统管,工资按月发放,与其它行政干部一样同工同酬,待遇基本保证。但是由于无专业懂行的管理人员,正常文化事业活动难以开展,最为严重的是村级无文化专干,没有人来过问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队已销声匿迹,无任何秧歌队、业余剧团、民俗表演队,全乡仅有三个西乐队,且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低,只是在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偶尔表演几次。文化队伍匮乏,文化阵地荒芜,文化创作更是青黄不接。
2、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经过向上级争取,2007年乡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国家国债资金扶助项目,现已动工,完成主体工程,文化站的办公场所解决了,但最为关健的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些硬件建设已无力购臵,文化活动也无法开展。税费改革后,村级由于无经济来源,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全乡13个村无一个图书室、报刊亭,无文化中心户。2150户的电视用户,只有乡政府周围的少数用户才接上乡里的有线电视,且收视频道只有3个,逢遇到刮风下雨,电视信号就会中断。其它电视用户全靠小型卫星地面接收器。现有5个扶贫村建立村党员电化教育室,但活动室一年很难开展活动,个别村的电化教育室布满尖埃,只有中学、中心小学分别建立了一个电脑室,供教学使用。
3、文化生活乏味
“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是乡村的主旋律,由于经济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文化的功能减弱,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电影难。目前,全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看看电视,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文化消遣方式是打牌或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的老百姓,看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些武打、言情片,很少有看对农民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片子。农民也很少讨论自己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几乎没有,电影放映近五年也消声匿迹,偶尔县里的文化下乡慰问演出,观看的人也屈指可数,仅仅是在红白喜事时,听听西乐队的声音,一些特色文化如梅山文化,仅仅在做迷信法事时可以看到,且内容也被歪曲。由于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农民精神文明确提出领域出现“断层”,致使封建迷信、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出现文化活动室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的怪现象。
4、文化经费奇缺
文化广播站原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来在机构改革中改为差额拨款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由于乡财政统管,与行政干部同工同酬,基本待遇得以保证,但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再也无力支持,致使基层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中央提出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都只能围绕“饭碗”工程做事,光靠中央的一些国债资金,很难让农村的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作为具有9亿多农民的中国,如果老百性的情操得不到陶冶,就没有农村的社会文明,更没有全中国的社会文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陶冶人民情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作为民生之父母,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将其工作情况纳入各级组织责任目标考核。
2、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事制度的变革,文化队伍出现人员冗肿,但又无专业人才的局面,文化队伍里面多半是一些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兵,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无编制、无招聘计划而进不了文化队伍。村级文化队伍由于无专业的培训机构,加之本身文化素质低,自学困难,表演水平始终提不高。所以,政府必须要用优惠的待遇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做到先“造血”又“输血”,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此外,应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当前,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组
织和管理者—乡文化广播站,经机构改革后,业务由文化局、广播局管理,行政由当地政府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出现了个个管而又个个管理不到位的局面,遇到用钱用物的时候,相互推诿,以至于基层文化工作都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农村文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乡镇文化广播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思想对农村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力度。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逐年增长,力争使文化事业经费逐年提高,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有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经费投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2、健全文化队伍,理顺体制
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的灵魂,必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首先,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挖掘,对其中年纪轻、素质好,可塑性强、有志于农
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汲取营养,把握时代脉博,尽快步入专业化轨道,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臵进入门槛,对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业务特长设臵硬性规定,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最后,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实行文件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领导,对人、财、物、事进行集中管理。
3、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与利用
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如果连站址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文化活动的开展。所以,乡镇应以中央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建设好文化站。要把文化站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乐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为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要经常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4、着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为了向农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满足当前农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要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中,必须认真挖掘和甄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将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先进典型、思想教育等内容编排成节目贯穿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2009年12月24日
第五篇: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经济开发区文化旅游局
今年以来,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文化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夯实基层文化为基础,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以保护、弘扬优秀农村文化为根本,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1年10月,在全市文化系统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经济开发区以89.274分高居全市第一。
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坚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惠农”活动。协调上级资金12万元,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加大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6个社区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占建成社区总数的80%,建成“农家书屋”11家,扩大了书屋覆盖率。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送文化下乡”等惠民工程,全年送电影到基层3000余场,协调市歌剧团、京剧团、杂技团送演出下乡30余场,协调市文广新局无偿配备政经类、科技类、生活类及文化类图书50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农家书屋的图书种 类,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发挥优势,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我市建设“幸福德州”的开启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11年元旦,隆重举行“好客山东贺年会”启动仪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贺年会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充实了农民生活,得到上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春节期间,组织、策划了“第二届中国德州董子园正月正灯会”,共展出大中型彩灯60余盏,红灯上万盏,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游园观灯,营造了人流如织,盛况空前的壮观场景。灯会期间,戏曲专场、乡镇街锣鼓、秧歌汇演、灯谜竞猜、摄影、书法、绘画比赛、民间工艺品展示等活动轮番上演,极大地活跃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5月,成功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子文化旅游节,推出庆典仪式类、展览展示类、文艺演出类、文化旅游类等4大主题20余项专题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群众参与度高,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7月,组织开展“学习红色文化,传扬民族精神”活动,联合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德州市机关党建研究会、市党史委等单位共同举办“红色文化收藏精品展览”,展出了10大系列、17个类别、40余件震撼人心的红色展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8月以来,全力打造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的首届“国民休闲汇”,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 子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交流会”,推出名人名家书画展、收藏交流大会、古籍文房拍卖会、奇石瓷器玉器展销、文艺演出等十大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民休闲文化生活。
(三)增强活力,发挥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秧歌队、锣鼓队、戏曲协会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年来,开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特别是,由于开发区不是独立的建制区,导致一些工作开展不够到位,力度不够大。今后,我们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开发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下移重心、活跃基层”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机构,并以文化站为载体,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合村并居工作,加快推进村庄合并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全区“农家书屋”全覆盖。
(二)以“文化惠农”为重点,精心组织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放大服务亮点,壮大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好各类农村文化活动。结合节庆假日,积极组织指导镇街、社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继续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董子园灯会、董子文化旅游节、好客山东休闲汇等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继续开展“文化三送”活动,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需求。在实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送文化”与“种文化”同步开展、同步实施,认真抓好基层群众文化艺术骨干的培训,着力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三)以农村文化资源为素材,积极开辟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指导和引领。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区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建设幸福德州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