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困难的中职生及其教育策略
要投稿
熊成华 电话***邮箱:chenghuaxiong879@163.com 教育硕士 数学教育与命题研究方向
数学困难的中职生及其教育策略
熊成华
(福建省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松溪 353500)
摘要:数学困难有分两类:认知源困难和非认知源困难;中职学生的数学困难表现在三个方面: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上的困难;.数学问题解决的困难;元认知活动的缺陷.数学困难中职学生的教育对策:注重数学困难中职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优化数学困难中职学生的学习支持系统;遵循基本教学原则并逐步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关键词中职生数学困难策略教育
正文
1.数学困难的内涵
学习困难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学习困难,是指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业成就低于某个标准值.另一种是狭义的学习困难,也称为学习不良或学习不能,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数学困难是一种最基本的的学科性学习困难.根据前面学习困难的界定,我们把数学困难亦分为两类------认知源数学困难和非认知源数学困难.认知源数学困难符合狭义的学习困难的界定,这种数学困难源于数学学习过程的认知缺陷.有认知源困难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需要实行特殊教育计划.非认知源数学困难源于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非认知因素问题,如学习动机、学业情绪等.对于非认知源数学困难学生,需要采取学习动机激发等多种教育措施,并辅以补救性教学.2.中职生数学困难的基本表现
数学困难的中职学生的困难会出现在数学学习的任何一个内容领域、任何一个阶段.2.1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上的困难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数学知识、技能缺陷多.虽然知识与技能通过一定的时间可以补救并达到正常水平,但他们至少要比正常学生迟一个阶段..可三个方面看其表现:(1)数学知识方面,表现在概念模糊,公式、定理、性质不清,理解困难,各个知识点互相孤立,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2)在数学技能方面,计算技能缺陷、数学语言的理解与表述缺陷等.特别是计算技能的缺陷对中职生发展来说是致命的,(3)在学习能力上, 思维固化,缺乏联想,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与要害。思维难以展开,习惯于简单识记、机械模仿,学习知识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注重问题的结论,不重视形成过程。
所有这些数学准备对中职生来说构成了继续学习的数学困难.他们有非认知源原因,也有认知源原因.2.2.数学问题解决的困难
数学问题解决包含两个信息加工过程: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中职生解答应用题的错误原因,一是对问题结构的错误表征,二是计算困难.教学实践表明.很多数学困难的中职生缺乏一般的问题解决知识,但他们最大的欠缺在于与问题表征有关的加工和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重述问题,通过在纸上画图或形成心理表象把问题形象化,形成假设.其次,有一部分企图依赖于计算,但仍难以解决问题,他们依赖一种试误法而不是其它更好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另一部分虽然在表征上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计算技能的缺失,问题的解决迷失于计算中.2.3元认知活动的缺陷
元认知是个体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是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数学困难的中职学生存在诸多元认知方面的困难:(a)数学困难的中职生常常表现出对数学能力很差的自我知觉,很难准确有效地评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b)数学困难的中职学生并非完全缺乏策略性知识,但他们在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和使用策略上存在问题,也很难将策略推广到其它情境.(c)监控问题解决过程的困难.比如,优秀与数学困难中职生在解偏难一类题过程中,优秀生解题的分析阶段占有时间比例大,而数学困难学生是在计算阶段占有时间比例大.这反映了优秀生由于元认知作用,知道在分析阶段要进行哪些内容和过程的分析,数学困难学生则在这方面存在缺陷.(d),数学困难学生不能有效地对结果正确性进行检查.数学困难学生经常难以判断问题是否得到正确解决,他倾向于使用计算正确与否的准确评价作业,在检查错误方面更多使用表面标准和单一标准,还常使用错误或不准确的标准.3.数学困难中职生的教育与心理矫治
研究数学困难中职生学习状况,目的是帮助中职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数学困难的中职生的教育与心理矫治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3.1注重数学困难中职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学习困难中职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个性特征、行为特征及人际关系3个方面。在个性特征上,学习困难的中职生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在行为特征上,学习困难的中职生在注意力、组织能力、与新环境协调能力、社会接纳能力不如正常学生,他们更焦虑、退缩和不成熟等;在人际关系上,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不如其他同龄学生.这些非认知因素上发展上的问题最初是由于学业成绩落后引起的,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影响学业成绩,影响教学与矫治的效果.上世纪末人们发展了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整体化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一层涵义就是指把学习困难学生和正常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由特殊教育者和任课教师组成小组,共同制定教育计划,让困难学生在正常环境中成长.应对数学困难中职生的方案有许多,其中同伴中介取向最能体现整体化的教育思想.当我们着力于提高数学困难中职生的认知水平时,首先要考虑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强的心理支持,提高他们的自我水平,从而加强各种教育干预的效果.我们可以设计多种训练形式同时促进数学困难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干预训练.在合作学习干预训练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类型,二是学习之后的奖励类型.一些教法实践者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小组成员交替扮演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即同伴之间相互解释和教学数学知识,并且遵循一个结构化的计划帮助小组成员学业进步.这样,两个或者多个学生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教学、监控、评价和鼓励.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人学业成绩后给出小组成绩,并根据小组成绩给予奖励.结果表明,那些可能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行为、数学学业能力与自我控制方面都得到了提高.[1]
3.2优化数学困难中职学生的学习支持系统
中职学生是经历多次的学习失败挫折的群体,社会、家庭、学校对他已构成心理压力,长期的数学挫败感已经在数学困难学生的心理形成了阴影,营造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系统,会对中职生的学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项调查表明:数学困难的中职生在价值观方面不成熟,他们认为学习数学和职业教育没有多大关系,认为学习数学的作用是为了毕业,没有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不知道数学与专业学科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数学的态度方面,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学不学数学无所谓,他们不认真学习数学的根本原因与不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在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由于数学基础不太好,过多的失败经历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他们的心情经常处于焦虑、厌烦、甚至痛苦的状态,也就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即使偶尔表现出少有的兴奋或较高的兴趣,也仅限于那些具有游戏性的学习内容,虽也对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但容易一闪即逝,无法形成持久兴趣。[2]
由此可见,问题的根源是价值认同,而这些价值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多方面的暗示下形成的.因此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支持系统,挖掘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如几何知识与机械零件加工关系紧密的实例等.目前社会、家庭、甚至是学校在这方面的认识的也不足,缺乏的实例资源,数学困难中职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心理支持系统疲软.学校对家庭、社会应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挖掘数学与专业领域或科学或生活生产领域的关系密切实例,进而形成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由此达到优化数学因难中职生的学习支持系统。
3.3遵循基本教学原则并逐步实施特殊教育计划
就数学困难中职生来说,不合适的教学会加剧数学困难.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一系列技能的的次序性,教学中采用不合适的教学材料,教师不合适的教学方法等都是不良教学的例子。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对数学困难中职生逐步实行特殊教育计划。
(1)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促进中职生数学准备的知识、技能的发展
游戏虽为儿童喜爱,中职生有同样的热情,通过数学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对需要准备的知识进行巩固
或补救,如通过“二十四点”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字组合技能,克服对数字的厌恶感。“写数字”游戏是让学生从1开始按自然数顺序依次往下写直至出现书写错误止,这种游戏可以矫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还有如我们常进行的“计算技能”比赛,通过学生的积极准备,使计算的程序不断被强化,计算的正确度不断被提高,从而达到运算程序的内化和自动化。教学实验表明,有计划地进行计算技能训练能够明显提高计算技能水平.[3]这种技能的训练也可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也可组织设计成技能竞赛的活动,形成多种形式的练习,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2)精心选择、编制与呈现教学材料
在数学困难中职生的教育中,教学材料的针对性与适宜性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精心选择教学例题,有针对性地编制适应特定对象的教学用的练习.新版教材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资源,我们从中选择一些有用的、适合他们需要的材料.例如,在应用题的编制与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因素:①背景知识要熟悉.应用题的背景知识应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学生感兴趣的.②控制信息负荷.信息负荷是指应用题所包含的概念数量.对学习困难的中职学生,在应用题中不宜包含太多的概念,要避免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概念.③抓住数学模型的标志语句.每一道应用都有体现所用数学模型的关键句子,重视关键句子的教学;句子的长度、词汇量与词汇性质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别对困难学生影响更大,所以在编制题目时,句子要简洁通俗易懂.④不要制造多余信息.应用题中会有一些多余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精确度与速度,对于学习困难的中职生所用的应用题尽量不要涉及多余信息.(3)注重策略教学
策略教学的做法是:分析数学困难学生特定的策略困难,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程序,在特殊课堂上给这些学生讲解和让他们练习有关的策略步骤.在数学问题的策略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表征.表征方法包括图示(画图表)、具体的(动手)、言语的(语言训练),关键在于学会辨别问题中各关键成份之间的重要关系.除了认知策略的直接指导,还包括元认知训练,即训练学生解题中的自我指导、自我提问和自我监控。[4]
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对数学困难学生进行辅助教学.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干预表明,当实验研究中被证明为有效的策略和课程设计原理相结合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有效[1].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比较好地实现程序教学和各种原则,例如,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适应学生认知差异,在对数学困难学生的训练中有着很好的教学优势.[1]Fantuzzo J W,King J A,Heller L R.Effects of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 on Mathematical and School Adjustment:A Component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3):331--339.[2]喻勇刚 徐小燕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状况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3期
[3]徐速.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黄加卫.谈数学教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策略[J].数学通报,2009,(5):14-16
第二篇: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可塑性,适时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与学生都关注的焦点。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出发,考虑在中职文化建设背景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心理现状;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也在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愿意学习一技之长。但是,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有更多的不良习惯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才能培育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目标体系的建构。而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此指导纲要很明确地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善于交往,追求平等,尊重不够。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善于交往,喜欢和别人交流,不同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喜欢往老师办公室里跑,和老师聊天开玩笑。但与此相对的,是缺乏对老师的权威感,可能只是把老师当做朋友,平等对待,而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2.不喜欢规则,喜欢走捷径,崇尚自由。中职学生当被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打破规则,以尽可能快的方式达到目的,具体可以表现在对在作业的态度,对有字数要求的题也尽可能简短;课堂上做个小游戏不顾教师公布的规则,打破规则尽快达到目的。不喜欢收到束缚,会觉得家长、教师、学校管得太多,不自由。
3.既自卑又自负。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的评价以及外界对于中职生的看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虽然他们表面上不说,但是常常会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卑情绪。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的才能并没又被发现,自己只是没有努力,来解释对当前的现状的不满。当被问到对未来的打算的时候,他们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而缺乏对实际实现途径的考虑与付诸行动。
4.厌学心理严重。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所学专业将来能做些什么也不甚了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导致对于学业也没有多大兴趣,荒废时间。也有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就完全不听,全凭自己的兴趣做主,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
5.缺少关爱,寻找认同感。经调查发现有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工作较忙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和睦的比较少。这导致许多学生实际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对自己也缺乏认同感,于是在学校里通过组建学生小团体来获得认同感,通过团体之间的关爱来弥补家庭温暖的不足。而这种小团体往往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拉帮结派。也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亲近教师,从教师那里获得关爱,获得代偿。
三、改善中职生心理状态的方法 1.鼓励学生发扬善于交往的特长,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对于师长应有基本的尊重,在学校学生于老师就是师生关系,一个传道,一个受业。除了灌输尊敬师长的观念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形式上的行为,如见到老师要问好,每次收假回学校要和父母口头告别等等。
2.在建立将康教育中应给学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从为什么要建立规则,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规则或者破坏规则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等等,从思想上让学生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发现学生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自卑的学生要能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把教育方式从批评教育改为表扬教育,多表扬学生,少批评责罚学生。对于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让他们了解成功的大小与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对等的,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回报。
4.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课,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迎合学生的兴趣,可以多举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例子,在课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打破代沟。只有先了解学生,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才知道怎么上好一堂课。同时,学校可以多设立一些像读书节,读报日等活动,建立一种读书的,热爱知识的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5.心理健康课可以设立一些亲子活动,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雷子亲子关系的心理课程来让学生体谅父母。同时,中职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交友动态。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自己家一样,能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看可以多举办一些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活动。另外,在心理健康课上也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四.总结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多变与叛逆,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加引导,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对学生的关注度。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在学业上下苦功夫,还要在学生的品德,心理健康方面下苦功夫。中职校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中职生发展观,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扮演好特殊的专业教育角色,引导中职生实现人格健全、个性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要把学生培育成国家需要的职业化人才,教师也好,学校也好,都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努力。
第三篇:中职生感恩教育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出自:职业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作者:刘湘潭
摘要:分析了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独生子女
感恩是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它要求人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记不快乐的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中职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本就思想不成熟的中职生深受影响 他们功利主义严重,心灵沟通少,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瞧不起父母、教师,不懂感恩.甚至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中职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宽广.人际关系和谐.学业事业成功,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以己为中心.人情冷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有些中职生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以可怜的自尊为借口。例如:这几年来.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受助于香港慈善机构梅州分会一千元港币作学费.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那些热心人士.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孝心减退.理所当然地索取
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存在着内心困惑、逆反和感恩意识淡薄问题 中职生的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中职生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教师的感激之情。
社会责任事不关已
有较大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中职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有两名学生推着自行车站在校门口闲聊,校门偏窄,他俩已占据了路宽的二分之一,这时,放学了,大量学生、教师通过此地。但这俩名学生依旧站在那儿阻塞交通。有教师上前劝其避让。他们不但不离去,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们不会让路呀?”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
独生子女.家长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独生子女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已习以为常.把索取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进人中职学校后,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例如,我校三令五申强调爱护公物,但教室门、走廊防护网、卫生问设备仍遭学生严重破坏。又如,一次期中开卷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计算机班就有七八个学生只取得十几分、二十几分,这显然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仍能安然人睡。难道学生不知道缴纳学费后来学校干什么?不知道学费来自于家长的辛勤汗水?
不知道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情感教育。而现在.改革开放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彻底改变.绝大多数人已不愁吃不愁穿了.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管”。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理所应当.不必多想.缺乏感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
学校教育.重技轻德
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强调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德育。校园缺乏感恩的文化氛围.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的教育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 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
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学校是有责任的。例如,有十几位机电专业的学生被一家冰箱厂录用去实习。第一天报到.就要求厂方让他们当师傅.不要再有试用期.在厂方没有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竟然集体旷工。
社会环境.急功近利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__分配不公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开始具体化、表面化.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致富信息被无限放大现象.人们内心产生的“不公平感”和致富机会与致富能力的“相对剥夺感”也被迅速激发和强化 当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道德领域的非正义集体无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 一些人过分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自由”.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 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也给知恩图报的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班级分配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总认为这是学校应该请杂工来做的.学生是交了学费的.来学校是学技能的。
对中职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搭建教育平台.营造和谐校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形成和发展中职生的感恩情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职校作为中职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建立更加温馨、充满友爱的伙伴关系。例如。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呼“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校园或其他场所,若教师遇见学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这样亲近学生,甚至会让学生感动。久而久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会让学生理解亲情,接纳他人;必然会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必然会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和师长的人。
中职学校应成立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其活动模式可以是:首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真实感人的感恩事例.或组织学生讲述“你知道的感恩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到国旗下进行感恩宣誓 其次.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以感恩为中心内容编写黑板报、橱窗评比.或让班主任引导学生给父母书写感恩家信。再次.由各专业班级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最后.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人物并由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教会知恩、识恩.增强感恩情怀
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识恩,那就不可能感恩。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师应先教会学生知恩、识恩。对此教师可用的方法有很多,现列举两例。例一,可引用日本教师的方法:日本有位教师让学生问明妈妈他(她)出生时的重量.到校后告诉教师。上课时.教师宣布做体验“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游戏,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与每个学生出生时相等重量的沙子.让学生把沙袋挂在肚子上一节课的时间。拆卸袋子后.教师让每位学生谈谈“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感受。据说,现场就有许多学生被感动得哭了。例二,可引导学生理解压岁钱
后面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收过压岁钱吗?学生回答肯定有!给钱的都是哪些人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完.教师可这样再问学生:“路人有没有给过你压岁钱?为什么?”当学生愣着时。教师便可郑重地告诉学生:“压岁钱是亲情(友情)之体现!”当学生知恩、识恩之后,教师就应引领学生知恩图报.指明学生报恩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父母文明礼貌懂事的好孩子.在校读书不让父母担心.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多做善事。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都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感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学校可定期组织由学生、家长参加亲情活动。通过系列亲情活动.纠正一些家长教育其子女的落后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号召家长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善于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体系。例如,当孩子生日时.家长可给孩子打电话说说祝福的话,或自制贺卡,或购买小礼物寄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无限的父母之爱.感受父母带来的无比快乐。亲情活动既能充分让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对父母、长辈表达悔改、感谢之情的机会。可以相信,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承诺,肯定是纯正真诚的承诺。“人贵有自知之明”,许多人都想给公众留下美好形象,都不想丑化自己。所以,亲情活动一定能增强中职生的感恩情怀。矫正认识偏差.实践奉献爱心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现象 当中职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心态。例如,有的人是真的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 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应引导学生把它理解为“家事”,应心怀仁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 绝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成看客.以挑剔的眼光盯着国家为我做了什么 应该多想想,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受到过许多恩泽,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恩,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才会快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实践是磨练人、锻炼人的有效手段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可能.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对中职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可引导学生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家乡,或让他们做社会调查。或让他们访问一些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这样,通过所做、所闻来激发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深切情感。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应是中职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使中职生知恩、识恩。学会感恩,学生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理解人同情人.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桂海论丛,2008,(6).
李华臣,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 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7,(1).
刘卫琴.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李荣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罗来新.初中独生子女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o08,(24).
第四篇:浅谈中职数学教育
浅读如何提高中职数学教育
一位任职教师的心得体会
中职学生大部分属于三差生之列,在初中老师们要提高升学率,不太重视 这一部分学生,在学生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消极和不求上进的心理,认为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读书无望的心理因素。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就应重视使之全体关注,让学生重新立志,重新树立奋斗的目标,把他们都归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中职数学教育之目的,提高21世纪人才和文化素质/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腾飞,科技在发展,人们的素质在提高,无疑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压力。伴随教育制度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已不在是完成任务了,在提高国际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只有提高年青的社会支柱
青春少年。为给这部分学生一个再学习的机会,中职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计划目标,中职吸纳了被高中遗留下来的学生和考试失误以及家庭经济困难这一部分学生。他不像初中、,高中这些有教育目标的学生,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过度的学生,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首先,中职生的层次上分,他们的来源不一致,水平有差异,基础有好差之分,但大部分文化基础都较差,特别是数学,两极分化较重,中职数学与高中数学格调相同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从而许多学生都对此望而生畏。,甚至会说、“如果我数学好就读高中了还来读你这个中职干什么?”言之有理这就是相比较好点的学生,再有一部分就是父母认为打工太小觉得参加工作可怜混大点再说,这就是被父母强迫送到学校的,那他对学习的信心就不大,自暴自弃,、而中立有的这部分同学就是,我还不想深入社会只是数学差其它还马马虎虎。对学习尚存一息信息。但数学作为一门精深的文化课。对其中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课的好坏和其它学习的好坏,它都影响着。一个中职生今后技能的深造和前途的发展数学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查找原因,采取对策找适应中职的教学理念。就化作如下几点分析:
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中职学生存在基础差,兴趣不浓,学习意识淡薄,一旦遇到挫折就是退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认为读书对自己的前途不大,“学好与学坏都是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理”。所以对于学习的态度就不端正,从而从学习上就没有明确的目的。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认为在数学课上首先要建立起浓厚的听课兴趣,但本身学生就无兴趣可谈,如何产生兴趣呢?在课上由知识引入着手,对于概念、公式、定理、公理、推论、就多举例子,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着手:再一步一步的引入到下一个问题。本身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如果一个不懂再讲下一个就产生脱节的连锁反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弄懂,使学生有一种“我能听懂。数学很简单的想法,早知这么简单,我初中就应该好好听课,也不至于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后悔心理,至使现在不应该做后悔的事情。所以现在就认真听点课,改掉以前不学无问的习惯。
其次,明确学习的目的,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专业课和其它基础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数学的逻辑性强,对语文、政治的分析有帮助。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差。进而这些能力和数学思维不高。使其对其它的课程受到牵连。如果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明白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成绩就能提高其它的专业和技能水平,那么你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了。
第二 改变中职学生差异的策略:
中职学生的来源范围广泛,有出生社会的,有高中生绝大部分来自初中。有的初中没上完,把这种本不是一条战线的学生固定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之中考落榜,升学无望,学习习惯较差,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的群体素质的不一致性。有的老师把这部分学生视为三差生“成绩差、品行差、素质差”。其实在我的心中也有同感,但是我们作为这样学生的老师,不能退缩,要想办法解决同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把这三差分层进行引导。首先从品行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是提高学习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素质,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就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就把同学们向学校和社会的过度推进了一步。
其次,从授课方式上讲讲文化层次参次不齐,在授课时要顾全大局,以多举例引入概念推出公式得出结论再加总结。把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充分利用起来,以一种一对一的带动模式,也就是说一个好学生带一个基础差的学生。这样,以优生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全班对数学有兴趣。只要学习们能听懂概念,就能分析题意,模仿学习达到能做来之目的。
再者,不无顾打击学生,以多激励,少批评的方式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对老师有好感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兴趣听你的课,产生情感,才有良好的教育这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第三,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知育人,做到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认真的分析数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不能马虎行事。因为数学中的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数字都非常重要。各表示的意思就不同,教育学生特别要注意养成信心的习惯。学数学同语文一样都有主谓之分。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都事先要预习在课前有这样一个认识,课堂上我们就引导加分析把事实阐述清楚,接着是例题分析,加以巩固,从而得出结论。
其次,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遇到问题时,能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应用到能要解决的实际中去,灵活的运用知识,巧妙的分析知识。把数学知识推广到更高的境界。中职生的创新思维比较强,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数学本身是一个链条,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种发展趋势。所以要求学生能结合理论推广实际。
第四,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要点,在阅读和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学生要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能力的关键。把能吸收的知识系统的有条理组织和更新知识点,巩固并储有应用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在授完每一章节后就有总结也就是对知识要点的整理。通过整理达到复习的目的,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总之,在对待中职生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呵护中维护这些花草。把老师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知己,他听你的课是一种尊重。才认真的听你的课,才能提高他的数学水平,这样你的付出才没有白费。否则,你是老牛拉破车,收效不大。所以,我建议中职数学老师们做好学生的朋友,把他们从“我中学数学、英语差,不然我就不来这种学校读书的想法中摆脱出来,我想你是一名很成功的知识传授者。
第五篇:中职生教育篇
中职生教育
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再忙也不要忘记给孩子以关爱。家长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惑;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对有微小进步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他职业教育如职高等对生源的分流,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中专学校的生源少且质量明显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对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了解,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不足,对前途无信心,缺乏理想等。而面对如此教育对象,作为教育实施者的中专教师,很多人在思想上和方法上认识不足,往往有徒叹奈何之感。这就对我们如何实现中专培养目标,不断发展中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对目前中专学校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搞好目前中专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客观面对现实,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多年来,中专学校,特别是一些部属中专学校均为计划招生。由于当时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不足,各单位需要而且愿意接受中专生作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培养,这就使得当时的中专生好就业且能就好业。从而也能够吸引大批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到中专来。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机会也有经济能力,继续进入高中继而进入大学学习;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急增,也由于许多单位在人才使用上的拔高现象,使得各行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减少;加之中等专业毕业生定向分配制度的取消,极大地降低了中专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中专教师对目前的状况没有足够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而任然试图用原来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结果是付出努力,但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客观分析学生情况,明确现阶段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新时代教育观,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面对客观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目前的生源状况。不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学生自愿的,还是家长代替选择的,不能进入高中的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都是必然,也是合理的。作为中专学校,幻想能够招收大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是不切
实际的。接受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毕业生已成了必然。同时也是中专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应认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对待这些学生。
其次,应明确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根据目前国家的整体教育部署,中专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这个目标既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中专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过去的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第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师德。“身教重于言教”,青年学生大多有“向师性”,教师的师德素质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故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本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锐意进取,敬业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品德去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必须拥有“一桶水”。故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形成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应以主体为中心,为主体服务。强化服务观念,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更多地帮助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特点,更多地帮助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地鼓励学生,变消极为积极;教学上积极地从身入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格中专生
如前所述,大部分进入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受社会中专生就业状况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厌学情况严重;也有一些学生在中专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不能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放任自流,不思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虽有一定的学习欲望,但学习能力不足。学校和老师必须针对各种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信心,客服自身不足,提高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业。
1.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
目前,中专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差距认识不足,不能正确为自己定位。因此,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要告诉学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并非将来就没有前途。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毋庸置疑,高学历、高学位在就业选择上,以及以
后的发展上要占有很多优势,但市场需求毕竟是有层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的不断调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更需一大批务实,能干,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现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建筑,钢铁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制药等行业中,技术工人等专业人员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都很紧缺,近期的市场需求信息也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些紧俏的中等专业学生备受欢迎;另一方面,中专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任然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是,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学生,任何目标的现实都需要面对客观现实,承认差距,然后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原因,并以此为动力,抓住来之不易的中等专业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挖掘潜力,培养能力,面对人生舞台,一步一步走上新的台阶。
2.采取灵活多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中专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直接影响中专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进校年龄较小,基础知识较差,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均较缺乏,学习能力比较差,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中专生普遍存在旷课、泡吧等厌学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厌学、被动学习过渡到想学、愿学的主动学习?我认为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可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注重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由学生根据情况报名参加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为就业创造条件。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诱发学生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考,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和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针对现在的毕业生手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均较差,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积极进行岗位培训。针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应积极进行岗位培训,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条件。我校在学生的岗位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工民建及路桥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大多数取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测量工、试验工、预算员以及材料员等等级证书,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和英语水平等级证。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为就业创造了条件。并且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报考高等学历教育。如湖北省自学考试以及函授大专课程等。
二是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是从事现场施工,故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多注重实践性教学,适当压缩不必要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故此应该注重教师的实践锻炼,应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去锻炼。
三是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过去考核学生只注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多用闭卷方式,学生只要在考试前将老师出的复习题背一背就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另一方面造成个别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我们考核学生应注重其综合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应将评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口试、开卷笔试和技能考核三个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定。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适应能力。
当今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很多学生平时娇生惯养,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也缺乏集体意识,不能吃苦耐劳。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能要育人,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的是社会化大作业,因此,集体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协作包容、有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认清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工作,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可塑之才。
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后,离开父母的约束,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外界的影响,而自己年龄小,约束力差,许多学生出现逃课、泡吧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例如开展“学习与生存”的研讨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如严格考勤制度,对于经常缺课的学生应严肃纪律,在考试和补考时,教师应严格把关,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收获;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为何而学,端正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抓好中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的细心呵护;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主要的切入点还在于学校和教师,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一颗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积极努力工作,倾心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技能服务,我们就一定能够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