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区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关于我区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 李继英
一、目前我区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一)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武清区现有29个乡镇(街)、29个乡镇(街)宣传文化站、村级文化室112个,占全区731个自然村的15%,有文化(体)活动中心(礼堂)9个,面积9000m2,电影放映队25个(各乡镇21个,个体放映队4个)。
这些文化设施均分布在城乡之间。全区29个宣传文化站,每个文化站由2人组成,党委宣传委员兼任文化站站长、设常务副站长一名,主抓日常工作。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工作,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指导文化工作。按照市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区政府对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给予相关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单位积极性。自2003年以来,在原有王庆坨、崔黄口、石各庄等7个乡镇宣传文化站达标的基础上,又有东蒲洼、黄庄、白古屯、东马圈、大碱厂、汊沽港等19个乡镇(街)投资新建了使用面积在300m2以上的且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站。到目前为止,还有上马台、大黄堡、徐官屯这3个乡镇街未达标。
(二)业余文艺团队已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目前,全区有民间花会104道,会种有十星花会、高跷会、小车会、花鞭小车会、武术、秧歌、健身舞蹈队、腰鼓、狮子会、飞叉会等13种。全区有业余文艺团队67个,其中京、评、梆戏曲业余团队29个,综合文艺节目业余艺术团38个,这些民间花会、秧歌演出团队和业余文艺团队有的常年开展活动,有的在冬闲夏凉时开展活动。已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支主力军。这些业余演出团队大都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富裕起来的农民,富而思文、富而思乐,他们唱身边人、演身边事,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充分利用宣传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功能载体作用,发挥文化站各协会组织作用,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小型多样、形式新颖,群众便于参与的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春节文化活动、消夏晚会文化活动,已成为百姓心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这两项群众文化活动自1987年开展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1届,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已成为武清区文化活动的“品牌节目”,每年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单位近60个,演员5000余名,演出场次60余场,吸引观众数万人次,是武清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
(四)农民自办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农民自办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农民自办文体活动室、农民书法协会、农民文艺演唱队、吹奏乐队、农民京剧团、评剧团、农民民间花会表演队、农民广场舞蹈队、农村个体放映队。这些民办文化团体扎根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其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赢得了基层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自娱自乐的器乐演奏,歌曲、戏曲演唱,歌舞表演,放电影等,为村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自办文化活动一般是以农民个人出资或集资的形式为主,坚持公益性和自娱自乐的原则,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另外,也有一部分农民把文化活动当作一种经营手段,农民积极性高涨。以集体办、联合办、个人办的多种形式在家门口建广场、搭舞台、办活动室、组织演出队等,农民自办文化渐成气候,初步显示了农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农民自办文化使“台下观众”变成了“台上主角”,使农民由文化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农民自办文化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虽然近几年我区的群文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相比,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还不够多、水平还不够高,而且呈现逐年递减逐步老化的趋势,因此使我们难以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文艺团队辅导和扶持的力度;
二是还有少数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地把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三是由于文化站人员没有正式编制,大部分是兼职,再加上流动性较大,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文化工作是门外汉;
四是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不足。全区大多数的文艺团队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比较正规的文化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也大部分是来自于个人出资或集体集资,政府在文化事业的投入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五是基层文化建设发展还不平衡,文化活动还有死角。
二、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任务
一是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继续抓好一年一度的春节、消夏两大全区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活跃社区文化、村街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二是使基层文化设施达标。三是加强对基层业余剧团、文艺演出团队的扶植、培训、辅导和提高。四是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五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行推动。
三、群文工作发展的思路
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和骨干队伍的作用为途径,以基础较好的乡镇委局为重点,以消夏和春节两大活动为展示平台,进一步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为建设新武清、建设新农村而聚人、聚气、鼓劲、造势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与乡镇街的联系,调动村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1、与重点乡镇委局达成共识,沟通好,努力在乡镇委局之间形成“竞赛”氛围。我们要深入到活动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委局进行发动、联系和联络,争取在消夏晚会和春节文化活动中使有条件的乡镇委局出“专场”,努力使消夏和春节两大活动成为各乡镇委局进行打擂的“主战场”,成为宣传本单位中心工作,聚人、聚气、鼓劲、造势的大舞台。
2、定点、定团、定重点,抓好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调动积极性。今年我们准备抓社区的金风红叶艺术团、武清区老年艺术团,乡镇的崔黄口、梅厂、下朱庄、杨村街等这几个团队,将他们树为典型,进行培养,调动积极性,适时召开社区和乡镇文艺团队现场推动会,推动自办文艺团队的发展,从而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整体上水平。
3、与文化馆互相配合抓辅导,提高基层团队活动的质量。文化馆老师已责任到人,抓辅导和提高,我们要配合辅导老师对所承包的团队进行定期辅导,帮助提高,在消夏晚会之前进行检查、验收,在消夏晚会上进行展示、评比。
(二)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
根据《天津市2006年-2008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已经完成了设在区图书馆的武清区分中心建设。然后向村镇延伸,实施以乡镇街(村)文化站(室)为主体的基层中心和服务网点的建设,12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街道基层中心和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建设,逐步实现覆盖全区的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网络,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便捷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三)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检查督促。
每季度对各乡镇街文化站开展活动、发挥站址作用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搞好专题演出和评比活动,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其切实发挥作用。要多鼓励建站后,充分利用站址,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乡镇街,闲置或挪作它用的要给予监督检查或通报批评,对利用站址开展文化活动较好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
通过传媒向全社会推出基层文化的新典型。我们要与媒体多联系、多投稿,对基层文化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报导,引领基层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特别是对创新节目和被改造传统花会要进行重点宣传和报道,以便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动。
(责编:李蔚兰)
第二篇: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当前我区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根据今年统战系统调研计划安排,由中共蕉城区委统战部牵头,民盟蕉城区委、民革蕉城支部等组成调研组,联合开展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活动。2006年6月至8月在区委常委区统战部长王丽云、区政协副主席民盟蕉城区委主委郑贻雄带领下,调研组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一起先后深入我区沿海山区乡镇及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访问、视察等形式了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还先后前往泉州市泉港区和莆田市荔城区等地考察取经,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02年10月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民间文化多元化发展尤引人注目。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从而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比较普遍,具体情况是:
1、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据了解,“十五”期间上级省、市厅、局对我区文化事业的投入累计达55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4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万元,文物经费8万元),我区年文化体育事业经费财政预算9.4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4.3万元,体育事业经费4万元,但这些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物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我区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在2004年开始的天后宫(妈祖庙)修复工程中,募集到民间资本100多万元。全区乡镇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外,绝大多数是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贫乏。
2、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产权明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七都、金涵和位于猴盾村的区少数民族文化站三个站,其余各站或一直以来就没有站址,或系借用其他单位的场所,面积狭小,设备简陋,功能不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区有7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据调查,现有的部分乡村影剧院多建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现多数已成为危房不能使用。
3、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二至三次,也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等,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近几年,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在一些传统的节庆日,一些乡镇、农村都有开展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最有名、最具特色的是霍童的“二月二灯会”和畲族聚居村的“三月三畲歌对唱”。但这些毕竟是少数乡村举办的少数文化活动,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电视网络广泛普及、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由于国家将卫星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我区广大农村原电视“村村通”设备未及时更新,绝大多数乡村群众只能收看1-3套外地节目,许多偏远山区基本无法接收电视节目。群众长期看不到中央、省、市(区)的电视节目,也得不到发展生产的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致使一些地方赌博及“****彩”等歪风盛行。
4、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在下降。我区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均为一站一编制,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在编的有12人,但仅有9人在岗,被乡镇挪作他用或被外借的有3人,即使在岗的也往往兼有乡镇(街道)的其他中心工作,难以做到专干专用。现有乡镇文化专干平均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培训学习,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三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专干以块管(乡镇管)为主,人员大多被乡镇抽去从事中心工作,专干没有专用。区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基层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没有交流、缺乏工作活力。而且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10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原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收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台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三、加快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就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2、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一要认真贯彻中央《意见》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规划好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调剂改造、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平、泉州、莆田等地的做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村庙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3、创新理念,借助各种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一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二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当然,其中也可能夹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如春节各地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二月二霍童文化艺术节活动、三月三畲族歌舞文化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关帝文化活动等。
4、创新手段,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推动农村电影 “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1村1月保证看1场电影”)在我区农村得到落实,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要求场所不小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000册,含有30多种各类期刊及100多电影光碟,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组织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区民间的铁枝、纸扎、火把拖石、肩头戏、线狮、傩面舞等得到发扬光大。五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我区是畲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又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以及绿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畲族文化、大黄鱼文化、茶文化等应成为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和培育。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
四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我省南平、泉州、莆田等地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或庙堂管委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利用民间庙堂的“香火钱”为农村文化活动“买单”,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区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五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尤其是科技、文化下乡和电影下乡巡映活动,应多播放适合农民群众口味和需求的娱乐影片和科教片来赢得农村市场。
5、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遏制地下黄、赌、毒现象。
6、领导重视,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一是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落实工作。“2131”工程带有公益性,建议区政府要解决电影器械设备及购买拷贝的资金;文化部门要负责各乡村“2131”工程计划的制定和业务指导;乡镇要负责计划的实施,保证乡村农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
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要专题研究解决农村地区更新广电接收设备的资金问题,满足农村群众对广电联网的需求,让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群众一样能收听收看中央、省、市、区广播电视节目,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篇: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初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更加和谐的生态家园,农村的发展任重道远。长期的二元结构模式,使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差了一大截,农村环境难尽人意。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虽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区的经济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区的农村涉及面广,一些边远小村依然非常落后。为了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我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作出初步研究和探讨。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全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国土整治、矿山整顿、改水改厕、、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重点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加大和环境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推行无公害的农业种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工程”、“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先后在全区铺开。
(二)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澧水流域永定段及其支流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辖区重要水库、湿地日趋萎缩,一些乡镇和区域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山地石漠化;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全区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河(库)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遏,河岸侵蚀问题严重;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垃圾的随意倾倒、堆放,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制约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我区农业及农村污染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1、目前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我区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逐渐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这使我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我区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以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我区在环境保护建设中,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长期以来,我区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另外,目前我区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
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我区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5.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使我区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1989年12月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川,诸多环境法虽都涉及了农业环境保护,并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法律法规体系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未能将农业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而且,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
二、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致使权责不明,权力过于分散,从而使一些省、市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变成了本地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为了一味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甚至乡、镇领导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自然一切就都会搞好的,而对环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
三、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我区大部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给以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市场经济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再由于农村环保法在我区大多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从而出现了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本乡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采发展经济。同时,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认识不清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而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滥伐林木,大肆捕获珍稀动植物,过度放牧,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内容与目标任务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1.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使用电、水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使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2.结合生态区创建,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十一五”期间,使全区农村空气、水、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饮用水合格率达到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3.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严重缺水、无路、少田地等居住条件恶劣地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村居民实施搬迁,向集镇或农村居民点集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防治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1.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向农业生产基地超标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倾倒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城镇生活垃圾,控制工业、生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开展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全区推广农林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的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全区农药使用强度控制在6.0公斤/公顷以下,化肥施用强度控制在260公斤/公顷以下,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15%以上。
(三)保护、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
1.切实加强水、土地、森林、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资源开发重点建设项目,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2.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河(库)源头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地区,抓紧新建、扩建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三、我区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1.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区直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二)财政倾斜,市场化运作,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1.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建立政府引导资金,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2.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保证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我区农村环保法的保障作用。(1)、扭转人治化,加强法治化,推动我区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法治化是我区农村由以人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是我区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由此,转变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中出现的以-人治”为核心,忽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而片面发展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2)、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3)、规范我区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为了在我区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管理体制作保障:基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4)、健全执法机构,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区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严格依法办事,作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2.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布局、工程立项,土地征用流转、生态移民、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四)加强舆论引导,重视科技创新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舆论阵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舆论推动,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要重视基础教育和科普教育,开展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
第四篇: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对策
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对策
一、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与相比,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有升有降,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加以考核全部达标。
1.质量状况
大
气质量监测指标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66)中年日平均值二级标准评定本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水平,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2.污染因子比较
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浓度略低于郊县年平均值,而pm10接近城区年平均值。我区空气质量一级天数为40天、二级天数为325天;空气质量一级为55天、二级天数为310天;总优良率均为100%。二级天数大于市区,但一级天数少于市区。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
1.选址不合理
监测点位按规定应设在区政府所在地,但目前仍在朱泾镇。由于监测点位设在320国道和水泥厂附近,且近年来附近区域建筑和市政施工大为增加,客观上造成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
2.监测仪器设备陈旧、分析方法落后
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测试仍采用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手段,重量法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主要取决采样仪器设备和监测环境条件。而市中心和一些区站已建立大气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站,采用较为先进的采样仪器设备,提高了分析质量。若我区也采用自动在线监测,则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区大气环境质量水平。
3.企事业单位燃煤锅炉烟尘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气和餐饮业排放的油烟气
目前我区尚有部分地区和企业使用燃煤锅炉,城镇餐饮业油烟气大量增多,有关设施尚未完善,必须配套治理装置,或使用清洁能源。
4.机动车数量逐年递增,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有关部门应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管理,按欧盟二号废气排放标准执行。
5.道路、市政、建筑工地的扬尘增多
由于近几年我区道路和基建项目大量上马,导致扬尘增多,应当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
6.裸露土壤的扬尘
城区绿化对于防治大气污染,特别是吸附细粒子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在道路两侧、工业区周围、居民居住区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裸露土壤。
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成年人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还会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监测数据表明影响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是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如果我们能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使我区空气质量环境有更大的改观,可常年达到一级水平
第五篇:区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
___区座落在市政府和___油田机关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建区十七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区经济实力成几十倍的增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区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日趋合理,全区有12所学校,其中:中学2所,小学10所,在校生近8000人。目前,全区在职教师568名,学历全部达标,教师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奋执教、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有24名同志先后被评为省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有一名教师被市命名为名师,有442名同志获得省信息技术教育一级证书,有118名教师获得省信息技术教育二级证书,获信息技术证书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中小学毕业合格率2002年保持100,优秀率为83,中学毕业合格率为100,优秀率为47,初中升学率为86.5,在全市名列前茅。初中入学率、小学入学率及巩固率均为100。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为84。农村中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在全市两县两区中位居第一。去年我区2所中学双双获市教育局控辍保学先进单位。2002年底,我区兴盛、兴海街道全部进入市“普九”示范乡行列。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领导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区财政都把教育作为优先考虑,统盘安排教育发展资金,确保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多次视察我区教育工作。亲临基层现场办公,解决我区教育发展中急需困难,先后投入300余万元为部分中小学安装了电教室、微机室,使我区的电教化教学等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近两年新建、改扩建校舍15000多平方米。有2所学校告别了以往阴暗潮湿、光照不足的低矮平房,搬进或即将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配套完备的高标准教学楼。新扩建的于家小学将原有的办学条件锦上添花。其它学校的办学环境也都在村及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全区校舍无危房。
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为我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执教能力上下功夫,在强化学校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上做文章,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动脑筋,在校级领导管理上,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教师管理上实行全员动态结构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形成了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领导和教师层层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劳绩挂钩,奖罚分明。每位教职工都感到身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较好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校长的责任心、教师的事业心普遍增强,教师队伍思想稳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渴望成才己成为每个教师的归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目前己跃居县区前列。与之相配套的职工教育也协调发展。我区每年都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区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先后举办美容美发班、汽车修理班、电器维修班、计算机应用班、农业技术栽培和农村家畜饲养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后的学员,有一半以上人员通过不同途径就业或自谋职业,用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及家庭生活。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有新的进展。目前我区城区儿童入园率达100,农村儿童入园率达65以上,从政府、到农村,从干部、工人到农民群众普遍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学前二年教育城市达100,农村达60,学前三年教育也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儿童达100,农村也在逐步推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人们对知识的认同,此项工作前途可佳。
成人教育正在向高层次拓展。人们己由原来单纯追求文凭、学历证书转变为我要真学习、掌握更新、更高、更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上来。学习兴趣和人群始终未减,而且考研、读研人员与日俱增,成为新潮。
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我区不论是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始终是在发展、在进步。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已经暴露或隐性问题应值得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育方面:一是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西部学校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影响,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质量都相对薄弱;二是部分教师业务素质相对不高,虽然按上级要求,全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已经达标,但这只是一般标准,还不是高标准达标。况且大部分教师现有学历都是通过进修或函授形式取得的,不论是知识占有面或是含金量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相比悬殊较大;三是现有教师拨高难。由于我区原农村教师转正人员较多,原有基础相对较差,且年龄也都有40岁出头,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迎接新挑战的适应度和能力差,所以今后再想提升难度较大。若不采取措施,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只能成为空话;四
是个别学生及学生家长有“读书无用论”思想存在。这主要缘于目前国家对今后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感到孩子上不上学都无所谓,再者是存在急功近利,认为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够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没钱办不了事,干脆让孩子早点下学进入社会挣点钱更实际一些。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给中学生辍学埋下伏笔,加重了学校和教育部门控辍保学的难度。
学前教育
方面:总的是城区好于农村,农村目前好于以前,这主要是基于人们对社会进步的认识程度;但主要问题是,城区幼儿教育单一,设施场地不足,尤其是开发儿童智力的玩具及活动不到位,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在城区幼儿园中,公办园无论从办学条件到师资总体上都好于个体园,(但少数个体园办的也有特色)。一是设施好,二是师资配备好,三是教育和管理比较正规。不足的是,在开闭园时间上没有个体灵活;而个体园相对来讲,大多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保育员多,教师少,卫生条件等方面相对较差,尤其是个别园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办园水平不达标。此外,兴盛、兴海街道幼儿园不配套。按国家要求,乡级政府必须有一所中心幼儿园,而目前我区两个街道皆无。尤其是兴海街道离城区较远,应考虑建中心园问题。
职业教育方面:虽然我区职工教育年年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年年抓,但缺乏新意,只是搞一些常规培训,方法也不灵活,教师多是聘请的。缺乏系统、周密安排。有些课程在实用性、科学性、应用性等方面也并非完全符合情况,应有待探索开发和研究。成人教育方面: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后,成人教育更应发挥其作用。就我区现有在职人员看,机关成人大专以上学历基本达到,企业和社会差距较大。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意识,积极鼓励在职职工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深造,但学费问题是影响成人教育问题的关键。其次还有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及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
采取措施:
1、在基础教育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到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改善办学条件,首先使硬件达标。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人员更新。一方面教育部门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校际间交流促进教师队伍发展。造成竞争局面,通过竞聘上岗未位淘汰增强教师责任意识、紧迫意识等。最关键的还要有计划补充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偏低问题。
3、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要大力宣扬优秀教师典范;大力宣扬从教为荣的思想,大力宣扬教育对科技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使教师感到从教为乐、从教为荣,树立终身从教思想。
4、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每个家庭、家长都进一步明确贯彻《义务教育法》是每个公民和家长应尽的社会责任,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不执行义务教育的家长实行舆论遣责或强制措施。
5、进一步贯彻《国家幼儿计划发展纲要》,各级政府要把幼儿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当作是基础教育的前奏,要十分重视,大力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幼智和兴趣爱好。要坚持城区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所,并注重办园质量。要重视农村幼儿事业的发展,兴盛、兴海街道都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尽快规划。早日实施建设街道中心幼儿园为农村幼儿园健康发展尽快创造条件。同时要向城市化进程迈进。
6、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我区城区人口多、待业人员密集,农村土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培训,要按照市场需求,尽量在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
7、要继续发展成人教育。大力提倡并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函授、脱产或半脱产等形式进行学习深造。但应注意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坚决克服单纯的拿文凭或赶时髦的不良行为,注意学习提高和工作的结合度,讲究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