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13: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区当前农村违法用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区违法用地,特别是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违法用地乱搭乱建行为居高不下,执法难、难执法的情况未根本好转,违法用地处罚执行难的问题,已成为推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瓶颈,严重地影响了执法的公平和公正。为此,结合相邻一些县(市)的做法,最近我局对违法用地突出且处理难度较大的部分镇(乡)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农村村民违法用地成因

近年来,中央把“地根”与“银根”当成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闸门,特别是“国六条”和“国八条”先后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土地的管理力度,国土系统普遍加强了领导力度,对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的认识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统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村民抢占宅基地新建住宅或扩建房屋的行为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谋生”。因住房确实紧张或因灾害损害,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谋利”。从调查情况看,以“谋利”为目的依然是导致当前农村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随着土地房产价位攀升和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部分村民抢占地盘非法建房,用于出租、出售和搞经营。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地价逐增,要取得用地更加困难,在违法用地得益、合法用地吃亏的思想支配下,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违法建设,造成既成事实。以此作为筹码,期望以后在拆迁赔付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同时,相当多的群众土地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认为现在违法用地到处可见,已经法不责众,存在着随大流,见怪不怪的思想。甚至个别村干部,默许甚至指使违法建房。所以一些人敢于违法用地,即使被依法责令停建的情况下,依然实施抢建,直至建成,增加了处罚执行的难度。

二、当前违法用地处罚执行难的原因

违法用地屡禁不止的现象,侵害了农民利益,已带来大量土地信访,严重扰乱正常的土地管理和行政管理秩序,增加了违法用地处罚执行的难度,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土地强制执法缺乏法律支撑。要使违法者不敢违法,就必须提高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者得不到利益。但制止难、处理难、执行难的现象仍然是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的顽症,使违法者得不到应有惩处。(1)制止难。《土地管理法》赋予了国土部门执法监察人员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权,但缺乏实施强制执行的有效手段,对于那些不听劝阻的违章者,依照现行的法律,只能宣传教育,明确责任,交代后果,等待事后按法定程序落实处罚措施,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如果违章者继续其违法行为,土地监察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眼巴巴看着其抢建,事后违章建筑已形成。另外在执法过程中,土地执法人员被围攻、辱骂、殴打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执法上的“缺陷”往往给执法工作

带来很大被动,造成有些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效率不高,甚至久拖而不能解决。(2)处理难。群体性、涉及人数较多等违法用地,是当前我们处理起来最难的案件,既要考虑到法律效果,也要顾及到社会效果,因为一旦强制拆除,当事人往往不惜暴力抗法。从而有时为兼顾后者,往往是回避矛盾,一罚了之或不了了之。(3)执行难。根据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规定,从作出处罚决定起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要3个月时间,而且法院从受理到执行又是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到正式执行,违法建筑也建成,拆之可惜,留之不能,这就给案件的处理带来被动局面。即使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由于涉及面广,难度大,程序复杂,社会成本高,法院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难以完全适应强拆工作,而且强制执行的费用得不到保障。虽然理论上应由违法者承担,但在实践中,违法者的房屋被拆除了,还要他承担执行费通常是不可行的。

三、当前违法用地处罚执行难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遏止违法用地居高不下的势头,必须加大打击力度,树立执法权威。如果处罚执行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法院失去维护法律天平的尊严,政府失去执法的权威。为此,建议如下:

1、建立联动强制执行协调配合机制。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筑,事关社会和谐和一方平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和多个部

门的职能。我区目前采取的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违法乱建由国土局负责,国有土地上的违法乱建由城市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的执法机制。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法律没有赋予国土部门行政强制拆除权,对农村违法占地建设行为必须申请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对违法行为处理程序复杂,时间长,实效性不强。同时对那种农村“未按规划批准”的建设行为,如批2层建3层的违法建设行为,国土部门更没有行政处罚权。因此在目前违法乱建既成事实,涉及面广的情况下,如果每一宗都由国土部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显然费时,而且工作量大,可操作性不强。而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解决实效性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同时,第六十五条也明确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因此,如果从规划执行方面进行违法查处,地方部门甚至乡、镇人民政府即可以直接实施,而不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可以大大提高执行的实效性,特别是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遇到雨季、地震、自然灾害区违法建筑不及时拆除将危机其他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具有积极的作

用。在我市其他区县如峨眉、沙湾等地,对违法乱建行为由政府统一授权城市管理局负责,在处理的实效性上明显较好,因此,建议建立以建设部门或者城市管理局为执行主体,区府法制办、国土、城管、公安、乡镇等部门组成的强制执行协调配合机制,由区政府法制办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2、委托建立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的专业性队伍。违法建筑建成后,大部分已在使用,给拆除工作带来难度。委托拆迁公司实施拆除的做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强拆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有人协调保障,无人动手拆屋的被动局面。

3、加大经费投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所需费用,包括行政诉讼费、房屋拆除费、复耕费等费用,确保经费到位是解决处罚执行难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关于泾河镇干群关系的情况调查

刘贵志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问题则是基层干部所面对客观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干群关系的根源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关系和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二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三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村的干部素质低,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特别是第三种表现,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有其深刻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是现代知识的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在基层工作的广大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是在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二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基层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一遇难题就让。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回避,给其他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跟着效仿。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心做群众工作,却无办法和对策去改变。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核心合力形不成。五是工资收入较低。一些同志由于工资不高,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自己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自己收入,经济上损害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及时兑现一年的工资,干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3、任用、教育、监管缺位,制度约束力不够。一是选拔任用时,未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由于基层后备干部匮乏,在选人时往往只注重某些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德的因素。二是教育培训引导得不够。从宏观上讲,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层干部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内容和方案,从微观上讲,上级组织对新上任的基层干部用谈话代替教育培训,一些同志能将谈话铭记在心,不断用来警示自己,而一些同志根本就未听进去,谈话一结束,脑子里空空如也,开展工作时,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监督管理不够。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明确,监管内容不全面,时效不及时的现象,以至于让一些同志钻了空子,做出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

二、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群众公认,在选人上下功夫。首先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起来,而品行品德不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就能改变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品行的成本往往要大于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成本,所以在选人用人时,既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品德品行。其次是到群众中去听。选拨任用干部不能只局限在现任干部范围内,要到广大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扩大视野来选人。三是让群众来选。把选拔干部要求、标准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让他来参加推荐、测评,要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选拔任用干部。

2、围绕群众满意,在育人上下功夫。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内容上重点强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家头脑。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集中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突出问题剖析与诫勉谈话教育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相结合。要加强廉洁自律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该拿的拿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钱物,失去的却是群众信任;不该做的做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失去的却是群众支持;不该去的去了,得到不该属于自己的享乐,失去的却是群众威望。要加强服务群众的教育,树牢群众观念。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干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3、紧贴群众期盼,在考核上下功夫。群众期盼的是办事实在的干部,处理矛盾公道正派的干部,期盼的是不占不贪的干部。期盼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政绩考核也应紧紧围绕群众期盼来进行,做到三个明确,干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明确。政绩考核采取三挂钩:即与工资报酬挂钩,与奖惩挂钩,与任用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让那些群众信任支持的干部得到应得的回报,让那些不捡点自己,群众不信任、不支持的同志退出干部队伍。

4、关注群众心声,在监管上下功夫。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是能干事、不出事。为此在监管上,要抓住主要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监督重点要突出。首先是突出工作作风的监督。作风好才能发展好,重点是围绕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矛盾和困难,主动接受群众批评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其次是突出工作成效的监督。工作成效既是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内容。工作成效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让群众来评判,目前就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述、询、评”活动。再次是突出重大事项的监督。对一些村办重大事项,如修桥、铺路、增设泵站、资产出售、资源发包、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前邀请群众共同决策,事中聘请群众跟踪监督,事后恳请群众视察评价,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监督主体要明确。重点抓好上中下立体监督。所谓上: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抓好监督管理,镇民政科重点负责村务的规范操作和公开监督管理,镇农经站重点负责财务规范公开的监督管理,镇财政所负责惠农政策公开、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明确各自职责,防止推诿扯皮。所谓中:就是班子成员相互监督,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不个人说了算。所谓下:就是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以及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搞好监督。监督形式要互补。重点抓好公开栏监督与专题会议专项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互补的效果。同时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有效监督提供依据。

5、维护群众利益,在惩处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把案件查处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改善干群关系结合起来,重点对上访村、后进村,问题较多的村认真剖析,严肃查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大事小办,多筹少办,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等违规行为。要坚持“有案必查,有案必查好”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认真把握办案的各个环节,将每个案件办成铁案。要加大对办案成果的运用,通过典型案件的剖析,分析原因,完善制度。同时用发生本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广大基层干部,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人民政府

第三篇:当前汝城县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当前汝城县农村土地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汝城统计局----何成文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5-1

5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的战略目标下,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土地呈缩减趋势,农民对土地更加珍惜。因此,当前农村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农民所需、农村所需,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诱发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成因

1.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土地效益提升,农民更加珍惜土地

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均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随着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征地补偿费用不断提高,土地效益大大增加,在许多农民看来,土地又获得了新生,成为很大部分农民致富的资本,因而寸土必争。

2.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

第二轮土地承包中有的农民外出多年,组里没给分地,有的虽然户口在本村,但因婚嫁他乡,组里也没给地。还有的当时分地时遗漏了,因当时对土地重视程度不够,也没去及时纠正。还有个别组,根本就没有搞第二轮土地承包,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一直未对承包地进行调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有的结婚十多年,生小孩几个,一家多口却无地耕种,而有的农户,因人口减少,一人多份,甚至撂荒。

3.自然灾害对耕地的损毁

有些农户遭一场水灾寸土“未留”,全家无地耕种,承包者又无力恢复。有些地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也无法调整和更换土地,这些农民处于“上班无岗,种地无田,社保无份”的困境。

4.土地征用、流转的违规行为

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展业开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电开发、矿山开发等征用、租赁了大量的土地,征地、流转过程中,有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和政策法规,出现了违法征地、变相租赁的现象。有的开发投资商未经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直接与承包方签订征地(租赁)协议,把集体所有土地变为了个人买卖行为。有的土地流转租赁后,将土地用于取土、建房、建厂,有的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土地板结,水土流失,破坏土地的种植条件,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给土地造成了永久性损害。

二、产生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根源

1.体制方面因素

改革开放以为,农民土地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这种体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前,主要是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来规定,缺乏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完备规范。因此,十多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处于一种疏松而欠严密的体制下,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土地调整频繁,或者错误的理解土地承包永久制。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对这种松散而不稳定的局面形成路径依赖,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纠纷的体制原因。

2.环境方面的因素

影响法律实施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在农村,文化环境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的有大的影响。农民尚未形成以法律为至高地位,宣扬平等、公正、自由、尊重私利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公权侵犯私权的现象。

3.主观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和普法宣传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但限于人口较多,底子较薄的原因,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法律意识还相对比较淡薄。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必然会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效实施带来阻力。

4.传统观念的因素

几千年来,在我国农民观念中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观念中,应根据人丁数目均分土地,人死了要退地,有了新人口则要补地。因此不少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增人

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极力反对,奉行“五年一小调,十年一大调”调整承包地的做法。

三、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基层组织解决;二是土地纠纷仲裁机构解决;三是通过诉讼解决。目前我县土地承包纠纷源于多个层面,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1.正确把握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原则和要求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一系列政策为依据,以二轮延包为基础,以维护稳定为核心,以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稳定为出发点,坚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做好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法合理流转土地。要坚持民主协商、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作用,以调解为主,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创造有利于农民向城镇化转移,土地经营向产业化、规范化、农民合作社方向发展的条件。

2.切实抓好依法完善土地承包的基础工作

当前出现的土地承包纠纷,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依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中央关于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中一系列政策,农民依法享有承包地的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力。在法定承包期内,除为了国家公共利益,需征用土地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违法调整和收回承包地,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和侵犯农民承包地。要认真落实二轮延包政策,没有开展二轮承包或者二轮延包没有到位的村、组必须下决心认真组织完成延包工作,依法确权、确地到户。根据《中华民人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要权证》的核发、补发和换发工作。对因自然灾害、退耕还林、国家征收或集体占用等原因导致农村承包土地发生变动的,乡(镇)农经部门要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完善土地承包档案。对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争议处理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法律、法规尚未做出规定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精神,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在县、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积极认真处理,妥善化解矛盾。

3.严格规范土地流转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享有的法定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剥夺。要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变相流转土地的做法,强迫流转、变相流转的关系一律无效。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责任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对违反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坚决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纠正和处理。今后新发生的土地流转一定要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办理规范的流转手续。

4.加强土地承包纠纷工作的领导

要充分认识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是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保护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基础。要站在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增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各级主要领导要深入第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解决村、组土地承包纠纷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担负起调解仲裁农村土地包纠纷的主要任务。法院、信访和农经管理部门要全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接待工作,消除对立情绪,对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纠纷,要及时解决。

5.依法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和仲裁机构

乡(镇)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担负起本辖区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的日常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县级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担负起受理本辖区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要解决好县仲裁机构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要列入预算。乡(镇)农经站机构要稳定,人员素质要提高,工作经费要保证,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王振山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05期

摘 要: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应提出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市场 土地流转 改革引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经济;就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探寻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之所以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因为土地流转在农村土地市场中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土地流向种地能手,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不断改革,最终走向了合法化阶段。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未形成一种规范的制度,据农业部统计,目前以各种形式流转使用权的耕地仅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具体来说,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中存在如下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市场机制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怕土地转出后失去土地,所以农村土地流转大多采取短期转包的方式。从集中程度来看,土地在小户间流动的多,由此很难形成土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从而影响了土地整体耕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福建莆田江东村,一种植大户流转78亩土地,就涉及农户近50户,流转期限为1年;龙海东园的流转期限更短,超过期限农作物就要被砍掉,若超过10天则需补给出让方50元/亩。

2.2 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很多是通过私下协商达成口头协议,通过有关部门签订书面流转协议较少。据调查,有的地方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监证的占1/4,也就是说,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

到土地流转合同的近90%。这样就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权益纠纷埋下了祸根。

2.3 缺乏相关的中介组织

目前,土地流转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对象更多局限在邻里和亲属之间,也没有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部分地区缺乏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直接后果就是土地流转的范围受到限制。调查显示,只有33%的农户知道土地可以在任意农户范围内进行流转,分别有12%和5%的农户以为土地只被允许在本村内和本村民小组内部流转,甚至还有3%的农户以为土地流转是根本不被允许的。

2.4 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热情不高

对于土地流转的认同感,部分农民对承包权与使用权认识不清,误认为流转使用权就会失去承包权,即使自己无力经营,也不愿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同时,农民对“土地承包30年不变”仍心存疑虑,对土地承包权永久不变更是不了解,这些都使得农民不愿轻易转出土地。足见我国农村土地市场流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 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对策

3.1 农村土地流转微观市场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市场机制将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土地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不例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

3.1.1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明晰化是前提

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土地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土地产权制度的科学界定,土地就不能合理流动和有效运转。在实际中,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对每一个具体农民实际上的不明确性和虚无性,严重阻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因此,明确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对农民显得至关重要。

3.1.2 农村土地有偿使用是基础

现阶段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土地有偿承(转)包制度和土地肥力升降奖惩制度。农村土地有偿承(转)包制度,即农民耕种承(转)包地要向集体经济组织(或原承包人)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土地肥力升降奖惩制度,即在承包期限内因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升高的承包者,集体经济组织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依此。

3.1.3 价格机制是核心

价格机制能有效配置土地,能把土地流转到效益较高的农户,同时促进农户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在适度的规模经营条件下,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2 农村土地流转中观促进机制

各级政府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首先,要发展乡镇企业,必要的话,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在原材料供应、资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以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主导作用;其次,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不可能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所以应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将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不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3.2.2 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

土地转让信息的取得主要依靠邻居、亲戚及村干部的信息交流,这就造成了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需要建立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场所,解决信息传递问题,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运作效果,同时可以帮助农民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减少土地流转后的纠纷,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3.2.3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保障体系,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这种社会保障体系有着不足之处。要彻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各级政府就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各项保障由依靠农地转为依靠社会保障,这样他们就不会恋土守土了。

3.3 农村土地流转宏观调控机制

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并不能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兼顾效益与公平,因此国家有必要对土地流转进行宏观调节。

3.3.1 土地规划制度

土地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最有利的手段,土地规划的实质是合理安排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配和再分配。在土地规划中,应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3.3.2 地籍管理制度

这是确保土地流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体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动态监测以及整理和保管地籍档案资料。主要目的就是为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等,提供有关土地方面的信息。

3.3.3 土地税收制度

主要采取差别税率政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制订基本税率,然后按经营规模情况加税或减税;同时,建立土地不同用途的差别税率政策,以调节土地流转的方向和数量,如调高经济作物的税率、降低粮食生产用地的税率。随着土地制度的完善,土地税制在土地流转中的调节作用会日趋增强。

3.3.4 土地立法制度

一方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尚缺乏权威的法律依据,对流转形式、权利人的利益保护等都必须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完善和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执法监督也是健全与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结论

第五篇: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

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如何在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是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盘活农业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带着这些问题,襄州区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辖区土地流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襄州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据襄州区经管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土地流转总量达23.9万亩,流转率达21%。3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1万亩,占全部土地流转面积的50%。但是,农地流转在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土地流转规模小、速度慢,落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区30亩以上流转土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10%,100亩以上的较大规模流转比例占5%,500亩以上大规模流转比例占2%,导致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很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流转面积由零散向集中连片转变。以“寄种”方式,将农民的土地连片集中,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供水、技术和产品收获,农民“零投入、零风险”负责日常田间管理,并按寄种面积获得地租和寄种工资,同时享受增产分红,走出了“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新路子。据调查:程河镇乔庄村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高价租赁耕地,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并成立了襄州区程河镇乔庄鑫磊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县引进2000粒五彩椒种子,将蔬菜种植面积由150亩扩大到1000亩。还可解决1000名农民门口就业问题。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了现代农业。

流转方式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目前全区采取转包方式有转让、互换、代耕、将承包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实现了由初期农户之间单一的季节性转包流转向目前的多种流转方式转变,使土地流转关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依法自愿流转的要求。

流转渠道由自发向组织化转变。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惜地情结增强,土地流转逐渐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有组织地协调推动转变。组织流转一般是由农户委托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或由村民委员会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黄集镇毛岗村连片种植烟叶,农户按交易面积获得土地租金700元/亩。自2009年以来,村委会每年连片面积在1300亩左右,占总面积的30%,农民增收近百万元。当年可为村民提供打工岗位近200个,增收近50万元,人均1000余元。但组织化流转要有政府引导,规范程度较高,土地大多成片,有一定规模,价格也较统一,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资源开发。

流转主体由个体向多元化转变。过去的土地流转主要是在同村的农户之间进行,经营主体大多是单一的农户。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一些原来的种养大户扩大了经营规模,新的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同时,还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成了流转土地的受让主体。目前,全区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租赁土地13万亩。通过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方式,开发建设了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和标准化养猪、牛、羊、禽等养殖场及农家乐、水泥制品厂等。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流转收益由低收入向高效益转变。土地二轮承包时,农民流转土地是为了规避税费,很多土地撂荒无人耕种。随着农业费税取消,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逐年攀升,流转价格从当初无偿代耕,到目前每亩500-1000元,越是种植条件优越、效益高的地方流转价格越高。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土地,特别是集中连片流转用于发展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作物、畜禽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的较多,用于粮食种植的较少。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关注、必须引起重视、亟待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当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行政推动,由于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必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供需双方流转信息很难实现有效对接,“流不出、转不进”依然同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流转监管机构,土地流转管理职责不明、管理缺位。

(二)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由于流转市场不完善,目前土地流转仍然是以转包和出租为主,相当一部分流转还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处于自发阶段,既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又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方式通常以“口头协议”私下进行,既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合同或者契约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签订了书面协议的,有的是双方自行草拟的,内容极不规范;有的是村委会直接与投资业主签订的,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造成承包关系的混乱,为日后留下了纠纷隐患。

(三)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由于土地流转尚属“买方”市场,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业主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的准入机制,业主流转土地后,因投资不足或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及时兑现农户土地租金,甚至放弃耕种,风险常常转嫁给农民和政府。特别是业主在租赁土地后一般都要修建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临时性建筑,并对租赁的土地进行整理,这将打乱原有土地的界线,租赁期满后未能及时复耕,难以恢复原貌。

(四)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目前农村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效益农业,因种粮效益低,一些企业租到土地后基本不种粮,流转土地“非粮化”较普遍。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农业附加值,相对于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发展效益农业更具有诱惑力和竞争力。但保证一定的粮食生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流转土地全部用于非粮食生产,会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五)土地规模流转比较困难。由于农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要流转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既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也加大了规模流转的难度。受国家政策补贴方式的限制,不种粮的、甚至撂荒的都可按承包面积获得各种惠农补贴,加大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之还有部分农民把土地视为生存保障,不愿转出。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农业开发又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造成真正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的较少。

三、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因地制宜,搞好引导,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搞好确权登记,夯实流转基础。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做到承包地块、合同、证书、台帐“四相符”和“四到户”,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流转打下坚实基础。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流转程序。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土地流转尤其是规模化流转必须签订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否则流转无效。实行流转合同登记、鉴证制度,通过合同登记、鉴证,及时发现和纠正流转双方违反法律政策的约定;对以转包、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要及时办理权证变更手续。

(三)健全管理体系,搞好流转服务。各级政府应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权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重新审定农村经管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落实好编制、人员、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把土地流转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市、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法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有序流转。一是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市、区县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土地流转信息网,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及时收集、反映农户流转信息。二是建立价格评估指导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估、发布土地流转指导价格,促进土地流转公平公正合理。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进入流转市场的经营主体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建立风险保障金,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四是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并委托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利益的长期有效联结。

(五)建立支持机制,鼓励土地流转。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货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加大对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风险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的财政性投入力度。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连片经营500亩以上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优先扶持,并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规模承转耕地100亩以上进行粮食种植的给予财政补贴,这既可以保护粮食种植者的积极性,又能使一批流转土地最终进行粮食生产。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并迁入城镇定居的农民,应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建立政策性投资和担保体系,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向现代农业发展集聚,建议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打捆各类支农资金和土地出让收益作为注册资本金,主要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开发,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行为和农村各类权属证明质押融资以及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等。

(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农村土地流转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配合,完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区县、乡镇和村一级要加大协调力度,认真协调解决行政区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健全部门工作责任制,将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逗硬督查考核,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落到实处

下载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区农村土地违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 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 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启示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启示 摘 要 如今中国的地方政府所担负的债务越来越多,可以说十分的危险,这不得不让很多人越来越关注,并予以重视。 本文提出致使地方政府所担负的......

    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作业 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

    医患矛盾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近几年来,各地医疗纠纷冲突案件不断增加。不少地方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演变成暴力事件,医患之间冲突已经成为一场两败俱伤的对抗,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并......

    区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5篇模版)

    重视法律援助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在法治不断完善的今天,打官司难,尤其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应如何得到切实保护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发的《法......

    区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调研[大全5篇]

    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在法治不断完善的今天,打官司难,尤其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应如何得到切实保护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发的......

    中国农村土地违法现状及相关对策

    试探中国农村土地一些违法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可耕地人均占有量低,土地科学利用率不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将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

    违法建设现状与对策

    违法建设的现状及对策随着江东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利益日益巨大,由此引起的违法建设滋生蔓延。针对今年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江东区违法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