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12月14日我有幸聆听了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行走中的数学问题课
2013年12月14日我有幸聆听了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行走中的数学问题课,颇有感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吴老师的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置的,更不是为所谓的“体现课程标准”而设置,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情境,由此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能力。
在上新课之前吴老师让学生先来演示行程问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等,以及两地的路程与物体的关系,对于初学的学生 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教学时,吴老师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A、B两端,同时出发,迎面走来,在表演时,叫他们站在相遇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刚才的情境中,蕴含了那些数学问题,怎样求AB两地间的路程,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方向(相向而行),两人同时出发(在相遇时两人用的时间相等),求AB间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两人行走的路程,而求AB两地的路程还是两人行走的路程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解决这类基本题时,已不觉得有任何难度。在教学时,吴老师充分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不同速度的两个物体同向而行时间相同,会发生的数学问题,即经过一段时间,两物相遇的路程就是它们所行的路程和。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了吴老师这节课后,我觉得收获非常大,也感悟出一些心的东西,感觉在教学上我像突破了一个新的瓶颈,有了较大的进步。
我以为数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属于数学本身的魅力,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那如何培养呢?我以为应该让学生思在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要在有限开的课堂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就一定有“放开”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先做先想,然后再“收”回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
第二篇: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有感(最终版)
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有感
龙港十小 曹海鸥
作者简介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秋爽,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李惠玲,北京小学数学教师。
内容简介
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述,第二部分是“数与代数”领域解读,第三部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解读,第四部分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解读,第五部分是“综合与实践”领域解读。在每个部分中,以“关键词+新在哪里+吴老师解疑+精彩课例”的形式聚焦新课标,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注重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注重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注重结合课例来解读新课标。它以“学习新课标”为主题,以“新课标的理念和课程的四个领域”为主要线索,以“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为看点,由吴正宪团队的多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谈感想,许多论点又有教学实践的片断做支撑,便于读者理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学习、领会新课标,会有很好的启发,所以它是学习新课标很好的参考读物。
精彩分享
1、数学的学习就是学生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生疑——解疑——生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问许多问题,尽管有时我们把握不准,尽管有时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但也应该让学生提,从而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倾听、筛选。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学会反思和追问。
2、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思想要真正使学生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总是从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从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在不同学段的要求,逐步渗透模型思想。比如在第一学段,可以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能学会用适当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现实情境中的简单现象,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在第二学段,通过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出更为一般的模式表达,如用字母表示有关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总结出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总之,对模型思想的感悟应该蕴含于概念、命题、公式、法则的教学之中,并与数感、符号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紧密结合。
3、对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是学生能否全身心投人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考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不全面和不尽完善之处,但那是他们对事物最本真的认识。教师抓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特点,给予恰当的评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建立起联系。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建立自信心。
4、学生学习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5、小学生由于认识的深浅、思考的角度、生活的阅历、个性的差异等因素,必然表现出理解的差异、创造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独特;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的习题,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读后反思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我很庆幸我做了一名教师,更庆幸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与数学邂逅是我最值得感恩的一件事。这段时间,迷恋上了吴正宪老师,连续几个月都看她的书。这个月与她一起走进数学新课标,让我在这次《三角尺的再认识》磨课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想,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与老师平等对话中不断感悟、逐步开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带领着学生不断思考,体会着思考的快乐与幸福。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课堂绝不能丢了它的魂。教师不仅要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从知识的结果和过程,追溯知识的来源。还要在备课时,不断深挖源头,只有清楚知识的源头和发展,才能在课堂上自信、沉稳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和交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共同建设智慧课堂。
书中在数与代数这一章节提到,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与实际的联系十分紧密。我想,函数思想不仅体现在数与代数的领域,它其实也渗透在其他各个领域里,如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积的变化规律、折线统计图中数据与点的一一对应等,要善于做一个用心之人,在点滴中渗透函数思想。
虽然之前,我也读过新课标,但《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教学,让我在备课之初会多问几遍自己为什么,关于知识、关于学生、关于课堂呈现。在上课时,会更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还会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思想。并从他们的思考里,得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能更好地做到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第三篇:吴正宪《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估算》观课报告
一年一度的研修开始了,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通过学习收获颇丰。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上课伊始,吴老师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估算中学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吴老师如此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无形之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面的探究中。
学生在学习估算时大都是与生活脱节的,感觉无用的,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也会由此不正确的想法。吴老师充分估计到这些情况,所以在教学估算时,吴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研究估算?估算有什么方法?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准确计算?如何估算?估算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要往大里估算,什么时候要往小里估算?……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这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老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果说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那么在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为估算方法命名的活动无疑是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舞台。她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就顺着学生的问题一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接入了学生的所有问题,同时也完成了新知识的授课任务。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吴老师接着说了个反例,学生很本能的摇头反对。吴老师这样设计,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贴进学生的生活,感悟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估算大象的体重这一段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吴老师让学生迁移已有估算经验,自主尝试估算大象的体重,然后让学生充分说明方法,并让学生给自己的估算方法起名,于是,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连凑调估、四下五上估都出来了,课堂上趣味横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虽学生起的名字不是很规范科学,可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正是这种做法,让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不同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吴老师并没有说很多话,只是关键处引导,并对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练习课上,吴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竟,选择合理的估算,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进一步体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吴正宪老师始终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再次回顾课堂上师生的那种自然、亲切、轻松、和谐的氛围,真是让我感叹良久。对照自己的教学,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我的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 我想,除了在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我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第四篇: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福源小学李彦萌
通常人们提起数学课好像就是“计算、逻辑、严谨、科学”,此外再无其它印象。近日有机会在滨海新区塘沽大剧院观摩了全国小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估算》,才感觉原来数学课也可以如此美妙,吴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唤醒了数学的生命,也唤醒了数学课堂的生命与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即生活情境——数学问题——探究解决——生活问题,既让人看到了数学的核心——“问题”所在,也让人们看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这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既理解了数学,又训练了思维,而且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特级教师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而且在于他们的教学细节、教学过程中对课改理念的体现与实践,裁判的智慧与巧妙。
第五篇:侯延蕾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心得体会
“吴正宪老师解读
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学习心得
秦皇台中心校
侯延蕾
4月26日
4月23日我们数学组的七位成员有幸参加了“吴正宪老师解读数学新课标专题活动”。这次活动的安排是:上午由六小的吴朝霞老师和吴正宪老师分别执教了一节分开课,下午吴正宪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
通过这一天的活动,我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意义非常大,对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起着很强的引领作用。很感谢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和教育理念,同时也有莫名的感动。下面结合吴正宪老师的执教的《重叠》课上渗透的教育理念和对吴朝霞老师执教的《方向与位置》的指导方面上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1、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
排队:班里有一名学生队时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也是第5个,问这一列队伍有多少人?学生回答:10个、11个和9个。老师不是急于给出答案和讲解,而是让学生上黑板上通过列式和画图的方法来自己探索真正的结果。引入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一点要好好地落实。
(1)至于对排队的操作只是让学生画和列式,并没有让学生一个个全拉出来排队,那样看真正来很热闹,好象是学生参与了活动,吴老师讲到那样做充其量只是经过,不是活动。由此,我们理解到了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能为了一时热闹而设计“充其量只是经过”的无效活动(假活动)现象。
(2)对于
“≯ ︳ ︳ ︳ ︳ ① ︳ ︳ ︳ ︳”的处理,让学生说明白为什么要划掉前面那一个,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其实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吴教师说她太喜欢这个≯了,因为只有学生发现了错误,才又划掉了最前面那个,在错误中学习,学会思考很重要。有了错误,才好反思,才会进步!是啊,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容忍学生犯错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调整,掌握解决数学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相信学生会一点点的进步和成长起来。
2、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和想法让学生当面对质。
当学生在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时,出现了不同的列式:“5+7-2”和“5-3+7”时,让学生当面对质,其他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参与了进来。我们时常苦恼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都讲到重点地方了,学生有的还在做小动作,没回过神来,其实,关键还是在老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好,不能老是怨学生,问题出在老师。我的课堂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答案不一的时候,我经常是开始先让学生去说,说着说着自己就又参与进来了。
3、问题设计要有挑战性
问题设计没有挑战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吴老师的课,我才体会到:问题设计不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是最好不过的了。
4、聊天式的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吴老师觉得上课的时候不能“太正经”,要真正放下老师的架子,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是啊,如果学生觉得我们高高在上,老师是老师,学生与学生;还会轻松地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探索吗?
还会说出:“老师,我们再继续上吧!”“老师,我们下午还上吧”!“老师,我们合影吧!”这样的话吗!学生上完吴老师执教的课后恋恋不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强烈的震憾,深感自己对课堂教学理解的粗浅,给我留下深刻的反思。
反思:
1、为什么我的课堂气氛老是很沉闷? 2、为什么在课堂上一讲就讲多了?
3、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感觉到下课铃响了,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