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聆听名师讲座 感受数学魅力——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 感受数学魅力
——聆听吴正宪老师专题讲座及观摩课活动有感 乌江镇中心学校 张建军
2017年6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张掖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甘肃省项目第六次专家支持活动,在本次专家支持活动中请来的专家是来自北京的身兼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吴正宪老师以及她的专家团队。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进行了小学数学工作站的课例展示、主题引领以及互动研讨:她向大家展示了数学课例——《小数的意义》;做了一场专题报告,题目是:《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学数学》。
带着一份热忱,我用心去“领略” 吴正宪老师的精彩报告,吴正宪老师《做有感觉的数学老师——和学术一起学数学》让我心境豁然开朗;带着一份期待,我用心去“品”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名师用她独特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纷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的魅力,也深深为她在讲座和课堂中表现出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维,人格魅力叹为观止。她“凝心聚力,永争一流”的敬业精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聆听了专题报告,观摩了课例展示,参加了教学研讨,暗自思忖,感触良多。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我要以吴正宪老师为榜样,树立牢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需求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满足了,那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氛更好,最终将课堂的质量提升到最好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体察儿童的学习需求,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交往等去满足学生需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终身学习,兼具知识和人文关怀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基于儿童的需求的学生观、教学观、师生关系。
在此次专题讲座中,吴正宪老师谈到,学生最需求的是教师的关爱和课堂的安全感。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让孩子倍感亲切和温暖,这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宽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在安全的课堂中,他们的个性才得以张扬,他们的才能才能得以展示。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一个真正爱孩子、爱教育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关注孩子需求的人,把握课堂的主动性,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此次专题讲座也为学校校本培训指明了发展方向,丰富了校本培训内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帮助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正如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工作站一样,他们发扬团队精神,及时沉淀、提炼知识的钻研精神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要在服务中不断历练,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研究中沉淀自己。
在名师课堂中,由吴正宪老师为我们现场教学的一节课——《小数的意义》,这节课特点是:理念新,定位准;设计巧,教法活;视野宽,目标全;过程实,效果好;挖掘深,亮点多。虽时过多日,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辩论质疑,老师们忍俊不住的笑声,情不自禁的掌声,还在耳畔回响。老师在课堂上进退自如,机智幽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分享、碰撞的空间,恰当的评价,适时的激励,精妙的设计,巧妙的生成,让老师们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无不给老师们以启发和引领。一节好课,不仅关注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更关注他们是如何获得;不仅关注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发展,更关注他们能力发展的延续性;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更关注他们学习经验的可持续发展。
吴老师给我们呈现的《小数的意义》一课简约而不简单,课堂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全课没有用一张幻灯片,却巧妙地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敢想,敢说,会想,会说的氛围。利用圈圈圈出了知识难点,圈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孩子们培养数感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我记得吴老师在上课中不时的自然的流露出很多激励学生评价语,让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信心,如“真是服了你”、“恩,你真够水平”、“我喜欢认真思考的同学”、“你提的问题真有价值“、”我发现你回答得特别清楚”??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对于孩子们的错误回答,吴老师从未有过一句“错了”,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四十分钟很短,孩子们余味未尽,一直不肯离去,此时此刻孩子们是开心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不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吗?
吴正宪多年来一直在为小学数学课改做着努力,她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吴老师是一位善于教学的老师,课堂上的吴老师面对学生的课堂预设成竹在胸、课堂生成游刃有余,面对意外的情况巧妙应对,这与她扎实的业务能力是分不开的。
宝贵的一天虽然很短暂,但吴正宪老师给予我们的启迪很多,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能够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善于发现自己有价值的经验,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规划,同时她也在用心感悟教育,在不断的体验和反思中做一个有感觉的数学老师。
第二篇:吴正宪讲座有感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感
9月25日有幸聆听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通过吴正宪老师3个小时的演讲,我看到她创造了孩子喜爱的课堂。我幸福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她被誉为“爱与美的旋律”,她就是数学天堂的使者!她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希望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田,温暖润泽了老师们的心房。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习到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例分析,通过吴正宪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位小学数学专家的教育理念及心得。总结出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真心地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因为“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吴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教材、学生、课堂,教育者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让自己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变化中积累成长智慧。最后,教育者还应该善于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点滴的体会都是智慧的积累。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
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吴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着什么是创造。她说过“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智慧共生的舞台,做‘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的追求。”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学习,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第三篇: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曙光小学
毛雪霞
蒋军晶
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2010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各地执教研究课、讲座300余节次。出版专著《打磨课堂——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蒋军晶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小学生老舍读本》《耕读缘写作教材》《新经典日日诵(第9册)》等,即将出版专著《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和孩子聊书吧》《你不能错过的儿童文学经典》等,发表论文、案例100 余篇。
在本次“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 新课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会上,蒋军晶老师执教了《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并作了《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介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上千位与会老师为蒋老师纯熟的课堂教学技巧所折服,为巧妙的教学设计而击掌。他的专题讲座更是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诙谐幽默,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学视野,独特的思考角度都在传递着正能量,引发热效应。课堂情境不能一一再现,我主要谈几个精彩的片段。
精彩之一:运用课堂提问、交谈、讨论等,探明学生的前理解。
【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先把课题读一下吧。
生: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这个题目里包含了一个地名。
生:维也纳。
师:听说过维也纳吗?
生: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
生:维也纳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师:是的,许多家喻户晓的音乐家都是在维也纳出生或者在维也纳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你知道贝多芬吗?
生:知道。
师:知道李斯特吗?
生:知道。
师:关于维也纳,你还有什么了解?
生:我在电视中看到过维也纳金色演奏大厅,金碧辉煌,非常漂亮。
师:是的,在金色演奏大厅里经常会有世界顶尖的演奏家和乐团演绎经典的音乐作品。维也纳是音乐圣地,一说到维也纳,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闻名世界的金色维也纳大厅,想到那些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想到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下面请你们再仔细读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待会儿说说你们读了之后的感受。
在教学中努力探明学生的“前知识”“前理解”,对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中,无论是课的开始阶段,还是聚焦、深入学习重点段的时候,蒋老师在“教”之前,都会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读后感。学生说的还真是深浅不同、角度不同,因为每个人 的“阅读先见”是不一样的,因此,阅读的感受、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教师在“教”之前让学生先发表看法,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阅读的成就感,因为每个层次的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教师从中可以获取设定教学起点的依据,然后确认和调整后面的教学问题。针对课题中的“圆舞曲”,蒋老师估计到学生难以理解,就播放了一段圆舞曲,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舞曲就是跳舞时配的乐曲。
精彩之二: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推进思考,深入体验。
【冲突一】解题后,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篇描写维也纳生活的文章,会写哪些内容呢?默读,思考,《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写了什么呢?
师:你读这篇文章过程中,头脑中时时会浮现一个词。生:是音乐。
师:那我们来梳理一下,作者在文章中到底写了什么?
生:写了鸟叫声。(师板书“鸟叫”)
生:写了花钟。(师板书“花”)
生:写了维也纳的一条小路。(师板书“路”)
生:写了维也纳酒馆里的一个老汉。(师板书“酒馆”)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写维也纳,写得很特别,他不写闻名世界的金色维也纳大厅,他不写那些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他不写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他写什么呢?他写鸟鸣,写花钟,写小路,写 老汉。更奇怪的是,他写鸟鸣、花钟、小路、老汉却仍让我们一次次想到“音乐”。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鸟鸣”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花钟”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小路”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老汉”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分组研读有关段落。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怎样的问题能照顾到差异,能吸引各个层次的孩子参与表达并使他们都有相应的进步呢?我们来看看蒋老师最后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首先,这个问题是在探明学生“前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太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孩子不屑一顾,太难的问题,大部分知难而退,而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其次,这个问题具有巨大的弹性空间,有明显的开放性,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参与。“鸟鸣”“花钟”“小路”“老汉”和“音乐”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人理解得浅一点,有的人理解得深一点,但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老师引入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相吻合的冲突信息,使学生认知失衡,从而挑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冲突二】
在小组汇报交流后,蒋老师又用一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第二轮的认知冲突。
(1)文章为什么不多写婉转、嘹亮、悠长的鸟叫声,而去写那些难听的鸟叫声?
(2)花与路根本没有声音,为什么会让人时时想到音乐?哪些 事物让人想到音乐?
(3)小酒馆里的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不写小伙、姑娘、孩子,而要写老人,甚至还写一只狗?
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再次研读课文,蒋老师用一系列的追问引领学生慢慢走进文本。
【教学片段三】
师:这段话写了“小路”,“小路”和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段话写了在维也纳的小路上开车,很容易想到音乐。
师:这段话里说:“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难道这一路上有声音吗?
生:有啊。
师: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中写到声音了吗?(生答“没有”)
师: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作者看到了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这是声音吗?
生:不是。
师: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作者看到了开满花朵的树,这是声音吗?
生:不是。
师:是啊,这一路上有许多景物,但没有声音啊。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音乐呢?
(生再次停顿、迟疑。)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音乐呢?
生:作者在那样美的街道上开车,心情很舒畅,心情舒畅了,就会想到音乐,因为音乐也是让人感到很开心的。
生:是的,我也认为不一定非得听到声音才能想到音乐,看到美好的景物也可以想到音乐,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生:因为这是一个音乐王国,在维也纳人眼里,一切都跟音乐有关,一切都跟音乐有联系。
生:在维也纳旅游的人,会被那里的环境感染,看到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想到用音乐来表达。(掌声)
四名学生的不同回答,谁对谁错呢?都是他们自己的见解,都很可贵。
这段的教学蒋老师没有就此打住,他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车在这些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你想到了什么音乐?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你想到了什么音乐? 看到一座宁静有精致的房舍,你想到什么音乐? 看到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你想到什么音乐? 就这样带学生走进了文本,体会了内涵,蒋老师又把学生带进了省略号:他可能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音乐?
在这里,我们看到,想象,不但读懂文本,还把书真正的读“厚”了。
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启发别人以及被别人启发,这 在蒋老师的课里体现得很充分。作者驱车行驶在一条没有声音的路上,为什么总会想到音乐呢?有的说因为在那样美的街道上开车,心情很舒畅,心情舒畅了,就会想到音乐;有的说“我”是被那里的音乐氛围感染,看到美好的东西,本能想到用音乐来表达„„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促动。差异教学的意义就在这里,教师尊重差异是第一步,了解差异是第二步,关键是第三步“利用”差异。
精彩之三
在学生充分交流理解的基础上,蒋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圆舞曲伴奏下写出对课题的理解,音乐停,笔就停。学生很快开始。
音乐停后,他让全体学生起立,读自己所写内容。没完的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果你的角度跟同学所读一样,表达不如他,就坐下来,如果角度一样,表达比他好,就站着。学生开始汇报。一位学生读完后有个别学生坐下去了,站着的学生越来越少,他们的回答也越精彩,受到台下老师的阵阵喝彩。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首先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这个小练笔培养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倾听他人说话并判断其话语含义的能力。
蒋老师的课我们无法还原,但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是他能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各种感官都发挥作用,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第四篇: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德育魅力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德育魅力
义县文昌宫小学 杨东慧
九月丰收的季节,有幸参见了由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沈阳市书生教育书院主办,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辽宁省实验学校沈北合作学校承办的“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德育创新专家报告会”。
此次我们十名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目的为更新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思维的创新,不断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班级管理队伍。为期两天的培训,我们聆听了三场高强度的报告会。主要内容有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的《自育自学的基本理念和操作原则》;盘锦市魏书生中学校长吴现新老师的《学校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理论和策略》;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张国宏老师的《班主任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基本策略》。
三位主讲老师风格迥异,有的从理论的视角谈论德育工作,有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亲历的一些鲜活的事例阐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获得全场掌声与喝彩,吴现新老师运用大量实例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学校德育技巧;张国宏老师的使我认识到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三位老师可谓中国教育阵地上的常青树,是教育的领航者,虽然经历了数年的风霜雪雨的洗礼,却依然挺拔伟岸。他们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实践经验犹如旗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我们深刻的感悟到职业责任、家庭责任都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下面我想谈谈听魏老师报告的体会:朴素精干的魏老师那幽默诙谐,精当干练的语言,那睿智的思索,精辟的见解,如磁石般深深吸引了我。随着他侃侃而谈的演讲,我时而凝神静听,若有所思,时而开怀大笑,由衷佩服他平常人不具有的爱心,佩服他民主和科学地管理班级模式,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得我们学习效仿。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在教育实践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老师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是魏老师制定班规的原则。让学生管理好自己,班级就容易管理了。魏老师轻松地说,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是他的三头六臂。
在我当班主任的日子里,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全员参加的原则,不管是什么活动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班干部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每到开学,班上就举行班干部竞聘制,由孩子们自己推选出责任心强、做事认真、思想好、对自己要求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工作,然后对他们具体分工,让他们明确具体的职责,并教会他们工作的方法,知道并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在一周一次的班会上,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就及时在班上给予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工作有失误时,就细心的引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克服缺点,树立信心。个别事情放心、大胆的让他们去做,信任他们,支持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能力。班上的大小事情学生都能自主解决,如装饰班上的班级文化、安排值日、大扫除、办板报,他们都能做的有模有样。即便是老师不在的时候,小干部们也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管理好班级各项事务。同学们都想为班集体出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思索“中创新。一个教师,只要真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学生也将受益终身。工作原本就是一种享受,因为学生是那么可爱!爱生活、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只有播下爱心的种子,才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知识,学做人。如果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奋斗的快乐,我们的能力不也就发挥到极致了吗?感谢生活,感谢学生!我会把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
专家的精彩报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源于实践的经典案例,更为我们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并且可以借鉴的管理模式。通过培训,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培训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满激情与爱心、讲究策略与方法,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化学生,更好地践行“创新德育思维更新育人观念”。
第五篇: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教师:高忠娥
2015年5月23日和2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数学翻转课堂现场展示教学模式观摩活动》。来自北京的吉春亚、江苏王红梅、甘肃傅平,这三位特级教师分别为全体学习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示范课,并做了教学报告,收获一些语文翻转课堂的知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受益匪浅。
三位教师精彩纷呈的讲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们虽然观点不同,性格迥然,但是她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出口成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让我深深为此折服。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来自北京小学的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我深感教师职业内涵之广博。
王宏梅老师《基于全脑理念的教与学》让我了解到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学与教顺序的颠倒,其实教与学环节的辅助是不能缺少的。去过杜郎口中学参观的人只领略了白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光鲜亮丽,游刃有余,却没有看到他们为第二天课堂展示的翻阅资料精心准备完成导学案的样子。所以,课堂前的自主学习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预习资料,预设练习,问题探究提示都要提前准备,要求都让学生了然于胸。只有精心的预习准备,学生才能找到所学的重难点,疑惑点,使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目的,有意义。结合学习我归纳了几点不成熟的收获。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回味无穷。
三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课例体裁不同。吉春亚老师执教的是古诗《乞巧》,王红梅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的《海伦.凯勒》,傅平老师执教的是写作《青青子衿,低吟潜唱、、、让习作反转,让缄默的心灵放飞诗情画意》,教师们教学风格不同,课堂上精彩不断。吉老师循循善诱,激情四射,王老师厚实稳重,傅老师清新有活力,方法新颖,带着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写作。三位老师的教学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奥妙。但是,三位教师又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坚守不变的东西。
1.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教师只在有疑难处点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吉老师执教的古诗《乞巧》,这课的重难点、难点是理解诗意、重点字意以及诗中蕴含的道理。吉老师指导学生从理解难懂的字义、逐渐过渡到理解诗句意思,在教学此部分时水到渠成把教学的难点化解,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袋很容易理解了诗意并懂得了道理。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教师只在重点、难点处稍做点拨,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幽默。
课文朗读的指导,品味词语的教学、概括课文内容、以及体味写法、练笔训练等无不体现了扎实、有效的特点。老师们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原点的思想,在王老师所执教的《海伦.凯勒》一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有益的思考。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说归纳段意伤神枯燥,但王老师运用了我是“小诗人”激励学生大胆总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平实的教学报告引领我们的成长
三位特级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做的报告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扇窗。
吉老师对古诗教学的研究让我们感觉到,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可以为学生打开了解古代文化的视野,引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语文课的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一直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一提写作就头疼。傅老师的心理描写法:内心独白法、梦幻再现法、环境猫写法及心理描写法,通过不同的写法练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读者。童漫教学,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习作的兴趣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一幅幅漫画让学生在想象、猜测的过程中精彩不断。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断向前走,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表达。
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是扎实有效的培训,相信我们能尽快成长起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