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

时间:2019-05-13 09:3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

第一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建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和任务,而是中国未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其实,深入探讨毛泽东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音符”可以从毛泽东思想中寻找现实答案和鲜活事例。

一、在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重新唤起全国人民的共产主义信仰、统一认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以从延安整风运动中寻找答案

(一)共产主义信仰的性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等。

只有共产主义信仰才是科学的正确无偏的政治信仰;当别人迷茫时你清醒,当别人疑惑时你坚信;共产主义信仰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共产主义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前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的政治信仰彻底崩溃,失去了原有的精神支柱,失去了统一的政治信仰,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土崩瓦解、四分五裂,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前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越来越盛行,马列主义等政治信仰逐渐从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淡化。长此以往,个人主义必将成为主流思想,团结一致氛围必遭严重破坏,背“和谐”而驰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其实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是谁高举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领导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打败了凶恶的敌人,把中华民族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又是谁在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带领我们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整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的,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忠于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

只要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就有了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追求,全社会自然能和睦相处、共同奋斗。

(三)延安整风运动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共产主义信仰的作用

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延安整风在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增强了全党的共产主义信仰,并进一步成熟起来。

(四)延安整风运动的方法和效果对现在教育活动的启示

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贯彻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我党大规模政治教育的先河,其方法及效果已经对现在的教育活动给出了详实而明确的答案。

二、在内部矛盾尚未完全化解、各种冲突依然存在的今天,如何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探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受到启发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为生产力还比较低下,所以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原因固然错综复杂,现实中的各种冲突追根溯源却有诸多相似点,即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摩擦和因物质经济利益产生的纠纷,国际间的冲突也大多围绕物质和文化交锋。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当前社会充满着矛盾,小到家庭邻里间宅基地等问题争执,大到区域间土地、山林、水 面权属的纷争;和谐社会首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需要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要对具体矛盾作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否认、回避或者掩盖矛盾,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于推动五十多年前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十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时期,国内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人民闹事。而我们的干部一听到闹事,就想到敌人,就要实行专政,用对付反革命的办法用到闹事人的头上;对各种思想问题,就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加以压制。毛泽东及时地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重大命题,把它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主题指导下,人民内部矛盾得以正确区分,处理起来也就得心应手,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得以及时消解,和睦共处的氛围得以形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

(四)深入探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利于又好又快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许多重大思想和基本方针,今天仍然适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矛盾的转化问题。第一,不能激化矛盾,而是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第二,要防止将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而要努力将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i。毛泽东把这个问题称作“牵动大局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方针”。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针。

三、在反腐工作如火如荼、腐败分子前赴后继的今天,如何有效遏制腐败可参照刘青山、张子善案

(一)腐败的性质及新时期腐败的主要特点

与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腐败问题” 是指[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混乱、黑暗,即政治腐败。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上个世纪80年代,腐败的主因是价格双轨制产生“官倒”。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官员腐败则更主要地表现为大规模的农村圈地运动、国企改制、房地产开发中上下齐手。而现在,在传统的手法之外,贪腐官员们更倾向于打一些“擦边球”。比如在由“熊”到“牛”的股市中,利用自己的职权获取干股ii是比较通行的做法之一。

(二)腐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腐败是社会存在的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最大政治风险源,它

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腐败行为所引起的后果是腐蚀社会有机体,破坏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和谐关系。因此腐败阻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枪毙刘青山、张子善对于解放初期腐败分子的震慑作用

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为了贪图享乐而丢了身家性命,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全体社会公民尤其是各级干部会从刘青山、张子善的下场上看到了贪污的严厉后果,就能有所警戒,回心向善。特别是那些产生了贪污念头的意志薄弱者,就能因此悬崖勒马,打消念头。

(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应大力借鉴刘青山、张子善案

50多年前,在公审刘青山、张子善的大会召开之前,曾有高级干部考虑到刘、张两人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向毛泽东说情。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两百个、两千个、两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也难怪有老百姓说,这两个人头换来了中国官场上至少20年的安定。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极广,不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国家、社会、其他组织包括个人的发展均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活“教材”,其思想火花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的所有力量,灵活运用古今中外的学术理论并能与时俱进加以创新改进,而并非探讨毛泽东思想就能一劳永逸,包揽全局,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却是任何理论专著都不能取代的。

i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七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中有一句原话: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ii “干股”是指股东不必实际出资就能占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份额的股份。我国法律规定: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当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因此,我国不存在所谓的“干股”。

第二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他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要求。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工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大有作为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把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方针。在教育系统要想办好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职工和工人这三支队伍搞好三个育人。工会作为高校最广泛的群众组织,团结三支队伍,共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在保持学校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靠工会,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党、政、工领导共同的责任。工会是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环节。工会组织必须把握大局,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思想,从政治上、思想上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把坚持党对工会组织的领导和发挥工会组织的四项职能统一起来,要以人为本,满腔热忱地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协助党支部做好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同时,维护好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对个别教职工的特别困难要实施帮扶措施。

工会要坚持依法治会,规范自身行为,增强组织活力。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改革、完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根据本单位实际和教职工的意愿,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推进工会组织的群众化和民主化建设,努力把工会建成“教工之家”,成为教职工群众信得过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通过这些把广大教职工团结起来,形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力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

二、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切实履行基本职责,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基础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责无旁贷要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始终放在自己工作的突出位置,具体地讲,重点是突出“三个维护”,即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民主、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合法权益。这“三个维护”是新时期教育工会工作的基本支柱,是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保证。

1、维护教职工的政治权益是教育工会突出“维护职能”的根本任务。教职工的政治民主合法权益集中表现在“知校情、参校政、督校事”。目前正在推进的校务公开是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发展与深化,工会的职责是做好监督工作,并促使落实这一工作,通过校务公开使广大教职工知校情,并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关心学校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参与和携手解决学校发展的难题,依此,提高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努力奋斗。

2、维护教职工的经济权益是教育工会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师已经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但是,随着学校用人机制的变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广大教职工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要适应和承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而且必须适应和承受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校内聘用制的深入开展,也不可避免地触及部分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对此,工会组织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教职工端正心态,适应改革的形势,另一方面要关注出现的新动向、新变化,相应采取新措施,保护和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利益不受大的损害等等。

3、维护教职工的文化权益,大力推进教职工队伍建设。工会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根据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要坚持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师德建设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持久地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和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活动和各种劳动竞赛等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并努力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实效。通过这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基础。

三、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注入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教育各个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校园掌舵人带领船员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的和谐发展入手:

1、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三,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变成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2、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

3、学科间的和谐发展 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各学科自然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考试科目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均为副科。由此,学科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无疑给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课程改革的学分制管理又为学科间的和谐发展搭设了平台。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4、“五育”的和谐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提出了“五育”并重,融合发展的思想。他指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仍然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3、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积极构建和谐、健康、文明、团结、互进、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对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打造沟通关爱的平台,构建和谐、健康、文明、团结、互进、互助的师生关系。

1、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递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建设者、塑造者。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是知识的传授,育人是道德的熏陶,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一脉贯通。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道德。他们“对于青年心灵的影响,构成这样一种教育,决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条例所能代替的。” 才高为师,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文化素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知识的总和平均每七年增长一倍,在爆炸式涌现的知识面前,一个教授若不及时学习充实和更新,很快就会陈旧落后。因此,在社会生活急剧变革的当代世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涵养、道德认知等都面临重大冲击,发生着不断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树立学习的观念,顺应整个变化的形势和步伐,不断更新知识、方法和观念,以开放和开阔的眼界接受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之前,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既要掌握人类文化知识,成为活的知识宝库,更要熟悉新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手段,善于把智力财富传给青年一代,激起学生心灵中的求知欲望和点燃爱知的火花。如果说教书是教师职业的话,教师更大的责任是育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个体成长的“雕塑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此,教师必须要使自己具有魅力,拥有崇高的思想和道德境界,有完善的人格,吸引青少年,即“在敢于担任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为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需要追求,了解并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如强烈的独立意识、略带偏激的批判性思维、丰富充沛的创造力等,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出发,正确对待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上的差异,启发、强化他们不断成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细致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行为、能力、爱好等,促进个体在群体中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相互陶冶。像关心自己的眼睛一样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并信任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善于运用不同方法,针对个体差异,诱导个体的学生动机,引导学生的行为,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宗旨。激励学生自强、自尊、自立、自信,在人本主义的育人环境下,锻炼学生确定发展目标、找到前进动力、开辟发展途径、探索前进方法。特别是在社会开放和观念激荡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教师更要承担起社会变动的思想疏导和指导责任,培养社会主义的公民观念、法治思想,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行为,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正确辨别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利益观,并给予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的正确引导,心理上的合理疏导,避免人际冲突,养成完整的人格精神。

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角色随着国内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表现出许多全新的现象。社会参与意识增强,注重自我发展,追求主体价值,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突出,平等观念明确,为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学生扮演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主要表现在明确意识到活动目标和方向的自为性,以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出发改造主体的自主性。主体性的获得不是自然的行为,必须在观念转变基础上,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逐步建立起来。首先,平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关系,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育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的过程,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活动民主化,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来参与学习。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转移、升华由挫折导致的需要受阻。再次,教师的激发、诱导只有引起学生的认同,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减少和避免强制式灌输,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以“引导”的理念去认识学生,展开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发挥学生主动性,增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必须完成四个转变:即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学生“学会”为主转向学生“会学”为主,以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以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个性特色。提倡并开展探索式、研究式和批判式的学习方法。

3、在人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创造性)实践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法》)这不仅是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国际竞争中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品质。创新人才是知识时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创新人才的创造性活动,才能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创新过程也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社会和人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体现自己的生活意义,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创新人才是具有追求创意的鲜明意识,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认识事物和把握机遇的敏感气质以及适应改造环境应变能力的人才。为此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本主义“三育人”模式就是调动教育的各种能量,根据创新的形成机制,提供创新的外部环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为取向,培养追求真理、不断超越的进取意识,主动、好奇、敏锐的个性品质,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态度品质以及良好的修养、自信心和危机感。

4、理解、宽容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自然需要解释,而人需要理解”(狄尔泰)。教育活动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相互影响、交流的精神活动过程,无论是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体,都是主体间的关系互动,带有明显的主观成分。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的实施方式在于倡导一种理解式地启发教育。理解的前提是沟通和了解。在教师为中心的关系中,学生和教师相对于对方都是它者,二者建立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成为纯粹的知识获得者。学生主体指导下建立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即我-你关系。师生各方并不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对象,而是看作与我讨论共同话题的对话者,在这个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在交谈、相遇,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和知识等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双方都在理解中获得了沟通和共享。”教师真诚地与学生交往、双方平等地了解和沟通,正确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宽容大学生的行为,认识到大学生不是圣洁的天使,也不是未曾雕琢的璞玉,大学校园也不是象牙塔,更不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密封箱。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扩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信息流和缤纷的外界生活,常陷入困境而无所适从,人格发展中形成激烈震荡。对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的生活和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并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武断和专横,也不对学生放任自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思自己的生活、展望自己的未来,做出有价值的选择。同时,学生也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教师共享。

5、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学生的个体发展更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既是知识的增加,也表现为精神的生长。发展人格、陶冶情操、公民养成、职业道德,建立温暖健全的人际关系,负有责任,成为有教养的人,这些都应该是每个学生必须在教育中养成的。重视德育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智育挂帅下,轻视思想道德修养、急功近利的危险倾向,德育的发展不要在一片“强化和重视”声中被“弱化和忽视”。获取科学知识只是手段和过程,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才是目的的观念。而美好生活的获得“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因此,只有培养知识丰富且品德高尚的个体,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为人类谋幸福,否则,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是一柄双刃剑,可能成为人类灾难和痛苦的加速器。总之,高校工会要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打造沟通关爱为平台,努力构建和谐、健康、文明、团结、互进、互助的师生关系。

五、积极大胆探索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的新途径、新方法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阶级性和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两个鲜明的特征。工人阶级的内涵已经深化,其外延正在扩大,加之人们的就业形式和就业行为多样化,其职业、身份的经常变动,如果继续恪守原有的观念,会人为地缩小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工会不从自身特点出发,有效地加强作风建设,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我们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正确对待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同时,进一步履行代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加大源头参与和维护的力度。在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同时,努力把教职工的物质文化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为构建和谐校园不断探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一定要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团结、创新、务实、清廉”。一定要加强团结。工会领导班子要讲团结、顾大局、识大体,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工运事业的发展为重,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勇于创新。“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工会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前瞻性,富于创造性。要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结合高校的实际,结合工会工作的特点,转变观念,闯出一条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新路子。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多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倾注真情来做好教职工工作,多为教职工办实事。工会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明,要带头讲正气,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严于律已,清正廉明。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大力巩固和完善现有的教育工会体系,把广大教职工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要积极争取党政的支持,促进有关困难问题的解决,力争做到教育工会组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新的形势,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赐于我们的大好机遇,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就是抓住机遇,实现教育工会工作新的突破,开创教育工会工作的新问题,而决不可坐失良机,贻误工作,辜负党和广大教职工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缩影,构建和谐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随着全区建设现代化津滨新城区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年来丰年村街以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深入思考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区的新实践

多年来丰年村街以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服务居民”的原则,以科学发展理念打破社区管理的旧观念、旧模式,不断探索旧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取得了创建和谐社区的显著成效。

(一)发展社区经济,实现富民强街工程新突破。积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和全区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寻找发展突破口,积极接受辐射,盘活现有资产,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二)优化社区市容环境,营造环境和谐的新气象。2009年为380个楼栋粉刷楼道、安装了防盗门;组建了社区保洁队伍;结合“环境整治年”,大力开展“社区是我家,环境美好靠大家”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进行环境大清整,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建立健全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市容环卫管理,落实责任,定期巡查,建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彻底改变市容环境卫生面貌。

(三)扩展社区服务,搭建人际和谐的新平台。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分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家庭的救助率达到100%。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提供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措施,使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充分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建立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帮扶机制,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确保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康复、就业及社会参与方面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使残疾人受益率达到100%。完善居务公开、社区民主评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四)强化社区平安稳定,打造秩序和谐新面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深化防控体系建设,细化巡控力量布局,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社区增配辅警,完善装备,强化管理;安装电子眼和防盗门,有效预防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健全和完善社区志愿者—治安组长—居委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坚持每月两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把各类矛盾解决在社区,化解在萌芽。建立社区信访联络员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反映合理诉求,及时有效地化解不稳定因素,社区居民治安满意度和安全感满意度达到100%。

(五)丰富社区文体活动,营造文化和谐新局面。健全完善社区文体队伍和文体设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文化信息服务站点设置率100%,为满足社区居民的网络需要,提供健康的电子信息网络服务。开展了红歌大家唱,军民联欢会,社区居民艺术节和居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党群和谐的新格局。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开展组织生活进家庭等活动,做到政治上从严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了解下岗、失业党员的生活情况、再就业意向,组织开展“送知识、送培训、送岗位”的活动,管活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联系单,对流出党员实行 “契约管理”。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建和谐社区、展党员风采”,“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等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的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愚昧,倡导文明新风。以“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为主题,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入户随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变管理为服务,发挥党员纽带的作用,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人际和谐。

二、打造高水平的和谐社区

实现东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是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区必须要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创建平安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满足社区需求为目的,把我街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按照市、区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到2011年构建和谐丰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依法治街全面推进,居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更加充分,登记失业率低于4%,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低保人口应保尽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社区文化品位明显提高,道德风尚更加良好,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社区建设走在全区前列;社区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安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社区市容环境明显改善,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进一步形成居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机关选派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到社区居委会兼职,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发挥各自特长,开创社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居住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确保和谐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二)以平安创建为基础,倡导良好的社区精神。一要提高居民素质。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崇尚文明新风为目的,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二要深入挖掘社区的特色,把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等因素融为一体,拓展社区文化的内涵,举办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整治社区环境。从解决社区脏、乱、差问题入手,加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搞好社区的绿化和美化,加强社区日常保洁管理,以丰新里和新泰道两个社区拆迁改造为试点,提升社区环境优美工程。并以点带面,用两年的时间,逐步实现社区环境“绿、亮、净、美、优”的目标。四要深化平安社区创建。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积极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体、治安委员会为依托、治安队为骨干,志愿者义务巡逻队为补充的群防群治网络,重点抓好出租房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积极争创“平安社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歪理邪说。要努力及时化解各种邻里纠纷矛盾。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合理解决利益诉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行业。大力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健、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政策、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服务。二是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服务功能。适应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面的服务内容。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保安保洁等社区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困难。强化技能培训,搞好就业服务,努力为社区居民再就业提供方便。

(四)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一是要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多指导、多协调、多服务,要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保证社区有人力、财力完成各项协办事宜,切实减轻社区负担。社区居委会要积极探索集中精力做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新路子。二是要培育社区自治意识,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实行居民事务公开,进一步落实社区的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和能力水平。社区干部要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探索社区自治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

(五)以满足社区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资源共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目标和共同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作者系东丽区丰年村街党工委书记)

社区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基层组织与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等部门或机构,为了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动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种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社区管理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

2、群众性;

3、综合性;

4、规划性;

5、层次性;

6、动态性。社区服务的概念:  所谓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 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是一种公 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包含哪些内容?  一是社区福利服务,它是针对社区特殊群体提高的服 务。首先是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服务。主要

第四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政方针的确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政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描绘了更加宏伟美好的蓝图,同时也给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前不久刚刚召开的省公司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上,省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毛日峰对公司系统团员青年提出了“积极争当„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楷模,始终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人生支柱;始终把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作为成才的根基;始终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始终把勇于实践、勇挑重担作为成功的阶梯;始终把精益求精、争创一流业绩作为追求的目标”的殷切期望,省公司团委也作出了“抓好„一项教育‟、深化„五大行动‟、加强„三大建设‟”的工作部署。这就迫切要求即将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团委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司系统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

当前,公司系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壮大公司实力,推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新的形势赋予共青团组织新的任务,新的理念必将推动共青团工作新的发展。公司各级团组织一定要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电力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围绕大局服务企业中心工作上,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青年提供有效服务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团的自身建设上,把工作的根本点放在抓工作落实上,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战斗力,努力实现公司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团结带领公司系统广大团员青年在推进公司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借此机会,我代表公司党委就团的工作提几点要求和希望。今天大会,团市委和省公司团委的领导还将对我公司的团青工作提出要求和希望,请同志们认真贯彻执行。

一、适应企业改革新形势,切实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团组织的凝聚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组织要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好青年,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身建设是基础。应该看到,当前随着企业改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团的自身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牢固树立“大团建”工作理念和全团一盘棋的思想,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推动和谐企业的建设。

要把基层团建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既要重视抓工作、搞活动,又要抓建设、打基础,要克服搞活动出效益,抓团建无所谓的片面认识。要按照创建“五四红旗团委”工作的要求,建立联创工作机制,在加强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团支部的创建工作。要结合公司机构的调整,及时调整团组织的机构设置,确保不管团员到哪里,团的组织就覆盖到那里。

要加强团内民主建设。团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进一步加强团内民主建设,是增强团组织内在活力的重要保证。加强团内民主建设是党建带团建的要求,是增强团组织内在活力的一条重要渠道,发展团内民主,有利于激发团员和团干部对共青团事业和青年工作的责任感,有利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完善团内监督。

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从学习中汲取能量和动力,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才能始终保持团组织的旺盛生命力和蓬勃活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新世纪共青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各级团组织尤其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争当学习型员工,使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广大团员青年中蔚然成风。

要加大团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改进企业团干部教育管理方式。广大团干部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学习、细谋划、会协调、善待人、严律已,在工作中做到“五多五少”: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负;多一点认真,少一点较真;多一点应对,少一点应付;多一点比较,少一点计较。当遵守《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守则》的表率,体现当代电力青年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

二、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

企业团组织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找准位置、有所作为,使团的工作真正做到企业需要、青年欢迎,才能真正充满活力。为此公司共青团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党政中心工作,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广大团员青年要做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积极贯彻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要求,真正把创新和创效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做出积极贡献;要围绕健全和完善公司安全生产、营销服务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体系,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言献策,率先垂范,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要着力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以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创新为突破口,以“号、手”活动、岗位练兵、五小攻关等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年员工开展项目攻关,推广应用创新成果,提高青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开展“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在安全生产上多作贡献。公司系统团员青年大多在一线岗位上,直接从事着安全生产工作。要认真结合当前的迎峰度夏和站际竞赛工作,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克服习惯性违章,防止人身伤亡事故,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完成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防范大面积停电的风险等工作实践中多作贡献,带头做好安全生产这篇文章。开展好团员身边无违章活动,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三个体系” 的建立健全,成为维护公司安全生产稳定局面的“尖兵”。

要结合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大力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光明服务队活动,拓展活动领域,丰富活动内涵,完善服务措施,强化规范管理,自觉投身“满意工程”建设、服务“三大战役”、“优质服务年”活动和“百问百查”专项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优质服务水平。要把握好台线绩效考核与优质服务之间的关系,确保在做好台线绩效考核的同时不影响优质服务工作。各县公司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团员青年进一步开展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活动,为巩固“两改一同价”、“户户通电”的成果,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和电气化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安全用电、科学用电做出应有的努力。

8月5日,省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毛日峰带领省公司有关部门同志,利用宝贵的双休日休息时间,顶着炎炎热日、冒着酷暑,驱车200余公里深入我公司控股管辖的铜鼓、宜丰、万载、上高等县公司营业窗口一线暗访优质服务工作,对窗口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优质规范的服务工作均表示满意,特别是对铜鼓县供电公司营业窗口的供电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日峰总经理的表扬既是对我公司系统优质服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公司进一步打好迎峰度夏战役,开展好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百问百查”活动、认真实施“满意工程”、积极参与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为此,公司所属各单位、部门,各县供电公司要以省公司毛日峰总经理暗访给予的高度评价为动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将我公司各项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要在促进队伍稳定上多作贡献。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系统管理不断规范,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利益调整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相应的队伍稳定的压力也在增大。团员青年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坚决执行不做有损于队伍稳定的事,不说有损于队伍稳定的话,在促进保持队伍稳定上起表率作用。要从共建和谐企业出发,当好员工群众的宣传员,大力宣传国家形势、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企业的改革措施和企业的实情,引导他们提高认同感、承受力,用自己积极的行动带动身边的员工,形成保持队伍稳定的强大凝聚力,在公司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推波助澜,勇做电力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

只有如此,团的组织才能摆正位置、明确方向,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格局之中,充分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也只有如此,团的干部才能胸有成竹、盯准目标,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谋求工作的新发展。

三、深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青年综合素质,为企业持续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智力支撑。青年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团组织要切实肩负起培养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历史重任,为企业发展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努力为青年服务。

一是不断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新一代电力青年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深层次矛盾的逐渐显现,以及各种国外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更为复杂,特别对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冲击也更为严重。各级团组织一定要紧跟形势变化,把握青年思想脉搏,配合党组织抓好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将远大理想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投身电力,立志献身电力,为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引导团员青年准确理解、全面把握、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坚决拒绝“黄赌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团员青年要自觉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自觉把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紧密相连,把个人成就事业的理想转化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扎实行动,把个人抱负转化为做强做大企业的强大动力。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公司和我公司2007年半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切实理解精神实质,增强理解力,提高执行力,不折不扣地把公司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全面完成公司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得到锻炼成长。

二是促进青年学习成才。青年只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各级团组织一定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积极为青年的成长创造条件,使各级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成才的摇篮。要利用和整合本单位现有资源,向青年提供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等信息,促进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提高;要进一步开展 “号”、“手”联动评选活动,完善青年人才表彰举荐体系,鼓励青年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拓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强化青年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广泛开展青工技术比武、导师带徒、QC课题研讨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团员青年职业技能和科技素养,为企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广大团员青年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拓宽知识面,切忌一张文凭定终身,防止出现重文凭轻技能的现象。在学习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五个结合”:与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相结合,与推进企业“两个转变”相结合,与建设创新型企业相结合,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设计相结合,与他人共同提高相结合。要保持虚心的态度,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不耻下问,向技能水平高的同行学,向有经验的同志学。要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利用具有钻研精神和创新潜力的最佳时期,发挥精力旺盛的优势,针对安全生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重点难点问题,只争朝夕,刻苦钻研,善于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各种难题,勇于成为本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争当优秀技能人才。目前省公司毕业生聘用制度、员工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省公司在推进人才建设中的重大举措,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竞争平台,广大团员青年一定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贯彻好、把握好、执行好,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凸显才华。

三是团结和带领青年投身实践开拓创新。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创造其应有的价值。团员青年工作经验尚不足、社会阅历欠丰富、经受的人生锻炼不多。各级团组织要面对这一现实,充分调动、发挥、保护好青年的积极性,组织和动员青年围绕公司党政提出的中心工作,积极实践,以适合青年特点的各种活动为载体,使其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增长才干。创新是任何事业发展的动力,青年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才能,各级团组织要带领青年勤奋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开拓创新,逐步解决公司在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成为电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承担起电力现代化建设的重担。

四、认真贯彻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重视、关心、支持团青工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平台。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培训、教育、引导青年的学校。大家知道,党委领导和指导各级团组织的工作,是《党章》规定的党委的主要任务之一,各级党组织必须尽到这个职责,将团的工作纳入党的工作的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以党建带团建”的精神。

一是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多给他们出点子、压担子,要及时研究、帮助解决团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要亲自过问团的工作。二是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要为团的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条件。三是要关心团干和青年的成长,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团青“双推”(即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作为入党发展对象;向党政领导班子推荐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提拔、任用和深造)工作,把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业务技能精、奉献精神强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督促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立足岗位,奉献成才,通过共青团这块阵地,培养推进电力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美好的事业激扬青春的风采,崇高的使命铸造青年的未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重任在肩、义不容辞。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大会,公司的团青工作在公司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实践中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公司的崭新业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政治文明以和谐社会为理想追求

中国古代素有崇尚和追求和谐社会的优良传统,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要而言之,下述思想颇具当代意义。其一,“太和”是最佳的和谐状态,是最高的社会理想;其二,“和实生物”,即和谐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其三,和谐需要规范,正所谓施政使民,贵乎“执中”,天地万物,贵乎“中和”,君子言行,贵乎“中庸”;其四,以“和”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标准和社会治理标准,“礼之用,和为贵”、“中和,道义由之出”,正是这种标准的体现。中国古代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影响既深且广,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最近,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1]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主张,既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理想追求富于创意的深刻表达。

政治文明的进步应该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整体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对此,我们可以从胡锦涛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段论述得到确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 这一论述既是对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关系的准确把握。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切努力所向往的正是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是主体(人民群众)与客体(公共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必然要求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和谐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是通过政治交往实现的,以政治参与为形式的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为形式的政治集团之间的交往、以政治对话为形式的国家之间的交往,都必须强调“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政治交往的根本要求。尽管政治交往的具体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和谐则应该成为其正常运行的一条主线。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而“民主法制”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主要标志,只有完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动力,然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安定

有序”的条件下进行。只有遵循积极稳妥的方针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然强调的是,公正与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正因如此,它便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没有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绝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公正与平等的政治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维护公正与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显然,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取向看,二者具有统一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文明进步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在社会质变时期通过社会革命,以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以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新的政治文明形态应运而生,并引起社会关系新的和谐。另一条是在社会量变时期通过社会改革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后一种情况下,政治文明的形态保持质的确定性,而其量则发生着局部性或阶段性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在量变的过程中达到新的和谐。政治文明的进步无论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还采取社会改革的形式,它都是以追求社会和谐为目标的,都不过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途径。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量变过程。其间,需要建设政治文明,更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无疑包括政治关系的和谐,并要求通过政治关系的和谐去促进其他关系的和谐。可见,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既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和谐社会以政治文明为构成要件

马克思曾就社会整体构成发表过精辟见解,他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整体结构三维划分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是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要素,其中物质生活制约着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物质生活具有重大反作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其所以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它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在于它从社会有机构成的角度阐明了社会的整体性特征,并重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各自领域和规律的特殊性。正因如此,它对于我们理解和谐社会的构成及政治文明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应然状态而言,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和谐社会。如果“三个文明”顾此失彼,势必造成社会整体结构失衡和社会发展无序,那样就不是什么和谐社会,而是混乱无序的社会。和谐社会表征着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而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构成要件,它以其独特的作用显示出其对于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首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由经济决定,政治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然而,政治必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重大影响。事实上,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无法脱离其政治制度所规定的方向。先进的政治制度促进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落后的政治制度则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其次,政治对文化具有重要的制约性。政治和文化都是上层建筑,然而,在整个上层建筑体系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核心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从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正是这种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整体和谐。最后,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介。政治文明直接为物质文明提供制度保障,并通过对物质文明的作用为精神文明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政治文明直接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通过规范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引导物质文明建设。可见,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文明,就谈不上社会的整体和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有作为其精神文明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先进科学技术,然而,它却不可能成为真正和谐的社会。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本质决定了其既不可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也不可能做到让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固有的政治本质而不可能生成出和谐社会,只有彻底改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才能为形成和谐社会创造前提条件。正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始终是题中之义,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阐明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总是把政治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毛泽东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并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奋斗目标,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邓小平在引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刻道理,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如果说毛泽东、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渊源的话,那么,党的十六大则明确地表达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主张:一是从总体上设计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到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二是确立政治文明在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郑重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三是强调社会构成要素的互动性和协调性,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的协调发展”。[4]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并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此同时,还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辩证关系,把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思想、新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的共同使命

从社会实践过程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只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质,才能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是构社会主义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共同历史使命。

公共权力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科学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处理公共权力的归属和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优越于其他政治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是公共权力运行的载体,虽然它在制度形式上保留了某些一般公共权力的属性,而最根本的特征则在于它的人民性。按照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政治主张,公共权力的运行必须以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为基本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各级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 可见,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人权状况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5],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推进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实质在于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文明建设和其他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生活、政治关系问题上谋求和谐。这就要求: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

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满足于只是对人权内涵的某种规定,关键是要把人权的规定付诸实践,赋予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参政资格和机会,真正把政治变为绝大多数人的事务。为此,必须通过健全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保障人权的实现,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党的执政能力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提高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建设政治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5]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特别重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主要包括: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理顺分配关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如果不提高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那就有可能在执政的过程中顾此失彼而最终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是不争的事实,但思想道德呈现滑坡趋势、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社会治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这种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警示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并作为检验是否真正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标志。

下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

    形势与政策 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

    1.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2.会议审议通过了哪些重要文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

    男女平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男女平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赵丽敏世界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男人和女人共同缔造了世界,然而历史和社会却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命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就象一个偏坠的天平......

    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共五则范文)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天津职工培训基地 梁利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红线,体现了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