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调查总结

时间:2019-05-13 09:4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文化调查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文化调查总结》。

第一篇:历史文化调查总结

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的群体主要是面向17至50岁的太原市民,其中男性占到58%,女性为42%;山西本地人为74%,不是本地人为26%。

在对山西历史文化程度方面调查时,“了解”的为31%,“略微知道”的为61%,而“非常了解”的为8%不知道的占0%。就此可知大部分人对山西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了解所占比例很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在对山西历史文化信息的关心程度调查时发现“经常”为9%,有时44%,“偶尔”为43%,而4%从不关注。情况不容乐观,经分析此群体属于16岁以下群体。青少年对本地文化的关注堪忧。

接触山西文化的主要途径调查时,“博物馆”为26%,“旅游观光”为18%,“书籍文章”为40%,“其他”为16%,可见网络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而且使用此途径的群体主要为17—30岁,所以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宣传时网络手段应予以高度重视。

对历史名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程度的满意度,其中“非常满意”9%,“比较满意”30%,而“一般”的为42%。不满意为19%,可见其保护程度适中存在问题。而且年龄越高不满意度越高,城市建设中存在对文化古迹破坏的情况。开发历史名胜和文化的决定因素调查时。20%认为是“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为27%,“经济水平”为35%,“国家政策”为18%,经济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可见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一前提。

对名胜或文化保护在哪些方面予以改进的调查发现,“文化遗产的修缮”为30%,“文化遗产的开发管理”为47%,“文化遗产内涵”23%,而且“其他”10%,可见大多数人们认为在开发管理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制度或管理方面上的漏洞,并不十分健全。

历史文化和名胜发扬传播程度的评价,11%为“非常好”,“一般”为38%,“不是很好”为47%,而且“非常不好”为5%。可见有一半的人对文化的传播程度态度并不乐观,由此可知,其传播发扬潜力

非常大。而有关部门在此方面的工作仍需努力。

对传播发扬方式的意见中,通过“拍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占40%,”举办各种活动”23%,发放宣传册,海报的为18%,“其他”为19%,且网络传播占其他一大部分。这又一次说明通过网络的宣传易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且支持的一个方式。

在解决名胜文化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时,其途径有“增加资金投入”11%,“限制游客数量”14%,培养专业人才28%,加强景区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43%,加强文物保护教育14%,可以看出,资金在现阶段中似乎已不是主要是因素,而起主要作用的人得素质和管理规划的合理性,人成为主要的因素。历史名胜和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占40%,“人们的意识不够”36%,“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斗争冲突”为17%,而资金缺乏占7%。可见,人们虽然认为资金不可缺少,但实际中还是制度和人的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最大,值得深思。

综上,山西文化名胜保护,管理,宣传方面普通民众认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且多数人认为,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即使

资金已到位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同样问题。希望能在相关制度方面能有所改进,提升,对文化,名胜的开发利用方面会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篇: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变化

实践报告

一、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县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三、实践总结和体会:通过此次对家乡广泛且深入的调查,我对家乡的情况,特别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家乡的发展感慨万欠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神木的发展有目共睹。我对家乡人民的淳朴、勤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神木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神木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神木,神木已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这便是我的社会实践,我的家乡神木。她很美丽,很有人情味。我感觉对她的了解还很欠缺,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她,亲近她。

第三篇:关于邵阳历史文化的研究调查

邵阳位于湘西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1.意义:邵阳是雪峰山下的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年多年的历史古城。但对于邵阳是历史古城之事,一直不受关注。身为邵阳人也有很多对此不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我们更了解邵阳的历史文化。

2.目的: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邵阳历史,更好的向人们介绍邵阳历史,更好的宣传我们城市形象。

查阅有关书籍,有关资料整理出邵阳历史的纲要。通过走访采访老人,询问邵阳的变迁,再寻找仅存的历史景点,拍下照片。最后进行总结,整理出邵阳的历史文化。

邵阳境内系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东部。境内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条,分属资江‘沅江、湘江、西江四大水系。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水雨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少酷睿‘冬少严寒。境内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各类地形具有,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如此好的地形和资源使邵阳的经济作物和传统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另外,邵阳位居湘西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又因邵阳交通相对闭塞,致使境内社会生活长期处于亚稳定状态。所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在邵阳保存得较完好。还有邵阳有很多旅游景观。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部分为大家介绍邵阳历史。

1.邵阳名称的演变

邵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正式建城称白宫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之十六个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年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郡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武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为

邵陵。唐代设邵州南宋宝庆元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元代设宝庆、武冈两府。明初设宝庆、武冈两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民国17年改为邵阳县,1949年10月建立邵阳市,隶属邵阳县。

2.邵阳文化遗产

邵阳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衣冠王化染,耕凿古风同。‛生长、生存与湘西这一篇居之地的人们,尚武崇文,文明绵远,代有才人。唐代曾著有《咏史诗》3卷。自宋到明代数百年中,为最具有影响的启蒙读物。在宋治平四年,中国理学创始人湖湘文化的最早代表——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邵阳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梅山文化,梅山文化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及表达思想的方式。

3.邵阳著名景点

双清亭 位于邵水东面,资水南岸的砥柱矶上。因位居资水、邵水汇合,故以‚双清亭‛命名。双清亭则吸引历代墨客骚人揽胜抒情。元贞元年郡守之不都书‚天开图画‛,明湖广巡抚赵贤

书‚双清揽胜‛,明刑部尚书顾璘亲题‚砥柱矶‛三字。亭外亭上有一楹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区,月移塔影过江来‛。‚屿扼双流和,江涵一流烟‛是出自魏源之手。

东塔 始建于南宋,清道光年间重建,至同治元年竣工。清代诗人登临塔顶,曾写下‚塔开玛瑙叶。山挂水晶盘‛的诗句。水府庙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为宝庆城内居民和资水、邵水船民合建而成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21年(1841年)重建。

新宁崀山 是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近年掘出土有古生物化石、新石器大量石刀、石斧及2000多年前的陶桐文物。

4.邵阳饮食文化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拒细。‛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邵阳虽没有成都那样的小吃街,也没有像模像样的百年老店,跟未见报刊上追捧。邵阳馆子虽多,但出了‚盟华园‛的包子,‚周复盛‛的米粉,回民食堂的糖粑粑,下河街的水饺外没有其他的名店了。邵阳的日常家庭菜系和家常小菜,是家家户户会做的大众菜,也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从邵阳的名称演变、文化遗产、旅游景点、饮食文化等方面可

以看出邵阳是一历史古城,有丰富的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身为邵阳人,我们要维护邵阳是历史古城的城市形象,保护邵阳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宝庆名篇之宝庆城

曾娇慧、石睿、袁紫馨、戴安琪、贺睿菡、郑文峰、邓盼、黄钰容、徐玉艾、李乐宁、柏青青、陈玉琪、夏婕、黄露、朱丽莎。

第四篇:家乡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开发调查

家乡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开发调查

--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因此,文化古迹成为景点已不足为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本次调查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 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差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的保护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 来说,是有特殊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沉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查的目的

在本次实践的调查活动中,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出,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除了制定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意识,有助于景区所属单位多角度地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让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能在社会各界更好的保护下,以更好更完整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发挥其价值和真正效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本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根据搜集得到的以上四个方面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查阅,针对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代表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二)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等。

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我们先搜集了有关乾陵的相关历史资料,以普通群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制定了两份问卷。普通群众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景区工作人员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1道填空题。

在实地观察了乾陵后,分别向游客、附近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分发了调查问卷。但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不同的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比如在向附近的居民发放问卷时,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识字,或者有些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换原来的调查方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近似于采访的方式完成的。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后,我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提出关于乾陵保护方面的问题,向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采访,以提高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

1、普通群众的年龄分布:十六岁以下的占据了23.7%,十七岁到三十岁的占14.3%,三十一到五十岁的占49.7%,五十岁以上的占据了12.3%。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年人群占了调查对象的很大一部分,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从大体情况来看,会选择以历史文化古迹作为旅行地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年龄段内。同时,这些年龄段的人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指向,他们提供的信息,也更能代表广大群众,使本次调查活动更能反应真实情况。

2、普通群众眼中的现状

通过数据的整理研究,普通群众对于当前景区保护状况非常满意的占7.1%,比较满意的占23.7%,一般的占60.6%,不满意的占8.6%。

以上数据,结合我了解到的普通群众认为的目前乾陵的保护程度,我发现,在人们眼中,当前的保护还是存在不足。一方面,可能是景区所属单位的正常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当然,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乾陵遭到破坏的一部分原因。总的来看,对乾陵的保护有待提高。

(二)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 1.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使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大部分人会上前劝说阻止,少部分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剩下的一部分人会选择无视。

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具有责任感和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的,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但是我觉得,上前劝说阻止和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可能是一种内心的倾向。因为在真实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无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些感知。首先,每个人定义的文明与不文明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有这种行动力的。当然,有如此多的人有这种倾向和意识,相信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至于具体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自身的态度

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普通群众会在参观景区时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而一小部分选择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者,也有没注意的一部分群众。

可以发现,从人们自身的素质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时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文明现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一定会有不同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乾陵参观的游客及附近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有意识的规避不文明行为,是乐观以后的进一步思考。

(三)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一座陵墓。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上。1961年3月,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武则天按照高宗的遗愿,选取雍州好畤之梁山为高宗修建陵寝。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乾陵寝宫修建于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主峰之中,工程艰巨浩大,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埋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及中宗李显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五月重启乾陵玄宫隧道,合葬女皇武则天、迁葬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陪葬乾陵,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乾陵最后一座陪葬墓建成,因此,乾陵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至玄宗执政初期才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是唐代帝陵葬制的典范和后世帝陵营筑的楷模,在中国古代陵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里程碑和丝绸之路鼎盛时代的重要遗产,乾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陕西文物考古部门对乾陵陵园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搞清了陵园布局。乾陵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陵园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内城基本呈方形,周长5920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外城垣东段距内城垣约220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碑亭、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目前已发掘了地宫隧道、碑亭基址、王宾殿基址、内城南门阙楼基址、双乳峰阙楼基址等多处。乾陵陪葬墓位于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现存封土堆15个,目前已发掘清理了5座,出土了以唐三彩、墓壁画、石椁线刻画为主的珍贵文物三千余件,对研究盛唐文化和唐陵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建有博物馆对外展示。

由此可知,乾陵建成距今历史久远。在这段漫漫时光中,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听附近的居民谈到,这两种说法都是民间传说,说来并没有多么可靠,所以不能轻信,第一种说法是说村民砸了石像,可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封建程度来看,百姓们应该是干不出来这种事儿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石像遭到了损毁呢? 考古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石像们脑袋的消失应该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因为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上我们可以查到,在1555年1月23日的时候,乾陵一带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因为发生时间是在子夜,所以死伤情况格外严重,有将近八十万人死在了这场地震当中,乾陵位于震中地区,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这就是有名的关中大地震!时间、地点全都对得上,所以专家们推测造成这些无头石像的真正原因应该就是这场死伤惨重的大地震。除了这些人像,其实也有不少石马受到了损害,而它们受到损害的位置恰恰就是头部。这些石像的材质并不是特别好,在采用的时候就发现里面有些瑕疵,所以石像一旦受到震动,先受损的就是头部,更不要提天摇地晃的地震了!根据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石像们的脑袋应该就是在那场大地震中损毁的,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在明末清初那些战争中被毁的。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但是即使缺失了一块,我们也依旧能够从这些石像身上看到当年的繁华盛世。

可见自然因素也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四)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除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自然灾害影响之外,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是否到位,也是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是否长久存在的关键。

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文物遭到破坏的因素之一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还有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了破坏。不过,景区内部的文明提示还是比较到位的。

四、调查的总结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总结 1.游客的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人在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另外,会有一群游客能够自身做到行为文明,而看到其他人不文明行为时,会选择无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的客流量只增不减。那么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于景区的影响会显得格外突出。当然,我们相信,进步的社会会使人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层面,除了在其主要领域,以游客的身份存在,也是目前丞待加强的方面。

2、自然灾害的因素

历史悠久的乾陵,在自然灾害遭到过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再加上风吹日晒而产生的正常破坏和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是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3.景区所属单位保护不当的因素 我国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三个部门管辖,分别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宗教部门。依照常理,文物部门管理历史建筑应该是保护的最好,因为专业人士可以更好的维护这些文物,但事实就是,文物管理的历史建筑得到的保护也并没有很好。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缺少联系,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反应景区的实时情况。

(二)解决措施

1.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除了接受正常的教育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也能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普通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是很重要的。比如人们会经常记得电视上的一些公益广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让游客在身处景区的时候受到文明的熏陶,平时也应当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建议,电视台可以制作并播放一些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公益广告,以提高群众的个人素养。2.对文物进行保护措施

一般来讲,一些历史遗产、文化古迹会定时收到检查、维修。但是其实,不一定等到有了破坏后才进行维修,我们一定要知道,预保护和破坏后的维修相比,同样也是很重要的。预防与未然,其实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往往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自然灾害前的保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的时候,更应加强保护力度。现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得不到资金修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毁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传媒是十分发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相对较高,如果文物部门能结合传媒,凭借共同的努力,想必资金不是问题。

4.采取更专业的保护

我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了解到,文物部门对景区的维修还是比较及时的,检查也是比较定时的。但是我们看到,有些维修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向破坏前的方向偏离的。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景区平时的保护与维修是否专业。

无论做任何事情,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招募真正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定时定期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采取一定的检查维修。

五、结束语

本次实践开展的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以陕西省咸阳乾陵为例,从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这四方面开展调查,以破坏和保护为主线,根据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和访谈所得,针对以乾陵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效地帮助景区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篇:家乡历史文化寒假调查实践报告

家乡历史文化寒假调查实践报告

学校:山东工商学院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

班级:管理科学111班 姓名:巩建国 学号:11064108 实践地点:山东省莱芜市市区及博物馆、图书馆 实践时间:2012年2月8日至2012年2月16日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市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1、莱芜概况: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5万。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莱芜境内资源富集,尤以煤、铁储量丰富,矿冶历史源远流长,曾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目前,莱芜已经发展成为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去年全市钢产量达到1400万吨。莱芜盛产生姜、大蒜、蜜桃等农产品,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莱芜自然风光优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莱芜历史沿革:

齐长城遗址锦阳关

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应在莱芜西部,遗址未详。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销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4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北)、莱东(博莱)、莱南(新甫)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将莱芜市的颜庄镇、城子坡镇、里辛乡和新泰市的寨子乡、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

3、莱芜民俗文化:

莱芜梆子钓鱼人剧照

【莱芜梆子】 又名“莱芜讴”,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由市创作室一级编剧张丽华先生创作的《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五连冠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多项大奖。其中《正月十五雪打灯》还参加了全国梆子戏调演;《好儿好女》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09年该作者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廉政剧目《儿行千里》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五项大奖,并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仙鹤蜡台

【莱芜锡雕】 历史悠久,品类繁多,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明清时期是莱芜制锡业的全盛时期,1780年,莱芜城西关制锡世家王家,综合多种艺术,创制了第一批锡雕制品—配套茶、酒具。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雕制工艺不断提高,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构思设计,创造性的应用了浮雕艺术和镶嵌技法等,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银质奖。王家锡雕的代表作三层龙饰古香炉,雕饰精美,九龙形象逼真,或腾云,或戏珠,栩栩有欲飞之势,还有仙鹤蜡台、餐具、瓶、盒等。这些作品雕制精巧,被视为珍品,现在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三、实践总结和体会:

通过此次对家乡广泛且深入的调查,我对家乡的情况,特别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家乡的发展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莱芜的发展有目共睹。我对家乡人民的淳朴、勤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改革开放以来,莱芜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莱芜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莱芜,莱芜已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这便是我的社会实践,我的家乡山东省莱芜市。她很美丽,很有人情味。我感觉对她的了解还很欠缺,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她,亲近她。

下载历史文化调查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文化调查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姓名 蒋玉翠 学号 201102810210 年级 2011 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 系 (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尹明明 2013年5月25日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

    三峡库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合集五篇)

    三峡库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恩施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作者:彭玉华(200914024130) 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9级民族学班 摘要:三峡库区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有......

    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

    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 ——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例 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XXXXXXXX) 摘要:1959年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1978年10月叶剑......

    宁波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调查范文

    宁波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调查(我12会计2班小组对宁波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调查如下:)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是宁波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为对月湖历史......

    历史文化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⑴元谋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年代为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国家的“命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 ,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

    文县历史文化

    文县历史文化 2011年05月05日11: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手机看新闻          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一、历史文化悠久 一是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县,历史悠......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