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5篇

时间:2019-05-13 09:4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第一篇: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

2010/6/24/14:3来源:内蒙古消防总队巴彦淖尔市消防支队作者:蔺润喜

【慧聪消防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同时,胡锦涛总书记还在落实科学发展的讲话中强调了文化建设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给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站在时代的高度,这就给部队的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说明丰富的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警营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下面我就“和谐警营”建设和新时期加强部队警营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警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警营文化,既是建设和谐警营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和谐警营建设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首先,发展警营文化,各级公安消防部队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在公安消防部队如果各级领导对于发展警营文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下整个队伍就会树立人人重视文化、人人重视修养、人人重视道德、人人重视责任的意识,当队伍整体都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部队的自身素成养成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其次,发挥党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建设是创建和谐警营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党委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班子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把民主集中制建设作为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部队内部大兴民主之风,营造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平等团结、健康向上的氛围,党委班子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部队活力,树立部队正气,推动部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不断提高。

再次,各级公安消防部队要尽可能的多组织集体活动。一方面以满足广大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着眼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文化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警营文化生活,努力提升广大官兵的自身素质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警营宣传文化阵地,推动警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其他文艺种类的创作,创作出官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作品,陶冶官兵的人文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官兵对公安消防部队的价值取向、敬业精神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公安队伍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后要本着以人为本、士兵至上的原则,引导官兵安心服役,扎根消防事业,以队为家,为部队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坚持每月召开思想分析会,认真分析每名官兵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个别人员的思想问题,把握战士的思想脉搏,根据实际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让官兵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部队永葆战斗力;坚持谈心制度,及时的摸清官兵的思想情况,拉近官兵间的距离,使官与兵之间建立起真感情,努力营造一个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的和谐警营氛围,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

警营文化活动是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警营文化的重要性,在消防部队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警营文化的功能,弘扬先进的警营文化,加深警营文化的底蕴,切实把警营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兵为本,基层至上的原则,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更好的满足官兵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篇: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张巨功

有学者说“文化即城市”,我同意这个提法。因为城市本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城市的变迁、发展和建设中,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我称之为“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

文化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内在的而不是表面的、长远的而不是暂时的。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断言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因为:

1.文化铸就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一个有机复合体,某一城市,作为一个地域生产力要素的集中地,是该地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信息传播的中心。在城市这个有机复合体的诸多要素中,文化是内核,只有文化能够真正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也只有文化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因为文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及其决定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共同行为。先进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奋发向上,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成功经验证明,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如能注意文化的内涵,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以文化优势促进城市发展,打造城市文化晶牌,城市的发展就大有希望。可以说,打造一个好的文化基础,就能建设一个未来的理想城市。

现在,很多城市在加速城市发展的实践中是很重视文化内涵的。如;北京市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教训,现在越来越注意文化保护,哪怕是一棵古树的取舍,均要很严的审批。现在响亮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增强奥运的文化内涵,将抓住这个令人瞩目的奥运舞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他城市,诸如广西南宁、山西太原也相继提出“用文化塑造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城市发展理念。许多城市领导者和广大市民,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城市内在的美,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没有灵魂的城市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应抓紧文化这一永恒主题。

2.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很多城市注意城市形象的打造这是正确的。但是,也确有一些城市特别是领导人,为了追求“政绩”,存在短期行为,他们重视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而轻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以巨额投资建造高楼大厦、公路大桥、花园广场、栽花种草,名曰为的是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这种认识和实践是违背科学发展观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事实证明,凡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城市,可以说,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今天的文

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所谓形象,关键是城市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核,市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城市的诚信度和综合素质;所谓竞争力,最主要的是文化力,诚信度,是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智力的因素,知识的力量,人文环境和城市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因素将越来越重要,这种高水平的城市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必然成为凝聚民心,吸引来者的真正动力。城市高文化品质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形成构建和谐城市的基础。城市这种先进文化内涵才是城市的本质特征,成为城市的真正魅力和竞争力,是城市良好形象的基础,决定城市未来。

二、文化凝聚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

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小社会,因此,城市发展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有其动力要素,而最根本的动力要素是人,是资本。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给迅猛发展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要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先进的文化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最佳组合各种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凝聚各方面人才和聚集各方资本,最有效、最快捷的将现有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

具体讲,文化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文化形成遵守制度的氛围

文化的本质告诉人们,文化其实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与有形的制度约束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为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良性运转的基础。百姓中常说:你文化程度这么高,应该懂得怎么做;你是干部,你是党员,应该如何如何。广义说,这都是文化约束、文化标准。当然,现实的中国差得很远,许多地方,制度成了摆设,不按规则办事,甚至形成了不正常潜规则,造成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很高。一个城市,什么时候能形成有问题不要找市长,而找制度?人们能够自觉按照公德、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我们应该企盼和努力的。

2、文化解决诚信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诚信看得很重,论语中孔子与曾子、子贡三人对话时,仅

135个字里四处提到诚信问题,最终结论是“诚信最重要”。大家熟悉的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在中国辉煌的文化思想宝库中,诚信是最大的美德,是成事之本。在今天的市场经

济条件下,也是“严而有信”最为重要。不讲诚信是短期行为,一锤子买卖,会制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文化形成凝聚力

人们在文化上的认同,价值观的认同,是团结的基础,共同行为的基础。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有了这种认同,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凝聚科学技术、各类人才、艺术和各类劳动者。激励各类人才和广大劳动者不能光靠物质待遇和报酬为人,吸引资本不能光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的实践越来越证实这一点。所以高明的城市领导者,企业家都十分关注文化和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否则就会吃苦头。这里我想讲个事例:在一份内部资料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人的毁灭与一个国家的崛起之路”一文,说的是;2005年7月8日,在广东湖阳市一家织带厂打工的男孩叫阿星,由于旷工一天而被工厂主管开除。一怒之下,他用刀砍死了主管,而后逃亡深圳,打电话给曾经采访过他的报社记者,请求记者陪同他投案自首。毫无疑问,等待阿星的是法律的正义,然而他毫无惧色而面带着微笑,因为无人不为这个小杀人犯几年力图走正道的艰难历程而震撼。

这个孩子是广西天等县上映乡温江村人,在老家,在深圳,多次有人拉他走黑道;他始终不愿同流合污。在工厂打工,一干就12小时以上,每月只挣300元钱,但总想好好干,靠干走出一条路,因此被记者采访。时隔半年,他走进了牢门。这真的是982万城市打工仔、打工妹,是当代占产业工人70%的农民工的宿命吗?

二十几年来,中国GDP增幅年均高达9.4%。如今,中国一跃而成为在世界名第六的经济体。但是,在工厂里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提高。中国的崛起之路,有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一代两代中国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血泪汗水乃至生命为代价的。

但是,从阿星的毁灭之路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国民,在教育权利上,他和他的许多老乡都没能够享受应有的国家义务教育;在工资收入上,虽然他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却还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在工作保障方面,他4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旷工一天,等着他的却是被开除的命运:在国民待遇上,他不能够在自己的国度自由呼吸,因为没有身份证,他经常被收容带走、被罚款,在日常生活中,他甚至感觉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所在。他说,在城里人面前,“我觉得城里人就是那个高楼,高到天上去了,我们在下面仰望,连帽子都掉下来了,都看不到人家”。

我们知道,保证国人的基本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保障国人的基本工作福利,维护国人的基本人权,捍卫国人的个人尊严,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应尽的义务,是国家宪法与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然而,阿星的悲剧却说明,我们没有尽到的责任实在太多。

几年来,阿星本着自己的理性,一个人抵抗着罪恶的侵袭,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自己。工资低下,他忍了:拖欠工资,他忍了,因为旷工一天而被开除,他忍了,4个月挣了2000多元工资却只给了他600元,他还是忍了。当他默默地收拾衣服,准备离开

这家工厂的时候,如果不是工厂主管跑来痛斥一番,伤害了他作为人的最后尊严,也许他会就这么忍下去,然后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那前途黯淡、希望渺茫的新生活。

但是,那位主管的侮辱压倒了他最后一根理性的神经,同时也使他以卑微的生命对这个国家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扭转这种GDP至上的经济理念,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注重更普遍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那么,今日阿星,也许是更多的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命运!

这事实告诉我们: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用什么东西凝聚人的问题。结论只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

4、文化形成创新氛围

创新要靠人才,要靠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靠资本的积聚和有效投入。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劳动者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采用文化的形式,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经济功能。知识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各地、各市、各企业争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办法,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甚至,有的深谋远虑的企业家开始“从小培养”自己的储备人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告诉我:他在企业调研中发现,有的民营企业家到一流重点高中找尖子学生,交流思想,谈个人志向。如找到愿意按自己企业储备人才需求方向报考某大学和某专业的学生,可以全额投资培养,甚至连出国留学费用、父母困难补助都可帮助。有的企业已把自己培养的人才放到总经理助理等岗位进—步锻炼,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这—仗。靠人才创造一个新世界。

5.文化创造和谐城市

这几年,全国上下谈的最多的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既是治国谋略,更是现代文化的精髓,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新发展,是向新时代倡导正确价值观,实现社会和谐、诚信、责任、尊重、公正和关怀。我们把这以文化精髓和灵魂贯彻落实到各项实际事务中去,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城市,从而在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央开始了一系列实际行动。

比如:完全减免农业税。把农民从几十年的“半义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进入国有资产即全民账户,但实际被排除在全民之外,连一分钱也取不出来的账户,引到了自己劳动成果完全由自己支配的现状,这是何等兴奋的时刻。

再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管。1994年,政府所征收到的个人所得税是72.48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6%,2004年,达到1737.0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上升为6.75%。个人所得税是同期增长最快的税种,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从另一个角度看,1994年以来全国个人所得税年平均增幅高达48%,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7%—8%的增长率。给社会公平、公正,给那些在国有企业干了几十年“半义务劳动”的无产者,而现在因企业破产享有最低生活费和买断工龄的城

市贫困者,看到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前景。这样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党和国家的行动,必然为和谐城市的构建,为城市的发展凝聚着人心,凝聚着无穷的动力。

三、文化产业是城市重要的经济支柱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新兴产业。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本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如美国,全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二位。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加拿大1993—1994文化产业的产值296亿加元,超过了一些传统工业,如农业(99亿加元)、交通(244亿加元)、通讯及信息技术(246亿加元)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外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将文化产业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他们甚至预言,21世纪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美国人说,2015年他们的休闲产业(主要是文化产业)将占全部产业的50%。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紧迫性,不仅要面向城市,而且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面对文化产业的新形势,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富有潜力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大城市发展更为迅猛,以北京、上海为例,其文化产业1998年增长值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4.4%、4.3%,现在又有新的提高,已显现成为支柱产业的势头。北京已.编制完成的04—08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未来4年,北京将在现有文化产业基础上,抓住奥运会历史机遇,借助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建设六大文化中心,即:①全国文艺演出中心②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③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④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⑤全国文化会展中心⑥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使文化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达到9%。

据悉,上海利用2010年成功申办国际博览会的机遇,紧抓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先期投资9000万美元,建设室外面积20万平方米,室内面积5万平方米的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这样,以上海的两个国际机场为东西两端,从西端的上海国际世界商城、上海会展馆,在市中心的上海展览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城市展览馆、上海商务展览中心,在浦东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世界公园等,形成了一个壮观的会展文化产业带,呈现出人气旺盛、物流雄厚的动人场面,造就了整个上海文化和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563.87亿元,实现增加值44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上海的同志说:“21世纪的上海必将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璀璨文化明珠。”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将达到5000亿元。但不必讳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城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充分,无论是产业

规模,结构体制,改革、人才,还是社会化,产业化的水平,比起发达国家,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研究、规划和实践,对如何创建适应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如何应对国外文化资本进入中国所带来的挑战,所有这些理论问题的实践问题,都是重要而紧迫的,都是需要以创新进取的精神,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特别是城市领导,既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有政治的眼光,文化的抱负,创造性的魄力和长远的规划,尊重和研究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特性,使文化产业在各城市,各地区得到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使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作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社

《中国城市经济》2005 年11期

第三篇:浅谈构建和谐警营文化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浅谈构建和谐警营文化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警营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营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力。公安机关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主体,和谐温馨的警营环境也有利于公安机关广大民警进步和团结一致,更好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因此,在构建和谐警营文化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努力做构建和谐警营的表率,实现“共创和谐环境,共享和谐成果”的目标。笔者就如何构建本局和谐警营文化作几点粗浅的探讨。

第一,要树立“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么,什么叫“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从认识论角度看,我们主张的“和而不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承认多样性,承认差异性,提倡在揭露矛盾、积极斗争中坚持真理,推动工作,构建和谐。相反,“同而不和”则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逃避现实,貌合神离,是一种虚假的和谐。由此可见,我们讲到和谐,不是否认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转中发展进步的。我们公安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不可能没有矛盾。推进公安队伍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处理矛盾的持续过程。但是,在对矛盾的看法上,一些民警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偏颇:一种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简单化;另一种是把矛盾的统一性片面化。这两种“矛盾观”都不是唯物辩证的和谐观,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警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和而不同”的意识,克服“同而不和”的观念,正视问题,承认差距,求同存异,讲原则、顾大局,勇于和善于听取官兵的意见和建议,在公安队伍中真正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活力四射的生动局面,用和谐理念灌溉出警营的和谐之花。

第二,树立自我超越的“人生观”。先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其人。一个其貌不扬、又笨又土的战士,钢七连高连长死活看不上他,曾两次把他拒之门外,断定他是个练不出来的“孬兵”。可后来就是这个“孬兵”,靠着刻苦训练,靠着超人的努力,靠着“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成了全团、全师乃至集团军数一数二的尖子兵,他的名字叫许三多。由此,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事,能不能成为一个对队伍对社会有用的人,关键是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敢不敢、能不能挑战自我。一个浅尝辄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大成绩。一个有崇高目标、期望成就大业的人,总是不停地超越自我,最后登上成功的颠峰。现在,我们队伍上下风清气正人和,给我们每个民警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海阔凭渔跃,天高任鸟飞”,工作、生活在这样清明的政治环境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工作做好,不把队伍管好,不把业务抓好,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种选择:埋头苦干、冲锋在前,奋勇当先,争创一流。

第三,要树立相互包容的“融合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制。对此,我们每一名民警都要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做到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豁达、境界更加高远。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民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特点也各不相同,队伍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而有些带兵人往往习惯用“纯而又纯”、“听不听话”的等老思维方式观察事物,以个人好恶看待下属,时常把个性当毛病、把特点当缺点。对多样性的事物、观点和意见,有的同志总有一种看不惯、不顺眼、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应当摒弃。有差异才有和谐,有多样性才有统一

性。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一个单位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因此,对下属的个性特点不仅要尊重和包容,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强化包容意识,关键是要努力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怀着深厚的感情,尊重下属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权利,倾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疾苦,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要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地信任和依靠他们,正视特点,尊重个性,不小看、不歧视,在感情上为构建和谐的警营关系奠定基础。努力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和谐警营建设。

第四,要树立尊重民警的“人本观”。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是培育和谐精神的“总开关”;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事关队伍建设相信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根本原则;不是一般的工作要求问题,而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从严要求与人性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强调工作的多,关注人本的少,重任务的布置,轻人文的关怀。这种“以物为本”、“以任务为本”、“以工作为本”的思维定势是本末倒置的,应当摒弃。要进一步强化“人是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观念,防止和克服单纯用物化成果衡量队伍建设成效的现象;进一步强化“民警素质是发展之本”的观念,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任务完成、轻素质提高的现象;进一步强化“民警是队伍建设主体”的思想观念,下大力纠正那种单纯把民警作为教育对象、训练对象、管理对象,而不重视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的现象。选准人文关怀的切入点,努力使民警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意愿诉求得到充分表述,正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发展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同时,要把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融入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到科学发展全过程,努力使民警实实在在感受到单位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感、精神生活的充实感、素质全面提高的进步感、权利使用的公平感。

第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成才观”。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蓄电池理论”。这一理论说,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能不间断地、可持续地释放能量。英国作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一句话:开卷有益。因此,无论你是高中生、大专生,还是本科生、研究生,这些学历只是证明你过去曾经读过书,却不能证明你今天和今后不需要读书。因而,我们坚持读书学习,不仅要学习马列经典,还要博览群书,学经济,学科学,学历史,学文学,书读多了,肚子里有了“东西”,干工作,才会游刃有余,成竹在胸。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增长才气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只有投身火热的工作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第六,要树立宠辱不惊的“名利观”。如何正确看待名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它是一块“试金石”,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工作心态,更检验着人品官德。司马迁,大家都熟悉,是汉武帝时候的太史令,他仅仅因为替出征匈奴而被俘虏的李陵辩护了几句,而震怒了当朝皇帝汉武帝,被投进监狱。在死刑与宫刑的选择上,他选择了辱没男人人格的宫刑。为什么?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他的《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忍辱负重14年,终于实现了他的宏图大志。在我们队伍也是一样,无论你是领导,还是部属,无论你是干部,还是民警,都是队伍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主力军,大家只是岗位、责任的不同,都一样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对待职务升迁、岗位分工,要有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泊情怀,要把主要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比出工作的高标准,比出思想上的高境界。

第七,要树立高度自觉的“自律观”。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这句话,我们从一些贪官身上都能得到印证,成克杰、陈良宇、文强是一些沦为阶下囚的人,要么是对金钱的贪婪,要么是对权力的攫取,要么是对美色的迷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实,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自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觉悟,一种素质。我们可以这样经常反思一下:我的所作所为,符合党员及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吗?对得起组织、官兵和社会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象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在为人做事就会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糊涂;多一份清廉,少一份贪婪了。一个人想不想自律、能不能自律,表象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其实质是一个人的荣辱观问题。记得在格言中,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感触很深。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羊在迁徙过程中,头羊年老体衰,无法带领大家继续向前。此时,狼群又伺机围攻上来,在群羊慌乱之时,一只中年的公羊号令大家形成圆圈,将头角一致向外抵御狼群的围攻。数次的较量,狼群败下阵来四处逃散。经历这次危险以后,在迁徙途中,羊群遇到任何危险。在这只中年的公羊的带领下都能化险为夷。在即将达到目的地时,羊群需要渡过一条大河。中年的公羊想一次性将大家都渡过河去。羊群怀着喜悦的心情上船后,船缓缓驶河中心。突然一个巨浪汹涌而来,在中年的公羊还没有向羊群发号分散指令时,羊群自动向中年的公羊占据的位置集结过来。大浪过后,河面上除了漩涡以外,一片沉静„„总之,一个人只有树立强烈的自律观,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所以说,警营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写画画、吹吹打打,应该是一个综合的人文体系,涉及民警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大工程。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警营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育警、文化强警,不断提升全市民警的软实力。真正以构建和谐警营文化建设,带动队伍建设规范化发展。

第四篇:警营文化是在消防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时代特征

警营文化是在消防部队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时代特征,反映官兵特色、体现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警营文化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防部队所形成的一种包含精神心理文化、内务管理文化、语言行为文化、装备建设文化和警用服饰文化等在内的多层面结构体系,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是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想的融合。它以消防部队官兵为对象,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为民服务为灵魂,是社会共性与消防个性的精神统一。消防警营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风貌,对于培养“四有”军人,保证消防官兵政治合格,促进部队管理,提升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警营文化建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部队战斗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人的因素是最具活跃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部队文化工作是最具部队特色最具艺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教育鼓励、潜移默化地对官兵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通过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把革命的进步的精神贯注于官兵头脑,引导官兵提高政治觉悟,培养高尚情操,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加原动力。

二是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把文化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鼓舞官兵士气、激励官兵斗志,保持官兵旺盛的热情,产生巨大的战斗力。

三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官兵的基本素质,达到人与装备器材、人与技战术的最佳和谐结合,进一步增强战斗力。

四是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增强官兵体质,培养团队精神,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直接产生战斗力。

因此,我们要从这样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警营文化工作在部队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到警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和塑造官兵的基本要求,是部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基层单位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警营文化建设,全国消防部队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尤其是部局组织开展了公安消防部队英模表彰大会系列活动,贵州省消防总队也组织开展了全省英模事迹巡回报告活动,举办了文艺调研,进一步引领和推动了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基层官兵奋发向上、多姿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已经成了警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与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不相适应,与“三基”工程建设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是“阵地”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干部认为文化工作不是中心工作,抓不抓无关紧要,不如搞教育、训练实在管用;还有的觉得花钱搞文化建设投资大、见效慢;有的认为基层单位人少、事多没有必要等等。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警营文化工作在基层一些单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是经常可见。

二是思想性不强。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一些单位和干部没有正确处理好文化活动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把警营文化活动当成是单纯的娱乐性活动,把思想性淹没在娱乐性当中。有的单位开展活动重视的是物质奖励,以奖金的多少作为吸引官兵参加的条件。有的单位和干部对地方文娱活动项目的引进毫无选择,把一些不适合部队官兵特点的娱乐方式引进部队。还有的单位和干部把开展文化活动的认识仅仅限于为了拴住士兵,消磨时间,免得战士无事外出,给部队管理带来困难等等。

三是创新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和策划,把文化工作当成不变老一套,内容陈旧,一惯效仿,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甚至有的是出于管理和惯例的需要,应付式地开展“唱歌、拔河、打篮球”等被官兵称之为“老三样”的项目,与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因警营文化的相形见拙,使得一些官兵生活枯燥,偷偷到地方违章娱乐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部队管理的难度。

四是作用发挥不好。主要表现在警营文化工作的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要么开展不力,要么颠倒了文化活动中教与乐矛盾的主次关系;文体设施作用发挥不够,重建轻用,图书室变成“储藏室”,俱乐部变成陈列室,文体设施成束之高阁,变成摆设的现象时而有之,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文艺骨干作用不明显,文艺骨干缺乏,没有实现新老对接,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基本功不过硬,不敢唱主角,不会唱主角,不会培训主角。

上述四个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警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不正视不行,不解决好更不行。四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引导行为,观念牵引思路。四个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一些单位和干部缺乏对警营文化建设重要性和战略性的正确认识,缺乏长远谋略。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占领意识和争夺意识的弱化,从而使得一些基层单位的警营文化建设缺乏对社会不良文化冲击的抵抗力,影响部队战斗力。二是组织引导不力。缺乏对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组织引导,奖惩不到位,活动不多、档次不高、氛围不浓、吸引力不强、特色不明显,文艺骨干的空间得到压缩,舞台受到限制。三是物质保障不足。缺乏对警营文化建设的投入。俱乐部设施简陋、陈旧,官兵乐无场所,玩无设施。

三、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矛盾问题已经存在,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和谐警营”建设要求,就要在“占领”上下工夫,在“育人”上做文章,在“创新”中找出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有为意识。文化是战斗力。警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其成效如何,直接关乎官兵的基本素质、精神面貌,关乎“三基”工程建设的发展,关乎部队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部队一项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要坚信警营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努力克服文化工作是副业,抓不抓都可以的错误认识带来的弊端。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首先要动起来,要当好“导演”,搭好“舞台”。要多过问、多协调、多为下属解难、多为下属压好阵脚。基层干部要当好“主角”,当好“管家”,苦练基本功,提高组织协调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基层官兵特别是文体骨干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二)坚持文化塑警战略,确保先进文化常驻警营。文化工作一直是思想政治领域的前沿阵地,先进的东西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东西就会抬头。部队文化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对正确思想的宣传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一定要把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所以,加强基层警营文化建设,首要在坚持文化塑警战略,贯彻“文化育人”的指导思想,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不能“跑调”,不能有“杂音”。要通过完善设施,建好队伍,开展活动,不断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厚军旅气息、催人奋进的警营文化。

(三)树立创新理念,切实推动警营文化建设。第一是要树立“大文化”理念,建好文化阵地。文化无处不在,警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文化内涵。我们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用好警营内外各种有用元素,营造好警营文化环境。要凸显“兵味”,追求直线加方块的整体美。我们可通过整治营区,让官兵一进入营区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军旅文化气息。要演兵唱兵,大唱军旅歌曲,体现兵情、兵趣、兵心,保持部队特色。要突出“警魂”,追求旗帜鲜明的严肃美。如,可在警营相关场所悬挂领导题词,在营区建立升旗台,刷写标语,制作文化灯箱、警句格言牌、先进形象牌,浓厚政治氛围,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要体现服务,追求文化工作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协调美。如,每当部队训练考核、抢险救援、参与公益活动,都要及时制作催人奋进的标语牌,拉上横幅,敲起锣鼓,激励官兵的斗志,激发官兵的豪情。要反映时代。警营文化要体现时代特色,搞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建设,让官兵不出营区就能进行较好的文化娱乐活动,接受现代文化生活的熏陶,满足官兵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第二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创出特色。有特色才有起色。有亮点才有焦点。抓基层文化建设,同样要突出特色,创建品牌。我们要在积极审视并挖掘好部队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为警营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把适合青年官兵特点、格调高雅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引进警营;要敢于“借风行船”,借助驻地历史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和地方特点组建特色文化队伍;要广泛开展文化共建活动,通过借助警地文化大汇演媒介,来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弥补部队自身条件的不足,锻炼培养文艺骨干,提升警营文化生活品味,创建和培育自己的品牌。

第五篇: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毛概期中论文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08级汉语言文学班

高敬宜

00859006

摘要:党中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着眼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引领社会主流意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和谐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指出: “人始终是主体。”①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互为因果、自成体系, 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出发点。

(二)科学性。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现象,科学性反映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反映了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文化发展中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辩证统一。

(三)时代性。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和谐文化总是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同步的,它能在任何情况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开放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趋势。因此,对外开放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仅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同样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五)群众性。和谐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 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谐文化应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二)培育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要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四)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形

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三、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和谐文化作为以和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旨在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的文化形态,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深度的精神支撑。“实践证明,没有和谐的文化,就会失去和谐社会的根基,就会失去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②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与此相伴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实践表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问题上的历史自觉。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社会。这个总要求是人类精神进步的升华,它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体现,成为和谐文化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它可以通过自身建设,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从而激发人们的历史主动性。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无利益冲突的社会。事实上,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赋予和谐社会的发展前进以无限的活力。只是和谐社会的活力不是自发、无序的,因为“和谐”本身就是一种有序状态。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而且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通过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成员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真正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工作落到实处,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 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心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社会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根本问题。而和谐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它必将指引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朝着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振兴中华的和谐社会、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在和谐文化的帮助和影响下,采取各种现实的措施,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

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加强。因此,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二)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柱。一个社会,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社会才有强大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以和谐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要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等,使之成为指导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体系。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应用。

(三)和谐文化是我们倡导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对和谐问题也要持辩证的观点。要看到,和谐,只是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最高境界、最高理想。现实存在的事物和社会,既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不和谐。和谐与不和谐始终是相伴而生的。某些情况下,不和谐的因素超过和谐的因素,社会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和谐的因素超过不和谐的因素,社会就比较稳定有序。和谐不和谐都是相对的。社会是否和谐,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和环节是否比较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并不是无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更不是要去掩盖和抹杀这些矛盾。恰恰相反,是要正视这些矛盾,鼓励人们用适当的方式去解决这些矛盾,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争取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取向,努力消除或减少一些影响全局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的和谐因素不断增长,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和协调地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包含关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②曾兆红.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6,(1).

下载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警营文化是建设和谐消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