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09: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一篇: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方立天: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

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四个方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

胡适提出过国民性中四个主要弊端,即贫穷、疾病、愚昧与自私,简称“贫弱愚私”

陈独秀:中华社会之恶果盖有四焉: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日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中华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柏杨: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

鲁迅: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áo)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凶奴蒙古满州,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系统。它与古希腊文化同时产生,在古代几乎同样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纪,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衰落的欧洲文明,独领风骚,以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高峰。

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据不完全统计,17世纪前世界创造发明的总量,75%是由中国首先作出的;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技术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中至为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重振雄风的内在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中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心态,它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开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孔颜乐处”的乐观心情等等。这一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走向21世纪的主体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

同时崇高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也十分重要。在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历史上,团结与统一始终占主导地位,表现出惊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与它崇尚和

统一的精神分不开的,求统一,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仍然是中华民族当代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他如“仁”的人道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德为本的儒商精神、遏恶扬善和日新变革的精神心态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要,它为我们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文化上的说明,揭示出中华民族走向新世纪有其内在的深远的原因。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去遵循同一规则,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会消弭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个性、丧失自我发展的内涵支撑。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时时思考,时时注意,否则,国家或民族就是要涣散、萎靡,严重时可能要解体、灭亡。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亡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历史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哺育了中华儿女,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甚至于世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展现了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包容能力。富有远见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滋长,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更加突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而国家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却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们处于文化饥渴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思想文化交流呈现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这既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以各种文化形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中外文化直接碰撞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如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壮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立并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增强文化竞争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维护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应该急切引起重视的大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先生对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的源泉,是民族的根。”

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他认为,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主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

展的需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只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的复合体。对此我们要采取审慎的、冷静的分析,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便加以继承;对违背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代发展相违背的传统文化,便应当抛弃。

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状

作为世界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没有哪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像中国这样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体不变的文化。从炎黄开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绵延,虽不断有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出现文化的断层。可是,今天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这么说吗?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出016号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提案中说:“我国文化之悠久,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此可能中断的方面是代代积累,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的研究和继承”。“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这难道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

我们中华民族正被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入侵”。“西”河之水天上来。我们的青少年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西方饮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孩子们熟悉米奇、米妮、唐老鸭等国外卡通形象,却与卡通花木兰相见不相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超人、蜘蛛侠,追逐影视歌星,却没有了岳飞、文天祥、刘胡兰、董存瑞、焦裕禄、孔繁森等这样的民族英雄,长此下去,必将丧失自我。当我们终于“现代化”了的时候,我们的服饰变了、娱乐方式变了、生活习惯变了、观念变了、语言也变了,当一切都变得让我们自己也觉得陌生的时候,我们还是“中国人”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大肆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文化市场,含有暴力、色情、吸毒等内容的出版物屡查不绝,更有甚者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中也插入低级媚俗的图画,真是糟蹋历史,亵渎经典。

在校园里,“另类”童谣满天飞,已成为一些小学生的“时尚”。“徽园” 灯箱图片上的 19位安徽历史名人,多是张冠李戴,这竟然展出达一年之久。我们是在怎样的教育自己和教育青少年?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沉溺于网吧,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都应引起人们的深思和警觉。

三、对策及建议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表明,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有形竞争,在背后则渗透着文化力的角逐和较量。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力的核心,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精神的培育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1、培育民族精神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必须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以陶冶情操、咨政育人、塑造民族品格。

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充分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营养。只有博采各民族之长,才能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胸怀,才能使民族精神焕发新的生机。

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民众中开展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教育,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髓,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解决当今世界上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中华文化还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实行“一国两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尤其是领导者的自觉意识,应将其纳入全民教育体系。

2、建设好校园文化

文化自觉目前主要还是学术界的反思,当务之急是教育系统要深刻反思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要把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形成共识,并把这种自觉向全社会扩散。特别要把教育的重心落在3.67亿18岁以下的青少年身上,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学校,从来就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现在发生在青少年中的种种不良行为,不是青少年自身的责任,而是教育的责任。各类学校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形成多学科的渗透,而不应认为是某一学科的责任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从而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进一步使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从小树立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富有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的弘扬中华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是学校的当务之急,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选择具有代表性、具有时代生命力的经典读物,涵盖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名篇名句编成教材,指导青少年阅读背诵,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品位,使他们终生受用。同时要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普及工作,补上这一课。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只有自己文化的根扎得越深,对外来文化的吸取能力才会越强”。

政府必须将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提升到指导思想高度来认识,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基础教育的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与德育活动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

3、弘扬传统文化应从细微处做起

文化无处不在。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为青少年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精品,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浅显、明了的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让他们容易接受,乐于接受,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卡通、漫画、版画、连环画,书法、歌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优秀文化,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民族感情,内化民族意识,升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倍受青年的冷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含成年人)对春节、中秋、端午、清明、元宵、重阳、七夕等传统节日认同度下降,认为过传统节日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越来越有兴趣。究其原因既与西方强势经济、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有关,又与商家和媒体的炒作有关,但根本原因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对传统节日的淡漠,会造成民族文化的隐形流失。我们不排斥“洋节”,但要强化自己的传统节日,创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时代气息,使人们欢度节日中感受传统,传承文明。

4、建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我省、市现已建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科学馆等要做好维护工作,提高利用效率。皖南事变纪念馆急待维护,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指挥部也应投入资金建设,并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成为展示历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5、建议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净化互联网,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杜绝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文化产品污染青少年的心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将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化,转化成网络资源,占领网络空间。

建议政府组织专家加强软件开发,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开发为青少年喜爱的软件,建立少年文化网站为青少年服务。

6、建议公众传媒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职尽责

公众传媒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有些传媒忽视了自己的责任,随心所欲,猎奇媚俗,甚至为了部门利益,不惜损害公众传媒的形象。殊不知,公众传媒是宣传阵地,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宣传什么,弘扬什么,给传媒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带去什么影响,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岂可等闲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传媒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公众传媒应以弘扬主旋律为首要任务,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方可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才能够有大作为和大贡献;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代代相传。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爱心,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讲清楚禅宗的思想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禅宗的思想

(一)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二)成就理想,不离现实。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 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终是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话佛教宗派。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后”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如上所述,禅宗主张在现实感性生活中实现心里、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越道家的原因所在。

二、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禅宗,不同于佛教的禅法。禅法是佛教的基本训练的一门学问,从小乘“安般守意”到大乘禅法,有它的体系。本文所讲的“禅宗”,特指隋唐时期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禅宗的兴盛,是佛教其他宗派衰落后的产物。隋唐盛世,佛教经学(佛教经学与儒教经学、道教经学,三教鼎立)曾协和王化,是维护中央政权,传播封建纲常名教的思想工具之一。唐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全国的绝对权力,地方势力日趋独立,分散割据的形势越来越发展,直到唐王朝灭亡。佛教寺院经济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支绌,收入减少,推行两税法以后,寺院也要纳租税,出家人不再享有免役逃税的特权。僧众人口大大减少。(北朝时,北魏僧尼二百万,北齐三百万,北周也达二百万。唐武宗灭佛,僧尼还俗为二十六万。唐代户口比北魏多,而僧人少,原因之一是推行寺院纳税政策的结果。参见《魏书.释老志》 及《佛祖统纪》卷三十八。)唐中期以后,寺院经济衰落,其他宗派,讲章句之学的都衰落了,只有禅宗得到发展。据记载,禅宗为了自身的发展,制定了自给自足的僧规,不再依靠寺院庄园剥削收入,争取到生存的主动权。禅宗名僧怀海(749—814)制定《百丈清规》,改制详情已不能完全考见,从北宋杨亿为重修《百丈清规》(《古清规》)作的《序》中还可以略窥禅宗改革寺院制度的一些措施。禅宗僧徒靠劳作过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它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到僧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来。这一变革与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协调,从而获得生命力。

禅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情怀,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的。在 历史上,它对破产农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识分子起到一定的思 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产农民聚集山林过着农禅并重 的生活同时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欢迎和赞赏,从而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禅宗的超 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 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与禅宗的这种积极作用 相联系禅宗对客观环境和客观矛盾的悲凉超越对物质生产 和物质生活的消沉冷漠,则又是和人类的物质需求相悖的 我们认为人们面对大自然大宇宙也应当以现实的人文精神 为主导,永不满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与创造知识与科学的力量不断战胜苦难求得人类幸福,如果精神上的自我超 越变成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进而丧失了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与奋 斗精神是既不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光华也不利于推动社 会的进步与发展的。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作业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有两点重要思想:

1、“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2、“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文化体系一样,既有它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它消极、落后的一面。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给后人的文化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而后人总要对前人创造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反复的筛选,作出明智的抉择。传统文化给今天以启示,又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生活的选择。同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有创新。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毛泽东更倡导“推陈出新”,没有创新,传统文化就丧失了生命力,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只有对同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本国文化,扬长避短,融合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而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有这几点:

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

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

二、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民族认同观念、爱国主义意识、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等)。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专制政治和价值观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人情观念、地域观念、重人治轻法 治思想等等)。

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过程。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包含民主、富强和文明三位一体的内容。社会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冷漠、大量家庭崩溃、人们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儒家伦理才能治疗以上社会疾病。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一项头等重要的社会工程。提高人的素质,除了提高人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外,还应重视道德理想、高尚人格和情操的培养。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主题班会

三年七班

一、班会时间 2015年9月28日。

二、班会目的

1.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

2.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3.懂得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主持人 杨爽 朱家赓

四、班会准备

准备朗诵稿、演讲稿、歌曲。

五、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师: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

2(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精神的内容。(生说,自由发言。)3.行动中渗透。

韩卓越: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继承优秀传统,从现在起养成文明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哪些呢? 生发言:讲文明、懂礼貌、积极、勤奋、爱劳动等。

孙炜鉴:文明就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周喜哲:谈吐举止要文明。慢步轻声,礼让右行。课上坐要坐正,站要站直,让学生懂得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交谈用礼貌语言,行为举止文明。

王一州: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六、班会总结

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真正的文明素养不是一时能养成的,它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学习和领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合格的文明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民族精神熠熠生辉,中华美德世代传承。在华夏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峰,插着一面用汗水凝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就是世界的最高峰,它向下眺望,看到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大地上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神农氏为百姓而亲尝百草,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文天祥为保国而甘心受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烈火焚身而稳如泰山„„这样的英雄先辈有很多很多,他们哪一个不是在弘扬着民族精神呢? 走进当前,文昌美德少年付深阳,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走种种不幸;在艰难里,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美德充满每个细节。他用感动了你我,感动了文昌,也感动了周口。残疾男孩郑心意,他自信地面对生活的不公,笑对人生,他没上过一天学,却会写几千个汉字;脖颈和双手不听使唤,却能自食其力;自己没钱治病,却对地震灾区的同胞倾囊相助„„用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自己残缺的肢体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雪域高原上的马班信使王顺友,他总是独自一人,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行走在那条艰苦寂寞的崎岖邮路上,那条人迹罕见、到处是深山密林、经常有野兽出没或者飞石滚落的山路,他一走就是三十年,用自己执着的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中华美德。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哪一个不是在传承着中华美德呢? 岁月书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一辈辈英雄的血,一代代人民的心,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风雨洗礼过,苦难磨砺过,中华儿女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不屈的民族魂。

长江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是我们的脊梁,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美德,正等待着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来弘扬。让我们刻苦学习,为能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而努力吧!

下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7月12日,今天是三下乡准备工作的第一天,通过今天中午的工作会议,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与打算。 我们此次工作应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农......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 2011-06-07 今年(2008年)两会,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名人故居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很多人文资源,是历史文明积淀的......

    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我最喜欢,也是对我最有益处的一条经典名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条名言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当中,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坦白说不知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楚楚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园林技术,江西省 吉安市 343000 摘要:中国园林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

    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姓名:朱丽玲学号:3212000798 序号:142 时尚与传统文化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其实则不然,时尚与传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

    论家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家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的节目,对公众的“家风、家规”进行随机采访,这个令人深思又让人警醒的话题,迅速激发了公众......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