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

时间:2019-05-13 09:5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

第一篇: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淮安市文化产业调研组

2005年10月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就所提供的产品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服务业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同志带领下,市文化产业调研组对我市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建议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意义

丹麦著名的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关注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文化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的确,纵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后,正率先进入一个从物质消费需求转到精神消费需求为特征的文化社会,与之相应,文化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崛起,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仅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就达到600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也就是说,如今最能代表美国出口竞争实力的,可能不是波音飞机,而是美国大片以及随之输 出的美国人的文化观念。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影响全球市场,1998年仅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收入就达到20亿美元。另外,美国人发明的迪斯尼乐园,本身经营收入不得而知,但对旅游休闲娱乐产业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在英国,1998年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7%。统计数据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大多数都达到了GDP的10%以上。

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印度的电影业加速向全球拓展,把大量影片推向世界,以至对好莱坞都产生了冲击;韩国的文化产业“韩流”汹涌,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渗透。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温饱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0.5以下,城市已降到0.4以下。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几年前就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人们开始有余钱了。实行5天工作制,再加上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全年法定节假日累计达114天,相当于一年约1/3的时间处于休假状态。有钱再加上有闲,导致人们生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对精神方面的享受更加看重,文化消费逐步由少数人的奢侈演变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纵观省内外,发展较快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省,比如深圳市,比如我省的苏州市,广东是我国的音乐制作和印刷大省,深圳市是全国彩色印刷的龙头,苏州市2003年印刷业的产值就达140亿元。

1999年,文化产业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视野;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地位正式确立。时隔不久,国家又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将其作为我国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提出,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江苏,2005年7月召开了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书画、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凸现越来越大的潜力,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一个13亿人口、目前文化消费水平较低的大国,文化产业实在是一个亟待开采的富矿,它的前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应该与时俱进,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产业。

二、要正确认识淮安文化产业的现状

多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的文化、体育、广电、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努力加快新闻出版产业、演艺和娱乐业、广播电视产业、体育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市场。据市文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网吧382家,音像经营单位421家,电子游戏机室265家,歌舞娱乐场所265家,音像经营单位421家,演出场所26家,专业剧团7个,各类演出团体53家。据市新闻出版局、淮安日报社和市文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共有公开发行报纸6家,期刊4家;印刷复制企业391家,音像制作公司1家,书刊经营网点464家,大型出版物专业市场一个,电子出版物经营网点41家。市广电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广播电视的广告迅速发展,支撑了广电事业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络迅速发展,建成了连接6个县区的环型数字主干线光缆传输网(SDH),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在城区建成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接入网;建立了淮安广电宽带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合作,构建了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市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民办教育得到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民办学校和机构270个,其中幼儿园145个,小学22个,中学30个,职业学校4所,高校1所,非学历培训机构69个,在校生8.6万人;不少公办学校积极开展公有民营等模式办学,获得了很多利益;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类教育培训、各类考试及相关服务的影响和规模、效益逐渐扩大,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领域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巨大的市场,凸现了较强的产业属性。市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市的体育健康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人才培训以及体育彩票得到了一定发展,群众的消费水平有了提高。

据初步测算,全市各类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约4万人,2004年的产值约15亿元,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和活跃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日趋繁荣的文化市场,改善了投资环境,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中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我们认为,淮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到位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同时,很多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注重强调其意识形

态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产业属性,导致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文化产业的内生机制比较薄弱;二是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不清,很多部门和相关领导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产业,不知道文化产业包括哪些门类,更不知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三是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有的部门或领导常将文化产业置于可有可无位置,任其自生自灭。

2、效益不显著

我市尽管拥有比较深厚和丰富的的历史文化资源,尽管拥有文化产业的大多数门类,但文化产业的创意不足、影响较小、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效益不显著,不少门类还呈散兵游勇、零打碎敲状态。在产业规模上,除了图书发行业等个别产业门类之外,我市的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都呈现规模较小,效益不高的现状,在全省总体上处于次发达位置,即使在苏北也显得比较平庸。

3、管理不规范

一是政出多门。在我市,上述九大类文化产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各个部门平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联系较少,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也没有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

二是没有规划。由于管理体制和认识等问题,我市的文化产业还没有统一、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也没有制订出台激励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三是统计滞后。我们说文化产业重要,说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须用数字来说话。目前,我市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除了新闻出版门类中的图书发行和印刷业之外,其他数据都是估计出来。

三、要努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建议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现代产业群,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创造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重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坚持遵循艺术生产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属性,在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文化产业的统计,认真编制十一五期间期间淮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引导消费时尚,增加市场主体

要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时尚,扩大老百姓文化消费比例,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产业目录,放低门槛,放水养鱼,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制订和完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产业投入的多元化机制,寻找多渠道投资途径,加大文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文化招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塑造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切实提升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突出发展重点,打造产业品牌。

根据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条件,建议我市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电、文化旅游和教育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

壮大印刷产业链。我市的印刷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以新潮公司为龙头的包装装潢业,稳步发展以新华印刷厂为龙头的书刊印刷业,放手发展其他各类印刷及上下游产业,促进我市印刷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强在苏北的竞争力,坚决实现“进位争先”目标,到“十一五”末,全市书刊、包装装潢和其他印刷企业达410家,年产值力争突破12亿元。力争引进光盘生产企业1户,生产线30条,策应江苏建设光存储产业基地的战略。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淮安·印刷机械暨印刷物资展销会”,使淮安的印刷产业链更加强壮,更具活力。

申办淮海出版社。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周恩来同志家乡,是苏北腹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风尚。在淮安设立出版社,有利于提升淮安的文化品位,有利于推动淮安文化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江苏省出版社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新闻出版局和中央有关部委支持,申请设立“淮海出版社”,发展出版产业,同时带动印刷和书刊发行两个产业发展。

壮大出版物专业市场。依托淮安的交通枢纽优势,率先发展出版物发行业,支持新华书店建设淮安书城的同时,积极发展民营出版物的发行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江苏淮安汇通出版物专业市场”,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年销售图书10亿码洋,成为苏北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出版物集散地。整合市区电子出版物市场,建成销售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脑软件的专业市场,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组建淮安报业集团。以党报淮安日报为龙头,与《淮海晚报》、《淮海商报》和印刷厂组成淮安报业集团,建设新闻大楼,继续巩固和发挥《淮安日报》主流媒体作用,把淮安日报办成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权威性、可读性和影响力的党报,到2010年,日发行量5万份;广告收入1500万元;做大做强淮海晚报,改变晚报“小党报”模式,增加报纸可读性和影响力,将其办成苏北地区发行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都市生活报纸,到2010年日发行量5万份,年广告收入2500万元;积极寻求《淮海商报》发展空间,避免与淮海晚报的同质化,到2010年,期发行量2.5万分,年广告收入500万元。

做优做大做强《短小说》 创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到2010年,期发行量3万份。以《短小说》为依托,面向全国设立两年一度的“吴承恩文学奖”,努力提升杂志和淮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大力发展广电产业

广电产业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要坚持面向市场,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提高对广电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以节目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全力打造质量优秀、观众欢迎的高收视率节目,形成品牌节目和品牌栏目,赢得受众和市场;

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确保传输基本公共节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网络新业务,发展数字电视,推广数字机顶盒,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网络服务,促进广电网络产业的迅速扩张。

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建设淮安有线网络传播中心,将楚州区、淮阴区纳入整体,实现市区数字化的整体平移。建立先进可靠的数字电视平台,建立以用户为基础,以资本业务、网络为纽带的运营主体,提高广电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积极打造“名人、漕运、美食、生态”四大品牌,提升淮安在华东旅游中的地位,依托淮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以自然历史文物景点观光为核心,带动餐饮、旅馆、交通、商业、娱乐一条龙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到2010年,旅游接待量达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0亿元,旅

游增加值5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维修保护沿线的古建筑等文化遗存。加大洪泽湖大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力度。加强青莲岗遗址、东阳城遗址、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大遗址的保护。“十一五”期间,要精心打造周恩来系列、韩信系列、吴承恩系列等三大系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规划建设缅怀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友谊城、展示吴承恩形象和西游记研究成果的西游记城、反映韩信业绩和魅力的韩信城,研究开发被誉为“东方庞贝古城”的水下泗州城,做好课题研究,提高文化招商水平;精心策划和打磨以下六条精品线路: ——积极发展以韩信、吴承恩、周恩来等为主体的名人故里游。

——积极发展以河下古镇、里运河文化长廊、明祖陵、水下泗州城等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游。——积极发展以漕运总督遗址、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三河闸、清晏园等景点为主体的千年水利游。

——积极发展以周恩来纪念馆、新安旅行团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为主体的红色缅怀游。

——积极发展以盱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淮扬菜为主体的美食文化游。

——积极发展铁山寺森林公园、古黄河风光带、钵池山公园、金湖荷花荡、老子山等为主体的生态风情游。

四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非公有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规划建设淮安职教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到2010年,在市区组建三个职教集团,职业教育在校生10万人,增强对苏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招生吸引力,将本市和周边地区更多的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顺应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各类教育培训、中介、考试市场,为本市及周边地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优质教育服务。

4、适应百姓需求,发展其他产业。

在加快上述重点产业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发展下列文化产业:

一是发展文化娱乐业

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发展的引导,使娱乐产品、服务的层次和内容不断开拓创新,满足群众娱乐消费需求。要大力发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优化文娱产业结构,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娱项目,提升我市歌舞厅、游艺厅、茶座等各类娱乐场所的档次。要有选择地吸纳、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娱乐项目。

要加快文化娱乐市场法制建设,净化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管理,使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资讯,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娱乐、学习的平台。

二是繁荣文艺演出业

要整合我市的各个专业演出团体力量,建好用好淮海剧团艺术综合楼,抓精品,抓市场,壮大以本市7个专业剧团为主体的演艺产业。要以省淮海剧团、长荣京剧院、市淮剧团为支撑,组建淮安歌舞团,借鉴桂林的《梦幻漓江》、阳塑的《印象刘三姐》、丽江的《丽水金沙》等舞台艺术形式,打造展示淮安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的舞台艺术节目,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来开拓市场,繁荣产业。

要成立市级演出经纪机构,培养和引进演出经纪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提高经营水平。要进一步打造节庆文化演出品牌,进一步提升美食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等节目的质量,培育壮大市场。三是发展体育产业

建设全民健身会馆和新体育馆,积极培育体育健全娱乐市场,以各类体育设施和技术辅导为依托,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商业体育竞赛表演;试行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养培训制度,培育和开拓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提高体育彩票发行规模。

四是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

利用淮安人才较多、底蕴较深、广告业相对发展较快、上下游产业比较完善、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引导广告经营、策划单位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广告产业公司,培养一批富有创意,关于经营的广告人才。

五是发展艺术培训业

引导各类艺术培训、艺术考核的健康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艺术培训产业的壮大,使淮安成为苏北艺术考核中心。

六是培育艺术品市场

建立规范的艺术品市场,培育各类艺术品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促进艺术交流,保护艺术精品,壮大买方市场。

七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相关产业

在文庙或博物馆、图书馆成立淮安国学馆,面向少年儿童、机关干部、教师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国学、国语、国粹、中医以及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扩大文化产业领域。

5、适应需要,培养经营人才

现在,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十分缺乏。今后,要大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特别注意培养造就和引进策划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占领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第二篇: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1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2

根据国家现代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将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将会发生极其重大的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一)文化产业的秩序紊乱,体制改革长期滞后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局上来看,由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低于并将可能长期低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这形成了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影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可能发展成为文化安全问题。

“据统计,恩格尔系数我国农村居民1978年为67.7%,20xx年为47.8%,城市居民这两年分别是57.5%、37.9%。20xx年,我国GDP突破1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其中,人均GDP率先达到或超过1000美元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人口约占5亿人。国际上,当城乡居民恩格系数下降到50%以下,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阶段,文化消费需求会大幅增长。近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趋势”。

“据预测,按照GDP年增长率7%计算,在今年20xx年,我国GDP将达到1.4万亿美元,以20xx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6000亿元人民币为基数,保守估计,按照年增长率12%计算,20xx年,我国文化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8%”,这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我国文化产业以前连续5年增长,之后连续下降,而同期居民储蓄每年以30%增长,反映出文化市场巨大的供需缺口与失衡的矛盾。究其问题,就在于目前我国文化经营组织的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同,整体竞争力不强。国有文化单位,普遍是“事业壳、企业体”,活力不足、效益低下。民营文化企业机制灵活,但规模实力不够。此外,在文化管理体制及市场体系方面,政策与体制亟待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改革,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的矛盾尖锐,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链条极为脆弱,文化原创力不足。因此,除了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之外,文化产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劣质粗滥产品充斥市场,都是体制落后带来的流弊。

(二)文化产业的内外结构失衡

对文化产业而言,我国文化产业边界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不光文化部门哪些应该归属于产业,哪些应该作为事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很合理的关系,建立起分类指导和协同运作的政策体系,而且产业内部的整体面貌模糊而紊乱,基本上比较破碎,产业的.局部结构,产业门类之间的搭配,产业的布局很不合理,市场结构尚不畅通,产业的外部关联也没有建立起来,比如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定位和重视,然而在同期或者说更早,西文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在技术方面已沿着硬件→软件→网络→文化(内容产业)的方向更新,产业链的核心价值也沿着制造→信息→知识→内容文化的链条转移。近来西方国家网络业步入低谷,内容产业浮出水面,标志着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开始了新一轮的选牌,传统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即将完成。这一新型产业链条的上游,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海量文化内容的上载,下游是消费类信息技术产品的普及和信息文化娱乐产品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以及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在传统产业中的普遍应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发展趋势愈加显现,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

(三)市场主体不成熟,经营管理体制滞后

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方面来看,作为我国当前文化产业主体的各类文化经纪单位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合配制度,用人制度等都还没有顺畅地建立起来,比如近年来各地组建了一批传媒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等,由于内部机制不到位,市场运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规模和效益没有成正比例发展,而市场中自发组建的民营经纪机构,又大多由于先天积弱,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而长期处于青黄不济的艰难发展状态,因此更难于形成规模发展效应和进行结构的优化及资源的配置。

那么举例来说吧!中国影视动画产业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典型的资金和人才的匮乏。迪斯尼公司制作《恐龙》时成本为2亿美元,《怪物》公司成本是1.1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产品制作周期相当长,以《花木兰》为例,迪斯尼在这个题材上花了近10年时间。最近的例如《指环王》三部曲也是磨金八年。更是动用全球范围200家影视制作公司600多名一流数字特技师。没有足够的投资和人才投入必定影响一部作品的质量和水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几乎是空白,为改变这种状况,不少文化单位都采取直接从企业挖来人才进行“嫁接”的办法培养文化经营管理者,但很显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纯粹采取“嫁接”的办法并不是长久的治本之策,因此,只有彻底地建立完善的文化经理人培养体系,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就整个文化产业来说,当前综合的现状是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人才政策调整,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它的发展尤其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

同时,由于我们没有包括优秀人才、资金投入、市场操作、经济回报在内的良好的产业链,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使得整个恶性循坏越来越严重。

最后,我国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不配套,法规不健全,政策不透明,职能交叉,“管办不分”等种种问题还大量存在,文化市场还存在人为分割的局面,制约了产业不能迅速发展。

(四)国民文化产业观念滞后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不具备与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行横向比较的实力。而最不明智的一点是,很多人并不认为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也好,民间也好,从骨子里觉得中国是最不缺文化的泱泱大国,有50的文明发展史,有世界上最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这种文化优越感慢慢变成了一种历史包袱,极其沉重。我们对文化的专业理解只停留在学术层面,没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概念,也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3

中国的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地强调文化产品的宣教功能,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使文化具有传播性。就文化产品本身,由于我们以前将其赋予了过多的宣教功能,大大地削弱了文化产品本身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应该具有的娱乐功能,而使其本身的商品性随之而被极大削弱,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夜郎自大的“文化大国”观念作崇

尤其最不乐观的一点是观念上的滞后,比起体制和资金技术的落后,观念上的落后最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刚刚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文化群体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陈旧的,或者更新很缓慢的,很多人至今并不认为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也好,民间也好,大家都从骨子里觉得中国是最不缺文化的泱泱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有世界上最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

2、传统自治思想与文人心态的流弊

产业化观念的'落后还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文人心态密不可分,认为文化不应该赚钱,而已经从事文化产业运作的人士,也基本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一些人在所谓“暴利”的驱动之下成为了第一批投资者,而更多的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投资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因此,盈利模式更落后,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参差不齐。就从大局来讲,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缺陷不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而且是从根本上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大多还处于零散,游击抑或完全是自娱自乐的阶段,拿政府的钱搞活动,用节余下来的钱当利润;电视台的剧组长期以来是靠吃制作费过日子,这些所谓的产业都是伪产业,利润就更是伪利润。

3、“计划经济”意识作茧自缚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实践中依旧过分地强调文化产品的宣教功能,还没有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使文化具有传播性。事实上现在还存在这样一个状况,西方文化产业的现状是传播手段因高度发达而过剩,传播内容便相对稀缺。中国同样存在传播手段堆积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中国的传播手段的重复建设与西方的情况有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化产品的传播历来是宣教、官方和单方面的、盲目的,因此其重复建设不是如西方那样递进式的市场化结果,而是扁平式的简单重复,即所有单位都在同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上,按传统作坊式的运作方式进行运作,其中观念的落后比起体制的陈旧和设备的简陋就来得尤其可怕。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可以说中国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我们都看着美国的文化产业眼红,人家早就是支柱型产业了。但是,当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改变的时候,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蜕变升级的风口浪尖上,昂然地接受了文化的产业化运作的冲击。因此资源的重新配置、跨行业的重组、参与国际竞争的交叉重组、产业重组过程中资本的介入、文化产业向资本市场挖掘资金孵化产品与竞争力等等,都将以空前的速度进入我们观念的视野,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绝决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非加强政策性保护。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4

文化厅组织开展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体的调研活动,现就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目前已被世界公认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低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在推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上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既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也是对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断的进一步阐释。

当前,属文化系统管理领域的文化产业有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业等十一类。,我区共有各类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5556个,从业人员20445人,文化产业总产出13.46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占绝对比重,占机构总数的97%。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发展文化产业日益重视,新疆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探索培育阶段。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待转化为产业优势。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明交流荟萃地;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与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丰富,文物遗存众多,但受经济、环境、人才等条件制约,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待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文化产业规模初具,但各地州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文化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初步形成以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兴起为特点的产业格局。

当前,全区已构建起涵盖以演艺、文化娱乐、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艺术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和以动漫、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地域、人才等因素影响,全疆各地州市的文化产业门类构建存在差距,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其中XX市、昌吉州、XX市相对处在全疆领先水平,伊犁州、XX区、XX区、巴州、XX区、XX区、XX区、XX市、博州均是属于有一定发展的地州,XX区、XX区和克州则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疆只有XX市、昌吉州、XX市和巴州成立了文化产业科,其他地州受编制影响,未成立产业科室,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骨干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骨干文化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能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与扶持骨干文化企业的发展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区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与培育已初见成效,截止20xx年,我区有四家文化企业(新疆和合玉器有限公司、新疆国际大巴扎开发有限公司、新疆卡尔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德威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六家动漫企业(乌鲁木齐有鱼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疆卡尔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漫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新疆华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新疆河度动漫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动漫企业认定。此外,自治区文化厅于20xx年启动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工作,新疆普拉纳广告有限公司、新疆华特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哈密兄碲文化全息有限公司、伊犁耐菲斯沙砾画艺术服务中心等25家企业获得首批命名。

(四)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我区各地州陆续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其中已经建成并在运营的文化产业园区有乌鲁木齐七坊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新疆野马集团古生态文化园、昌吉青湖御园等三个园区;正在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园区有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园、昌吉木垒民族传统哈萨克刺绣文化产业园、昌吉XX市天山天池文化产业园喀什阿凡提文化产业园、阿克苏XX县乐器制作创业园等;已经完成初步规划的文化产业园区有新疆文化产业园区、新疆丝绸之路大剧院文化产业园区、昌吉西域文化产业园、哈密东天山文化产业园、玛纳斯碧玉文化产业园区和伊犁XX市文化产业创意园等。

(五)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文化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日益加大。

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文化厅积极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新疆分行签订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要求疆内各银行积极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方面,20xx-20xx年我区文化企业累计争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5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企业资金瓶颈。

二、主要特点、好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一)各级领导日益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氛围日渐浓厚。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也将发展文化产业提上了日程。XX市明确提出打造西部文化大市的奋斗目标,确定重点实施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程、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打响文化乌鲁木齐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乌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区(县)为成员的XX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20xx年市政府草拟了《XX市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政策》、《XX市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力争逐步建立健全乌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伊犁州制定出台了《关于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把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并启动了XX市文化产业创意园、察布查尔县中国弓箭历史文化主题公园、XX县哈萨克草原文化产业园、XX县现代文化产业园、特克斯大书苑创意产业园以及XX县天马文化产业园等6个现代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昌吉州先后邀请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专家组,开展了《昌吉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昌吉州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编制工作,同时依托自身力量编撰《昌吉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册》;XX区文体广新局起草制定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自治区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于20xx年9月由中共哈密地委办公室下发执行;XX区增强产业意识,盘点整合文化资源,开展魅力喀什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按照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要求,积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精品舞台艺术、节庆活动和文化景区等文化品牌。XX区立足和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正在编制《和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深度挖掘和打造和田特色文化。

(二)借力对口援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借助对口援疆的东风,各地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积极争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活动,丰富对口援疆内容,放大援疆效应,从软硬件入手,快速有效地为各地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文化部在新疆开展了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系列活动,让文化援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广受各族群众的欢迎;浙江省推出的首部文化援疆作品《少年阿凡提》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上映、新疆文化全国行情系神州展览在上海美术馆揭幕、天山魂哈孜艾买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在新疆博物馆开幕等多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和中国内地城市的文化交流、互动。北京支援XX区,轮流安排各县文工团赴京开展专业培训及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为XX区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文化轻骑兵,也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经典文艺节目,为首都人民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民俗风情演出,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了独具特色的新疆文化,深受两地群众的广泛好评,并成为XX市文化援疆的一项品牌活动。上海援助XX区,拍摄纪录片《喀什四章》,并举办喀什文化周系列展示活动,并联合创作了大型原创现代民族音乐剧《香妃》和史诗话剧《沙枣花香》。XX县、XX县、XX县、XX县等利用援疆资金新建了文化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文化消费环境,为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相促进,探索共同发展新模式。

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企业联合,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吐鲁番欢乐盛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XX区歌舞团合作,由地区歌舞团提供演职人员,公司负责舞台、观光音响等硬件设施与宣传营销,共同打造了一台适合吐鲁番旅游市场的大型民族歌舞演出节目《吐鲁番盛典》,此台节目现已成为吐鲁番旅游的一个品牌,在拉动当地旅游消费的同时,两个单位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文化企业与文艺院团的双赢。哈密兄碲文化全息有限公司和XX区歌舞团是多年来的合作伙伴,两家单位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合作,承办了20xx年中国环塔拉力赛汽车越野哈密赛段开闭幕式、甜蜜之都第七届哈密瓜节开闭幕式、新疆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20xx年XX区春节联欢晚会等。新疆达雅风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自治区博物馆合作制作了博物馆宣传片《博物宝宝》在广大多媒体移动平台播放,极大的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免费开放信息的传播。全疆其他文化企业也积极参与当地各种文化活动,并不断探索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经济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靠后,城乡居民可供支配的收入较低,文化消费能力有限,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组织机构缺位。文化产业是大文化的概念,文化产业辐射面广,行业渗透性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涉及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工艺美术、旅游等多个部门,迫切需要自治区成立领导协调各部门的领导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三)产业政策有待完善。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和有关部委正逐步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但目前我区还没有出台地方性、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措施,影响和制约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统计制度还不够规范和完善。

虽然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xx》,但由于我区目前的文化行业统计大多局限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各级行政部门直接管辖的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及涉及各类行政许可的部分民营文化企业,有相当部分文化企业未被纳入自治区统计局的文化产业统计,使现有统计数据未能全面反映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五)发展文化产业意识还不够强,还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用发展文化事业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缺乏了解,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明确,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力不强,办法手段不多,探索实践不够,还没有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六)缺乏各类文化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族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文化担负的任务和面临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繁重,但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综合性人才严重短缺,人员待遇偏低,而且存在培养力度不够,培养与需求脱节等问题。

(七)资金严重缺乏。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影响和制约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主要针对文化企业,而文化企业行政部门,为了切实推动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调研、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培育企业、推动出口、培养人才等,非常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八)骨干企业较少。我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发展未形成规模。加之,由于优惠政策的缺乏,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的动力不足,使骨干文化企业数量较少。

(九)发展模式落后。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模式和手段较为雷同单一,没有形成适合各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十)文化产业品牌不多,缺乏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

我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众多,但是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并广为人知的文化精品。

四、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一些管理部门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这一产业还缺乏深入研究,建议各地认真领会中央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国新一轮经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全社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条块分割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新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党委或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发改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

(三)编制全区文化产业规划。

落实《关于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中关于编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意见,组建规划编制委员会,统筹协调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增补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资金保障。统筹规划我区文化产业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区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大部分兄弟省区都有地域性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建议自治区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区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例如税费减免、土地使用、信贷融资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出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专项政策,出台文化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全行业、科学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五)加大文化产业统计力度。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xx)对文化及相关产业门类的规定,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将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对文化统计工作的积极性,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六)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以独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壮大文化产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金融部门把文化产业纳入信贷范围,对效益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开放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允许用房屋、设备、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以及自筹资金达到一定比例的在建工程项目作抵押,进行贷款融资。积极稳妥地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我区招商引资范围,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加强对获得国家级与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的监管力度,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议经济基础好的地州可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设立地州级文化产业扶持资金。

(七)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建议自治区对我区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予以扶持,在全区文化企业中遴选发展前景好、综合实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在信贷、政策、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重点产业发展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支持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同时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

(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积极实施优势项目与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储存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各类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立区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各地州有关部门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从市场前景入手进行科学论证,推出一批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区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自治区各部门在优势项目审批、优惠政策、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减免、配套服务、资金扶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以重大优势项目打造著名文化产业品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优势项目,力争获得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充分利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北京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推介我区重点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项目

(九)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多元参与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吸纳优势特色文化企业入驻,鼓励民族特色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带动辐射作用。

(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文化品牌是包含深刻文化内涵与特色服务的名牌产品,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反复转化为物质财富。从目前成功的文化企业发展实例中,我们可观察到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由于创立了自有品牌,即使该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生产,也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我区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以坚守质量第一、保护品牌声誉为宗旨,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价值链升级。通过创意设计和特色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十一)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文化产业是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的特殊行业,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依托的最根本资源就是人才。一方面,各地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学校培养、人才引进、交流培训等多种模式,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也可借助对口援疆之力,借助兄弟省区的人才和资金优势,协助培养本地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让经济、经营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以利于用经济的手段和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十二)鼓励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走出去。

我区是全国边界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边境地区最广的省区,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接壤,形成了多个民族跨国而居的局面。他们之间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具有文化的共通性,为我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出口提供了可能性。借助我区地缘和文化优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辟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将优秀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这一平台,宣传推介我区重点文化品牌与文化服务,探索我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向中亚出口的贸易模式,开辟向西开放的文化通道。

(十三)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

发挥好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行业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系文化产业界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形成文化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悄然而起。文化产业当之不愧的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当代国际的综合国力,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你对万州企业的文化产业的了解多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万州企业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引言: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区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

笔者作为万州区三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班的首届学生,为巩固自己的专业,也为了解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此次调研,先将调研情况即万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定义

文化产业,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即以产业化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它是一种从文化事业脱离出来的产业。根据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延伸层”三个层次的划分,文化产业包括了相当庞杂的门类,涉及十分广泛地产业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对各类文化产业进行类别的划分在进行研究。从产业类别特征及其重要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划分成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产业、音像产业、网络产业、广告产业、旅游产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九大产业。下面笔者就从这九个方面来汇报下万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万州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图书出版业

图书出版业,泛指从事书刊、图画等的编辑、印刷、发行等生产工作的事业。图书出版的主要领域是出版社、制作、发行渠道和零售书店。从调研中笔者发现,在万州图书出版业相当滞后。根据图书出版业的定义来看,万州区正规的出版社只有三峡出版社一家,而万州的图书出版业目前能看好的只有零售书店。

万州区附近书店(笔者实地调研所得):

书店名

位置

万州区功成医学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

知堂音像书店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

华顺希望读书社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

三人行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

新兴文具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路

在这些书店中多以销售教学图书为主,综合性稍强的书店也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新华书店、万卷堂)。

(二)报刊业

报刊业,泛指通过报纸和期刊的发行和广告业务获取利润的事业。在万州区正规的报社只有一家,万州日报社,下有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万州日报》是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机关报,由重庆市万州区委主管主办,创刊于1950年5月15日,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大局,立足城市,辐射农村。原名《万县日报》;三峡都市报社(原万州日报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伴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已形成一报一刊一网(《三峡都市报》、《西部观察》杂志和三峡传媒网)及三峡传媒集团等多个经营实体的发展格局。除此之外,万州还有一些小报社。

万州报社的数量和质量与万州发展经济发展现状不成正比,存在滞后趋势。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影视业,指电视、电影、广播等从事音、影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行业。万州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还是比较可观的。万州广播电视台是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整合原万州电视台、万州有线电视台、万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现有职工500多名,采、编、播、技等各类技术人员200多名、下设行政管理机构有: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计划财务中心、事业发展部;宣传业务机构有:总编室、新闻中心、社交中心、广播中心、广告中心、广播电视报;公共事业机构有:技播中心、后勤中心;产业经营机构有:网络传输公司、事业发展公司等。另外,电影产业在万州发展也很迅猛,现在万州有三峡影都,万州大礼堂,保利万和,国际影城,万达影城等几大电影院,还有一些小影院,每年的营业额相当可观。

(四)音像产业

音像产业,是指将声音信号或者声像信号复制到特定的物质载体上,以商品的方式进入消费领域获取利益的事业。据笔者调查,万州此产业目前只有音像制品零售这一种,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产业在逐渐走向衰败。

(五)网络产业

网络产业,是指利用包括英特网、移动手机等新兴技术为平台传播信息和创造娱乐的事业。目前,万州网络普及面极广,但主要用于广告服务和生活娱乐。现在万州还没有网络游戏开发、网络技术开发这样的网络产业。

(六)广告产业

广告业,是指通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发布、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获得利润的产业门类。在万州,广告业发展在近几年来较快,例如近年来广告公司林立万州,笔者了解到的有成长广告,潮峰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华洲广告有限公司,天长广告有限公司,百安广告有限公司,重庆金昊广告有限公司,重庆金庆广告传媒有限公司,重庆港源广告装饰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州区豪派广告公司,重庆市兆丰广告装饰工程公司等。这些广告做平面广告的公司较多,立体广告的比较少,车载广告的多,媒体广告也比较多。另外,在万州市区见到最多的就是有关房地产的平面广告,这种平面广告做工精致,耗费材料巨大,造成环境破坏也相当明显。

(七)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指利用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等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并获取利润的事业。万州位于长江岸,与湖北利川相接,拥有相当丰富旅游资源,如烈士墓、太白岩,西山公园,青龙瀑布,西游洞,罗田古镇等。万州是最大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及其明显。但是现在万州的旅游发展不敬人意,游客来万州除了游青龙瀑布,西游洞等景点外别无去处。另外,万州旅游产业融入的饮食文化不很明显,比如人人都知道万州烤鱼,但是万州旅游承接点很少有地道的万州烤鱼店;还有万州的牛肉干,在没有被旅游所吸引;谭木匠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够。总的来看,万州旅游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景点开发力度不够,很少能吸引外来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承接旅游的能力不够;

3、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不够,拉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

(八)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主要包括艺术品经营业和演出业。万州演出业基本归为初始阶段,原因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承接演出的地点有限。但是近年来万州也承接过一些当红歌星的文艺演出,规模都不怎么大;另外,万州本地的一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也的得到了保护并逐渐走上表演舞台。例如,万州土家族的摆手舞,杂技等。万州的艺术品产业也有所发展,就拿万州名片谭木匠来说,它已经从一个功能性的梳子,发展成为具有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九)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与智慧与技巧的比赛或竞技,通过消费的形式推销到市场并获得利润的事业。万州体育事业在近几年发展之快,就拿体育产业中的服装产业来说,匹克、361、安踏、鸿星尔克、耐克等体育品牌的服饰卖的相当火爆。随着近年来,各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器材在万州也卖得相当不错。

三、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文化产业问题:

纵观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万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人才短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连文化产业人才都没有,试问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万州虽然是重庆第二大城市,但是它远离重庆市区,没有重庆市区那般繁华,又在山区,地势不平,城市都是依山而建。这样的城市是很难留住人才的。这对他的发展极为不利,万州如果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它的关键所在;

2、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如果在一线或者二线城市,政府一定会重视它的发展,但是像万州这样的三线城市,政府重视的力度多在工业和农业上。万州也不例外,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的重视力度明显低于工业和农业。万州有工业园,农业基地,但是就是没有文化产业基地,这完全能说明万州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力度不够;

3、资源利用不充分,万州有很好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万州的旅游资源、万州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因地缘优势而特有的移民文化资源和它的`区位优势。向万州这样远离主城的三线城市如果不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将万州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起来。那么它的文化产业将始终滞后于其他地区。

4、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万州的旅游业中,这一点体显得尤为突出。万州旅游业只限于旅游的开发,却很少注意将万州的地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没有形成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这也就形成了万州地区文化产业畸形发展的原因。如果万州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领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优越于现在的状况。

(二)应对措施:

1、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万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么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政府可以在政策上,资金上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很大的帮助。

2、引进文化产业人才,要引进人才首先要留得住已人才。留住一个人才,首先你要给人才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再者,当地政府的提供一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最后,要给人才自我发展的的空间。

3、走与高校联姻发展模式,在万州高等教育学校首数三峡学院,万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与三峡学院实现联姻模式来实现。文化企业给三峡学院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或者提供就业岗位,学校给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和新思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很多具有创意思维,这些思维在大学生里尤为凸显。

4、利用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一个民族旅游胜地。万州有2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主散居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极其丰富,尤其是土家族文化。例如在万州很多地方都有土家风味餐馆,或者酒楼,这说明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在万州得到发展,但是这些也只有万州当地人比较熟悉,而外地游客不是很了解,这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利用不到位的现象。

四、结论

笔者认为,万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先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有两点原因:

1、万州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有发展的潜力;

2、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人们产业,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带动当地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发展体育产业主要看好的是万州的新体育馆,这个体育馆可以容纳两万余人观看比赛,而且可以承接国家级单项或省级综合性体育赛事。重点发展这两大产业,然后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11月10日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篇6

按照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市六大重点文化产业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县组织相关单位对六大重点文化产业进行了调查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六大重点文化产业基本现状

1、演艺接影视业(动漫产业)。目前只有3家,分别是影城有限公司、县娱乐有限公司和县娱乐有限公司。影城有限公司为2014年新增企业,1-9月主营收入300万元。娱乐有限公司1-9月主营收入4200万元,县娱乐有限公司1-9月主营收入4500万元。演艺接影视业总的主营收入为9000万元。

2、传媒业。传媒业共有企业12家。基本是经营文化传媒、广告装饰的企业。2013年主营收入为39200万元,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31664万元。

3、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只有1家企业。即实业有限公司,2013年主营收入为5331万元,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4310万元。

4、印刷复制业。印刷复制业共有企业11家,其中县印刷有限公司为规上企业,2013年主营收入为145197万元,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117282万元。印刷复制业2013年总的主营收入为221000,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178512万元。

5、文化制造业。文化制造业共有9家企业,基本上是文体用品制造和铅笔制造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家,为省县文化用品有限分司,2013年主营收入为193770万元,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149058万元。文化制造业2013年总的主营收入为260179万元,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200143万元。

6、工艺美术业。工艺美术业企业共有10家,基本上是工艺品制造和经营企业。工艺美术业2013年主营收入为32289万元,2014年1-9月主营收入为24839万元。

总体来看,全县文化产业在我县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六大重点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仍然偏小,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全县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

二、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

1、文化产业发展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在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尚处于自发探索、各自为战的状况,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统一协调、统一指导。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尚没有上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还未形成,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或被拆除、被破坏,或遭遗弃,或处于待保护、开发利用状态,分散在各地单个的文化旅游景点没有连成线,形成片,串成链,导致了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县的文化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档次低,全县文化产业总值占GDP的比例过小,大型骨干龙头文化企业缺乏,没有形成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文化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品质量档次、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3、文化产业人才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需要。文化产业经营、策划、管理和科技人才缺乏,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并由文广、出版、发改、财政、统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文化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制定实施计划,建立健全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制。

2、落实国家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要加紧研究出台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等各类政策,落实国家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一是落实税金减免政策。对宣传文化事业单位兴办的独立核算的企业经营单位,支出纳税确有困难的,经税务部门批准,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在一定的'时间内免除演出、广播电视等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二是税利返还政策,即部分或全部返回纳税人上缴的税金和利润给纳税人或上级主管部门,用于发展文化产业。三是差别税率政策,即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实行不同的税率,盈征亏补。实行倾斜的金融信贷政策。实行包括低息、无息、贴息等资助性信贷优惠政策,扶持文化原创和文化生产资料、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

3、实行多渠道投入的政策。按照《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要求,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支持并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资金更多地投入文化产业领域,引导非公有经济投资、参与文化产业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4、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培养、引进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熟悉文化市场的文化经纪人、会展策划等紧缺人才。允许文化要素参与分配,鼓励优秀人才以知识资本入股企业,鼓励优秀创作人才创作艺术精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机制和环境,使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

第三篇: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

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

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建议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议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研究出台文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文化产业的壮大要靠市场运作。在平凉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

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6、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入资金,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经济建设项目范围内,积极争取,全力抓好。一是着力支持平凉图书馆、柳湖书画院、平凉大剧院、平凉八景恢复建设,积极扶持陇东民族民俗博览园、皇甫谧纪念馆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通过扶持这些市场潜力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抢抓国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四篇: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监督动态发布时间:2011-5-10 15:36:34点击:10

42为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其间,到姜庄镇、夏庄镇、井沟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召开了由文化产业管委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城区项目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察看了城区部分文化产业项目现场。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群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部署,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文化企业和工商业户有700余家,从业人员2.2万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2亿元,文化产业核心层投入42.3亿元,居潍坊各县市区第一位,增幅达107%。

(一)重视产业扶持。市政府将文化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宏观规划,在积极落实上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意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和《文化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体制机制入手,创新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成立了文化产业管委会,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并将文化产业考核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考核体系,调动各级各部门抓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投资公司,对国有文化资产实施产权管理,搞好资产经营,建立融资平台,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重视项目建设。全市文化产业主要涵盖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创意设计、生态旅游、会展经济、节会经济、红高粱系列文化等多方面。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合同、协议项目17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个。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电影大厦,已与10多家动漫企业、创意设计业户达成进驻意向。惠影科技注重文化产业应用设施研发,开拓了一条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2010年在美国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莫言文学馆二期工程、历史名人馆、隆运汽车博览园、职教文化中心、城市综合体等一批文化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2007年开始,实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等五馆联建,目前,每年接待参观团队300多个、观众20多万人次。同时,实施市场化运作,通过对外租赁、广告招商、出售冠名权、会员制管理以及承揽各类文展、会展、赛事等形式,先后承办150余次大型文体活动,并与15家企业签订了场馆租赁、场地冠名等协议,实现了文体公园体育场多渠道资产运营。特别是通过积极打造小康河文化市场,整合全市经营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文化产品经营市场的雏形。

(三)重视品牌推广。市政府立足于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推广红高粱、三贤四宝等文化品牌,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商业化运作成效显著,对弘扬红高粱文化、培养相关文化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扑灰年画、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红纸、墨陶、雕刻、布艺、绢花等民艺文化产业40多个品种。2010年,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共发现200多处文物遗址,还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检查验收。将姜庄镇聂家庄村纳入“省千里民俗一线游”的一个旅游景点的申请,已顺利通过了潍坊市旅游局的检查验收,“聂家庄特色旅游村”成功挂牌,并设立了10多个旅游景点。借助潍坊风筝会、鲁台会、文展会、红高粱文化节等节会,加强了对传统艺术的发掘传承,发挥了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视监督管理。市文化市场执法部门把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作为全市文化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合力。一是加强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批发、零售单位及出版集中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并督促学校开展课外读物的自查清理工作。二是规范网吧经营,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文化市场进行有力监管。三是结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依法查扣了一批安装和设置卫星电视接受设施。四是围绕元旦、春节、五一、七

一、世博会、国庆节、红高粱文化节、亚运会等重大节日,开展了净化出版物市场专项集中行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同时,认真落实《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对全市娱乐和演出场所开展了摸底调查和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为全市文化市场文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体系不够完善。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业还没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和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少数文化经营单位无序竞争,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三是规模效应不强。传统文化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园区集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知名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现有的园区功能定位和规划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投入是文化产业初始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但现行的文化投资和融资体制严重滞后,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目前,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吸引社会民间投资文化产业尚未突破瓶颈,再加上文化产业化的意识淡薄,对打造全市的文化品牌缺乏大局观念,民营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创新性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不仅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如策划、规划、设计、市场分析人才等十分匮乏,新兴文化产业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文化产业的属性和规律把握不够,既缺少通晓文化产业内容、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又缺少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与质量亟待加强。

(四)市场化程度偏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丰富,但对各类文化资源整合不够,对文化的产业化认识不足,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而忽视其产业性质。文化与经济没有更好的结合,导致资源配置较低,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闲置、不足和浪费等问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对GDP的贡献偏低,文化产业整体框架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优势。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文化产品难以大量涌现,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

三、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特征决定了要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要提高文化产业意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进行文化产业的观念革命。要确立提高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求并拓展文化资源与市场之间的结合点。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宣传,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提高文化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依托重点镇街和重点村居,积极培植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通过建设民间艺术展览馆、举办文化节、建立专业性的交易市场等措施,整合生产业户和产品种类,加大各类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介,规范艺术品交易,使我市民间艺术产业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政府要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具有示范性或导向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项目等。二是要发挥税收政策促进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税收执法监督,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三是要落实土地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以短期租赁方式使用土地,或租用现有物业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项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规定程序批准后进行减免,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载体,拓宽渠道,培养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人

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要尊重文化产业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准入机制。要制定文化经营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开辟引进经营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为全市文化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拓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渠道,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量人才需求。

(四)拓展思路,完善机制,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又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经济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要建立多渠道筹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保证资金投入。要建立文化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适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要采取担保业务风险补偿和担保资金支持的方式,鼓励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各地企业、个人来投资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合伙经营、股份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各种文化企业。

(五)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搞好产业规划引导,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产业布局、发展举措等,引导和推进我市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打造高密文化产业名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规模化的形式带动产业发展。要加强对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茂腔等重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积极扶持民间工艺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专业性的研发机构,加强民艺研究和改革创新,逐步改造提升工艺水平,增强产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项目和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规模化产业经营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带动周边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发展,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积极推进红高粱民俗村、电影大厦、惠影科技等在建项目工程,协调和扶持晏婴生态文化园、半岛动漫基地、胶河生态休闲旅游渡假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同时,要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增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4月28日

第五篇: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文化强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据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是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优、就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良好时期。基本形成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娱乐文化与创业文化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格局。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及分类标准,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分布(下称文化产业)涉及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90个行业类别。为满足部门管理需要并结合文化活动的特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10个行业大类,分别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10)其他相关文化产品。

同时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的需要,又将上述10个类别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3个层次。核心层包括(1)至(4)四个大类,主要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5)、(6)、(7)三个大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8)、(9)、(10)三个大类,主要反映相关文化服务。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服务”。

本文中长沙市文化产业统计是按照“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

二、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单位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文化领域的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文化经济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1、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快速增加。2008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44692个,比上年增长15.4%,其中法人单位5122家,增长12.3%,个体工商户39570户,增长15.8%。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单位发展来看,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年均增加4098户,年均增长12.1%,其中法人单位年均增加608家,年均增长17.5%;个体文化经营户年均增加3490户,年均增长11.5 %,这是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经营单位增加最多的时期。

2、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达617.9

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93.1亿元,增长19.4%(本文有关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8%,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其增速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文化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大标志着长沙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3、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4%,分别高于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4.3和4.7个百分点。2005-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分别高于同期全市GDP和第三产业2.6个和3.1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6%,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链各环节全面发展。从全市文化产业服务、生产、销售各环节看,呈快速发展态势。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2亿元,占59.4%,比上年增长20.5%,其中新闻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19.7%;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增长19.2%;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9.4%;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网络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增长18.5%;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9亿元,增长31.6%;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7.5%。文化产业物质产品生产规模扩大。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物质生产实现增加值89.6亿元,占30.6%,增长23.5%。文化物质产品销售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5.44亿元,占8.7%,增长1.8%。此外其他相关文化产品实现增加值3.8亿元,占1.3%,增长14.8%。

5、文化产业就业能力明显增强。长沙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就业领域。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0.6%,全市平均每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0.21人。2005年至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年均增长18.6%。

6、非公有制文化经济占主体。2008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中:公有经济单位(包括国有和集体)676个,比上年增长11.4%,占1.5%,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为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15.9%;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包括: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他非公经济单位、个体户)44016个,比上年增长15.4%,占98.5%,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70个。非公有经济单位总收入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84.1%;其中:三资经济单位(港澳台、外资及中外合资)总收入为28.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长沙文化及相关产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1、核心层文化产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长沙文化产业加快了向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产业为龙头,新兴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08年全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增加值达61.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1%;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创造的增加值112.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8.3%;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创造的增加值118.9亿元,占40.6%。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35.8:38.3:25.9调整为21.1:38.3:40.6。以出版湘军、影视湘军为主的核心文化产业是长沙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其对长沙新兴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超强带动作用。

2、新兴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文化服务业迅猛发展。旅游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广告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及网吧等新兴行业发展很快。2008年全市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9.7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4%,特别是娱乐文化服务,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调查显示,2008年全市从事新兴文化服务业的单位达26947个,比上年增长17.1%,从业人员达12.7万人,占文化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0.1%。新兴文化服务业已成长为全市服务业中发展快、规模大、活力强的优势行业和重要增长点之一。

3、品牌文化企业贡献明显。近几年来,长沙文化界通过大胆改革与创新,以组建产业集团为契机,不断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基本形成了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跟进的格局。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的工业企业566家,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以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销售的企业9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服务业单位56家。以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为龙头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对全市文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全市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单位实现增加值98.2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3.5%。

4、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长沙市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的诞生地,长沙动漫已成为国产卡通品牌产业化推广和应用的领头雁。2008年全市原创动漫2.6万分钟,占全国24%,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宏梦、三辰卡通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动漫产业示范基地;手机动漫异军突起,开发和运营商拓维集团去年成功上市,被誉为“动漫第一股”;继《蓝猫淘气3000问》在全球40余个国家播出后,《山猫吉咪字母历险记》今年又在美国电视台播出;目前长沙动漫已形成集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衍生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体系,2008年文化创意总产值超过10亿元。

5、广播电视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坐落在长沙的湖南卫视,其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长沙广电集团政法频道、女性频道、经贸频道收视率均稳居省会前10名,其中政法频道收视率居省会电视媒体前3位,《方圆之间》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政法报道》为“全国电视百佳栏目”。2008年长沙广电集团资产突破10亿元,经营收入4亿元,资产和经营规模在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位。2008年全市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产值达46亿元。

6、影视业精品迭出。湖南的影视制作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沙电视台艺术中心是全国“十大优秀摄制组”之一,继拍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等一批获“五个一”奖的电视剧后,又成功拍摄了《国家行动》,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目前,正在拍摄和即将拍摄的电视剧有《国歌》、《新五朵金花》、《贾谊》、《凤凰人家》、《炎黄大帝》等20部。2008年全市电影服务行业实现产值达2.3亿元。

7、报业发行业不断做大做强。《体坛周报》占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体坛周报》出版日报,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长沙晚报》融党报和都市报于一体,发行量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广告收入1.3亿元;《知识博览报》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品牌报刊,发行量过50万份;星辰在线点击率居全省网络媒体前三位;《品周报》、《娱乐快报》发行量过10万份。2008年,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总资产5亿元,经营收入2亿元。2008年全市报刊出版和发行实现产值达7.9亿元。

8、印刷发行长盛不衰。定王台书市为全国6大书市之一,长沙图书交易会连续举办15届,以民营书商交易为主,近两年参会书业企业在500家以上,被业界称为与全国书市和北京图书订货会齐名的“全国三大书市”之一。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基地已落户企业22家。全市印刷业产值过60亿元,其中金沙利印务公司2008年实现利税过亿元,新华印务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2008年全市书、报、刊制作和发行实现产值达58.55亿元。

9、娱乐演艺规模持续壮大。文娱演艺业是长沙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产业之

一。长沙文娱演艺市场以“金色年华”为代表的酒吧、歌厅文化,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代表的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目前,长沙歌厅、酒吧总数超过400家,其中接待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9家,形成了解放路酒吧一条街、太平街清吧一条街。2008年全市歌厅、酒吧接待各地消费者5000万人次,拉动消费50亿元,同时长沙也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全市娱乐文化服务实现产值92.33亿元。

10、工艺美术品声名大振。长沙湘绣2007年申遗成功后,产业迅速做大,目前全市共有湘绣生产企业50多家,“金球”牌湘绣去年还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长沙大红陶瓷公司生产的“中国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已成为收藏馈赠珍品。2008年全市工艺美术品制造实现产值达10.33亿元。

四、长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长沙市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外,还得益于以下方面的支撑。

1、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制定《长沙“十五”文化发展规划》。2008年又结合“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建设,重新修订印发《长

沙市两型社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规划了“一江两岸”文化走廊的总体布局,明确了重点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卡通动漫、文化旅游、文博会展、休闲娱乐、民间工艺等七大主导产业,引导全市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在长期规划上,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重要举措来谋划。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各区县(市)分别设立了200-500万元引导资金,有力地引导、帮扶文化企业发展。

2、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较雄厚的经济的实力作支撑。近10年来全市经济年均增长达15%以上,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全国快6.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45765元,比上年增长14.0%。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82元,比上年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003元,增长21.0%。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长沙市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的支出增长迅速,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598元上升到79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服务性的支出从2004年的87元上升到192元。

3、丰厚的历史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资源优势。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是长沙的一大优势。长沙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文化,长沙的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历经了一次次的冲撞与交融,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有独特的人文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的内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伴随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繁荣。以“茶楼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凸显出长沙人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张扬的火辣性格,也凸显出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从茶楼酒肆文化到酒吧文化、歌厅文化,长沙形成了一种文化休闲消费,展现了长沙大众文化普及性。此外,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民休闲文化和以群众自娱自乐、自发形成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有着庞大和稳定的参与群体,也体现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独特风采。

4、大规模文化产业投入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007-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193.8亿元,其中2008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近两年,全市开工超过亿元文化建设项目17个,其中投资13亿元的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基本建成;投资14亿元的“两馆一厅”主体工程部分完工;投资过5亿元的长沙新广电中心、长沙报业文化基地基本完成拆迁;投资2亿元的靖港古镇,星沙湘绣城,锦绣潇湘文化广场,拓维集团、宏梦卡通、大红陶瓷制作和展示中心,青竹湖高尔夫灯光球场基本建成。

5、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历史经验表明,交通较为便利的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沙市作为内陆城市,南连港澳,北通京津,东接沪宁,西靠内陆广大腹地,是以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华南、华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交通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长沙市的对外交通包括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京广铁路纵贯南北、浙赣、湘黔线横连,石长铁路连接湘东与湘西北;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与319国道在此交汇,另有若干高等级公路与省内各地以及外省相连;空运和水运近几年发展较快。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三市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这些都是长沙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五、未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着力点

虽然近几年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差距还较大,同时自身还存在结构不优、品牌不多、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不快等问题。长沙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推进长沙文化产业科学发展。长沙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改革区的龙头,发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一是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因此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二是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强与发展潜力大。三是文化产业易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风险应变能力。四是文化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因此,长沙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加大文化产业建设投入,推动长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近年来,长沙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长沙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制约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从需求中觅市场,从市场中添活力,从活力中求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使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3、以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的集团化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外文化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形成和建立一大批文化企业群体,这种文化企业群体,往往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长沙已有湖南出版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和三辰卡通集团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集团。要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集约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4、以做大做强品牌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倾力打造品牌文化项目,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品牌赢取优良的产业效益。长沙市具有一批声誉度高、内涵丰富且具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打造文化品牌的优质资材。通过精心整理包装出一批有基础有潜质的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引进高水平的大企业集团前来进行品牌开发。瞄准顶尖水平进行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营销,以品牌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做响品牌。在打造本土品牌的同时,注重引进成熟的知名文化娱乐品牌。

5、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积极引导民资、引进外资兴办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力度,大力吸引民资、外资兴办文化企业。除少数受到禁止或限制的文化领域,民资、外资企业应都可以独资或股份制、合伙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文化领域,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引导投资方向。

6、以人才为支撑,促进长沙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人才是文化创新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艺术人才、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要通过培养、引进和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长沙本地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艺术、又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同时要建立长沙文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文化人才引进的途径,增强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和竞争力。

下载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课件资料(5篇)

    图书行业发展现状及图书文化情况调查报告 班级:汉语言文学121班 学号:1215050128 作者:黄艳玲 图书行业发展现状及图书文化情况调查报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图书文化的......

    某县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某县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我们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我们国家有文化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个,在职职工人。具体包括: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革命纪念馆、县山歌剧团、......

    武强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共五则)

    武强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安排部署,7月19日-20日,在县委副书记李亚林同志带领下,我县考察团一行10人,前赴衡水市武强县就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

    澄江县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告(5篇)

    澂江县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加快文化产......

    关于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调研方向: (1)调查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的变化,联系唯物史观的交往理论,撰写案例材料,写一篇关于当前人们职......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