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地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
各地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取得新进展。自2006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省市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现汇编部分城市经验,以供参考。
广州:四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文化事业单位。将全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分三类进行,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二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和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运行机制,并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方便群众的现代文化设施;三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和网络游戏等,将建设大容量数字化文化数据库;改革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拨款办法,对重大文化精品生产可以采取招标制或以奖代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与境外知名文化机构合作,在境外合办报刊、出版社、频道、节目和展览;四是培育现代化市场体系。巩固壮大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艺术品、信息和旅游服务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发挥广州华南会展之都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会展业;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在全市建立若干个大型中心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广州建成华南文化产品交流批发中心。
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确定10项重点任务
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5+8”框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浙江萧山文化产业园区、亚洲包装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抓好西泠印社等7家试点单位改革;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培训业发展步伐;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青岛市: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规划指导、政策支持、专项资金扶持、提供公共服务等办法,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相继出台了《青岛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青岛市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有效地推进了管办分离,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根本转变,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已经形成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新
闻传播网络有限公司、青岛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2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许多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目前已经建设了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创意100产业园、达尼画家村、1919创意园等26个文化产业基地园区。
宁波:文化创新是文化民生的持续推动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引入市场竞争,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公共文体设施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公益文艺演出,尝试政府采购、公司运作。启动“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至今,组织演出1000多场,惠及群众120余万人。率先推行“国助民办”博物馆发展模式。全市民办博物馆已发展到28家,鄞州区被评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
厦门: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福建省惟一的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厦门市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办文化。通过引进侨资、港资等社会资金,先后建成具有综合文体功能的嘉庚体育馆、宏泰音乐厅和小白鹭金荣剧场等文化设施;二是坚持建、管、用并重,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考评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一整套规范性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绩效评价量化考核指标,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文化设施被挪用挤
占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三是举办一批国内外知名赛事和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世界合唱比赛等重大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四是加大对台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举办海峡两岸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厦台合拍的电视剧《神医大道公》被媒体誉为两岸影视界的“破冰”之作、跨海合演歌仔戏《蝴蝶之恋》开创了两岸剧团同演一台戏的先例;同时厦门成为海峡两岸动漫产业对接的“桥头堡”,已有多家台商大型动漫企业入驻厦门软件园二期影视动画产业园区。
第二篇:推进文化创新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讨
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a股大获成功。截至2008年3月,全国有1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2家文化企业在h股市场上市;组建全国性出版物连锁总部26家、连锁网吧10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6家,区域性出版物连锁总部49家、连锁网吧近百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23家,电影院线36条。近年来贺岁片连连打
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观众数以亿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2007年年底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如今落户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达200多所。
这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据,生动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之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第三篇: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曲志红、周玮)2004年,紧锣密鼓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许多个“首次”,也终结了许多个从前的“禁区”。多年来在大步前行、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面前相对滞后的文化体制改革,终于突破体制、机制、观念等重重束缚,写下以“改制”为最大亮点的破题之笔。阳春4月,来自山东淄博的一家民营企业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首次同时获得“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权许可”,以此为标志,民营书业开始享受与国有新华书店完全平等的政策空间和竞争平台,打破了我国出版物发行领域国有企业最后的一块“垄断阵地”。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国出版业在发行、印刷领域不断推进改革进程的同时,明确提出,今后全国571家出版社,除各地人民出版社和一些民族、古籍等专门出版社外,将陆续全部转制为企业单位,一个新的出版物加工、制造、流通的市场经营体系呼之欲出。
盛夏8月,深圳市歌舞团演艺公司在世界之窗挂牌。深圳歌舞团由原深圳市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转制为华侨城集团所属文化企业。深圳成为国内文化团体全面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的先行者。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深圳在文化事业投融资领域还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演出市场、图书发行、音像连锁、文化设施建设等一律对国企、民营企业和外资开放,使“企业办文化”成为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据统计,目前深圳全市18个文艺团体中已有9个转为企业办团。
改革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文化市场带来更丰厚的文化产品。改制重组后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市场,贴近儿童,以创新思路排演大型童话剧《迷宫》,从今年“六一”前夕一公演就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至今,已经演出了4轮50多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演出收入达到600万元,超过他们过去3年演出的票房总和,赢得了文化产品最期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打破体制的束缚,改变国有独资的单一结构,给我国电影电视剧创作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今年来,《十面埋伏》《天下无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很多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都由民营资本投资制作。
丽江模式,在2004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被人称道。总结成功的经验,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冲击和改变了以往的思想观念: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确立起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思想;破除了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确立起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多元化投入的思想。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2004年,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的口号和战略目标,从东南沿海响到中西部地区。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没出路成为共识。
文化体制改革,正期待着从今天的破题到明天的全面收获。(完)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形势喜人
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问世
在即将过去的2004年里,我国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界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初见成效,形势喜人。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问世,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电影产业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电影主管部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大力推动国有电影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民营和合资企业,电影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电影产量大幅度增长,连续三年从100部、140部跃升到今年200部,电影质量明显提高,《我的法兰西岁月》、《郑培民》、《张思德》、《可可西里》等一批坚持“三贴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优秀影片集中涌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多类型多样化创作局面正在形成。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并连续三年夺得全国市场单片最高票房的桂冠,改变了美国电影连续七年占据票房榜首的局面。
今年1月,历史悠久的北京儿童艺术剧团正式改制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差额拨款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成为股份公司。改制后的儿艺制作的大型儿童剧《迷宫》,公演之后场场爆满,首轮演出票房收入262万元。目前,儿艺新创作的一部儿童剧《Hi可爱》,也将于明年1月下旬首演。
在年初的全国图书展销会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文学作品占了全国畅销类文学书籍的1/3。业内人士说,这正显示了体制改革将分散的指头攥成拳头的力量。去年9月该集团在接纳了市新闻出版局的7家出版社后,实行整体转企改制,努力建立最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形态。该集团在改革中,致力于建立起现代出版企业生产创新机制,1500种的“世纪人文丛书”、38卷的《大辞海》、100种的“中国专题史系列”等一批标志性出版工程,已在该集团启动。
此外,还有像浙江省广电局、广东新闻出版局、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等一批新闻、出版、文化单位,或通过转变职能,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或创新体制,转变机制,放手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积极培育市场运营模式,大大地激发和释放了文化生产力。(记者 向兵/北京12月16日讯)
第四篇: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一论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甘肃日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摆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文化大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建设铿锵前行,硕果累累。一个又一个文化大手笔,串珠成链,形成了令人瞩目、珍贵独特的“甘肃文化现象”。然而,探寻其中的奥秘,人们发现,文化体制改革居功至伟。多年来,正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突破、机制的创新,为甘肃文化建设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见真效。只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完全可以建设一流文化。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改革永无止境。更应当看到,虽然甘肃文化建设成就不小,但差距也不小,问题也不少。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甘肃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除了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别无他途。不改革,或者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随着改革进入加快推进的攻坚期,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改、观望等待的问题,而是要正视差距,直面矛盾,涉深水,破坚冰,啃硬骨头。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和省上的精神,力争改革过程中的每一步把握正确方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尽量少走弯路,不走岔路,不走回头路。各文化改革单位要以更加主动、更加自觉的姿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文化发展任重道远,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只要紧紧扭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关键,就一定能够在文化大省建设中,迈出新步伐、跨上新台阶、开拓新局面。
第五篇: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工作专题会议
县委书记林建国主持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专题会议
打造五大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名县
本报讯(记者 高静)12月28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县委书记林建国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的西部文化名县工作。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张向福及县领导杨华民、温勉双、邓立、吴军、吴岳宁、杜尧出席会议。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军代表起草组首先深刻分析了我县的文化县情,提出了《县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名县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背景、过程、特点和整个框架。杨华民、温勉双、邓立、吴岳宁、杜尧等领导以及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名县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张向福在会上指出,《决定》(征求意见稿)科学合理,符合蓬溪实际,为下一步蓬溪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关键要落到实处。一定要迅速出台与《决定》相配套的规划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组建强有力的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上要进一步细化项目落地的载体和平台;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扎实落实好《决定》部署的各项工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的西部文化名县,是我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和科学定位。”县委书记林建国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蓬溪文化资源具体情况,围绕“书法、廉洁、红色、忠孝、宗教”五大特色文化品牌确定具体项目,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以实施文化重点项目为引擎,以推进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注重资源和项目整合,加紧规划建设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建设,加快培育特色文化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要关注研究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整合县内文化旅游资源,打捆包装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和保障机制,以更大的气魄、更快的步伐,推进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