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建设,兴国安邦
水利建设,兴国安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八字宪法”之本,水也是生命之源。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从北到南,多条水系。古往今来,中华祖先就以治水为治国安邦之本,这源自中国是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民族和国家。这从两大干流长江和黄河已是地上悬河就可知一二。
水利关乎到农业的稳定和收益,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的基础,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加之中国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只有依靠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
所以,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兴修水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修整了淮河,黄河,长江,珠江等多条水系,兴建了大量的水库和支系水利工程,为中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培养和使用水文化建设人才,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和水文化建设需要,组织分层、分类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干部职工的水文化素养。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提高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水利业务技能,也要广泛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水文化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博学多专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水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培养和造就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明显、结构合理的水文化建设团队,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文化人才队伍。
而水利也与我校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我校开展了许多有关促进水利建设活动,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水利人才,我校也始终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在水文化及水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提升自己,推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水利部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增强人们幸福感的需要。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水文化建设。
第二篇:三个代表兴国安邦的里程碑演讲稿
滋润百花的是甘露,晕映神州的是朝霞,光芒四射的是日出,指引我们前进的是灯塔,在新世纪的开启之初,我们的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这在国际共运史上又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谱写了划时代的新篇章。
回忆20世纪的中国,有仓桑,有巨变。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揭杆振臂,平地一声雷,拉开民族解放的序幕。20世纪的中叶,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20世纪的下半叶,我们党为了富国强民,几经探索,终于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就要挨打,新世纪开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出台,更能说明我们的党是正确的党、发展的党、前进的党。
“三个代表”,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惟有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把握风云变幻的局势,“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党将更加生机勃勃,我们的事业将更加蒸蒸日上。
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加快发展,这是兴国安邦的第一要务。综观全局,21世纪的头二十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肩负使命,加快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我们一定能让沸腾的沿海掀起阵阵改革巨浪,让神奇的西部在大开发中勇立潮头,让东北工业老区重现生机,让文明古国跨入信息时代,让载人飞船畅游浩瀚的宇宙,高峡出平湖,卫星邀明月,马头琴奏响大西北的旋律,达甫鼓鸣放新时代的乐章。我们一定能绘出新“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炎黄子孙的梦寐以求。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筛网滤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雪山草地、在井冈枣园,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过天;在地震废墟,在江河险堤,在抗击“非典”一线,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你的身影。“领袖与人民同呼吸,党中央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服务,当人民公仆,时刻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我们就能保持共产党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正然浩气,压滤机滤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我们党的事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执政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让矿区的百姓吃上纯净水,看上清晰的电视图像,走上宽广干净的马路,拥有花香怡人、幽静休闲的公园,整洁方便的厕所,我们砟子矿的党委一班人,放弃了无数个休息日,奔走于街头巷尾,凝思于会议桌前,尽管几年来的煤炭企业不景气,但这一个个民心工程都让老百姓赞不绝口,一位九旬的老人这样说,从你们身上我看到共产党的光辉前景,一们九岁的孩童这样说,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三个代表”,你就是旗帜,你就是方向,你就是灯塔。在你的大旗下,汇集着六千万共产党员,凝聚着十三亿华夏儿女,这是一股怎样的时代洪流!这是一股怎样的磅礴力量……紧跟领路人,我们继往开来;紧跟领路人,我们与时俱进。我们齐唱《走进新时代》,让历史的车轮奔腾向前,让时代的巨轮破浪远航,让神州大地传遍《春天的故事》,让《东方红》的歌声响彻五洲四洋。我们的未来无比美好,我们的前景灿烂辉煌。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让我们祝愿:我们的党永远年轻,“三个代表”永远年轻!
第三篇:水利建设重点
记者:“十二五”开局之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即将展开,2011年我国水利建设有哪些重点任务和目标?
陈雷: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水利建设:
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
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
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
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昨日正式公布。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全面深刻阐述水利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
第四篇:水利建设情况汇报
安化县水利建设情况汇报
一、安化县基本情况
安化县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人口约98万,其中80%以上为农业人口。是全省的暴雨中心和有名的干旱走廊,山洪地质灾害频发。有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水能资源丰富,建有柘溪电站、东坪电站、株溪口电站及其他水电站248处,装机327台23250千瓦,年均发电量6340万度;有上型号水库138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水库25座,小Ⅱ型水库109座;有干渠760千米,设计灌溉面积35万多亩;有山塘16534处,河坝5120处,电灌站391处;有乡级集镇供水厂50个,设计供水26万人。
二、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和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化县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保障。
(一)、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高。安化县是湖南的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山洪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安化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安全度汛摆到服务“三农”重中之重的位臵。十一五期间,共多方争取资金???万元,先后完成了廖家坪、红岩两座中型水库,大将、又
一、大丰山等??座小Ⅰ型水库、??座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采取“部门联库、捆绑资金”等
措施,由100多个县直部门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对76座水库进行开槽设闸、应急处险,另有18座小Ⅰ型水库的工程计划已获得水利部审批通过,同时在县城南区及重点建制镇修建城市防洪堤20多千米,小城镇的防洪能力得到增强。长期困扰我县防汛安全的病险水库隐患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二)、农村饮水条件有效改善。安化县山高坡陡,涵养水能力差,降水时空分布不匀,群众饮水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县委、县政府和水利部门一直把改善城乡居民饮水条件作为已任来抓,将其列入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一,全面推动农村人饮解困、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在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万元,先后新建和高标准改建镇级集中供水工程30多处,新建村级集中供水工程800多处,建设简易供水工程4000多处,启动红岩水库向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项目,使全县??多万人饮水得到保障。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突破。安化县是山洪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易发区,全县共有灾害村132个、灾害点47处,受威胁群众1.4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包括37处雨量、水位监测站,23套乡镇太阳能无线广播预警主站,70套村级预警分站,120个村级报警设施和市指挥部对接的视频会商系统,直接预警对象达15万人,同时完成前乡片防
汛抗旱指挥部的全面改造升级,极大提高我县山洪监测预警的能力。我县已连续六年没有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死亡事件。
(四)、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整体推进。安化县的溪河众多、水系复杂,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开展东坪镇柳溪、中砥溪、仙溪镇的大桥溪、龙溪、泉塘溪,梅城镇的大将、鹿角、道观、岩溪,乐安溪等12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修筑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000多座(处),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在2010年顺利启动滔溪、仙溪、乐安的中小河流治理(试点)项目,目前滔溪镇区河堤和滔溪、仙溪重点农田保护区建设已基本完成,乐安镇区防洪堤建设正如火如荼,梅城、马路、奎溪等地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将在2011年相继启动。
(五)小水电、生态水利良性发展。安化县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达74.2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为43.7万千瓦,年电能可达19.5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的农村水电为29.1万千瓦。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累计投入资金5300万元,新建农村水电站有11处,装机容量1.34万千瓦,2009年底已竣工投产发电的共有6处,装机容量4930千瓦,2010年在建或准备开工的有9处、装机容量18700千瓦。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农村水电站68处、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800万千瓦时,每年可实现产值2200万元。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廖家坪、将
军两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使???户,???万名群众实现了以电代柴,每年减少???万立方米的木材消耗,共保护林地????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县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特别是从当前我县抗涝抗灾的需要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六)、农田水利设施整体落后,功能退化。目前,我县许多蓄水、灌溉工程已运行了二、三十年,特别是各大中小水库和灌区渠系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经多年运行,工程多处出现了老化;此外,各乡镇村级的小型农田水渠灌溉工程也有相当程度的损毁、老化,由于没有充裕经费进行维修,致使相当数量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样因为建设成本过高,节水技术推广滞后,喷灌、滴灌、管道灌溉等先进灌溉技术控制面积很小。
(七)、防洪标准过低,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能力薄弱。在十一五期间,我县以东坪城区为重点,对资江堤防进行了续建和扩建,基本保证了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在大部分乡镇、集镇和乡村河道,一方面原有河道治理工程和堤防
建设标准低,没有形成整体的防洪保护圈,防洪标准已降低至不足10年一遇;另一方面河道两岸原有少量护坡大多老化、损坏严重,部分地段基本依靠自然地形或者松散堆积物护坡挡洪,已基本无防洪能力。而对于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易发点的治理,目前还处在论证、规划的起步阶段。
(八)、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宽。自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群众投工投劳进行水利建设的势头不足,主要靠政府财政的投资模式后劲乏力。按测算,维持我县现有水管单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不包括新建水利工程项目在内),每年至少需要正常的维修养护经费???万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受数次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县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直接加重了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难度,需要投入的水利维修建设的资金进一步加大。然而,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我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总的投入资金是????万元,平均每年投入的资金才????万元,远远满足不了我县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的需要。
(九)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设而轻管理的现象。当前我县大部分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还是沿用着过去落后的管理体制,这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责、权、利不明确,理论上说水利工程是“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形成所有者管不了、使用者又不管的局面。
三、对安化水利改革发展的建议
推动我县水利改革发展,使之能切实满足当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立足当前我县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实情,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湖南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具体要积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措施:
(十)、加强对水利改革发展的组织和领导。水利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我县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建议市县两级成立领导水利发展改革的专门机构,以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调配和水土保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等水利行业规划为首要依据,统筹涉农资金、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实施;以河道管理条例、防洪度汛方案、水土保持规费收取为前臵条件,严格涉水工程建设的立项、审批和实施;以防洪保安、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评判标准,深化对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村)的目标管理考核。
(十一)、采取多种投资渠道,着力解决水利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省、市要进一步加大对山区贫困县水利建设的财政投支持力度,在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四水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上给予更多的项目支持;同时通过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有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善山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山塘清淤、渠
道配套等群众急需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县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划拨10%专项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要积极推进新《水土保持法》等“三法两条例”的执行,延长防洪保安经费收取年限至2020年,提高水保经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同时对全县防汛抗旱、农村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作,依据标准落实配套资金,对水利普查、水利争资立项前期工作,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前期经费。鼓励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投入水利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单位、金融机构为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融资,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用电、税收实行政策优惠。
各乡镇应与县水利部门积极配合,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对现有小型水利设施,特别是堤防、渠道等基础性设施拟定出分期分批改造计划,根据工程的规模和质量,乡镇财政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各乡镇应继续鼓励和引导好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做好筹资投劳工作,把“一事一议”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对跨村的水利工程,可发扬团结治水的传统,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统筹解决。
(十二)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要根据国务院、省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切实解决我县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职能不清、权责不明和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等突出的问题。要全力推进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的总体要求,尽快解决基层水管单位的全额财政拨款待遇,妥善推进阶梯水价体系建设;全力支持水利系统队伍建设和基层水管单位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篇:水利建设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制定本规定。资料,并保证有关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满足有关技术规范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向水行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活动。
第十八条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应当由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对水利工程建度或者影响其它工程、设施度汛安全的,由项目法人报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批准。
第二十二条 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第二十八条 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所管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
第三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实施监督检查。
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应当经水利部考核合格。
第三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应当自收到本规定第九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有关备案资料后20日内,将有关备案资料抄送同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