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范文]
北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把水资源的作用提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位置一点也不为过。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水资源无疑是北京市健康发展的生命线。2006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京住半年以上的)有1 581万,到2008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将超过1 600万。因此,保证北京市的供水和水资源环境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大力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北京的水资源是摆在北京市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北京水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北京市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干燥季风气候区,地处海河流域,又是处于华北平原向蒙古平原演变的过渡台阶,受地形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间变化悬殊。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境内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38亿立方米。2004——2006年这三年的平均降水量分别是528毫米、468毫米、448毫米。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75%。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连丰年6年,连枯年达12年。
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约38亿m,按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 m/人)和
3警戒线(1700 m/人),北京市水资源量的承载能力为:最佳人口规模126.67万人,最大人口规模223.53万人。而2006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已达1 581万人,为水资源最大承载人口的7.10倍,已经大大超过了北京市水资源的承载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
3城市之一,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以2006年底的人口为基数,全市的水资源量240 m,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八分之一,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居百位之后,还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31000 m的下限。
(二)供需矛盾加剧
根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总报告》,预测2010年北京市需水量将达到53.9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13.49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13.3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 21.91亿立方米,河湖环境补充水3.20亿立方米,损失量约为2亿立方米。与2010年预计的可供水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相比,北京市2010年将缺水11.95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北京市地下水储量累计减少近30亿立方米。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已达到20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地下水已累计亏损60多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5980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2186平方公里。地下水的超采会形成漏斗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以朝阳区为中心,西到石景山、东至顺义、南至南苑、北到昌平山前约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沉降点最大累积幅度达850毫米;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同时由于水位不断下降,使有些水井枯竭报废,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上越来越不合算。
(四)地表水的来水衰减
密云、官厅水库是北京市的地表水的重要供水水库,约占北京市地表水供水量的90%左右。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5833
1和0.9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和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末的10.36和1.63亿立方米。
图1 1999——2005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图
(五)水质污染严重
2000年北京市污水排放的总量为13.5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5.79亿立方米,生活污水7.76亿立方米。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导致水质污染。2000年监测总河长997.2公里,其中I-Ⅲ类水体河长659.6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6.1%;Ⅳ类水体河长59.3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O%;大于V类水体河长278.3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27.9%。地下水监测中,40%监测井水质低于Ⅲ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混浊度、氨氮等。根据北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的资料,2003 年度监测的6-9 条河段、1936.2千米的河段中,达标河长仅42.2 % ,达标河段仅24.6 % ,特别是城市下游河道,其水质大都超过四类,基本无生物存活。官厅水库水质基本上常年处于超四类,特别是总氮总磷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不能作为城市生活饮用的水源。密云水库水源近年来也有富营养化的超势。地表水被污染的同时,地下水资源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2006年底,北京市有60%的河道水质不达标,永定河、潮白河等河道长期断流。部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环以内520公里河道,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已治理的河道,由于新水补充少,水质不能保证。
北京市的决策与措施
为了解决北京市面临的水资源和供水安全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五”期间认真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确定了“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和构建“循环水务”的治水新思路。应对1999年—2005年连续七年干旱,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统一调度,确保了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全面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重点规划之一。该规划由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市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水资源和利用提供了纲领性方向。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归根到底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的问题。北京市水资源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先进的节水型社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因此,北京市以“总量控制、统筹配置"的原则,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保护
1.重视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
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应按照已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的保护规定加强保护。在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建设节水工程,调整农业种植
结构,潮河、白河上游“水改旱”5万亩,增加入库水量,因地制宜建设水源保护林,在水库退水区退耕还草。继续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强水土保持,加强北京与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在水资源建设、保护及统筹调配等方面的协作,强化流域管理机制,逐步增加上游来水量,改善入库水质。
2.重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重新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饮用水水质、水量的定期监测制度。在地下水开采比较集中的平原地区,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有计划地进行地下水回灌。
3.划定南水北调和应急水源保护区
完善怀柔、平谷、张坊三大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保证设计供水能力。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
1.观念转变:实现由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曾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
2.依靠科技节水,强化节水措施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基本普及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修订、完善北京市行业用水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用水效益低、耗水高的工业在北京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以上。实行节水器具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城镇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应强制实行节水器具和设备;现有公共建设和民用建筑,应采取措施加快节水器具和设备的更新改造。继续实施分类水价政策,尽快实施阶梯水价政策。
3.雨洪水、再生水再利用
雨水是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由于北京降水的集中性,使得其开发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北京西郊有一个约400平方公里大范围的沙砾石透水层,是建立地下水库、进行人工调蓄的理想场所。而面积为1600平方公里官厅山峡流域,是北京西部的暴雨集中区,区间径流量为0.4—2.5亿立方米。通过新建西郊26.2平方公里砂石坑蓄洪回灌工程,平均每年回灌水量220万立方米,对于缓解北京西郊地区地下水资源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绿地进行入渗是利用雨水的又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不仅可以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而且可以减少排水河道的负担。
污水是北京重要的水资源之一。通过污水处理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而且可以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量。2000年北京市污水排放总量为 13.55亿立方米,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污水也必将增加,对其加以利用也是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承诺的需要。2006年、2007年,北京市利用再生水为3.6亿立方米、4.8 亿立方米。2010年再生水利用将达到6亿立方米。
4.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建立科学的水价格体系
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之间要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所谓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指在各种水源(包括污水)之间建立起来的高效和谐的比例关系。这种体系的存在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为科学的水价体系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有利于污水资源化,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望
“新北京、新奥运”,我们相信,解决水资源和供水安全后,北京将以更加迷人的笑容,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来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不断前进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市正以其开放的胸怀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同样,我们相信,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必将为拥有碧水蓝天的北京市带来更多的色彩与辉煌!
第二篇:龙泉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情况
龙泉驿区水源水的保护利用
工作推进情况
一、龙泉驿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龙泉驿区属四川东部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9℃,降雨量857.6mm,径流深330mm,地表径流总量1.83亿m。区境内河流流域属岷江、沱江水系,有芦溪河、陡沟河、跳蹬河、西江河,区境内河长82.8km。全区当地水资源量为20270万m,水资源可利用量为总量23620万m3。近年来我县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工商业迅猛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呈大幅上升趋势,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灌溉用水量也不断加大,同时,工业及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和农村养殖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致使我区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必须做好节约用水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为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区目前用水情况可分为三大类: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主要分布在县城区、经开区工业园区。农业用水主要是形成以都江堰东风渠为主,“引、提、蓄”
3结合的农田灌溉工程系统。浅丘区及低山深丘区大部分属东风渠灌区(包括自流和提灌),另有宝狮口、百工堰、山门寺、李家沟等10座水库供水。县城区内生活用水由自来水公司供给,县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域由农户自备水源或由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自来水公司主要是以东风渠为供水水源、群众自备水源或是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主要是以开采地下水或水库为供水水源,农村饮水安全主要以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在以上三大类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最大,其次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意识淡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尽管我局做了许多宣传、指导和监督工作,一再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但仍未真正引起广泛重视。(2)水污染日趋严重.随着成都市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区域优势逐渐明显,城镇化速度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型项目落户我区和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多,不可避免地使我区污废水排放量加大,而且污水处理滞后,加速了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3)农村节水意识差,浪费现象严重.由于人们一直认为地下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的危
机。一是水价偏低,现在对农业用水免征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偏低,水价过低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农业灌溉方式落后,我县大部分农田还是采用过去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资源意识.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培养节约风尚、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应是我们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我局每年在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集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利用、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2)厉行节约,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要以节水为先,走以节约促管理、以管理促开发的新路子。我区以创建节约型社会为契机,转变用水方式,积极探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重点抓好“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水指标的实现。当前,以抓好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学校、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的试点工作,为构建城乡一体、水权明确、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的节水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核定用水户的用水计划,引导和支持各用水企业(单位)认真搞好水平衡测试,加大耗水设备技改力度,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努力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积极抓好灌区用水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推行农业末级渠系用水计量管理,着力解决农业大水漫灌问题,提高农业用水灌溉效率。(3)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区在依法治水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从地下水开发利用、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费征收、节约用水、污水排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全民化的轨道。(4)多级参与、齐抓共管,减少水污染.当前,水污染主要是工业、生活污水和农村养殖排放引起的,在处理水污染问题上采取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措施。<1>养殖污染整治。深入了开展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制定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搬迁拆除工作,完成禁养区外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广先进技术,防止污染反弹。全部取缔了
河流、水库的网箱养殖,重点发展清水养鱼项目。<2>工业污染整治。结合污染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整治,加快推进工业开发区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排放监控,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完善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的处理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对平安污水处理厂、西河污水处理厂和陡沟河污水处理厂分别进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规模的扩建,估算投资额12500万元。<3>饮用水源保护。建立饮用水源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能力建设,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继续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拆除水源保护区内污染和破坏水源的设施,开展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划定,规范水源保护区标志牌、警示牌及隔离围栏等建设。<4>乡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省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市污水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5>流域生态用水保障。大力开展城乡水环境治理,逐步改善全区河道的水质,重点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同安污水干管工程、柏合老杨镇污水管道、西河镇场镇污水管网、西河镇鹿角社区污水管道、黄家河污水干管等污水管网建设共计21.1㎞,投入项目资金6650万元;力争完成经开区雨污管网纠错、龙泉老城区管网纠错、清水沟片区管网纠错、聚合片区雨污管网纠错、芦溪河片区雨污纠错、十陵城区纠错、洛带镇雨污纠错等管网纠错共计25.5㎞,投入项目资金6400万元.<6>加大对涉水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涉水违法行为。对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或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拖欠水资源费的,安装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等非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止目前共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4个,纠正违法行为14起.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要通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等途径实现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从多方位研究确定治理目标和主要对策,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水权制度,加强总量控制,严格定额和需水管理,加快工程节水进程,引导公众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我区十分重视全区饮用水的供水安全,始终将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防治污染工作,作为保障全区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来抓并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列为一级工作目标,统一进行检查、考核。
一、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划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出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和相关办法。为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区级有关部门多次对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查明了污染原因,掌握了水源地水质状况,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为综合整治水环境、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齐抓共管,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2003年我区成立了东风渠等六条中小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全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创模专项网络目标,做到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按照《成都市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我区集中进行了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对水域周边的直排式厕所、畜禽养殖业、屠宰场和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整顿。
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供水安全。区级相关部门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对沿河的污染源进行重点监督。对废水排放不达标的单位,按照规定责令限期整改,对严重污染水源,影响人民生活的排污单位坚决予以取缔,切实保障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四、依法行政,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规定,我区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现场巡查频次,严格查处各类污染饮用水源水质的违法行为。严密监控取水口水质以及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上游河段排污单位的排污状况,防止
污染事故发生。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饮用水源保护区沿岸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整顿。
在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的同时。我区加强了对新建项目的污染控制,强化餐饮娱乐、度假村、农家乐等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减少了任意排污的“死角”。对沿河排污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拆除河岸违章建筑,清淘河道淤泥,清运河岸垃圾,取缔污染河道水质的养殖场、屠宰场和直排式厕所,绿化河岸,合理布点建设环卫设施,减轻了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为进一步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有效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水源污染引起的中毒事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定期巡查水源保护区,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监督,督促水厂做好上游水源保护的巡视工作,及时上报并处理发现的问题。
通过以上工作,我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 %以上,集中供水水源地未发生水质污染事件。
三、应急水源
我区的应急水源为宝狮口,已划定了水源保护地范围,加强了水源地的保护宣传、对水源地周边面源污染的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加大执法力度,定期对水源保护区巡查,对水源水质进行定期监督管理。
四、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推进情况
按照省、市、区关于开展“三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切实将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进行研究部署。现将7月9日以来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按照要求完成了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健全和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
二、全力加强了对河道水面、岸坡的保洁力度,每天组织专人对河道水面漂浮物进行了及时打捞,对岸坡垃圾进行了及时清理,确保了河道水面、岸坡的的干净整洁。
三、全面完成了东风渠总干渠排水口污水调查,正在制定排水口污水治理方案。截止目前已完成了芦溪河、西江河、十陵河、秀水河、鸡头河、黄家河、清水沟等重要河道的排污口调查,其中西江河、十陵河的排水口污水治理方案已通过市上组织的专家评审。
四、全面推进驿马河清淤和调水工程。目前清淤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0%,从东风渠东干渠向驿马河补水的调水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70%。
五、秀水河污水截污工程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50%。
六、鸡头河调水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目前正在协调青苗补偿相关事宜。
七、全面加强了“7.21”暴雨过后河道、湖、库水面和沿岸的垃圾清理,确保了暴雨过后水面和岸坡的干净整洁。
八、全面完成了陡沟河回龙寺桥排水口、冬瓜桥排水口、总部经济港排水口污水治理。
九、经调查,已初步确定了东风渠总干渠重要节点景观提升建设点位,即东风渠龙华路节点、东风渠成龙路节点、东风渠成渝高速节点。下一步将请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篇: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关于加强安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临汾市政协委员、安泽县政协主席王孝恩
案由:沁河是安泽的母亲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山麓二郎神沟,自我县和川镇议亭村东入境,流经和川、府城、冀氏、马壁四乡镇35村,于马壁村入沁水县。安泽县境内全长109公里,纵贯全县,北南落差210米,东西有23条支流汇入,年平均地表清水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季节清水流量保持在1.2—1.5m3/秒。
境内全年来水量5亿立方米,年径流量4.933亿立方米,清水流量为1.78亿立方米,洪水流量为3.153亿立方米。在和川水库未建以前,沁河水流量能够基本满足我县生产生活用水,但和川水库建成后,每年只给下游0.3的生态流量。严重制约了我县用水。
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我县总水量为1.4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为6787万立方米。和川岭南总库容为1700万立方米,我县工业园区总用水量设计为1900万立方米(工业园区内地下水530万立方米、地表水为220万立方米)相差1200万立方米。
意见建议及措施:
增加我县工业用水量指标分配。目前,安泽进入了高速 1
发展时期,唐城工业园规划,已原则通过专家论证,正在待批中,园区批准后,水资源成为影响我县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建议能够增加工业用水指标的分配,适应我县工业发展要求。
加强沁河水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对沁河的保护,保证沁河水资源合理利用,使沁河水资源能够造福流域百姓。对类似于和川水库此类工程,可向当地交付一定比例的水资源保护费用,保障沁河流域百姓的权益。
第四篇: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我国古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及其对现
代水资源保护的启发
逯孝强
(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市 252000)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中国古代有着内涵丰富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对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归纳,以对当代中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资源认识;水资源利用;古代均水理念;思路方法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利用及其均水理念
1.1 中国古代对水的认识
对于水的认识最早的文章出自《管子·水地篇》,其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者也。”[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鲜明的说出水的本质,但抽象概括出了水是生命的根源的本质,形象的说明了水在大地中的流动就如同血液在人体内流动一样,阐明了水的重要性。清代张宗法在其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认为“水者,天地之气也,在内为气,出表为水。”[1]他初步揭示了水循环的规律即“水与气的循环”,这种对水循环规律的揭示本身就包含对水资源本质的认知内容也对水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周礼·地宫·稻
[2]人》中提到了水资源的除草功能,“凡稼泽,夏以脸草荃夷之。”即用水把田间杂草淹死,到夏天多雨高温季节,在田间以水沤烂杂草作肥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还提到了水资源的肥田、杀虫作用,“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2] 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2.川谷导气。《国语·周语下》中说: “ 夫山, 土之聚也;戮, 物之归也;川,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夫天成而聚于高, 归物于下, 疏为川谷, 以导其气。”[1] 在此说明天地自然中川谷导气的作用。自然界的山之所以高, 蔽之所以深, 川之所以流, 水之所以聚, 是因为它们在水土整体中发挥协调的、统一的作用。自然界的水土构成一个整体, 水土的演替运动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形成, 而且是自然界维持其秩序和平衡的原因。对天地人系统来说, 更是人类财富的源泉。有所谓“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 民乏财用”。《国语·周语上》 由此可见,川谷导气, 水土演替是夭地人宇宙系统的交汇处—地球表层系统运动形式。在川谷导气思想指导下,(禹贡传》中太子晋提出了治水平土的几项原由:(l)象天,(2)仪地,(3)和民,(4)敬神(未知因素),(5)咨之前划,(6)观民之究害。并指出: “ 不堕山、不崇蔽, 不防川、不窦泽。”因为“ 山, 土之聚也, 蔽,之归也;J 日, 气之导也;泽, 水之钟也”。川谷导气还包含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萌芽。《吕氏春秋·圆道》中说: “ 云气西行, 云云然, 冬夏不辍;水泉东流, 日夜不休, 上不竭, 下不满, 水为大, 重为轻, 圆道也。” 高诱注: “ 小者, 泉之源也, 流不止也, 集于海是为大。水浊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 我国气候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 海洋水蒸腾, 再由东南季风携带至大陆, 形成降雨, 降雨形成地面通流, 再顺着西北高, 东南低的地势, 流入海洋。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水资源的认识时间久远,且思考深入,有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这些思想也为古代对水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奠基作用。
1.2 水资源利用与古代哲学思想
思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决定因素,它根据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信息,使人类能够认识和主动影响客观世界,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而变化频繁的环境与资源因素,它哺育了人类,又以旱涝灾害折磨人类,所以水及其变化给人类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是人类思想最重要的素材,人水关系是随着社会演变而变化,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人类发展史。对水的利用关键在于使阵发性的降水转变成可连续供水的水资源,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降水在天,蓄水在地,治水在人的哲理,天地人也就因此成为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我国古代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自古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古代洪水传说虽多,但唯独中国才有夏禹治水的故事,这表明实践对思维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治水的方针上,夏禹采取顺水势而导之的方针取得成功,说明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有力保证。农时是阳光、气温与降水都宜于作物生长的时段,治水与精耕细作是保水肥、抢天时和争地利的方法,体现以人治地,以地补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水分循环和液态水是阴阳冲突与和谐的产物,它是适宜的温度、气压与水分的地理差异存在的基础,体现中庸之道的哲理。水过多成洪涝,过少成旱,只有风调雨顺,才是好年景。水平被看作是平衡的标志!古代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就是利用水平的原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自流调控的设计理念。
老子认为水的性质表现哲学的柔,他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意思是:水养育万物,却能下而不争,所以体现柔性哲理。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就是说,水最柔弱,又最能攻坚强,它物是无法替代的。古人用“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以说明水的双重性。“柔弱胜刚强”立论巧妙,表明柔性思维蕴藏无限策略的玄机,正是老子从水性得到的启示。
1.3 古代均水理念的演进
中国古代的均水理念,对古代用水纠纷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均水理念的目的是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水事纠纷的出现或扩大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行政命令为基础,政府把供水份额分配到各个地区,由用水户自[3] 由使用根据《汉书·倪宽传》记载,早在西汉倪宽管理关中六辅时就有“定水令,以广溉田”等通过制定法令来分配水资源的理念。《汉书·召信臣传》中又有关于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的记载,这是通过设置界标的方式来分配水资源。可见,此时的均水理念已经产生,其不仅保障了民众基本的水资源使用权,还成为解决用水纠纷的基础。但是,均水理念还要考虑用水的实际,尤其是用水顺序问题,各朝代对不同用水其优先性有所差异。《大唐六典》则规定了“凡水有灌溉者,碾石岂不得与争利”的用水顺序,即灌溉优先于水磨、航运。宋朝对灌溉用水的顺序进一步明确化,《庆元条法事类·农桑门·农田水利》记载“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若渠堰应
[4]修者,先役用水之家。其碾碾之类塑水,于公私有害者除之。”也就是说,灌溉用水的次序是先下游,后上游先灌溉水田,后灌溉旱田。当水利设施出现问题之时,由用水人家去修。如果发生水碾、水磨之类的机械造成了水流不畅或堵塞者,影响了灌溉,就应当予以拆除。元朝的分水、量水、节水原则是以渠水所能灌溉田地的多少为总数,分配到每年维修渠道的丁夫户田。清朝时水量的分配以“水程”为单位,水程是水流的时间限定,在过水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水使用量的多少也就确定了。并且用水管理实行“水册制”,即对涉水用户进行用水登记。
可见,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学者著作,从这些涉水立法和著作的内容来看,均水理念都得到了体现,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现代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启发
水问题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甚至可能成为自然因素中唯一长期严重制约中国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5]。古今水资源保护历史表明,水资源关系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和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内容;水资源利用涉及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具体方面。,中国的水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这些严峻形势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具体活动又受其水资源保护理念的指导。所以,在一些涉水主体水资源保护生态意识欠缺的情形下,他们的行为难免会表现出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和整体利益,从而致使水生态环境在水资源不当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受到影响或者破坏。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研究趋势大致仍将继续向两个方面发展: 一是水环境保护方面, 一是水资源保护方面。古人不仅揭示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这一本质,而且还提及善用水可以培育、滋养万物的功能和不当用水会造成水体破坏、水体污染等后果,这些认识对当今的水资源保护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首先,它可以从历史的视角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资源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同时也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为。也就是说,通过对人为因素是引起现有水生态环境问题的主因认识,进而来改变自身不当的水资源保护思想观念,并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其次,它为政府进行水资源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既是天地人系统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纽带,就不能看作各个用户的消费品,而是它们的共同财富;水不是孤立的一种资源,而是资源共同体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水资源绝不限于地表径流与地下水,而要在土壤水、节约用水与一水多用的题目上大作文章,才能克服危机。
治水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一件大事,它教会人们为利用自然而改变自然,它创造古代文化。当代水害教会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去完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它促使人类反思,并建立新的发展观。当代的及时的与全面的信息为此奠定了基础,人类的文化也必然在危机中实现又一次飞跃。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此加快了进程。
参考文献:[1]赵敏.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治水思想[J].商丘师学院学报,2003,19(3):47-48. [2] 蓝 楠,朱 琳,高凌云中国古代管水理念及其现代水资源保护的教育意义.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0,15:第28卷,第5 期 [3]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4,(5):47-49.
[4] 邵培仁.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思想[J].嘉兴学院学报,2008,(3):66-68.
[5] 程红光,杨志峰.城市水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3):318-319.
[6] 王庆芬,唐诚,高鲁燕.浅议我国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修复途径[J].山东水利,2009,(11-12):109-112.
[7] 丁渠.我国古今水事纠纷解决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2):59-61.
[8] 张家诚, 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M], 北京:地震出版社.[9] 李并成,明清时期河西地区# 水案$ 史料的梳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0] 德惠,牛明方,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法典,<<水部 式>>[J],吉林水利.[11] <<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8中国水利史稿)上册,(北 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2] 李恩军.我国古代对于水资源的保护[J].环境教育,1997,(4):46-47. [13] 关欣.我国古代先贤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及实践[J].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08,(1):1-9
[14] 陈家琦,当代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A], 水文水资源文集[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5] 托夫勒著, 朱志焱等译, 第三次浪潮[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五篇:我县东江源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报告(精选)
寻乌县东江源水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报告
一、寻乌简况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边境,居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福建武平、广东平远,南连广东兴宁、龙川,西接江西安远、定南,北毗江西会昌。全县土地总面积23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79.94万亩,占80.74%,水域面积12.5万亩,占5.39%,耕地18.98万亩。全县有15个乡(镇),173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1万人。寻乌社会经济情况总括为:寻乌是革命老区县,是边远山区县,是东江源头县,是果业大县,是稀土大县。
寻乌物产丰饶,享有“稀土王国”、“江南水电大县”、“中国蜜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脐橙出口基地县”等美誉,全县已探明稀土储量50万吨,远景储量150万吨;全县水电理论蕴藏量13万千瓦,已开发9.5万千瓦,建有大小水电站150座;全县果业面积43.6万亩,产量约38万吨。寻乌是东江源头县,境内的桠髻钵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发源地。
寻乌又是红色老区县,发生过毛泽东“寻乌调查”、长征前夕“罗塘谈判”、红四军“罗福嶂会议”等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其中毛泽东在我县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寻乌调查纪念馆成为了赣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的基地。
二、寻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河流与水系 寻乌县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县有大小河流547条,河流总长度1902公里,河网密度为0.82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3条。
县内河流分为三大水系,即珠江流域的东江水系,长江流域的赣湘水系和韩江水系。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桠髻钵山,海拨1101.9米。东江水系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寻乌干流长度153公里占东江河长的22%,寻乌东江水系流域面积占整个东江源流域面积的37.8%,占江西东江流域面积的55.7%,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0条,境外来水流域面积105.45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6.7亿m,过境客水0.9亿m,合计水资源总量为17.6亿m。
湘江水系流域面积192.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3%,分布在本县东北部,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境外来水流域面积89.0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64亿m,过境客水0.76亿m,合计水资源总量为2.4亿m。
韩江水系流域面积154.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在县内没有汇集成大的流域,分散在县界边缘出境。水系内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没有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仅有5条,水资源总量为1.32亿m。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1.32亿m(包括过境客水),全县人均占有
3333
3水量7107立方米/人,耕地亩平均水量为10351立方米/亩。
(二)水资源开发情况
我县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全县建有中小型水库51座,山塘559座,各工程合计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8.98万亩的79%,但也老化失修严重,标准很低。建有大小堤防工程76处,堤线长90.17km,保护耕地1.09万亩,保护人口4.04万人。建有13个自来水厂,其中县城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量1.5万吨,可满足县城4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建设乡镇村集中供水点111个,已解决42个行政村饮水问题,累计解决农村人口8.6万人的人口饮水问题。全县建有小水电站150座,总装机容量9.5万千瓦,年发电量近2亿千瓦时。
三、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对东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采取了不少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很难筹集解决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问题,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繁重,存在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质水量呈衰减趋势
1、水资源量显递减趋势
据斗晏资料分析,1990年以前寻乌水降雨径流系数为0.55,2000年以后实际数据分析情况是降雨径流系数不足0.5,地面径流量约减少10%以上。
2、水质呈下降趋势
八十年代,1985年有关部门对寻乌水监测显示:PH、硬度、挥发酚、氰、汞、砷、六价铬、氟、镉、铅、锌、铜、高锰酸盐指数、氨氯、砂氮、亚硝氮、悬浮物1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I类水标准,符合国家源头水的使用目的和保护标准。
九十年代,1991年寻乌水的水质监测17项指标,全年、平、枯水期达到国家(GHB1-1)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1996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999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1999年和2000年寻乌水全年、平、枯水期约50公里长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07年1-8月水文部门在我县水源、县城2处、斗晏出口共4处每月取水样送检化验一次,结果是水源点基本保持Ⅱ类水标准,县城2个点保持Ⅲ类水标准,斗晏出口基本在Ⅲ-Ⅳ类水标准。因取水时间是确定的,有时刚好合到久旱无雨又突降大雨、暴雨后取水水质会降低。
(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低下
由于我县地处三省交界,林政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县的天然林已越来越少。据统计,全县林分活立木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1.57立方米,低于全市(2.91m/亩)、全省(2.56m/亩)水平。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封山育林和造林,但成熟林、过熟林少,中幼林、纯林偏多,尤其是种属繁多的原始植物,天然阔叶林退化成单一林,灌丛或荒山秃岭的趋势仍在继续。
3(三)水土保持功能低下
一是矿区水土流失亟待治理。历史上,寻乌是水土流失区,但一直未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县。稀土、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尾沙虽有拦沙坝、挡土墙等予以保护,但大量裸露的泥土遇雨仍有相当部分直接冲入寻乌河。全县水土流失366.52平方公里,仅是稀土矿区就有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亟待复垦和治理。二是流域治理发展不平衡,尚有447hm水土流失面积有待治理。由于资金困难,影响小流域治理后的成果管护和后续效益发挥。
(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
由于农村环保执法网络不健全,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果业开发中的无序行为,化肥农药的过滥使用,生活垃圾的无处理,已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和饮用水水质,影响人居环境质量。
四、水资源保护措施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江源头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一)营造一个氛围
根据江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精神,制定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封山育林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宣传保护开发东江源头的决定》、《关于切实做好果园戴帽树造林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利用林地开发果业规范审批及施工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
2林地开发果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加强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方案》。营造了一个政策氛围和保护氛围。
(二)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每年都组织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绿化东江源”全县性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并先后积极实施了贫困地区世行林业发展项目、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珠江防护林项目、赣州金太阳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营造工业原料林项目。近年来,已投资4500.89万元,完成世行造林5.2万亩,国家公益林45.48万亩,退耕还林8.9万亩,珠江防护林2.2万亩,金太阳林业发展有限公司造林1.5万亩,建立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31.3万亩。我县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现在的78%。
2、实施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保工程。近几年,我县认真组织了以东江源区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治理工程项目。目前,我县实施了长安小流域(2005年国债项目)、大水坑小流域(2005年以工代赈项目)和上都小流域(2005年以工代赈项目)治理工程,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7公顷,并通过了业务部门的检查验收。新建了留车、南桥、稀土矿区、五里亭等四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使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和治理。
3、实施以采矿迹地、尾矿治理为主的矿区生活恢复建设的工程。寻乌县是个稀土大县。矿区总面积81.6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占矿区总面积的72%。为有效治理因开采稀土矿造 成的严重水土流失,2002年1月我县开始了“稀土尾砂区种植脐橙以及种植桉树和混合草的试验”,通过试验,矿区群众看到了治理稀土尾砂的希望,充分调动了稀土矿区群众治理稀土尾砂的积极性。
4、实施以河道清障,饮水卫生为主的防洪、饮水工程。通过加大水环境的治理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每年都对河道进行了清障,积极建设饮水防洪工程,从而保持了河道的行洪和水环境安全。为确保县城居民的饮水安全,投入3400万元兴建了九曲湾水利枢纽工程,确保了县城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利用国债资金328万元,完成了7个乡镇2.2万人4000户人的饮水问题,并且每月对全县13个饮用水取水口进行一次水质监测,电视公布,确保城乡居民饮上放心水;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18座病险水库应急除险任务,使我县防洪减灾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5、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按照东江源生态移民计划,全县共有14个乡镇37个村共4800户23436人,实施生态移民。目前,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其中,移民个人补助资金17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5万元。共完成生态移民116户523人。其中源区三标乡共移民37户141人,涉及3个村(东源村、上下坝村、大小湖栋村)、6个村小组。
(三)采取十项措施
1、实行了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①现有取水户登记发证率达100%;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取水,水资源论证率达80%以上;③取水许可审验达100%。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加强了水资源水质的监测。除了水文部门对流域的水质监测外,我局还与县疫控中心签订了全县居民生活饮用水监测协议,按时对13家水厂的出厂水或水源水进行采样、检测,及时掌握饮用水的水质情况,最近一、二年,省水利厅与珠江水利委员会一直在协调,准备在寻乌建立东江源水文机构,我县非常重视,积极配合,已选好地址,加强对源区水质水量进行有效监控。
3、加强水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按时上报水资源年报和取水许可及年审资料的归档,数据信息实行微机管理。
4、加强水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取水许可监督,规范了水事秩序。
5、投资5000万元兴建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万吨,减少了生活污水对东江源的污染。投资4860万元兴建寻乌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总库容达85.87万立方米,使用年限达19年。投资近2000万元兴建垃圾中转站20个,规范了垃圾处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态工程,全县建沼气池15000个,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水体水质。7、2008年10月1日开始,严禁稀土池浸和堆浸工艺,每年减少污物排放4万吨。为此,县财政最少减少财税收入5000万元以上。
8、实施退果还林工程,由县财政出资920万元,征收果树9万株,减少了农药和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9、三年内取消商品林砍伐指标,实行零砍伐的林改管理措施,仅此一项县财政减少收入1000万元。但这一措施对保护森林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森林的水涵养功能和气候调节能力。
10、控制性水资源开发,保障正常的水生态流量。近年来已基本不再审批新的水资源开发项目。
五、东江源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东江源头地区水资源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流域管理绝大部分属珠江流域行政管理属长江流域,流域治理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极不协调。借此机会,对东江寻乌水资源源头管理及跨境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作为东江源头区,正确处理好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不以破坏环境尤其是东江源头水环境为代价发展社会经济,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持续发展观。
(二)充分启动“资源分享,义务共担”上下游联动的投入机制和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特别是在东江源保护专项资金中对我县予以倾斜,推动我县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三)尽快落实流域管理机制,从全流域的角度出发,做好东江源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规划,并将工程性的规划编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抓紧全面实施东江源生态保护措施。
(四)充分考虑作为东江源头区的寻乌县为保护东江水环境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以灵活的机制支持我县生态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五)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确保出境水质达到考核目标基础上,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搭建有助于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10
寻乌县水利局 年11月15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