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张新贺 2004073108土地资源管理1班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合理安排它和使用它,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北京的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情况复杂,做到这一点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北京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现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隅,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至40°51',东经115°25'至117°30'。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3。
北京市行政辖18个区县,城区有东城、西城、宣武、崇文4个区;近郊有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个区;远郊有门头沟、房山、大兴、通州、顺义、昌平、平谷、怀柔8个区以及延庆、密云2个县。根据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土地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1078平方公里,占67.5%;建设用地3197平方公里,占19.5%;未利用地2135平方公里,占13%。农用地中,耕地2364.4平方公里,占21.3%;园地1239.4平方公里,占11.2%;林地6903.5平方公里,占62.3%;牧草地20.4平方公里,占0.2%;其他农用地551.1平方公里,占5.0%。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2666.9平方公里,占83.4%;交通运输用地268.1平方公里,占8.4%;水利设施用地262.3平方公里,占8.2%。居民点工矿用地中,城市用地297.1平方公里,占11.1%;建制镇194.7平方公里,占7.3%;农村居民点885.5平方公里,占33.2%;独立工矿1008.3平方公里,占37.8%;特殊用地281.2平方公里,占10.5%。另外,北京市还有未利用地2134.9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土地1800.7平方公里,占84.3%;其他土地334.1平方公里,占15.7%。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419.5平方公里,占78.8%;盐碱地2.9平方公里,占0.2%;沼泽地0.5平方公里,占0.03%;沙地11.1平方公里,占0.6%;裸土地8.6平方公里,占0.5%;裸岩石砾地338.6平方公里,占18.8%;其他未利用地19.6平方公里,占1.1%。其他土地中,河流水面195.9平方公里,占58.6%;湖泊水面0.6平方公里,占0.2%;苇地4.5平方公里,占1.3%;滩涂133.2平方公里,占39.9%。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特点
总结一下,北京的土地资源在其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其独有的土地利用特征:
1.城市用地是核心,郊区用地服务于城市。虽然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农用地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近70%,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又占85%,但同其他地区相比,非农业建设用地比重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两项占土地总面积的15.5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全市的人口和产业主要集中于城市用地,形成了以城市用地为核心、郊区用纳服务于城市的特点。
2.土地利用的程度高,速度快。全市大多数土地已利用,已利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5.81%,其中近郊区和平原区土地利用率达95%以上; 1996至2001年间,全市耕地共减少78.47万亩,减幅为15.21%。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土地利用的程度比较高,速度比较快。
3.从地域上看,由北京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呈现这样一种环形结构利用特征: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近郊区城乡混合用地—远郊平原区商品粮、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用地)—远郊半山区、山区林果生产基地(城郊生态农业用地)。这种环形结构主要是由城市的辐射作用造成的,这种作用具有距离衰减的特征。
二、北京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北京土地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北京市土地利用存在无序建设的问题。有关人士介绍说,上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显示,北京的组团式发展规划基本上不够成功,从“卫片”上看,北京的城市发展状态与期望有很大差距,从国土资源部地籍司遥感监测结果上看,70%至80%的建设是在控制区范围以外的,绿化带中真正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多,无序建设的情况很严重,特别是郊区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更乱,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2.此外,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存在一定程度粗放利用的现象。虽然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正逐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但从许多方面看,仍较为粗放。首先是多年来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占用了大量土地,而实际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甚至造成闲置和浪费;农村居民点中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人均用地达237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高限87平方米;城镇存量土地也还有相当潜力。其次农用地的实际利用水平和产出率偏低,耕地的有效利用面积和单产水平都不高,果园单产及林地的单位生产量等都低于先进水平。如郊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土地的生态状况在下降,掠夺式利用土地情况严重,从土地生产力上看是在降低土地生产力。这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
3.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按全市常住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仅0.152公顷(2.28亩),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5,人均耕地0.032公顷(0.48亩)、人均林地0.058公顷(0.87亩),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30%和31%。根据市房屋土地局及有关专家所做的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全市土地资源中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三等地仅占35.3%;耕地总量中,中低产田占44.3%;林地总量中,有林地面积只占38.5%。而且,北京市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4.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过快。据统计,1949-1995年全市耕地净减少131627公顷(197.44万亩),年平均减少3760公顷(5.64万亩),其中1993-1995年三年共减少耕地58860公顷(88.29万亩),年均19620公顷(29.43万亩),耕地减少主要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占53.85%)和各项建设占用(占36.99%)。
5.土地资源不足。目前,全市未利用地中宜农地仅15600公顷(23.4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延庆盆地、山前洪积扇、浅山缓坡及永定河沿岸,宜林、宜牧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开发利用有一定难度。
6.近年来,北京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加重,以及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地膜等的过度使用,再加上水土流失和风沙化,使得土地出现退化趋势,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目前,北京市受污染的耕地达84000多公顷,50%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土流失面积达304000公顷,风沙化土地达88700公顷,尚有260000公顷荒山荒地需要绿化。土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利用的规划审查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力度,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严格监督,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的无序扩张。北京市相关部门要对城市各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并严格按规划执行土地利用的建设。另外政府可以进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引导和调控,整治不合理利用的土地,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建立规划公告制度,各区、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公告,并广泛宣传,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同时,各级政府要将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严格执行。要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规划实施的监测水平。
(二)加快土地粗放式利用向集约型利用转变的步伐,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挖潜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各地土地开发要有计划的进行,要集中开发,在达到一定土地利用率之后再装移重点开发其他区域。
(三)进行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度开发。耕地的开发要把重点放在条件较好、投资效益较高的地区,并
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同步进行。开发荒地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搞好规划设计,保护生态平衡。鼓励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缺乏的地区与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开发荒地和其他农用地。坚持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四)把保护耕地放在土地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位置。耕地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耕地的前提,必须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
切实保护农用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由用地单位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按市有关规定足额交纳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新耕地。
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用地管理,防止耕地毁坏,除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的力度,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适当增加牧草地面积。
(五)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各项建设应当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已利用土地的潜力;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农业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现有农用地,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集中连片治理,力争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高产稳产,丘陵山区达到每人半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
(六)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同时,要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做到地尽其用。
(七)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加快山区生态系统建设。加强治理环境污染,限制污染型工业场所建设,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提倡环保型农业,宣传化肥、农药、地膜等对土地的破坏作用,鼓励农民使用天然肥料开展农业;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以水源保护林和水土保持和森林建设为核心,开展天然林保护、防护林营造、中幼龄林抚育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山洪泥石流防治、节水灌溉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积极发展林果业,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禁止开垦坡耕地,对已有的坡耕地要根据条件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以上是我针对北京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所题的建议,重点还需要把握以下原则: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土地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坚持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决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控制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土地荒漠化,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绿洲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维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证,一、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兵团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总认为兵团的开发就是开荒,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在考虑新疆兵团的发展思路时,总是念念不忘开荒,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二、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
三、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1、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1、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认识
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忽视生态效益,只求索取,不讲投入,掠夺式利用,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3、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以提高违规成本。
4、严把用地审批关,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5、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
6、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为:挖掘耕地资源潜力,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等级。
第三篇: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1.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
根据北京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建设用地率为19.94%,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237万元/公顷,地均工业产值为117.6万元/公顷,地均GDP为48万元/公顷,与2005年的41.96万元/公顷相比较,增长了14.3%,更远远高于国家平均的2.20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3万/公顷,均居于全国前列,表明北京市土地资源的投资强度与效益都是比较高的。北京市山地多,平原少,后备资源不足,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3.5%之多,达10417.5平方公里,环绕市区平原面积仅占32%,土地利用率高达85.5%,这不利于北京市城市的扩展和建设用地的开发。
2.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过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郊区化浪潮的推进,北京市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造成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迅速减少(见图1),尤其在2000~2002年,3年间耕地减少了8万公顷。2006年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2亩,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则为1.48亩,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7,地均农业产值为1630.7元/亩。图1北京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图1 2.2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355.4XFa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也高于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为253平方米的指标。农村居民点数量比较多而且相对比较分散,以及农村的违规建设用地较多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此外,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利用农地开发销售商品住宅,即“小产权房”的问题突出。调查显示,2006年,北京市65000宗乡村建设用地中,8000多宗由区县审批、3000多宗由乡镇“审批”,其余50000多宗则是村组自行“审批”,涉及土地面积达488平方公里。无任何审批手续的3000多宗,涉及土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1]。2.3城市急速扩张,城市布局不尽合理
北京市建国初期建城区面积只有1091平方公里,进入9O年代,北京外延发展使建成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了4倍,城市规划确定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由于大量农田、绿地被蚕食挤占,维护城市的绿色屏障已逐渐消失,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城市布局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党政军机关等一些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
2.4开发区与独立工矿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开发区用地粗放已成为我国多数城市土地浪费现象的集中体现,北京市也不例外。一方面,走外延发展的开发区数量多、面积大。另一方面,开发区普遍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程度不够、土地利用率低。截止2004 年初,北京市拥有各类开发区470个,到2005年,北京市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后,保留和拟保留28个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由原来的87611.48公顷减少至40843.36公顷,减幅为53.4%。28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市级开发区18个,区县拟保留7个。从表1和图2可看出,区县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均不到1%,每公顷收入仅为市级开发区的l1.3%,国家级开发区的3.1%,土地利用强度比较小,土地资源远未达到充分的利用。
表1北京市各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图2各级开发区土地收益
2006年,北京市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47%,主要集中分布在远郊区县,从其利用效率来看,独立工矿用地平均产值为210.6Z元/公顷,这个数据仅相当于东京1995—2001年独立工矿用地平均产值的1/27.7,是亦庄开发区的1/94 E2]。2.5缺乏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专门机构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是用来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结构等的一系列指标结构组成的有机体。但北京市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仅在一些年鉴中采用了个别的指标,因此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情况不能进行深入的掌握,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3.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 3.1保护耕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耕地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北京作为首都,其耕地保护一要防止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二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单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利用的思想,把用地观念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变到内涵挖潜为主,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此外,还要注重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体系并严格执法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保证。严查违法用地行为,规范土地开发利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3.2通过土地置换与整理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
北京市突出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只能通过城市土地整理与置换来解决。目前,北京市出台了国内第一个针对开发区工业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标准,占地多、能耗大、工业产值低、创造就业岗位少的企业今后将不能进入开发区。北京市新增工业用地重点向开发区集中,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设立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标准,引导工业开发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006年北京市农村人口为247.7Z,如果通过土地整理将农村居民点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积降为国家标准15O平方米/人,可以节约508777.3公顷的农业土地。3.3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
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就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计算,制定出合理的集约利用标准,并将此标准与土地面积的审批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区县开发区与独立工矿土地利用水平。3.4平面开发与立体式开发相结合 在土地开发模式中,平面式开发和向上部开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对于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北京旧城区62.55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有41.2平方公里:当开发深度为10米时,地下空间资源量为1.65×10、8立方米:以地下建筑为2层计,可提供建筑面积0.55×108立方米,比旧城区O.42×108立方米还多。
参考文献
[1]李珍贵.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Ⅱ】.中国土地,20o8,(1).
『2I周滔.如何提高北京市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的水平Ⅱ].交流,2o07,(9).
【31李京文,齐建国,赵毅,赵京兴等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研究o】.优化研究,2o06
第四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关键词】:土地资源 利用 保护
土地健康 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 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 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3 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 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4.[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5] 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1998.7(4).[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6] 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 [6] 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五篇:十四五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建议
十四五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建议
一是产业用地有效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空间资源较为充足,但产业选址与规划空间适配性不够;二是流量空间来源于减量化,但实施难度日益增大;三是存量用地转型资源多,但退出和盘活机制亟待完善;四是规划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但实施力度和管控弹性都有待加强。二是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不够。
与诸多国际大都市相比,x建设用地单位产出明显偏低,特别是产业用地绩效过低是x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痛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现状产业用地规模大,土地利用质量效益低;二是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益低、功能弱、退出难、利用难;三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度较差,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利用不够。针对x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拓展土地资源有效供给,强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努力以高质量的土地利用促进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建议:
一是强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要紧紧围绕x产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利用方式。重点推进“六个创新”:一是创新规划管理方式,探索弹性管控机制。
要适度加大重点地区开发容量,加快完善“综合用地”政策,进一步明确“综合用地”布局原则,完善“综合用地”实施机制。围绕培育优质产业项目,注重精准施策,根据项目需求核定地块规划条件,对需要进行规划调整优质产业项目进一步简化、加快调整程序。二是创新产业存量更新机制,拓宽土地盘活途径。
既要更大赋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为企业转型提供多种选项,鼓励企业自主更新;又要更严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工业用地房地产化。三是创新产业准入机制,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
要注重从源头筛选优质项目,增加“达产承诺”的含金量。土地供应要向好项目和优质企业倾斜,聚焦总部机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隐形冠军等,实行差别化供应和全过程服务。四是创新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利用实施机制,加大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力度。
学习借鉴东京、香港、深圳、北京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利用和站点综合开发的经验与模式,探索x特点的TOD模式。建议在x东站、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五是创新宅基地利用途径,提高闲置宅基地使用效率。
要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创新途径方法,解决“资格、资金、资源”三大瓶颈问题。探索闲置宅基地及房屋资源盘活利用路径,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流动,助推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六是创新土地利用绩效考核办法,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以“四个论英雄”为导向,探索将土地利用绩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拓展土地资源有效供给。
要以“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守住底线、动态平衡”为原则,聚焦“六个一块”,有序拓展土地资源供给,在保障近期功能项目落地的同时,为城市后续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一是“活一块”——千方百计激活批而未用土地资源。
批而未用土地,包括批而未征、征而未供和供而未用x种类型。要对这些地块逐一排摸,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千方百计激活、用好这些地块。二是“收一块”——有序推进开发边界内的土地收储工作,实现“土地等项目”。
要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以备好项目落地。三是“整一块”——实施“以用定减、以减定增”,因地制宜整治、释放现状低效用地。
四是“放一块”——完善战略留白区过渡期管理政策,为好项目落地和老项目升级改造创设绿色通道。
战略预留区是为不可预期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预留发展空间,建议适度放开,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五是“飞一块”——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引领x都市圈协同发展。
要充分利用x在苏浙皖的“飞地”,着眼产业链和产业联盟构建,继续探索与当地合作开发的模式。六是“造一块”——科学利用河口滩涂资源,合理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空间。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