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米种质改良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玉米种质改良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分类:原创 | 标签: 种质 自交系 定位 抗病育种
2012-11-15 14:16阅读(2250)评论(9)
玉米种质改良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石 雷
国务院8号文件以后,我国玉米育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育种方向基本明确,商业育种的技术路线逐步落实,种质改良和创新开始走上正轨。最近,我们分别同国内外十几位专家教授座谈,认为有必要提醒企业负责人反思一些带有方向性的育种技术和实践问题。
一、种质研究现状
最近十几年,我国通过多渠道引进热带、亚热带和欧美玉米种质,可利用的种质相当丰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在欠缺的是对这些种质做深入系统的评价,并积累有用信息。引进这么多种质,不要开成杂货铺,要像跨国公司那样对种质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这既是国家科研单位的任务,也是商业育种必要的前期工作,需要专人去做。
一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引入玉米种质,其中有些种质非常先进,但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育种能力和水平,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科学评价,信息不明,只是通过1-2年的表型观察做主观判断,缺少详尽的介入式评估,即使很珍贵的种质也可能被忽略掉。育种者的实践和判断能力有限,有些材料自己看不上不等于别人用不起来,却宁可丢弃也不愿交换或与别人合作研究,这造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相比之下,德国、法国与美国对外来种质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很有启发。
我国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就有了法国F系列自交系,一直没有用起来,而KWS和美国公司都以F系列为基础,培育的早熟品种几乎都含有F2或F7血缘。美国利用F系列自交系,成功地把玉米杂交种向西北方向推进了几个纬度。这从侧面说明,我们对市场定位把握不准,对种质评价比较欠缺,改良种质的能力有限,没能够培育出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适合早熟区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美国育种公司利用B73、Mo17、OH43等优良自交系为基础,培育了许多LH和PH系列自交系,先玉335就是在B73和Mo17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最近,我国又引进大批商业自交系,这些种质比较先进,许多现代商业品种就是在这些种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是考验中国玉米育种者的时候,通过研究,把这批美国商业自交系本土化,从中培育出超过先玉335和郑单958的后备品种。这对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和改善科技人员的声誉及自身利益,都将是决定性的。科技人员要注重学习和创新,突破重围,提高竞争能力。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应接受专家建议,除了植保专家继续做系统、规范的抗病性鉴定,栽培生理学家应研究建立非生物逆境的鉴定技术规程,在相关试验站设置抗非生物逆境鉴定点。同时,组织专家做系统的配合力鉴定,为大规模育种应用奠定基础。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和科研机构要把握方向,认清使命,在种质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我访问过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会见了许多育种者,意识到中国玉米育种与跨国公司差距相当大,但我们仍有能力同跨国公司竞争,至少能追赶外国企业的常规育种能力。今天,我们对玉米育种的理论、技术都清楚,种质资源也丰富,只是需要组织起来协作攻关和坚持创新。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战争,需要动员全国的玉米科技力量,但我们的科技政策和管理体制适应内部资源的动员与整合吗?能否支持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我们的种业政策能不能排除双重利益集团干扰,维护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目前这些问题均难以给出清晰或正面的答案。
二、人才危机
育种人才断层,研发水平较低,适应不了国际竞争的需要。40-60岁的人尽管体现了岗位的承上启下,但理论与实践水平仍存在明显断层。一些老专家偏向于经验育种;而年轻育种者虽具有分子生物学知识,却与实践结合不起来,看重分子技术,对常规育种缺乏基本了解。博士或硕士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大约要10年左右才能进入育种工作状态,这说明我国教育制度不适应青年育种人才的快速成长,也说明科研管理不适应现代育种需要。尽管这是体制造成的,但企业应通过机制创新予以弥补和扭转,而最终还需要体制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长期面临的科研生产“两张皮”的“死结”,循序渐近的变革现在就应开始。国家科研单位在这场变革中有责任帮助企业尽早实现育种能力建设,其中育种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没有较强的常规育种人才作为主线,生物技术就会变成“无水之源”,难以发挥作用。
针对断层现象,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应组织培训和其他形式的咨询服务。国家体系要在种质研究和为企业培养青年育种人才方面先行一步,育种人才要学会研究和利用种质,否则难有竞争力。
三、企业的定位
中国企业应反思,方向定位要合理。
先锋公司在中国的策略是使自己适应中国农民低密度种植习惯和低水平管理,适应中国落后的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改变育种方向和技术,并有所突破,培育的先玉335在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孟山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定位不得不避开先锋,根据自身种质、技术和海外市场优势,瞄准西南区域,目前在广西市场占有率达到75%,最近又进入云南市场;后备品种仍然瞄准这个市场,虽然老品种下降,但新品种上升;最近在黄淮海地区的表现同样令人刮目相看。比较两个公司的市场定位特点,先锋公司倾向于保守,但冲破障碍所表现的一点点创新努力却给先锋带来巨大的收益;相比较而言,孟山都更具有创新精神,将来对我们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中国企业要琢磨这其中的规律和对我们不同的启发意义。也许应该结合两者的优点,用来改造我们的企业。
KWS也定位准确,他们没有像先锋那样改变自己的技术路线和方向去适应中国市场,而是根据自身特点,从广袤的中国市场寻找生产方式最接近自己产品优势的黑龙江农垦早熟区域。正视自己和对手,通过扬长避短,打开中国市场,现在进一步渗透到新疆、内蒙古和宁夏等省区。
比较而言,我们的企业没有深入地了解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把这些需求转化成育种目标,导致定位不准确,而且没有建立实现目标的技术途径。市场定位缺少战略眼光,市场分析带有主观盲目性和受政治因素干扰,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里说的定位既包括育种研发在企业投资所占的地位,也包括商业育种的方向和市场定位。一些企业很重视营销,却忽视研发投入;愿意花钱从科研单位买品种,忽视自主培育新品种。在起步阶段,即使是大中型企业从科研单位或个体育种者买入品种是明智的选择,但不能放松研发能力建设。企业自主研发新品种,在一段时间可能见不到效果,但需要经历这么一个积累过程,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所以,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买品种,一方面建立自主研发体系,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
产品更需要定位准确。有人认为没有不好的品种,只有不好的市场定位。这话有道理。如果你头脑中有一个区域市场框框,以那个框框看品种,就可能把好品种看丢;同样,如果夸大宣传一个好品种,也会带来麻烦。黄淮海地区有一个品种,如果在区域内市场定位准确,那是一个不错的品种,但育种者胃口太大,推广到了不应该去的地方,而且夸大宣传,密度定位过高,反而害了自己,实际推广面积小于育种者的预期,也小于我们对它的判断。这是定位失误造成的负面效果。
四、DH技术的困惑
我国推广DH育种技术进展很快,几家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规模搞得很大,每年培育数千份双单倍体,由于鉴定技术落后,反而成了负担。据说DH规模越大,垃圾就越多,压力也就越大。在盲目状态下,姑且不说你的DH材料中是否包含有益的变异,就算有也鉴定不出来。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解决,即种质基础和诱导程序。但核心还是种质基础,种质搞好了,单倍体育种技术才有用武之地。诱导程序说的不是诱导和加倍技术,而是育种程序出了偏差。常规育种是主线,就像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常规育种的辅助手段一样,DH也只是辅助,因此,一个企业是否强大,关键在于你的主线是否强大,如果常规育种软弱,种质基础薄弱,DH技术只能使你产生垃圾材料的速度加快,单指望DH技术不可能成为超越其他公司的技术法宝。离了常规育种主线,或主线软弱,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都没有用武之地。这是商业育种能力建设首先要认清的限制因素。现在,企业有能力搞100-200亩地的DH研发,就有能力、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研究种质基础。否则,你的DH和分子育种技术都将成为企业的累赘和负担。
另一方面,要注意DH育种流程。育种者急躁,普遍从F1代开始诱导,这可能是低效率的原因。育种的关键是创造和发现变异,在目前中国玉米种质基础上,从F1诱导DH所能够创造和发现的变异较少,而“噪音”很多。因为F1到F2所产生的交换有限,既缺少淘汰机制,又缺少选择压;解决的办法是先在高密度下自交筛选,既施加选择压,也利用交换;F3再进入DH诱导程序。我们与跨国公司的育种基础不一样,人家的种质基础丰富且水平较高,但尽管如此,也不宜从F1就开始诱导。
这是一个争论点,是先诱导,后鉴定,还是先逆境(高密度)筛选(淘汰),再诱导,然后鉴定,两条技术路线哪一个更合理?这个问题需要实践来回答,理论上来说第二个技术路线更好,但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修订。
DH技术改变了育种流程。育种者还不习惯这个变化。不但F1和F2要在高密度下做常规自交和筛选,F3获得DH以后的育种流程也必须重新设计,强调抗逆性和配合力测试。以前常规育种说的是自交和筛选,现在说的是测试。这是DH育种与以往常规育种概念有区别的地方。我们在没有改变技术流程之前,DH就不能顺利地成为常规育种的一部分,还只是走在路途上。
这些只是理论分析,需要试验数据支持和做一些简单的试验来判断。但有必要提醒企业,在商业育种研发和管理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种质基础和育种方法(程序设计)。
五、生物技术似空中楼阁
我国是世界SCI第二产出大国,反映高水平育种基础研究的SCI论文固然重要,然而不得不承认,一些育种的关键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价值是在产业或商业育种中的实际应用,否则低水平“小打、小闹”的“SCI”文章,不仅成为“垃圾”,更大负面影响是无谓地消耗了青年才俊门的精力和国家宝贵资源,而我国产业却没有受益。我国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应根据产业需求自主研发。深入的研发属于商业秘密,不可能公开,外国公司更不可能把商业秘密传授给我们。如果中国要自主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就必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否则,只有等待企业发展壮大,由企业去解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转化。如今科研单位不但在常规育种领域把自己边缘化,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开始走向边缘化,应引起注意。
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研发体系或平台,须把常规育种的基础做实。没有强大的常规育种和种质基础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技术都没有用武之地,反之,缺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支撑的常规育种也会长期处于低效率运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牌专家教授很着急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体制障碍的途径。
六、抗病育种与种质基础
抗病育种和种质基础是相关联的两件事。
老育种家重视抗病育种,并做了突出贡献,黄淮海地区的优良品种都在抗病性方面有所突破,解决了生产难题。品种更替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抗病性,抗病性解决了,生产才会稳定提高,因此抗病育种是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抗逆性因素。曾几何时,东北地区一些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型品种逃离东华北蜂拥到西南去,只要抗病性过关,就能在西南立住脚。这反映了生产对品种的需求,并引起育种者的响应。现在品种审定注重表面,忽略实质,审定标准不但片面,而且绝对化,导致审定的品种多数没有生产价值,农民需要的品种却难以通过审定。企业育种者重视抗病育种就要从种质抓起。但如果审定标准错了,误导育种者,大家还有什么心思加强种质研究?
抗病育种需要科学合理的技术保障,而不能靠运气。丹东农科所培育的品种之所以抗病性好,是因为生态条件复杂,当地病害严重,自然选择压力较大。尽管在育种者理念中,种质基础比较模糊,但在那样的生态条件下竟也能成事。今后与跨国公司竞争,不能完全依靠外界条件,更不能盲目,要发现规律,建立抗病育种条件、方法和种质基础,使以前偶然的成果变为主动创新的技术路线和创造必然产品。如果深入研究种质基础,落实到杂种优势群和向两边推,施行循环育种策略,取得的成果会更大。
七、引进与创新
说到抗病育种,不能不说种质基础。中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有缺陷,一直没有在SS种质取得大进展。中国的SS种质一直很弱,就好比两条腿,一条腿(NS)粗,一条腿(SS)细,不协调。自八十年代以来,一个重要失误就是引进美国种质后没有本土化改良和创新。美国种质在中国普遍感病,于是大批优良自交系未得到深入改良而被丢弃。前面举出法国自交系为例,也说明这个现象。
SS和NSS两类种质不对称现象不但在中国很明显,其他国家也存在,但跨国公司的育种家积极改良,培育了抗病的SS自交系。我们要学习跨国公司改良SS种质的经验,改良抗病性和其他抗逆性状,从而巩固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和杂种优势模式。
我们引进了很多美国和欧洲的优良自交系,但如果不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和改变过去20年技术倒退所形成的育种习惯,多数育种者还会盲目丢弃优良育种材料而不知道怎么改良,更不知道如何创新,商业育种便走不出盲目状态。如今,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学习郑单958和先玉335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研究和改良种质,创造新的自交系和杂交种。
第二篇:太阳能利用现状与趋势
太阳能利用现状与趋势
地球上的化石能源主要有石油、煤、天然气和海底甲烷水合物,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由于这些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已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化石能源贮量有限,分布不均,有朝一日,必然枯竭.人类今后使用何种能源,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太阳能遍布地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环境无污染,这是人类未来能源的最佳选择.
1.太阳能电池
1.1 太阳能电池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直是人类美好的理想.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块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从此,人类这一理想就逐渐转变为现实.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由各种具有不同电子特性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平面器件,具有强大的内部电场.内部电场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了电子和空穴的分离,电子和空穴分别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正、负电荷分别聚集而产生电动势rtl,即在太阳能电池的正面和背面之间产生电压,接通外电路后就能输出直流电流.例如以N半导体砷化掠和碳组成的电池(N。GaAs[K2Se—KzSe《OH[C]就是一种典型的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太阳能电池得到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为以硫化镐、砷化掠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无机太阳能电池和以份普(又称都花普)、酞普及叶绿素等为基材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他的效率(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比例)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从最初的6.0%提高到24.7%;薄膜蹄化锦太阳能电他的效率为16.4%;在单晶硅片上、下表面分别沉积P型和N型非晶硅薄膜制成的HIT型电池,效率已达21.0%.当今世界上光电转化效率最高的当属砷化掠多结太阳能电池,它在聚油船倍的阳光条件下,光电转化效率已高达35.0%,并向40.0%的高峰攀升.
现以硅电池为例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制作:首先在硅片上制作一个平面州结,然后在硅片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制作电极,为了增加对阳光的吸收,有时还在上表面制备一层减反射膜.为了对电能进行大功率输出,须将大量的单个太阳能电他用串联和并联的方式连接起来.为了保护太阳能电池,安装时还需用钢化玻璃将太阳能电池封装起来.封装起来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形成的太阳能电池方阵,就称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提高大阳能电他的光电转化效率,寻找新型材料和改进制作工艺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1.2太阳能建筑 194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建立了第一批太阳能建筑并取得专利.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为了举办2000年奥运会,建筑了665套永久性太阳能住宅和500座太阳能活动房,供各国运动员下塌,并且在悉尼奥运村中的宴会厅和自助餐厅的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此举开创了“绿色奥运”的先河.此外在悉尼奥林匹克林荫大道上,排列着19座太阳能灯塔,灯塔上的太阳能电池,白天将阳光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贮存于蓄电池中;当暮色降临时,蓄电池中的电能自动释放,将路灯点亮.这项技术在航海灯塔上也已得到应用.
太阳能电池向建筑供电的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安装太阳能电池屋顶,也可将房屋的墙壁做成太阳能幕墙,或将窗台做成太阳能窗沿.安装在美国纽约第四时代广场35—48层的太阳能幕墙为整栋大楼提供了1*5%的电力,而目前太阳能利用最常见的形式是将太阳能电池铺设在倾斜的屋顶上.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屋顶位于德国Hema,功率为1MW.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在该校阅行校区建设的生态能源房,为单层建筑,建筑面积245m2,内设展示厅、休息室、物品存放室、厕所和太阳能浴室等.该生态能源房安装了功率4kW的太阳能电池、1kW的风能发电机、10m2的太阳能集热器和2kW的地热泵等设施.由这些绿色能源系统向生态能源房供电、供热和供冷*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发出的电能充入蓄电池,转变成220V交流电后,向室内的电灯、电视、空调、传真机、计算机和洗衣机等供电,2kW的地热泵用井水循环,可对室内供冷、供热,而10m2的太阳能集热器可为室内24喉供热水.这对未来住房设计是一种有益的探索.1.3 太阳能交通工具 太阳能电池应用非常广泛,也能较好地应用于交通工具.最近,美国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驱动的飞行器,称“太阳神原型机”.该机质量只有700kg,翼展74m,机翼上面装有6.5万块太阳能电池板,首次试飞就成功地升到24.7km的高空,理论飞行高度可达30.9km*该飞行器的研制是航天航空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显示了太阳能电池在飞行器上的广阔应用前景*太阳能电池在车、船上的应用研究也相当成功,例如,日本京都陶瓷公司和Kitami理工学院共同研制开发的太阳能汽车“蓝鹰”号,在第五届世界太阳能汽车技力赛上表现非常突出.澳大利亚的太阳能汽车Auroral01,外型新颖别致,像个飞碟,行程3*010Mm,仅耗时41*1h,平均速度达72*96knVh*1996年日本人肯尼兹·霍维也号驾驶一条由回收废罐头盒制成的太阳能光电动船,整条船上的船篷都装有太阳能电池,从厄瓜多尔航行到日本,航程16Mm,历时120d,此举充分显示了太阳能电池的广阔应用前景.
1.4 太阳能电池在航空航天和通讯上的应用 太空中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太阳光强度也不受天气变化和季节更替的影响*最初太阳能电池主要是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和航空航天领域,如人造卫星、宇宙空间站上的能源都是由太阳能电池提供.近年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现代化通讯工具“太阳能平流层平台”.它是一架长240m,直径80m的巨型飞艇.飞艇内充满氮气,由浮力克服重力,将飞艇锁定在20km的高空,飞艇上螺旋桨的推力来平衡平流层内速度高达30m/s的气流,使飞艇在高空定位,由飞艇上安装的微波通讯发射和接收系统来代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确保所辖区域的各种地面微波通讯的可靠运行.这一设施可能不久就会面世.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远不止上述各方面,白1973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太阳能电池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目前,甚至还建立了很多完全由太阳能电池供电的设施,如微波中转站、航海灯塔、路灯、捕虫器、公共汽车站牌等等.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可见一斑.2 太阳能光能热利用发电 太阳能炉灶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是太阳能光能利用方面除日常生活应用之外的较简单的形式.太阳能的光能热利用的发电形式主要有太阳能烟筒发电、塔式发电、碟式发电和槽式发电等.
2.1 太阳能烟筒发电 太阳能烟筒是最简单的发电方法.在一块空旷圆型的土地上盖满透明的玻璃,正中建一个烟筒,烟筒内安装涡轮式发电机,在阳光照射下,玻璃下的地面吸收阳光,产生热气,热气从烟筒中上升,形成气流,气流驱动涡轮机而发电.2.2 塔式发电 太阳能塔式发电是在空旷的平地上建立高大的坚塔,塔顶安装接收器(相当于锅炉),以塔为中心在其周围安置许多大阳追踪镜(又称定日镜)*定日镜将日光聚集并反射到塔顶接收器上,太阳光产生的热能使接收器内的水产生高温蒸汽,以蒸汽推动汽轮机来发电*1981年在日本四国建成的世界上首座电塔开始运行,电站总面积13000m2,装有定日镜800多面,发电功率1MW.世界上最大的试验性电塔(太阳1号电塔)1982年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落成,发电功率10MW.后改为太阳2号电塔,其中央接收器用太阳光聚焦方法加热到约556cC,融化硝酸盐,并利用其热量使水沸腾和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为加利福尼亚州1万个家庭供电.
2.3 碟式发电和槽式发电 对分散的太阳光线,可利用一组抛物形碟状反射镜或槽状反射镜来聚集太阳光,并聚焦到一系列的接收器上,抛物形碟把太阳光聚集于一个焦点,而抛物形槽则沿着一条线聚集太阳光,这些圆形或条形的接受器用管道串通,抽上来的水被强烈的阳光加热至高温,得到热水或蒸汽,既可提供热量,也可发电.座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纳泉附近的一个碟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功率达4MW. 太阳能海水淡化
地球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地球总水量的0.36%LZ—3i,且水量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的分布也不相匹配.在内陆的某些干旱地区、苦咸水地区、沿海盐碱地区和海岛,淡水供应严重不足.对于沿海和海岛海水充足或内陆苦咸水丰富的地方,海水(或苦咸水)淡化是解决这些地区缺水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太阳能作为淡化海水(或苦咸水)的能源,比利用其它能源更环保,对于用水量小且地处偏僻分散的地方来说也更经济.
太阳能海水淡化一般都采用蒸馏法,目前太阳能蒸馏装置主要有被动式蒸馏系统和主动式蒸馏系统.被动式蒸馏系统最典型的例子是盘式太阳能蒸馏器,其结构简单,取材方便,人类对其应用研究已有近100沥史.目前对盘式太阳能蒸馏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材料的选用、各种热性能的改善以及将它与各类太阳能集热器配合使用等方面*现在较为理想的盘式太阳能蒸馏器的日产水量一般为3—4kdm2r4I*若在海水中添加木炭等黑色吸热物质,产水量还有很大提高.被动式太阳能蒸馏系统一个严重的缺点是工作温度低,产水量不高,也不利于在夜间、阴雨天工作及利用其他余热*1976年由S01iman等人最先提出主动式太阳能蒸馏器的设想,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的主动式太阳能蒸馏系统有多种*总而言之,是在被动式太阳能蒸馏系统中增加一些其他附属设备,使其运行温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其内部传质过程得以改善,并且大部分设备都能主动回收蒸汽在冷凝过程中释放的潜热,使其能得到比传统太阳能蒸馏器高出一倍甚至数倍的产水量,因而目前受到广泛重视.
4太阳能制氢
氢是一种二次能源,也是未来的新能源,干净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可用于不同的能量转换器.氢燃烧生成水,水可再经过光解产生氢,以取之不尽的水为原料,以太阳能为初次能源,从而构成一个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利用循环[5I.氢是氢燃料电池的燃料,我国己研制出加一次氢可行驶300km的可乘坐9人的氢燃料电池车.这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环保型车,但目前制氢的方法主要是烃—蒸汽催化转化,这样生产氢会影响环境,而用电解水的方法制氢又成本太高,使用太阳能电池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在利用太阳能制氢方面除电解水制氢外,特别引入注目的是金属有机化合物用于光解水的研究,近年已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重要结果,但距离高效产氢和达到实用阶段,尚有较大差距L61,相信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会有新的突破.最近,科研人员利用生物技术迫使藻类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C02,放出02.目前,这一研究己取得很大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可望实现实用化.参考文献:[U王箴.化工辞典[MI.第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75.[2]Soterls Kaloglou. Survey of s01ar desaElnatlon systems and system selection[JI. Energy.1997,22(U:69—81.[3]王俊鹤.海水淡化[MI.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Hassan E.S.F,Sang M.E..Egect ofaddZng a passiYe condenser on s01ar atjEE pe此m明ce[JI. EnerD comvers Mgmt,1993,34(U:63—72.[5]陈新滋,钱延龙.当代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的发展现状与趋 势阻).钱延龙,陈新滋.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C].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1997.9.
第三篇: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2001年世界茶叶产量达302.2万吨,出口总量达138.86万吨。随着各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茶叶生产效益不断下降。为促进茶叶消费,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茶树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开发多元化的茶叶产品,特别是在茶深加工、综合利用及茶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更是蓬勃发展,使茶叶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
1、新型茶制品
(1)高γ-氨基丁酸茶
高γ-氨基丁酸茶是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首次开发成功的新型茶,要求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必须达到150 mg/kg以上,高γ—氨基丁酸茶具有明显的降低人体血压的功效。因此高γ-氨基丁酸茶(商品名GABA)自1987年在日本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正在形成叶茶、袋泡茶和罐装茶等系列产品。该茶卖价比一般同级绿茶高1倍。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开始研究提高CTC红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我国也研制出高γ-氨基丁酸炒青绿茶。
提高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a.改变加工技术鲜叶先经氮气处理,然后用半发酵茶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b.用红外线照射加温处理茶鲜叶50分钟,可使其γ-氨基丁酸含量有明显提高。
c.用0.1-0.2mol/L的谷氨酸钠溶液处理茶鲜叶3小时,可使鲜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近1倍。
d.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鲜叶中的γ-氨基丁酸可提高75%。据此,日本提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该工艺的流程为:谷氨酸钠溶液处理鲜叶→搅拌、红外线加温→蒸热→粗揉→揉捻→中揉→干燥。经该工艺加工的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可较正常工艺加工的茶叶高1.7-2.7倍。
e.鲜叶先用微波处理(0.3-0.6kW处理10-20分钟),再加工成成茶。实验表明,以0.3-0.4kW微波照射20分钟的效果为最佳。
f.嫌气和好气条件轮流处理鲜叶,在10ºC温度下,先嫌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然后好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如此交替进行,处理5次。
(2)低咖啡因茶
低咖啡因茶是一种适于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特定人群饮用的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将茶叶中所含的大部分咖啡因脱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他的有效成分和风味,以满足上述特定饮茶人群的消费需求,使他们既能享受到饮茶的风趣,又尽可能减少因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而对睡眠和心脏跳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低咖啡因茶在欧、美市场上销售已较流行,均为低咖啡因红茶,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进行加工,而低咖啡因绿茶在国内外市场上尚未正式面市。据报道,意大利茶叶市场上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30%左右(约4000吨),加拿大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到茶叶总销量的4%,约为500余吨。德国的Halssen和Lyon Gmbh公司是德国唯一拥有多项低咖啡因茶生产专利的公司,生产多种低咖啡因茶系列产品;Plantextract饮料公司也生产低咖啡因茶。日本也于近年开发了低咖啡因绿茶产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经研究获得低咖啡因绿茶的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的茶叶咖啡因脱除机,茶叶中咖啡因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低咖啡因茶对妇女、儿童以及咖啡因过敏者是有益的,因而市场前景看好。
(3)有机茶
有机农业始于17世纪,德国是开展有机农业最早的国家。有机茶出现于1983年,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开发有机茶最早的国家。目前,世界有机茶的生产量约为8100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0.27%,其中65%-70%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少量乌龙茶。
有机茶的世界销量为6000-6500吨,仅占茶叶总销售量的0.5%,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2000年有机茶产量约4000吨,2001年4500吨,出口2800吨,内销约1700吨。内销市场主要在北京、其次在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2、茶叶深加工产品
(1)茶饮料
美国于1972年率先开发出茶饮料(冰茶iced tea)。冰茶是一种调味茶,以茶为基质,再调以糖、酸、风味物质等配制而成。冰茶与过去的汽水和果汁饮料不同,它是天然类型产品,并具有清新感、口感适中的特点,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美国的饮料行业把冰茶划入“新时代饮料”这个范畴。近十年来,冰茶在美国发展较快,1997年包装茶饮料已达300万t,约占饮料市场的2.2%,占世界茶饮料总量的30%。
日本伊藤园1981年以中国福建乌龙茶为原料试制罐装乌龙茶,1982年正式推向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研制纯茶饮料的国家。随后,茶饮料市场迅速发展。1985年仅有2.4%,1990年也不过13%的市场份额,2001年茶类饮料的总消费量为475万立升,占清凉饮料总体的30.2%的市场份额,在这15年间增长了10倍,而近10年间增长了3倍,已成为饮料领域的龙头。另外茶类饮料在不含糖的无糖饮料领域中占25.5%,仅此一项就大大超过了比大量用糖的乳性饮料的20.4%,含可乐的碳酸饮料的17.2%和果实饮料的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茶饮料的发展也相当迅速。1996年西欧茶饮料的消费量达150t,比1992年增长2倍。茶饮料在软饮料市场的占有率从1991年的0.7%提高到1997年的10.7%。茶饮料的品种以冰茶为主。我国茶饮料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产品为碳酸型茶饮料,但由于当时受国外可乐型饮料冲击,茶饮料在市场昙花一现。1995年,旭日升集团正式将调味茶饮料(冰茶)推向市场。以后,日本三得利、我国台湾的统一和康师傅、可口可乐、娃哈哈等公司先后在大陆投资兴建茶饮料厂。全国现有10余家企业生产茶饮料,1997年全国茶饮料不足20万t,2000年茶饮料185万t,2001年为约300万t。2000年国内茶饮料消费量居瓶装水(554t)和碳酸饮料(420t)之后,列第三位。当前茶饮料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避免茶汤沉淀的生成;二是香气的保持及增香。
(2)速溶茶
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研制出速溶红茶,1943年获得发明专利。50年代,英、美等国工业化生产速溶茶并投放市场。70年代,美、英等国逐渐将速溶茶生产转移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目前上述三国已成为世界速溶茶生产大国,1997年其速溶茶的产量为4891t。速溶茶加工工艺有热提取和冷提取两种方法,热提取香气低,冷提取滋味淡。20世纪80年代以后,膜分离技术、酶技术等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速溶茶的制备,使速溶茶的滋味和香气有明显改善。但迄今为止,速溶茶主要作为茶饮料的原料,速溶茶消费远不如速溶咖啡普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速溶茶,目前全国速溶茶产量约为100t。
(3)超细微茶粉
20世纪90年代,日本将绿茶研磨成末茶应用于茶道和食品,制成茶豆腐、茶面包、茶酒以及其他茶叶食品,其后又应用于冰淇淋、糖果等食品中。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超细微茶粉,其种类有绿茶粉、红茶粉、乌龙茶粉等,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绿茶粉,其关键加工技术为:一是对鲜叶原料采用保绿手段,即在鲜叶中添加保绿剂或使用蒸青方式杀青,加工成色泽绿翠的干毛茶;二是使用超细微茶粉技术,将茶叶粉碎成300目以下(约60μm)的微细粉末,并保持茶叶原有色泽。超微粉茶因为粒度很细,添加于食品中,吃在口中不会有任何粒度的感觉,故可使食品中既富含茶叶的营养和保健成分,又使原来舍弃的纤维素等得以利用,同时还赋予了食品天然绿色,等于添加了绿色色素,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茶叶食品。
(4)鲜茶汁
国内1985年开始研制鲜茶汁,分为红茶鲜茶汁、绿茶鲜茶汁和乌龙茶鲜茶汁,其提取工艺
如下:
红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自然萎凋(18-20小时)→锤击粉碎机粉碎→发酵(约30分钟)→螺旋压榨(压强:1t/cm2)。
绿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摊放(18-20小时)→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乌龙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5)茶酒
茶酒是一种含低度酒的碳酸饮料(一般不超过5%的酒基)。用干茶提取液,加入增甜剂、增酸剂和酒基直接配制,或者在茶叶提取液中加入酒母,进行发酵处理,产生酒香后,滤去沉淀物,再按配方加入其它的配料。成品具有酒味芬芳甘冽的香槟风味,一般酒度在2-5度,含糖8-9度,酸度在0.2-0.8度之间,要求具有酒质,色泽明亮,香味明显,甜酸适中,酒体协调,杀口感强等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生产研制的茶酒甚多。国外以日本众多,仅静冈县茶叶试验场便研制出红茶酒、乌龙茶酒、花茶酒和绿茶酒等品种。此系列茶酒,香甜可口,风味独特,酒度较低,又是天然植物的发酵酒,所以投放市场后深受老人、妇女的欢迎。英美等国家主要开发应用配制酒,例如滋补茶酒混饮、果味茶酒、茶酒冷混饮、朗姆茶酒热混饮、白兰地茶酒混饮。酒度高低不一,各具风格,特别是具有茶酒共同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研究。1976年从茶叶中提取出“7369”防辐射物质,经临床试验有效率在90%以上。80年代中期,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作为食品的天然抗氧化剂。随着提取技术的进步,茶多酚含量可达80%以上,制率在1.5%左右。茶多酚向医药拓展。成为商品的茶多酚制品有:(1)茶色素心脑健,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2)维多酚,作抗氧化保鲜用;(3)亿福林心脑健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及冠心病。“八五期间”,提出了用一分茶叶原料同时制备茶多酚、咖啡碱、多糖和茶色素的系统分离中试工艺,生产的茶多酚含量达到95%以上,其中儿茶素含量超过60%,得率6.0%;咖啡碱含量达到80%以上,得率1.5%,通过脱色、结晶处理,纯度达到99.0%。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成功地分离出5种儿茶素单体,其中4种儿茶素单体的纯度达到97%以上。采用酶技术可将酯型儿茶素转化为非酯型儿茶素。茶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硬化,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茶多糖可用于对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茶多糖含量随茶叶原料的老化而增加,乌龙茶中多糖含量为2.63%±0.27%,约是红茶的3.1倍和绿茶的1.7倍。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茶叶原料预处理→浸提→过滤→减压浓缩→沉淀→离心→干燥→纯化
3.茶树综合利用产品
(1)茶籽的综合利用
* 茶籽榨油
20世纪70年代提出茶籽榨油新工艺,通过精制的茶籽油可以食用;首次成功地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茶籽制油的工艺流程是:清理、脱壳、蒸炒、入榨、毛油压滤、饼粕浸出、毛油精炼,最后获得精炼油。
茶籽制油工艺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是:茶籽原料含水分≤15%;茶籽仁壳比(干重)为65∶35;茶籽入榨水分:2%-3%;茶籽入榨温度:110-120℃。
* 茶皂素提取与利用
茶籽饼中含有10%-15%的茶皂素,可提取利用,茶皂素的提取方法常用的有水浸法、有机熔剂法、水提-醇萃法和吸附树脂法。80年代以来,利用茶皂素的天然表面活性,先后研制出茶皂素石蜡乳化剂、茶皂素洗理香波、农药湿润剂等;根据茶皂素具有表面活性和很强的发泡特性,研制出茶皂素加气混凝土稳泡剂;研究发现茶皂素对含血红素的鱼类产生溶血作用,对含血兰素的鱼类没有溶血作用,根据这一特性,研制出对虾养殖保护剂等产品。
(2)茶花的利用
茶树在一年的生长发育中,除了芽叶生长外,还有大量的花。据测算,每公倾茶园可产花干300kg左右,茶花利用资源丰富。由于茶花中成分与茶花相仿,鲜茶花烘干后,可以泡饮。云南省还用茶花窨制红茶,窨制后的成茶,花蜜香浓爽持久。
(3)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
* 茶饲料的开发利用
废茶和速溶茶、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等生产后形成的茶渣,含有高达52%的动物可消化的营养物质,但将其作为动物饲料,必须经过发酵处理,使废茶和茶渣中的粗蛋白和多糖降解。具体方法是把废茶或茶渣烘干至含水分6%-8%,机械粉碎,然后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于100℃下处理1h,除去木质素。然后用果胶酶或木霉菌在40℃下发酵3-4d,在70℃下烘干至含水量4%-5%,适当粉碎后即可包装备用。
茶籽饼中含有茶皂素,具溶血性,故将其用于饲料之前需经脱毒处理。
茶叶用于饲料,一般可加工成茶粉与其他饲料配合使用。茶制饲料不仅可为家禽、家畜等饲养动物提供营养,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改善禽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能够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辟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茶饲料的应用方法有茶叶入饲料育肥牛、使瘦牛复壮、增加奶牛的产奶量、茶叶配中草药滋补剂育肥猪、促进小鸡生长和改善鸡肉鲜嫩度、提高母鸡产蛋量和改善鸡蛋品质。
* 茶兽药的开发和应用
茶叶中的很多成分如多酚类、多糖类、生物碱类和维生素类,以及茶籽中的茶皂素等机能性成分都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抑菌、杀菌、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消化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据实验,将茶叶提取物(多酚类物质含量为20%)的片剂按每天1.5g剂量与牛奶一起喂饲10-30天龄的小奶牛,连续4周,发现茶叶可减轻奶牛腹泻。
目前茶兽药的应用方法有a.用于治牛感冒、牛鼻炎、牛前胃弛缓、牛厌食等;b.用于治猪感冒、猪痢疾、猪食盐中毒等,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兔、马骡及羔羊的疾病。
二、茶资源利用趋势
由于世界茶叶供过于求,以及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今后茶资源利用将更加充分和迅速,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其一是立体化,即茶花、茶叶、茶根等的综合利用,以提高茶树种植的整体效益。其二是深度加工和有效成分的提取,除茶水饮料、速溶茶生产及咖啡碱、茶多酚的提取外,今后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的提取利用将成为提取物新的亮点,茶氨酸是茶树所特有的氨基酸,占茶树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就已开始关注茶氨酸的作用,特别是其药用价值的研究,明确了茶氨酸可拮抗由咖啡碱引起的副作用,并有降压作用。茶氨酸还被证明是脑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可降低脑中S-羟色胺的浓度和增加多巴胺的浓度。因此有希望被开发成一种可解除人体疲劳和降低血压的保健食品。其三是饮茶与“吃”茶并存。除了传统的饮茶外,茶膳、茶食品以及茶片剂发展势头良好,既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也促进了茶叶消费。
第四篇: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
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了6位学者的5篇文章讨论中国乡村政治发展问题,又约我对这几篇文章作一个综合评论,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务。几位学者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专家,文章自然是他们各自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我对他们的看法持有异议,要想在这样的短文中讨论清楚,是不很容易的。但许多问题能否搞清楚往往和讨论的时
间长短无关,要紧的是大家通过每一次讨论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也就不再为对各位学者的文章说长道短而不安。
一、关于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
中国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以村民自治选举的展开为核心,但这项事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几位学者的文章讲到了村民自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宗法力量还很强大
于建嵘所讲的乡村宗法力量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反映了目前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中国农村社会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首先是权威结构的生成方式和运行方式的转变。宗法力量成为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力量,自然表明这个社会还有严重的传统社会的性质。于建嵘的文章表明:在相当一些地方,乡村宗法力量还很强大,只是在过去更强大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它暂时偃旗息鼓了。
这里不妨提出一个关于宗法力量的更具体的问题:宗法力量是向正统权威挑战,还是向村民自治挑战?我们知道,正统权威和村民自治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党支部,它在村级社会有最高权威;后者往往没有权威性或权威性附着于党支部。事实是,宗法力量在向正统权威挑战,因为它向其它力量挑战意义不大。宗法力量如果要介入村民自治选举,也是要寻找替代正统权威的机会。如果这样想,问题可能变得简单。
消解或削弱宗法力量的途径何在?第一个办法是下大力气真正地推动乡村民主政治。于建嵘提到了这一点。在我的调查中,一个大村几乎由一大姓氏构成,但因为那里出现了村民自治的推动者,宗法力量也不能左右农民了。一个家族在政治上可以分裂,家族成员会支持各自的代表竞选。第二个办法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个也很灵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有家族经济,但不会是大家族,不会有大的宗法势力。有了这两点判断,我们也许对宗法力量不会太过担忧。
2.村民委员会出现无权的尴尬
贺雪峰的文章说村民委员会没能维护农民的利益,这在相当一些地方是事实,没有人存有异议。但他又说,这是因为农民处于“原子化”的状态,我以为难以讲得通。他还说,这个原子化的状态会导致成立农民协会也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同样深表怀疑。
贺雪峰的调查发现,如果被选民选举出来的干部迎合乡镇领导的错误做法,则不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如果不迎合,则会被逼辞职。这样一个观察恐怕过于简单了。如果这是事实,中国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会有任何意义的。
任何社会群体的成员都有所谓“原子化”的性质,而改变原子化状态的条件是他们自己的组织;影响组织程度的因素包括了农民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其它社会条件。城市居民也有所谓“原子化”的性质,但他们有自己强大的组织系统,原子化的性质就不具有社会消极意义。说农民有“原子化”的性质,然后说他们的组织受到原子化性质的制约因而没有意义,这逻辑上是矛盾的。组织的存在就在于使“原子”处于一种结构中,如同物质世界一样。原子状态本身并不排斥它们的结构化或组织化;如果不能被结构化,那一定是外部的原因,例如,超过一定水平的高温,会使一些物质处于离子状态,而无法结构化。社会结构是同样的道理。组织的意义就在于使“原子”处于结构化状态中,不能说“原子化”状态与结构化状态是不兼容的。
其实,社会集团及其活动远不是“非此即彼”那样简单。农民选举出来的干部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乡镇干部,未必就完全不能代表农民的利益;而如果不迎合,也未必就非辞职不可。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乡镇干部并非总与农民的利益处于冰炭两端。社会集团之间处于复杂的博弈过程中,集团力量对比在不断寻找平衡点,相互冲突与相互妥协在不断交替。把农民组织起来,不过是增强了农民谈判的力量而已。按我的调查,中国农民中有出色的政治家,他们有很好的周旋能力;他们懂得在贺雪峰所说的两极现象之间游弋。往往是遇到了愚不可及的官僚,才使矛盾激化。近些年的情况表明,因为有了村委会选举,乡镇干部们学会了让步,农民权益的保护的确从村民自治中得到了好处。贺雪峰说“当一个高尚的为民请命的领导人既无法从农民群体中获得支持,又面对着县乡行政的处处刁难时,他没有办法坚持下去,这种具有高尚的为民请命热情的农民协会领导人无法坚持下去,农民协会维护农民权益的能力也就不再存有”。我看到的不是这样,有湖北的姚立法、山东的崔祥联等人的经历说明,面对困难,总有人可以坚持下去。
一个事实要承认,目前相当一些地方的村民委员会没有权力,但这与农民的所谓“原子化”状态关系不大,而与目前的选
第五篇:农村教育现状掠影与改良方案初探
农村教育现状掠影与改良方案初探
摘要 论文主要谈了农村的教育现状。包括农村学生的现状:自我意识过强,喜欢溢美词,听不进善意的批评,自信,盲目乐观,对自己不思进取;关注效益,不喜欢思考,缺乏追求和竞争;惹是生非,组织纪律观念极其淡薄,我行我素。农村教师的现状:队伍结构失衡,老师严重不足,特别是音,体,美等科没专业老师;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良的办法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只有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农村教育才有希望。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 农村学生 留守儿童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社会竞争及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给原来相对偏僻,封闭的农村,打开一面窥探外面纷繁世界的天窗,也打开了一条输送外界新鲜气息的通道,也自然而然的打开农村教育的崭新局面。加之,经济的相对的繁荣,让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电视,互联网等的普及与开发。对农村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特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活泼开朗,品尝着生活的芬芳;热情十足,充满着对生活的信息;知识面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开阔了视野;开放性强,相对的知识拥有量,让他们对外面的精彩世界具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大胆的幻想与期待;更早成熟与好强········因此,现在的农村学生较之以往的更具开放性,参与性,竞争性,挑战性,自主性。自我意识过强,喜欢溢美之词,听不进善意的批评,自信,盲目乐观,对自己不思进取;关注效益,不喜欢思考,缺乏追求和竞争;惹是生非,组织纪律观念极其淡薄,我行我素,讲小话,做小动作,追跑吵闹,同学不和,迟到早退,拖欠作业等日常行为学习习惯糟糕透顶;胆大妄为----无视校纪班规,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吸烟喝酒,拉帮结伙,寻衅斗殴,混同街痞赌博偷盗,混进网吧通宵达旦;善恶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行为相当混乱,好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严重缺失自我控制力和预见性········ 凡此种种迹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一、农村学生思想行为现状掠影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使农村的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大大改善了农村学生的生存状态。小康社会的出现和和平时代的到来,更让他们成长的道路春光无限,远离了饥寒交迫,解除了灾祸恐怖之忧,因此,这一大群孩子们,对生活更充满了信心,对知识信息追求欲更旺;在思维上更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具有更明显的“成人感”,表现欲,参与社会意识增强,不肯轻易地否定自己,崇拜明星,追求时尚,1
对流行的东西十分敏感,乐于追随或模仿;“自我中心”说,比较关注自我情感与体验,乐于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褒奖,养尊处优。计划生育措施的推行,使当代中学生大多成了家庭的宠物上辈群体的精心呵护,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相对于以往农村更充裕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注和经费投入,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生机,让农村的孩子个个都能有求学的机会,他们没有经历过父辈,祖辈们渴望读书的欲望,所以现在的农村学生并不顺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呈良性发展,而是滋生这种种不良习气,严重干扰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的思想,行为劣迹斑斑,主要表现在:坐享其成型-----------他们如同“寄生虫”,吃讲口味,穿求时髦,对生活设想得过于轻松,乐观,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缺乏必要的设想和准备,即缺乏目标和动力;被动消极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喜欢思考,敷衍塞责,把学习与看电视,打游戏的消遣混为一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追求和竞争心;唯我独尊型-------喜欢溢类之词,容不得别人的,哪怕是善意的批评,顽固的坚持自己的缺点,小小年纪就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惹是生非型-------组织纪律观念极其淡薄,我行我素,霸道,混账,讲小话,做小动作,追跑吵闹,同学不和,迟到早退,拖欠作业等现象司空见惯,底线是违纪不违法,犯事不犯罪,缺乏读书求知的概念,混日子罢了;胆大妄为型-------无视校纪班规,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吸烟喝酒,拉帮结伙,寻衅斗殴,混同街痞赌博偷盗,混进网吧,通宵达旦;不尊不孝,仁义礼孝一片茫然,不尊敬老人,长辈,不知孝敬父母,很多父母抱怨,时代颠倒了,做父母的倒成了儿女们的子女,无事有事拿父母当出气筒,随意,任性,刁钻,霸道,在同辈人的交往中,粗话,脏话,娘不离口,甚至在公共场合脏话不堪入耳·········善恶是非观念模糊,好逸恶劳的情绪潜滋暗长,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愈发淡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差,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不是正面去应付,而是消极的接受。因此,现在的农村校园不如以前宁静,教师普遍的感觉到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一茬不如一茬。
二、农村教师现状掠影
一、队伍结构失衡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特别边远山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再者,由于地理,音乐,美术科目没有专任老师,所以部分老师充当“万金油”的角色,且农村教师年龄普遍过大,年轻教师比例低,骨干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呈现断龙现象,这种“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已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增加和投入重点的转移,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但由于教师发展的制度滞后,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迅速发展对教师队伍角色转变的需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虽然从整体上看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达标,但学历含金量低,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及时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制度,将教师的在职培训后续发展联系起来,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发展的专业需求。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由于待遇,自然条件等原因,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的发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学历层次不高,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专科或以上学历不到50%,初中教师第一学历为本科或以上不到5%,农村教师为中等师范毕业或民办教师通过自修或函授等形式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其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继续教育提高困难,由于农村教育信息闭塞,无法及时获得新课改的信息,资料。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在城市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产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据了解,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将来还将继续呈较大规模上升的趋势。这批”留守儿童大军” 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戚家里或单独生活的儿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教育的几个大的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流失率,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
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基本权利难以保障
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单亲教育的原因,多数监护人重养轻教或力不从心,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的关怀,而重要的心理需求,性格培养和各种 3
教育发展被忽视。造成留守儿童在安全,教育,健康等权益无保障
(二)性格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14岁的孩子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正确引导,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隔代教育溺爱或监护不力,容易助长孩子的自私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激性格,甚至性格的扭曲。
(三)行为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自律能力差,行为习惯缺少父母及时的规范,部分男孩讲究吃喝穿戴,看碟上网,打架偷窃,道德行为失范,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部分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内心可求关爱,长期缺乏家教,对伦理道德所知甚少,难以抵挡金钱诱惑,价值观发生偏差,人身安全遭受隐患。
(四)教育学习问题
一方面家长在外,无力管理孩子教育学习,二是孩子教育自律性差,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及成绩无从谈起。成绩差,习惯差,厌学,弃学。
四、农村教育改良方案初探
面临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徒然喟叹或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事物的矛盾,冷静的分析现实问题,透过现象抓住症结,寻找解决的良策。
(一)家庭教育
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长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更要注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让孩子能充分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的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的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暂时的利益,要和学校,老师及时联系沟通,随时了解子女的情况,并对他们及时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的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家长对子女不能重养不重教
(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大重要环节,是教育的课堂,是锤炼人才的熔炉。目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政府对教育的经费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可喜的大好形势。虽然我们不能片面夸大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但是,社会风尚教化等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无所不在的。营造诚信务实,积极向上,崇尚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创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对教育将对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社会的尊 4
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温度”将直接的调控着学校教育教学气氛的高低。社会教育的正面影响是主流。然而客观存在的那些不良的因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给教育带来的损害是不可低估的,如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一些原本意志薄弱的学生偏离生活的学习的轨道,乃至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甚至六亲不认,犯罪自杀。街头巷尾的扑克声,麻将声,也将好奇心极强的学生引向挥霍时光,消磨青春的歧途。明目张胆地聚众赌博诱发了初谙世事的毛头小子的不正当的利欲和冒险心理。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及不公正处置在他们心中储存起愤怒的种子和反叛的力量。少数官吏的玩弄技术,贪赃枉法,腐朽坠落也会催化孩子们和私欲的萌芽和利己主义的膨胀·········。应该要加大反腐倡廉,进行法制建设,给孩子们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知道社会是公平的,只有遵纪守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坚定地认为,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人都懂得的一门学科---------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可见,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关系着国家盛衰和民族兴亡。
(三)学校教育
其实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进步了,学生反而难管难教了,是很自然的事,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标志着当代中学生更趋成熟,理性和有主见.那么,目前农村教育要改变落后,被动的状况关键在于: 1.师资的提高.A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保障经费.B 建立评价奖励机制,营造| 学习型学校, C 加强师德建设, 塑造师魂,引领发展,《学记》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多多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出现的问题,有些可以冷处理,有些可以暗示,有些可以适当“视而不见”,要学会欣赏学生,善于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2.抑制功利的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让校园充满阳光和生机,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的缺乏,教学设施的不足,加上现行升学应试制度压力,重考试科目,轻“副科”严重存在着关紧教室门,语数理化英的现象,还要抓紧时间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仅没有消除“学校教育”的一些不利影响,反而人为地变本加厉,所以当今孩子近视率攀升,体质下降,厌学情绪高,这既于教师观念有关,也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依法执教有关,鉴于此,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构建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室,音乐室,图书室,操作室和实验小区来········
3.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有机地协调配合好。A 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
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B 针对当前父母外出打工的中小学生双休日和节假日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B,尽量改善学生的寄宿软环境,从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寄居在祖辈家里,由于隔代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育难度很大,所以,我建议做好以下工作,1》帮助代理临护人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培训班,2》加强家校联系,教师家访,教师应与远方父母保持联系,远方父母要和代理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C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地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管理,村委会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儿均有人照看,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有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D 学校把留守儿童当作一项课题研究,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建立家长联系卡,从各方面,多渠道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给他们温暖和热情,排遣他们的孤独,防范他们放纵,帮助他们抵御外来的不良诱惑,让他们真正地感到稳定,安全,幸福。
总之,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如果不能进行相应的改革,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农村教育将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只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起形成合力,才能迎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与艺术》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3、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
4、《教师》杂志社
5、罗正华主编《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