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进涛2008641708级土管二班
摘要: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资源问题保护对策生态保护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2 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
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100亿元。
(3)土地污染。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
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2.1.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2.1.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2)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2 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2.2.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
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2.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2.2.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2.3 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2.3.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2.4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
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 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结论
面对如此严重的土地问题,为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做好土地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3]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鲍荣华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
第二篇: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
广东工业大学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
班级:09级土资(1)班
姓名:吴成珠
学号 :3209005415
摘要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在探讨如何开
发利用和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随着
人类的不断发展,土地变得越来越珍贵。同时,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存在着许多
问题。现在,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
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
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
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
“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
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
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2.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
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
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
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100亿元。
(3)土地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
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
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
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
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
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
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
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
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研究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
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
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
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
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
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
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
型技术和项目。
(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
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a.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
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
于主导地位。
b.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
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
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
组团式发展。
c.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
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
必要的耕地浪费。.2.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
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
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
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
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
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
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
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
地利用信用评价机。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
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
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
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
质量。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
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
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
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
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
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
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
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
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
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4.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因为土地资源 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
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
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
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9,(3)
[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3]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鲍荣华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土地
.
第三篇: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1.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
根据北京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建设用地率为19.94%,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237万元/公顷,地均工业产值为117.6万元/公顷,地均GDP为48万元/公顷,与2005年的41.96万元/公顷相比较,增长了14.3%,更远远高于国家平均的2.20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3万/公顷,均居于全国前列,表明北京市土地资源的投资强度与效益都是比较高的。北京市山地多,平原少,后备资源不足,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3.5%之多,达10417.5平方公里,环绕市区平原面积仅占32%,土地利用率高达85.5%,这不利于北京市城市的扩展和建设用地的开发。
2.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过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郊区化浪潮的推进,北京市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造成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迅速减少(见图1),尤其在2000~2002年,3年间耕地减少了8万公顷。2006年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2亩,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则为1.48亩,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7,地均农业产值为1630.7元/亩。图1北京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图1 2.2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355.4XFa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也高于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为253平方米的指标。农村居民点数量比较多而且相对比较分散,以及农村的违规建设用地较多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此外,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利用农地开发销售商品住宅,即“小产权房”的问题突出。调查显示,2006年,北京市65000宗乡村建设用地中,8000多宗由区县审批、3000多宗由乡镇“审批”,其余50000多宗则是村组自行“审批”,涉及土地面积达488平方公里。无任何审批手续的3000多宗,涉及土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1]。2.3城市急速扩张,城市布局不尽合理
北京市建国初期建城区面积只有1091平方公里,进入9O年代,北京外延发展使建成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了4倍,城市规划确定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由于大量农田、绿地被蚕食挤占,维护城市的绿色屏障已逐渐消失,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城市布局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党政军机关等一些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
2.4开发区与独立工矿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开发区用地粗放已成为我国多数城市土地浪费现象的集中体现,北京市也不例外。一方面,走外延发展的开发区数量多、面积大。另一方面,开发区普遍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程度不够、土地利用率低。截止2004 年初,北京市拥有各类开发区470个,到2005年,北京市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后,保留和拟保留28个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由原来的87611.48公顷减少至40843.36公顷,减幅为53.4%。28个开发区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市级开发区18个,区县拟保留7个。从表1和图2可看出,区县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市开发区的比重均不到1%,每公顷收入仅为市级开发区的l1.3%,国家级开发区的3.1%,土地利用强度比较小,土地资源远未达到充分的利用。
表1北京市各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图2各级开发区土地收益
2006年,北京市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47%,主要集中分布在远郊区县,从其利用效率来看,独立工矿用地平均产值为210.6Z元/公顷,这个数据仅相当于东京1995—2001年独立工矿用地平均产值的1/27.7,是亦庄开发区的1/94 E2]。2.5缺乏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专门机构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是用来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结构等的一系列指标结构组成的有机体。但北京市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仅在一些年鉴中采用了个别的指标,因此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情况不能进行深入的掌握,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3.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 3.1保护耕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耕地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北京作为首都,其耕地保护一要防止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二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单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利用的思想,把用地观念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变到内涵挖潜为主,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此外,还要注重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体系并严格执法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证,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保证。严查违法用地行为,规范土地开发利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依法用地、按规划用地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3.2通过土地置换与整理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
北京市突出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只能通过城市土地整理与置换来解决。目前,北京市出台了国内第一个针对开发区工业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标准,占地多、能耗大、工业产值低、创造就业岗位少的企业今后将不能进入开发区。北京市新增工业用地重点向开发区集中,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设立工业建设项目控制标准,引导工业开发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006年北京市农村人口为247.7Z,如果通过土地整理将农村居民点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积降为国家标准15O平方米/人,可以节约508777.3公顷的农业土地。3.3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水平
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就是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计算,制定出合理的集约利用标准,并将此标准与土地面积的审批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区县开发区与独立工矿土地利用水平。3.4平面开发与立体式开发相结合 在土地开发模式中,平面式开发和向上部开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对于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北京旧城区62.55方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可供合理开发的有41.2平方公里:当开发深度为10米时,地下空间资源量为1.65×10、8立方米:以地下建筑为2层计,可提供建筑面积0.55×108立方米,比旧城区O.42×108立方米还多。
参考文献
[1]李珍贵.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Ⅱ】.中国土地,20o8,(1).
『2I周滔.如何提高北京市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的水平Ⅱ].交流,2o07,(9).
【31李京文,齐建国,赵毅,赵京兴等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研究o】.优化研究,2o06
第四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与与对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研究对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探讨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是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与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劳动成果相结合的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展
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发大会之后,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议题。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分别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今天, 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问题。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是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过程。人类利用土地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 创造物质财富, 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四方面深刻内涵。利用是最终目的,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 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护是利用的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是在1990年的首次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得到正式确认的, 其后又分别在1991年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和1993年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管理”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讨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资源代际分配合理, 部门配置得当,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利用方式, 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 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承受性。由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面临的土地问题不同, 所以,土地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侧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因而强调资源利
用的环保效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保持生态平衡, 这正符合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准则。
1989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Leopold 持续农业研究中心首先提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 持续性”,即运用合适的作物和畜牧体系、农业投入支持来保证社会经济效用性, 同时保持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质量。90年代以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继在各国逐步展开。随着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对“ 土地可持续性”含义的认识也有了变化, 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土地的生产力、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 而且进行的研究也主要围绕着它们展开。
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中,土地资源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这种特殊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资源的三大功能表现出来: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对这些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利用土地满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深刻内涵。开发是人类首先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一定的土地资源投入使用,并将其改变成可使用状态;利用是指土地开发后, 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来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对土地进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设施配套等;保护是指为了长期持续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质量劣化而丧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种综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将破坏土地资源,打破生态平衡。如果这种破坏性作用长期积累, 就会直接响到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 对人类自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持续开发与利用成为了自然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
2.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 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据统计, 我国的耕地总量从1957 年1.12×108hm2 减少到1996 年的9.59×107hm2, 每年以近4.67×105hm2的速度锐减, 使我国原本就较少的土地资源更显紧张。再者,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尽完善, 乱搭、乱建、乱占或占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闲置土地为6.5×105hm2, 其中, 耕地约6.28×104hm2, 相当于1996 年占用耕地的1/ 3。国家建设闲置土地的总面积、废耕地、可耕地分别占闲置土地的79.13%、69.04%、79.92%,表明在过去的几年中, 因建设项目盲目上马等原因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的数量之大,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2 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质量下降, 土地生产力降低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长期是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人的掠夺式利用方式, 导致土壤中大量元素缺乏;再者, 由于保护力度不够, 每年流失的水土面积达4×107hm2, 流失的土壤带走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 使耕地质量迅速下降, 从而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变弱。另一方面, 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各种污染源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威胁不容忽视, 如酸雾、酸雨、水质污染等, 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又一主要原因。
2.3 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少, 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 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1/ 3, 且耕地总量每年还在以
6.67×105hm2 的速度递减。据测算, 到2030 年我国耕地将减少2.07×107hm2, 即减少近1/ 6,而人口将达到16 亿, 人地矛盾将更加严峻。我国已被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2%, 有66%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 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只有耕地总量的40%。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可以新增一部分耕地。根据1993 年全国农业后备资源调查结果, 全国现有农业后备资源1.97×108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0.6%,但是, 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和水资源的短缺,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要受到严格限制。
2.4 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
在我国土地资源中, 约2/ 3 是丘陵山地, 中低产田占耕地的60%以上, 耕地障碍因素多, 分布不均匀, 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而未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同样大, 占全国总土地的25.3%, 达2.43×108hm2, 据1996 年调查, 全国未利用土地中, 沙漠、戈壁、石质山地和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的土地约为1.74×106km2, 占了70%以上, 尚可开发利用的(包括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仅7.06×105km2, 不足30%。
3.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3.1 控制建设用地, 切实保护耕地
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及抓紧编制各项专题规划, 并根据规划划定不同级别的“耕地保护区”, 将耕地面积和区域相对固定下来。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培养节约用地观念, 并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3.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建设农田水利。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 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 提高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 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②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 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 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 培肥地力, 改善农业基本条件。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机械化进程, 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
3.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①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 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通过土地整理、改造和置换等措施, 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 将闲置的土地重新投入到效益高的用途上去。②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商品粮、棉、畜产品基地建设, 增加这些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提高商品率, 并以此为契机, 逐
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大分工格局。
3.4 开展土地整治, 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 主要包括有: ①“四荒”地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 要根据其个体特征, 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 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 以便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②水土保持。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治理工作, 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 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③土地污染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 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其次要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 则要采取生态技术手段加以消除。
3.5 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 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对于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预计2030年前后将达到16 亿左右的人口高峰。同时关于国内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 在高投入水平下, 以人均500kg 粮食计,人口承载量的极限为16.6 亿人, 这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 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增长将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 我们必须推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3.6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首先,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政府行为, 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有效的组织措施, 是难以搞好的。因此, 只有真正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加强领导, 才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根本措施。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长期不断地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解决人地矛盾,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才能减轻水、旱、风、沙灾害,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才能真正保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土、植被资源, 才能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华平王佳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热点聚焦2006 201: 34-35
[2] 邵晓梅 刘庆。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85-93
第五篇:浅析《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
浅析《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 新疆地域辽阔,人口数量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并且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储备使新疆成为西北省市中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随着新疆逐步成为全国粮棉生产基地,新疆的城镇化水平也在稳步推进,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越来越成为新疆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由新疆农业科学出版,作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对本文的研读,我将分别从文章的优劣以及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针对本文的优势提出两点看法。
新疆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新疆的人口分布也发生巨大的差异,95%的人口和99%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占新疆面积的3.54%的绿洲上,由此得出,新疆同样也存在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随着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巨大的土地需求构成饿了未来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对主要矛盾。
本文结构框架分明,条理清晰。通过对新疆土地资源稀缺状况的初步概况,分别从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三个主要方面并分析总结出当前面临的矛盾。其中,在对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中反映出水土不平衡,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土地资源总量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客观分析出了新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直接原因。从数据来源看,论文数据出自《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反映出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文在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探讨时,能从新疆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矛盾出现的实时性和客观性。尊重实际情况,结合新疆特有的典型气候类型和生产实践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出了解决对策。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开发土地资源的建议,不仅保持了水土资源不被流失,同时也提高了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效率,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针对本文的劣势提出两点看法。
本文虽然针对问题总结出解决措施,但措施中缺乏相应具体的办法,只提出了大框架,缺乏针对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过于宽泛,没有举出典型案例加以补充说明,缺乏实证性。
文章虽然在解决措施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但是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或者模型支持,只是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因此,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依据,使文章理论过于单薄,缺乏厚度。并且缺少一项重要的总结结语。
我写作这篇文章的思路是:首先是主体框架按照本文的逻辑进行整体布局,在主体布局上,会更加细化,例如会举出一些典型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对其加以分析;其次,在提出解决对策上,我同样也会选择典型地区加以对比分析,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相应对策方案;最后,我会利用相关模型理论对我的数据加以分析,使我的论文理论具有支撑力。综上所述,对论文做最后的陈述性总结,对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