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
北京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学名Apis ceranaFabricius ,是我国独有的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是自然界留给我们的宝贵物种,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1] ,非常适合我国山区定地饲养。中华蜜蜂分布及其生态影响 111 分布
自1896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 和喀尼阿兰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 的引进和大量的繁育以来,中蜂受到了严重威胁,分布区域缩小了75 %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 %以上[2 ] ,目前,黄河以北地区,只在一些山区保留少量中蜂,如长白山区、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吕梁山区、祁连山区等,并处于濒危状态,蜂群数量减少95 %以上[3 ];新疆、大兴安岭和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中蜂已灭绝,半山区处于濒危状态,大山区如神农架山区、秦岭、大别山区、武夷山区、浙江南部、湖南南部、江西东部、南部山区、南岭、十万大山等地区处于易危和稀有状态,蜂群减少60 以上;只在云南怒江流域、四川西部、西藏还保存自然生存状态[2 ]。现有饲养中蜂数量不足100 万群,占饲养蜜蜂总群数的2616 %[4 ] , 且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现存数量较少,一些地区中蜂数量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11 盗蜂行为,是西方蜜蜂灭中华蜜蜂的直接手段:蜜蜂属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为盗蜂行为,即盗蜜的工蜂在别群盗蜜。这种行为若发生在同种的蜂群间,由于各群守卫蜂的把守,盗蜂多数被驱逐或被撕杀,很少造成危害。但许多中蜂群不能完全识别西方蜜蜂的盗蜂,因此常被中蜂工蜂误认为同种个体顺利进入中蜂蜂巢,西方蜜蜂进入巢内后咬死蜂王,结果蜂巢“失守”,中蜂最终会因无蜜源可采集、无法度过冬季而死亡[5 ]。
11112 干扰交尾:在干扰交尾的竞争中,西方蜜蜂占优势[6 ] ,当一个村、寨饲养的西方蜜蜂多于中蜂时,使3 km 范围内家养和野生的中蜂群的处女蜂王交配成功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繁殖,这也是导致中蜂数量迅速减少的因素之一。11113 引入西方蜜蜂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染病:历史上,中蜂没有严重的病害,西方蜜蜂引进后,带来该蜂种的诸多病害,如: 囊状幼虫病(Sacbrood disease), 欧洲幼虫腐臭病(Europeanfouldbrood diseade), 成蜂麻痹病(Acutebeeparalysis disease)等。这些病害在西方蜜蜂中已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传染到中蜂后,会造成中蜂大量死亡[2 ]最后,人为更替蜂种则是造成中蜂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112 生态影响
杨冠煌等研究表明,外来蜂种引到哪里,不但在生产上取代当地中蜂,也将野生的中蜂群毁灭至尽,形成外来物种取代本地物种的生态现象。这种取代不但使本地物种的遗传基因丢失,还会引发起不良的生态效应。
在意蜂大面积引进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不能很好的为当地植物传粉,使得该地区一些特有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结果或结果很少[7~9 ] 甚至影响了植物多样性[10 ,11 ]。意蜂与我国本地中蜂相比,前者采蜜、传粉集中,对群落分散、开花不整齐或者在较低温度下(意蜂安全出外采集的气温为11 ℃,中蜂则为6.5 ℃[12 ])开花的早花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等不能很好地适应并为它们有效地传粉,使许多树木或草本植物的繁育受到严重影响[13 ]。中蜂的灭绝会降低山林植物授粉总量,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植物多样性减少,以植物为生存的昆虫种类减少,使鸟类减少等,从而引发病虫大量发生[14 ]。因此,保护中蜂资源问题就日益显得突出。2 北京地区中蜂现状 211 自然环境
北京北部有燕山山脉、西部有太行山脉,山区地形复杂,在山林、灌丛及草丛中,生长着种类众多的蜜源植物,为中华蜜蜂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及蜜源资源。该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华蜜蜂主要栖息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野生中蜂蜂种资源,可以诱捕利用。如密云县地处北京北部,大部为山地,林木覆盖率58177 % ,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荆条酸枣灌木林地211 万hm2 ,果树林3 万,蜜源丰富,为发展绿色、有机蜂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专家考证,密云的山场可载蜂量10 万群。截至目前,密云蜂群总数已达4138 万余群,占全市蜂群总数的1P4 ,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县,养蜂业正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甜蜜事业和致富主要门路。密云当地除具有丰富的自然蜜源植物资源外,近年来随着当地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栽种了大面积果树和蜜源植物,使其三季有花。其中,石城镇山场广阔、资源丰富,山上生长着大面积自然荆条,人工栽植洋槐,现全镇养蜂有39 户,2 000 余群,其中中蜂14 户,210 余群,按保守估计资源承载量在5 000 群以上,年收入可达150万元。根据北京地区养蜂情况,长期坐地养殖,蜜源较丰富,发展中华蜜蜂养殖潜力巨大。212 中蜂数量与饲养
解放初期,北京约有中蜂上万群,随着西方蜜蜂的引进,中蜂数量逐年下降,科技日报曾报道,中华蜜蜂的饲养蜂群量由原来的4 万多群(桶)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 群。近年来,经过专家和部分养蜂管理者的努力,加强了对中蜂资源的保护,据2004 年年鉴统计[15 ] ,北京现有蜜蜂103 868 群,产蜜3 036 412 kg ,2912kgP群,每群蜂蜜产值292 元。北京现有中蜂1 000多群,而饲养中蜂规模较大和最多的房山蒲洼乡也仅有400 余箱,产蜜8 000 kg ,20 kgP群。北京其它山区乡镇也有中蜂分布,密云北部石城镇和周边地区现有桶饲中蜂近500 群,延庆、平谷等地也有中蜂数百桶。饲养的中蜂多数处于半野生状态,饲养方式不同,如饲养中蜂较集中的房山浦洼乡广大养蜂者现已利用了活框过箱饲养技术,而大多数山区养蜂者还在利用竹篓和木桶等古老饲养器具及方式进行传统饲养,早春繁殖,每年在霜降季节取蜜一次,每桶取蜜约10~20 kg。不但产量低,而且给蜂种资源造成浪费。可采用新法饲养,科学管理,以定地饲养为主、结合短途转地,并探索中蜂转地放蜂路线,提高中蜂的经济效益。
随着近年来国内大小山川环境恶化,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天气干旱少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和蜜源植物种类已不适应西方蜜蜂的生存,并出现了蜂蜜产量降低,病虫害严重的问题。如本市2006 年1715 万群西方蜜蜂年平均每群产蜜为3412 kg ,多数蜂农出现了养蜂赔钱的状况。而京郊现保留下来的近千群中蜂却有了好收成。同时,中蜂产品具有独特天然的营养特性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一些消费者对中蜂产品有一种特殊的青睐。中蜂蜂蜜价格不断攀升,每千克中蜂蜜售价20~70 元,高于西方蜜蜂蜂蜜售价5~8 倍。213 中蜂保护工作 中华蜜蜂一旦灭绝,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生态影响。为此,北京市中华蜜蜂的保护问题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北京政府加大了对中蜂资源的保护力度,于2003 年11 月,在北京市林业局的支持下,专项建立了房山区蒲洼乡中华蜜蜂自然保护繁育区:在保护区内清除外来蜂种,不准外来蜂种在保护区内放养,不准烧、捣、毁野生的中蜂窝,鼓励农民繁养中蜂,种植华北山区各种阔叶落叶林木等。3 北京中蜂保护与利用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拓宽,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工程的贯彻实施,作者根据在郊区走访和了解到基本情况,从大的气候和环境改善、植被恢复等因素分析,建议蜂农应以饲养本土中华蜜蜂为主,逐步淘汰西方蜜蜂,有助于与自然界变化同步,并提高收入;开发北京中蜂产品市场,也是对本地中蜂资源的保护和拯救。由此,开发与利用本土中华蜜蜂资源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力发展蜂业多元化开发与经营的需要,作者就此提出了北京地区的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31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为使中蜂保护工作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政府应将中蜂保护工作纳入正常的工作日程,加大在中蜂保护工作中的投入。为确保保种方向和措施得当,由有关专家负责解决保种工作中的技术问题。312 加强中蜂饲养繁育技术培训北京多数养蜂者属于祖传的业余养蜂爱好者,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对中蜂饲养缺乏足够的认识,且饲养中蜂系统管理知识较为缺乏,管理上也不重视。
二是缺少技术,表现于管理粗放认其自然发展, 三是缺乏投入,十几年一贯制,从蜂群发展数量、饲养方法无任何变化。目前还延续采用割巢毁脾取蜜的传统方式,利用的蜂具古老陈旧,严重影响了中蜂的发展和产蜜量的增加,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养蜂技术及不协调,急需更新换代。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养蜂者饲养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要对山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通过印发中蜂活框饲养技术资料,组织宣传、技术培训等形式,引导其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思维,从思想上认识到养蜂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重要性,确定养蜂致富的观念,分期分批地对养蜂爱好者进行有关中蜂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本地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蜂产业。313 对中蜂饲养繁育进行示范
在条件适宜的山区发展养蜂是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16 ]。建议采用中蜂过箱活框饲养繁育与老蜂桶新养法技术[17 ]相结合,确定几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养蜂技术骨干作为中蜂饲养繁育示范户,并对中蜂品种进行了选育。然后以一帮一或结对子的形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扩繁,用事实说话,带动农户实施新法饲养,提高中蜂的经济效益。通过数年的努力和科学规划布局,最终实现乡镇有蜂场、村村有蜂群的整体格局。每户饲养30 箱以下的养蜂者确定为养蜂业余爱好者,饲养30 桶中蜂预计每年可产蜂蜜300~450 kg ,收入在9 000~1135 万元左右;饲养蜂群在60 箱以上者可作为养蜂专业户,养蜂可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年收入均在2~3 万元左右,同时也为解决北京62 %山区人民提供了新的致富途径。313 多元化开发中蜂产品,引导中蜂授粉市场
在发展中蜂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蜂产品的发展。中蜂潜力很大,改桶过箱后,可大大提高蜂蜜产量,还可开发利用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巢蜜等,实行“综合生产,综合利用,综合经营”,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中蜂具有采集零星蜜源植物的特性[18 ] ,对蜂花粉的采集也是一名“高手”,每群1 年可采集蜂花粉5~10 kg。目前蜂花粉的市场收购价格均在30 元Pkg;另外,中蜂的蜂蜡或蜂蜜均为白色,产品干净、洁白、美观、漂亮,是消费者首选的上等佳品,如进行巢格蜜生产,价值将更高,可满足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除开发中蜂产品外,还应开发中蜂授粉市场。中蜂因具有抗寒和采集零星蜜源等特点,特别适于为秋、冬季棚室草莓[19 ]、果树等授粉。据推算,每年中蜂授粉市场潜力仅北京郊区就需上万群,授粉蜂群市场售价在130~200 元左右。利用折叠组合式1P2 蜂框和转运方便的组合式木桶来饲养中蜂,对中蜂日常操作管理、转地授粉极为方便实用。
314 建立中蜂养殖蜂专业乡,促进山区生态建设
31411 建立中蜂养殖专业乡:随着一乡一品和一村一色品牌建立,在自然条件允许的山区和乡镇,科学发展中蜂产业,为保护中蜂种质资源,有效防止西蜂的侵袭,北京市已建立了中蜂保护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应大力推广,在不影响中蜂生产的情况下,选择比较偏僻适宜中蜂生产的地区划为中蜂保护区,禁止西蜂进人,建立中华蜜蜂专业乡,为发展中蜂生产开辟空间。
31412 成立中华蜜蜂特种有机蜂产品生产基地:在对山区绿化的同时,结合经济林项目的投入,有目的种植果树和增加蜜源植物的种类及面积,如中草药、百脉根、三叶草等多种植物的栽培,使山区保持三季有花,做到以蜂养山、养林、丰果、富农,改“政府输血”变自己“造血”。山区养蜂不仅使蜂农自己致富,还可以使果农、菜农致富,生产出绿色有机蜂产品和农产品,也是对消费者的贡献,并符合政府的农业发展方向,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将起重要作用。发展养蜂事业有助于使山区“花更艳、草更绿、林更茂、山更青、水更净、民更富、天更蓝”,使山区养蜂专业村成为“虫鸟齐鸣、花艳果香、人寿年丰、民富国安、生态和谐”的新农村。
315 发挥中蜂优势,促进山区养蜂事业发展
总体来看,发展中蜂有以下优点:(1)适应人群广泛,由于饲养桶状中蜂简便易行,老少皆易,一学就懂,可安置无业人员和下岗退休人员;(2)发展中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回报的致富项目,不占用耕地,利用房前屋后及空余闲地或房顶、坡上、沟边石坝等地均可;(3)中蜂管理较为简便,根据中蜂自然分蜂特性,利用山上荆条,编些竹桶作为蜂箱可迅速扩繁,中蜂蜜质优、价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4)养蜂可促进植物、动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质净化,更重要的是中蜂数量增多有利于各种植物的快速繁衍和果实的丰收;(5)发展北京山区中蜂繁育工程建设,符合山区建设政策,是解决62 %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智;是生态、环保、安全、效益、增收的新型蜂业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的一种体现,使小蜜蜂大产业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6)在天气干旱环境恶劣的年份,中蜂比西方蜜蜂更具有较强生命力,抗逆性强,风险小[20 ]。4 结语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在生态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种类面积逐年减少,环境、大气受到污染,天气变化异常,干旱少雨。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西方蜜蜂(简称西蜂)采蜜量远不如从前,西蜂群势大,喜欢采集大流蜜期的植被(荆条、椴树、洋槐等)年自身消耗饲料又多(92 kgP群),使得每群西蜂生产剩余的商品蜜相对较少,加上蜂群病虫害严重泛滥等,蜂农的经济效益时常得不到有效保证,有些地区弃蜂经商弃蜂务农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国内许多部门单位对生态环境、植被种类、大气污染、污水等进行恢复治理,但从养蜂角度分析已不太适应发展饲养西蜂;相反,本土中蜂具有群势小、自身消耗饲料少,又喜欢采集零星蜜粉源植物,中蜂品种更适合北京不同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在中蜂饲养过程中,注意中蜂和西蜂不适宜同村或同户饲养,特别在蜜粉源缺乏的年景内,中蜂群内易出现被盗和蜂王被杀,建议在以饲养中蜂为主的乡村周围(3 km)不要饲养西蜂,对已饲养的西蜂要有计划的移走。此外,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中蜂防西蜂侵袭技术,中蜂防飞逃技术等,所以科研部门要加强试验研究和科研力度,从而使中蜂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广大蜂农对饲养中蜂虽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加强和提高,应从中蜂饲养技术培训、饲养繁育示范、多元开发利用、建立专业养殖乡等方面,提高中华蜜蜂的效益,经过数年的努力和发展,才能逐渐恢复本土中蜂数量和植被种类。
“北京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一文由论文先生网收集整理,并不表明我们授权您使用该文,因从使用或转载《北京中华蜜蜂的保护与利用》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如该文注明了作者及出处,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谢谢您的合作!
第二篇:北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范文]
北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把水资源的作用提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位置一点也不为过。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水资源无疑是北京市健康发展的生命线。2006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京住半年以上的)有1 581万,到2008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将超过1 600万。因此,保证北京市的供水和水资源环境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大力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北京的水资源是摆在北京市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北京水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北京市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干燥季风气候区,地处海河流域,又是处于华北平原向蒙古平原演变的过渡台阶,受地形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间变化悬殊。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境内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形成地表水资源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38亿立方米。2004——2006年这三年的平均降水量分别是528毫米、468毫米、448毫米。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个月,占全年的75%。年际间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3年,最长连丰年6年,连枯年达12年。
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约38亿m,按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 m/人)和
3警戒线(1700 m/人),北京市水资源量的承载能力为:最佳人口规模126.67万人,最大人口规模223.53万人。而2006年底北京市人口总量已达1 581万人,为水资源最大承载人口的7.10倍,已经大大超过了北京市水资源的承载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
3城市之一,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以2006年底的人口为基数,全市的水资源量240 m,不到全国人均水资源的八分之一,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居百位之后,还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31000 m的下限。
(二)供需矛盾加剧
根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总报告》,预测2010年北京市需水量将达到53.9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13.49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13.3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 21.91亿立方米,河湖环境补充水3.20亿立方米,损失量约为2亿立方米。与2010年预计的可供水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相比,北京市2010年将缺水11.95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严重超采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北京市地下水储量累计减少近30亿立方米。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已达到20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地下水已累计亏损60多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达5980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区2186平方公里。地下水的超采会形成漏斗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以朝阳区为中心,西到石景山、东至顺义、南至南苑、北到昌平山前约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沉降点最大累积幅度达850毫米;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同时由于水位不断下降,使有些水井枯竭报废,井越打越深,泵越换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上越来越不合算。
(四)地表水的来水衰减
密云、官厅水库是北京市的地表水的重要供水水库,约占北京市地表水供水量的90%左右。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5年7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7%。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5833
1和0.9亿立方米,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和4.2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末的10.36和1.63亿立方米。
图1 1999——2005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图
(五)水质污染严重
2000年北京市污水排放的总量为13.55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5.79亿立方米,生活污水7.76亿立方米。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导致水质污染。2000年监测总河长997.2公里,其中I-Ⅲ类水体河长659.6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6.1%;Ⅳ类水体河长59.3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6.O%;大于V类水体河长278.3公里,占监测总河长的27.9%。地下水监测中,40%监测井水质低于Ⅲ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混浊度、氨氮等。根据北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提供的资料,2003 监测的6-9 条河段、1936.2千米的河段中,达标河长仅42.2 % ,达标河段仅24.6 % ,特别是城市下游河道,其水质大都超过四类,基本无生物存活。官厅水库水质基本上常年处于超四类,特别是总氮总磷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不能作为城市生活饮用的水源。密云水库水源近年来也有富营养化的超势。地表水被污染的同时,地下水资源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2006年底,北京市有60%的河道水质不达标,永定河、潮白河等河道长期断流。部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环以内520公里河道,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已治理的河道,由于新水补充少,水质不能保证。
北京市的决策与措施
为了解决北京市面临的水资源和供水安全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五”期间认真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确定了“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和构建“循环水务”的治水新思路。应对1999年—2005年连续七年干旱,北京市采取有效措施,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统一调度,确保了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生态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全面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重点规划之一。该规划由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市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水资源和利用提供了纲领性方向。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归根到底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的问题。北京市水资源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先进的节水型社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量水而行,按照水资源的实际供应能力,引导和调控需求,因此,北京市以“总量控制、统筹配置"的原则,合理安排城市建设规模和时序,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保护
1.重视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保护工作
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应按照已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的保护规定加强保护。在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建设节水工程,调整农业种植
结构,潮河、白河上游“水改旱”5万亩,增加入库水量,因地制宜建设水源保护林,在水库退水区退耕还草。继续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强水土保持,加强北京与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在水资源建设、保护及统筹调配等方面的协作,强化流域管理机制,逐步增加上游来水量,改善入库水质。
2.重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重新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饮用水水质、水量的定期监测制度。在地下水开采比较集中的平原地区,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有计划地进行地下水回灌。
3.划定南水北调和应急水源保护区
完善怀柔、平谷、张坊三大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保证设计供水能力。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
1.观念转变:实现由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曾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
2.依靠科技节水,强化节水措施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基本普及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修订、完善北京市行业用水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用水效益低、耗水高的工业在北京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以上。实行节水器具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城镇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应强制实行节水器具和设备;现有公共建设和民用建筑,应采取措施加快节水器具和设备的更新改造。继续实施分类水价政策,尽快实施阶梯水价政策。
3.雨洪水、再生水再利用
雨水是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由于北京降水的集中性,使得其开发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北京西郊有一个约400平方公里大范围的沙砾石透水层,是建立地下水库、进行人工调蓄的理想场所。而面积为1600平方公里官厅山峡流域,是北京西部的暴雨集中区,区间径流量为0.4—2.5亿立方米。通过新建西郊26.2平方公里砂石坑蓄洪回灌工程,平均每年回灌水量220万立方米,对于缓解北京西郊地区地下水资源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绿地进行入渗是利用雨水的又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不仅可以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而且可以减少排水河道的负担。
污水是北京重要的水资源之一。通过污水处理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而且可以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量。2000年北京市污水排放总量为 13.55亿立方米,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污水也必将增加,对其加以利用也是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承诺的需要。2006年、2007年,北京市利用再生水为3.6亿立方米、4.8 亿立方米。2010年再生水利用将达到6亿立方米。
4.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建立科学的水价格体系
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之间要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所谓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指在各种水源(包括污水)之间建立起来的高效和谐的比例关系。这种体系的存在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因为科学的水价体系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有利于污水资源化,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望
“新北京、新奥运”,我们相信,解决水资源和供水安全后,北京将以更加迷人的笑容,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来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不断前进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市正以其开放的胸怀吸纳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同样,我们相信,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必将为拥有碧水蓝天的北京市带来更多的色彩与辉煌!
第三篇: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利用与整治修复,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
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
第三条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应遵循保护优先、节约利用、陆海统筹、科学整治、绿色共享、军民融合原则,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与近岸海域、沿海陆域环境管理相衔接,实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军事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 国家海洋局牵头负责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相关工作。国家海洋局会同军委联合参谋部、国防动员部建立海岸线保护利用协调机制,统筹军事安全与开发利用,协调做好军事设施利用海岸线的保护工作。
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第五条 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不包括海岛岸线)。
第六条 国家海洋局制定海岸线调查统计规范,沿海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海岸线资源调查、自然岸线认定和保有率统计工作。
第七条 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海岸线修测工作。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海岸线修测工作,修测成果经国家海洋局审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章 岸线分类保护
第八条 国家对海岸线实施分类保护与利用。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类别。
军队管理使用的海岸线,其保护利用纳入国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范围。第九条 自然形态保持完好、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著的自然岸线应划为严格保护岸线,主要包括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重要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所在海岸线。
严格保护岸线按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要求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段名录,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
除国防安全需要外,禁止在严格保护岸线的保护范围内构建永久性建筑物、围填海、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等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十条 自然形态保持基本完整、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较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海岸线应划为限制开发岸线。
限制开发岸线严格控制改变海岸自然形态和影响海岸生态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严格海域使用审批。
第十一条 人工化程度较高、海岸防护与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海岸线应划为优化利用岸线,主要包括工业与城镇、港口航运设施等所在岸线。
优化利用岸线应集中布局确需占用海岸线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占用岸线长度,提高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优化海岸线开发利用格局。
第十二条 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技术规范,指导监督省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军事设施利用海岸线的,应当征求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港口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河口整治规划等涉及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相关规划,应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管理要求。第三章 岸线节约利用
第十三条 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和本省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制定自然岸线保护与控制的计划,并分解落实。
第十四条 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建设项目应严格进行论证和审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应明确提出占用自然岸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结论。
不能满足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和要求的建设项目用海不予批准。
第十五条 占用人工岸线的建设项目应按照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提高人工岸线利用效率。
第十六条 占用海岸线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采取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布局方式,增加岸线长度,减少对水动力条件和冲淤环境的影响。新形成的岸线应当进行生态建设,营造植被景观,促进海岸线自然化和生态化。
第十七条 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岸线。除生产岸线、特殊利用岸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区域外,均应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
海洋休闲娱乐区、滨海风景名胜区、沙滩浴场、海洋公园等公共利用区域内的岸线,应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公益用途。第四章 岸线整治修复
第十八条 国家海洋局负责编制全国海岸线整治修复五年规划及计划,建立全国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库;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五年规划及计划,提出项目清单,纳入全国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库。第十九条 国家海洋局制定海岸线整治修复技术标准,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重点安排沙滩修复养护、近岸构筑物清理与清淤疏浚整治、滨海湿地植被种植与恢复、海岸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
第二十条 中央财政海岛和海域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海岸线整治修复资金投入机制,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岸线动态监视监测,及时掌握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动态信息。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情况现场巡查,及时核查上报违法占用海岸线情况。
第二十二条 国家海洋局定期组织海岸线保护与利用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占用海岸线的违法用海行为,对违法用海占用、破坏自然岸线等重大案件挂牌督办。第二十三条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对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情况督察,对地方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等监督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的,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落实不力的,进行警示约谈。
第二十四条 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对违规审批占用自然岸线用海项目、未完成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达标的地区,依照法律规定,实施项目限批,暂停受理和审批该区域新增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关键词】:土地资源 利用 保护
土地健康 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 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 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3 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 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4.[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5] 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1998.7(4).[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6] 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 [6] 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五篇:病案利用与隐私保护
病案利用与隐私权的保护
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
由于医学诊疗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向医务人员陈述家族和自己的疾病史、展现自己的隐私部位、讲述自己情感的变迁、介绍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及心理状况等不愿意对外公开的个人资料和秘密。这些内容包括:
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出生年龄、籍贯、经济状况、婚姻变化、家庭及人际关系。
患者身体存在的生理缺陷或影响其社会形象、地位,就业的身体特殊缺陷。
患者既往史如疾病史、家族史、生活史、婚姻史、生育史等。
特殊疾病如性病、传染病、遗传病、特殊疾病及死亡原因等。
各种特殊检查报告单,如血液、精液、血型等检查报告单,影像检查报告单等。
病案利用中的侵权现象
侵犯隐私权指未经他人同意非法获取、公开或使用他人生活资料,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在病案利用过程中,侵权人既可能是病案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又可能是社会病案利用者,利用者侵权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私自公布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公布或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病案内容,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性疾患、家族史、不正常的婚姻史、发病原因等。
非法利用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擅自让他人或组织查阅病历,或改写病历有关患者隐私内容;使用患者真实姓名及照片进行科研论文交流等。
病案管理人员因好奇心或者别有用心把患者隐私当做“新闻”传播,极个别人泄露病案内容谋取非法利益。
病案收集、管理不当造成病案丢失:因工作疏忽造成病案部分内容及病案丢失,而发生患者隐私外泄。
患者隐私的保护依据
《民法通则》第140 条解释了民法通则中关于名誉权的条文规定“凡是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执业医师法》中规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的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第43 条规定“, 医务人员未经县以上政府卫生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1999 年5 月5 日修正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寄存档案的公布和利用, 应当征得档案所有者的同意”。2002 年7 月19 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中指出“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查阅病历的须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同意方可借阅,但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病案利用中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加强隐私权理论研究,加快立法速度
我国在隐私权研究和保护方面较为薄弱,虽然有许多关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规和司法解释,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诸多法律法规只是笼统、间接地提及保护隐私权,这将直接影响执法力度。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立法,只有在立法的大环境下,作为部门法之一的档案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应尽快出台《病案管理法》,使病案管理、使用合法化。
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普及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重点提高医、护、管保护患者权利的法律意识,使各个部门和医、护、管人员充分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努力做到依法行医,依法运用各种档案资料,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病案管理人员要明确病案中涉及患者隐私的内容,并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各项法律、法规来指导病案管理工作。
加强病案保护及监督
认真学习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复制规定,复制病历一律填写申请单并出示相关证明或委托人证明方可办理;本院医务人员进行科研教学一律在病案室阅读不外借;病案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开放或扩大病案利用接触范围;未经患者同意,病案不允许他人或组织阅读。
监督科研人员在临床医学报告及研究中,未经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患者的真实姓名、照片对外公开报道,也不得作为文学作品的方式报道。
加强病案管理,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防止病案丢失,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同时对病案要进行分类管理,在利用时也应区别对待。
维护病案安全、真实、原始性,不允许任何组织、个人篡改病案内容和外形特征,也不允许任何个人随意“鉴别”病案。
加强监督管理,由专人负责,明确监督职责,规范依法监督的程序和方法,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违规行为,要采取及时纠正,并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罚,对给单位或患者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从重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病案管理者因工作关系对每份病案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检查、装订,对病人的隐私了解的较多,因此,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就成为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工作中对病人的隐私要严格保密,守口如瓶,不得外泄,不得张扬,任意传播;更不能利用工作之便索取非法利益。
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纸张病历逐步转向电子病案的时期并不遥远,病案信息资源共享环节中涉及了患者隐私开放、利用权限扩大等问题,因此,在电子病案软硬件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隐私的保护,将病案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级别的使用权及开放权限。使病案信息在不同用户中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