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以贵州织金洞为例
摘要:溶洞是地质遗迹的结晶、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这项不可再生的风景旅游资源比生态旅游的保护更为艰巨,是危及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大课题。如何开发?怎样保护?如何管理?怎样利用?给溶洞建设管理者提出了持久的挑战,探索实施贵州织金洞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深远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永不停留的科研项目。
贵州织金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
一、中国最美的地方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自然遗产单位。织金洞位于贵州西部的织金县境内,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由一个中心片区和一个独立景区组成,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下溶洞景区是旅游的中心景区。织金洞已勘察长12.1公里,洞腔最宽跨度175米,相对高差150米,一般高度均在60——100米之间,洞内总面积70余万平方米。岩溶堆积物的种类达120多种,囊括了世界所有溶洞的的各种形态和类别。
织金洞地质遗迹的构造形成,在两亿多年前三叠系处于潜海环境中,沉积了大量石灰岩。由于构造运动,地壳不断抬升,海水逐渐退去。2300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地壳大面积总体隆升,水流被地表、地下岩石的侵蚀、溶蚀,形成了以织金洞为代表的典型喀斯特溶洞、峡谷、天生桥、地下河、天坑等地质遗迹景观。
织金洞的发育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水流沿石灰岩裂隙层面渗入地下,对岩层不断溶蚀、侵蚀形成织金洞的雏形。随着洞腔的不断扩大,洞顶发生大面积坍塌。距今35万年至10万年,进入洞中的水量充沛,沉积了大量粗大石笋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10万年以来,由于洞顶滴水量减少,沉积了以细长的杆状石笋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整个洞体分为四层洞道,星罗棋布的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神妙莫测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深奥难穷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辉煌、延绵起伏长两百余米的“大壁画”;举世无双、豪壮、秀逸、精巧的“银雨树”;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晶莹剔透、亭亭玉立的“姊妹树”、“螺旋树”;波光粼粼的边石坝;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丛林众生的“十万大山”„„。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情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据专家考察比较,织金洞的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高度评价为“行星上的一大奇观”、“地下艺术宝库”、“洞中王”、“岩溶博物馆”„„等。织金洞勘察发现于1980年4月8日,1985年对外开放。走过20多年的保护管理和建
设发展历程,这个以地下溶洞为主的旅游景区,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贵州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继利用”的方针,坚持贯彻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的工作要求。那么,旅游洞穴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才能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呢?
一、树立永续保护与利用的责任意识
旅游洞穴资源是极其珍贵的风景旅游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专家称是“溶洞资源是一次性不可再生资源”,其意义非常深远,因它与其它资源不同,人文景观损坏还可再造,而洞穴景观不可再造,所以保护不好将成为人类历史的罪人。根据地质、地貌、洞穴资源的特殊性,风景区建设管理者必须树立永续利用的保护意识和为人类传承的责任意识是重中之重,并通过景区队伍保护意识的建立扩大到旅游者乃至全人类。以资源为本、以环境为本、而以人为本是保护的关键,旅游洞穴的保护是永恒的课题,既要有长远永续利用的规划保护意识,又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实践中的保护。建立再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措施,靠的是以人为本的贯彻执行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因此,风景区管理队伍担负着保护的重担,只有通过当代乃至世世代代科学的全力措施保护,才能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才能永续发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作用。
二、选择参观照明的冷光源灯具
旅游洞穴资源是不可再资源,是在具备一定温度、一定湿度、一定的涵养水分条件下才能保持它的持续发育或保持稳定不变。因此,溶洞保护与灯光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织金洞洞腔宏大、宽广,景观高大密集,这样特殊条件下要使资源完全体现自然而更具魅力,就必须使用大功率、高功能的灯具才体现资源特色,并且灯具数量要求多,而更多的大功率的灯具的起用必然会产生热量,热量过大将会导致洞内空气升温,湿度降低,对众多的钟乳石的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织金洞景区建设管理者在洞内资源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专项与生产灯具的厂家订购适宜洞内资源保护和利于发育生长不产生热量的冷光源灯具,此保护措施杜绝发出的热量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游人非常集中状态下采取分段式开关,导游员控制开关对参观过的厅堂或区域关闭时,再开启下一参观区域,既杜绝长明灯和热量,又节约电费符合洞穴保护的客观规律。
三、控制人群活动的污染
洞内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脆弱性强,一旦损坏不能再恢复。旅游洞穴控制游人量,减少人为污染是对资源的有效保护。从国内看,一些开发较早或忽视保护的溶洞,一味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越规划、超负荷、超容量接待,大批量的游人潮水般进洞参观,眼前利益产生了,但实质是一种破坏,人群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群活动的影响,保护上的不当
导致资源受损,污染现象严重,晶莹透亮的资源景物将会出现暗淡失色,权衡眼前利益与永续利用互相形成极大的矛盾。7月11日中央台公报露西藏通铁“布达拉宫”日限接待游人2300人以告示要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织金洞在游览容量上,按《总规》(原进出一口)日游量控制在3000人以内,现开通一线游不走回头路为《总规》的修编提供了增容基础。作为溶洞旅游来说,控制游人数是保护的重点,要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考虑效益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织金洞现行的管理方法:一是控制游人数同时分批由导游带入洞参观,杜绝收了门票放任游客在洞内乱游的现象,强化导游向游客宣传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遵守有关规定的要求;二是加大洞内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配备设置30多人的保护保洁专业队伍,分段分负责洞内灯光维护、环境卫生、公厕保洁、资源保护、游览秩序和旅游安全管理,实行区域责任追究负责制,区域保卫人员配合导游做资源保护、旅游秩序管理和环境的保护,有效控制游人好奇、不守规矩攀摸、敲打、乱画等破坏资源和违规污染环境的现象,环保员负责清理垃圾和污染物外运处理。
四、合理设置洞穴游览所需设施是保护的根本
织金洞洞内游览长度达6.6公里,参观时间达2个小时左右,为游客提供方便,避免污染是重要问题。因此,织金洞景区采取措施:一是在洞内游线上设置与环境相协调的免水冲环保无臭公厕,粪便采取打包封闭运出洞外处理。溶洞忌用水冲厕所,缺点:①是不易消臭,污染空气;②污水排放难,污染严重。二是设置一定数量与环境协调的果皮箱,保洁员随时清理。没有果品箱,游人产生的垃圾杂物往小洞、小缝穴和难以清除的死角地方乱扔,这些垃圾杂物在洞内严重潮湿的环境里,产生变质发霉发生异味,导致污染空气和对资源的影响。三是在重点部位和游人便于攀摸的地段设置保护网、围拦和警示牌,避免损毁资源现象发生。
五、定期监测为管理保护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坚持对洞内环境情况监测。项目:有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因为洞内资源的正常发育生长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的,从历年洞内监测的情况看,各洞厅地段不同,最低温度7.5゜C,最高温度18゜C,常年恒温在12——13゜C之间。长期以来,织金洞洞内空气循环良好,气候宜人,无严寒酷暑,温度无大的变化,从洞穴旅游的角度来说,现行气候条件每天可接待容纳游人1.5万人仍保持最佳状态,与规划容量比还预留着较大的空间。
织金洞是典型的高位旱溶洞,各层各洞厅区域的气候条件不同,按空气要素指标划分为低温潮湿区、温凉干燥区、温凉湿润区、温凉潮湿区及温暖潮湿区。测试年变化相对湿度<85%为干燥,85—95%为湿润,>95%为潮湿。这些指标基本是旱溶洞的特点,多年来始终没有变迁。
洞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情况下高于地表二氧化碳浓度。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卫生标准,对旅游洞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分为三级:一级标准(限值1000ppm以下);二级标准(限值1000—3000ppm之间);三级标准(限值3000—5000ppm之间)。织金洞分为四层洞道,各洞道地段均有不同,多年实测总体数据达一级标准值,个别洞厅数据在二级标准之间的最低值。由此看出,织金洞洞内在长期情况下,保持原始最佳适宜的空气质量,未发生任何影响,碳酸钙堆积环境无变化,游人适宜不影响健康。洞内长期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是与洞内规模大、空间宏大、洞腔开阔和采取的环境保护治理分不开的。
六、加大绿化建设和生态植被保护是基础
织金洞洞内勘察长度为12.1公里,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洞内千姿百态的景观景物的形成靠的是水和时间,大约在10万年开始至今,是靠地表生态水渗透漫流沿洞壁下流加高加宽形成,是水的作用才能保持各种钟乳石形态的正常发育生长,保持资源原始的形状和自然本体色彩。由于历史的原因,人类活动生存的毁林开荒、生态植被破坏、水土流水,造成洞内资源有的地方堆积物因水流碳酸钙成份杂质多,水质不纯净,导致有的钟乳石表层视如泥色现象。因此,织金洞自开发以来,溶洞建设管理者高度重视资源的保护工作,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一是加大对洞体对应地表和周边地带的绿化;二是禁止开山取石、挖矿掘土、铲草烧灰、割草放牧等毁损植被现象;三是退耕还林还草,逐步举迁洞内对应地表农户,减少人群活动。多年来的工作效果明显,现中心景区森林植被覆盖率已达68%以上。
被誉为天下第一洞的织金洞,她的美、她的奇,被专家又誉为梦幻织金洞。她的保护、开发、管理和利用,真正体现了和谐自然与人类共存。难怪在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中织金洞名列中国近400个旅游洞穴榜首。中国旅游洞穴研究专家林均枢评价:“织金洞的洞穴系统规模宏大,沉积物种类多样,有的晶莹透亮,有的造型奇特,曾被誉为“国宝”,前期的管理保护也比较得力”。中国洞穴研究专家陈伟海评语:“织金洞洞厅宏大、沉积物种类丰富、形象壮观,在我心目中高居国内旅游洞穴之首”。而今,织金洞这个天然的“聚宝盆”,溶洞建设管理者仍按有关管理法规坚持把保护作为首要任务而赋予她的永续利用,惠及子孙后代。
第二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关键词】:土地资源 利用 保护
土地健康 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 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 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3 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 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4.[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5] 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1998.7(4).[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6] 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 [6] 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三篇:病案利用与隐私保护
病案利用与隐私权的保护
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
由于医学诊疗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向医务人员陈述家族和自己的疾病史、展现自己的隐私部位、讲述自己情感的变迁、介绍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及心理状况等不愿意对外公开的个人资料和秘密。这些内容包括:
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出生年龄、籍贯、经济状况、婚姻变化、家庭及人际关系。
患者身体存在的生理缺陷或影响其社会形象、地位,就业的身体特殊缺陷。
患者既往史如疾病史、家族史、生活史、婚姻史、生育史等。
特殊疾病如性病、传染病、遗传病、特殊疾病及死亡原因等。
各种特殊检查报告单,如血液、精液、血型等检查报告单,影像检查报告单等。
病案利用中的侵权现象
侵犯隐私权指未经他人同意非法获取、公开或使用他人生活资料,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在病案利用过程中,侵权人既可能是病案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又可能是社会病案利用者,利用者侵权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私自公布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公布或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病案内容,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性疾患、家族史、不正常的婚姻史、发病原因等。
非法利用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擅自让他人或组织查阅病历,或改写病历有关患者隐私内容;使用患者真实姓名及照片进行科研论文交流等。
病案管理人员因好奇心或者别有用心把患者隐私当做“新闻”传播,极个别人泄露病案内容谋取非法利益。
病案收集、管理不当造成病案丢失:因工作疏忽造成病案部分内容及病案丢失,而发生患者隐私外泄。
患者隐私的保护依据
《民法通则》第140 条解释了民法通则中关于名誉权的条文规定“凡是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执业医师法》中规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的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第43 条规定“, 医务人员未经县以上政府卫生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1999 年5 月5 日修正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寄存档案的公布和利用, 应当征得档案所有者的同意”。2002 年7 月19 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中指出“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查阅病历的须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同意方可借阅,但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病案利用中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加强隐私权理论研究,加快立法速度
我国在隐私权研究和保护方面较为薄弱,虽然有许多关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规和司法解释,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诸多法律法规只是笼统、间接地提及保护隐私权,这将直接影响执法力度。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立法,只有在立法的大环境下,作为部门法之一的档案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应尽快出台《病案管理法》,使病案管理、使用合法化。
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普及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重点提高医、护、管保护患者权利的法律意识,使各个部门和医、护、管人员充分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努力做到依法行医,依法运用各种档案资料,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病案管理人员要明确病案中涉及患者隐私的内容,并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各项法律、法规来指导病案管理工作。
加强病案保护及监督
认真学习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复制规定,复制病历一律填写申请单并出示相关证明或委托人证明方可办理;本院医务人员进行科研教学一律在病案室阅读不外借;病案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开放或扩大病案利用接触范围;未经患者同意,病案不允许他人或组织阅读。
监督科研人员在临床医学报告及研究中,未经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患者的真实姓名、照片对外公开报道,也不得作为文学作品的方式报道。
加强病案管理,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防止病案丢失,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同时对病案要进行分类管理,在利用时也应区别对待。
维护病案安全、真实、原始性,不允许任何组织、个人篡改病案内容和外形特征,也不允许任何个人随意“鉴别”病案。
加强监督管理,由专人负责,明确监督职责,规范依法监督的程序和方法,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违规行为,要采取及时纠正,并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罚,对给单位或患者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从重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病案管理者因工作关系对每份病案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检查、装订,对病人的隐私了解的较多,因此,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就成为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工作中对病人的隐私要严格保密,守口如瓶,不得外泄,不得张扬,任意传播;更不能利用工作之便索取非法利益。
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纸张病历逐步转向电子病案的时期并不遥远,病案信息资源共享环节中涉及了患者隐私开放、利用权限扩大等问题,因此,在电子病案软硬件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隐私的保护,将病案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级别的使用权及开放权限。使病案信息在不同用户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四篇:保护与利用并举,全力推进我市古村落旅游
保护与利用并举,全力推进我市古村落旅游
近年来,以访古探幽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古村落旅游逐渐兴起,成为现代都市人青睐的旅游方式之一。我市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其中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培田村、三洲村、中心村、芷溪村、竹贯村、中复村、东洋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0个(初溪村、璧洲村、社前村、西田村、上山村、营仑村、丁黄村、水头村、彭坊村、汤屋村),中国传统村落33个,福建省首批传统村落29个。这些古村落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兼备,形成时期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利用价值,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培田古民居、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等古村落已成为我市旅游的一张名片。我市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古村落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二、我市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缺口巨大。对古村落的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这是根本目的,也是利用的前提。古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古建筑收购维修、环境整治、日常维护等资金需求量十分庞大。古村落所在的乡镇和村财力有限,市县财政尚未设立专项保护经费,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是古建保护艰难。古建筑是古村落的根,我市古村落内的古建筑大多年久失修,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法定要求,古建筑 维修由产权人负责,而古村落中的古建筑基本是私有产权,保护难度大,古村落内许多古建筑正面临坍塌灭失危险。
三是规划编制滞后或脱节。目前全市仅完成培田村等7个历史文化名村及17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大部分乡镇重申报轻规划编制,有的历史文化名村已公布多年仍未开展编制保护规划。有些古村落编制了旅游开发规划,但与古村落保护规划未同步规划,相互脱节。
四是发展模式单调。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古村旅游模式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游览、农家餐饮层面,村民自发经营活动的理念模式陈旧,缺乏组织、缺乏特色,无法吸引中高端人群,也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据统计,古村落旅游产值目前仅占我市旅游产值的 ?%。
三、我市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
随着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尤显重要。建议实行市县领导挂钩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相关职能部门要共同参与、一线督查、全程协调,强力推进。
(二)规划引领,落地生效
一是做到规划全覆盖。对已评为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以及我市已确定的35个重点传统古村落,所在乡镇作为规划编制主体应在年内全部编制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二是提升规划。已编制的规划,要结合新的要求,进一步加以修改完善,确保规划科学可操作;三是依规落实。规划制定后重在落地,应严格实 施规划,避免规划编制与实施“两张皮”。
(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市古村落数量多,利用价值和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可分为3类:一是已开发的提质升级,如培田古民居、洪坑土楼群等,后续主要做好提质升级、产业集聚、特色打造等工作,并着力解决保护中的死角和难点,提升保护利用水平;二是拟开发的应高起点精心打造,突出特色,并与已开发开放的古村落形成集群效应;三是暂不具备整体开发的古村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做好重要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并按照村庄整治要求改善环境以便今后发展利用。
(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古村落保护具有公益属性,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县财政应设立古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用于古村落内古建筑维修、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整治、日常维护等。资金实施项目库管理,由文物、规划、旅游、财政等部门组成审核小组,对乡镇报送项目审核拨付;二是建议成立国有性质的古村落投资公司,更好发挥国资公司平台优势;三是加大引资力度。选取有条件的古村,力争引进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公司,采取整体合作方式进行开发。同时也可以制定优惠奖励政策,吸引各种社会民间资本的广泛参与。
(五)政策扶持,惠民优先
古村落的保护利用需要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在目前从中央 到省市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议:一是规划建设古村落安置区,加快实施古建筑置换收购。为使置换出的古建筑产权人能得到妥善安置,建议统筹全市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古村安置用地需求;二是加大私有古建维修扶持,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建立古建所有权人维修补贴制度,针对不愿置换的村民,在古村落保护经费中设立日常养护项目,对濒危古建筑进行临时性抢险维护,做到不塌不漏,待条件成熟再进行整体收购维修;三是研究制定针对古村落的税收优惠、租金优惠等扶持政策,加强引智引才。吸引有创意、有实力的社会团体、个人与村民协商租赁古建筑。充分发挥其创新活力,在古村中设立适应现代人需求的文旅产业,在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提升经营者和村民的收入。
(六)理顺关系,合作共赢
为避免古村落多头管理弊端,理顺开发公司、旅游公司、村集体、民资、村民等多方利益,建议创新模式、理顺关系。由开发公司、旅游公司、村集体等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整合村内古建筑和闲置民房资源,由公司统一设计、装修、管理、经营,通过协议使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按职行事、按股分成。同时,古村落保护利用可比照政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进PPP公私合营理念模式。
第五篇:“铜梁龙”文化的旅游利用与保护研究
“铜梁龙”文化的旅游利用与保护研究
摘要
“铜梁龙”因发源于重庆市铜梁县,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而得名。是巴渝一大民间艺术之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运动活力、民族特色、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体育锻炼价值和欣赏价值,同时还具备极强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自19%年铜梁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后,“铜梁龙”文化达到空前繁荣,并成为最具中国龙文化艺术形象的杰出代表。
通过对“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基本描述,对其开发价值进行全面和客观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的旅游开发模式,为铜梁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思路借鉴,也有助于完善现有的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文化遗产:“铜梁龙”:旅游开发
一、“铜梁龙”的概述
“铜梁龙”兴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誉于当今。“铜梁龙”与中国各地的龙相比,相对完美地从总体上传承了中国龙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巴渝民族文化的特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化中,它集商周的狞厉之美、秦汉时代的浪漫气势、唐宋的雍容和谐、明清的精美雕琢文化于一体,以其彩扎妙、气势宏、表演细、套路精、变化多、乐队强、场而大、烟雾绕、气氛浓、震撼强,在中国的龙舞文化与风俗独领风骚。“铜梁龙”的庞大族系之代表品种为儒龙,外界自呼为“铜梁龙”“铜梁龙”灯系列繁多,产品丰富。从制作材料、形态特征、结构特点、数目称谓、内容特点、动态特点都各具特色。
二、“铜梁龙”的文化艺术与审美特征
(一)独具匠心的彩扎造型艺术与审美
“铜梁龙”多为民间手工彩扎,别具一格,精巧细腻,古朴典雅,装饰性强。龙头为雄狮大张日,日含宝珠,鼓目突腮,;龙身集北方的高、大、长与南方的轻巧、灵秀与精致特征于一体,硕长,胸径浑圆,伸缩自如;龙尾为五分叉的金鱼尾,遒劲高翘,灵活自如,突出美感。此外,它的一些附属道具,如龙门、云牌、水牌等,也同样浓墨重彩、大气古朴,与龙体既对比又呼应,在整体上显得极其协调统一。
(二)不同凡响的表演艺术与审美
“铜梁龙”集南北龙舞之所长,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气势,又同时具有南方龙舞的精美与灵巧特征;既有北方龙舞威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等表意自接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娇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的“柔”;既有气韵上的“威、雄、豪、粗”,又有技巧上的“高、难、精、美”。正是这种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造就了“铜梁龙”所具有小同凡响的特殊美学品格—磅礴与细腻共存,浩大与精美同辉,以大龙具、大场而、大套路、大变化体现了“铜梁龙”大气势、大情感的表演艺术特色。
(三)浓郁的巴渝地方音乐艺术与审美
“铜梁龙”以川味锣鼓伴奏,先声夺人,增添了浓郁的巴渝地方风格特色。音乐激烈火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由于是现场套打,可以根据龙舞动时的情节变化和节奏快慢紧密地加以配合,丝丝入扣。打击乐与唢呐套打演奏,或急或徐,或扬或抑,时而优美抒缓,时而高昂激越,使人兴味无穷。
(四)无穷遐想的灯光烟火艺术
“铜梁龙”的表演常与灯光烟火紧密相伴,互为烘托,共同渲染着现场热烈欢腾的气氛。因它的龙体内设有灯烛等照明装置,所以晚上玩舞起来龙身通体亮堂,飞鬃流彩,金光闪闪的巨龙在夜空中腾飞起舞,倍感赏心悦目。同时,在舞龙现场,还常常伴随着鞭炮燃放,黄烟喷涌。随着开道的牌灯,“铜梁龙”呈现在云雾缭绕的广阔天空,时而腾飞,时而下旋,忽隐忽现,活灵活现,在陶醉中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三、“铜梁龙”文化遗产概况
铜梁县南靠永川,东南邻壁山县,西南与大足县相接,西北临近南县,东北靠合川,面积约1334平方公里。“铜梁龙”起于唐,源于明、盛于清、鼎盛于当代,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开拓创新,从而使自身文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并日益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在铜梁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舞龙队。铜梁县的人们也很喜欢与龙相关的一些工艺,如对龙的彩扎、雕刻和龙舞技术等。而且在铜梁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尤其是元宵节由于其特定的文化约定,都会有盛大的节庆活动。“铜梁龙”作为一个复合名词,主要指在铜梁区域内所有的龙文化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所有与龙相关的文化,包括龙的造型设计,彩扎工艺,舞龙技艺,民俗风情,及关于龙的传说等等内容。但其主要以龙灯会、龙舞两种形式而存在。“铜梁龙”的美不仅在于具有静态美的龙形彩灯,还有具有动态美的舞龙用具手工工艺品。
四、“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
“铜梁龙”文化所具备显著的地域特色、丰厚的历史内涵和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具备了以它为契机,利用其中的文化元素开发一系列活动。而本身的“活态流变性”要求对其研究不能是单维度的,应该将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置于文化遗产开发研究的整体背景中加以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都有一共识,视为龙的传人,故“龙”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铜梁龙”极易使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一方面“铜梁龙”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民问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渗透到当地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共同崇拜,是使之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因素。龙文化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特殊的情怀,能起到很好维系和凝聚作用。在国内外演出更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代表作用。此外,作为遗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民问手工艺,在视听感受方面具有较大的欣赏价值。而且现场动态的手工艺能够极好的调动游客的参与性,使其能够感受到深刻的趣味性,优化旅游体验。
(二)艺术欣赏价值
“铜梁龙”文化是从最开始的祭祀、祈祷、求福逐渐发展演变成现在的休闲节庆活动。而且铜梁县的龙舞活动,涉及到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方面的艺术成分,具体含有“铜梁龙”的彩扎技术、舞龙技巧和路数艺术、包括川味的音乐因素和造型的整体性及综合性艺术等。利用人体的肢体动作和舞蹈,把龙的姿态和造型进行合理完美融合,形成舞龙过程中的动态语言来问接地传达舞龙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铜梁龙”舞气势磅礴、生动灵巧、惊艳华美尤其其浓厚的舞台效果和强烈的气氛烘托都会给观看者留下强烈的心灵震撼,给予观众极大的美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欣赏性。(三)休闲娱乐价值
“铜梁龙”在舞龙的过程中需要几个人甚至是几十个人通过龙把子的运动集体协调合作来带动龙的舞动。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所有的人拥有良好的默契度和协调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人找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并且这种组织的和谐要求也会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爱护和协作精神并有效地缓解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压力,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铜梁初一到}-五这一期间,这个地区的居民就会集聚在一起,参加各式各样的赛事,举办各类节目,这就为当地人们的相互交流、休闲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于观看表演的游客有利于其深入到当地的社区文化中更深刻地了解“铜梁龙”文化,并产生参与旅游活动积极性,最终获得难忘的和高附加值的旅游体验。
(四)经济社会价值
“铜梁龙”作为一种龙文化可以打造成文化产业,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为经济贸易提供平台,有效发挥其经济文化价值和功能。在过去初级阶段每逢元宵节,各种类型的舞龙造型纷纷齐上阵,促进了各行各业之问的商业往来和采购贸易,为其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而现在,“铜梁龙”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经济功能自然而然也是越来越显著。如在2000年铜梁举办的“中国“铜梁龙”灯文化艺术节”,就是为了吸引各个企业到铜梁投资,从而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以“铜梁龙”文化为基点,政府加以扶持,通过举办旅游节,发展“铜梁龙”文化产业。其对外交流不仅作用于经济层次,更渗透到文化和社会层面,它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起到增强社会稳定性和凝聚力作用,对铜梁的经济、社会作出独特贡献。
五、“铜梁龙”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文化体验旅游目前已逐渐成为广受大众青睐的一种旅游形式,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加深,他们更倾向于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景点观光游览,因此“铜梁龙”文化遗产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借助丰厚的文化内涵,旅游开发实行以下几种模式:
(一)节庆活动模式
目前“铜梁龙”文化主要是以节庆活动的特定形式进行展示,做好其本身形式的开发是}一分必要的,但若仅限于此不去考虑其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就难以做好做大。所以,可以将铜梁县当地的节日庆典类、文化演出类、技巧艺术类等民风民俗与“铜梁龙”融合,深度拓展“铜梁龙”的内涵,使其形式更加多元化。
以“铜梁龙”为策划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节庆活动,推动主题餐饮、主题住宿、具有“铜梁龙”特色的旅游项目及相协调的旅游产品来充分营造当地节庆气氛。由于持续时问长可以在初一辞旧迎新的一天举行盛大的开幕仪式,寄予美好寓意,为活动造势,制造另一个高潮。期间划分小分队,各分队轮流演出,进行竞技并给予奖励,创造小高潮,有利于使参与舞龙活动的人和观众长期保持高涨的情绪和新鲜感,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每到换季的时候可举办相应的舞龙活动。日常生活中遇到特殊场合和事件(如:婚礼、酒宴、满月宴、集体活动等)也可以依据各式“铜梁龙”的不同寓意进行舞龙。也可以将其打造为当地的节日民俗盛宴甚至可作为政府的政绩工程,来刺激“铜梁龙”的发展。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卖点,以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后盾,举办旅游特殊文化节活动,打造“铜梁龙”的特殊品牌形象。
(二)民俗旅游村模式
民俗旅游村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能够将“铜梁龙”的民问艺术和习俗的精华部分更具针对性、高效性、集中性的展示,便于旅游者在短时问内领略到其文化内涵,而且克服了“铜梁龙”时令性强、活动分散、活动密度低等缺点。再者通过销售门票、物品或服务,获得经济收入为“铜梁龙”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物质保障。建设“铜梁龙”旅游村是以村这个载体将“铜梁龙”文化微缩、简化在特定的空问来集中展示“铜梁龙”文化。运用人工方式在基础设施、接待能力和可进入性相对较强的铜梁县城,荟萃“铜梁龙”文化于一园,从多角度反映“铜梁龙”化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铜梁龙”民俗旅游村应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主题住宿主要通过将“铜梁龙”文化元素融入室内装饰(如床可以打造成传统“铜梁龙”的造型,床头灯可作火龙戏“珠”的样式,或通过其他细节装饰品来展示)、服务人员的衣着服装设计(龙的刺绣、图案、花样),主题餐馆则在装修、服务方式(在上菜过程可以小型舞龙来传送)菜品菜名(菜名尽量与龙相关,或出现龙的造型)、餐具等体现。旅游商品(“铜梁龙”传统艺术品)、旅游纪念品(明信片、光碟、传统表演服、小饰品、“铜梁龙”舞的刺绣芹以创意的“铜梁龙”文化来设计。旅游娱乐,以小剧场、话剧的形式讲述“铜梁龙”的历史由来及相关民问传说、舞龙竞赛可通过大中型舞台表演定时定点开展。并且在民俗旅游村为“铜梁龙”非遗传承者提供聚集场所,并将其打造成为旅游吸引物。不仅方便分散的“铜梁龙”传承人之问集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还可以使旅游者观看到“铜梁龙”的作业实践,发挥记录与展示文化遗产的双重功能,进而提高旅客的旅游体验度。
(三)创意休闲演艺模式
休闲演艺是最近这几年新开发的一种模式,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表演项目独立存在,另一方面也能够与其他的开发模式相互结合而进行整体的演绎。这种模式也是如今一种宣传、造势,短期内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的较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铜梁龙”进行休闲演艺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已多次参加建国周年庆、奥运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场合,可以一方面将其汇总成短片作为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争取获得更大更广阔平台的机会。运用新理念,追求新趋势,开发创新思维,开创富有新意的休闲演艺活动,体现差异化和独特性,增强自身的竞争性。创意休闲演艺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当前的流行元素和高科技成分有机的结合,借助这些手段更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就是一成功典例),“铜梁龙”可打造属于自己的系列品牌,将其中的历史故事(铜梁县关于龙的传说,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音乐艺术(结合当地特有的川剧,巴蜀文化资潺、舞蹈成分、典礼等在充分保证其原真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情景剧、舞台剧、歌舞表演等方式展现给观众,使其享受到强烈的视觉盛宴。创意休闲演艺也需要时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其表现手法和方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即时进行调整。因此,保持本身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一席之位以此立于不败之地。创意休闲演艺开发模式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铜梁县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博物馆展示模式
博物馆的开发形式是在最大程度上遵循原真性原则,既能提供展示“铜梁龙”文化遗产的有效窗口,也可作为体验民族文化的重要课堂,使游客通过参观和游览深入了解其文化,起到一定普及和教育的作用。铜梁县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传统博物馆,将“铜梁龙”文化遗产以图片,材料记录的方式留存于博物馆内作为一种展品,是一种对“铜梁龙”文化静态形式的开发手段。但这只是一种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博物馆展示模式,当然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发展转化为一种数字化博物馆,运用现代科学的高科技手段,将无形的“铜梁龙”文化以有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大大增强游客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充分满足现代人力求体验旅游的心理趋向。而且,数字化博物馆不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更可以将铜梁县一些民问节庆习俗中涉及到的“铜梁龙”工艺制作过程的历史流变,发展轨迹,存在的文化状态,文字档案,民问艺人资料、民问艺术、生活方式、制作工艺及传播方式方法、相关资料等整体过程程序通过数字化编辑转换后保存到网络数据库,从而将静态的文化以活态动态的形式展示“铜梁龙”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精髓。还可以运用时下流行的多维视觉展示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以具体案例说,进入博物馆,只要点击鼠标或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铜梁龙”节庆活动中各种龙的制作过程、所需原材料、舞龙活动的布置过程,还可以看到俯拍的大型节庆龙舞的盛况或3D全景影像等。
六、“铜梁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措施
(一)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文化遗产保障机制
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一是没有离开土壤的群体自发传衍;二是父子、师徒口耳相传,参与体验。“铜梁龙”文化也小例外,突出的表现是“人在艺存,人亡艺失”。当下,国家正着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小断继承、整理、挖掘和提高,这是“铜梁龙”全而发展的良好契机。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和支持身怀绝技的传承者,并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悉心研究、创作、弘扬“铜梁龙”文化。同时,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培养继承者、传承人,并适时建立包括“铜梁龙”在内的文化遗产博物馆。
(二)全面健康的推进“铜梁龙”产业经济发展
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借“铜梁龙”的巨大影响为契机,激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铜梁龙”体育文化市场开发,拉动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经济市场,使“铜梁龙”文化与提升城市形象、旅游产业紧密结介,产供销连成一体。有条件的区、县和高校可成立文化展演团,将“铜梁龙”舞作为一个表演项目,政府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平时定期进行训练,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进行表演。允许有实力的企、事业通过表演提高企事业知名度,同时收取一定经费维持训练。
在加快市场化步伐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规范“铜梁龙”的文化市场,制定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比如可以成立与“铜梁龙”相关联的行业协会,在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应的组织协调工作,对现有的零散民间舞龙艺术团体、龙工艺制品公司进行对应的力量整介和规范化统一管理,利用表演与旅游,真正的让“铜梁龙”走入市场。另外,对龙工艺制品的彩扎方式和制作技艺进行改进,小断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介理确定产品的价格,使龙工艺制品作为旅游产品来充实市场,利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树立“铜梁龙”的品牌。
(三)学校体育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也是普及舞龙运动的基地。据悉,铜梁县没有高校,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较多,政府可在职业技术类学校开设舞龙运动课程,小仅使学生保持强健的体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可以使学校有效地融入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加强交流介作。在学校开设舞龙让其彰显所处地的文化特点、地域特色和社会背景等诸多要素,逐渐摆脱农耕文化影响,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慢慢走向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历程,才能走出一条适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
结语
大力加强“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铜梁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利用“铜梁龙”文化遗产这一旅游资源,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逐渐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在发展“铜梁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考虑从当地实际角度出发,以保护为前提,以服务消费者为宗旨进行开发研究,遵循一定的原则,寻找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铜梁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铜梁县的旅游形象,进而有利于对“铜梁龙”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宣鹤.全民健身发展的共生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2]杰永旎.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5.[3]庞洁.论重庆“铜梁龙”舞的文化传承与审美特征[D].重庆大学,2015.[4]王海明.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D].重庆大学,2010.[5]王世基.“铜梁龙”彩扎工艺研究[D].重庆大学,2010.[6]梁丽斐.重庆“铜梁龙”文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1.[7]宋俊波.西南丘陵区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4.[8]肖金梅.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对高中英语阅读正确率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9]曾诚.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10]邹孟言.重庆“铜梁龙”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