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

时间:2019-05-14 02:4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

第一篇: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实现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岸线格局,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保护、利用与整治修复,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

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纳入自然岸线管控目标管理。

第三条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应遵循保护优先、节约利用、陆海统筹、科学整治、绿色共享、军民融合原则,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与近岸海域、沿海陆域环境管理相衔接,实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军事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 国家海洋局牵头负责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相关工作。国家海洋局会同军委联合参谋部、国防动员部建立海岸线保护利用协调机制,统筹军事安全与开发利用,协调做好军事设施利用海岸线的保护工作。

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监督管理,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第五条 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不包括海岛岸线)。

第六条 国家海洋局制定海岸线调查统计规范,沿海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海岸线资源调查、自然岸线认定和保有率统计工作。

第七条 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海岸线修测工作。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海岸线修测工作,修测成果经国家海洋局审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章 岸线分类保护

第八条 国家对海岸线实施分类保护与利用。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类别。

军队管理使用的海岸线,其保护利用纳入国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范围。第九条 自然形态保持完好、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显著的自然岸线应划为严格保护岸线,主要包括优质沙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重要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所在海岸线。

严格保护岸线按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要求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段名录,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

除国防安全需要外,禁止在严格保护岸线的保护范围内构建永久性建筑物、围填海、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等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十条 自然形态保持基本完整、生态功能与资源价值较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海岸线应划为限制开发岸线。

限制开发岸线严格控制改变海岸自然形态和影响海岸生态功能的开发利用活动,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严格海域使用审批。

第十一条 人工化程度较高、海岸防护与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海岸线应划为优化利用岸线,主要包括工业与城镇、港口航运设施等所在岸线。

优化利用岸线应集中布局确需占用海岸线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占用岸线长度,提高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优化海岸线开发利用格局。

第十二条 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技术规范,指导监督省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军事设施利用海岸线的,应当征求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港口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河口整治规划等涉及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相关规划,应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的管理要求。第三章 岸线节约利用

第十三条 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和本省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制定自然岸线保护与控制的年度计划,并分解落实。

第十四条 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自然岸线,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建设项目应严格进行论证和审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应明确提出占用自然岸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结论。

不能满足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和要求的建设项目用海不予批准。

第十五条 占用人工岸线的建设项目应按照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提高人工岸线利用效率。

第十六条 占用海岸线的建设项目应优先采取人工岛、多突堤、区块组团等布局方式,增加岸线长度,减少对水动力条件和冲淤环境的影响。新形成的岸线应当进行生态建设,营造植被景观,促进海岸线自然化和生态化。

第十七条 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岸线。除生产岸线、特殊利用岸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区域外,均应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

海洋休闲娱乐区、滨海风景名胜区、沙滩浴场、海洋公园等公共利用区域内的岸线,应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公益用途。第四章 岸线整治修复

第十八条 国家海洋局负责编制全国海岸线整治修复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建立全国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库;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提出项目清单,纳入全国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库。第十九条 国家海洋局制定海岸线整治修复技术标准,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重点安排沙滩修复养护、近岸构筑物清理与清淤疏浚整治、滨海湿地植被种植与恢复、海岸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

第二十条 中央财政海岛和海域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海岸线整治修复资金投入机制,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岸线动态监视监测,及时掌握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动态信息。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情况现场巡查,及时核查上报违法占用海岸线情况。

第二十二条 国家海洋局定期组织海岸线保护与利用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占用海岸线的违法用海行为,对违法用海占用、破坏自然岸线等重大案件挂牌督办。第二十三条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对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情况督察,对地方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等监督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的,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落实不力的,进行警示约谈。

第二十四条 将自然岸线保护纳入沿海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对违规审批占用自然岸线用海项目、未完成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达标的地区,依照法律规定,实施项目限批,暂停受理和审批该区域新增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XX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

XX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县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XX省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技术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XX县县域范围内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历史建筑,指经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构筑物。

历史建筑被依法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

第四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管理应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  各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建筑的义务,必须遵守本办法。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有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建筑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六条  鼓励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依法通过捐赠、设立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

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组织相关单位、部门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由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

第二章  历史建筑的认定

第七条 建成三十年以上,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基础上,由专家根据历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价,经评定及公示无异议后按程序公布为历史建筑:

(一)具有与重要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相关联,在城市发展建设史或者某一行业发展史上有代表性,有纪念、教育等历史文化意义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具有反映一定时期的典型建筑设计风格、建筑艺术特点,建筑样式与细部等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在一定地域内具有标志性或象征性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形体组合或者空间布局反映一定时期的建筑工程技术和科技水平;

具有其他价值特色的,主体建成虽不满30年,但具有特殊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也可以参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认定为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认定工作可分批次进行,根据历史建筑突出价值或综合价值,并在充分采纳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划分为一级历史建筑、二级历史建筑、三级历史建筑和登记历史建筑四个级别,其中三级及以上的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推荐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单,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研究提出,并征求建筑所有权人的意见,经专家评定及公示无异议后,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九条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建筑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完成建档工作,统一制作悬挂保护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遮挡、涂改或者损毁保护标志牌。

第十条 依法认定的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确因不可抗力或者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或者撤销的,应当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提出,经专家评审后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第十一条 历史建筑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组织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将保护和使用要求书面告知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

第十二条 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的确定:

(一)国有历史建筑,其代管人是保护责任人;

没有代管人的,其使用权人是保护责任人:代管人、使用权人均不明确的,房管行政管理部门是保护责任人。

(二)非国有历史建筑,其所有权人是保护责任人;

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房屋权属不清晰的,代管人是保护责任人;没有代管人的,房屋使用人是保护责任人。租赁房屋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 在不破坏历史建筑价值特色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级别的历史建筑,应按照以下要求开展保护利用。

(一)一级历史建筑加大保护力度,利用时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主要立面形式、特色结构和构件。

(二)二级历史建筑兼顾保护和利用,不得削弱建筑历史风貌,不得改变特色结构和构件。

(三)三级历史建筑加强利用,不得削弱建筑历史风貌,不得改变建筑特色构件。

第十四条 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改变历史建筑原有高度,不允许拆除和改变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确因保护历史建筑需要建设附属设施的,应当经XX县名城保护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审核批准。

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修建道路、地下工程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的,应当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图则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得损害历史建筑,破坏环境风貌。

第十五条 在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破坏历史建筑的环境风貌。

第十六条 历史建筑应当实施原址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拆除、迁移。

必须易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历史建筑,应当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专家论证,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七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件》中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

发现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而保护责任人未修缮的,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通知保护责任人履行修缮义务。

第十八条  历史建筑质量等级为三类、四类的,其保护责任人应当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提交申请和修缮设计方案,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评审、勘察、检测,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

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均应由具有专业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

历史建筑修缮期间,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修缮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并在现场展示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等信息和真实修缮效果图。

第十九条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项目严格实行竣工验收制度。符合验收条件的修缮工程项目,保护责任人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报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组织竣工验收,并在验收通过之日起三个月内将竣工资料提交至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

第二十条 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或者迁移的,保护责任人应当做好测绘、摄影、资料保存等工作,并及时报送至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

第二十一条 历史建筑修缮费用原则上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一)国有历史建筑的修缮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二)非国有历史建筑登记档案为三类、四类建筑质量,且保护责任人承担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申请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超过总额定价(包括前期费用和工程决算价)的30%。

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不具备修缮能力,且有置换意愿的,可由县有关部门进行置换或收购。

第二十二条 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应当依法保护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不得在历史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不得随意增加荷载、从事损坏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或者其他危害历史建筑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XX县人民政府鼓励、支持保护责任人利用历史建筑发展与文化、旅游等业态相关产业。

第四章 历史建筑修缮补助

第二十四条 XX县名城保护联席会议负责审议历史建筑修缮补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报XX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历史建筑修缮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根据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预算、保护价值、质量等级、安全鉴定结论、保护责任人的修缮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保护修缮费用已从其他资金渠道列支的,不再安排使用修缮补助资金。

第二十六条 历史建筑修缮补助资金的使用按以下流程办理。

(一)申请。

保护责任人向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提出修补助资金使用申请,并附申请书、房屋安全鉴定结论、权属证明材料、修缮设计方案审批文件、修缮工程预算书等。

(二)审核。

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对保护责任人提交的申请表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三)验收。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竣工后,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XX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XX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所)组织专家对修缮工程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出具整改意见,由保护责任人负责整改。

(四)拨付。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验收合格后,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会同XX县财政局依据有效的工程决算书出具补助方案并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十日。公示期满后,XX县财政局按照规定拨付给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拨付修缮补助资金:

(一)擅自变更保护修缮方案的;

(二)修缮工程质量、风貌不符合保护图则要求的;

(三)未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的;

(四)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经批准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和使用功能,或者从事危害建筑安全活动对历史建筑造成损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视情节轻重,依规依纪依法给予批评教育等“第一种形态”处理或党纪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关键词】:土地资源 利用 保护

土地健康 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 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 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3 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1] 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4.[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 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5] 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1998.7(4).[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6] 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 [6] 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四篇:病案利用与隐私保护

病案利用与隐私权的保护

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

由于医学诊疗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向医务人员陈述家族和自己的疾病史、展现自己的隐私部位、讲述自己情感的变迁、介绍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及心理状况等不愿意对外公开的个人资料和秘密。这些内容包括:

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出生年龄、籍贯、经济状况、婚姻变化、家庭及人际关系。

患者身体存在的生理缺陷或影响其社会形象、地位,就业的身体特殊缺陷。

患者既往史如疾病史、家族史、生活史、婚姻史、生育史等。

特殊疾病如性病、传染病、遗传病、特殊疾病及死亡原因等。

各种特殊检查报告单,如血液、精液、血型等检查报告单,影像检查报告单等。

病案利用中的侵权现象

侵犯隐私权指未经他人同意非法获取、公开或使用他人生活资料,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在病案利用过程中,侵权人既可能是病案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又可能是社会病案利用者,利用者侵权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私自公布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公布或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病案内容,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性疾患、家族史、不正常的婚姻史、发病原因等。

非法利用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未经患者同意擅自让他人或组织查阅病历,或改写病历有关患者隐私内容;使用患者真实姓名及照片进行科研论文交流等。

病案管理人员因好奇心或者别有用心把患者隐私当做“新闻”传播,极个别人泄露病案内容谋取非法利益。

病案收集、管理不当造成病案丢失:因工作疏忽造成病案部分内容及病案丢失,而发生患者隐私外泄。

患者隐私的保护依据

《民法通则》第140 条解释了民法通则中关于名誉权的条文规定“凡是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执业医师法》中规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的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传染病防治法》第43 条规定“, 医务人员未经县以上政府卫生部门批准,不得将就诊的淋病、梅毒、麻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1999 年5 月5 日修正的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寄存档案的公布和利用, 应当征得档案所有者的同意”。2002 年7 月19 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中指出“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查阅病历的须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同意方可借阅,但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病案利用中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加强隐私权理论研究,加快立法速度

我国在隐私权研究和保护方面较为薄弱,虽然有许多关于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规和司法解释,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诸多法律法规只是笼统、间接地提及保护隐私权,这将直接影响执法力度。因此,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立法,只有在立法的大环境下,作为部门法之一的档案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应尽快出台《病案管理法》,使病案管理、使用合法化。

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普及有关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重点提高医、护、管保护患者权利的法律意识,使各个部门和医、护、管人员充分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努力做到依法行医,依法运用各种档案资料,自觉维护患者的权利,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病案管理人员要明确病案中涉及患者隐私的内容,并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各项法律、法规来指导病案管理工作。

加强病案保护及监督

认真学习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复制规定,复制病历一律填写申请单并出示相关证明或委托人证明方可办理;本院医务人员进行科研教学一律在病案室阅读不外借;病案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开放或扩大病案利用接触范围;未经患者同意,病案不允许他人或组织阅读。

监督科研人员在临床医学报告及研究中,未经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患者的真实姓名、照片对外公开报道,也不得作为文学作品的方式报道。

加强病案管理,严格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防止病案丢失,造成患者隐私的泄露。同时对病案要进行分类管理,在利用时也应区别对待。

维护病案安全、真实、原始性,不允许任何组织、个人篡改病案内容和外形特征,也不允许任何个人随意“鉴别”病案。

加强监督管理,由专人负责,明确监督职责,规范依法监督的程序和方法,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违规行为,要采取及时纠正,并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罚,对给单位或患者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从重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病案管理者因工作关系对每份病案都要进行收集、整理、检查、装订,对病人的隐私了解的较多,因此,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就成为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工作中对病人的隐私要严格保密,守口如瓶,不得外泄,不得张扬,任意传播;更不能利用工作之便索取非法利益。

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纸张病历逐步转向电子病案的时期并不遥远,病案信息资源共享环节中涉及了患者隐私开放、利用权限扩大等问题,因此,在电子病案软硬件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隐私的保护,将病案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设置不同级别的使用权及开放权限。使病案信息在不同用户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篇: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太原县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古太原县城保护范围为:北起北外环路南侧道路红线、南至南外

环路以南60米(包括龙天庙)、西起西外环路西侧65米、东至东大街与城东田间路交叉口以西80米,总面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4047公顷,主要包括后街至东街,横街至北街,西街至朱家巷、小西街,傅家门道至南街,城隍

庙至东街,王家大门至南街片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3.63公顷。

第三条 同意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以及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核心保护范围

内,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新(改)建建筑严格按照晋阳传

统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形式与核

第四条

第五条 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格相协调,新(改)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古城内的文物寺观和古城遗址、遗存现状、建筑木刻、石刻,牌匾等随意破坏。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建设工程应严格改选

相关管理程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保护

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第二条

下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大保护 大利用[精选]

    用“大保护、大利用”理念破解 凤凰古城保护发展难题摘要凤凰古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最吸引游客的古镇之一。随着人气的上升,小镇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

    传统文化利用及保护

    《传统文化利用及保护》《年轻人钟情时尚生活老百姓对复兴国学并不热情》一文中说: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精选五篇)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基于文化遗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的讨论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处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 证关系至关......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

    年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2005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说明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寄予非常高的关注和厚望,并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亲......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以贵州织金洞为例摘要:溶洞是地质遗迹的结晶、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这项不可再生的风景旅游资源比生态旅游的保护更为艰巨,是危及子孙后代永续利......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总结

    第一章 1.简述水资源含义、分类及特征 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指人类在......

    浅谈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5篇

    我国水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从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必须从整体出发,统一管理,并形......

    北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范文]

    北京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把水资源的作用提到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位置一点也不为过。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水资源无疑是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