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19-05-14 13: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篇: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以余姚市为例

一、引言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传统社会,祠堂不仅发挥着其宗族祭祀的重要功能,而且见证着宗族群体中个体一生中婚丧嫁娶的各个重要阶段。在农村,祠堂始终处在一个比较显赫的地位,是族人心目中的圣殿。

在现代社会,祠堂虽然已不再发挥其传统功能,但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传统社会最重要、建筑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它包含了建筑、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民生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成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与其他古建筑一样,祠堂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如何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祠堂建筑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余姚市为例,就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二、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

余姚素有“东南名邑”和“文献名邦”之誉,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烟稠密,多世家大族。出于崇祀的需要,各个时代均修建了大量祠堂建筑,有宗祠、支祠、祖堂及名人专祠。根据余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统计资料,目前全市共保存有祠堂建筑共 79 座,并且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

就遗产品级而言,余姚农村祠堂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建筑技艺精湛,人文内涵丰富,地方风格和特色鲜明。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泗门的谢氏始祖祠堂,朗霞的符氏宗祠、黄家埠的遗安堂,陆埠的孙氏宗祠,四明山的树滋堂,鹿亭的褚氏宗祠,马渚的杨氏宗祠等。由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均较为突出,多数已公布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并实施了修缮,恢复了历史风貌。在利用方面,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泗门镇将谢氏始祖祠堂用于全国谢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每年春季举办隆重的宗亲活动;朗霞街道将符氏宗祠辟为村老年活动中心等。近年来,余姚市各级财政用于祠堂保护修缮项目的投资已达数百万元。

但毋庸违言,目前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首先,祠堂建筑的总数已大大减少,往日那种“村村有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或因年久失修整体或部分倒塌,或因生产生活需要被拆被毁。其次,出于各种需要对祠堂建筑的不合理利用情况比较突出,有的用于办厂,有的用于非法事佛,有的用于仓储,等等。第三,由于年久失修,许多祠堂的建筑本体及环境状况堪忧,木结构槽朽缺损、屋面渗漏、乱搭乱建情况十分严重,脏乱差情况相当普遍。第四,由于缺少文物维修知识,不当修缮对祠堂建筑的格局、结构风貌损害严重。第五,不少祠堂被废弃,长期处于空关和无人管理的状态。

三、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保护利用好农村祠堂建筑对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宜居新农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为:以文物建筑的科学修缮为抓手,立足保护;以更新功能为手段,实施合理利用。加强投入,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针对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笔者认为,保护利用的对策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加强规划职能,建立、完善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长远机制

任何工作都应以规划为龙头,农村祠堂的保护利用工作尤为如此。首先,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建立祠堂建筑的保护名录,根据其价值大小,适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和保护建筑,赋予其法律地位,并及时编制保护利用的专项规划。其次,要将祠堂保护利用纳入各村镇的总体发展规划,严格落实与其保护级别相应的文物建筑本体及环境风貌保护要求,明确保护利用目标和基本设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不能走大拆大建的老路。

(二)强化投入机制,实施科学维修,全面改善祠堂的建筑质量

目前,祠堂保护修缮的投入机制仍然比较薄弱,资金投入的来源单一,主要是各级财政拨款。应在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祠堂保护修缮投入的多元化模式,充分激发国家、集体、财团及村民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参与到祠堂保护事业中来。可尝试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祠堂保护公会来运筹此一工作。此外,要坚决防止不当修缮行为。文物专业部门要积极宣传文物法规关于文物建筑修缮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并主导作好修缮方3

案和施工设计,全程参与维修的技术指导,切实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责,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实施科学维修,全面改善祠堂的建筑质量,为开展利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拓思路,实施祠堂功能更新,促进合理利用,全面提升祠堂建筑利用的整体水平

在当今社会,祠堂已不可能主要用于祭祀的目的,而面临功能更新的重要课题。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思路,实施祠堂功能的合理转型和功能更新,是祠堂利用工作的关键所在。保而不用,就无法体现祠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应在深入分析祠堂的建筑状况和价值的前提下,对现有祠堂进行多方面的利用。首先,祠堂可作为地方族群文化的展示场所,并可用于族群祭祀、团拜活动,基本上是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深化;其次,祠堂可辟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可在祠堂里延续历史的记忆,借以丰富老年生活;第三,祠堂可作为各种主题展览馆、陈列馆,如书画馆、地方特色藏品馆、土特产展示馆、地方名人纪念馆等;第四、祠堂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馆。祠堂的氛围和格局很适合此类活动;第五,结合乡村旅游,可将祠堂开辟为探访乡村民风民俗的合适景点。祠堂建筑的宏伟,环境氛围的浓厚是一般建筑无可比拟的。除了上述以外,祠堂还可辟为农村图书馆、农民学校等。在利用方面,全国许多地方已有可资借鉴的做法,如广州将陈家祠辟为民俗博物馆,江西省将300多座祠堂分别用作乡村剧院、乡村文化信息中心、农民科技学校等,我省嵊州市把近200座祠堂开辟成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四)加强管理,落实制度,完善配套设施,是祠堂合理利用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

祠堂是具有重要建筑价值的古建筑,由于是木构建筑,加之年代久远,具有相对脆弱性,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保护管理制度。安全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做好防火工作,完善防火设施和器具配备,并有专人管理或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另外要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日常维护和装修不能损害建筑原有格局、结构及基本风貌。利用项目也应与祠堂的基本格局结构相协调,并与祠堂的历史内涵与外延有一定程度的逻辑关联。

结语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既有加强保护的客观要求,同时也面临功能更新的现实课题。保护与利用其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兼顾、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的重要任务。

第二篇: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X XX 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祠堂为民间礼制性建筑,是宗族祭祀祖先和举办婚、丧、寿、喜等事及议事、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据初步调查,目前,古祠堂保护存在保存现状较差、保护职责不清、保护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不当修缮比较普遍、闲置浪费较为突出等问题。为加强古祠堂的保护利用,积极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保护对象 本方案所称的古祠堂是指 1949 年以前建设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礼制性建筑,含宗祠、总祠、家庙、公祠、祖祠、房祠、厅厦等。

二、总体目标 我区现存古祠堂数量较多,保护好古祠堂,对于研究、传承、发扬客家优秀历史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价值,维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保护、利用与传承相协调。争取用 4 年时间(2019—2022),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逐步建立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把古祠堂打造成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和弘

扬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加快赣南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古祠堂普查 1.任务。组织开展全区古祠堂普查工作,结合当地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等情况,重点调查古祠堂的建造年代、面积、结构、类别属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现状等情况。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3.具体分工。区文广新旅局牵头,组织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等部门成立区级古祠堂普查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普查标准和组织、指导全区开展古祠堂调查工作。各乡镇应当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古祠堂普查工作。其中,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由区文化旅游部门负责普查;属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祠堂由区自然资源、住建部门负责普查;其他的古祠堂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普查。区文广新旅局负责古祠堂普查的统筹协调、情况汇总等工作,《XX 区古祠堂普查登记表》等样表附后。

4.普查时间。2019 年 7 月至 8 月(二)分类建立保护名录 1.任务。组织专家对摸底情况进行分类评估,以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集中连

片的祠堂建筑为重点,同时兼顾零散分布、保存较好的古祠堂,根据保护价值、轻重缓急、群众意愿等,确定分类保护名录。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3.职责分工。文化旅游部门负责建立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保护名录和统计汇总全区古祠堂保护名录,自然资源、住建部门负责建立属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内的古祠堂保护名录,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古祠堂保护名录。全区古祠堂保护名录由区政府报市政府统一向社会公布。

4.完成时限。2019 年 9 月(三)实施挂牌保护 1.任务。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古祠堂,统一设计保护标志牌,实施分类挂牌保护。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

3.职责分工。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联合统一设计保护标志牌,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实施挂牌保护。

4.完成时限。2019 年 11 月(四)科学规划利用

1.任务。在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和旅游发展等规划中统筹做好古祠堂保护利用规划。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中,涉及古祠堂的,应征求文化旅游、自然资源、住建等行政部门的意见,要注意保护古祠堂和保持古祠堂周边风貌协调。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3.完成时限。常态化管理。

(五)实施维修工程 1.任务。分三年(2020—2022 年)实施古祠堂维修工程,完成对亟需维修的古祠堂进行抢救性维修。

2.职责分工。区文广新旅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负责遴选、审核确定古祠堂抢救性维修名单,监督指导开展维修、验收工作。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维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XX 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属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古祠堂维修,遵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 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3.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4.完成时限。2020—2022 年 12 月(六)规范危旧古祠堂建筑拆除

1.任务。防止在城乡建设中破坏古祠堂,规范危旧古祠堂建筑拆除和建筑构件的管理工作。对列入保护名录古祠堂的拆除应当根据职能报请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同意后,方可实施。对拆卸下来的有价值的古祠堂建筑构件,要做好集中回收利用工作,防止毁坏和盗卖。

2.职责分工。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根据职能权限审批对列入保护名录古祠堂的拆除工作;各乡镇相关部门对拆卸下来的有价值的古祠堂建筑构件,要做好集中回收利用工作,防止毁坏和盗卖。

3.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4.完成时限。常态化管理。

(七)合理利用古祠堂 1.任务。在尊重、保护、传承古祠堂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价值,合理利用古祠堂。

2.利用方式。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合理利用古祠堂,将古祠堂打造成乡愁记忆的殿堂、乡风建设的阵地、乡俗传承的平台。一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寻根文化游,挖掘宗祠姓氏文化、祭祖文化,建立姓氏族谱数据库,复兴祭祖仪式,开展同姓宗族文化交流。利用列入革命遗址类的古祠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文化游。二是建设公益性活动中心。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村史馆、一个文化戏台、一套文广器材、一套体育器材、一个宣传专栏”的标准,利用古祠堂及周边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红色纪念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之家等活动中心。三是开展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活动。利用古祠堂墙壁等空间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乡规民约等“文化廊”、“文化墙”;利用古祠堂蕴含的历史文化,结合村情,开展民俗、孝道、家风家训和传统民间技艺讲座、评比、表彰等活动。

(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XX 市古祠堂保护办法》或《XX 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正在研究制定,待公布后,根据精神重点明确古祠堂的保护范围、保护责任、资金保障和安全责任等保护措施,建立长效保护利用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区古祠堂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广新旅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文广新旅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具体负责古祠堂保护工作的实施。

2.多向市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请教。2017 年 8 月 1 日,市文物局公布了市文物保护专家库首批专家名单,专家来源

涵盖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建设、规划、党史等领域。在工作中,遇到节点难点,需向市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多请教、咨询。

3.鼓励民间成立古祠堂保护协会和理事会。积极发挥古祠堂保护协会和理事会的作用,搭建保护、联系平台,开展古祠堂文化传承活动。

(二)资金保障 1.社会筹资为主。古祠堂的产权大部分为宗族共有,属私有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精神,古祠堂的维修保护资金应当以社会依法筹措为主。可以通过古祠堂宗亲集资、社会贤达或企业捐助等形式募集保护维修经费。

2.政府投入为辅。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项目资金维修古祠堂或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区财政统筹用好文化、旅游等各级各类资金,对古祠堂文物维修项目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

(三)宣传保障 1.开展学术研究。鼓励和引导学术界开展古祠堂建筑艺术、宗族、人口、历史文化、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深挖古祠堂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宣传、利用奠定基础。

2.组织宣传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等节日

节点,在古祠堂举办相关传统民俗活动,复兴古祠堂的祭祖、婚嫁、添灯、议事等传统功能。同时,采用举办展览、组织摄影、刊发宣传文章、播放电视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升群众的古祠堂保护意识和古祠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形成浓厚的古祠堂保护舆论氛围。

(四)人才支撑 加大规划设计、古建筑、传统文化、文物保护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并充分挖掘本地的能工巧匠,强化岗前培训教育,提升建筑人员队伍素质。鼓励专业人士成立“工作室”,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一批古建筑砌筑、雕刻等修复技术工人。通过“引才”与“育才”相结合,为古祠堂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古祠堂是我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建筑精美,对其实施保护具有深远意义。各责任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古祠堂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职,加快推进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宗祠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担当作为,形成强大合力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责任部门要根据责任分工,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相互配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人、财、物等方面落实好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任务。

(三)严格时间要求,加强督促落实 各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统筹推进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任务。区政府古祠堂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将对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度,对季度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按照有关规定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第三篇: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们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大部分祠堂才得以保存,令人欣慰。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区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当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赛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店”。相比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存较为完整。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为感念祖上恩德,乾隆甲戌年(1754年),马氏十三世孙郡庠生马嘉谋决定修建该享堂,“共费两千余金”,13年后也就是乾隆丁亥年(1767年)才修成。据马氏家谱记载,1800年、1910年、和1932年享堂曾三次大修。马氏宗祠虽历经240年余年风风雨雨,却依旧雕梁画栋,气韵犹存。

祠堂是三进五开间,占地约有500多平方米,白墙青瓦,流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建筑又有江淮地区建筑特点。木质正门上,享堂初建时所制的“马氏享堂”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30余米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东山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该享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享堂空旷的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水塘,南约100米处还有一口约建于1480年左右的古井,井口为花岗岩加工而成,古井的绳索拉痕竟深1厘米。享堂西侧还曾建有武圣庙、迎水庵,可惜都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战火。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当作一种“封建事物”废除了,旧时的宗祠成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据近年来续修谱资料统计:从马氏祠堂出来的大学生有120多人,研究生、博士生30人,高级工程师16人。正因如此,在那场的文化大革命中,祠堂正因为被一所小学所占用才逃过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成为省城难得的一座保存原汁原昧的古迹。马氏祠堂,有几块叱咤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位名人题写牌匾。马家在近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出了一位毕业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的直鲁军中将参谋长马敦源,他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忆,他们无意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几块黑板,突然记起这好像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中,由此才逃过文革那场破扫“四旧”的浩劫,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1767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当时曾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当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存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

在随后不久,经过村民们的寻找,又发现被学校老师当垫脚用的石碑《祠堂碑记》和《祭田碑记》,其中一块因碑面朝下,字迹竟完好清晰,另一块因长期垫脚已成了无字碑文。随后又有新的发现,惊喜接连不断,文革中被藏在稻草堆中才免于一劫,有着240年多年历史。可以反映清朝年间祭祀风俗的古物—“神主”牌位,被村民拿了出来;1880年、1916年、1948年三个版本的原版家普出现了。村民们还取出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收藏价值的新四军的烈士证书、由蒋介石颁发的国民党少校军医的退役证和十九世纪由毛笔书写在毛边纸上、可以反映当时清朝民间田亩制度的《大公祠田种册》的原件。这些发现惊动了县、市、省文物管理部门,他们特意派专业人士到村里拍摄照片归档。2008年,马氏马士龙祠堂(享堂)被肥东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驿昂集,小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宗祠大门八字门左右各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门前的石碑上写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宗祠”。在这座小山村,经历200多年风雨的昂氏宗祠记录了这个家族的传奇和荣光。昂集祠堂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建,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方米。据资料介绍,祠堂后堂曾有御赐匾额,题为“承先启后”;中堂上有翰林院赠匾题为“亦叶蒙庥”;前堂上还有庐州府赠匾,题为“父子进士”。但“承先启后” “亦叶蒙庥”等匾额在文革中被毁。

据查有关资料,肥东的“父子进士”有史可查的有三对,一般人都熟知其中的包令仪与包拯、李文安与李鸿章,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小小山村祠堂里也出了一对父子进士,他们就是这座祠堂的主人――昂绍善、昂天曾父子。

关于昂绍善父子能够成为进士,当地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泉山作为凤凰山,所以山脚下要出贵人,还有人说那是祖上积德。在昂氏的先祖中,有一位老太太邀请土地神来家吃饭,这位土地神很是感动,于是土地神承诺,只要老人的后人做到“黄鳝打鼓鱼上树,羊毛落地野鸡飞”这些高难度的事情,就能让他们家族出贵人。而老太太的后人也着实有才,集体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有一次发生在集市的纠纷中,一个赶集的人劝架时,把买来的黄鳝砸在了说书人的的鼓上,成就“黄鳝打鼓”;拉架的时候,有人把用茅草串起的的一串鱼挂上树梢上,这样“鱼上树”也就做到了;而“羊毛落地野鸡飞”则是穿着羊皮衣的人,把皮衣脱下来往地上一扔,正好扔到了野鸡窝边,野鸡被吓得全飞走了。这样土地神的要求全都做到了,昂家就出了昂绍善父子进士。这个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这一连串难度极高的小概率事作的发生也似乎说明,古时考公务员,比现在还难,脑筋急转弯这一关很难通过。

事实上,昂氏父子飞黄腾达的原因,既和他们的聪明勤奋有关,也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昂绍善家庭贫困,自幼丧父,但聪颖过人,好读诗书。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颁文选贡,庐州府学选拨最好的贡生昂绍善到朝廷。但昂绍善能够官居内阁中书,这在清初满族官员当政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初出现了“人才荒”。

顺治八年,顺治帝清除多尔衮同党,自己掌权,朝廷亟需“新鲜血液”补充,而昂绍善从庐州府学入朝,与上层旧派无瓜葛,按现在说法就是“背景简单”没有后台,所以他被特别恩准的皇帝身边,顺治十八年昂绍善在宫内教皇家子弟,康熙六年(1667年)考中进士。而其儿子昂天曾在父亲教导下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了进士。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

如今,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分别有多处开始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册,做到有图片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

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护理而延长寿命。因此,有专人看管和长期居住祠堂内,对老祠堂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维修祠堂必须维持其原风格。要使历史珍贵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坏,族亲们的关注最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围要建立永久性宣传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祠堂文物,文物部门要在保护历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维修建议,各级政府也要出面协调,落实相关资金来源,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一是主管文物部门拨一点,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一点,三是祠堂姓氏的族亲老板们赞助一点,保证祠堂看管和维修有充足的资金。

4、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拓旅游景点。对古祠堂文物要面向游客开放,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收取部分费用,作为祠堂的维修资金,又可让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丰富的文化底蕴,凭吊古迹,日月生辉,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注:庠(xiáng)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庥(xiǖ)庇荫,保护。

第四篇: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第七,历史文化建筑是随着历史的推延过程,经济和社会价值会变的越来越高的物质财富,而且它具有不可再造的特性,保护的过程就是其价值增加的过程。

所以说,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是有生命的躯体,随着生命的持久,它显现的生命力越强盛,被重视的程度也越高。所以,它拥有的价值不是用简单的折旧评估方法去衡量的,而是需要在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得到充分的尊重。

二、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对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措施需要我们充分借鉴

从19世纪末起,欧洲许多国家就已经认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地在保护的立法方面做出努力并付诸实施。最初的保护概念仅限于文物建筑,但是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这个概念已由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扩展到城市与乡村的整体保护。历史遗产的判定方法与保护管理的办法也日趋成熟。例如今天的法国,列入保护范围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在一些行政省这个指标达到了16%,而在一些城市甚至达到了50%,历史遗产已无庸质疑地成为法国人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愉快的生活在历史建筑中,享受并汲取着历史文化带给的精神和物质食粮。

保护措施

欧洲国家一般将保护分为3个层次:

1、文物建筑周围区域;

2、历史保护区;

3、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历史优秀建筑周围区域的保护有几种不同的方式:(1)严格控制此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2)修复与历史优秀建筑紧邻的建筑;(3)保存围绕历史优秀建筑的街道广场的空间特性(街道小品、地面铺装、街道照明等等);(4)保护文物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树木、河流、植栽草坪等等)。

法律保障

法国立法中最为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登录建筑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1913年的历史建筑法,一旦某个“历史建筑”被确定,在其周边便自动形成500m为半径,约78.5hm2的面积的保护范围,在其中的建设活动都受到严格控制。包括:在其中不能有任何没有得到特殊准许的建设,保护和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自然元素(独立的树木、树篱、成行的植株、树林等),保护围绕历史建筑的建筑物,保护基地上或街道上的特征(城市家具、铺地材料、公众照明等),这些周边环境都具有“珍藏首饰的首饰箱”这样的作用。

规划控制

一旦政府划定了历史街区,就要编制保护规划(简称PSMV)。这是详细的土地使用规划,在其所覆盖的地区将取代土地利用分区规划,而规划文件与土地利用分区规划是一样的。它制定每一地块的城市设计原则和规定,目的在于保护遗产。规划指定哪些建筑或其局部不能拆除和改变,以及哪些建筑或其局部在进行开发时要强制拆除。规划的规章和图解文件说明建筑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对于这些建筑以及其城市环境的保护。

法国的保护区规划由国家制定和执行,对保护区单独采用“一步到位”的规划编制方法,直接用于指导建设,使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能够具备详尽充分的依据,也使规划真正产生实质性效果。有以下三点:

(1)、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调的基础;(2)、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现,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和再利用的指导;(3)包含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充分关注保护区内居民有关居住、就业、服务和交通等的需求。

位于保护区周围的城市区域被确立为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就可以延续保护区的城市性格,同时可以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建设,事实上,保护与发展是互补的,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使得城市能够在经济、社会与功能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政策使得城市在文化方面得到发展。

思考与启示

(1)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古城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组成城市肌理的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这些要素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有个性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素质,是构成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加速了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个性和特色的丧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快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立法的步伐。

(2)保护内容:坚持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生态风貌环境保护并重。我国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保护体系已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病。仅仅对指定的“单位”进行保护,只

能将保护停留在孤立、静止、消极的状态。对历史环境的保护同时保证了历史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的延续。

(3)保护方法:由专业保护发展为综合保护。由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4)保护目标:从历史留存发展到价值重现。对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应重点考虑在保护了历史风貌以后如何实现其价值:①历史资源的再利用价值;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价值;③适应时代要求的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价值;④重塑地区精神,激活城市活力的价值。

三、把握历史,着眼未来,以提升城市整体势力为原则,加强对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开埠于1897年。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模式建造,并使城市具有了欧洲风情的历史文化。随后而来的日本人于1914年占领青岛,建设依然按德国人的规划设想布局,但基于掠夺的目的,沿铁路线建造了大量纺织工厂,使城市格局和历史文脉发生了新的变化。1922年至1937年间,青岛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前后15年的统治,此时的青岛城市中文学艺术创作活跃,文化内涵增多,渐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这时期,伴随文化发展,社会网络丰富,也使得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大量出现。从1937年日本人二次占领青岛至1945年国民党军队伴随美军入驻,直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这段时期因战火弥漫,所以青岛城市中没有进行真正有序的大规模建设,建筑文化也就变得非常苍白和暗淡。贯穿这条青岛城市近代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楚看到,青岛城市建设历史的踪迹,其实是一条西方文化掠夺与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因此,如何保护利用与开发好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筑,需要在了解掌握过去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方能提出相应的措施。

(1)应尊重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与保护城市风貌结合起来,使社会网络有机和谐的延续。

青岛城市创建之初是严格按照德国人的思想实施的,所以形成的建筑风格、城市风貌严谨有序。城市未来的发展中,对那些已形成了和谐有序空间的建筑组群,应加以充分的保护。同时应按不同的建筑时期加以分类,按不同的建筑环境分组团、街道和主要景点进行控制保护。而且对保护范围周边的改造或更新应进行视线控制、高度控制、比例尺度的控制、建筑风格及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这样,在未来发展中才能不破坏城市原有的风貌,保证城市空间的依然完整。如市区的广西路、青岛路、中山路、馆陶路等,虽然近几年已有部分插建和扩建,对城市社会网络进行了变更,但作为德、日建筑文化的保护控制区,仍应该按街道进行控制,形成完整延续的街景。对中山路以西的街坊、原市政府周边地区和八大关建筑群等地区应划定为保护组群,建筑物以修缮为主,周边的更新也应按视觉空间进行控制。重要的建筑单体,如基督教堂、公安局办公楼、圣保罗教堂等建筑,对其周边改造也应注意进行空间控制。总之,城市更新中对应保护的建筑物不应局限于单体本身,而应按视觉控制范围去界定,按社会网络的完善去考虑。

在青岛过去的发展更新与改造中,往往只注意了对德占时期形成的建筑单体进行保护,而对大量日占时期建筑物进行了毫无顾忌地拆除。如位于市场三路周边的日本劝业场、堂邑路邮局以及青医附属医院门诊楼等。这些建筑比德占时期修造的建筑从形成年代上看是晚了些,但作为在青岛地区的日本建筑却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建筑物均形成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初始传入亚洲的1910年至1920年间,是青岛乃至全国钢筋混凝土及平屋顶建筑的“祖先”。

另外,在城市的改造更新中对各时期形成的建筑进行定义,分阶段保护,按街道保留,也有利于城市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有机和谐延续。如德占时期对青岛城市所做的规划建设,范围只相当于今天城市中的一处局部地区,但这片区域中各项市政设施完善,布局也比较合理,所以在以后的改造中应依然作为整体考虑,对原有的设施应充分利用。此外,对该地区还应作为一处独立社区,道路不宜随便扩展,否则必伤及周边建筑,破坏原有的街道空间尺度。

(2)在维护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容量,优化功能配置,进而使历史文化建筑得以保存并提高其历史作用。

因为历史的原因,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筑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遍布城区各个角落。针对青岛旧城的特殊状况,城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应在确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市容量,优化城市功能及市政设施配置,使历史建筑不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显得另类,也不因城市容量的盲目扩张而挤占和破坏了原本合理的空间关系。

前几年,青岛城市在发展中将中山路上插建了发达和百盛等几个高楼。或许高层建筑是节约土地的一种措施,也或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这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建筑却严重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城市空间关系,与周围的老建筑尺度和风格都格格不入,极不协调。而且还因为这些庞然大物的出现,造成了区域的交通、停车、市政设施负荷的多重压力。城市环境质量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

所以,在今后的城市发展更新中,首先对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应进行控制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密度和容量。这其中还应充分考虑现有城市配套设施的容量和允许承受的压力,轻易不要越过城市“门槛”。否则,因超市政设施承受能力而盲目扩大容量势必导致将现有各类配套设施全部更新的难题,将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压力。此外,在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区域进行大规模的详细规划,甚至城市设计。规划及设计应达到对城市容量、环境、景观的直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及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破坏,最终使历史文化建筑在获得保护的基础上,使用功能得到提高,环境质量得到优化,进而开发出新的价值。

对于市政设施、环境质量差的历史文化建筑区域也应首先进行规划控制,逐渐改变现状。同时应针对整个市区进行市政管网优化设计,以求最便捷的途径满足各区域的城市功能需求。在发展中应促使这些历史文化地区和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处理好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方式指导,让历史文化建筑在未来的使用中能既符合时代的需求,又将城市历史给予传承。

一般来说,任何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都多带有前瞻性考虑,以使其具有社会和经济持续再生的活力;而一般保护工作却相对是后顾的,关心的是保护对象的良好生存和“延年益寿”。因此,这就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对此进行综合权衡和整体考虑,从世界性实践案例的成功经验看,这一平台通常就是城市设计,亦即可以在城市设计先行考虑的前提下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问题。

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地段保护和更新是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只是旧城更新和改造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同时又认为,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地段保护改造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采取相对确定的方式对相对确定的对象加以保护,而后者必须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并在地段乃至城市尺度上考虑相关影响要素,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保护与恢复”等方面的关系。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保护规划实践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及地段常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经过改造给历史建筑赋予新功能;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新功能使用。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这些建筑本身生存的活力,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的效益。如最近青岛对不少老建筑进行了翻修更新和使用置换,使这些建筑既保持了原有风貌,又增加了新的使用功能。结果使这些建筑重新恢复活力。二是对历史地段性改造再生,常常综合采用用地调整、环境整治、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功能置换和重要地标建筑物和环境形态要素的保护,使之既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又具有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但应掌握好改造利用的强度。这一方面,英国伯明翰中心滨水区改造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而青岛中山路目前推倒老建筑,模仿样式重建的做法不可取。

(4)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需要政策的支持,法规的保障,真正成为青岛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遵守的准绳。

不论是国内还是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若要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历史文化建筑及街区,必须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法规的保障。目前国内的广州、北京、浙江等地已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欧洲,这种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更是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使用和实践检验。除此之外,政府重视之余,相应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的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杭州市政府为恢复历史文化特色,2005年拨款

1.5亿元用于保护名城。这种投资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恢复,更是延续和发扬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有力举措。

青岛城市在经历了百年的变迁后,城市特色依然鲜明,城市历史文脉也得到了很好延续和发扬。尽管近几年,因为城市功能和社会发展所需,在老城区的边缘或内部增建了一些市政公共设施(如东西快速路)。或许对城市风貌和历史景观起到一定影响。但老城区的大部分依然留存着老街深巷和古木青石。甚至许多

历史建筑的院落围墙也仍然存留着旧有的风采。这既是历史的凝固,更是城市文化的史话,也是许多中国大地上已经更新换代的,面目全非的历史文化城市叹为观止的财富。因此,如何保护和保存好这些历史的遗痕,已经不单纯是青岛城市的责任,甚至是中华文化的必须。所以,青岛应该在自豪和无悔的同时,抓紧着手制定自己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尽快编制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图纸。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通过规划和立法,使青岛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城市的风貌得以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下逐渐得到保护、恢复和提升。

另外,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事情。因此,除采取必要的法规保障体系外,政府应该是这样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尚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使其得到落实。从目前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所采取的办法看,政府每年的财政投入比例,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建筑能否得到保护的重要条件。许多城市已经采取按城市经济增长比例增加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投入。这也应该成为青岛需要参考和借鉴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5)在青岛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应注意处理好具体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和借鉴成功实例,在发展与保护中更新旧城。

青岛城市中旧城区类型很多,有德、日占领时期留下的以其侨民或当时达官贵人居住的区域,这部分居住场所一般集中在城市南部或沿海岸一带,可以说是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的主要区域。这些建筑中大部分应保护,或只改善内部结构。这些地区的改造应侧重于逐渐拆除近几年搭建的设施或建筑,至少应保持这些区域建筑容量的平衡,不宜再扩建、新建。对于其它情况的旧城区则主要应采取以下办法:

一是针对目前散布在青岛市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里”院。这些建筑从德国人强迁中国村庄开始,在台西、台东、小港等地出现。虽然建筑外观并不很张显。内部使用条件也已经显得落后,但作为青岛城市中曾经特有的,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居住生活网络空间,其完全可以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比拟。这些里院目前随城市发展和更新步伐的加快,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它曾有的生活模式却对青岛城市的居住文化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这类建筑应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给予一定的保留。对其保护利用的方式是将内部原本落后的居住结构重新调整,增加每户的厨厕等使用功能,将临时搭建拆除,环境整治,居住户数减少,提高居住水平,使其达到现代的居住水平。

二是原本由日本人围绕胶济铁路所建设的纺织厂房和相关的职员宿舍。虽然日本人当时是基于掠夺的目的,但许多纺织厂房的建设还是极具特点的。而且与之相配套的职员宿舍当时完全按日本的使用模式建造。虽然厂房已显得陈旧,宿舍的内部空间布局也略显落后,但其代表青岛城市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与社会的烙印,是青岛历史中难以抹去的痕迹。因此,对这些至今应该还完全可以利用的房屋,也需要采取保留曾经的历史文脉的态度加以对待。首先是厂房可以作为一些大空间使用对象的选择给予保留,对那些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宿舍建筑则采取完善内部功能的措施予以更新。

三是对目前许多顺山就势,结合地形建设的小住宅。虽然或许没有完全经过规划的统一设计,但因为鉴于当时相同的技术条件和设计要求,所以其各个相邻建筑的高度和空间尺度很协调,应该给予重新的整治和修缮。将内部在建国后缀加的临时附加部分和一些完全没有经过批准的搭建设施拆除。进一步整修院落和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及水平,进而与时代的需求相吻合。

四是对原本依存下来的历史上拥有一定影响且构图和设计较为和谐的街道景观,以及已经拥有完整空间关系和社会文化网络的历史建筑。因为在后期的城市发展中没有加强必要的管理和约束,造成建筑立面和屋面随意被破坏或改动的情况。这些历史建筑,因为依然留驻着原本的历史文化网络,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应该以恢复性整治为主,将随意更改的阳台或立面恢复,将因为历史原因被破坏或自然损坏的建筑屋面以及原有的塔楼等复原。而且需要采取依旧修旧的原则加以恢复。包括建筑材料也需要与原有的相一致。真正使历史面貌和气质得到还原并延续。

应该指出,不必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地段都加以保护和再利用。对待此类建筑及地区,完全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并重新加以利用,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有选择地保护的同时,我们对于那些不具有上述意义和价值的许多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完全可以采取以更新开发为主的建设方式。例如在青岛,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老建筑建设于规划失控的年代,占地大、建筑密度小,建筑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不经济,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不符合今天城市规划的要求。此外,还有不少建筑是在“文革”时期违章建设、见缝插针、占据了民居、园林和文物建筑,今天必须采取迁、关、并、拆等综合手段来加以整治。

不能认为历史建筑及其历史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只是一种“时髦”或“锦上添花”。许多案例实践表明,城市利用对保护历史遗产事业的投资可以成功地实施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效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r)、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悉尼达令港(Darling Harbor)、岩石区(The Rocks)改造都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改造再生而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双赢”成功的。

总体来说,当代城市建设发展摒弃了现代建筑运动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激进式改造”方式,采取了更加务实的、分阶段的、小规模的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以求得逐步达到较大变化,使之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而其对象也逐步扩展到包括历史文化建筑及地段在内的更广泛的范围。从国外此类实施成功的案例看,这种改造和保护还必须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开发商的理解和合作、社会公众参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尚任重道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结合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不仅应该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应对城市功能进行完善和提高,对城市文脉给予延续。同时改造中应注意把握城市社会网络的有机联系,把握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的和谐。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中,国内外均有许多优秀的范例,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加以借鉴去芜取精。城市永远是从过去走向未来,城市的改造更应基于在发展与保护中更新的原则。

第五篇: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实施细则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区文物、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第一条  为科学指导和规范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XX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XXX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

第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确保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安全,协调本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保护管理

第四条  为进一步加强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区文旅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实施监督管理,逐级签订区、镇(街道)、村(社区)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职责,督促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责任。

第五条  各镇街要依法履行文物建筑保护的主体责任,把文物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责任清单。

第六条  各镇街对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做好日常管理、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建立文物建筑台账,加强对村(社区)文物安全工作指导,组织开展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明确辖区范围内各级文物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签订管理使用协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人、使用人整改安全隐患。

第七条强化对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以及长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民宗侨办切实加强对潭柘寺、戒台寺、白瀑寺等文物单位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的监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等人员密集文物建筑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第八条  XXX区域内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文物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建设方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并制定文物建筑原址保护方案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的,应当制定修缮方案,并按照文物保护级别报相应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修缮方案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的文物行政部门重新批准。对文物建筑进行装修,应当符合文物建筑装修标准,不得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

第十条  进一步加强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村(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全区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依法向社会开放。

第十一条  区文旅局应建立健全与公安、规自、住建、水务、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应急管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把文物建筑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范围。

三、开放利用

第十二条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文物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障文物安全、提升文物建筑利用水平,走出一条服务地区发展,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第十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第十四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文物本体无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符合安防、消防的基本要求,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

(二)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能够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养职责。

(三)文物价值载体认定清晰。

(四)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通过开放可行性评估,并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策略和计划,上述评估结果、开放策略和计划应以恰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开放策略和计划需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日承载量、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等内容。

各镇街应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文物建筑制定名单台账,进行可行性调研,并依法依规进行开放利用。

第十五条  各镇街应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宣传推介、设施建设、游客服务、文化策划、产业发展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活动。

第十六条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监督其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切实履行政府属地责任。

第十七条  对社会力量(企业)自愿参与修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和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使用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文物建筑所有权人与出资企业共同签订使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允许个人出资修缮自有产权文物建筑,并依法依规合理利用。

第十八条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XXX区文物建筑利用可重点参考以下类型,依据法律规定需要报相关部门批准的,应当按照规定履行程序。

(一)重点利用:各镇街可利用革命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等场所进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为我区打造“红色XXX”党建品牌发挥服务功能。

对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区文旅局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

(二)公益性利用:各镇街可将辖区内的寺庙、庵观、石窟寺、桥梁及一般性近现代建筑等文物建筑作为参观游览、社区书屋、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使用,开展文化展示等文化活动,发挥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功能;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审批。

(三)非公益性利用:

1.民居类文物建筑。为更好发挥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利用价值,各所有权人与使用方签订使用协议时,可明确其在使用权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内,优先将民居类文物建筑辟为民宿使用,支持发展精品民宿,为我区打造“XXX小院”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服务。

2.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各镇街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将辖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辟为老字号店铺、传统工艺作坊、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矿业遗址公园等场所,充分利用相关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为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助推“一线四矿”等我区重点规划项目落地服务。

第二十条本实施细则由区文旅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

    病案利用与隐私保护

    病案利用与隐私权的保护 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 由于医学诊疗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向医务人员陈述家族和自己的疾病史、展现自己的隐私部位、讲述自己情感的变迁、介绍自己的工作......

    农村祠堂落成对联大全

    祠堂: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

    论文·大保护 大利用[精选]

    用“大保护、大利用”理念破解 凤凰古城保护发展难题摘要凤凰古城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最吸引游客的古镇之一。随着人气的上升,小镇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

    传统文化利用及保护

    《传统文化利用及保护》《年轻人钟情时尚生活老百姓对复兴国学并不热情》一文中说: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精选五篇)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基于文化遗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的讨论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处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 证关系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