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的研究进展]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的研究进展
谢菲,吕玉明,陈之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四病区,上海 200436)
中图分类号: R473. 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 3969/J. issn. 1672-6790. 2013. 01. 046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1]。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管理,是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同行对气道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气道湿化、给氧、痰液抽吸、气道感染预防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见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综述如下。气道湿化的管理
1. 1 人工气道的缺陷 正常时鼻、咽、口腔、呼吸道黏膜表面积大,血管丰富,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2]。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化、过滤、清洁作用,且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失水增加,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黏膜上的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导致痰液黏稠甚至痰痂形成,严重时出现窒息、炎症等并发症的发生[3]。可见,气管切开患者充分气道湿化极其重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1. 2 气道湿化方法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是近年来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优于传统间断湿化法,也优于静脉输液形式持续湿化法,能更有效地预防气道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为颅脑损伤昏迷期气管切开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4]。持续湿化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湿化生理需要,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且近似生理湿化状态使痰液黏稠度降低利于排出[5]。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保证湿化液总量及推注速度,同时可以保证剂量准确、恒定、微量、持续,并可根据痰液黏稠度与室内相对湿度等因素随时调整湿化速度,而且使用方便节省人力[6]。杨有娟等[7]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用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法和持续滴注湿化法进行比较,认为持续氧雾化法优于持续滴注湿化法。
1. 3 湿化液的用量及选择 湿化液的用量应视室温、体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出入液量、痰液量和性质适当调整[8]。国内湿化液常选择蒸馏水、0. 9%氯化钠注射溶液、0. 45% 氯化钠或 1. 25%碳酸氢钠等。黄燕萍等[9]认为,采用无菌蒸馏水和0. 45% 盐水效果优于等渗盐水。应用 0. 45% 盐水20 ml 加氨溴索 15 mg 用滴管形式输入或用 0. 45%盐水 30ml 加氨溴索 30 mg 雾化吸入,临床观察湿化效果满意。国外研究证明 0. 9% 氯化钠注射溶液不能和分泌物混合,滴入 0. 9% 氯化钠注射溶液对稀释或溶解分泌物是无效的,且易引起患者呛咳,甚至进入气道的液体可使痰液向深部转移至深部气道[10]。
1. 4 吸入气体加温方法 湿化液的温度应该保持在32 ~35 ℃,才可以保障进入呼吸道后逐渐升至体温水平,可使相对湿度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若需要加强湿化,应相应提高吸入气体温度,但不应> 40 ℃。否则,即使水蒸汽饱和,纤毛活动也会消失,并有喉痉挛、发热、出汗、呼吸功能增加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气道烧伤,高热反应[11]。适宜温度的气体可使气管、支气管扩张,并有防止气道痉挛的作用。近年来临床使用的加热导线型湿化器,可以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避免气体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液,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杨梅玉等[12]认为使用人工鼻时,呼出气体时带出的水分和温度可部分保留在人工鼻内,对吸入气体有加热、加湿作用。另外,增加室内空气温湿度也是非常有效的。吸氧、排痰的护理管理
2. 1 吸氧 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以达到理想的氧合状态。常规选择
低流量持续从气切口进行供氧,一般以小于 5 L/min 为宜,以免持续高速气流损伤气管,建议在吸痰前、中、后采用纯氧吸入 3 min,以预防吸痰后氧分压下降。
2. 2 吸痰 适时吸痰指征为: ①呼吸音减弱;②呼吸困难;③在气管导管口内可以看到分泌物;④痰鸣音或呼吸哮鸣音;⑤人工呼吸时气道压力增加;⑥不明原因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现普遍主张必要时吸痰。采用软质、圆头、外径小于气管套管内径 1/2 的一次性硅胶吸痰管,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下端1 ~ 2 cm,插入吸痰管有阻力时,向上提 0. 5 cm 开始吸引,由深到浅,不停转动,吸痰动作轻、稳、快,打开负压,缓慢回抽并左右旋转进行吸痰,不可上下反复提插,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s,插管不应超过 3次,遵循“先气道后口鼻”的吸引原则,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3 min。过多的抽吸刺激呼吸道黏膜,使患者气道痉挛、出血、呼吸急促等。在吸痰过程中,负压限于 10. 64 ~ 15. 96 kPa,婴儿负压控制在7. 98 ~ 10. 64 kPa,较高的负压会加重肺不张、低氧血症和创伤的危险[13]。3 气道感染预防和控制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可造成细菌随空气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加之吸痰等气道管理操作污染、呼吸机管道污染等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降低医源性气道感染的机会[14]。
3. 1 病室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 20 ~22 ℃,湿度 60% ~70%。每日用紫外线在晨间护理后进行全病室空气消毒,因为当晨间护理时床被抖动、工作人员走动、地面清扫均易造成这些微生物及携菌尘埃产生再生性悬浮而污染空气,导致晨间护理时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最高[15]。必要时应把患者置于万级以上的层流消毒病房,以利于空气的消毒净化。限制人员的过多流动,进入ICU 要更换隔离衣、换鞋、戴口罩、帽子,空气消毒 2次/d,每月监测空气质量[16]。
3. 2 预防、控制感染传播(1)对有创性治疗器械、材料,如气管插管、深静脉插管、注射器、胃管、尿管、吸痰管等选用一次性物品,避免交叉感染。(2)若使用金属内套管,则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常规 4 ~6 h 煮沸消毒 1 次,也可采用 3% 过氧化氢液、戊二醛溶液等浸泡消毒灭菌。但金属内套管在国外已不再使用,因其有严重致命并发症,在国内也将会被逐步淘汰。(3)严格无菌操作,气管切口护理、吸痰、更换气管套管等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细菌污染。吸痰时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口鼻腔内的痰液,吸痰用的无菌盐水也要准备 2 瓶,分别供吸气管和口鼻腔使用,以防污染气管造成感染。(4)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洗手,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的手是传播病原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患者治疗、护理、检查前后必须洗手。(5)加强口腔护理,口腔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引起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 ~ 4 次,根据口腔 pH 值选用口腔清洗液,减少口腔细菌的移位。常用 0. 9% 氯化钠注射溶液、1% ~3% 过氧化氢溶液、2% 碳酸氢钠、2% ~ 3% 硼酸溶液等。(6)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人工气道患者多数放置鼻饲管,当患者处于平卧位、胃内有大量内容物时,反流更易发生[17]。因此,病情允许时,应抬高患者头部 30 ~45°。至少在鼻饲后保持头部抬高 1 h,在非紧急情况下应选择餐前 15 min 彻底吸痰,进餐中、餐后 30 min 内避免吸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易呕吐者可使用微量泵控制速度给予 24 小时持续鼻饲或分少量多次缓慢注入,必要时改成胃造瘘管饲,适当可加用胃肠动力药物和止吐药物。(7)常规定期进行气管内痰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监测,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气管感染[18]。(8)杨梅玉等[12]认为使用人工鼻可以对吸入的气体进行有效的湿化,减少痰痂的形成,降低痰液粘稠度,预防肺部感染。虽然每天必须更换一次人工鼻,但却能显著地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效能,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支气管吸痰,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艳宁.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 护理研究,2005,19(8): 1507-1509.
[2] 章红萍.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 护理与康复,2007,6(11): 734-736. [3] 黄竹影. 气管切开并发肺内感染的病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14(6): 390.
[4] 杨福弟. 两种气道护理方法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并发症效果观察[J]. 华夏医学,2010,21(2): 351-352.
[5] 徐京,华杨敏.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 40 例效果观察[J]. 延安大学学报,2009,7(1): 82.
[6] 乔引娟.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2010,17(12A): 27-29. [7] 杨有娟,谢佩珠. 人工气道持续雾化效果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9): 34-35.
[8] 张晴. 气管湿化护理现状与发展[J]. 现代护理,2002,8(11): 857.
[9] 黄燕萍,曹文峰,高鹏,等.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给氧方式对患者血气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 1.
[10] Ji YR,Kim HS,Park JH. Instillation of normal saline be-fore suc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J]. YonseiMedical Journal,2002,43(5): 607-612.
[11] 张小群. 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11,11(22): 160-161. [12] 杨梅玉,游淑钦,林美玉. 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中的作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 23-25.
[13] 程红缨. 气管内吸引合并症的发生原因及其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 536-538.
[14] 王雪,赵晓春,武艳宁. 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措施[J]. 华北国防医药,2009,21(3): 81-83.
[15] 李有莲,郭楼英. 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测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 141-142.
[16] 程丽君,徐丽华,唐凤玲. 昏迷患者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186-187.
[17] 张芝颖,王欣然,韩斌如. 胃-肺感染途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25-628.
[18] 王沁,朱惠莉,喻红之,等. 气管切开初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27.
[19] 胡哲清,许敏迪,方剑俊. 气道护理三级监控在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5): 591-593.
(收稿日期: 2012-03-11)
第二篇: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
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
徐艳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急救手段,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然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如果护理不当可直接影响呼吸,随之发生窒息。因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临床护士必须把握及熟练操作的一项技能,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
护理措施
1、病房的条件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20-22摄氏度,湿度保持50%-60%。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室内禁止吸烟,陪护人员应戴口罩。
2、体位根据病情,气管切开术后24-48小时取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床头可抬高15-30度,以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养。
3、定时气囊放气气囊可每2-4小时放气一次,5-10分/次,以避免长期压迫导致黏膜糜烂,损伤血管,引起出血,放气前充分洗净鼻咽分泌物,避免流入下呼吸道。
4、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的纱布垫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更换2-3次,必要时随时更换,减少污染的可能,气管套管垫一般用4-8层的无菌纱布较为合适。
5、气道湿化主要方法:(1)超声雾化吸入:临床上多根据病情,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加入相应药物雾化,一般用5%碳酸氢钠20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每日雾化4次,以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同时可起到抗菌消炎作用。
(2)气道内给药:湿化液常用0.9%的生理盐水100毫升+庆大霉素16u+地塞米松5毫克+糜蛋白酶4000u,间歇气管内滴药,每1-2小时滴入1次,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正确有效的吸痰根据气管套管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不宜插入过浅,抽吸时动作要轻柔,吸力不宜过大,吸引压力小于6.7KPa,吸痰管应左右旋转式吸痰,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抽吸不必太频繁,一次吸引不超过3次,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加大吸氧浓度。
7、气管套管固定和松紧度的调整气管切开术后应选择牢固的布绳固定套管,不可选用松紧带或有伸缩性的纱布条,套管系带要打死结,以免滑脱,每天及时检查固定带松紧度的改变,并随时加以调节,一般以带下能伸进一指为宜,套管过松容易滑脱,过紧可导致颈部血流障碍。
8、加强口腔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胃粘膜糜烂,加之抗生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棉球擦拭口腔2-4次/天,擦拭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9、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各种原因造成的出血、气管食管瘘、气囊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细心的护理
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气管切开是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抢救措施,其护理要点的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损伤及防止呼吸道感染。因此,护士要高度重视,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知识,有效地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保持气道通畅,保持病室的温湿度,保持空气新鲜,定时空气消毒,口腔护理,进行全面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气管切开。
第三篇:气管切开护理
气管切开护理
(一)术后护理
1、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湿度保持在60%,气管套口覆盖2-4层温湿纱布,室内经常洒水,或应用湿器,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
2、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但要经常转动体位,防止褥疮并使肺各部分呼吸运动不致停滞。
3、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某些物品应置床头。同号气管套管,气管扩张器,外科手术剪,止血钳,换药用具与敷料,生理盐水和饱和重碳酸钠液,导尿包、吸引器,氧化气筒,呼吸机,手电筒等都应备齐,并妥为存放,以备急需。
4、谨防气管导管引起阻塞:阻塞原因一是气囊滑脱堵塞,二是分泌物粘结成痂阻塞,如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病人烦躁不安,应立即将套管气囊一起取出检查。为预防气囊滑脱,应注意将气囊扎牢固,将线头引出气管切开伤口处,并经常牵扯检查是否牢固,及时清除结痂。另外,在更换导管清洗消毒时,防止将棉球纱条遗留在导管内。
5、及时吸痰:气管切开的病人,咳嗽排痰困难,应随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观察。
6、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的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常采用下列方法湿化:(1)间歇湿化,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2万单位,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也可间断使用蒸气吸入器、雾化器做湿化;(2)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6滴,每昼夜不少于200ml,湿化液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7、预防局部感染:气管内套管每取出清洁消毒2-3次,外套管一般在手术后1周气管切口形成窦道之后可拔出更换消毒。气管导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导管先用0.5%新洁尔灭浸泡,然后煮沸消毒,用清水冲洗后煮沸消毒即可使用。蛇形管用0.5%新洁尔灭浸泡,每日更换。
8、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发音,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可设法固定双手。
(二)气管切开常见并发症
1、脱管:常因固定不牢所致,脱管是非常紧急而严重的情况,如不能及时处理将迅速发生窒息,停止呼吸。
2、出血:可由气管切开时止血不彻底,或导管压迫、刺激、吸痰动作粗暴等损伤气管壁造成。患者感胸骨柄处疼痛或痰
中带血,一旦发生大出血时,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压迫止血。
3、皮下气肿:为气管切开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气肿部位多发生于颈部,偶可延及胸及头部。当发现皮下气肿时,可用甲紫在气肿边缘画以标记,以利观察进展情况。
4、感染:亦为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与室内空气消毒情况、吸痰操作的污染及原有病情均有关系。
5、气管壁溃疡及穿孔:气管切开后套管选择不合适,或置管时间较长,气囊未定时放气减压等原因均可导致。
5、声门下肉芽肿、瘢痕和狭窄:气管切开术的晚期并发症。
(三)吸痰时的注意事项
1、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一般选用硬度适中、表面光滑、内径相对大的12或14号橡胶或硅胶导管,或用专制的吸痰管,也可将导管前端较厚的盲端剪去,使之成向内凹之月牙形,再将两侧剪两个小孔,以减少头端吸痰时的负压,增加吸痰面积。如患者感胸骨柄处疼痛及痰中带血,要警惕有出血的可能,一旦发生大出血,要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同时进行止血等抢救措施。
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导管严格消毒,一根导管只用一次,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
3、吸痰前应深呼吸3-5次,使用呼吸机者,需过度通气2-3分钟,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
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痰管上下提插。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一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
4、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
5、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
6、在吸痰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
(四)拔管的护理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一般第一天塞住1/3,第二天塞住1/2,第三天全堵塞,如堵24-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篇: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注意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天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⒉观察气管分泌物的量及性状。
⒊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⒋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
㈡护理要点
⒈环境要求: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24度左右,相对湿度60%。⒉仪表要求: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⒊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⑴首先要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一般是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⑵先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超过内套管1~2cm,再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防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秒。
⑶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
⑷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⒋手术创面的护理:在贴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常规每日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敷料两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⒌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时,要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
⒍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⒎保持内套管通畅(金属导管):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取出内套管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转开管上开关后取出,以防将气管套管全部拔出。
⒏维持下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者可用蒸汽吸入疗法。⒐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⒑拔管:对于原发病以痊愈或减轻,喉梗已解除,作拔管准备工作——试行堵管,可先堵1/3-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小时,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小时后拔管。对于因非喉部疾病行气管切开者,如无气管插管等喉部可能损伤的病史者,可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直接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小时后拔管。拔管1~2天内应严密观察。
㈢指导要点
⒈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⒉佩带气管套管出院者,应告之患者及家属:
⑴不可取出外套管,注意固定带是否固定牢固,以防套管滑出发生意外。
⑵沐浴时防止水渗入气管套管内,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清洁消毒内套管的方法,告诉患者气管切开术迟发性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第五篇: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气管切开套管有无移位。
2、切开部是否感染。
护理措施
1、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50—60%,气管套口覆盖2~4层纱布,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
2、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但要经常转动体位,防止褥疮;抬高床头30一45度,给病人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致窒息。
3、及时吸痰:气管切开的病人,咳嗽排痰困难,应及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作。吸痰前,高浓度吸氧2—3min,用听诊器听痰鸣音,确定痰液位置,然后快速、准确、轻柔的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每次间隔3~5min,压力33.2—53.2kpa。
4、充分湿化:
(1)间接湿化法:
生理盐水1OOml,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湿化液每日更换。
(2)持续湿化法
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延长管缓慢滴入(泵人)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分钟,每天不少于200ml。
5、预防局部感染:气管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2次,先用双氧水浸泡15分钟后,彻底洗净,然后用0.5%洗必泰醇浸泡15分钟,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使用。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气管套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每日更换。
6、每日给病人口腔护理2次。
7、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烦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设法固定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