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重症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且长期卧床,行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开放增加通气的同时也增加了病原体直接进人肺部的几率,另外反复吸痰导致呼吸道粘膜水肿损伤局部抵抗力下降,肺部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南京市鼓楼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细菌学情况,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7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患者其肺部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情况。
结果: 278例患者痰培养结果检测出阳性者195例,其中单一感染42例,混合感染153例;其中细菌202株,革兰阴性杆菌143株(60.9%),革兰阳性球菌57株(24.3%),革兰阴性球菌2株(0.9%),真菌33株(14.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多发于多种抗菌药合并使用并疗程较长者。
结论:重症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机率较高,感染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为辅,病程长者可有真菌,病原体均耐药明显,临床上为达到最佳抗菌效果应以药敏培养结果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为主。(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明显;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对青霉素高度耐药。)
27床赵华东:(2011年12月----2012年5月)
4.13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肠杆菌属的成员之一。该菌为消毒剂及抗生素有强烈的抵抗能力,这是渐增多的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原因是它能很快获得对抗生素,尤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各种手术留置导尿管、静脉穿刺导管内镜检查、机械通气等的应用使得阴沟肠杆菌有了入侵机体的通路,从而可能导致感染
霉菌(丝状的真菌);
4.13白假丝酵母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4.22铜绿假单胞===俗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
第二篇:25例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与护理方法分析
25例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与护理方法分析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以及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气管切开处理并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深部痰培养,对其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方法,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25例发生肺部感染的ICU患者进行痰液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检出率为48.0%。根据其药敏培养结果给予耐药性低、敏感性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临床有效率为96.0%。结论:做好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以痰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为依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对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和气管切开的切口进行有效管理,对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管切开 ICU 肺部感染 护理方法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患者一般均有病情严重、多合并长时间昏迷的特点,对其实施气管切开处理后,由于气道分泌物增加,而患者无法有效排痰,容易引起反复感染的情况。临床上将入住重症监护室72h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定义为ICU内肺部感染[1]。肺部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的治疗及预后恢复,还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气管切开处理并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等,并据此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法。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均实施气管切开处理,并发生了肺部感染。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3.4)岁。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时间距离入住ICU的时间在3-7d,平均(5.1±1.3)d,且实施气管切开处理的时候,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8例,意识清醒的患者17例。
1.2 方法
1.2.1 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培养鉴别与药敏实验
取患者的气管切开部位下呼吸道分泌物(深部痰液)为标本,置无菌试管内并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对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别(病原菌的培养采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分枝杆菌培养系统)。然后采用K-B法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使用仪器为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培养仪VITEK-2 compact,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结果分析[2]。提出护理方法。
1.2.2 护理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从转入重症监护室之初,就对患者的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体温等进行积极监测,并给予心电监护,一旦在气管切开术后出现异常反应则积极向主治医师报告,并进行及时处理。
环境护理:做好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通风等工作,保持重症监护室安静、无噪声污染,维持温度、湿度在适宜范围内,定期进行消毒及室内细菌检测,在实施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无菌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入重症监护室之前,要求做好裸露部位的有效清洁、消毒,戴专用的口罩、帽子、工作服。减少和控制病房内的人流量,规定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行全方位保护。
气管切口护理: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后,要对切口进行有效护理,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做到每天至少换药一次,对处于昏迷状态或者无法进行有效咳嗽而不能做好有效排痰的患者,给予吸痰处理,吸痰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操作前后均应佩戴完整的防护用品。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定期进行更换。同时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适度湿化。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根据患者护理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等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治疗后72h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且排痰效果优秀为痊愈;以患者治疗后72h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且排痰效果练好为显效;以患者治疗后72h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咳嗽加重,咳痰量增加的情况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25例发生肺部感染的ICU患者进行痰液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检出12株,其次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分别有8株、3株、2株,分别占48.0%、32.0%、12.0%和8.0%。
根据其药敏培养结果给予耐药性低、敏感性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临床有效率为96.0%。讨论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实施气管插管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的重要手段,在临床麻醉手术及其他医疗过程中十分常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因病情严重,部分合并呼吸困难等,则需通过气管切开术对呼吸困难的问题进行缓解处理。一般认为,患者的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而无法及时有效清除是造成肺内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则认为下述几方面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4]: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并发生交叉感染;②患者病情严重,昏迷时间长,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也会增加肺内感染的易感性;③患者在实施气管切开手术后,呼吸道防御系统受损,直接与空气接触,容易受外来致病菌感染,发生严重肺内感染;④在使用呼吸机进行人工辅助呼吸的过程中,如病房环境清洁度低、呼吸机有不干净,细菌聚集等情况,相关肺内感染发生率大大增加。
针对上述诱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以痰培养结果与药敏试验为依据,做好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对重症监护室的环境和气管切开的切口进行有效管理,对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美芳.气管切开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7):966-967.[2]赵丽娜.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与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557-558.[3]邝焕明.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5):83-84.[4]朱婷.气管切开病人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2013,7(4):111-112.
第三篇: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㈠观察要点
⒈注意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天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⒉观察气管分泌物的量及性状。
⒊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⒋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
㈡护理要点
⒈环境要求: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24度左右,相对湿度60%。⒉仪表要求: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⒊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⑴首先要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一般是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⑵先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超过内套管1~2cm,再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防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秒。
⑶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
⑷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小时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⒋手术创面的护理:在贴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常规每日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敷料两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⒌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时,要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
⒍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⒎保持内套管通畅(金属导管):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取出内套管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转开管上开关后取出,以防将气管套管全部拔出。
⒏维持下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者可用蒸汽吸入疗法。⒐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⒑拔管:对于原发病以痊愈或减轻,喉梗已解除,作拔管准备工作——试行堵管,可先堵1/3-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小时,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小时后拔管。对于因非喉部疾病行气管切开者,如无气管插管等喉部可能损伤的病史者,可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直接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小时后拔管。拔管1~2天内应严密观察。
㈢指导要点
⒈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⒉佩带气管套管出院者,应告之患者及家属:
⑴不可取出外套管,注意固定带是否固定牢固,以防套管滑出发生意外。
⑵沐浴时防止水渗入气管套管内,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清洁消毒内套管的方法,告诉患者气管切开术迟发性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第四篇: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
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
徐艳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急救手段,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然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如果护理不当可直接影响呼吸,随之发生窒息。因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临床护士必须把握及熟练操作的一项技能,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
护理措施
1、病房的条件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20-22摄氏度,湿度保持50%-60%。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室内禁止吸烟,陪护人员应戴口罩。
2、体位根据病情,气管切开术后24-48小时取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床头可抬高15-30度,以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养。
3、定时气囊放气气囊可每2-4小时放气一次,5-10分/次,以避免长期压迫导致黏膜糜烂,损伤血管,引起出血,放气前充分洗净鼻咽分泌物,避免流入下呼吸道。
4、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的纱布垫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更换2-3次,必要时随时更换,减少污染的可能,气管套管垫一般用4-8层的无菌纱布较为合适。
5、气道湿化主要方法:(1)超声雾化吸入:临床上多根据病情,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加入相应药物雾化,一般用5%碳酸氢钠20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每日雾化4次,以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同时可起到抗菌消炎作用。
(2)气道内给药:湿化液常用0.9%的生理盐水100毫升+庆大霉素16u+地塞米松5毫克+糜蛋白酶4000u,间歇气管内滴药,每1-2小时滴入1次,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正确有效的吸痰根据气管套管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不宜插入过浅,抽吸时动作要轻柔,吸力不宜过大,吸引压力小于6.7KPa,吸痰管应左右旋转式吸痰,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抽吸不必太频繁,一次吸引不超过3次,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加大吸氧浓度。
7、气管套管固定和松紧度的调整气管切开术后应选择牢固的布绳固定套管,不可选用松紧带或有伸缩性的纱布条,套管系带要打死结,以免滑脱,每天及时检查固定带松紧度的改变,并随时加以调节,一般以带下能伸进一指为宜,套管过松容易滑脱,过紧可导致颈部血流障碍。
8、加强口腔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胃粘膜糜烂,加之抗生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棉球擦拭口腔2-4次/天,擦拭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9、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各种原因造成的出血、气管食管瘘、气囊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细心的护理
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气管切开是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抢救措施,其护理要点的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损伤及防止呼吸道感染。因此,护士要高度重视,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知识,有效地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保持气道通畅,保持病室的温湿度,保持空气新鲜,定时空气消毒,口腔护理,进行全面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气管切开。
第五篇:关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医学护理心得体会
关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医学护理心得体会
摘要:我院ICU自1997年8月至2001年8月护理毕业论文共收治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126例,现将气道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ICU 应用机械 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6例,女4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3岁,脑干损伤3例,电击伤烧伤呼吸骤停4例。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的平均时间为5d。成活3例,2 呼吸道管理体会
2.1 正确的体位放置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部舒展。据统计,机械通气时9~70%的患者易发生误吸性肺炎,其原因与吸入胃内容物有关,取半卧位可以防止误吸性肺炎的发生。平卧位及保持平卧位时间的延长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1]。
2.2 套管的管理:①套管系带打手术结,松紧度以放入1指为宜;②气管套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要紧密,防止脱管;③为了避免口腔内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边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气囊应充气,充气压力要适度,采用最小漏气技术,2~4h放气1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器官内壁,引起黏膜缺血坏死。
2.3 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呼吸监测①监测呼吸机性能,如声音、节律等,发现异常及时调整;②观察呼吸机工作参数是否正常,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保持各项参数在正常范围内;③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的变化以及胸腹部起伏情况,在异常时及时寻找原因予以排除。
2.4 呼吸道的湿化气管切开后应注意呼吸道黏膜的湿化,以利于痰液的排除。室内温度保持在18~ 20℃,湿度60%~70%。近端气道温度调节在32~35℃,气体湿度60%~70%,以保持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2],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可依靠活跃的纤毛运动和积极的呼吸道吸引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2.5 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正确的排痰程序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保证,临床中,我们总结了三步排痰程序,即:一吸、二拍、三吸。一吸:既通过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溶解、稀释干燥痰液,使痰液变稀易于吸出;二拍:既翻身拍背,吸入药物后协助患者翻身、扣击背部,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吸出;三吸:既吸痰,由于危重患者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消失,不能有效排痰,应给予吸痰。吸痰指征为:①呼吸机高压报警。②患者呼吸时对呼吸机有抵抗,听诊肺部有罗音。③血氧饱和度下降。为防止吸痰时导致患者血氧分压降低,在吸痰前后可加大吸氧浓度。吸痰时应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1次1换,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口腔,鼻腔内分泌物。
2.6 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的控制①保持ICU病室空气流通,每日用0.5%的过氧乙酸拖地2次,保持室内温度20~22℃,湿度60%~70%,提高空气湿化效果;②加强口腔护理,充分吸引套管周围的分泌物,以免含菌的分泌物漏入下呼吸道;③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用具专用,严防交叉感染;④避免冷凝液吸入,由于气管套管附近存有大量细菌,致使机械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液内有细菌定植的可能[3]。为了避免冷凝液的吸入,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并及时弃去积水阀内的液体。⑤呼吸机各管道用前进行严格消毒,使用过程中应每周更换。
2.7 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预防功能障碍性脱离呼吸机反应,应在加强营养的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加强心理支持,告知患者脱离呼吸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