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论文摘要〕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和水利部、黄委实施最严格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好水资源开发、管理与利用红线,强化取水许可登记和总量控制管理,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督查制度和调度督查机制,进一步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节水 管理 治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80%以上靠的是黄河水。因此,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强化节约用水与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一、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实践证明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以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水资源日益短缺、节水意识淡薄、节水法制法规滞后、节水措施不到位、设施落后和水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亟待解决。
二、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引黄水费偏低 黄河水浪费严重
水价形成机制存在问题。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并未真实反映水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费收入和供水企业正常运营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引黄供水虽然改变了过去公益性服务、无偿式用水的管理模式,但水费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重要原因。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实际水费标准不足供水成本费的30%;目前,黄河渠首农业供水水资源费仅为0.01元/每立
方米,150立方米黄河水不足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离供水管理实际成本相差甚远;非农业供水为0.085元/立方米,也就仅仅只够成本,而不够弥补农业供水的成本差额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与养护费用。对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和引水工程建设的维护十分不利。也就说没有资金投入于供水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合理的水价应包括引黄供水工程的投资、折旧费、维修费,正常运行的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工程老化维修费、以及合法、正当的利润。在水费征收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水费不能全额征收,影响了引黄工程、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水资源费征收难度大
水费征收难度大。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拖欠水费,不能实现全额征收,造成资金周转紧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供水设施维修养护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筹措到足够的建设资金,也是摆在黄河管理部门的一项难题;
(四)节水机制不到位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必须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通过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手段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有效运行。
(五)节水立法不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水也是如此,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我认为节水法规建设,应当本着既符合宪法、水法等国家基本法的要求,又要注重民生,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既要考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又要尽量满足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正常用水所需。真正使节水法规、制度建设服务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由政府和市场联动,在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下才能真正奏效;才可能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实效。
三、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节约用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机关、组织、单位、团体、厂矿企业和每个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发动全社会每个公民、每个团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好宣传发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制作展版、张贴宣传标语、在闹市区设立咨询站、借助新闻媒体发表电视讲话、组成宣传队伍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让全民清楚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让全社会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竣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增加了,但是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是不会增加的,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最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包括少年儿童意识到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水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下生出来的;黄河水不用白
不用,不用也得流入大海而白白浪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认识都是极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用水习惯,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二)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实际能够真正用于灌溉农田的水量也不过30%,有约70%的水被浪费掉了。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对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进行工程配套和防渗改造,增强渗漏防护措施;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整平土地、沟渠配套、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夏季多雨季节,集蓄雨水用于旱田灌溉;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努力发展抗旱作物种植,确保在节约用水的情况下农业不减产。
逐步实施以水定产的运行模式,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同时,实行严格的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三)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不容忽视
工业生产也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2)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差别很大,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水资源。(3)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做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
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60亿立方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提高节水技术,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逐步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
除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首先应从战略上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积极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深度,将城市污水开辟为“第二水源”。这种再生水可用作城市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这是保护供水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六)合理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七)实施“两水分供”提高供水效益
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黄河水量维持一定基流,建立起公平、规范的用水秩序,能够基本满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有效缓解用水紧张局面。但是,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旧突出,加之地下水缺乏统一管理,以及水污染形势严峻等,对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仍处于缺乏的状态。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只有进一步调整供用水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农业灌溉避免大漫灌,工业生产避免浪费,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才能使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得到优化。为此,应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即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别供应和计量)的措施,由于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价格悬殊较大,通过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就能有效利用水价格这一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促使用水户树立水商品意识,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八)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且时间上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不均匀性,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地区缺水的性质,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南水北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开源,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节流,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的潜力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
(九)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
一是逐步完善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量化、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解决流域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赋予流域机构及下属管理机构行政处罚权,明确其执法主体地位。三是理顺黄河内部各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形成一个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行有力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定全国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地下水超采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维持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一是逐步完善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量化、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解决流域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赋予流域机构及下属管理机构行政处罚权,明确其执法主体地位。三是理顺黄河内部各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形成一个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行有力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以上节水措施的实施,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与经济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坚持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加强黄
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法律问题,完善和正确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公众、市场力量和作用,是节约黄河水资源,搞好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是确保黄河安全、改善民生、促进治黄事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水和谐治黄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三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属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60亿立方米,重复量68.9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57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3,世
界的1/5。从我省现实情况看,水资源状况堪忧,污染严重,用水浪费,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好缺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省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既是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进全社会节水进程,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着力抓好长春、**、四平、辽源和图们5个省、部级节水型城市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初步框架,到202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
第四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总结好“十五”节约用水工作的经验教训,处理好经济协调发展和节约用水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确定节约用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切实可行的思想。第三,加强协作,实现节水社会化。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各个环节,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形成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研究,安排好节水项目;建设部门要在逐步推广节水器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定新措施,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经贸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工业节水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不断降低企业用水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农口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加快推动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渠道防渗进程,积极推广高科技节水技术和先进的灌溉模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节水工作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乡村、节水型灌区活动,积极推广和宣传节水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尽快树立一批好典型。
第四,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最大的效益。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节水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地区水资源状况,客观地分析地区农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的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省水利厅要全面抓好我省筹划和建设中的六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六大水利枢纽工程投资额约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总投资的50%。六项重点工程的建成和完善,将实现我省治水思路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跨越。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影响水利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全省水资源合理配置。第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综合决策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建设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综合决策水平;加强法制体系建设。要加快《**省节约用水条例》、《**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制定步伐,尽快出台水价管理、农业用水水权交易、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等管理办法,以及高耗水生产设备和工艺强制淘汰办法,为依法用水、治水和节水提供法律保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水量水质。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务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监测标准化、监理规范化、宣传普及化、信息网络化,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水务管理队伍;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政策制订过程中的透明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组建各类用水户协会,逐步建立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水价听证会、信息公布等制度,使用水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和发言权。
第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或清洁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使我省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发展,运用行政、经济等措施引导高耗水行业逐步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造纸、石油、化工、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污染行业要通过工艺挖潜与技术改造,降低和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危害;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各地要根据本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或发展雨热同期作物,发展旱稻种植面积,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重大建设项目要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事先进行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发展规模加以限制。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应与当地水资源具体条件相适应,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控制建设耗水量大的工矿企业。严禁盲目扩大用于景观、娱乐的水域面积,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节水型服务业。
第七,加强相关机制建设。要按照《水法》的规定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以水资源费为基础、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加大水费征收力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水资源费要计入供水企业成本,实行价内征收。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引导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非农业用水价格要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深化农业水费制度和供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供水成本约束机制,规范供水经营管理行为,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城市供水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管理”的原则,按照居民用水保本微利、公用水适当利润、高消费用水合理利润的尺度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节水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节水治污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和公众加大节水治污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节水治污产业开发;要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商品意识,培育和发展水市场。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第八,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要建设水资源监测和取(用)水计量设施系统。“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组织完成市级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在重点大中型灌区建设输水自动监控网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城市供水企业的取水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加快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加快火电、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提高循环用水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集中资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3—4个省内大中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渗、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建设污水回用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促进污水资源化;各地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作为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加快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水域使用功能。“十五”期间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保证充分发挥作用;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全面实施泡湖湿地与地下水保护行动,限制开采地下水,倡导合理利用雨洪资源,采取人工回灌、建设替代水源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湿地缺水、污水与地下水超采区,恢复生态湿地及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湿地、城市河道等环境整治,改善湿地、城市水域功能。
三、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
节水工作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哪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各级政府要组建节约用水管理机构,为抓好全社会的节约用水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职责权限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真正做到组织、任务、措施、投入到位。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各级政府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支出与总体支出的同步增长。要加快利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步伐,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供水、节水灌溉、中小型水电、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加速培育、发展节水产业。要加大对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安装节水计量设施的支持力度。要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有水资源作保障的大好机遇,争取新上一批对各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开源节流项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水法》所赋予的节约用水管理职责,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抓好本职工作,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强化水的商品意识,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上,用经济手段控制用水需求。不断加大对节水工作的资金投入,落实国家和省里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为节约用水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约水源,合理利用
——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查报告
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22班冯亦青
一、引言
镜头一: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韵风姿。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干涸以来,一直被白茫茫的碱漠和荒沙覆盖,已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东居延海解放后干涸了6次,到1992年彻底干涸。居延海的干涸是由额济纳河水量逐年减少所致,由此引发的居延海绿洲萎缩、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镜头二:截止20世纪末,人们对黑河水的粗放利用,导致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在最近的40多年时间里,面积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到3328平方公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黑河尾闾湖泊西、东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成了影响我国北方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沙尘源地。
昔日的张掖,曾是荒凉塞上的一颗明珠,“半城芦苇半城塔”的风姿在历史的青烟后影影绰绰,源源黑河给这个小城带来了水的灵气,然而千百年后的今天,黑河水位不断下降,下游居延海的干枯,荒漠面积的增加,一个又一个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为此,2000年,国家决定投资23.6亿元,展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并保证向下游额济纳旗定量分水。2001年2月21日,国务院94次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黑河水资源问题,把黑河治理作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工程。2002年,水利部确定张掖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二、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权明晰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全民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是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的试
1点,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掖的试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节水型社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张掖水资源概况
张掖属黑河流域东片,年降水量89~283mm,蒸发量1700mm。境内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小河流共26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黑河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4.75亿m3,其中黑河干流莺落峡站15.80亿m3,梨园河梨园堡站2.37亿m3,其它沿山支流6.58亿m3(所占比例见图2-1)。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资源与河川径流不重复量约为3.33亿m3。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8.08亿m3。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23.78亿m3,其中,农林牧业用水量19亿m3;工业用水0.93亿m3;生活用水0.7亿m3;生态用水3.15亿m3。自2000年实施黑河分水以来,连续5年完成了分水任务,向下游累计下泄水量43.7亿m3,为修复下游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主要问题及建议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张掖降雨稀少,蒸发能力很大,主要依靠过境水。按照水利部《黑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正义峡下泄水量,区内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250m3,亩均水量511m3,分别为全国平均的57%和29%,依据国际标准,属中度缺水地区。按现有人口增长速度,到2015年,人均水量将降为1000m3,属严重缺水地区。此外,黑河干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来水需水过程很不协调,且干流缺乏骨干调蓄工程,客观上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建议:应倡导节水,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使城市水资源利用结构合理化,提高农田灌溉率及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严格把关,依法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工作。
2、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农业一直是张掖用水的绝对主体。2000年张掖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7.7:2.8:2.2:7.4,而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为63.7:20.7:10.1:5.5。张掖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比例相对过大,其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区域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用水结构不合理。
建议:继续完善水票制及相关用水制度,引进先进浇灌技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使之与节水措施相适应,加强田间沟渠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灌溉管理,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源地生态系统状况堪忧。
张掖现状工业废水排放量约1385万t,达标排放率仅1.53%,且污染物含量较高。尽管目前水污染尚不很严重,但随着区域工业发展和用水量的增加,水污染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张掖祁连山段近年来林区人口和载畜量不断增加,大大超出其承载能力。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状况堪忧。
建议: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使企业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气物直接排放,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保护林地草原,制定休牧期与放牧期,合理放牧。
五、启示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没有水,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将会被打乱。张掖地处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正是有了滔滔黑河所形成的绿洲,才能发展到今天。作为张掖的每一个公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珍惜水源,不能让黑河在祁连山脚下干涸,更不能让张掖成为茫茫沙漠中的一部分。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水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