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3: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延安市政协全年工作的总体安排,围绕三届十八次常委会专题,延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到子长县、安塞县和市江河供水公司就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水利建设现状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国家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关联的农村饮水、城市供水、农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水保生态、污水处理等水利问题,全市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十一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新建、修复淤地坝1000多座,新修基本农田60多万亩,建设各类饮水工程4418处,解决农村安全用水人口108.7万人,为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并显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农田建设和治沟造地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实现全市农村人均2.5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目标,保证群众基本口粮田,“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4.88亿元,在北部八县区新修基本农田60万亩。2008年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基本农田建设思路,把主攻方向由坡改梯向沟道综合整治转变。市县都成立了治沟造地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资金配套方案。市政府下发了《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市水务局从抓实施编制方案入手,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技术审查组,深入县区计划实施示范点,逐流域、逐地块现场勘查,对照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做到了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技术可靠、防洪安全。目前子长、安塞、延川等县已开工示范点工程13处,涉及23条小流域,210多处治理点,日均投劳800人次,上机械300多台,新增和恢复利用沟坝地4万余亩。子长县集中治理瓦窑堡镇薛家沟等六个示范点35条小流域,完成治沟造地面积1.4万亩。规模大、效果好,部分工程的生物措施已实施到位,因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水资源保障能力提高。针对全市工程型缺水的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工程、延安供水复线工程、子长红石峁沟水库、安塞马家沟水库、延长安沟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南沟门水库项目建议书已由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可研由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审查批复,“四通一平”全面实现,导流泄洪排沙洞已经全面贯通,大坝主体已开工建设。黄河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审查审批,控制性工程杨家山隧道初步设计已由市发改委审批并已完成招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投资4600万元完成了延安供水复线工程,铺设管道8.57公里,有效提高了城区安全供水保证率。争取中省投资完成了1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另有9座小型水库列入加固项目正在实施,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满足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促进延安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大力实施板块推进战略,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根据省政府200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意见》,我市大力实施“板块推进”战略,提前三年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科学规划,全力实施,中省补助,市县兜底,提高质量,整体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全面加快项目实施和工程建设步伐,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各类饮水工程4418处,其中自流引水工程977处,小高抽1167处,机电井519处,小土井718处25037眼,水窑窖1037处16436眼,累计完成总投资6.70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市10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已通过省农村引水工程指挥部板块验收。安塞县制定出台了人饮工程管护办法,成立了14个乡镇供水管理站,选聘了34名专职水管员,各村都成立了供水协会,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逐一落实产权,合理确定水价,确保水利设施得到及时维护,做到了以水养水、自我发展、长期使用。

(四)开拓创新,水利行业自身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组建成立了“市节约用水管理办公室”、“市农村饮水安全指导站”、“黄河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处”。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由副县级建制升格为正县级、市区河道管理处由正科级建制升格为副县级。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市直水利单位长期以来办公住宿条件差,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事业的发展,经过水务部门积极做工作,将文化沟水利小区列入了延安经济适用房建设整体规划。建成后将改善450多户水利职工的住房条件。

(五)水行政执法宣传、节约用水工作得到了加强。强化水行政执法和宣传工作,水事秩序趋于规范稳定。围绕水资源权属管理向优化水资源配置管理转变,开展现场宣传、发表专题文章、推出水法规专访节目、举办大型文艺晚会等形式,在全社会树立水危机、水忧患意识,增强了市民节约水、珍惜水、保护水的观念,“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征收水资源费15854万元,办理有效取水许可证278份,查处水事违法案件6起,发出责令停止违法取水通知书28份,扣压查封非法取用水工具3套,有效制止了非法取水行为,规范了水事秩序。

(六)延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初显成效。规划在延安城区共修建9座橡胶坝,可在延安城区拦蓄219.2万方水量,形成115.38万平方米静水水面。目前已建成宝塔山和延安大学2座橡胶坝,宝塔山橡胶坝于今年3月19日立坝试运行以来,效果良好,受到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的广泛好评和关注。子长、宜川等县也依托河道治理,建设起防洪达标、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水生态景观和水文化园区。

二、延安市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命脉,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缺需的首要条件,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从全市来看,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根据史料记载,我市南部地区年降水量最高可达650毫米以上,北部地区年最低降水仅为380毫米,同时年内降水的75%大都集中在6-9月份,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形成洪水而流失,导致常常发生干旱。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6.8亿立方米,人均649立方米,为全国人均量2400立方米的30%;全省人均量1300立方米的6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水线。除总量少外,水资源开发利用滞后,调节能力差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多年来,虽已建成各类水利设施4万余处,但绝大多数为小微型工程,而且年久失修,利用率很低,缺少控制性水源骨干工程。现有的30多座水库,总库容为5.38亿立方米,但目前淤积面积已达2.55亿立方米,占到总库容的48%,泥沙淤积使有限的库容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水土流失严重是影响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原因

全市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年流入黄河的泥沙2.58亿吨,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平方公里900万吨。虽经数十年的退耕还林建设和流域治理,生态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由于我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随着煤、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人为水土流失局部依然严重。以石油开采为例,据有关方面专家估算,石油企业建成一个可按排5-7口油井生产的井场,占地面积和压埋面积大约需破坏5亩植皮,造成水土流失面积3000多平方米,加上修路占道等所损坏的面积就更大了。目前中省石油企业在我市已建成各种采油井场达8万多个,造成程度不等的流失面积数十万亩。再加上其他行业建矿采煤、开山取石、拨土取沙等人为侵蚀对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三)水污染严重是建设民生水利的最大硬伤

由于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城镇污水的大量排放,全市的河流水系和地下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2005年水务局委托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我市水质监测评价报告统计,在全市1476.4公里地表水评价河长(占总河长的84%)中,四类以上水质河长737.9公里,占52%;三类水质河长650.9公里,占44%;二类水质河长87.6公里,无一类水质河长。对36处饮用水源抽查统计,有23处受到污染;对26处地下水井抽查统计,无一、二类水质水井;对23处排污口监测,全部为不达标排放。王窑作为延安城区唯一水源地,其二级水源保护区内140多口油井至今没有关闭,污染源得不到彻底解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并存,已成为严重制约和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水利建设的硬伤。

(四)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是城市供水主要瓶颈

目前延安城区的总人口已接近50万,最大日需水量已达5万吨以上,年需水量已达1600多万吨。2010年城区全年的供水量已达到1634万吨,远远超出

了王瑶水库的设计供水能力。按照王瑶水库安全运行方案,每年的7、8两月降水量较为集中的时期必须进行敞泄排沙,排沙期间城区的供水要由红庄水库来承担。但由于红庄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小,没有水源储备,来水仅能满足自身的蒸发和渗漏,无力保障城区用水。为了保证城区供水,王瑶水库只能全拦全蓄。据统计分析,年入王窑水库的泥沙约为651万立方米,如连续三年不进行排沙,其淤积的泥沙量占据库容相当于报废一座中型水库。目前王窑水库仅剩7726万立方米的库容,如果发生类似2007年水源污染或遇到严重干旱等特殊年份,延安城区将出现无水可供。

(五)基本农田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是明显的短板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基本农田300多万亩,占农田总数的73%;一些地方特别是北部丘陵地区,人均基本农田仍未达到2.5亩的标准,个别县人均基本农田甚至达不到1.5亩。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全市可灌溉面积只有57万亩,占农田总数的11%;喷灌面积只有10.5万亩,微灌面积只有6万亩,农业远远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粮食安全依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全市现有的25座水库,病险水库占了9座,占到36%,水利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灌溉设施老化失修,高标准基本农田和节水灌溉面积欠帐太多,已成为全市水利建设的短板。

(六)水资源管理机构、水基层服务机构不健全,涉水事务难以形成合力水资源管理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地方水法规配套体系不完善,水行政执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依法治水力度和执法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断层现象严重,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也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水利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加快全市水利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建议市政府及水务部门,尽快组织力量清查全市水资源现状和水环境状况,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道红线”。健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完善用水定额指标管理,强化计量和考核,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二)加大治沟造地力度,大兴淤地坝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针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后山坡可造地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投资愈来愈高的实际,把基本农田建设治理的重点转移到沟道整治和旧坝修复上。以覆土填沟、旧坝修复、排洪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和生产道路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发利用沟坝地资源,不断加快治沟造地工程建设步伐,挖掘沟道粮食生产潜力,巩固退

耕还林成果。鉴于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欠帐较多,应建立基本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基本农田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特别要管好用好水土流失补偿资金,坚持沿城、沿路、沿水集中连片规划、规模推进、综合治理。同时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防治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补偿资金规范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在治理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狠抓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针对延安市工程型缺水的实际坚持蓄引提与适当开采地下水相结合的办针,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十二五”期间,除抓好南沟门水库、黄河引水等骨干工程外,还要着力抓好子长红石峁水库、安塞马家沟水库和延长安沟水库等工程建设。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建设需要,配置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不断提高城乡供水的保障能力。同时大力发展滴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还要十分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强化监测站网布局和限采措施,引导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尽可能用地表水,减轻地下供给压力,保护好地下水资源。

(四)迅速启动王窑水库至红庄调蓄水库调水管道建设,保障延安城区用水安全

根据王窑水库水源分析:一是年际降水不均。根据38年来建库资料分析,最大年来水(1973年)75268.2万立方米,最小年来水(1999年)2133.34万立方米,来水量悬殊较大。二是年内来水不均。2010年水最多的8月份来水804.9万立方米,而来水最枯的12月份只有17.19万立方米,相差47倍。由于主汛期排沙,水库汛期不能进行有效拦蓄,导致占年内主要来水量的主汛期来水被弃掉,而枯水季节来水太少,水库排沙后蓄水量小,造成供水不足。红庄水库又因管道输水能力小,不能及时调入充足水量,出现无水可供。根据水务部门初步确定的方案,在王窑水库和红庄调蓄水库新增设一条调水管道,将王窑水库泄空拉沙之前的700万立方米水库存水调入红庄调蓄水库,保证王窑水库排沙期间由红庄水库为延安城区供水。建议市政府积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尽早启动王窑水库至红庄水库调水管道建设,保障延安城区用水安全。

(五)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针对延安市实际要突出抓好石油、煤炭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改进提高用水工艺,不断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围绕经济林果、棚栽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同时要坚持实行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销售用水器具必须登记备案、张贴节水标识后方可上市。对新开工建设的居民住宅楼、办公楼和宾馆等,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同时大力开展水污染治理,推广污染水处理回用,引导工业、市政建设、城市绿化和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六)加强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按照中央精神,要求加快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但就目前而言,市上还有城市节水办公室、市内涝办、市自来水公司、市污水处理厂,姚店水厂和县上建成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等都未归属水务部门管理,建议市上应积极稳妥地将所有涉水企事业单位全部划入水务部门,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构,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要加大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中省要求,每年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至少拿出1000万元,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保证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油煤气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全额用于水利建设。目前油煤气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已在全市开始征收,补偿费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也已开始实施,但长庆油田在延各采油企业,至今未上缴一分钱,影响整个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市政府商同省政府给予督促落实,以保证政策的严肃性、统一性和权威性。

第二篇: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汇报提纲

一、中央、省一号文件对促进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并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加快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明确了国家水利建设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即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明确了发展方向,即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是今后水利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主线;

(四)明确了水利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必须贯穿到水利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二、我镇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多方筹资5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建成标准良田2.1万亩,开挖疏浚沟渠40余千米,修建桥涵60多座,新打机井70眼,农村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我镇农村水利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及施工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较低,建筑材料落后,加之运行半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和维护难以到位,大部分工程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2010年夏季,我镇降水过于集中,导致大部分水利设施毁坏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目前,我镇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用“一少,三难”来概括。

“一少”即:少资金。近年来,虽然我镇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但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小城镇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资金,而农田水利建设点多面广,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镇政府有限的财力只能用于应急性、临时的水利工程,全局性、根本性的水利工程耗资大,依靠镇财政难以解决。

“三难”即:有水难引、有涝难排、有桥难行

有水难引:我镇的水利工程多数已经运行了二三十年,多处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积达1.5米到2米左右,致使引水能力大大下降,有些涵洞坍塌,阻塞河道,虽然有时水大能引到地头上来,但地上灌渠大部分损坏,群众灌溉农田只能用小白龙,成本高、费时、费力。为此,农民群众畏难发愁,个别群众甚至靠天吃饭,有水不浇。我镇陈韩干沟因淤积严重,引水不畅,造成附近16个村庄2000余亩耕地灌溉困难,个别地块需铺设七八百米的小白龙,大大增加了灌溉成本。

我镇现有干沟6条,支沟18条,需要疏浚打通的达十万余米;另外现有机井424眼,300余眼没有井房和机电配套设施。

有涝难排:自1995年以来,我镇几乎每年面临干旱,很多田间排涝沟渠淤积严重,涵管坍塌淤塞,个别沟渠甚至被群众平整为耕地种上了庄稼,竹节沟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地不通沟、沟不通河。目前全镇排水沟淤塞十三万米,有竹节沟两千余条,当遇到集中降雨或洪涝灾害时,出现“大河水少小河满、河里水少地里淹”的现象,造成某些地块减产甚至绝收。前赵村南200余亩地靠近大宗旱河,去年夏季降水集中,致使无法排涝,造成玉米被淹两天。镇政府及时组织人员、机械挖通排水沟后,才顺利排涝,但仍然造成了减产20%。

有桥难行:我镇桥梁除省道上的属国家工程建设外,其它生产生活用桥多为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材料差、配套不全、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在大部分桥梁都到了设计年限,老化失修,带病运行,难以维计。目前,全镇危桥有180余座,严重的占三分之一,不能通行的有10余座。例如:位于马颊河上的孟家大桥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现在桥墩表层水泥脱落,钢筋外露,锈蚀严重,桥面中间裂开30余厘米的缝隙,6米多长,护栏全部损坏,河道较宽,桥太危险,已不能通行。村里群众河道两边都有耕地,只能绕行张习桥大桥过河,要多走10余里地,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第三篇: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绵阳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本次调查主要以绵阳市周边乡镇为研究对象,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征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农田水利 调研 建议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暴露出广大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的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绵阳市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采用“以用水户协会为载体,一事一议”的模式,是探索末级渠系建设管理方式,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比较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民用水户协会890个,由协会管理的灌区面积达65万亩,占全市灌溉面积的20%。绵阳市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作为村民开展“一事一议”的载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工投劳,有力地促进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但同时,在不断地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此次调查研究选取绵阳市周边乡镇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

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二、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特别是绵阳涪江以东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控制性工程缺乏,已成水利工程运行多年、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水库、塘堰淤积量已达库容的30%左右,干支渠、斗渠、农毛渠分别有40%、70%、90%未衬砌防渗,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全市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2、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4、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9—2010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对绵阳市9个县市区136个已建成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的出厂水和末梢水卫生质量进行监测检验分析。结果两年监测检验水样1088件,总合格率40.81%。2009年为38.78%;2010年为42.83%。枯水期与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48.71%和32.90%;调查的136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饮用水完全处理的占总数的29.41%,合格率49.06%;仅消毒处理的占50%,合格率41.54%;仅沉淀过滤处理的占13.97%,合格率32.24%;未经任何处理直接供水的占6.62%,合格率16.67%。在不合格项目中,以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超标为主。数据显示绵阳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低,微生物污染是主要原因。工程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消毒处理不到位现象普遍,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和定期水质消毒工作不够到位。

5、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三、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购买水利设备以及 3

钢材、水泥等水利建设所需,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二是要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政府应认识好自己主导地位,抓紧制定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是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政府应加强水利资金和水利物质筹备,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方案。同时,农民也应做好水利物质和设备准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四是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加大对饮水安全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扩大饮水安全流动范围,促进更多农民饮水安全和受益。

2、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注入水利投资资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拟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幅度,限制大量开发和浪费水资源项目的投资,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四是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政府应做好水文气象预报,加强水文气象监测,加大水利科技支撑和水利知识宣传。

3、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

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4、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探测水资源储量,对于一些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工厂,应控制其用水总量,发展水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易污染,往往造成资源短缺,因此应提 4

高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督促用水量较大的企业、工厂限期整改和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塘、河、湖的纳污、净污能力,制定排污限制制度,确定净化排污指标,确保水功能区水源的循环更新能力,稳定水资源环境。

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制定考核制度,对管理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设立相关惩处机制,严抓水资源管理。

5、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抓紧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水利工程服务于民。

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利管理一体化。

四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合理调整水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毛泽东同志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四篇:凤山乡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凤山乡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县委政策研究室:

根据县委政策研究室《关于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景政研发〔2011〕7)文件要求,为全面了解掌握我乡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我乡组织有关人员对全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我乡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乡情

凤山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东与正兴镇接壤,南与威远镇为界,西与景谷乡毗邻,北接镇沅县。凤山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河谷为一体的山区乡,全乡总面积520.6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有164个自然村,194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151.7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6.38万亩,旱地面86.5万亩。2010年末,全乡总户数5158户,总人口2169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511.6元。

(二)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凤山乡目前仅有小二型水库两座,库容105万m3;小坝塘11座,只有两座能运行使用;堤灌站一座,小水池40个;饮水沟渠288条,90%的沟渠未做防渗处理;饮水渡槽4道;防洪堤5段。全-1-

乡水利工程设施少,水利基础薄弱。

二、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近几年来,通过国家的扶持和群众投工、投劳,我乡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改善,在旱涝灾害时期,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一)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2004年,完成了两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可灌溉农田面积900亩,其中:文竹水库可灌溉700亩,受益农户354户,大田水库可灌溉200亩,受益农户130户。五年共完成沟渠防渗处理10条,沟渠累计长9119米,可灌溉农田2229亩,有496户农户受益。在历年抗旱灌溉中,共放水375万m3,复灌面积8500亩次,增产粮食50400公斤,灌溉比不灌溉的亩增产100公斤,每公斤粮食按

1.2元/斤计算,效益价值量达6.05万元,发挥了巨大的抗灾作用,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修建塘坝发挥了重点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历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投资80.42万元,组织实施芒详箐小塘坝建设,该项目涉及2个村12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298户1057人,可灌溉农田面积840.9亩。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三)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饮水卫生条件

全乡人畜饮水项目经过全乡干部和缺水区群众的努力,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办法,共投入资金873.4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153件,解决了5961人8681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吃水工程的兴建,解放了生产力,稳定了社会秩序,改善了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快了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两大文明建设。

(四)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与意义。

一是提高抗灾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提高调控、改善农田水份状况、地区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改善农业“靠天收”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二是扩大国家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农田水利建设,量大面广,除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时需要配备各类小型施工机械,能有效地拉动国家内需。

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就近吸纳农民就业,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农民工在家门口挣钱的同时,可以享受到家庭天伦之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群众,走多元化的产权及管理模式可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三、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地方无能力配套资金。

二是工程建设与工程所有权和经营权脱节,严重影响水利事业发展和工程效益发挥。

三是基层管理服务体系薄弱,工程技术人员缺乏。

五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面积衰减。

六是还有许多沟渠、沟坝有待于改造。

七是投资不到位,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入宣传发动,真正树立水利是农业命脉的思想

坚持把“兴水利、除水害、保安全、增效益”作为各级政府的长期施政方针,认识到水已成为制约我乡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和“抗洪精神”,真正确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

(二)认真搞好规划

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分区推进、综合治理”和“总体有规划、有目标、区域有重点”的要求,本着“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宜渠则渠、宜坝则坝。

(三)下决心多渠道、全方位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入

各级政府要下决心建立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做各级水利建设资金的稳定来源,要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分级负责、分级建设”和“群众、地方投资投劳为主体,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一是政府财政“挤”;二是发动群众“筹”;三是水利改制“拢”;四是协调银行“贷”;五是争取上级“投”;六是号召单位“捐”;七是个体民营“办”。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建设资金。

(四)完成水利设施管理体制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紧对全乡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水利设施中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管理不善等问题,进行普查,摸清底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原有小型水利工程要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办法,加强工程的管理;对新建水利工程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利体制改革,把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向市场,改制工作要一步到位。

(五)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

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发挥主导作用,把水利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体系,加大该项工作的行政推动力,齐抓共管,掀起水利建设热潮。

凤山乡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5日

第五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

新邵县农田水利建设

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它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好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新邵县水利局在县政协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研,形成新邵县农田水利建设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类型、特点和完好情况 新邵县境内有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5处。建国以来,全县各乡镇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了整修山塘河坝,五十年代中后期新建了大批小水库、小山塘,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大搞水轮泵站建设和河坝改造工程,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典型—石马江流域梯级开发水轮泵站工程,七十年代中后期至八十年代,全县按照六大灌溉体系规划兴建了四处中型水库和一批骨干电灌站,九十年代至今,以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续建配套现有水利设施为主,实行综合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水利建设用工23173万个,完成土石方18534万m3,总投资36007.98万元,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稳产高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农田水利投资,完成了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建设;充分运用“两工”,组织发动群众完成渠道清淤整治;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小电站、机井、塘坝等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大大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加速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已形成以防为主,山平塘、排水渠(沟)相配套的防洪安全体系和以蓄为主,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保证体系。现全县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61座,已建成山塘29936口,河坝458座,灌溉机埠151处1860kw,灌排渠道3281条1789.9km,渠道完好率为43.8%。其中小型独立灌区渠道336条总长1038.1km,工程完好率41.8%;中型灌区末级渠2660条总长644.4km,工程完好率45.3%;大型灌区渠道285条总长107.4km,工程完好率53.1%。全县水利设施蓄、引、提能力达到2.25亿m3,有效灌溉面积18.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8%。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

1、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新邵共有大中型灌区6处,分别是大型灌区六都寨灌区新邵片,中型灌区尧虞塘水库灌区、下源水库灌区、枫树坑水库灌区、颜岭水库灌区、石马江流域灌区。六都寨灌区新邵片灌溉用水由邵阳市水利局调度,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由六都寨新邵灌区管理所负责管理,目前运行正常;其它中型灌区均设有水库管理所,具体负责所属灌区的用水调度和渠道管理,直属新邵县水利局。其中枫树坑、尧虞塘、颜岭三座水库的大坝已完成了除险加固,目前运行状态正常。下源水库大坝已完成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工程将于近期准备实施。石马江流域灌区由于工程运行久远,目前工

程多处水轮泵站已不能正常取水,引水坝损毁十分严重。

2、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管理维护情况。全县除大中型灌区外还有小型水库82座(其中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61座),正常库容5468万m3,设计灌溉面积13.35万亩。小型水库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小Ⅰ型水库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小Ⅱ型水库由乡镇水利管理站或村直接管理。通过水库长期运行,小型水库均出现过病险情况。近几年来共完成了21处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蓄水能力和灌溉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水库的运行状况逐步实现了正常运行。但是目前还有61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隐患。

3、分散片工程管理维护情况。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目前我县大多数工程管理体制仍然沿用沿用管理所的专业化队伍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即灌区管理所负责干渠和支干渠的管理和维护,灌区各乡镇、村组负责各自范围支渠、斗渠、农渠等灌区末级渠系和大中型灌区外独立的小型水库灌区,两种管理模式并存,一部分小型灌区也参照大中型灌区工程的管理,采用管理所专业化队伍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另一部分小型灌区和部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并在民政部门进行了注册,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管护和放水、调水。

三、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情况

1、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县粮食作播耕种面积达85万亩,但由于干旱灾害天气频发,基本每年的 七、八月份都会有一次干旱灾害天气过程,对农业发展构成了极大地威胁。而以前修建的不少水利工程,由于洪水毁坏、工程老化、渠道淤积、水源变化等原因,现常年蓄、引、提能力仅有设计能力的70%。实际灌溉能力更低,很难满足实际耕作面积的用水需要。若能对农村各类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抢修、配套完善,对病险水库进行整治,对塘、渠、堰、库进行清淤,使现有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将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壮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2、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干旱缺水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大的威胁,洪涝灾害每年都给我县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我县能否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

3、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从传统的大田粮棉作物种植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生产在供水量、水质、灌排保证率等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的标准和功能还很不适应。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及其构成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水利建设用工23173万个,完成土石方18534万m3,总投资36007.9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681.4万元,地方2109.58万元,群众自筹17217万元。新建了枫树坑水库,扩建了尧虞塘、颜岭两座中型水库,启动了六都寨水库北分干新邵灌区工程和

县城防洪建设,动工整治了20余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了10.069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难题,基本完成了干旱死角村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新建电灌站735处,装机14370千瓦,三厢混凝土防渗渠道746条,长1264公里,新修田间渠道475公里,混凝土面板防渗山塘2369口,清淤防渗山塘3673口,整修河坝106座,整治河道8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亩,总投资1000万元,长为980米的主城区(人民二桥到赛双清公园)防洪堤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水电装机22处、41台、10065千瓦。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充分挖掘了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开创了水利建设的新局面。为新邵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做法及成效

近几年由于国家、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时发现了现行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逐步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我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分别对24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6座大、中型水库灌溉渠道每年进行清淤、止漏和扫障;改造和扩建了一批山塘;2007年—2010年在太芝庙、潭府等乡镇实施国土整理项目,在坪上、寸石等乡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新田铺等乡镇实施小农水专项资金整治,项目总共实施面积达5.8万亩。通过这些项目,我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建设项目以渠道节水改造,新建、改造山塘、小型灌排泵站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

重点,使部分因原有工程老化失修衰减的灌溉面积得到恢复,同时,新增一部分灌溉面积,不但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使种植经济作物有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工程的建设极大改善了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灌溉用水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2、推动了工程产权改革,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通过项目区集约建设,一方面,使已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能力得到加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多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应运而生,承包、专业管护等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机制正逐渐形成,从而保障了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

3、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生态效益得以初步体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提高了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既减少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将节省的水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和发展沿渠庭院经济,美化了环境,项目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得以初步体现。

4、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管理效益得以迅速提升。项目的实施,不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客观上架起了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不但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避免了农忙时节的争水纠纷,而且通过工程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建后工程的自管维护,使农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我县结合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探索、总结了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事一议”的“八步工作法”,核心是两点:一是

群众全过程参与议事程序,二是实行“群众管钱,干部管事”,较好的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较快的提升了管理效益。

六、农田水利建设专业队伍状况

新邵县水利局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2008年组织了全县水利系统(水利局机关、下属二级机构、各乡镇水利站)46人赴长沙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2010年局机关选送4位年轻技术人员到长沙理工大学进行三年的脱产学习与深造。目前,全县水利系统(包括下属二级机构和各乡镇水利站)专业技术人才共计97人,其中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74人,但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副高职称7人中有5人都在50岁以上,中级职称中也有7人在50岁以上,这对于我县水利后续长远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七、各级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各级领导部门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都相当重视,2011年中央1号文件更是聚焦水利,其中就明确指出了要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湖南省委1号文件也提出了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新邵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为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新邵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邵县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与管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劲松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放,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培中,县

人民政府副县长肖松海、贾珍文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罗松林、县财政局刘建民、县水利局周正军、县农开办钟威山、县国土局李凡中、县发改局张刚、县农业局唐超、县林业局孙三喜、陈家坊镇傅翔、坪上镇蒋命贤、新田铺镇隆郑为成员。以确保项目顺利展开。同时,今年4月1日,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培中同志亲赴长沙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基本确保我县顺利进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八、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环境情况

新邵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春夏之交多雨潮湿,夏秋之交炎热干旱,冬季之时冰冻寒冷,年平均气温17.1℃,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多年平均降雨量1375.5mm,最少的是2007年950mm;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4—7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暴雨出现次数较多,易形成洪灾。年最大风速13m/s,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县域内土地肥沃,生物资源种类多,矿产资源丰富,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大。

九、农田水利建设争资立项及开工建设情况

1、争资立项情况。一直以来,新邵县水利局都把争资立项作为全局的重点工作,积极加强与省、市各有关领导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多次邀请有关领导来我县视察和指导。目前,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型灌区配套、石马江、西洋江流域综合治理;麦园、高坝、梧桐、高家坳、粟米冲等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多项山塘清淤和面上工程等项目的规划、设计、评审工作正有序

展开。同时,我县尚有5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已进入国家新编规划。2011年,我县山塘清淤及沟渠建设工程已到位资金860万元,石马江和西洋江流域综合治理已得到湖南省水利厅的批复,预计7月份可到位资金2000万元。

2、在建工程情况。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在建工程现有坛木、鸭家冲、大坝、骡马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石马江流域(红星至立新段)综合治理以及一些小型的山塘清淤、沟渠项目和面上工程。其中坛木和鸭家冲2座水库可于近期完成水下工程项目,整体工程在汛期结束后一个月可全面完工。大坝和骡马2座水库在年底前可全部完成。石马江流域(红星至立新段)治理工程将于四月底结束。

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部分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病险水库依然存在、灌区工程设施不配套、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等。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必须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领导部门争取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争取用五到十年的时间,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局面,切实发挥水利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好的造福于全县人民。

下载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延安市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调研

    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大庆市水务局杨秀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水利建设投资体制也紧跟改革步伐,实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

    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市农田水利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财政部综合司、农业司、水利部财务司《关于请协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等相关情况专题调研的函》和*财办发[2011]*号要求,我......

    关于我县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2011.9)

    关于我县水利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委政研室 县水利局 今年中央1号文件锁定“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一主题,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泗水是山区农业大县,加强水......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加强榆林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榆林水利建设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 日期:2012-2-1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突出,只讲加强水利建设的问题。中省市各级分别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