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

时间:2019-05-15 13:5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

第一篇: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

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

唐秦局陈宗珍

1唐山市水源地基本情况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以滦河为界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以蓟运河为界与天津市毗邻,南临渤海,北靠燕山隔长城与承德地区接壤。由于唐山市区特殊的构造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市区地下水具有供水价值的含水层位,即浅层第四系冲洪积孔隙含水组及深层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体,水质良好。

唐山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具有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的特点,降水多出现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82%。

唐山市饮用水源地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两部分组成。地表水源地主要是邱庄水库、陡河水库。陡河水库是唐山市区最重要的地表水供水水源地,其控制流域面积530 km2,总库容5.15亿m3,兴利库容0.684亿m3。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给城市生活、工农业生产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也是引滦入唐输水工程的终端水库。供水系统通过引滦入还渠引水到邱庄水库,经调节后,由引还入陡渠输水到陡河水库,通过管道送至北郊地面净水厂供唐山市区,供水能力为20万t/d。

地下水源地主要来自来水水厂、企业自备井等地下水源。2饮用水源地现状

(1)饮用水源地现状水质调查评价

饮用水源地现状水质安全状况评价,邱庄水库、陡河水库评价为Ⅱ类水质,水库营养程度评价为富营养。地下水源地自来水水厂水质状况为Ⅱ类、Ⅲ类。但是,饮用水源地水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 “唐山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报告”,通过对饮用水源地进行工程供水能力和水源地供水保证程度(超采程度如何)两方面进行水量安全评价,结果是唐山市区自来水水厂为不安全的水源地,水量安全评价综合指数为5级。

(2)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调查资料分析,污染来源主要是上游的水土流失和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水库周边企业排放的废污水。陡河水库水源地以上有7个排污口,排入水源地水体的废污水量为366.23万t/a,CODcr排入量为172.49t/a,氨氮排入量为3.61 t/a。面污染氨氮汇入量为5.68 t/a,总磷汇入量为1.32 t/a。水土流失面积为364.34 km2,水土锓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风力侵蚀较活跃。

3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为进一步保护水源地饮用水供水安全,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唐山市已制定了陡河水库水源地和唐山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保护的地方法规,为防患于未然,以防意外污染事故发生。

3.1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

(1)加强污染源治理

一是对陡河水库、邱庄水库水源地封闭管理。彻底清除网箱养鱼,禁止围库养殖;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二是集中治理各种污染源。取消水库旅游业,全面禁止库区水面观光旅游。对周边宾馆、饭店进行清理整顿。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对水库周边及上游的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治理整顿。三是严格贯彻落实已修订实施的《唐山市陡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禁止库区新建污染型企业、增设排污口。如有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相关水行政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的同意,并按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对入河排污口、取水口进行论证。四是加强排污口的监督和管理,全面清查有污染的企业,对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提高工业污水处理率、达标率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率,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加强水土流失及面污染治理

一是实施建立工程、生物、耕作相结合的防治体系,并在水库周边建设环库防护林带。在流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含养水土资源。减少对水库的淤积,有效保护水源地。二是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在一级保护区设置铁丝网护栏,控制其它活动带来的污染,及时清理库区漂浮物,并在主要入库道口设置水源保护警示标志。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林果业,适当控制养植业和畜牧业。三是认真执行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城市建设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时,“三同时”制度得到落实;充分利用城市雨洪资源,通过地面增渗、绿地增渗,雨水积蓄回用,地下水回灌工程,增加可用水资源,增加地下水补给,减少雨后洪水流量,整治穿城河道,实现人水和谐,逐步改善河道水质,改善人居环境。四是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以保护水源地水质为目的,积极引导库区周边及上游地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

(3)加强水质监测工作,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一是加强对库区及入库河流水质的监测,发现污染隐患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保证入库河流和库区的水质达标。二是实施自动监测与动态监测,实施水污染预警预报,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状况。三是加强饮用水源的净化处理。市区供水部门应采取得力措施,对引入水

进行净化,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四是做好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的规划工作,对供水水源实时监测,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

3.2地下水饮用水源的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唐山市已开始对深层水的开采采取控制措施,安排分期、分批关闭市区自备井,根据具体情况还将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内不允许再凿新井,限采区内按照规定严格控制打井;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控制井距、密度等。

(2)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倾倒、堆存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其他有害废弃物;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禁止建设油库;禁止建设墓地;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进一步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减少渗井排污,加强企业污染源监控能力,并进行网络联网监控。

(3)划定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水质。对一些地下水水质背景值高,不适宜做饮用水的地区,应考虑采用其他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

3.3其他保护措施

(1)健全执行水源地保护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水源地。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其他相关法规,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自觉地

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环境。加强对水源地宏观控制和管理,统一监督,统一管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按照“谁投入、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共同受益。采取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治理开发形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投资机制。在资金使用中,对国家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实行“三专一封闭”制度,加强资金监管,严格资金投向。要把国家、地方投入与社会投入挂钩,保证投入效果。对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审计部门监督检查和审核经费使用情况。

(3)群众是主体,社会参与是补充。在“组织发动、利益驱动、政策推动和典型带动”的基础上,开展宣传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真正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广大群众投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自觉性。

(4)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通报,水源地水质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查原因,及时解决,以确保水质的安全,保护好饮用水源地。

第二篇:扎西水库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

扎西水库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

黄天新

威信县水务局

摘要:扎西水库饮用水源地为威信县扎西县城主要供水水源,为了保障县城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安全,让县城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本文通过收集和考证大量基础资料数据,并多次到现场进行踏勘,走访相关单位和周围群众,准确识别该饮用水源地现在存在的几个主要环境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以求为日后该水源地的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水库水源地环境保护扎西水库饮用水源地概况

威信县扎西水库位于威信县扎西镇东北部小坝办事处境内的玉锡沟下游,距县城驻地

1.5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城镇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水源地控制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汇水沟道长3.4公里,沟道比降40.68%0,水库总库容为141万立方米,有效取水库容70万立方米。由于水源地保护区未得到妥善管理,附近居民开荒种地,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水源地蓄水、净水能力下降,并呈现逐步恶化趋势。据近几年的观测表明,扎西水库来水量有逐年减少的迹象,已经多年未出现溢流的情况,而城市需水量却在逐年增加,水库水源地水量评价为不安全。再则,水库上游耕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居民将生活垃圾、污水任意排入库区,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源地水质监测评价为不安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水源地保护措施,对水库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削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恢复良好的生态,增强蓄水保土能力,才能保证扎西水库水源地的水量和水质安全。

1.2水量不安全

扎西水库目前主要解决小坝、桂花等五个办事处及县城各机关单位和居民生活用水,现状供水人口45092人、牲畜9689头,水库年供水量约80-108万立方米,近年供水量已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枯水期城市缺水突出,日缺水量达300立方米以上,城市水源水量不安全。

1.3水质不安全

扎西水库建成之初,水质较好,能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3838-2002)I类水质的要求。但随着水源保护区内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陡坡耕作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泥沙淤积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水质曾一度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在枯水季只能达到Ⅲ类水质的标准,饮用水源水质不安全。该水源地为县水环境例行监测点,每季度均进行采样监测。通过近年监测资料表明,扎西水库总氮

6+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BOD5、CODmn、NH3-N、T-P、Cr等水质指标约有上升,透明

度明显下降,溶解氧含量降低,主要为面源污染所致。在面源污染的诸多成因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及养殖废弃物、生产生活污水、水土流失、未得到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杆、农用地膜等都是造成水体水质污染的重要因子。

1.3.1化肥、农药

化肥营养元素的流失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最重要的部分,氮肥平均利用率约为35%,剩余的部分除少量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大部分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含量增高,水体富营养化。上游农户过量使用农药中的有害有毒成份通过水土渗透溶入下游水库,检测污染物COD、NH3-N浓度上升,水源地水体遭受污染。

1.3.2畜禽粪便

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NH3-N、T-P、T-N,由于上游畜禽粪便未经合理处置便还田还地,随灌溉和降水渗入水源地,致使水体受到污染。

1.3.3生活污水和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

扎西水库水源地现目前主要污染源来自于小坝村境内的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库流域内现居住有20户农户140人和小坝小学300名左右师生,有耕地560亩,其生产和生活排放污废水对水库水质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水库上游440人每年可产生生活垃圾160.6余吨,产生生活废水1.12万余吨,由于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设施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生

6+产生活垃圾堆放散乱,经过雨水冲刷,使得大量渗滤液排入水体,致使水体中Cr、NH3-N、T-P浓度偏高,水质安全问题突出。

1.3.4水土流失

由于水源地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河入库。而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本身就是污染物,是有机物、金属、磷酸盐等污染物主要携带者,流失的土壤带来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富营养化,成为面源污染中的重要部分。

1.4水源地保护区规划情况

扎西水库水源地已编制完成了《威信县扎西水库水源地及大坝安全保护规划》、《威信县县城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划技术报告》,即将组织实施。按照《保护规划》要求,通过工程、生物、管理等多项整治措施,可从源头上确保水源地水量及水质安全。按照《水源地保护区划技术报告》要求,扎西水库一级保护区0.589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1.8794平方公里,已划定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由水利部门组织设定界碑和界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擅自改变保护标志和界桩,禁止在保护区内建厂建矿和从事对水源有污染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

1.5水源地保护区治理情况

扎西水库自建成投入使用之日起即建立扎西水库管理所,完善了扎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制度,并配置专人对水库进行管理,负责水源地保护相关工作。水库上游原有一座加气站和一座水泥砖厂,经整治已全部停止运营。为了保证水质安全,2000年已铺通从水库至县城供水二水厂400米输水管道。近年来,威信县县委、政府对水库周围的耕地实施了退耕还林治理,已退耕面积为1200亩。同时还在该区域内规划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规划的植物措施已实施了一部分,主要是在水库淹没区周围40米内种植防护林148亩。2011年,扎西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实施《小蒿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并组织实施即将进入验收阶段。经专项整治,扎西水库水源地水质开始逐年好转,2011年经检测已达到地表水质Ⅱ级及以上标准。

2扎西水库饮用水源地主要环境问题

2.1水源地环保工作滞后

扎西水库饮用水源地工程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8年才编制了《威信县扎西水库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水源地环保工作宣传不到位,城镇居民、附近村民以及大多数游人普遍不了解水源地环境保护政策,对扎西水库水源地的基本情况,如保护区范围、水源供水能力、水源水质情况等也都不了解。这种状况给扎西水库水源地的日常环境管理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在水源地保护区随意放牧、徒步、钓鱼、游泳、倾倒垃圾等,造成许多不安全因素。水库建成初期,沿库周边钓鱼者常年不断;沿库边倾倒建筑、生活垃圾者屡禁不止;曾有1辆微型车因行使不慎掉入库中,对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擅自在库内游泳已导致5人溺水死亡,不但造成不良的政治、社会影响,还污染了饮用水源的水体。为此,威信县委、政府加大了水库的综合整治力度,严惩违禁单位和个人目前,沿库周边钓鱼、乱倒垃圾和在库内游泳等恶历行为已得到彻底根治,水源地环保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

2.2水源地保护区防护隔离措施不完整

目前,扎西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中已确定了保护区边界,一级陆地保护区总长2000米,二级陆地保护区总长4500米,但未在边界上树立标志碑或界桩。为了保护扎西水库水源地

不受人为污染破坏,县水务局于2012年5月在一级陆地保护区沿水库顺流右岸公路边加装了安全防护栏1200米,加强了水库水源地的安全防护隔离管理,但由于资金不足,一级陆地安全防护隔离措施还差800米(其中右岸200米)未组织实施,保护区内隔离防护措施还不够完整有效,仍存在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

2.3安全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薄弱

扎西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乱倒废弃垃圾现象,说明民众对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很了解,同时也说明附近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存在一定问题。保护区基本安全保护设施建设滞后,在污染控制和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污染底泥清淤、水源地的隔离防护、水源地生态屏障等方面缺少必要投入,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滞后,安全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薄弱。自2010年安全防护整治力度加大,各类污染源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2.4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严重

扎西水库水源地位于山区,由于陡坡耕作,雨季在水力作用下造成水土流失,因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污染长期积蓄,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淤积水库的同时,也将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带入饮用水水源地,对水源的水体造成了污染,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据调查,扎西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现有居民住户440人,生活污水及牲畜粪便每天排放量为4.5吨,该区域内所有的排污口都没有进行处理,污染源直接进入水中导致水源污染。扎西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土地总面积为3900亩,水土流失面积2028亩,在水力作用下,水土流失量为6750吨/年。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水源地环保措施及建议

3.1实施水源地保护区定界、隔离工程

扎西水库大坝保护区,根据大坝主管部门汇同有关单位划定为东西面以大坝坝肩山脊为界,北面在大坝坝轴线上游500米,南面以马蹄井为界,但未进行确界立碑隔离工作,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加快实施扎西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界桩、界碑、警示碑等标识工程,进一步完善该水源地水域一级保护区的物理隔离工程,尽快落实资金完成剩余的800米隔离防护栏购置安装任务,同时做好二级防护区的隔离保护工作。

3.2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综合治理

扎西水库主要水源为支流玉锡沟小河,其余水量由周边水源林蓄水补给。对主要支流玉锡沟小河,应清理河床及附近的腐质物质,搞好岸边植物防护。为了保持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可修建生态滚水堰,形成一定的回水区域,增加水流停留时间,提高水体的含氧量。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滚水堰上游的湿地和滩地种植水生和陆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水生植物以水葫芦为主。另外,可在支流口前建设前置库或拦沙坝,一方面可以减缓水流、沉淀泥沙,同时去除颗粒态的营养物和污染物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前置库良性生态系统,降解和吸收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蓄浑放清,改善水质。通过对支流河岸的整治、基底修复、种植适宜的水生、陆生植物,构造绿化隔离带,维护河流良性生态系统。扎西水库周边植被以自然疏幼林、杂草为主,应加强封禁管育。为了减少农田径流等面源对水库水体污染,减少周边水土流失,对周边植被进行合理调整,规划隔离带,植树种草护坡,降低外界污染物的渗入。扎西水库已经蓄水十四年有余,大量泥沙淤积在库内,减少了有效库容,影响了水质水量,因此应对水库进行清淤,改善水质,增加水量。

3.2实施水库内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作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扎西水库,由于其库容不大,供水量小,若在水体末梢进行内生态修复措施对水库水质进行改善,操作较为困难。可在水库中合理放养鱼类,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数量,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及营养物质,削减和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但放养鱼类应该由专人管理,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改善水库水质。

3.3加强水源地环保宣传工作

加大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警示牌和宣传牌,让更多的城镇居民、附近村民以及过往游客都了解水源地保护区范围、水源供水能力、水源地水质等情况,发动群众做到群防群治。

3.4加强扎西水库水源地水资源保护监督与管理

对扎西水库水源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水源地污染源的监管,加强河、库水环境的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向扎西水库排污,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严厉查处对水源水质安全有影响的违法排污行为。结合专项行动,认真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在管理方面,应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管理制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等紧急情况时,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3.5定期发布扎西水库水源水质公告

建立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信息公开制度,由水质监测站对扎西水库水质进行监测,每年至少三次对水源地水质进行检测,并定期发布水质公报,向社会及时公布水质状况,让群众知晓水质标准和水源保护措施,并主动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时刻维护水源地的环境权益。

4结语

根据扎西水库水源地现状,必须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用水安全。为了更好地保护现有水源地水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保护区内居民实行异地搬迁,对现有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采取相应的固土防治措施,对区域内植被进行修复和保护,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水土流失,方能从根本上改善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问题。

作者简介:黄天新,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云南工学院,大学本科文化,高级工程师,威信县水务局总工办主任。邮编:657900,邮箱:ZTSWXXSWJ@126.COM,联系电话:***。

第三篇:饮用水源地管理制度

饮用水源地管理制度

一、目的

1、保护水源免遭污染,确保广大老百姓获得清洁、卫生、有益于健康的山泉水或矿泉水;

2、保护水源有利于群众生活用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证人畜健康。

二、适用范围

1、本场现有水源及其防护带以内的区域;

2、划归本场管理的可开发利用的水源区域。

三、制度细则

1、水源的卫生防护

在水源地设立水源防护区,在防护区内严禁倾倒垃圾和其它可能污染水源的物质。

2、水源设施的建设

在泉(井)外围15M的范围内,必须设置隔离墙,该范围内应由厚度20厘米以上的水泥封面,有一定坡度向外排水,取水点有取水屋,并有专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不得放置与取水设备无关的其他物品;消除一切可能导致水源污染的因素。

3、在矿泉水水源、水井外围不小于十米范围内,严禁排污工业、生活废水,严禁修建渗水厕所,堆放垃圾,使用农药、化肥。

4、水质监测

(1)定期(每周一次)进行生产井观察孔的水量、水温及水位的动态监测,并汇总后绘图表示。

(2)源水水质的常规监测主要由化验员负责,每月检测一次。

(3)源水的界限指标、限量指标、污染物指标及微生物指标中所规定的项目,应定期送管局监督机构检测,原则上每年送检2次(丰、枯水期各一次),特殊情况,要增加送检次数。

5、定期对水源地的周边环境进行巡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6、水源重地,无关人员严禁入内,外来人员不径领导批准不准入内。

7、管理人员要保持自身整洁卫生,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保持水厂内外的卫生,水厂道路平坦。

8、保证水厂室内无蚊、无蝇、无鼠,室外无污染物品和污染源。

第四篇: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

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

1、保护水源免遭污染,确保广大老百姓获得清洁、卫生、有益于健康的饮用水。

2、保护水源有利于群众生活用水,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证人畜健康。

二、适用范围

1、本镇现有水源及其防护带以内的区域。

2、划归本镇管理的可开发利用的水源区域。

三、制度细则

1、水源的卫生防护

在水源地设立水源保护区,在防护区内严禁倾倒垃圾和其它可能污染水源的物质。

2、在水源地外围不小于二十米范围内,严禁排污工业、生活废水、严禁修建渗水厕所、堆放垃圾,使用农药、化肥。

3、水质监测

定期对水源地的周边环境进行巡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第五篇: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

第一章 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

第一条 基本情况

2007年,我国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镇共有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4002个,供水服务人口4.91亿,占全国城镇人口的83%。南方地区以地表水水源地(含河流型与湖库型)为主,北方地区以地下水水源地为主。从取水量来看,湖库型水源地取水量最大,地下水型水源地取水量相对较小。

第二条 水质特征

河流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氨氮、溶解氧、铁、锰、CODMn、石油类等。湖库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总磷、总氮、CODMn、BOD5等。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污染特征:按受污染物影响的水源地数量统计,地下水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次是氟化物、铁、锰、氨氮、硫酸盐等。

第三条 管理状况 1.保护区划分

全国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大部分水源已完成保护区方案,但仍有部分水源的划分方案未获省级政府批复。

2.监测能力

(1)站点设置。据2007年统计,仍有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未设置监测站点,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仅设置1个监测点。因水源地分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一个监测点难以全面反映水源地的水质状况。

(2)监测频次。据2007年统计,水源地监测点位和频次不能满足水质监督需求,常规监测点数量有限且自动检测点位甚少。监测频次也需进一步加强。(3)常规指标监测能力。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均具备常规指标监测能力,县级城市及乡镇,多数不具备常规指标监测能力。

(4)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省级监测中心站中,绝大部分监测站不具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全指标(109项)的监测能力。县级市不具备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目前,绝大部分可能对水源地构成影响的有毒有机物质尚未纳入监测和管理范围。

3.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现有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各地也颁布实施了多个饮用水水源环保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水质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源地面临的环境压力显著增大,饮用水水源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部分水源因水质下降,不得不更换取水口位置(向上游迁移),甚至关闭水源地。

第五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级保护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流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沿岸建筑物、居民点、工业及生活排污口、趸船码头、采沙场等。湖库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农村居民点、规模化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旅游度假村、宾馆等。生活、农业和养殖污染是影响湖库型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建筑物、居民区、生活污染及垃圾堆放场等。

2.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流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及污水处理厂排放等;湖库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和养殖面源(包括分散式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污染;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城镇生活及畜禽养殖等地表污染,通过补给导致地下水污染。

3.上游来水超标问题

部分水源地不同程度受到上游来水水质超标的影响。东部北方片区、东部南方片区和中部片区上游来水水质超标现象突出,西北片区和西南片区上游来水水质相对较好。上游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地表水水源地上游来水超标的主要原因;地下水补给区所在的地表水污染是影响地下水水源水质的主要因素。河流型水源地上游来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总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通航河流由于受航运和码头影响,主要超标污染物还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及石油类。湖库型水源地来水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总磷和藻类。地下水型水源地来水主要超标污染物除自然本底因素外,受氨氮和重金属污染影响较重。

第六条 主要污染物来源

影响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业点源、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其他污染和上游超标来水等。影响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业点源、生活污染、农业面源、地表径流、水上交通等综合污染。除地质因素和原生污染外,影响地下水型水源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包括河流补给、工业点源、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农村面源和垃圾堆放渗滤液下渗等。

第七条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执行力不强

大部分省市已制定并实施了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规性文件,但这些文件大多直接引用国家相关法律条文,针对实际情况规定的不够完善;同时,水源地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水源保护政策法规难以落实。

2.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不规范

截止2007年底,全国仍有部分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部分水源保护区划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差;部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仍未经审批,缺乏执法依据;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源保护区用地结构及取水量等条件变化的影响,部分水源保护区已经不能满足水质保护的要求,需重新核定和调整。此外,部分水源地没有严格依法设置标识标志,保护区内仍存在居民、排污口及畜禽养殖项目,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3.环境监管能力基础薄弱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能力在监测站点覆盖率、监测项目数量、监测方式、监测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基础薄弱,常规监测手段难以满足全面、科学、客观评价水源地水质状况及环境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突发事故时应急监测的需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八条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满足城市饮用水安全需求,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第九条 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防止污染饮用水水源。

2、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统筹考虑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染治理、建设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并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相关规划协调。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改善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为重点,重点解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及整治、二级保护区整治、准保护区污染控制、监测体系完善及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

4、创新机制,加强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协调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机制。

5、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明确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

第十条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2.《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13.《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 14.《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5.《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

16.《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第十一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所辖的283个地级市、368个县级市组成的655个城市和1635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城镇的4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含规划和备用的水源地)。

第十二条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总体规划期为2008~2020年,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其中近期为规划重点。

第一阶段(近期):2008~2015年; 第二阶段(远期):2016~2020年。第十三条 规划总目标

到2020年,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状况。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状况得到全面控制,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水源应急监测及应急供水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技术及方法体系;满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水源水质安全的需求。

第十四条 规划指标

根据规划总体要求,将规划目标按水质状况、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一级保护区整治、水源地监管能力分为四类。共有5项指标,分别为水质达标的水源地比例、水源保护区审批完成率、一级保护区违章建筑清拆率、常规指标监测覆盖率、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比例,其中有毒有机物监测能力比例仅针对环保重点城市。

第十五条 规划重点任务 1.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

在部分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设施。隔离防护类型主要包括采用围栏或围网进行保护的物理隔离和选择适宜树木种类建设防护林的生物隔离两种形式。包括隔离防护围栏、围网、生态防护林和水源地标志建设,取水口污染防护等工程。

2.一级保护区整治

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直接影响水质的污染源,采用清拆、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物清拆、排污口关闭、人口搬迁、规模化养殖场及垃圾堆放场搬迁等。

3.二级保护区污染源整治

主要针对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采用排污口关闭、迁出和企业搬迁等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二级保护区内点源整治(排污口关闭、迁出)及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等。

4.二级保护区非点源整治

主要针对保护区内的农业、生活、畜禽(水产)养殖及水上运输等非点源污染,采用控制用量、废物资源化、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取缔养殖和水上运输等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二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包括保护区内的生态农业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农田径流控制、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流动线源整治等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5.水源生态修复与建设

包括为降低非点源对湖库型水源地的影响,减少湖库型水源地周围水土流失,在湖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及利用湖库周边自然滩地和湿地,选择合适的生物物种进行养殖或种植,为水生和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湖库周边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在湖库内布设生态浮床、放置生物净化装置、除藻曝气装置等,促进水体生态健康、水质改善的湖库水域生态建设等工程措施。6.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能力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水源地监测体系,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和监督管理水平。包括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和水源地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等。

7.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系统能力建设

通过建成覆盖全国的饮用水水源信息管理系统,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及安全监控分中心建设四部分。

8.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通过提高饮用水水源地预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实施、应急处置设施建设等。

第三章 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

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围,建设隔离防护工程,包括隔离防护围栏、围网、生态防护林和水源地标志建设以及取水口污染防护工程等。隔离防护工程包括物理隔离和生物隔离,物理隔离是用围栏或围网进行保护,生物隔离是选择适宜的树木种类建设防护林。取水口污染防护工程主要是采用傍河取水、增加渗滤层等技术手段,改善取水口水质。

第十七条 一级保护区整治工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十八条 二级保护区点源整治工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七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和第五十九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有关规定,近期整治重点是:对于二级保护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根据其对水源水质的影响程度和规划的水质目标要求,制定相应工程措施,分期落实建设项目拆除或关闭方案。

第十九条 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

保护区非点源防治工程主要针对面源、内源和流动线源,主要包括城镇与农田径流(排污沟)污染控制、水体内源控制、流动线源治理、农村生态建设等工程。

保护区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是指通过坑、塘、池等工程措施,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流失,以及通过生物系统拦截净化面源污染;内源污染治理以规范网箱养鱼和底泥治理为重点,对于水质及底泥污染严重的水源地,进行综合治理;流动线源治理是针对包括航运、旅游及水上娱乐等流动污染线源,提出禁止、限制和设备改造等治理措施。

第二十条 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为改善水源地水生态环境,在入河(湖、库)支流、河(湖、库)周边及水体内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周边生态修复、水域内生态修复、河(湖、库)内生物净化等。湖库周边生态修复工程是指为降低非点源对湖库型水源地的影响,减少湖库型水源地周围的水土流失,在湖库周边建设生态屏障、涵养水源;同时,利用湖库周边自然滩涂和湿地,养殖或种植合适的生物物种,为水生和两栖生物提供栖息地。湖库内生态修复工程是指对于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湖库型水源地,通过在水体内布设生态浮床等措施进行修复,促进水体的生态健康,改善水体水质。湖库内生物净化工程是指采用放置生物净化装置、除藻曝气装置等措施,进行生物修复,改善水体水质状况。

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重要湖库型水源地,开展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同时,为保障生态修复的效果,提高工程效率,规划选择部分重要湖库型水源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的试点示范。试点工程纳入水利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

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本底和补给水水质超标。对因自然本底超标造成水质为Ⅴ类、劣Ⅴ类的水源地,建议采用更换水源地、增加取水井深度或增加水厂水处理工艺等措施加以解决。

第四章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编辑

第二十一条 监测能力建设

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能力建设目标为:满足各级政府对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需求,加强重点水源地监测能力,增加监测分析设备和实验室数量,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

按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的相关技术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有毒有机物质的监测分析能力,采用人工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水质数据,利用信息传输网络、数据库、系统管理等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应对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故所必需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规划新增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点位,新增实验室设备,其中包含有毒有机物监测系统、新增固定实验室、移动实验室等。为避免重复建设,本规划涉及的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实施。

第二十二条 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目标为:建成覆盖全国的饮用水水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各级环保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国家、省、地市、区县四级环保部门的饮用水水源地信息采集、管理和共享,为水源日常管理、应急决策和供水企业生产及饮用水卫生监管提供信息支持。建设统一的国家和省级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管理平台,对规划范围内的水源地进行统一管理,依托环境保护电子政务专网(在建),建设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提高水质信息处理和传输水平。

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包括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及安全监控分中心建设四部分。

管理信息能力建设要遵循“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一是要充分考虑水源地常规和应急监测的基本要求,重点针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的薄弱环节,逐步完善。二是要考虑水源地水环境监测的不同环节,监测站点位置的布设、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的确定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三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环境监测资源,通过优化整合,完善存量资源的监测能力,实现水源地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四是要与已有相关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相衔接,杜绝遗漏和重复建设。五是要加强对重点污染区和重点石油化工分布区的监测力度,为水源地水质安全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规划在国家层面统一开发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管理系统1套,在重要水源地建设信息采集3G传输系统和饮用水水源地数据库系统,在地级城市建设基于GIS的水源地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在国家和省级建设水源地监控(监管)分中心。

第二十三条 应急能力建设

针对目前应急能力建设薄弱的现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规划并实施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提高饮用水水源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制、演练和实施、事故易发地段的防护工程等。规划完成地级市以上城市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并实施演练,提高城市水源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反应能力,在存在交通隐患的水源地建设防护及应急处置设施等。

第五章 投资及近期实施意见编辑

第二十四条 投资来源构成

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主要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工程建设费用以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主。工程建设既要考虑水源地环境管理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随经济发展逐步完成。

第二十五条近期实施意见

近期,优先开展与水源地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和应急能力相关的工程建设;加快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进程,开展部分生态修复和湖库型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保护、治理和修复水源水环境。规划中涉及的有关建设项目应按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报批,具体建设内容和所需资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研究确定。

按照近期规划目标的要求,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解决水质不达标及重污染水源地的环境问题。具体措施是加快水源地保护、污染源治理,积极开展湖库型水源地生态修复和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提高水源地应急反应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物理隔离、标志设施;清拆一级保护区建筑;关闭水源地排污口,治理污染源,搬迁人口;实施农田径流污染控制项目,内源及流动线源治理项目,实施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完成五成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工程量。

第六章 保障措施编辑

第二十六条 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进一步强化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国家监察,地方负责”的责任制度。规划的主要实施者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政府应根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本辖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及实施计划,将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纳入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目标,建立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负责安排本辖区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切实抓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开发、环境保护及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等环节的工作,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和水质安全。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发展改革、财政、水利、住房和建设、环保、卫生、农业、国土、科技、法制和宣传教育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七条 强化监督检查、明确评估考核

建立检查和上报机制。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落实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加强对水源地水质达标状况、污染防治项目完成情况的检查及环境纠纷的处理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向上一级政府报告。

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各地方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测计划,协调地方各部门制定和完善监测方案和监测网络,对规划实施效果开展监测分析。地表水水源地应开展常规项目的水质自动监测,环保重点城市应具备水质全分析监测能力。同时加强水源地监测预警工作,充分利用环境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及时收集、分析各种环境信息,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合理评估提供支持。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对本规划执行情况开展评估,及时了解规划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提出项目增补建议,判断、调整和论证规划实施的后续方案。

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各部门、各地方应根据规划内容和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任务和检查要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规划相关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进行考核。

第二十八条 完善法规标准、加强执法管理

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地方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研究制定“饮用水安全保障条例”,使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统筹协调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关系,通过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另一方面,加快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饮用水水源地事故应急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信息发布和管理、污染责任追究与补偿等方面的规章。

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协调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合理确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加快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规范等。

严格执行水污染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严格产业准入;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禁止或控制保护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查处各类违法排污和破坏行为,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提高水源地执法和监督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重视科学研究、增强技术支撑

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及保护相关研究滞后于水源保护的需求,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进步对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强化科学、高效的管理。

围绕水源地规划与管理、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处理、水生态监测监控、事故预警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现实需求,结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及已有工作基础,针对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批科技项目研究,为水源地保护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生态)标准体系研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生态)安全评估方法研究、饮用水水源地综合管理技术及经济政策研究;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水源地特征污染物(如致癌有机物)危害及其迁移转化机理研究、特征污染物(如藻毒素、消毒副产物)净化处理技术研究;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标准化研究,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预警与应急关键等技术研究,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技术示范并逐步在全国推广。

第三十条 保障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督促、引导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市场及中央补助等多方面加大水源保护投入,保障饮用水水源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优先对保护区划分后、因保护水源而实施清拆关闭的项目给予投资政策倾斜。具体包括:

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应将政府环保投资(包括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保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保障地方环保投资的资金来源,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改革现有的环境收费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排污收费制度,保证财政资金有效使用,避免环保资金使用浪费和挪用;完善科学的水价形成制度、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探索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制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扶持水源环保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对生态农业建设、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环保项目和相关产业,积极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促进其发展。

第三十一条 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饮用水水源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公众对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的参与意识。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饮用水水源水环境状况,搭建公众参与和监督水源保护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使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增强水资源保护和忧患意识,减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的环境压力。

组织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科技咨询活动,让活动进入社区,使公众掌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科学知识;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转变为社会参与、共同监督、合力开展的全民行动。

下载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山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与保护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陕西省洛南县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

    陕西省洛南县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 1 调查目的 我县的饮用水源地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工程包括进水口工程、洛惠渠以及李村水库,成为我县唯一的饮用水源地,为......

    二次供水现状及饮用水质调查分析

    二次供水现状及饮用水质调查分析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腹地万州城区二次供水现状及饮用水质存在问题,为加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及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执法提供......

    饮用水源地测评标准说明

    测评标准材料说明 东海县饮用水水源地为淮沭干渠,为河流型水源地,淮沭干渠又名沭新渠,位于东海县东南部,目前取水量约620万吨/年。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东海县淮沭干渠等县城饮用......

    关于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思考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从6月上旬开始,我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结合省人大开展的全省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对我市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组织了各县(市)水源地保......

    关于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思考

    关于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思考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从6月上旬开始,我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结合省人大开展的全省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对我市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情......

    饮用水源地环保方案(精选五篇)

    xx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改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镇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有效防止饮用水源污染,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我县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的要求,结合我镇实......

    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扬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去年初,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了解《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七月初开始,在朱......

    门楼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及保护措施

    门楼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及保护措施 门楼水库是烟台市最主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随着饮水安全要求的提高,水库在供水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有效保护水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