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

时间:2019-05-15 13:3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

第一篇: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

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市气象局气象服务总结报送工作,根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于2010年7月1日印发的《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中对各省(区、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各区(县)气象局和气象台、气候中心、专业台、声像中心、信息中心、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等直属业务单位及局机关观测与预报处、应急与减灾处、局办公室等部门的气象服务总结报送工作。

第二条 总体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总结工作,把做好总结作为改进气象服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总结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加强分析气象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成功经验,特别要针对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决策气象服务、部门应急联动和气象服务效果等加强分析总结,不回避问题,不流于形式,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第三条 报送启动标准

针对北京市发生的暴雨(雪)、道路结冰、大风、沙尘、高温、低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霾、寒潮、霜冻等重大气象灾害以及气象灾害引发的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北京市气象局气象服务总结报送的启动标准为:

(一)北京市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各单位应在应急响应结束后向应急与减灾处报送气象服务总结。

(二)未启动应急响应,但发生在敏感时期(如全国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需要特别关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期间)、或影响对象为敏感群体(如中小学生等弱势群体、涉及群体性利益),各单位总结报送的启动由减灾处视情况确定,报送内容可根据减灾处要求酌情降低。

第四条 报送内容及分工

按照中国气象局要求,各省(区、市)气象局气象服务总结包括天气实况、灾情及影响、监测联防、应急响应、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服务效果、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九大方面的内容。

为保证气象服务总结内容完整无误,各单位应按如下分工要求报送服务总结:

(一)气象台

1.天气实况: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过程开始、结束时间;影响范围;影响强度(主要气象要素实况数据)等。

2.预报预警:主要包括国家级业务指导产品应用及作用发挥情况;灾害性天气落区、强度的中、短期过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情况。重点总结预报预警准确率、是否明确预报预警出灾害性天气过程出现的时段和影响区域。

3.灾情及影响:主要包括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结束时间,灾情造成的汛情、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其他社会影响,并负责区(县)气象灾情的汇总。

(二)气候中心

1.天气实况: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过程影响强度历史极值分析。

2.灾情及影响:主要包括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

(三)专业台

1.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及准确性、预警信息发布的提前量。

2.公众气象服务:主要包括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接收对象及对应人次,重点总结预警信息传播覆盖情况。

3.灾情及影响:主要包括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对交通、供暖、供电等城市运行相关行业的影响评估。

(四)声像中心

1.预报预警:电视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内容及准确性、预警信息发布的提前量。

2.公众气象服务:主要包括电视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接收对象及对应人次,重点总结电视预警信息传播覆盖情况。

(五)信息中心

1.应急响应期间高性能计算机和主干网等设备运行维护情况。

2.应急响应期间网络通信保障情况。

(六)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1.监测联防:移动观测情况。

2.应急响应:灾害现场应急气象服务情况。

(七)局办公室

1.公众气象服务: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科普宣传及舆论引导等工作情况。

2.社会影响及反馈情况

1)根据预警信息的人员转移安置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轻等情况。

2)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在决策服务材料上的批示情况、赴气象服务一线指导工作情况;地方政府根据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材料印发明传电报通知、召开紧急会议(会商)等情况;有关部门对气象服务的评价。

3)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气象服务的评价。

(八)观测与预报处

1.监测联防:主要包括加密观测、移动观测的整体组织情况;区域、市际和市内监测联防的整体组织情况。

2.应急响应:组织管理情况。

(九)应急与减灾处

1.非应急响应:在未启动应急响应的情况下,明确启动服务总结报送工作的原因,并对各单位响应情况进行总结。

2.应急响应:组织管理及各单位应急响应情况;

3.决策气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地方党委、政府报送

决策服务材料的份数等情况;围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落实,面向有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报送决策服务材料的情况。

4.汇总。

(十)区(县)气象局及观象台

1.监测联防:主要包括加密观测、移动观测情况;区域、市际和市内监测联防情况。

2.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员作用发挥情况。

3.灾情及影响:各区(县)灾情及影响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由受灾区(县)局提供。

4.应急响应:灾害现场应急气象服务情况,由提供现场服务的区(县)局提供。

除上述基本内容外,各单位报送的服务总结还应包括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两大部分,具体内容可参照如下要求:

(一)成功经验:重点总结各单位在上述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重点分析总结各单位在上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办法,明确解决时间;针对长期存在的或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提出措施建议。

第六条 报送时限及标题

北京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应在应急响应结束后或应急与

减灾处发布总结报送通知(通知发布与报送时间以OA邮件记录时间为准)后24小时内向应急与减灾处报送气象服务总结,由减灾处统一归整后报送中国局减灾司。

气象服务总结报送邮件名称及附件标题格式统一为“北京市气象局XX单位关于X月X日至X月X日XX(气象灾害名称)气象服务总结”。

第七条 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流程

各单位气象服务总结须内容完整、真实,经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审核签发后,及时报送减灾处、抄送预报处(具体报送方式见附件)。气象服务总结载体以文字资料为主,图表、图片为辅。为便于信息传递和资料保存,尽量使用电子版(WORD版)通过OA报送(应急减灾文秘/应急减灾处;潘进军/应急减灾处;海玉龙/应急减灾处,马晓青/应急减灾处;初子莹/应急减灾处),如OA传输出现问题,可通过其他临时商定的传输方式进行报送。各单位如有特别重要的气象服务总结需报局领导审阅,请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北京市气象局公文系统报送。

第八条 处理气象服务总结流程

应急与减灾处应随时关注各单位通过OA报送的气象服务总结,及时将符合本标准的气象服务总结上报至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对不符合格式及内容要求的气象服务总结,减灾处应将其返回原单位,按要求重新修改并限期报送。对未能在要求报送时限内报送服务总结的单位,减灾处将在各单位年终目标考核时酌情扣分。

第九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开始施行。

第二篇:四川省气象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

四川省物价局、四川省气象局关于印发全省气象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

川价发〔2005〕197号

各市、州物价局,气象局:

为加强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规范气象有偿服务收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办法》和国家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财综〔2001〕94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物价局、四川省气象局《关于全省气象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通知》(川价费〔2004〕19号)试行一年的情况,现将我省气象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正式下发执行。

一、气象有偿服务收费作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气象有偿服务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用户委托开展气象有偿服务,严格执行本通知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提供气象有偿服务需要具备相关资质的,服务单位必须取得相应资质方可在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气象有偿服务。

二、为工矿、城建、交通运输、山地资源开发、水利电力、种养殖业、环境保护、财贸、旅游、科研、文化体育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属气象有偿服务。

国家财政和专项经费所支持的气象服务不得收费,主要包括: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经济、组织防灾抗灾提供的气象服务;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计划、统计部门编制计划、年报等提供的内部服务;为国防、军事活动和其他特殊任务提供的天气预报;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新闻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天气预报;其他公开发布的天气、气候公报等。

三、气象有偿服务单位应当坚持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委托人可自主选择条例规定条件的气象服务单位。服务单位应当与委托人在本通知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内签订服务合同,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服务。

各气象有偿服务单位在开展建设项目防雷装置施工过程和竣工质量检测时,必须按照附件2规定的工作流程提供服务。

四、气象有偿服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原国家计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通知〉(计价格〔1998〕2984号)规定,到指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并领购和使用税务发票,依法纳税,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码标价。

五、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对气象有偿服务单位指导和管理,应公布并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频次、质量标准等各项要求,禁止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和重复服务、强制收费行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气象有偿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

六、本通知从发布之日起执行,原下发的气象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同时废止。

附件:

1、四川省气象部门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标准

2、新、改、扩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和竣工质量检测工作流程

3、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附件1:

四川省气象部门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标准

附件2:

新、改、扩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和竣工质量检测工作流程

一、检测程序

建设工程在取得开工手续后,工程施工进度在以下环节时,其业主或施工单位应提前五天通知气象部门授权的防雷装置检测单位,以便检测单位派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测。

1、基础钢筋绑扎焊接或承台绑扎焊接等基础接地系统的隐蔽工程完工时;

2、每隔3—5层柱钢筋(引下线)绑扎或均压环施工等的隐蔽工程完工时;

3、屋面避雷针、带、网等接闪系统完工时;

4、低压配电系统、供水系统、煤气管道等设施安装完工时。

二、检测项目及内容

1、检测项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屏蔽措施,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措施。

2、检测内容

(1)接闪器的保护范围、有效高度、规格尺寸、距离位置、连接状况、焊接质量、捍接质量、接地电阻、过渡电阻;

(2)引下线的规格尺寸、距离位置、连接状况、敷设情况、焊接质量、接地电阻、过渡电阻;

(3)接地装置的构成、垂直接地体的长度、间距、材型规格、钢筋利用系数;水平接地体的材型规格、埋设深度、闭合状况、焊接质量;

(4)等电位连接的方式、材型规格、连接形式状况、接触电阻;

(5)屏蔽措施的类型,网格尺寸、材型规格、安装位置、接地电阻;

(6)电源、天馈、信号系统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的方式及级数;

(7)防雷装置整体质量的判定;

(8)对不合格防雷装置的整改意见。

附件3: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节选自《建设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

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一、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3、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4、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5、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6、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7、工业企业内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

8、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9、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三、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4、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5、根据雷击后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及产生的后果,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需要防雷的21区、22区、23区火灾危险环境。

6、在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15m及以上的烟囟、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在平均雷暴日小于或等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囟、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7、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没有装设防直击雷装置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时,宜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取防直击雷的防雷措施。

第三篇:安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实施细则

安徽省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实施细则

(皖气办发〔2012〕38号)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做好气象应急响应服务和应急处置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修订的《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办法》等,并根据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处理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各市气象局和各直属单位(以下简称为各单位)向省气象局报送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以及省气象局值班室对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处理。

第三条

本细则所指重大突发事件,包括重大气象灾害、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部门内部突发事件。

第四条

各单位在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同时,应及时向省气象局报送有关信息。市气象局同时还需按行政管理权限和紧急、重要程度向本级人民政府及该项突发事件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信息。

第五条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以及后续处置和应对措施等要素。

第六条

省气象局值班室收到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后及时审核、处理。符合中国气象局规定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的,经领导审核同意后通过应急值班平台和NOTES邮件系统,以《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形式报送中国气象局值班室。

第七条

上级领导对上报信息作出批示或者指示的,省气象局值班室要及时传达、落实,有关单位要及时跟踪续报有关情况并落实领导批示精神。

第二部分 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及处理 第八条 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

重大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飑线、雷电、雪灾、冻雨、冻害、霜冻、低温冷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霾、连阴雨、渍涝、干热风等所造成的灾害。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标准:

(一)由一次天气过程在本市范围内造成5人(含)以上死亡或3千万元(含)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二)由一次天气过程在单点(区、县级范围内)直接造成3人(含)以上死亡或1000万(含)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三)强对流天气在1个行政村或相邻2个行政村(1平方公里内)直接导致2人(含)以上死亡的。

(四)因气象原因,造成所属行政区域内主要机场、港口、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已连续封闭12小时或将封闭24小时以上的。

(五)因气象原因对所属行政区域内通信网络、电力、交通,城乡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以上或者造成整个地区(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生命线”(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下水道等关键设施)中断6小时以上的或将中断12小时以上的。

(六)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没有达到以上标准低限,但发生在敏感时间(如全国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需要特别关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期间)、敏感地区(如当前国内国际舆论关注地区、社会矛盾突出地区等)、敏感群体(如中小学生等弱势群体、涉及群体性利益)的,信息报送标准可酌情降低,由各单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七)因气象因素导致的凌汛、酸雨、作物病虫害、大气污染等次生、衍生灾害参照以上标准执行,各市气象局根据现有信息来源收集并及时报告省气象局。

如遇气象部门未收集到有关信息,但是经媒体报道后受社会关注或中国气象局领导关心的事件,接到省气象局通知后,各市气象部门应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将进一步了解的情况及时报告省气象局。

(八)在向省气象局值班室报送符合上述标准的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的同时,应按照有关业务规定通过灾情直报系统报送。

第九条 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格式。

重大气象灾害报告中应包括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实况及重要灾情简况,灾害发生前的气象服务和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情况,以及后续气象服务的部署和有关建议。详细情况按照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单(气象灾害类)(附件一)填写。

第十条 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送时限。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报送初步信息,并逐步核实续报信息及气象预报服务等采取应急措施情况。

(一)获知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要完成首次报告,应在6小时内报送书面材料。(干旱等非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根据实际收集情况而定。)

(二)灾害后续情况以及气象服务(采取措施)情况随时更新续报。

第十一条 省气象局处理重大气象灾害信息报告流程。省气象局值班室随时关注各单位报来的信息(应急信息管理平台、气象办公网邮箱、电话、传真),按照以下标准处理:

(一)收到5人(含)以上死亡的气象灾情报告,立即向局办公室领导报告,同时编辑制作《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待局领导审核后上报中国气象局值班室,并通过办公网邮箱(短信提醒)通知局领导、有关内设机构领导和应急相关人员。

(二)收到单点气象灾害直接造成3人(含)以上死亡,或强对流天气直接造成敏感地区、敏感人群伤亡的,或是虽没有人员死亡但重伤或失踪人数较多(3-5人),或发生在敏感时间的灾害信息,及时请示带班领导,按领导指示办理。

(三)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封闭12小时以上或电力、交通,城乡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重大损失的,及时请示带班领导,如需上报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和省政府应急办,需请直属单位提供后期气象条件变化趋势及其对目前状况的影响。

第三部分 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及处

第十二条

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指其发展、应急处置过程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迫切需要提供气象服务保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与气象相关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涝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受气象影响的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矿难,交通运输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受气象因素制约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

(四)需要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爆炸恐怖袭击事件等。

第十三条 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标准。

在本市范围发生上述和气象相关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当地政府或职能主管部门已经启动应急预案,或未启动应急预案但需要气象部门进入特殊保障状态的(如需要气象小分队进驻现场或提供滚动预测、预报、预警、监测服务等),或气象部门主动启动应急保障预案等时,各市气象局应尽可能收集并及时报告省气象局。

第十四条 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格式。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中应包括事件的简述(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后果等),事件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实况以及当前的天气情况,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的气象保障服务情况(包括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监测服务信息,条件允许的可以增加气象因素对开展应急处置带来的影响分析)。

详细情况按照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单(保障服务类)(附件二)填写。

第十五条 发生与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密切相关的施放气球事故、防雷事故等,气象行政执法中发生的抗法事件,气象部门参与当地重大事故灾害的调查处置或定性工作等,市级气象主管部门应及时将初步情况及调查后的情况报告省气象局。

第十六条 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时限。

(一)获知重大突发事件后2小时内要完成首次报告。

(二)重大突发事件有关后果应在获知事件发生后6小时以内报送。

(三)重大突发事件后果以及后续情况以及气象服务(采取措施)情况随时更新续报。

第十七条 与气象相关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省气象局值班室收到各单位报告后,迅速通知有关内设机构和带班领导,并按照领导批示和省气象局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省气象局有关职能机构获取相关信息后要做好对事件发生地气象部门的应急指导工作。

(一)收到发生地震、海啸、滑坡等需要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情况的自然灾害信息报告时,值班室及时研判,及时报告带班领导。

收到来自省地震局(或其他相关厅局)有关地震事件(或其他事件)信息通报后,应及时联系事件发生地所在市级气象部门值班人员或应急联系人,请其予以关注。

地震对发生区域人员、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具体的情况以收到的市级气象部门报告为准。为确保信息无疏漏,可参考以下四类处理流程:

1.影响较小的地震。4.5级以下地震,且非发生在敏感地区,可以视情况进行适当关注,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

2.有一定影响的地震。4.5级以上,低于6.0级的地震,应及时联系地震(或其他事件)发生地所在市级气象部门值班人员或应急联系人,请其了解气象部门人员和损失情况,并积极关注震区(其他事件)伤亡和气象服务开展情况。

收到市级气象局报来的情况后可以通过办公网邮件(短信提醒)发送有关领导。3.影响较大的地震。发生6.0-7.0级的地震,或是在低于6.0级地震中当地发生重大人员伤亡,或是气象部门有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要及时报告带班领导,并将有关材料送领导签批。

4.影响重大的地震。通过各种渠道(不限于气象部门报告)获取我国某地发生7.0级及以上地震信息时,应立即报告领导,并继续从其他渠道(网络、电话)查询有关地震信息,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

收到交通部门关于水上搜救、林业部门关于森林防火等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后,除及时报告带班领导并按指示精神落实外,必要时提请市级气象部门加强关注。

(二)省气象局值班室收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需要提供气象应急保障服务的信息要及时送领导签批。需要进一步处置、关注的事件,按照局领导的签批意见由主管职能处室继续关注、给予指导;已处置完毕的,及时将局领导批示传达到相关单位,同时做好资料存档工作。其中,在全省范围内疾病或有关事件爆发、分布变化与天气因素有关时,有关单位应主动提供相关决策服务信息,必要时由省气象局组织制作汇报材料上报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

(三)涉及核及放射性污染、有害化学物质扩散等,以及涉及国家安全的其他事件,省气象局收到信息报告后,要协调有关业务单位启动专项气象服务,并及时将服务材料报有关单位。

(四)与气象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施放气球安全事故、防雷安全事故等,气象行政执法中发生的抗法事件等,首次报告完成后,后续情况及进一步气象服务由主管职能处室及时关注、指导并协调。

(五)收到气象部门关于参与当地事故、灾难定性调查的情况视紧急、重要程度向不同范围的领导发送短信或电话通知。

第四部分 内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及处理 第十八条

气象部门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造成气象业务服务中断或气象职工(含离退休职工,以下同)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气象部门较大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以及涉及气象职工的案件、群体性事件、涉外事件和流行性疫情等。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一)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报送标准:

1.重大业务系统事故、故障。除正常设备和系统检修和维护外,包括探测、信息网络、预报预测业务、公共气象服务等系统和设备突然发生故障,造成(地级市及以上范围内)气象监测、通信、预报、服务等主要业务已经中断,无法按正常业务流程按时提供资料和数据等,且预计未来3小时内无法修复的事故,或影响国家基准站、基本站正常观测、资料传输的事故。

其中,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大型探测设备发生故障,卫星数据接收处理、业务运行控制、卫星资料处理以及传输和服务系统发生故障或卫星站地面关键设备故障,以及其他关键服务系统出现故障,并影响正常业务服务时,各单位业务主管科室在向主管职能处室报告的同时,应将有关材料抄送省气象局应急值班室(主要由职能处室指导处置的情况,可不按照附表三格式填写)。

2.建设工地、交通、消防、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工程、防雷装置检测、气球施放、制氢储氢、易燃易爆品等方面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五万元以上)或发生气象部门职工及人员重伤、死亡的安全生产事故。

(二)自然灾害造成气象部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报送标准:

因发生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气象部门所属房屋建筑物、供水、供电、供暖、道路、围墙、围栏等基础设施损毁并严重影响气象职工工作和生活,或导致气象职工重伤、死亡,或因灾造成气象探测、信息网络、预报服务系统完全破坏无法开展基本气象业务的突发事件。

(三)重大案件及事件报送标准:

1.科以上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气象职工涉嫌重大违纪违规及触犯刑律的案件。

2.气象职工出现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具体指在法医学上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因火灾、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致死;工伤、医疗事故、溺水、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原因不明的死亡在查明原因前可暂被列为非正常死亡。

3.纸质涉密资料、内部资料、档案丢失被盗,或存储重要气象资料、档案、涉密材料的电子储存介质或设备丢失被盗,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在1万元以上的关键设备或重要资产被盗等事件。

4.气象台站观测簿、原始资料丢失、被盗或损毁;台站征地和基本建设原始档案丢失、被盗或损毁。

(四)重大气象群体性事件和涉外事件信息报送标准: 1.发生或可能发生群体性上访和过激上访事件、影响政治稳定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破坏事件。

2.直接影响气象部门正常工作的打、砸、抢等社会群体性事件。

3.在外事活动中发生泄密、丢失重要内部资料、涉密存储介质和设备等,造成危及国家安全和重大损失的事件。

4.气象职工出境公务活动中发生人员走失、证件丢失、公共卫生、交通事故等造成重大财产和人身损失的境外突发事件。

(五)发生重大流行性疫情等事件报送标准: 1.气象职工及家属被确诊为流行疫情病例或被集中隔离。

2.气象职工与已知急性传染性疾病有过密切接触或需居家隔离。

3.气象职工发生群体(3人以上)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高温中暑、群体性传染病等情况,严重影响正常业务服务,或多人同时因其他疾病或困难等需要紧急干预的情况。

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应包括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后果,及报送单位对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详细情况按照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单(内部事件类)(附件三)填写。

第二十一条 突发事件报送时限和要求。

(一)突发事件应该在发现后的第一时间报送,2小时内完成首次报告,4小时内完成书面报告。因通讯等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在做好应急处置的同时,要收集有关信息,并通过其它各种途径及时上报。

(二)涉及气象部门领导干部被“双规”等尚未定性,以及不易公开、内部保密等事件,要注明内部掌握范围或按照有关纪检、监察要求向省气象局主管部门报告;已经确定事件密级的,按照有关保密管理规定报告。

(三)遭受恐怖袭击时,按照各单位制定的《防范和处置恐怖袭击事件工作预案》进行处置的同时,应在第一时间直接向省气象局值班室报告。

(四)各单位收集到影响部门内部稳定的隐患信息后要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按照相关预案或维稳工作方案,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处置,部分涉及群体性事件及民族宗教等敏感事件的信息,需在直接报告信访、维稳部门或主管单位负责人(联络员)的同时,向省气象局值班室报告。

第二十二条 突发事件信息处理。

(一)省气象局值班室首先对报告进行初步检查,如有必要,按照提供的联系方式补充缺失信息后,及时送领导签批,如为紧急事项或事件发生在非工作日时间,要迅速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报告带班领导,按照领导批示处理,并将局领导对事件的批示及时转告给报送单位和相关单位。如判断事态不严重或已经处置完毕,短信群发带班领导和分管职能处室负责人。

(二)突发事件处置要按照综合协调、分类处置的原则,省气象局值班室要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严重程度,在送领导签批的同时,及时将相关材料转发(送)给省气象局主管职能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必要时电话或短信通知,积极协助有关处室了解情况,做好指导、应对工作。

1.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决策服务等关键服务系统故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事故要同时抄报减灾处。

2.预报等业务中断要同时抄报预报处。

3.监测业务、通信网络中断、天气雷达故障、观测资料丢失等重大安全事故要同时抄报观测处。

4.防雷作业事故、施放气球作业事故等同时抄报法规处。5.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气象部门内部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损等事件信息要同时抄报计财处。

6.交通事故、火灾、工程建设等事故;气象职工非正常死亡;重大群体性事件、涉外事件、重大气象事件;内部资料、档案丢失,设备、资产被盗等事件等要视具体内容同时抄报办公室、人事处、监审处等。第五部分 信息报送程序及技术要求 第二十三条

信息报送载体。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载体以文字资料为主,同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尽可能提供图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料。为便于信息传递和资料保存,尽量使用电子版(WORD版)通过气象办公网报送,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可以通过传真、电话方式报告。

第二十四条

信息报送程序。

各单位要认真审核本单位下级部门上报信息要素完整性、信息资料真实性,经审核符合报送标准的,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的负责人签发后,及时报送到省气象局值班室,同时可由该事件的主管职能单位向省气象局相应的主管职能处室报告。

原则上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应通过市级气象部门报送,市级气象部门应对本单位业务服务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及时了解、汇总有关情况。特殊情况下,特别紧急、重大的信息可直接报告省气象局值班室。

第二十五条

信息报送方式。

各单位通过气象办公网报送信息。网址为:http://10.129.32.10(内网),外网访问http://www.xiexiebang.com/oa(外网)。

特殊情况下,可采用Notes邮件、电话或传真方式报送。NOTES邮箱: 应急办/办公室/安徽/CMA;电话:0551-2290208;传真:0551-2873360。

第六部分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省气象局值班室信息处理及时限要求。值班员收到一般类事件报告应在1小时内处理完毕,特殊事项信息报告处理时间应不超过3小时。紧急、重要事项应当立即报告办公室领导或汛期带班领导,必要时报告省气象局领导并分送有关职能处室。属于重大气象灾害的,应同时转发并通知减灾处。

第二十七条

省气象局值班室对收到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认为要素不全、情况不够清楚的,分别做出以下处理:

(一)属于各有关单位报送的信息,应速请报送单位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二)属于各有关单位依据新闻单位、其他组织或者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速请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级气象部门予以补充核实,限期报送。

(三)如果收到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情况紧急、严重,可以边报告、边了解,并将后续情况按照规定程序报送。

(四)接到气象部门外的人员报告重要情况,省气象局值班室要第一时间通知事件发生地市级气象机构,请其尽快核实提供有关详细情况。

第二十八条 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瞒报、迟报的处理。各单位已经获知有关情况,不及时向省气象局报告或不向省气象局报告的,一经发现,视作迟报和瞒报,除在全省气象部门内部通报外,纳入年底目标考核。对由于迟报、瞒报影响及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造成后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部分特殊事件由本单位负责人直接以电话或短信向省气象局领导报告后,各单位应在2小时内向省气象局值班室补报书面材料。部分重大突发事件因本身特殊性质,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应急处置工作,各单位应在事件结束后,将有关信息报告或总结材料抄送给省气象局值班室,以便于为同类事件处置提供参考和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信息初报、续报、终报有关要求。省气象局值班室处理事件初次报告后,要根据领导在上报信息的签批要求或电话指示意见,同突发事件报送单位和应急处置有关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掌握最新动态,督促各单位做好情况跟踪续报工作。及时将事件处置期间各级领导针对事件作出的批(指)示传达到事件发生地市级气象部门及参与处置的单位。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各单位要在3个工作日内报送信息报告终报或处置情况总结,也可以在最后一期信息报告(终报)中总结有关情况,并对事件处置中领导批(指)示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报告。

第三十条

各有关单位可依据本细则,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实施细则。

第三十一条

省气象局进入Ш级(含)以上应急响应状态时,进入响应状态的市气象局及有关单位按照应急响应命令的要求及时报告有关情况,不受本细则限制。

第三十二条

全省性或全市性重大会议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按照有关保障服务预案执行,不按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形式,若在保障服务过程中发生突发紧急情况需向省气象局报告的,可参照本细则执行。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统计分析、评估等业务工作,各单位应按省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细则由省气象局办公室负责解释、补充修订。本细则中未做出明确界定和解释的其他突发情况,可及时同省气象局值班室联系。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因抢险施救不当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事故调查处理按照事故等级分级负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授权本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四条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派出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支持、配合事故调查组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本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第七条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或者引发次生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第八条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全力配合事故调查组的工作。清理事故现场,应当征得事故调查组的同意。

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完成事故现场勘查、取证工作。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九条 事故调查按照下列规定分级负责:

(一)特别重大事故按照《条例》的规定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二)重大事故、较大事故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

(三)一般事故中,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由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由事故发生单位或者其上级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其中,建设施工事故由建设工程总包单位或者其确定的单位组织调查。

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直接组织调查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的一般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十条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依法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的,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

第十一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五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以及接到事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按照《条例》规定,向事故发生地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条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

(三)提出对事故直接责任单位、其他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与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调查组成员应当相对固定。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依照所在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依法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技术支持,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完成事故调查组指派的工作。

第十三条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保障其派出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通信和技术设备等。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事故调查组的日常工作,并为事故调查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调查的事故,应当有本单位安全生产、人力资源、技术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参加,调查工作应当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第十五条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单位应当在事故调查组规定时限内,提供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行政许可及资质证明复印件;

(二)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职责证明;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

(四)与事故相关的合同、伤亡人员身份证明及劳动关系证明;

(五)与事故相关的设备、工艺资料和安全操作规程;

(六)有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明;

(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基本情况的说明;

(八)事故现场示意图;

(九)有关责任人员上一年年收入情况;

(十)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材料。

前款第(一)项和第(九)项规定的材料内容,需要有关部门予以确认的,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六条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或者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或者评估。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技术鉴定和评估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参与技术鉴定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单位和

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七条事故调查组按照《条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事故调查报告,报请批复。事故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责任认定、责任者处理建议等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事故调查组组长确定,并将不同意见的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

第十八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中应当客观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

事故调查组成员对外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应当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由事故调查组组织发布。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十九条有关机关应当认真落实人民政府的批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在事故处理工作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落实批复的情况通知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整改措施,严肃处理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在事故处理工作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落实人民政府批复的情况报告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含本数)以上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应当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在事故处理工作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事故发生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事故发生单位的有关责任人员对事故情况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和破坏事故现场,导致事故原因和责任无法查明的,认定为该单位的责任事故。

第二十三条按照《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处罚的,罚款数额应当符合《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生产经营单位未对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含本数)以上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处理责任人员,落实整改措施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未在规定时限内将落实人民政府的批复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罚款。

第二十六条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不落实人民政府批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需要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因此,为了贯彻落实《条例》,有必要结合本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实际需要,制定本市的事故调查处理规章。

二、《办法(草案)》的起草过程

2008年8月,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安全生

产监督局成立了立法工作起草小组。小组整理参考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外省市地方政府规章,先后召开10余次调研会议,明确立法指导思想,研究、分析目前事故调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立法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于2008年12月底之前,正式审定立项。立项后,小组先后赴河北省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学习,收集了大量事故立法资料,并结合本市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20多个问题,召开 10余次专题会,先后向建筑、铁路、工矿商贸等10余个不同行业和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一线执法人员征求了意见。经过深入的论证和研究,起草了《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草案)》初稿,经书面征求18个区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的意见,通过首都之窗上网征求市民的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论证、吸纳、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办法(草案)》。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其他事故,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的,按照本办法规定调查处理。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关于《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草案)》的说明

一、立法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有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的义务,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2007年4月9日,国务院以第493号令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条例》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报告时限以及调查处理的范围、权限和程序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为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年7月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总局第13号令),进一步细化了有关事故处罚的规定。

《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可以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同时,本市多年来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积累了一

三、《办法(草案)》的主要内容

《办法(草案)》共二十八条。分为总则、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六章。重点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事故调查的责任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生产安全事故由各级政府或其授权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办法(草案)》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的事故调查处理惯例,将本市重大事故、较大事故的调查责任统一授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将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的调查责任统一授予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减少了事故调查处理的程序,节省了事故调查处理的时间。同时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组织由市和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的事故。

由于《条例》第三条对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的下限没有规定,本市仅造成财产损失的一般事故数量非常庞大,如果都交由区(县)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查处理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办法(草案)》根据《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授权事故发生单位或者其上级的生产经营单位对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生产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同时,为了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调查处理事故的监督,《办法(草案)》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处理完毕后将有关情况报告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组织调查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的一般事故。

(二)关于事故调查组 《办法(草案)》明确了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有利于加强事故调查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与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设定了有关部门对事故调查组的配合义务,确定了事故发生单位需要向事故调查组提交的文件,规定了事故调查组成员间的不同意见协调机制,为事故调查组更好地履行事故调查职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关于法律责任

根据国务院对生产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的要求,《办法(草案)》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事故发生单位未按照人民政府批复要求处理责任人员,落实整改措施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未在规定时限内将落实人民政府的批复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罚款。

第五篇: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17号)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市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因抢险施救不当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按照事故等级分级负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授权本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四条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派出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支持、配合事故调查组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五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以及接到事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按照《条例》规定,向事故发生地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条 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第七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或者引发次生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第八条 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全力配合事故调查组的工作。清理事故现场,应当征得事故调查组的同意。

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完成事故现场勘查、取证工作。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九条 事故调查按照下列规定分级负责:

(一)特别重大事故按照《条例》的规定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二)重大事故、较大事故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

(三)一般事故中,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由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查;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由事故发生单位或者其上级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其中,建设施工事故由建设工程总包单位或者其确定的单位组织调查。

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直接组织调查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的一般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十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依法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的,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直接责任单位、其他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与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调查组成员应当相对固定。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依照所在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依法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技术支持,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完成事故调查组指派的工作。

第十三条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保障其派出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通信和技术设备等。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事故调查组的日常工作,并为事故调查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十四条 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调查的事故,应当有本单位安全生产、人力资源、技术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参加,调查工作应当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单位应当在事故调查组规定时限内,提供下列材料:

(一)营业执照、行政许可及资质证明复印件;

(二)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职责证明;

(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

(四)与事故相关的合同、伤亡人员身份证明及劳动关系证明;

(五)与事故相关的设备、工艺资料和安全操作规程;

(六)有关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和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明;

(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等基本情况的说明;

(八)事故现场示意图;

(九)有关责任人员上一年年收入情况;

(十)与事故有关的其他材料。

前款第(一)项和第(九)项规定的材料内容,需要有关部门予以确认的,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或者对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或者评估。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技术鉴定和评估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参与技术鉴定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组按照《条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事故调查报告,报请批复。事故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责任认定、责任者处理建议等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事故调查组组长确定,并将不同意见的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

第十八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中应当客观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

事故调查组成员对外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应当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由事故调查组组织发布。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九条 有关机关应当认真落实人民政府的批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在事故处理工作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落实批复的情况通知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整改措施,严肃处理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在事故处理工作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落实人民政府批复的情况报告组织事故调查处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调查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含本数)以上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应当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在事故处理工作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事故发生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事故发生单位的有关责任人员对事故情况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和破坏事故现场,导致事故原因和责任无法查明的,认定为该单位的责任事故。第二十三条 按照《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处罚的,罚款数额应当符合《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未对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含本数)以上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处理责任人员,落实整改措施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未在规定时限内将落实人民政府的批复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罚款。

第二十六条 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不落实人民政府批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其他事故,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的,按照本办法规定调查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http://?nav=4

下载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气象服务总结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汛期气象服务总结

    好范文原创投稿一、 汛期基本情况 2009年汛期总降水量偏少,各月降水如表: 月份 4 5 6 7 8 9 合计 09年R 189.7 117.8 135.5 211.0 37.4 历年平均 202.1 229.3 203.0 102.0 118......

    北京市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北京市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一、为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公正、及时地做好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处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

    北京市物业服务等级标准

    北京市物业服务等级标准 北京市物业服务等级标准 住宅物业服务标准 Residential Property Service Standard 编号:DB11/T 751-2010 主编单位:北京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 批准部门......

    三夏气象服务总结大全

    2011年三夏气象服务总结 按照《陕西省夏收夏种气象服务方案》(陕气减函„2011‟18号)的要求,我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三夏气象服务工作赢得市......

    2012汛期气象服务总结

    2012年度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二连浩特市气象局)2012年度的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在区局、盟局业务主管部门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面对复杂多变天气,降水偏多,强降雨频繁,大风等强对......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2009年修订)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17号 《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已经2009年11月10日第5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3......

    北京市《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试行)》

    关于公布《机动车交通事故 快速处理办法(试行)》的通告 二○○七年 第68号 依据《北京市实施办法》第六十五条“对当事人依法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或者交通警察可以当场处理的交通......

    行办法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暂

    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暂行办法 京政发〔1988〕31号 3月3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管理,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处交通肇事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