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气象仪器课程论文
气象仪器课程论文
题目自动气象站的发展与展望
学生姓名张曦
学号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O一二年十二月一日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与展望
张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南京 21004
4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自动气象站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现状,对符合我国气象观测事业发展需要的自动气象站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
关键字:自动气象站发展展望引言
所谓自动气象站,是指能按设定的要求,对多种气象要素自动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可以减少观测人员的地面观测工作量,提高观测时效和质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芬兰、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地面气象观测网中就已普遍采用了自动气象站。1999年7月,我国引进芬兰VAISALA公司的5套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将自动气象站作为正式观测使用,标志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同时,我国也加快了自行研制生产自动气象站的步伐,第一批于2000年1月1日起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目前,我国已普遍使用自动遥测气象站,实现了人工气象站与自动气象站的联合观测。
自动气象站在我国已运行多年,气象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传统自动气象站的结构为集中式,数据采集器必须与具体的传感器匹配,系统开放性不高,不适用于气象传感器的替换或增加。尽管国产的自动气象站发展迅速,但气象传感器的技术水平较低,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升级自动气象站和提升国产传感器的生产水平是关键。在对自动气象站进行改造和升级换代时,应当以丰富的经验为基础,以实际业务需求为参考,研制国际领先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
当前,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气象观测自动化中,大大提高了气象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和可维护性。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国际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动态,为我国自动气象站及气象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自动遥测气象站一般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主控微机、显示打印系统和供电系统等部分组成,传感器包括有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和降水传感器等。自动气象站将各要素传感器所测要素的量值以各种电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形式传入或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采集各传感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一根通讯电缆与主控机进行通讯;主控微机接收数据采集器传送来的数据信号,并通过终端软件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实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3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
3.1 国内自动气象站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自动气象站,如北京华创升达高科技发展中心和天津气象仪器厂的CAWS 系列、长春气象仪器厂的DYYZ II系列、江苏无线电研究所的ZQZ_C II系列、广东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的ZDZ II型和北京阿斯曼科技发展公司的ASM、XYZ系列。其中CAWS600、XYZ06以及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系统在军队和地方台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下面列出部分自动气象站的结构组成及其采用的部分气象传感器。
综合各种型号的自动气象站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大部分自动气象站采用集中式结构,系统开放性不高,不同型号的传感器对应不同的数据采集器,各厂家之间标准不统一。维修或增加传感器都必须对自动气象站重新进行校准标定,过程复杂,不符合我国气象发展战略研究中“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工程”的发展要求。
(2)国产自动气象站所采用的气象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受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国产传感器的准确性、可靠性较差。观测项目仅限于传统的温、压、湿、风和降水等六要素,云、能见度、降水现象等气象要素急需要纳入自动气象站的观测项目。
(3)国产自动气象站所采用的数据采集器大多与相应的自动气象站配套使用,当需要扩充自动气象站观测功能,增加新的气象要素传感器时,不能直接进行升级,必须更换,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2 国外自动气象站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7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地区和组织基本上都是使用芬兰VAISALA公司的气象产品进行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也不例外。VAISALA公司自动气象站的代表系列是MAWS系列,目前在全球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MAWS201系列,该系列现已发展到了MAWS301、MAWS410系列。与国产自动气象站相比,国外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具有如下特点:
(1)气象传感器技术先进,产品精确性和稳定性优越,除基本的六要素传感器外,土壤和水的温度、太阳辐射、土壤湿度、能见度、云等要素的传感器已经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2)自动气象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增减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实际操作简便。采用通用的数据传输格式,用户能自由配置数据的输出格式。基本满足世界各国各种业务应用的需要。
(3)自动气象站采用良好的防护措施,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在装备使用的机动性、操作的便捷性、维修的快捷性、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做得较好。
(4)尽管国外自动气象站和传感器性能优越,但是通过进口自动气象站在中国长期运行的情况来看,其硬件和软件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国外自动气象站的结构、传感器和软件等都是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设计的,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自动气象站的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自动气象站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目前国内的自动气象站基本能满足气象业务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但存在不足和缺陷也较大。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气象观测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气象观测需求,提高我国气象观测事业的整体水平,应重点发展新一代自动气象站,对气象传感器、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改进,使我国的新一代自动气象站能够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现状,对符合我国气象观测事业发展需要的自动气象站、气象传感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认为自动气象站及气象传感器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1)改进自动气象站的结构,采用总线制分布式或网络型结构,能够大大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操作性和扩展性,是我国自动气象站发展的方向之一。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气象传感器;在提高现有气象传感器的探测精度和可靠性的同时,研制符合实际需求的其他要素的气象传感器;规范国产传感器的生产标准,不同厂家的产品应当遵守统一的标准,使同一型号的传感器能够互相替换。
(2)改进和完善数据采集器的结构,使数据采集器能实现传感器的随意增减和热插拔,从而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扩展性和通用性。
(3)此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修订完善也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一。应当从观测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的技术指标修改、制定云、天气现象等的器测规范,促进多种气象传感器在自动气象站的业务应用。
参考文献
[1] 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指南,WMO手册中文版,第六版
[2] Present Weather Science, PWS-SCI Exploratory actions on automatic present weather observations.[3] 我国自动气象站建设发展迅速,光明日报,2003.08.17
[4] 李麟,李效东,漫谈分布式自动气象站,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5] 岳立成,利用RS-485总线实现气象要素分布时自动采集,气象水文海洋仪器,No.3/32005
[6] 岳立成,总线制分布式气象要素采集系统初探,吉林气象2006年第2期
[7]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specification, automated weather sensors system(AWSS)
[8] Jitze P.van der Meulen,New developments and operational experience with surfac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networks
[9] E.Milewska and W.D.Hogg,Continuity of Climatological Observations with Automation-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s from AWOS
[10] 林晔,大气探测学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0-21.[11] ASOS Product Improvement Implementation Plan
(Addendum IV)For All Weather Precipitation Accumulation Gauge
[12] AUTOMATED WEATHER FACILITIES, Navigational aids and aviation services special study
[13] 胡玉峰,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气象出版社,2004年6月
[14] 李黄,自动气象站使用手册,气象出版社,2007年10月
第二篇:仪器分析课程论文
色谱分析技术在植科专业相关实验和教学中的应用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仪 器 分 析
班 级: 09级植物科学与技术(2)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色谱分析的一些方法的简要分析和与我们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联系来向大家论述相关知识和信息。我们专业有许多实验都要借助于色谱分析方法才能够圆满的完成相关实验。因此,色谱分析技术在我们专业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发挥。同时也因为色谱分析方法的发展才引领了科技的进步,进而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关键词:色谱;实验;化学;应用
正 文:
一、色谱分析法的起源、分类及其原理
1、色谱分析法的起源[1]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
2、色谱分析法的分类[2]
色谱分析法根据流动性的性质可以分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两种。气相色谱分析法具有高分离效能、高检测性能、分析时间快等优点,因此应用比较广泛。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也因其高效、快速而得以广泛应用。根据物质的分离机制,又可以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等类别。
3、色谱分析法的简单原理[3]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诸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原理以获得分离的方法。其过程的本质是待分离物质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的过程,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会不同,这使其随流动相运动速度各不相同,随着流动相的运动,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相互分离。
二、色谱分析法在相关学习实验中的应用
1、植物生理学相关实验
(1)、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先从菠菜叶片中,用有机溶剂将叶片中的色素提
[4]取出来;然后利用纸层析,在圆形的滤纸中心用毛细管进行点样(少量多次,尽量均匀,形状规则);再以汽油做扩散剂将叶绿素进行扩散,进而得到叶片内色素的主要成份。此试验应用的纸层析法是色谱分析法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现象明显、重复性强,而且易于操作,适合于教学研究和学生实验,同时也有利于色谱分析法的发展。
[5](2)、植物组织呼吸强度及呼吸商的测定的实验 用直径4mm和2000mm的色谱柱装上担体。采用热导检测器[6] 检测,柱温为60℃,进样器温为40℃,以氦气为载气,气体流速为20ml/min;再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抽取不同量的纯O2和纯CO2,注入气相色谱仪中,并记录O2和CO2出峰时间和不同量的峰值。进而描绘出进样量中O2和CO2的绝对量和峰值的标准曲线。然后运用相关知识计算植物组织呼吸强度及呼吸商的测定的实验。
2、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
[7](1)、糖蛋白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糖蛋白是存在与植物体内的一种大分子化合物,本实验主要运用三种色谱柱(Sepharose CL-6B、S-Sepharose、SynChropak RP-PC16)依次进行分离和纯化。首先,使用Sepharose CL-6B色谱柱进行初步的分离,然后再将流出液通过S-Sepharose色谱柱进行初步的纯化,使得样品中的各组分的分离更彻底,最后用SynChropak RP-PC16色谱柱进行最终的纯化,最后将吸附柱上的大分子洗脱出来,一般用0.1%TFA和65%乙腈进行脱洗28分钟即可得到纯品。
3、生物化学相关实验
[8](1)、检验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分离效果实验 用碱性氧化铝作为吸附剂,撤在玻板上,然后路套有调节荡层厚度的塑料环的破棒置于玻板一端,用手推至另一线即可。然后,用样品进行点样,接着用有一定倾斜度的薄层色谱进行展开;最后对其进行显色,用改良德氏试剂喷雾显色。显色剂用小型喷雾器喷出,雾点要小,与薄层保持一差距离,或可在展开剂尚未蒸干以前喷雾显色,以免将薄层表面吹坏。如果分离效果好,则显色后共显现两个斑点,莨菪碱及东莨菪碱各显一个斑点。
[9](2)、从绿色叶片中制备线粒体实验 试验前供拭材料放在暗处2—3天,取材前再给光照I一3小时,这种暗处理消除了细胞中大量淀粉,有利于相系统中的分配行为。试验材料为生长健壮的嫩叶片。首先将较大的叶脉除去,然后取100g叶片、洗净、剪碎加200m1冷的A液。在4℃下于组织捣碎机中高速匀浆2次,每次5—7秒钟。8层妙布过滤。滤液以600xg离心10分钟。上清液再以11000xg离心10分钟.沉淀悬浮于B液,并用B液洗2次。用11000xg离心l0分钟收集沉淀。此即线粒体的粗制品。
线粒体的纯化是在Dextran—PEG相[10] 系统中进行的。相系统的成分为:6.1%DextranT500,6.1%PEG、2mMKCl、0.3M蔗糖和5mM磷酸钾缓冲液(pH7.8)。新制备的相系统,放置约1小时就可以形成明显的上下两相。此时Dextran分布在下相,PEG在上相。取5m1上相液悬浮线粒体粗制品。再加入4ml下相液,充分混合后,用600xg离心3—4分钟。此时大部分叶绿体颗粒及色素分配到上相,所以上相为绿色。尤其在上层的界面处分布着大量叶绿体颗粒。而在下相液中游离色素和叶绿体颗粒很少,几乎为白色透明液体。在下相液的界面处分布着大量的线粒体。小心地吸出绿色的上相液。注意不要破坏它的界面,以免把线粒体带出。然后再加入5m1新的上相液,与下相液充分混合后,依照以上步骤,重复分配2次。最后用7倍体积的B液稀释含线粒体的下相液,并用500xg离心3分钟,上清液再以11000xg离心10分钟收集沉淀,此即纯化的线粒体。
4、植物化学相关实验
[11](1)、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首先,将新鲜番茄洗净,捣碎成浆状后,称取15g左右放人烧瓶中,添加20ml 95%乙醇,热水浴回流5分钟,温度不应高于85℃,趁热过滤,滤渣转移至烧瓶备用;然后,向烧瓶中加人20ml二氯甲烷,热水浴回流7分钟(温度应低于55℃),冷却,过滤,滤渣转移回烧瓶,再添加10ml二氯甲烷,重复操作,合并乙醇和两次二氯甲烷的提取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添加5ml饱和氯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出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将滤液蒸馏以回收大部分溶剂,所剩溶液继续在通风橱内水浴蒸干备用;最后,用氧化铝装柱,石油醚洗脱。开始之前,应将自制的有色物料平铺在氧化铝上,用滴管添加少许石油醚后,打开活塞,放出石油醚,直至与柱顶平齐。黄带(β一胡萝卜素)移动快,红带(番茄红素)移动慢。待黄带完全从柱上洗去后,换用氯仿继续洗脱红带。将两份洗脱液在通风橱内水浴蒸干,得到的就是两种较纯的色素。
[12](2)、槲皮素与金雀异黄素的分离与提纯实验 槲皮素(quercetin)、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抗血小板、抗氧化等药理作用[13~14]。首先,精确配制SDS浓度为0.0081,0.01,0.02,0.03,0.04,0.05mol·L-1的水溶液作为展开剂(0.0081mol·L-1为SDS的CMC)进行实验,并在一定浓度下依次分别加入体积分数为2%,4%,6%,8%的甲醇、异丙醇、正戊醇、正丁醇、冰乙酸。新华三号滤纸切割成2.5cm×12cm的纸条,毛细管点样。药品溶解在甲醇中,展开前层析缸密闭,以展开剂蒸气饱和1h,上行法展开约10cm左右。点样量:Q,Q1,Q2均为0.5μl,而G,G1,G2则均为2μl(因G,G1,G2的检出灵敏度较低)。然后,以10g·L-1FeCl3溶液喷洒后,各药品点显紫黑色,以初步鉴定样品酚型结构的存在。在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对原始样品点、非SDS溶液展开并经50g·L-1AlCl3甲醇溶液喷洒的样品迁移点、SDS胶束水溶液展开并经50g·L-1AlCl3甲醇溶液喷洒的样品迁移点,3种不同情况下的荧光表现进行比较。
三、现代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色谱分析成果问世,比如:多孔性聚合物填料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植物特殊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的应用、智能色谱的诞生及其应用以及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迅猛发展等等。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当今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快速发展的科技又给色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种“双赢”的局面正迎合了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生活娱乐节奏加快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发展系统。相信色谱分析技术必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芬.现代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2].敖潇潇.分析化学中的色谱法分类.河南:河南科技杂志,2011 [3].李艳红.分析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4].陈建勋.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出版社,2002 [5].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杜斌.实用现代色谱技术.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7].师治贤.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色谱分离和制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张志良.植物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9].B.L.威廉斯,K威尔逊编.实用生物化学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0].郅文波,邓秋云,宋江楠等.高速逆流双水相色谱法纯化卵白蛋白.生物工程学报,2005 [11].陈亚.有机化学实验.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12].刘文,邓亦峰,梁念慈.槲皮素和金雀异黄素硫酸酯合成方法的改进及其HPLC-MS的鉴定.中药材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2008
[13].Ioku K,Tsushida T,Takei et al.Antioxidative avtivity of quercetin and quercetin monoglucoside in solution and phospholipid bilayers.Biochim Biophys Acta,1995,1234(4):99.[14].Barnes S,Peterson TG.Biochemical targets of the isoflavone genistein in tumor cell lines.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1995,208:103.
第三篇:气象论文
影响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及对策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本文从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入手, 简要概述了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原因, 着重出了应对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希望从防范于应对气象灾害入手,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关键词:农业 气象灾害 对策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 气象灾害占了70% 以上,其中60% 为农业气象灾害。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10年来,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加大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会造成我国大多数主要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并使我国现行的农业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极为重要的,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对气象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从农业生产的气象环境角度出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各种高技术手段,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影响我国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灾害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农业干旱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而且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比洪涝更为严重,是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1]
灾害类型
洪涝灾害农业洪涝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这3 种类型的洪涝密不可分。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以及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风雹灾害。风灾害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分布特点总体上来说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 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雹日最多、范围最广的地区。
冷冻灾害。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而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 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在低于0 ℃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冻害一般发生时间是秋、冬、春季,冷害发生在春、夏、秋季[2]。
台风灾害。台风是指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1 时,成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应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配套法规, 制定《气象灾害普查办法》、《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同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的技术标准,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项目, 工程性防御投资巨大, 非工程性防御研究周期长, 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必须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进行长远规划重发区群众增强防御意识, 了解灾害的成因及防御办法和措施效果、规范行为, 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增大灾害的损失, 熟悉预警信号和应急处理办法, 明确在灾害防御过程中应尽的职责, 熟悉转移路线和方案。通过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3]。
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服务效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 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 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至今, 人类还无力直接阻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气象灾害的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监测分析大气变化, 捕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发生的前期征兆, 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如可应用卫星遥感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提高预报精度, 延长预见期.目前, 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 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和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全球定位系统探空站、飞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气象卫星信息服务与保障利用多种气象卫星开展夏粮和秋粮长势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生长期内卫星遥感作物长势及其变化动态。[4]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针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充分运用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综合现代数值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分析预测、现代综合统计预测和中期集合预测方法以及长期气候预测方法等,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5] 气候影响评价服务与保障。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与环境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入手,研制新一代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进而提高评价分析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利用多种模型集成结果,生成农业气象影响评价服务产品,建成一套可供业务化使用的服务系统,系统有良好的界面,用户使用方便,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单一的、综合的监测、诊断、预测保障信息。[6]
参考文献
[1] 卢丽萍,程丛兰,刘伟东,覃志豪.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孟宪群.浅谈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3] 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4]朱兰娟, 宋健业.网络信息.2007 年第8期
[5] 王春乙, 娄秀荣, 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5):37-43.[6] 成兆金, 赵再全, 靳会梅, 等.气候变化对莒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影 响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8).
第四篇:气象 论文
微博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用
摘要:就当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其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在各方面任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我国的气象部门去解决与完善。本文主要针对大众对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普遍认知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着眼于现代化的宣传手段,通过调查研究来提出一些合理的宣传手段,以便在提高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从而使得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能更好的为十二五规划服务。
关键字:公共气象服务 认识 微博
引言:又好又快地发展公共气象服务, 是我国气象事业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共权益保障不断强化,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服务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亟需对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研究,特别是在提高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以及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方面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
一、我国公众、政府部门对气象服务的认识情况
我认为目前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大众以及各级政府对它的认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众对气象服务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对它的重要作用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现象。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对气象服务的效益评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了对其真正效益性评估存在差异。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认识比较到位,较好地承担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当承担职责,而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还不够高,认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组织主体应当是气象部门,应当由气象部门争取国家投资,在一些地区延伸到乡镇村组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比较缓慢,这可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对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主体,在一些基层气象部门有些领导干部的认识也不够明确,也认为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是气象部门职责,部门没有投入,部门现有的人力资源也不够。因此,对公共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的信心不足。
一些基层气象部门对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认识大多还没有形成走出部门的概念,认为气象部门如果把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和气象信息服务发布系统建设好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就建成了。这种认识主要限于气象部门自身承担的公共气象产品制作和发布的任务,其实这只是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核心部分,气象部门还需要通过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广泛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气象预报预预警传播系统和接受系统,才可能建立形成完备的公共
气象服务体系。
而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政府提供的免费天气服务上。完全看不到气象服务能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如一家羽绒服厂家,如果他能及时的了解到下年或者就是今年冬天的一些气象信息,那么对于其生产就可以产生指导作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1]
二、现代化传播手段与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的关系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所需要的投资非常巨大,而且有一部分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此,必须建立形成与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相适应的投入机制。[2]所以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还要通过气象部门自身的努力,依靠传播气象信息的附加值来为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同时也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增进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与理解,扩大影响力。
随着现代传媒手段、方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与这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这些媒介也是大众获取气象信息、享受气象服务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主要手段。因此它们自然也与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如果我们想要将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是也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就不应该忽视现代化传播手段对其的作用。
而结合实际来讲目前,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的手段大致有电视、报纸、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电话、传真、手机小区广播、卫星数字音频广播DAB、LED 显示屏、乡村大喇叭,这些技术手段应用范围和区域应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与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是城市气象服务的重点,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手机小区广播、LED 显示屏等手段发布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2]。农村气象服务要将气象灾害预警防御和关键农事天气预报并重,信息发布的主要手段有电视、广播、短信、乡村大喇叭等,学校、医院、工地、社区的主要气象服务是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信息发布的手段主要应有短信、广播、LED 显示屏。
就当下而言,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之外网络平台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手段。所以网络平台的建设对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时下一些比较热门的网络应用比如微博,对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微博在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运用情况
当前,微博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也成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经调查,更多的网友希望每天都可收到来自媒体刊载的天气预报,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或服务提示和指导等。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部门纷纷开通官方气象微博,开展公共气象服务。
1、微博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11年1月起,中国气象网、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以及大部分省、市级气象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和人们习以为常的天气预报方式所不同的是,通过微博发布的天气预报,常带有网络流行语或当地方言,内容通俗易懂,其新潮、亲和的表达方式,迅速吸引网友的关注,并广受追捧和热议。微博在信息传递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网友只要通过能够上网的手机、电脑,便可随时、随地登陆微博,查看、发布信息,同样,登陆当地气象局开通的微博即可获知当地的天气信息。通过微博,公众不但可以接收更加及时、更为精细化的实时天气信息,还能与气象部门及时互动。凭借快速发布、快捷分享的特点,微博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手段之一。
2、全国气象部门气象微博的开展情况及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浪、腾讯两大主流网络媒体的微博平台上通过官方认证的气象微博已达120余家。在腾讯微博平台上,中国气象、中国天气网、广东天气这3家官方气象微博的“粉丝”均已超过百万。在新浪微博上,广东天气微博的“粉丝”数也遥遥领先。在此,以广东天气微博为例来分析。2011年3月9日和16日,广东天气官方微分别在新浪、腾讯上线,开始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预报、科普、互动、话题等四大类信息。广东省气象部门开发了广东气象官方微博统一发布与管理系统,制定了严谨、明晰的《广东气象微博工作流程及内容规范》,严守内容采编流程及内容规范。截至8月5日,广东天气微博在新浪和腾讯两网“粉丝”超过155万人,共发布信息超过800条,平均每天更新5~6次。7月公众直接转发量达3万次左右,评论量逾3000次。在有实际意义的网友评论中,赞扬占61%,明显超过其它类别。广东天气微博开通之后,中山、佛山、深圳、汕尾等21个城市气象部门相继开通微博,基本形成了广东气象官方微博服务群。广东省气象部门开通的官方微博已经实现了业务化运作。据深圳市气象局对6月一次暴雨过程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市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方式中,微博占26.39%,仅次于气象网站;公众最希望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途径中,微博列第二,仅次于手机短信。[4]
四、如何利用气象微博来拓展气象服务
1、明确定位,重视和发挥气象微博的作用为充分利用微博开展气象服务,将气象微博纳入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一项内容大力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媒体等,搭建微博传播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大力宣传气象业务和服务。建立一套完备微博服务体系,包括建设依托多平台的省、市、县三级气象官方微博,开发统一管理和发布支撑系统,将气象官方微博发展为各省省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和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打造成为“百姓生活的参考、气象科普的园地、应急信息发布的平台以及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实现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打造部门品牌形象。
通过气象微博加强与老百姓的联系并通过微博及早发现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及时对公众关心、关注的气象科普、气象热点焦点事件、重要天气过程、重大气象服务等问题作出回复和正面引导,快速解惑答疑、增信释疑,将可能产生的气象服务舆情解决于萌芽,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还应建立微博问题库以及以科普、预警防范、温馨提示等内容为主的资料库,根据网友点评,有效应对和引导在网上发起的各类舆论。从而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和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满意度。
2、多措并举做好气象微博的管理、运行及维护微博气象服务应纳入业务化运作。各级气象部门指定专门气象服务机构负责气象官方微博的运行和维护,建立微博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和规范,加强信息发布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并进行阶段性总结。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微博信的编辑审核发布、博友互动、用户反馈意见的搜集整理、微博专题策划与推广运营等多项职责。加强微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的安全管理,实现采、编、发分离,避免错误信息发布造成严重影响。组建专业的微博服务和保障团队,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文字功底好、应变能力强的微博发布和维护队伍。[5]
3、精心策划,加强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的积极性互动是判断微博关注度和活跃度的标准之一,也是微博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气象服务微博互动新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使公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和参与者,扩大气象信息传播范围。加强与微博用户的日常对话,提高气象服务微博的活跃程度。
为了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还要通过微博定期收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展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开展公众对预报预测准确率的调查评估,为改进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奠定基础。要加强微博气象服务效果评价,定期对微博粉丝数、原创消息数、各栏目互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4、积极与社会媒体合作,加强宣传推广微博是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是信息、服务或产
品重要的推广渠道,有助于开阔视野,开拓市场,增加社交范围,更有利于信息沟通、扩大合作、促进了解、改善服务。努力吸引受众关注度,不断扩大陕西气象微博的影响力。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资源,让气象微博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并通过气象微博来将一部分的气象服务作为一种有偿资源告诉一些商家和企业,这样也可以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积累必要的资金。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才能将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公众对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这对制定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而气象微博的运用更是结合当下实际将气象服务与现代化传媒手段相结合的典型。
参考文献
[1]《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思考》张雪艳,崔彩
[2]《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姜海如
[3]李刚,贾学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J].吉林金融研究,2010
(12):62-6
[4]高晓斌,翟娟,闫靖靖《气象微博在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5]高晓斌,翟娟,闫靖靖《气象微博在陕西公共气象服务中发挥的作用》
[6]王莘《公共气象服务理论的内涵及特性》
第五篇: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评分: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概论课程论文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论课程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仪表从只能进行简单的测量、观察开始,已成为测量、控制和实现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21世纪以来,一大批当代最新的技术成果,如纳
米级的精密机械研究成果、分子层次的现代化学研究成果、基因层次的生物学研究成果,以及高精密超性能特张功能材料研究成果和全球网络技术推广应用成果等相继问世,是仪
器仪表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进了高科技化、智能花的新型仪器仪表时代的来临。
1、测控技术与仪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况方向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
论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测量、存储、传输、处理和控制的手段与设备,包含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和实现这些技术的仪器仪表及系统。测控技术与仪
器专业涉及仪器学、电子学、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这
些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测控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航海、航空、军事、电
力和民用生活各个领域。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需要,测控技术从最初的控制单个及其、设
备,到控制整个过程,乃至系统,特别是在当今现代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中,测控技术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立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
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专业,它主要研究各种精密测试和
控制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艺。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呈
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测控技术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应用技术,它的应用涵盖了“农轻重、海陆空、吃
穿用”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仪器仪表技术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
官”,军事上的“战斗力”以及法制法规中的“物化法官”。计算机化的测试与控制技术以
及智能化得精密测控仪器与系统是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管理检测监控等领
域的重要标志和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测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并称信息科学技术的三
大支柱,而测控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源头,是信息流中的重要一环,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仪器仪表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以信息的获取为主要
任务,并综合有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控制等基础知识及应用,“仪器仪表是信息产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工业的源头。”
科学技术发展史实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测量技术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是从真正意义上的测量开始的。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梦都是科学仪器的发明家和测量方法的创立者。测量技术的进步直
接带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2、广东测控技术与仪器面临的机遇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各领域对测控技术有更多更关键的应用。制造业的产业化
发展,产品大批量生产的特点是循环作业和流水作业,要让这些自动起来,就要求加工生
产的灭个阶段自动检测工件的位置、尺寸、形状、姿态或性能等。为此,需要大量的测控
装置。另一方面,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兴起,就需要大量的测控仪表。自动化仪表开
始标准化生产,按需构成自动控制系统。同时,此期间还诞生了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在其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仪表从只能进行简单的测量、观察开始,已成为测量、控制和实现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仪器仪表已从传统的应
用领域扩展到了生物医学、生态环境、生物工程等非传统应用领域。21世纪以来,一大批
当代最新的技术成果,如纳米级的精密机械研究成果、分子层次的现代化学研究成果、基
因层次的生物学研究成果,以及高精密超性能特张功能材料研究成果和全球网络技术推广
应用成果等相继问世,是仪器仪表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进了高科技化、智能花的新型仪器仪表时代的来临。
3、个人对测控专业的理解和就业意向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测控技术这四个字眼,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在欣欣向荣地阔步前进,报纸媒体大力地宣传着。当然,航天测控是离我们一般测控专业很遥远的,然而我们可以了解,现代社会正在奋力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的前提就是机械的自动化。要使得机械得以自动化,就要依靠测控技术。测控技术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测量和控制。这两项是任何一个机械工作必须完成的。工作都可以看作是一项任务,任务信息的获得要依靠测量,任务的自动化完成要依靠控制。我认为,测控是一个国家技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哪个国家的测控技术先进,那么该国就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测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个必然,就在这几年必然会显现出来。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技术学校、研究单位、生产企业、管理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生产、应用、经营、管理以及质量检测与技术监督等工作。
4、对测控专业的个人意见和建议
形成本专业的培养特色:本专业遵循“测控一体、光机电融合、计算机信息化特征”的专业定位,以机械学、电子学、光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光电技术以及仪器设计与运用为主要技术手段,强调学生坚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的获得,着重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造就,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工程技术应用方面的训练。
5、结论
在我看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个传统,而又充满着发展前景的专业。说它传统,是因为它有着古老的起源,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它同时涉及到了许多学科,这使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现代测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它迎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必将在各领域产生更多更关键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现代测控技术及应用》 吴国庆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 韩九强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主编陈毅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郭亚春,《浅谈测控仪器与技术专业建设》,20105、韩九强,《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20066、徐宏飞,《测控专业概论》,20097、耿桂宏,8、刘君,9、王先培,10、侯媛彬,2006,2009,201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2010《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 《计算机测控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