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055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2: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904055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904055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0904055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5 课程中文名称:医学仪器

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nstruments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7 总学时:

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

2.5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医学电子仪器的原理、结构和设计原则,并介绍几种常见的医学电子仪器的性能指标和测量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生理信号的特点,并结合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信号测量的知识来设计医学仪器。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人体医学信号的性质及其处理电路的特点、原理。

2、掌握常用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设计原则及应用。

3、了解其他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医学仪器概述(4学时)

生物信息知识简介,医学仪器的结构及测量方式,医学仪器的特性分类,医学仪器的设计原则。

第二章

生物信息测量中的噪声和干扰(4学时)

人体电子测量中的电磁干扰,测试系统的噪声,低噪声放大器设计。第三章

信号放大(4学时)生物电放大器前置级原理,隔离级设计。第四章

生物电测量仪器(10学时)

心电图机:心电图及心电图导联,心电图机结构和性能参数,XD-7100型单导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结构和性能参数,脑电图测量的新技术。第五章

血压测量(4学时)

血压直接测量方法,血压标定方法,血压测量检测电路。血压间接测量,血压的自动测量。

第六章

医用监护仪器(2学时)

生理参数的测量及监护仪器的主要指标,床边监护仪器,远程监护。动态心电图技术,除颤器,人工心肺机。

第七章

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2学时)

心脏起搏器简介,固定型和R波抑制型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和电极,心脏除颤器介绍。

第八章

医学仪器的电器安全(2学时)

电流的生理效应,产生电击的因素,电击防护措施,一些电器安全参数的测试和检验。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课堂讲授)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实验一:心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4学时)实验二:无创血压的测量(4学时)

七、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 余学飞.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主要参考资料:

[1] 张唯真.生物医学电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2] 齐颁扬.医学仪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王保华.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九、课程考核方式

闭卷。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撰写人签字:

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第二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药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

1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七

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第三篇:医学仪器复习题

医学仪器概念要点

(1)

ECG中的P、QRS、T波是怎样产生。

P: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QRS:

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

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T:

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2)

标准导联系统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特殊的电极组和其连接到放大器的方法称为导联

三角导联

加压导联

单极胸导联

(3)

.(4)

什么是心肌的除极和复极

心肌的除极:心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心肌的除极过程。

心肌的复极:心肌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

(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5)

希氏束电图主要诊断什么测量希氏束电图采用什么方法.希氏束电图用于诊断房室间阻滞的具体部位,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心脏电传导顺序,希氏束电图位于心房和心室的除极信号中间,即位于P波和QRS波之间。

测量希氏束电图方法:导管法和体表法。导管法采用心导管电极从从股静脉插入到三尖瓣口处,引出信号,经放大处理,进行测量。体表法是从体表通过心电平均技术描记希氏束电图。

(6)

心室后电位主要诊断什么怎样测量心室后电位

心室后电位也称为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它开始出现在QRS波后的S-T段。具有心室后电位的病人容易产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存在突然死亡的危险。和希氏束电图类似,心室晚电位可以使用腔内电极、心外膜电极和体表心电图三种方法测量。

;

晚电位是预测患者是否有高危的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特殊的高频心电检测方法。

它对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评估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以及预测心脏猝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心室晚电位的分析方法大体上分为时域法、频域法和时频域法。时域法包括叠加平均法、时序自适应滤波、统计信号处理、选择性线性预测、人工神经网络和小波神经网络等。频域法包括FFT谱分析、AR谱分析、最大熵法等。时频域法包括Wigner变换、短时付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7)

什么是心电的动态检测技术

定义:心电的动态检测技术是患者处在日常活动条件下,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技术。患者处在日常活动条件下长时期记录的心电图,称动态心电图(DCG)。DCG,又称Holter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

(8)

舒张压指什么收缩压指什么

间接法测量血压方法有哪些

舒张压是指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是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最小值(谷值点)。

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是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最大值(峰值点)。

@

一、柯氏音

二、示波法

三、超声法

四、恒定袖代法

五、追逐拍跟踪法

六、脉搏延时法

(9)

影响血压测量精度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不一样。

(一)影响柯氏音法血压测量精度的原因:

1、血压的传感器读数受传感器和心脏的高度差变化

2、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读数受使用者听力的影响

3、运动会造成伪迹

4、触摸手臂会改变读数;过度换气可以减小压力效应

5、错误的测量方法

(二)影响波形特征法血压测量精度的因素:

1、是所确定的波形特征能否适应个体的差异性,2、二是能否准确有效地提取波形特征。

(三)影响幅度系数法测量精度的因素:

用固定系数法判定收缩压和舒张压,关键在于特征系数的选取。特征系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压力波幅度的影响;脉搏波波形和动脉弹性特性的影响;袖套大小和袖套-上臂组织系统的弹性的影响;动脉粘弹性和动脉内压力波幅度变化的影响。

(10)

什么是血压的动态检测技术

*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成为临床高血压病诊断和指导评价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常人们测得的血压均属偶测血压。偶测血压值只能代表被测者当时的血压状况,而不能反映全天的动态血压变化趋势。

ABPM是让受检者佩带一个动态血压记录器,回到日常生活环境中去自由行动,仪器会自动按设置的时间间隔

进行血压测量,提供24h期间多达数十次到上百次的血压测量数据,为了解患者全天的血压波动水平和趋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11)

心音指什么心音分析的特点是什么

心音是在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瓣膜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周围组织传到胸壁,将耳紧贴胸壁或将听诊器放在胸壁一定部位,听到的声音。

第一心音频率成分较低,在30~45hz内,持续时间约为;

第二心音频率成分较高,约为50~70hz,持续时间约为;

第三心音频率也较低,大部分低于30hz,持续时间约为;

第四心音,也称为心房心音,频率很低,人耳听不到,但可以用记录器描记下来。

心音和杂音的频率范围很广,最大频率范围为20~2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而心音的高频成分,其实用价值很小。因此,一般心音测量仪具有30~300hz的频率范围已经够用。

(12)

什么是快速输注指示剂测量常用的指示剂那些

快速输注指示剂测量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血管上游注入一定量的指示剂并形成团注,指示剂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其浓度受扩散作用和血流流速共同作用,使指示剂浓度随时间发生改变,然后在下游测量血液中该指示剂的浓度,从而获得指示剂稀释曲线。

若设迅速注入血管的指示剂总量为I,血液平均流量为Q;从血管某处测出的指示剂浓度为c(t),则

常用的指示剂有染料、放射性核素(同位素)、电解质、热量等。

(13)

什么是连续输注指示剂测量常用的指示剂有哪些

P148整段。

连续输注指示剂测量法:该方法要求将指示剂按一定速度在上游注入,仪确保在血管的下游段测得的指示剂浓度保持平衡。假定给予指示剂的量为I,注入容量为V的血管中,所得到浓度变化

△c

=

I/V。由于血液处于不停流动中,为确保浓度变化为一常量,必须在单位时间内,连续加入一定量的指示剂,即△c

=

(dI/dt)/(dV/dt),则血流量为

Q

=

dV/dt

=

(dI/dt)/△c

~

常用的指示剂有染料、放射性核素(同位素)、电解质、热量等。

(14)

在各系统类比分析中,肺胸廓系统的体积

惯性表示电气的什么参量

(15)

在各系统类比分析中,肺胸廓系统的粘性阻抗

顺应性表示电气电路的什么

振动系统

电气电路

肺、胸廓系统

力(F)

电压(E)

压力

~

位移(x)

电荷(q)

体积

速度(v)

电流(I)

气体流量

粘性(B)

阻抗(R)

粘滞阻抗

顺应性(C)、电容(C)

顺应性

惯性(I)

电感(L)

惯性

(16)

人体生物阻抗测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7)

当恒流源加载到人体上进行阻抗测量时,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因为人体的阻抗不是纯电阻性,兼具有感性和容性,因此加入的必须是交流电源,而且恒定的电源,即其内阻很小。电阻的频率在20-250KHZ之间,注意不要和心电信号相干扰,即其频率最好不要与心电频率相互重叠。

^

几点注意事项:

为了得到合适的SNR,需要加上1mA以上电流。在低频状态下1mA电流也会引起不适电击。随着频率的加大,人体感知的电流加大。使用20kHz电流,确保不受电击的影响。

当频率从低频增加到100kHz时,皮肤电极的干扰阻抗将会下降100。可以使用高频电流,减小皮肤阻抗。

当频率远高于100kHz,旁路电容的低阻抗使得仪器的设计更困难。

大电流虽然会增加SNR,但会导致热效应。

通常使用100

kHz,1mA-5mA

(18)

竞争型心脏起博器的缺点是什么非竞争性心脏起博器的工作原理.非同步(固定频率)型:发出的脉冲频率固定,一般为70次/分左右,不受自主心率影响,缺点是一旦心脏自主心律超过起搏频率,便可发生心跳竞争现象,甚至因此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因而现已多淘汰。

同步(非竞争)型:起搏器属双线系统,一组电极在心房,一组电极在心室,通过心房电极接受心房冲动,经过适当的延迟以后,激动脉冲发生器,再通过心室电极引起心室激动,使房室收缩能按正常程序进行,此合乎生理要求,这是该型起搏器的独特优点,因它能增多回心血量,增强心缩力量,提高每搏输出量。缺点是电路复杂,耗电量大,使用寿限较短。

|

(19)

脑电信号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测量脑电脑电的分析方法是什么

脑电(EEG)是由于皮质大量神经组织的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而成,而单个神经元电活动非常微小,不能在头皮记录到,只有神经元群的同步放电才能记录到。

脑电波形的频率特性比幅度特性在临床上更显得重要。脑电在时域(Time

domain)中不易得到特征参数,而若将它们变换到频域(Frequency

domain)中就很容易分出α波、β波、γ波、θ波和δ波。(变换常采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这些波是否出现,出现频繁程度等均与生理病理状态有关。临床常用来诊断癫痫等神经病和脑部肿瘤。

1、脑电信号非常微弱,幅度范围:20uV~200uV,频率范围:1~30hz2、随机性及非平稳性非常强

3、脑电信号具有非线性。

4、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背景噪声比较复杂,有50hz工频干扰,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噪声以及电极与地之间的共模信号的干扰等等。

把引导电极放在头皮表面,通过测量记录下的波形即为脑电图EEG(Electroencephalogram)

A一般双极导联法,%

B

联结式双极导联法,C

三角导联法。

分析功能有:⑴各种形式的脑电地形图;⑵功率谱分析、谱参数提取;⑶各节律能量直方图;⑷压缩功率谱阵图;⑸相关分析、时域分析;⑹伪差滤除;⑺癫痫波自动识别及定位;⑻睡眠波分析等。

(20)

简述肌电信号的测量和分析方法

时域分析方法,频谱分析方法、时频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混沌和分形分析、AR参数模型法

(21)

ICU指什么它的主要监护项目是哪些

ICU:加强监护病房;CCU:冠心病监护病房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中小医院是一个病房,大医院是一个特别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心电、血压、呼吸、脉率、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脑电、心输出量

对住院危重症患者,通常需要对下列重要生理参数进行连续或间断连续监测:

(1)血压

无创间接法测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或有创直接检测动静脉血压,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无创监测。

(2)心电图和心律

通常用导联Ⅱ对心电图进行连续监测,对冠心病患者,往往还需要同时监测V5导联和导联I的心电图,以便不仅能了解心搏情况,而且可以对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各种心律失常(如室颤、房颤、早搏、停博等)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体温

由于体温变化相对较慢,也可采取间断采样测量的方式(0.5h、1h或2h测一次);观察一昼夜体温变化情况,对掌握病情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4)呼吸

监测呼吸次数、呼吸质量,包括呼吸量、呼出二氧化碳含量等,以判定是否存在呼吸障碍(如痰阻塞)及肺气交换功能是否正常。

属于因病情而异所增减的监测项目通常有:

(1)血气参数

对于伴有呼吸功能衰弱、呼吸障碍、肺功能衰竭的患者,通常必须监测血气参数,包括动脉血液的pH值、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饱和度等。

(2)脑电图

对于意识不清、各种脑损伤(缺血、缺氧、溢血、血栓)等所造成的脑损伤患者,需要监测其脑电图,以便观察大脑的生理活动能力,判定病情变化趋势。通常只需单道或双导(左、右侧)记录。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平衡,包括血糖、尿液分析和血红蛋白测定等。这些参数通常没有连续的监测仪器,因而采用间断式采样分析,由护士操作,也可以说是针对病情的常规测试项目。

/

各种被测生理参数就其参数性质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信号,通常直接用电极提取;另一类是非电信号,如血压、呼吸等,需通过不同的变换器(传感器)取得。

凡是需要连续监测的信号都必须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和预处理(滤波去噪、平均叠加等),然后再变换成数字信号,以便能用计算机进行信号处理与分析。

(22)

CCU指什么它的主要监控项目是什么

CCU:冠心病监护病房

一般心肌梗塞死亡的人多数是在冠心病发作后—星期死去的。在这段容易引起死亡的短时期内,必须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治疗。收容这样的病人并进行强有力的诊断和治疗的场所就是冠心病监护病房、所用的装置称为CCU(冠心病监护病房)。

心电、脉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心律失常检测、S-T段分析,也可根据情况增加血压、呼吸等其他参数的监护。

(23)

((24)

什么是超声波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传播特性是什么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传播特性:

1、由超声诊断仪所发射的声波,在人体组织中是以纵波的形式传播的。因为人体软组织基本无切变弹性,横波在人体组织中不能传播。

2、在人体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所用频率甚高,故波长短。在条件下,波长仅为。

3、超声波会在组织中衰减。在软组织中,衰减主要是由于粘滞而引起的声能转化为热能,使得传播声波的幅度随指数规律变化。

(25)

超声波在组织中衰减的原因是什么

(1)超声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反射、折射、扩散等现象,从而使得声能分散而衰减。

(2)散射引起的衰减。媒质不均匀,含有悬浮粒子,使得声能散射而衰减。

(3)吸收衰减。由于媒质的粘滞吸收、热传导吸收或驰豫吸收,导致声能变成热能而衰减。

在软组织中,衰减主要是由于粘滞而引起的声能转化为热能,使得传播声波的幅度随指数规律变化。

(26)

什么是超声波电路中的TGC

TGC:时间增益补偿。超声在不同媒质中衰减的幅度与界面的深度成正比,这就使得在不同深处位置却具有相同界面性质的回波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不同深度上的回波进行增益补偿。可以将接收器的增益G与回波时间成正比,其原则是按衰减的幅度补偿,使接收器增益随扫描时间而增加,因而,从较深部位声界面反射的回声信号的放大倍数较大,而距离换能器较近的反射信号,也就是时间上较早到达的回波信号的放大倍数较小,这就是时间增益补偿。

(27)

什么是超声波的脉冲回波技术

脉冲回波技术是超声检测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其所用的超声波是一种脉冲波,即波源振动持续时间很短,仅在很短一段时间内有振幅的一种机械振动。脉冲回波超声检测的过程是:由超声检测仪产生脉冲电信号,输入到换能器上,激励换能器的压电晶片发射脉冲超声波;超声波透射(或折射)进入被检测的物体中,经过反射或衍射等传播变化,最终又被换能器的压电晶片所接收,再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回超声检测仪显示;最后,通过对显示器进行观察,来分析和评价被检测物质的性质。

(28)

超声波A型、B型及M型成像原理。B型成像系统中帧频、行频及扫描深度的关系是什么

A超:对回波实施幅度调制,即回波的脉冲大小决定显示器中脉冲的幅度。显示方法是在荧光屏上出现脉冲波形,脉冲的幅度(坐标纵轴)代表反射回波的强度,脉冲的位置或脉冲之间的距离(坐标横轴)正比于反射界面的位置或界面之间的距离。

B超:对回波实施辉度调制,探头直线扫描人体时,可以在示波管或屏上用辉度的强弱表示相应的回波幅度,从而得到一个纵切面断层图像。

M超:对回波实施辉度调制,但探头位置固定,用纵轴表示脏器深度,横轴表示时间,故可构成一幅各反射界面的活动曲线图,以进行超声心动描记等。

N:帧频

n:行频

S:探测深度

(29)

什么是B超图像的横向分辨率什么是B超图像的轴向分辨率如何提高提高这两个分辨率

轴向分辨率指在超声传播路径上能分辨开介质中相邻前后两点间的最小距离。对连续超声波,轴向分辨率可达到的理论分辨率等于半波长,轴向分辨率正比于换能器的中心频率,因此,超声波的发射频率越高,轴向分辨率越高。在超声脉冲回波系统,轴向分辨率与超声脉冲的有效脉宽有关,脉冲越窄,轴向分辨率越高。

横向分辨率指在于超声波束垂直的平面上,能分辨开相邻两点间的最小距离。超声波束宽度决定了横向分辨率的宽度,超声波束主要取决于换能器的形状和大小。和平面换能器不同,凹面换能器可以聚焦超声波束。在聚焦点上,波束最小,横向分辨率最佳。

(30)

超声波多普勒血流速度测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脉冲超声波成像中脉冲重复频率、最大血流速度和最大探测深度的关系是什么

超声波多普勒血流速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向含有血细胞的血流中发射超声波时,血液中大量血细胞等悬浮粒子对超声波有反射(散射)作用。悬浮粒子运动时,反射超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此频率变化和粒子的运动速度成正比。接受此反射波并与入射波进行频率差,就可以测知血细胞粒子的运动速度,即血流速度。

(31)

比较电磁波成像和超声波成像的异同。

电磁波成像:

(1)利用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有效原子序数、厚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衰减程度不同,体外探测投射出的X射线强度变化。来成像,)

(2)X射线有电离辐射作用,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

超声波成像:

(1)

超声波为非电离,在诊断用功率范围内对人体无伤害,可以经常反复使用;

(2)

超声成像利用组织器官的声阻抗特性不同产生的超声回波来成像(反射、散射)

(2)超声波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对软组织诊断具有优势;

(3)超声波成像是一种实时成像技术;

(4)超声波仪器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都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都会产生伪像、畸变等图像失真

X线

CT

MRI

超声

成像

媒介

X射线

X射线

磁场与RF(射频电磁波)

超声波

观察

内容

密度

密度

信号

超声波回波

反映

实质

组织密度

组织密度,组织弛豫时间(T1、T2)

人体组织性质与结构

图像

特点

一维图像

无立体感

仅横断面图像,其他图像需要重建。

直接得到三维图像,同时有两种不同性质的T1、T2加权。

一维到三维,四维成像,由超声仪器的性能所决定。

优点

速度比较,价格特别低。

①CT突出的优点是密度分辨率高,断面解剖关系清楚,病变细节显示良好,尤其平片显示不了细小的钙化、液化、坏死等结构,对定性诊断很有帮助。②相对便宜、安全和迅速,适合首选检查。③

检查速度快,尤其适合于急诊患者的检查,如外伤、脑血管意外等。④可获得不同组织感光区的CT值,以进行定量分析。⑤

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更好地显示及定性诊断。⑥

可进行图像重建。

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敏感,当病变早期出现生物化学变化时就可以显示异常,早于同位素、CT及超声等所有影像检查。②

可多平面成像,弥补了CT不能直接多平面成像的缺点,对病变显示更为清楚。MRI的流空现像对大血管和循环较快的结构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即能显示。即MRI一血管造影技术。④

无骨骼伪影干扰,对颅底,椎管内结构显示良好。

价廉、简便、迅速、无创、无辐射性、准确、可连续动态及重复扫描,因此易于推广应用,常作为实质脏器及含液器官的首选方法,因其成像速度快,可适时观察运动脏器,非常适合于心脏,大血管及胆囊的显示和测量;因无辐射性更适用于孕妇的追踪和复查。

缺点

有些部位骨骼伪影太多,影响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的显示,如颅底部及椎管。②受呼吸运动的影响,容易漏诊小的病状,如肺、肝脏等。③x线辐射量大。④

重建图像伪影较多。⑤传统医学X射线影像设备的缺点十分明显:照射剂量大,而且分辨率受限;影像以胶片形式,不能后处理,不利于存储和传输。数字医学X射线影像设备也存在缺点,就是其仍然存在辐射,不能达到完全无辐射状态。

|

①价格昂贵、成像复杂、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宜于首选。②不适合急诊患者或特别危重病人,因心电监护等急救设备不能进入MPd室。③

显示病灶钙化及骨皮质差,不适合观察骨折,而特征性病灶内钙化常对定性诊断帮助很大。④不能定量分析,T1、T2及质子密度测量运算麻烦、可比性差,故临床价值不大,一般不用。⑤体内带有金属异物或装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⑥不适合早孕患者,对胎儿有影响。⑦不适合幽闭恐怖症患者。

超声术受气体与骨骼的阻碍,不适合于含气脏器如肺、消化道及骨骼的检查,但随着体腔探头的开发及消化道声学造影剂的应用,已使胃部超声检查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受操作者的经验、检查技巧和认真程度影响。

(32)

X射线在人体传播引起衰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X射线成像系统的基本组成。

诊断X线的范围内(能量低于200kev),X线与人体作用引起的衰减主要是由相干散射,光电吸收和康普顿(Compton)散射

在诊断X线放射学中,由组织引起的衰减中最重要的是康普顿散射。所谓的康普顿效应是指一些能量较大的X线光子撞击原子外层那些较松散的电子,使其脱位,但此时X线光子只把自身的一部分能量传给了被击脱的电子使其获得动能,光子自身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减少了一部分能量并改变了传播的方向。

组成:X射线管、影响增强器、光学图像监视系统、含有摄像机与摄像机的闭路视频系统和辅助电子设备,还有X射线胶片系统。

(33)

什么是医学仪器的安全电流的生物效应是什么

医学仪器设备主要用于对人实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保证医学仪器的电气安全、辐射安全、热安全和机械安全,对于操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

安全意即没有危险或不发生危险,而在工程学上绝对不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是没有的。确切地说,应该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尽可能小。医学仪器设备主要用于对人实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保证医学仪器的电气安全、辐射安全、热安全和机械安全,对于操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导体,当人体成为电路的一部分时,将会造成身体伤害。而引起人体损伤的直接因素是电流而不是电压。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热效应、刺激效应和化学效应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后果。

热效应:组织的电阻发热。低频与直流电主要是电阻损耗;高频还要包括介质损耗。

刺激效应:电流在细胞两端产生电势差,可以使细胞发生兴奋。肌肉细胞产生与意识无关的力和运动;神经细胞产生刺激。

化学效应:组织中的离子将向异性电极移动,形成新物质,产生生物学后果。

(34)

影响电流生理效应与损伤程度因素

1、电流强度

2、通电时间:时间愈长,损伤愈严重。皮肤电阻随通电时间而下降,电流会加大。

3、电流频率:频率和阻抗有关;频率与刺激持续时间有关,刺激持续时间随电流频率的增高而缩短。

4、电流途径:电流通过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其生理效应和损伤大不相同。

5、人的适应性

(35)

发生电击的因素有哪些防止电击预防措施有哪些

发生电击的因素:一是人与电源之间存在两个接触点,形成回路;二是电源电压和回路电阻产生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生理效应。

1、仪器漏电

2、电容耦合造成漏电

3、仪器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4、非等电位接地

5、皮肤电阻减小或消除

防止电击预防措施:

1、有效的外壳接地

2、等电位接地系统

3、充分绝缘

4、采用低压供电

5、防止人体接地

6、采用非接地配电系统

文档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

第四篇: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分:3学分

时:48学时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16学时 教学对象:安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是学生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从实用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掌握分析方法、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掌握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分析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技能锻炼,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得以充实与提高。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需要理解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过程中危害有害因素;掌握过程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重点掌握过程安全的分析方法,安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防护技术措施、设计及有关选型计算理论;熟悉相关的测试技术,了解国内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仪器分析导言(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仪器分析历史、现状及总的发展趋势,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选择何种仪器分析方法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等。

点:

仪器分析的共性、衡量仪器性能的指标、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 难

点: 仪器校正和分析方法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4学时)

2.1 气相色谱法概论 2.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2.3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2.4 固定相及其选择 2.5 气相色谱检测器 2.6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2.7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2.8 毛细管气柱相色谱法

2.9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基本要求:

了解气相色谱基本原理及其分离分析特点、仪器组成。掌握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FID,TCD,ECD,FPD,NPD及AED)及其检测对象、检测特点等;掌握定性定量方法。特别介绍程序升温、毛细管柱的特点及相应的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器及应用。

点:

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各种气相色谱检测器(FID,TCD,ECD,FPD,NPD及AED)及其检测对象、检测特点等,掌握定性定量方法。

点:

色谱柱固定相及其选择。

第三章

液相色谱分析(4学时)

3.1 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3.2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3.3 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3.4 液相色谱固定相 3.5液相色谱流动相 3.6液相色谱仪

3.7 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3.8 应用实例 基本要求: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的特点比较、仪器组成;掌握液相色谱柱的各种固定相及流动相的选择、柱分离原理。理解化学键合相分配色谱(正、反相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点:

液相色谱柱的各种固定相及流动相的选择、柱分离原理。难

点:

化学键合相分配色谱(正、反相色谱)、液固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离子对色谱、尺寸排阻色谱和亲和色谱等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四章

质谱分析(4学时)

4.1 质谱分析概述 4.2 质谱仪器原理 4.3 双聚焦质谱仪

4.4 飞行时间质谱计及四极质谱计 4.5 离子的类型

4.6 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分析 4.7 质谱定量分析 4.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4.9 质谱分析应用

基本要求:

熟悉质谱分析基本原理、仪器组成及其性能表征,理解各种离子源(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火花源、场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滤质器、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碎片离子峰的产生及质谱图解析规则。了解质谱仪作为检测器与其它方法的联用技术(GC-MS,FTIR-MS,HPLC-MS)。

点:

各种离子源(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火花源、场电离源)和质量分析器(磁分析器、飞行时间、四极滤质器、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同位素碎片离子峰的产生及质谱图解析规则。

点: 质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五章

电位分析法(6学时)

5.1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 5.2 电位分析法概要 5.3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 5.4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5.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5.6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和性能 5.7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5.8 影响测定的因素 5.9 测试仪器

5.10 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的应用 5.11 电位滴定法 5.12 自动电位滴定

5.1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电极、电位的产生机制、Nernst表达式,增加对常用参比电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各种膜电极(如pH玻璃电极和氟电极)的电位产生原理、干扰来源及测量方法(直接电位及电位滴定)。

点:

电位产生原理、干扰来源及测量方法。难

点: 电位产生原理。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8学时)

6.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6.1.1 光度分析法概要

6.1.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6.1.3 光谱分析仪器 6.1.4 光谱定性分析 6.1.5 光谱定量分析 6.1.6 光谱半定量分析

6.1.7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6.1.8 火焰光度分析

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6.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 6.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6.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6.2.4 定量分析方法 6.2.5 干扰及其抑制 6.2.6 测定条件的选择

6.2.7 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6.2.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6.2.9原子荧光分光光度分析简介 基本要求:

掌握原子吸收分析原理:重点讲述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重点介绍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详细讲述干扰校正方法及其分析条件选择、简单介绍原子荧光分析法,并与原子吸收分析法从各个层面进行比较。

点:

谱线变宽因素、积分吸收及峰值吸收;仪器组成;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火焰和石墨炉)

点:

干扰校正方法及其分析条件选择。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4学时)

7.1 核磁共振原理

7.2 核磁共振仪

7.3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 7.4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7.5图谱解释

7.6简化图谱的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图谱的解析规则及简单应用。熟悉核磁共振仪器组成简介。

点: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一级图谱的解析规则。

点: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能级分布及弛豫过程、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教材: 方惠群等编,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夏心泉主编,仪器分析(第一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3 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D.A.Skoog, F.J.Holler, T.A.Nieman, Principle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5th Edition,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98

第五篇: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安庆师范学院精品课程网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供化学、专升本使用)

学时数:51学时(暂定)

学时数:51学时(暂定)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

总结85年以来,《仪器分析》作为选修课的教学经验,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专业本科生对仪器分析知识的要求,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所能达到的水平,及我院的主要为培养师范生的人才目标,参考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制定了现阶段我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快速、容易实现自动化的特点,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对产品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仪器分析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师范生对仪器分析知识的了解是将来成为一个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总体上讲,着重于学生对各种仪器分析知识的了解,掌握部分仪器分析法的应用。

二.本科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需要的预备知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电子线路、计算机基础、化工原理,建议本课程安排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

三.课程内容简介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使用教材:朱明华.仪器分析.2n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由于仪器分析技术发展很快,如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提高,教材中如何用Gran作图法在图纸上作图就无需介绍,因此,主讲教师应密切注意仪器分析发展的动向,结合我院的教学要求,以及全国考研所涉及的仪器分析的知识,随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删。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2学时)要求:了解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10学时)

§2-1 气相色谱法概述

要求:了解

§2-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要求:理解

§2-3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要求:掌握

§2-4 固定相及其选择

要求:了解

§2-5 气相色谱检测器

要求:理解

§2-6 气相色谱定性方法

要求:掌握

§2-7 气相色谱定量方法

要求:掌握

§2-8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要求:了解

§2-9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要求:掌握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8学时)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要求:了解

§3-2 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

要求:理解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要求:理解

§3-4 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要求:掌握

§3-5 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要求:了解

§3-6 高效液相色谱仪

要求:了解

§3-7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

要求:了解

§3-8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要求:了解

第四章 电位分析法(10学时)

§4-1 电化学分析法概要

要求:理解

§4-2 电位分析法概述

要求:理解

§4-3 电位分析法测定溶液的pH值

要求:掌握

§4-4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要求:理解

§4-5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要求:理解

§4-6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与性能

要求:了解

§4-7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

要求:掌握

§4-8 影响测定的因素

要求:掌握

§4-9 测试仪器

要求:了解

§4-10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析应用

要求:了解

§4-11 电位滴定法

要求:掌握

§4-12 自动电位滴定

要求:掌握

§4-1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和指示电极的选择

要求:掌握

第五章 伏安分析法(8学时)

§5-1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要求:了解

§5-2 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要求:理解

§5-3 半波电位──极谱定性分析原理

要求:理解

§5-4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要求:掌握

§5-5 极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要求:掌握

§5-6 极谱催化波

要求:理解

§5-7 单扫描极谱

要求:掌握

§5-8 方波极谱

要求:理解

§5-9 脉冲极谱

要求:理解

§5-10 溶出伏安法

要求:理解

§5-11 单指示电极安培滴定

要求:理解

§5-12 双指示电极安培滴定

要求:理解

§5-13 双指示电极电位滴定

要求:理解

第六章 库仑分析法**(选修)(2学时)

§6-1 法拉第电解定律及库仑分析法概述

要求:掌握

§6-2 控制电位电解法

要求:掌握

§6-3 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

要求:掌握

§6-4 恒电流库仑滴定

要求:掌握

§6-5 库仑滴定的特点及应用

要求:了解

§6-6 自动库仑分析

要求:了解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7学时)

§7-1 光学分析法概要

要求:了解

§7-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要求:掌握

§7-3 光谱分析仪器

要求:了解

§7-4 光谱定性分析

要求:掌握

§7-5 光谱定量分析

要求:掌握

§7-6 光谱半定量分析

要求:掌握

§7-7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与应用

要求:理解

§7-8 火焰光度分析

要求:掌握

第八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6学时)

§8-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

要求:了解

§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要求:理解

§8-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要求:了解

§8-4 定量分析方法

要求:掌握

§8-5 干扰及其抑制

要求:掌握

§8-6 测定条件的选择

要求:掌握

§8-7 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要求:了解

§8-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要求:掌握

§8-9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分析简介

要求:了解

第九章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选修)(4学时)

§9-1 分子吸收光谱

要求:理解

§9-2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要求:理解

§9-3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要求:了解

§9-4 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溶剂效应)

要求:理解

§9-5 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要求:了解

§9-6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要求:了解

§9-7 荧光分光光度分析介绍

第十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选修)

§10-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要求:了解

§10-2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要求:了解

§10-3 分子振动方程式

要求:了解

§10-4 分子振动的形式

要求:了解

§10-5 红外光谱的吸收强度

要求:了解

§10-6 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性──基团频率

要求:了解

§10-7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要求:了解

§10-8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要求:了解

§10-9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

要求:了解

§10-10 红外分光光度计

要求:了解

§10-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要求:了解

§10-12 试样的制备

要求:了解

第十一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选修)

§11-1 核磁共振原理

要求:了解

§11-2 核磁共振仪

要求:了解

§11-3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图谱

要求:了解

§11-4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

要求:了解

§11-5 图谱解释

要求:了解

§11-6 简化图谱的方法

要求:了解

第十二章 质谱分析*(选修)

§12-1 质谱分析概述

要求:了解

§12-2 质谱仪器原理

要求:了解

§12-3 双聚焦质谱仪

要求:了解

§12-4 飞行时间质谱计及四极质谱计

要求:了解

§12-5 离子的类型

要求:了解

§12-6 质谱定性分析及图谱解析

要求:了解

§12-7 质谱定量分析

要求:了解

§12-8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要求:了解

§12-9 质谱分析应用

要求:了解

第十三章 其它仪器分析方法*(选修)

流动注射分析,热分析法,电子能谱分析法,激光光谱分析法。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课堂教学每2学时布置一次作业,鉴于《仪器分析》教科书后习题和思考题很多,学生必须做完其中一半交给教师批改,以便教师掌握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其余作业教师可不批改,但所有习题和思考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进度及时辅导。辅导可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相结合,辅导学时不少于18学时,辅导时间可安排在晚上或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为考试(笔试),要求期中和期末考试。考卷从北京大学题库中由计算机选题组卷,分A、B卷,按学院考试纪律严格要求,做到一视同仁。

六.参考文献

1.2.3.4.5.6.孙传经编著.气相色谱分析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编.气相色谱法,科学出版社,1973 中国科学院甘肃化学物理研究所编.填冲气相色谱,燃料化学工业出版社,1973 W.R.苏皮纳著,詹益兴译.气相色谱填冲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史景江主编.色谱分析法,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7.Nina Hadden et al.,Basic Liquid Chromatgraphy,Varian Aerograph,1971 8.方惠群,虞振新等.电化学分析,原子能出版社,1979 9.俞汝勤.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0.H.H.Willard,L.L.Merritt,Jr.and J.A.Dean, Instrumental Methods of Analysis,5th Ed.1974 11.J.J.Lingane,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2nd Ed.,Tnterscience,1958 12.J.海洛夫斯基等著,汪尔康译,极谱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66 13.P.Zuman,Progress in Polarography,Vol.Ⅱ.,Interscience,1962 14.张金锐.微库仑分析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15.万家亮编著.现代光谱分析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6.R.D.Braun,Introduction to Instrumental Analysis,McGraw-Hill,1997 17.马怡载,何华肯,杨啸涛.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能出版社,1989 18.B.V, vov,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chemical Analysis, American Elsevier,New York,1979 19.洪山海.光谱解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81 20.陈国珍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原子能出版社,1983

21.E.D.Olsen,Modern Optical Methods of Analysis,McGraw-Hill,1975 22.黄鸣龙编著.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科学出版社,1958 23.G.W.Ewing,Instrumental Methods of Chemical Analysis,4th ed.,1975 24.Frigerio, Essential Aspects of Mass Spectrometry, Spectrum Publications,Inc.,1974 25.B.J.Gudzinowicz,M.J.Gudzinowicz, Fundamentals of Integrated GC-MS,Part ⅠⅡⅢ,Marcel Dekker,Inc.,New York and Basel,1976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开小明同志执笔,并经分析化学教研室其它教师审阅,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6.04 8

下载0904055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0904055医学仪器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学仪器实验心得体会

    医学仪器实验心得体会 呼吸机的知识我们在本学期的课程中学习过,因此对它有一定了解。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微生物......

    《生化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物仪器分析》 总学时:2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有《生......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 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01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y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100/6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医学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流行......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