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e of Emergency 编写日期:2015-09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0030137
2.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限选课/考试课目 3.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 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技能,如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常用洗胃液的种类及用途,以及心肺脑复苏基本理论和操作步骤的进展。增加了危重病患者监测等在急救诊断和治疗上与急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讲述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熟悉休克致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急救和支持措施及其病理生理。
三、教学安排建议 第一章 绪论(1学时)1.主要内容 ⑴急诊医学发展史 ⑵急诊工作特点 ⑶急诊医学的范畴 ①院前急救 ②复苏学 ③危重病医学 ④灾难医学
⑤创伤学
⑥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⑦急诊医疗管理学 ⑷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①院前急救
②医院急诊室和急诊科 2.基本要求
⑴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 ⑵掌握现代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 ⑶了解急诊工作特点
第二章 心肺脑复苏(4学时)1.教学内容
(1)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2)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3)心肺复苏术(初期复苏方法、要领、有效指标和后期复苏方法、步骤)。(4)脑缺氧病理生理,脑复苏疗效评价。
(5)脑复苏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重点内容为降温和渗透疗法及维持血压问题)。2.基本要求
(1)掌握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和心肺脑复苏具体方法、步骤、操作要领及有效指标。(2)熟悉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缺氧脑损害的病理生理及脑复苏的疗效评价。3.实习内容(1)观看复苏录相。(2)在模型上做复苏操作。第三章 休克(2学时)1.教学内容:
(1)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治疗中强调补容时,补什么?怎样补?补多少?)
(2)低血容量休克病因、诊断、治疗。(3)感染性休克病因、诊断、治疗。(4)过敏性休克病因、诊断、治疗。2.基本要求
(1)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掌握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诊断和治疗。
(3)熟悉休克的概念、休克分类、休克的病理生理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的病因。
第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学时)1.教学内容
⑴MODS概念及病因,诱发因素.⑵MODS的发病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假说;炎症失控假说;胃肠道假说;两次打击和双项预激假说;应激基因假说.⑶发生MODS时各脏器,系统(心脏,呼吸,脑,肝,胃肠道,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 ⑷MODS的诊断依据:SIRS的诊断标准;器官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⑸MODS监护:氧供需平衡监测的原理和意义;胃肠黏膜内pH监测的理论依据和意义.⑹MODS早期防治的具体措施:早期复苏;控制感染;循环支持;呼吸支持.2.基本要求
⑴掌握MODS的概念,理解MODS的病因及诱发因素.⑵了解MODS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诊断,监护.⑶理解MODS的防治.第五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学)第六章急性中毒(4学时)1.课程内容 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①立即终止毒物的吸收 ②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 ③应用特效解毒剂 ④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⑤支持、对症治疗 ⑴常见急性中毒的急诊处理
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酸脂类理化性质及中毒机理;诊断要点;急救措施:阻止毒物继续进入人体;特效解毒剂的选用。
②镇静催眠药中毒的急诊处理: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诊处理 ③一氧化碳中毒的急诊处理: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诊处理
2.基本要求
⑴掌握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⑵掌握有机磷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的诊断要点和治疗 ⑶了解清除消化道中毒物的常用方法 3.自学内容:
⑴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氮类杀虫药中毒 ⑵急性灭鼠剂中毒 ⑶百草枯中毒 ⑷镇静催眠药中毒 ⑸急性酒精中毒 ⑹工业毒物中毒 ⑺麻醉性镇痛药过量 ⑻摇头丸过量
第七章 环境因素所致病症(2学时)1.教学内容:
(1)淹溺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2)电击伤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
(3)中暑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2.基本要求
(1)掌握淹溺、电击伤、中暑临床表现和治疗。(2)熟悉淹溺、电击伤、中暑发病机理。(3)了解电击伤病因和中暑的病因及鉴别诊断。3.自学内容:(1)强酸、强碱损伤(2)毒蛇咬伤(3)动物咬伤 ⑷节肢动物螫伤
第八章 创伤急救(2学时)1.教学内容:
(1)多发伤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
(2)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概念。2.基本要求
(1)掌握多发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2)掌握多发伤、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概念。(3)熟悉多发伤的病理生理。第九章 灾害事故急救(自学)第十章 发热(自学)第十一章,心悸(自学)
急诊症状的鉴别与急救处理(4学时):
第十二章 意识障碍,第十三章 呼吸困难,第十四章 急性疼痛 1.教学内容
(1)呼吸困难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昏迷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急性腹痛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原则、老年人及儿童腹痛特点。(4)急性胸痛病因、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2.基本要求
(1)掌握呼吸困难、昏迷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2)掌握急性腹痛、急性胸痛的病因及诊断。(3)熟悉呼吸困难、昏迷病因及发病机理。(4)熟悉急性胸腹痛的发病机制。第十五章 出血(自学)第十六章 呕吐与腹泻(自学)第十七章少尿与无尿(自学)第十八章抽搐(自学)
第十九章 精神行为异常(自学)
第二十章 急诊危重症监护(2个学时、见习2个学时)1..教学内容
(1)ICU的基本功能和收治对象.(2)ICU的设置与管理:ICU的模式和规模,人员编制;ICU的装备(监测设备和治疗设备).(3)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心率监测的临床意义;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优缺点,适应征及
临床意义;中心静脉压(CVP)的概念,正常值,影响因素以及CVP监测的适应征,并发征和注意事项.*(4)心电图的监测的临床意义;常用心电图监测仪的种类以及心电导联的连接及其选择.⑸呼吸监测:潮气量,肺活量,肺泡通气量,功能残气量,最大通气量,时间肺活量,生理无效腔的定义和监测意义.⑹动脉血气和酸碱平衡的监测:血液气体分析参数(pH,PaCO2,PaO2,SaO2,CaO2,BE)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酸碱失衡的判断方法.2.基本要求
(1)了解ICU的形成过程及对于现代医学的作用.(2)掌握ICU的基本功能.(3)理解ICU的收治对象.(4)理解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呼吸,动脉血气和酸碱平衡的监测意义.第二十一章 急诊基本操作技术(理论学习2个学时,观看视频4个学时)1.教学内容
⑴手法开放气道的方法,咽导管插管方法,环甲膜穿刺切开术及喷射通气的应用.* ⑵气管插管的适应症,禁忌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气管导管拔管的指征和可能的并发征.* ⑶气管切开法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术后管理和术后并发征.⑷,氧气疗法的适应症和给氧方法.⑸呼吸机的主要适应症,禁忌征;呼吸机的分类.⑹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IPPV,A/C,SIMV,CPAP,PEEP和PSV)的选择及呼吸参数(潮气量,压力,呼吸频率,吸/呼比值,氧难度)的调节.* ⑺使用呼吸机的注意事项和并发征;呼吸机撤离的主要指征.⑻各种外伤急救技术的操作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骨折固定的原则.特殊伤的包扎方法.⑼中心静脉插管(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的主要方法和并发症.桡动脉及股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0)电击除颤和电复律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电复律的并发症.*(11)腰穿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并发症;胸穿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基本要求
⑴理解手法开放气道,手法清理气道,咽插管,环甲膜穿剌的操作方法.⑵掌握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适应症.⑶理解氧气疗法的适应症和方法.⑷掌握应用呼吸机的适应症.⑸理解呼吸机的分类和通气方式,呼吸机的调节和呼吸机使用不当的并发症.⑹掌握外伤急救技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⑺了解动,静脉穿剌置管的方法.⑻理解电击除颤和电复律的适应症和操作方法及电复律的并发症.⑼理解腰椎穿剌术,胸腔穿剌术的操作方法和并发症.3.实习内容(1)观看操作录相。(2)临床实习。
四、课程考核
1.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1)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确定考核范围和考核要求,不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课程的重点内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⑶试题将合理安排难度结构,将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⑷本课程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
2.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
为了使考试要求更具体化和标准化,使学生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范围更加明确,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规定能力层次要求。各层次的含义是:
掌握:掌握有关名词、概念、知识含义,并能正确表达。
熟悉:在掌握基础上,熟悉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步骤与方法,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
了解:在熟悉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内容。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
建议课程需完成《诊断学》教学后授课,个别章节由相关学科进行详细讲解。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急诊与灾难医学》,沈洪、刘中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参考书:
[1]吴在德等编.《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沈洪等编.《急诊医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3] 赵剡等主编..《急诊内科诊治流程》,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医学急救感想
医学急救感想
这学期学了《医学急救》感触挺大的,上学期选修课是《医疗技术与风险》,当时学习医疗技术与风险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说过一些简单的急救、急诊知识,那个时候对急救不是很了解,不过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急救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突发病患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熟悉急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理论联系实际,以真心真诚负责的态度对待病人。
通过这10周的学习,使我对医生工作,尤其是急救这方面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老师的教学指导下我了解并基本掌握了心肺复苏、高血压危象处理、止血、呼吸衰竭、心梗、脑梗、中毒等好多突发严重的疾病。
拿心肺复苏来说,各种突发危象病,猝发时都会遇到心跳骤停,呼吸停止,脉搏停止等这一系列死亡体征,这个时候心肺复苏是极其重要的。以前在内科里面老师大概讲过,心肺复苏其实就是清理呼吸道+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自己大概有一点印象,好像就是遇到这种突发事件就是要人工呼吸,然后心脏按压几个。可是通过急救老师详细讲述并实际模拟操作后,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几下,压几下,呼吸几下。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流程需要注意各个细节,如:
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向病人发问,告知无反应。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观察有无呼吸
3)呼救: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总结一下,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需要做到ABC三条: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最新的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有效的体征和终止抢救的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4)当有下列情况可考虑终止复苏:
①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②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
③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
据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我们医务人员在抢救病人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集中,把握时间,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病人的急救。当然,在急救过程中,我们也要及时了解病人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疾病,以便确定更好的急救方式,避免因其他疾病而影响急救效果,产生或者引发一些其他突发疾病。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其他急救知识,比如:如何止血,经脉和动脉止血的方法,不同与相同的地方。外伤及大动脉大静脉止血措施都是不一样的,有填塞法、绞紧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结扎法(针对动静脉)等。还有关于突发晕厥,如何急救在洗澡或者剧烈运动中突发的晕厥;中毒时采取催吐、灌肠、冲洗消毒捆扎(针对动物咬伤)等方法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总之在这学期近三个月的理论学习中,不敢说掌握多少,最起码了解了好多急救常识。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会本着一个医务人员的的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好理论知识并尽量争取实践机会,把握住每个细节,努力做到更完善。
第三篇:急救护理学(第三版)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300115704 中文名称:急救护理学
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方向选修课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 开课学期:6 总学时:32总学分:1.5周学时:4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16 先修课程(编号):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新专业。
建议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作者:张波、桂丽;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年
参考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作者:张波、桂丽;出版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12年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获得 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 院外急救; 3 急诊科管理; 4 重症监护;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6 创伤的急救护理; 7 急性中毒的救护; 中暑、淹溺与触电的急救护理; 9 救护技术; 昏迷的救治与护理
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急救护理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共16学时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了解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了解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护士资质认证。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原则。掌握院外急救的定义、任务及特点。理解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理解急诊科的运转模式。了解重症监护的定义与任务;理解重症监护的运转模式。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了解急诊科的布局与设置。掌握急救绿色通道的范围和管理。理解急诊护理应急原的编制目的、基本原则、应急准备和启动与运行;掌握急诊护理应急元的常见类型。了解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ICU的设置与管理
了解ICU的布局与设置;掌握ICU病室设置。掌握ICU收治原则、收治对象及转出指征;理解ICU组织领导、管理制度和院内感染管理。
灾难护理
掌握灾难的定义;灾难的原因与分类。了解灾难医学救援应对能力建设和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掌握护士在灾难医学救援中的作用。掌握伤病员的检伤分类的目的、原则、种类和检伤分类的方法。掌握伤病员的安置;现场救护的原则、范围和现场救护的程序。掌握伤病员的转送指征、暂缓转送指征和伤病员转送前的要求。掌握担架转送伤病员的护理;了解卫生车辆转送伤病员的护理、卫生船转送伤病员的护理和空运伤病员的护理。掌握急性应激障碍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掌握灾难救援中的心理评估的目的、原则和实施。理解灾难救援中伤员的一般干预、急性应激障碍(ADS)的干预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了解救援人员的应急源、救援人员的应急反应及心理问题和救援人员的应对与调控。
急诊分诊
掌握急诊分诊的概念、急诊分诊作用和分诊处的设置。了解急诊常用的交通指挥分诊法、现场检查分诊法和综合分诊法;病情严重程度分类系统的三级(Ⅲ级)分类和五级(Ⅴ级)分类;分诊程序和分诊护士的资质。
急诊护理评估
掌握初级评估的目的;评估内容:气道及颈椎(A)、呼吸功能(B)、循环功能(C)、神志状况(D)和暴露患者/环境控制(E)。了解次级评估的问诊、生命体征和重点评估。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了解心脏骤停的概念;理解引起心搏骤停的4种常见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掌握心搏骤停常见原因。理解临床表现及诊断;理解急救成人生存链。掌握心脑肺复苏三部分内容、基础生命支持包括的内容、心搏呼吸骤停的判定、畅通气道的方法、人工呼吸方法及注意事项、建立有效循环方法及注意事项、电除颤方法及注意事项、脑复苏的降温措施;了解脑复苏药物的应用、心搏恢复后循环和呼吸功能的维持;理解药物治疗的方法;理解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严重创伤
掌握创伤的概念和各种原因引起创伤的类型。了解创伤的评分标准;理解创伤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及创伤起到的评估和建立;了解多发性创伤的概念及多处伤、复合伤、联合伤的病因与临床特点、病情的评估与判断;理解重点评估的内容:颅脑外伤的评估、颈部外伤的评估、腹部外伤的评估、泌尿系统损伤的评估、骨盆骨折的评估、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的评估、四肢损伤的评估。理解确立多发伤的诊断;了解持续评估的内容。了解多发伤的救治原则和程序;掌握多发伤的现场救护、转运和途中救护和急诊科救护。理解创伤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常见心理反应及心理问题、心理评估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了解中暑的概念、中暑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理解中暑的临床表现;掌握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掌握中暑的急救原则、现场救护、医院内救护和护理措施。了解淹溺的概念、淹溺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理解淹溺的病情评估与判断;掌握淹溺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掌握淹溺的现场救护;理解淹溺的医院内救护、护理措施的要点。了解电击伤的概念;理解电击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理解病情评估与判断;掌握电击伤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理解电击伤的现场救护及护理措施;掌握电击伤医院内救护的要点。
急性中毒
了解急性中毒的概念;理解急性中毒的病因、毒物的吸收、代谢和排除和中毒的机制;理解急性中毒的病情评估与判断;掌握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掌握急性中毒的救治与护理;掌握立即终止接触毒物的方法;清除吸入性中毒、接触性中毒、食入性中毒尚未吸收毒物的急救方法;掌握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的适应证、禁忌证、方法、体位和注意事项;掌握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除方法有利尿、供氧和血液净化;掌握金属中毒解毒药、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解毒药、氰化物中毒解毒药、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和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毒解毒药的应用;掌握急性中毒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了解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概念和毒物分类;理解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病因、毒物的吸收、代谢及排除和中毒机制;了解急性中毒的病情评估与判断;掌握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抗胆碱药、胆碱酯酶复能剂和解磷注射液的应用;急性中毒的护理措施;了解百草枯中毒的病因与中毒机制;理解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型和辅助检查;掌握百草枯中毒的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病因与中毒机制;掌握一氧化碳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和中毒后脑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病情判断;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原则及护理措施;了解急性酒精中毒的病因与中毒机制;急性酒精中毒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的临床表现;掌握急性酒精中毒的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了解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病因与中毒机制;掌握巴比妥类中毒、苯二氮䓬类中毒、非巴比妥非苯二氮䓬类中毒、吩噻嗪类中毒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判断;掌握急性镇静催眠药的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
危重症患者系统功能检测
了解心血管系统功能检测的概念;理解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和无创心排除量检测;掌握心电图检测的意义、分类、标准心电导联电极置放位置和监护仪导联电极置放位置;了解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测压途径、测压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掌握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测压途径、测压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掌握呼吸运动检测内容: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节律及呼吸周期的呼吸比率;掌握潮气量、分钟通气量、生理无效腔容积和肺泡通气量的检测;掌握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原理和检测的临床意义;掌握脉搏血氧饱和度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和检测的临床意义;理解经肺压、经胸壁压、经呼吸系统压、气道压、最大吸气压力、最大呼气压力和呼气末正压检测;理解气道阻力检测和顺应性检测;掌握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含量、动脉血CO2分压、二氧化碳总量的检测;了解神经系统体征动态检查;掌握颅内压的概念;理解脑室内测压、硬脑膜下测压和硬膜外测压的检测方法;理解ICP分级和影响ICP的因素;了解脑电图的分析、理解脑缺血缺氧的检测和昏迷患者的检测在危重监护中的应用;理解脑血流检测和脑氧供需平衡检测;掌握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和尿常规的检测;掌握血肌酐、血尿素氮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检测;理解精神症状与意识状态检测、黄疸检测、血清酶学检测、凝血功能检测、血清蛋白检测和血氨检测;了解胃肠黏膜内PH检测的方法和检测的临床意义;掌握血清钠、血清钾、血清镁和血清钙的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掌握水和钠的代谢紊乱、钾代谢异常、钙代谢异常和镁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掌握单纯型和复合型酸碱失衡的临床表现;理解PaO2、PaCO2、HCO3ˉ浓度、缓冲碱、剩余碱的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掌握单纯型代谢性酸中毒、单纯型代谢性碱中毒、单纯型呼吸性酸中毒、单纯型呼吸性碱中毒和复合型酸碱失衡的临床特点;了解酸碱失衡的判断分析。
常用急救技术
理解口咽通气管置入术、鼻咽通气管置入术、喉罩置入术、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Heimlich征象和手法;理解呼吸道异物现场急救的要点;掌握球囊-面罩通气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理解除颤的基本原理;心脏电复律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动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证;了解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外伤止血、包扎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特殊伤员的搬运方法。了解应用抗休克裤的适应症、禁忌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呼吸机的类型、机械通气的模式;理解应用呼吸机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掌握呼吸机的调节、基本步骤、撤离、注意事项。昏迷:了解昏迷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理解昏迷病史、生命体征的观察;掌握昏迷的概念、昏迷程度的临床分级、急救护理
机械通气
了解机械通气的概念;掌握机械通气的目的和应用指征;掌握机械通气患者的准备和呼吸机准备;理解控制通气、辅助通气、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持续气道正压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的设置与调节;理解潮气量、吸气压力、呼吸频率、峰值流速、吸呼比、触发灵敏度、吸入氧浓度、呼气末正压和高压报警限的参数设置与调节;了解机械通气常见报警原因与处理;掌握机械通气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的要点;掌握人工气道固定、气管内吸引、人工气道湿化和气囊护理的要点;掌握人工气道并发症及护理;掌握呼吸机撤机的指征、撤机的方法、撤机的实施、不能耐受撤机的指征和呼吸机依赖及护理;了解呼吸机的维护和消毒。
四、作业 略
五、考核方式 考试
六、成绩评定
期末成绩:理论成绩占80%.,操作成绩占20%。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绪
论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论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3学时)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第五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六)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梅毒螺旋体: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检查方法;预防原则。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