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20070408修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xxx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 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总 学 时: 54 讲课学时:54 实验(上机)学时:0 学
分: 3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专业等)
选修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临床医学专用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预防医学是重要的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预防医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预防医学总学时为54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生活与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卫生服务与健康、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职业病防制等。其中安排 54 学时理论讲授和 0 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便于同学学习。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社会、行为等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工作中预防医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树立面向未来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达到“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于21世纪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今后在卫生事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应用预防医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使用。考核方式由负责该教学教师,按所教授的章节分开出题后汇总成考试内容,以闭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一章 绪 论(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掌握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3、掌握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4、熟悉健康决定因素。
5、熟悉生命全程健康与预防的价值。
6、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7、了解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等。
2、主要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基本任务:①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③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学科性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既是一门医学的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3)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4)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所有医生除了掌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常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预防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5)健康决定因素、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以及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连续带与疾病的“冰山现象”。
2、掌握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3、熟悉健康问题与疾病的个体现象。
4、熟悉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5、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了解疾病、健康以及疾病负担的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1)疾病与健康。(2)主要健康问题:
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伤害、职业性危害、食源性健康问题、老年健康问题、医源性疾病的定义。
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第二章 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环卫)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
2、掌握环境有害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3、熟悉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4、熟悉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
5、了解危险度管理措施。
6、了解:环境的定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7、熟悉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
8、熟悉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学时安排:理论课:12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各种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主要教学内容:
(1)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及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
(3)各种环境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4)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
(5)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
(6)环境危险度管理。
(7)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中暑的概念、表现。评价噪声的常用物理参量及卫生学意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及控制。减压病。漂白粉有效氯的测定;水中需氯量及余氯量的测定。了解: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降温措施。异常气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防护措施。
(8)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清洁氧的测定。了解: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营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掌握合理营养
3、熟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4、熟悉人群营养状评价况
5、熟悉常见营养失衡所致疾病及其预防
6、了解临床营养
7、了解合理膳食指导
8、了解食品卫生与食物中毒 学时安排:理论课:9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人群营养状评价况;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3)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的生理功能。(4)氨基酸模式
(5)n-
3、n-6系列脂肪酸概念、种类(6)钙、铁、锌的吸收影响因素
(7)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8)母乳喂养的优点
(9)与衰老有关的膳食、营养因素(10)老年人营养需要(11)营养防治糖尿病的原则
(12)各营养素及其它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13)肥胖的诊断方法
第四章 行为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促进的定义。
2、掌握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3、掌握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
4、掌握健康相关行为。
5、掌握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原则。
6、熟悉行为和人的行为。
7、熟悉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8、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行为的概念、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2、主要教学内容:
(1)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2)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3)团体健康相关行为(4)健康促进的概念
(5)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及干预原则(6)健康信念模式(7)阶段变化模式(8)格林模式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熟悉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
2、熟悉公共政策与健康。
3、熟悉文化与健康。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会因素、公共政策、文化与健康。
2、主要教学内容:
(1)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问题。(2)风俗与健康;思想意识与健康;宗教与健康。
第六章 卫生服务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熟悉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3、熟悉医疗保障制度。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2)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3)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十七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概念。
2、掌握初级卫生保健。
3、熟悉卫生保健策略。
4、熟悉社区卫生服务。
5、了解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6、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保健策略。
(2)社区卫生服务。
(3)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4)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第二十八章 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的概念和社区预防服务。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区、社区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的概念。
(2)社区预防服务,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社区健康问题,社区健康工作计划,社区预防服务的评价。
(3)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健康维护计划。
第二十九章 传染病预防控制(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熟悉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4、熟悉计划免疫
5、了解医院感染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控制,流行特点及其对策,计划免疫,医院感染。
2、主要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3)计划免疫。(4)医院感染。
第三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
2、掌握高血压的定义。
3、掌握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4、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概述。
5、熟悉控烟的有效策略及措施。
6、熟悉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
7、熟悉高血压的危害。
8、熟悉主要慢性病的筛检。
9、熟悉慢性病自我管理。
10、了解长期照料。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吸烟的干预、高血压的管理。
2、主要教学内容:
(1)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2)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与吸烟的干预。(3)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4)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5)主要慢性病的筛检(6)慢性病自我管理。(7)长期照料。
第三十一章 职业病防制(劳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病种类与特点
2、掌握职业病诊断
3、熟悉职业病的预防策略
4、熟悉常见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
5、了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职业病、法定职业病、职业病特点、职业病预防策略、职业健康监护与健康促进、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的条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主要教学内容:
(1)法定职业病种类及其特点。(2)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3)职业病病人待遇。
(4)职业病预防策略,加强健康监护,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6)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7)职业卫生责任制。
(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与职业卫生标准。
(9)常见职业病防制(粉尘与尘肺、职业中毒)。(补充内容)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
第二篇: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66(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0学时),4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检验等专业的教学。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了解:细菌的大小;细菌L型的培养;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中介体的概念;细胞质内的核蛋白体,质粒,胞质颗粒在医学上的意义;核质的功能;鞭毛菌的分类;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繁殖体的概念;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单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的分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病原菌的生长温度;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培养基的概念;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熟悉: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可能原因;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细菌人工培养所需的条件。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了解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常用培养基的种类;细菌分类的层次;种、属、亚种和变种、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和菌株等的基本含义;细菌的命名法。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含义;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湿热灭菌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消毒法、间歇蒸气灭菌法、加压蒸气灭菌法;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效力的比较;电磁波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及应用范围;电离辐射;超声波杀菌、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杀菌机理和应用。
第4章
噬菌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主要生物性状:形态、结构、化学组成;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概念;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熟悉: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的增殖过程。
了解:了解其与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关系;噬菌体的抗原性、抵抗力;噬菌体的应用。
第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的概念;接合的概念;R质粒的接合:耐药质粒的组成及接合与耐药性的关系;转导的概念;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熟悉:质粒的共同特性;突变的概念;转化的过程;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过程。了解:转位因子的组成、分类;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接合性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毒力质粒等;F质粒的接合;了解原生质体融合;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条件致病菌的概念;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有菌毛、荚膜等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等;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的侵入部位;非性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和体液因素(补体、乙型溶素、溶菌酶等);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在感染中的意义;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的概念);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全身感染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熟悉:感染(或传染)、病原菌、非病原菌的概念;特异性免疫:胞外菌、胞内菌和外毒素感染的免疫以及它们的特点。
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概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细菌的致病性;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第7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的原则;人工免疫的概念、人工主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人工被动免疫的用途及其常用的生物制剂。
熟悉:致病菌的检验程序;血清学诊断的种类。了解:致病菌的其他检测法。
第8章
球菌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葡萄球菌属的致病物质、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分类、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ASO试验;肺炎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葡萄球菌属的分类。
了解:葡萄球菌属的抵抗力、免疫性、防治原则、耐药株问题、自身菌苗疗法;链球菌的抵抗力、Dick试验、Schultz—Charlton试验、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多价荚膜多糖菌苗;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免疫性、防治原则;卡他布兰汉菌。
第9章
肠杆菌科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志贺菌属的抗原构造、分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沙门菌属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试验、带菌者的检出与意义、防治原则。
熟悉: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类型与致病特点。
了解:肠杆菌科的通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变异;志贺菌属的免疫性、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问题);沙门菌属的免疫性;克雷伯菌属中的肺炎克氏菌的致病性;变形杆菌属的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
第10章
弧菌属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原则;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嗜盐性、神奈川试验。
了解: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形态、培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厌氧菌的分类;破伤风梭菌的形态特性、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理、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结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抵抗力、毒素分型、致病机理、所致疾病。
熟悉: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的条件、学时分配: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厌氧菌的分布;破伤风梭菌的生化反应、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肉毒梭菌的形态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艰难梭菌的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菌属、所致疾病、防治原则。第12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放线菌属的形态染色、硫磺样颗粒。熟悉:放线菌的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
了解: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属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诺卡菌属的致病性。
第13章
棒状杆菌属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特异性类毒素预防和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
了解: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法;其他棒状杆菌。
第14章
分枝杆菌属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机理、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法、卡介苗预防;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特点。
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关系。
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与分类;结核分枝杆菌的生化反应、变异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组、致病性;麻风分枝杆菌的实验动物、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布鲁菌属的种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鼠疫杆菌的形态特性、致病物质、特异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致病性;炭疽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致病物质。
熟悉:鼠疫临床类型、炭疽临床类型。
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布鲁菌属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素试验、防治原则;鼠疫杆菌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诊断和防治;假结核耶氏杆菌;炭疽杆菌的抗原构造、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Ascoli试验、防治原则;蜡样芽胞杆菌及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弗朗西丝菌属中的土拉弗氏菌的形态;致病性。
第16章
其他细菌
学时分配:0 学时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所致疾病、免疫性、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问题;百日咳杆菌的形态、抗原构造与分型、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空肠弯曲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生化反应、致病性、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感染特点与所致疾病;军团菌属的形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绿脓杆菌的形态、培养、分型、致病物质、诊断与防治。
第17章
支原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肺炎支原体所致的疾病。熟悉: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人、畜疾病;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肺炎支原体的分布。与人类有关的其他支原体 第18章
立克次体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外斐氏反应;致病物质与致病机理。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其传播方式。
了解:立克次体的抗原构造;免疫性、诊断与防治原则。了解贝纳柯克斯体:形态染色、培养、变异、抵抗力、致病性、诊断与防治。了解汉塞巴通体: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第19章
衣原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共同特征。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掌握沙眼亚种的致病性,传播方式。掌握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所致疾病及传播方式。
熟悉:沙眼衣原体的分类。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了解:了解衣原体的分布、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沙眼衣原体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肺炎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0章
螺旋体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形态、;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特异性免疫预防。
熟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伯氏疏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钩端螺旋体:抵抗力。
了解:螺旋体分布、种类。了解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梅毒螺旋体):培养、抵抗力、防治原则。了解伯氏疏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回归热疏螺旋体。了解奋森疏螺旋体。了解钩端螺旋体:分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篇
真 菌 学
第21章
真菌概述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真菌分类、真菌菌落的类型、真菌的致病性 熟悉:真菌的定义。形态与结构、了解:真菌的培养特性,抵抗力、免疫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感染防治原则。
第22章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新型隐球菌: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负染色法)。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熟悉: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新型隐球菌:形态特点。了解: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免疫性。
第三篇
病 毒 学
掌握:病毒的概念。
熟悉:病毒最重要的特征,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地位。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大小(病毒的测量单位),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结构;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病毒干扰现象的概念;病毒灭活的概念。
熟悉: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培养与增殖:病毒培养的方法;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概念和四个步骤——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病毒间干扰的可能机理。
了解:病毒的异常增殖:缺陷病毒和顿挫感染的概念;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病毒的分类。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病毒感染的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概念和举例);病毒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的概念和举例;
熟悉: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干扰素的定义、分类、功能、抗病毒机制、意义;NK细胞。
了解: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病毒的诊断:病毒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熟悉:病毒的诊断: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病毒感染的预防:特异性预防。了解:抗病毒治疗。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
学时分配:2 学时
掌握: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与变异。掌握风疹病毒:垂直感染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关系。
熟悉:熟悉流感病毒: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熟悉麻疹病毒:致病性,与SSPE的关系;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了解:了解主要的呼吸道病毒的种类: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了解流感病毒:抵抗力;特异性预防。了解麻疹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血凝、培养等)。了解腮腺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了解腺病毒: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了解风疹病毒:致病性。
第27章
肠道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熟悉: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抵抗力。熟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特点。
了解:了解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型别。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28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人类轮状病毒的形态特点。熟悉:人类轮状病毒的致病性。了解:了解急性胃肠炎病毒的种类: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了解杯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第29章
肝炎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掌握甲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形态与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两对半)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其意义。
熟悉:熟悉人类肝炎病毒的类型。熟悉甲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免疫性。熟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编码的抗原;致病性与免疫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防治原则——综合性预防措施;特异性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
了解: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病毒感染模型、病毒的培养;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动物模型与组织培养、抵抗力。了解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了解丁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了解戊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第30章
黄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传播媒介、传染源和储存宿主。熟悉:熟悉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了解:了解黄病毒的概念、我国常见的种类、和共同特征、临床表现类型。了解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了解登革病毒:流行环节和致病性特点。了解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
第31章
出血热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熟悉:熟悉汉坦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了解:了解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了解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可能传播途径。
第32章
疱疹病毒
学时分配:1 学时
掌握: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
熟悉:疱疹病毒的概念,主要疱疹病毒的种类及其所致主要疾病、共同特点;各型疱疹病毒与肿瘤形成的关系(疱疹病毒的致癌潜能)。
了解: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血清型别。了解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了解巨细胞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EB病毒的致病性。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学时分配:1.5 学时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和复制;感染过程、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检测病毒)。
了解: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了解人类嗜T细胞病毒:所致疾病。
第34章
其他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掌握:掌握狂犬病毒的形态与结构(内基氏小体)。熟悉:熟悉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了解: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第35章
朊病毒
学时分配:0.5 学时
熟悉:朊粒的含义。
了解:朊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征。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三篇:长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必考重点
1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3,动物性植物中毒4,有毒植物中毒5,化学性食物中毒
2疾病的地方性分类:1,自然疫源性2自然地方性3统计地方性
3时间分布特点: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变异
4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2设立对照3观察方向由果到因4研究因素可以有多项5难以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5队列研究关联强度的指标:1相对危险度2归因危险度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4人群归因危险度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6判断实验真实性的指标:1灵敏度和特异度2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3约登指数4粗一致性 7评价试验可靠性指标:1变异系数2符合率3kappa值
8营养素的功能:1提供能量2构成细胞组织 供给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所需材料3调节机体生理活动
9判断诊断效果的指标:1预测值2似然比
10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
11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发展直到结局的自然过程
12健康疾病连续带: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机体疾病或健康标志的发生
13肠外营养:指通过肠道以外的通路及静脉途径输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达到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持营养平衡目的的营养补充方式
14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是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
15食物的热效应:指人体由于摄取食物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
16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感染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过程
17感染谱:一种感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
18报告偏倚:指研究对象有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系统误差
19累计发病率:观察期间发病例数与观察开始时的人数的比值
20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发病例数与观察人时数的比值
21医学参考值范围:指特定的“正常”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代谢产物含量等数据中大多数个体取值所在的范围
22抽样误差:由于生物固有的个体变异的存在,从某一整体中随机抽取的一个样本所得样本统计量与相应的总体参数往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就称为~
23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
24中位数:将原始观察值按大小排序后位置居中的那个数值
25均数:描述正态分布的平均水平
26回忆偏倚:主要是调查研究对象既往的暴露情况,由于被调查者记忆失真或不完整造成结论的系统误差。
27选择偏倚:常发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
28混杂偏倚: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29金标准:是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最准确、最好的诊断方法,也称标准诊断方法
30定性变量:观测的个体只能归属于几种互不相容类别中的一种时,一般是用非数字来表达其类别,这样的观测数据称为定性变量。
31定量变量:通常所说的连续量,如长度、重量、产量、人口、速度和温度等,它们是由测量或计数、统计所得到的量,这些变量具有数值特征
32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
33二级预防:又称为临床前期预防(或症候前期),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34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35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1因果关系判断的标准:1关联的强度2关联的重复性3关联的特异性4关联的时间行5计量反应关系
2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用途:概念: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不同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2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3病因研究的思路:1总结现象2建立假设3检验假设4病因推导
4交叉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1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 首先a组接受试验措施,b组为对照,一个疗程后两组经过一个洗脱期再交换处理措施,继续观察一个疗程后比较措施的效果。这种设计既有同期的随机对照又有前后的自身对照,从理论上讲是最合理最严格的试验类型,但交叉设计与自身对照有一同样的缺陷 即仅适用于病程长且病情稳定的疾病 5缺锌的症状:1生长迟缓2性成熟受抑制3味觉和嗅觉异常4食欲减退5伤口愈合延缓6皮肤干燥粗糙面部痤疮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症状
6影响钙吸收的因素:膳食中的谷类的植酸 蔬菜的草酸 膳食纤维及脂肪酸等可与钙形成不溶性钙盐 影响钙吸收
7冠心病的一级预防:1降低血压2合理膳食3禁烟限酒4适度运动
8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1限制钠盐的摄入量2增加新鲜蔬菜瓜果的摄入,补充钾镁离子3限制饮酒几饮酒4减轻体重5适度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
9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用途:概念:现况研究是描述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用途:1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2了解疾病与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3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效果4早期发现病人5确定机体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10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1倾向因素2促成因素3强化因素
11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1增强胃肠功能,利于粪便排出2控制体重和减肥3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4预防结肠癌
12钙的生理功能:1.血浆钙可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2.血浆钙参与凝血过程。3.骨骼肌中的钙可引起肌肉收缩。4.是重要的调节物质:(1)作用于细胞膜,影响膜的通透性;(2)在细胞内作为第二信使,起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
(3)是许多酶的激活剂。缺乏症:钙的缺乏症会对儿童会造成骨质生长不良和骨化不全,会出现囟门晚闭、出牙晚、“鸡胸”或佝偻病,成年人则患软骨病,易发生骨折并发生出血和瘫痪等疾病。13决定健康的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第四篇: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课程教学大纲 二零零六年二月
外科学(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腹壁外科部分课程 课程基本要求 第三十五章腹外疝(一熟悉
1、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2、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二掌握
1、腹股沟区的解剖,包括腹股沟管,直疝三角和股管等部位的解剖
2、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急诊手术处理原则(三了解
1、腹外疝的概念,病因,病理和类型
2、股疝的概念,鉴别诊断及手术修补原则 第三十六章腹部损伤(一熟悉
1、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二掌握
外伤性肝、脾、腹膜后血肿和肠破裂的鉴别诊断
(三了解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病因和诊断步骤 第三十七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一熟悉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因及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二掌握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理生理(三了解
腹腔脓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三十八章胃十二指肠疾病(一熟悉
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疤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症
3、胃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原则(二掌握
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
2、胃大部切除手术的生理学依据
3、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
1、手术方法及其选择和手术并发症
2、胃癌分期及胃癌手术的根治程度 第三十九章小肠疾病(一熟悉
1、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和病理生理(二掌握(三了解
1、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2、小肠肿瘤、肠息肉和息肉病的诊断治疗 第四十章阑尾疾病(一熟悉
1、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和临床分类
2、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二掌握
特殊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三了解
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十一章结、直肠肛管疾病
(一熟悉
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二掌握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直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手术原则(三了解
直肠、肛管的解剖和检查方法 第四十二章肝疾病(一熟悉
1、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2、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二掌握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三了解
1、肝脓肿的病因
2、肝脏的良性肿瘤 第四十三章门静脉高压症(一熟悉
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三了解
1、三腔管使用方法,手术方法的选择
2、Budd-Chiari 综合症 第四十四章胆道疾病(一熟悉
1、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二掌握
1、胆石症和胆囊炎,胆管炎的病因,病理
2、胆石症胆总管探查的指征,拔除T管的指征及注意事项
3、胆道蛔虫病的诊断和正确处理(三了解
1、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肝外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第四十五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自学
第四十六章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学
第四十七章胰腺疾病(一熟悉
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二掌握
胰头癌、壶腹部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三了解
1、慢性胰腺炎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四十八章脾疾病 自学
第四十九章腹主动脉瘤和肢体动脉瘤 自学
第五十章周围血管和淋巴疾病(一熟悉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
3、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二掌握
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各种检查方法和治疗
2、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三了解
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
2、雷诺综合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三十五章腹外疝(一讲授
1、腹外疝的概念和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腹股沟区的解剖,包括腹股沟管,直疝三角和股管等部位的解剖
3、腹股沟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和各种修补法的适应症
4、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急诊手术处理原则
5、腹外疝的病因,病理和类型
6、股疝的概念,鉴别诊断及手术修补原则(二见习
1、通过病例示范,掌握腹股沟疝的典型体征和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通过疝的修补手术示范,熟悉腹股沟区的解剖、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和各种修补法的适应症
(三自学
1、切口疝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
2、脐疝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
3、白线疝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 第三十六章腹部损伤(一讲授
1、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病因
2、开放性损伤与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表现、特征,早期诊断方法,腹腔诊断性穿刺和诊断性灌洗
3、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早期诊断、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4、肝、脾、胰破裂和空腔脏器损伤的诊断、处理方法
5、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表现特点(二见习
1、病例示范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急救、早期诊断、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2、病例示范肝、脾、胰破裂和空腔脏器损伤的诊断、处理方法
3、病例示范放性损伤与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表现、特征,早期诊断方法
4、病例示范腹腔诊断性穿刺和诊断性灌洗的目的、指征和注意事项(三自学
第三十七章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一讲授
1、腹膜的解剖和生理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3、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
4、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选择(非手术疗法,手术的原则和处理方法
5、腹腔脓肿的治疗(二见习
病例示教: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脓肿(三自学
第三十八章胃十二指肠疾病(一讲授
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特点
2、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大出血
3、疤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胃大部切除手术的生理学依据
5、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症和手术原则
6、胃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7、胃癌分期及胃癌手术的根治程度(二见习
3、病历示范: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穿孔、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幽门梗阻和胃癌的病例,结合化验检查、X线片,胃镜检查照片,病理标本进行分析,讨论
4、胃部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的手术操作(三自学
1、胃十二指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2、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
3、胃癌的病因 第三十九章小肠疾病(一讲授
1、肠梗阻的病因、分类、病理和病理生理
2、肠梗阻,特别是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4、小肠肿瘤、肠息肉和息肉病的诊断治疗(二见习
1、病例示范,结合病史、体检、典型的X线片,讨论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自学
1、肠道的解剖生理概要
2、肠道炎性疾病的病因、病理 第四十章阑尾疾病(—讲授
1、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和临床分类
2、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特殊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4、慢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
(二)见习
1、病例示范:结合病史,体检等,讨论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阑尾切除的操作步骤
(三)自学
1、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2、阑尾炎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3、异位阑尾炎 第四十一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一)讲授
1、直肠、肛管的解剖和检查方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3、肛瘘的形成,分类和治疗方法
4、痔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5、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结肠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7、直肠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综合治疗原则
(二)见习
1、病例示范,学习直肠指检方法
2、示范肛旁脓肿、肛瘘、痔、直肠癌
3、通过病例示范,结合病史、体检、典型的 X 线片,讨论结肠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方法
(三)自学
1、肛管直肠的解剖
2、直肠脱垂
3、便秘
4、结肠癌的病因,病理 第四十二章 肝疾病
(一)讲授
1、肝脓肿的病因
2、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4、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见习
1、病例示范或病案讨论,结合病史、体征和 B 超、CT 或核磁共振成像,配合病理标本或 幻灯片,讨论原发性肝癌,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病例示范或病案讨论细菌性肝脓肿的诊
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三)自学
1、肝脏的生理、解剖概要
2、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
3、肝脏良性肿瘤 第四十三章 门静脉高压症
(一)讲授
1、门静脉的解剖概要
2、门静脉高压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3、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
(二)见习
1、病例示范,结合病史、体征、典型 X 线片,讨论门静脉高压症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示范三腔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三)自学
1、Budd-Chiari 综合征 第四十四章 胆道疾病
(一)讲授
1、胆石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胆道系统感染的病因、病理
4、慢性胆囊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胆道蛔虫的发病原理,转归、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肝外胆管癌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8、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见习
1、通过病例示范,结合病史、体检、典型 X 线片等,讨论胆石症或急性胆囊炎的诊断、鉴 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病例示范和示教,熟悉胆石症作胆总管探查的指征及拔除 T 管的指征
(三)自学
1、胆道解剖生理概要
2、胆道良性肿瘤,胆囊癌 第四十五章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自学 第四十六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学 第四十七章 胰腺疾病
(一)讲授
1、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 疗原则
2、胰头癌壶腹部癌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见习
1、通过病例示范和病案讨论,结合病史,体征,化验检查,X 线片及其他特殊检查,讨论
外科阻塞性黄疸的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法
2、病例示范和病案讨论,结合病史,体征,化验检查,X 线片及其他特殊检查,讨论掌握 急性胰腺炎(特别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外 科综合治疗
(三)自学
1、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胰腺囊肿
3、胰腺内分泌肿瘤 第四十八章 脾疾病 自学 第四十九章 动脉瘤 自学 第五十章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一)讲授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理,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动脉栓塞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原 则
3、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断、并发症的防治,非手术和手术疗 法的适应症,以及手术的基本要求
4、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见习
1、病例示范:下肢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
2、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三)自学
1、周围血管病的共性临床表现和一般性检查方法
2、动脉瘤和损伤性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雷诺综合症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下肢象皮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
第五篇: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一、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二、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简要讲解儿科学的特点。
三、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三、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四、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五、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和指距。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
三、简要讲解体格生长评价。四、一般介绍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五、一般介绍小儿生殖系统发育。
六、简要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七、一般介绍小儿心理行为异常。
第三章 儿童保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主要内容:
一、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三、着重阐述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第四章
第三节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
三、掌握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
四、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重点讲解小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四、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
第五章
第一、二节 小儿营养和喂养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二、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小儿对能量、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及其临床意义。
二、重点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介绍 有关母乳喂养的新观点。三、一般介绍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适应症、优缺点、成份与 方法。
四、重点讲述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五、一般介绍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六、一般介绍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第五节
(二)维生素D缺乏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了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三、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VitD的来源及代谢过程。
二、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解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一)营养不良
目的要求:
一、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了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四、掌握营养不良的防治。主要内容:
一、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病因重点讲述预防措施。
二、结合营养不良病理生理,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特点。
三、重点讲述营养不良的诊断。第六节
(二)小儿肥胖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熟悉本病的临床表观与鉴别诊断。
三、掌握本病的诊断与防治。主要内容:
一、讲述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诊断标准。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述本病的防治,强调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
第七章
第一节 新生儿总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二、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三、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围产医学的定义。
二、重点讲解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三、简要讲解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
四、结合上述特点讲解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五、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第五节 新生儿窒息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
三、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管理和监护。四、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第六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三、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病因与发病机制,强调预防重要
二、诊断着重讲解病史、症状及体征、头颅CT、B超检查及脑脊液检查。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第八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与防治。主要内容:
一、介绍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第九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三、掌握本病的治疗及预防。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要点,氧疗、PS替代疗法。四、一般介绍预防本病的措施,尤其是预防早产的重要性。五、一般介绍本病与胎粪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要点。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
目的要求:
一、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二、掌握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及常见的几种病因。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重点讲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三、分别简要讲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等的特点及鉴别要点。
第十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本病的预防方法。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母婴血型不合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并发症。
三、重点讲解治疗本病的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及产前治疗。四、一般介绍预防Rh(D)溶血病的方法。第十二节
(一)新生儿败血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感染途径、常见病原菌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要点,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强调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
三、重点介绍抗生素治疗。
第十二节
(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二、掌握宫内感染性肺炎、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主要内容:
一、介绍本病的病因。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第十三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与预防。
二、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介绍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1病理生理(皮下脂肪的特点,新生儿易出现低体温的原因等)。
二、结合病因(寒冷、早产、窒息、感染等),介绍提出预防措施。
三、重点讲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四、治疗:重点介绍本病的复温措施。第八章 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
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征。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三、结合病因及发病因素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遗传咨询的作用。
第三节 苯丙酮尿症
目的要求
一、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三、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依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五、一般讲解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第九章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二、掌握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内容:
一、介绍小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点。
二、讲解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每类疾病的共同特点。
三、重点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过筛试验及确诊方法。
四、重点讲解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A缺陷症、胸腺发育不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五、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复发。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几种类型哮喘的诊断依据。
三、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尤以糖皮质激素在本病的应用。
四、讲解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及预防复发的措施。第五节 风湿热
目的要求:
一、了解风湿热的病因和病理。
二、掌握风湿热的临床及诊断标准。
三、掌握风湿热的治疗及预防。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着重介绍1992年修订的诊断初发风湿热的Jones标准,并指出其不足之处,避免过诊或漏诊、误诊。
三、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及原发和继发性预防。
第八节 川崎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病理。
二、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三、掌握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三、着重介绍川崎病典型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标准。
四、重点介绍川崎病的一般治疗及其治疗新进展。
第十章 第一节
(一)麻疹
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麻疹的早期诊断要点及典型的临床经过。
三、熟悉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四、掌握麻疹与其他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五、熟悉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六、掌握麻疹的防治原则及方法。主要内容:
一、介绍麻疹病毒的特征、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介绍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麻疹的诊断依据及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四、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五、重点讲解麻疹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第三节(一、二)结核病
总论、原发型肺结核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二、掌握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方法与预防。
三、掌握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四、熟悉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五、熟悉结核感染的特点与治疗。主要内容: 一、一股讲述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方法,特别是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三、重点讲授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包括:①临床类型;②病理及转归特点;③临床特点;④诊断要点,强调开放性结核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既往传染病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痰和胃液找结核菌,胸部Ⅹ线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
五、介绍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六、重点讲授治疗原则、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案。
七、讲述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八、重点讲解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卡介苗接种、预防性化疗。第三节
(四)结核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
二、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简介发病机理,指出血行播散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发病机理讲解病理类型。
二、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分三期的特点,强调不典型结脑的临床表现。
三、强调结脑早期诊断的重要性,阐明早期诊断要点。
四、重点讲解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五、重点讲解结脑治疗的两个环节:控制炎症和控制颅内压,强调早期、彻底治疗结脑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第八节 小儿腹泻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二、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四、了解本病的预防。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本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死亡原因。
二、重点讲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型。
三、介绍有关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五、一般介绍预防要点。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熟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治要点。
三、了解小儿肺炎的分类。
四、掌握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五、熟悉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六、熟悉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讲述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防治要点。三、一般介绍肺炎的分类。
四、结合病理生理,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及重症肺炎的特点。
五、讲解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
六、重点讲解肺炎与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肺结核的鉴别。
七、讲解几种常见的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
八、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疗程、重症肺炎的处理要点。
第十三章 第三、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一、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二、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三、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临 床表现、诊断及常见并发症。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正常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
二、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三、重点讲解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改 变、超声心动图特点等诊断方法与并发症。
四、介绍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介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第十四章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典型病例、严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诊断(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三、掌握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
四、了解病程与预后。主要内容: 一、一般讲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述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制。三、一般介绍本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典型病例的诊断要点。
四、重点讲解典型病例及严重病例的处理要点。五、一般介绍病程与预后。第十四章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一、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二、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三、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合并症。
四、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内容:
一、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四大特点的病理生理。
二、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分类。三、一般讲解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
四、治疗:重点讲解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应用,并介绍难治性肾病的治疗。第十五章
第一、二节 小儿造血、血象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目的要求:
一、熟悉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二、了解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
三、熟悉小儿贫血的定义、程度与分类。
四、掌握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方法。主要内容:
一、讲解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⑴正常小儿造血的变化规律、髓外造血的定义与意义。
⑵正常小儿血象变化规律。
⑶正常血红蛋白种类的变化规律。
⑷正常小儿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变化规律。二、一般讲解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三、讲解贫血的定义、小儿不同年龄贫血的标准与分类。
四、重点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五、重点讲解营养性贫血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等
六、结合病因讲解预防措施。第十六章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儿化脑常见病原菌。
二、了解小儿化脑的发病机理和病理。
三、掌握小儿化脑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四、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五、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的治疗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病因、发病机理与病理,介绍常见致病菌。
二、重点讲授化脑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的变化特点,强调新生儿和小婴儿化脑的特点。
三、重点讲授化脑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四、重点讲授化脑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强调不规则治疗后化脑诊断的困难。
五、重点讲授抗生素治疗的用药原则、剂量、用法及疗程。第十七章
第五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目的要求:
一、熟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三、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
主要内容: 一、一般介绍散发性与地方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重点讲解散发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诊断。三、一般介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21-三体综合征、佝偻病、粘多糖病1型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四、重点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及预防,强调新生儿筛查的意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理论知识和技能: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l.根据小儿机体处在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点,掌握由此产生的小儿在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
2.熟悉小儿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病理生理特点,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脑水肿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3.了解小儿保健原则,掌握小儿时期计划免疫。
4.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掌握正常小儿的喂养。5.掌握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包括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6.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麻疹等出疹性传染病。
7.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
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脊髓灰质炎、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8.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9.掌握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高压、脑水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二)基本技能:
l.掌握儿科静脉穿刺的规范操作,能熟练地进行头皮静脉、股静脉及颈静脉的穿刺操作,掌握小儿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腰椎穿刺技术。
2.掌握鼻饲方法、物理降温、氧气疗法、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了解人工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用。
三、参考性学时范围:
总学时94, 理论讲授与实习之比为1:1.35,毕业实习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