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公共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卫生化学》的基础,是专业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是从事卫生检验工作的基础,是应用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学会无机阳离子、阴离子的定性鉴定,学会有机元素定性分析方法;学会常见物理常数的测定;掌握容量分析的基本技能,学回重量分析方法,初步掌握样品的采集和分离方法。
第一章
绪论
学习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分析化学在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要用途,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学习分析化学的基本计量单位的正确使用和换算。了解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了解误差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了解试剂分类和标准,了解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的概念,理解标准的意义。
第二章
无机定性分析
掌握常见无机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定方法,学习无机定性鉴定的一般操作,掌握一般的分离技术,了解一般干扰因素的影响,正确判断分析结果;并会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第三章
物理常数测定
学习熔点、沸点的测定方法,掌握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沸点的操作,了解影响测定的干扰因素,了解实验的安全事宜,能正确判断测定结果,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第四章
有机元素定性分析、官能团鉴定
学会有机元素定性分析方法,学会钠熔法鉴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了解实验安全事宜,了解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学会正确的判断结果;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学习常见有机官能团的检验方法,了解常见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学会正确判断分析结果,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第五章
容量分析
学习容量分析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学习准确度、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学习分析化学计量关系的表达式,正确运用分析计量单位;学会容量分析法的基本操作,学会容量分析法常用器具的正确使用,掌握计量器具的校正方法,并能够运用有关标准分析鉴定试样。
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方法,学会酸碱滴定的基本技能,会配制酸碱标准溶液,会运用有关标准分析酸碱样品。并会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
学习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技术,了解一般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学会运用有关标准分析样品,并能正确的书写分析报告。
第七章
络合滴定
学习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络合滴定的基本技能,了解络合滴定的一般干扰因素,学会排除一般干扰的方法,会运用有关标准分析样品。会正确书写分析报告。
第八章
沉淀滴定
学习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沉淀滴定的基本操作,了解一般沉淀滴定的干扰因素,学会一般干扰的排除方法,会运用有关标准分析样品,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第九章
重量分析
学习重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了解一般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了解实验的安全事宜,会运用有关标准分析样品,并能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第十章
样品的采集、分离技术
学习样品的采集、分离技术的常用方法,能正确采集和处理、保存样品,会使用常用的分离技术,分离被测成分,并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采集、处理和保存样品。
第二篇: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使用的教材: 《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
教学参考书:
1、《定量分析化学》林树昌主编
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数据评价》宋清编
3、《分离及复杂物质的分析》邵令娴编
4、《Analytical Chemistry》 J.G.Dick
教学课时安排:共
16周 每周4学时 共64学时
绪
论(2教学要求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二)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发展趋向。教学内容
§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研究测定物质化学组成及其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包括定性和定量及其结构解析等部分。
§
2、分析化学的分类与发展趋向
按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法。根据测定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分析化学正向着快速、灵敏、自动化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用等方向发展。
学时)
第一章 定量分析概论(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掌握
(一)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二)用反应式中系数比的关系,解决滴定分析中的有关量值计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各种分析结果的计算。
(三)量值计算法。
(四)下列名词的含义:
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反应、指示剂、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
二、理解
(一)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基准试剂应具备的条件。(二)滴定分析的方式。
教学内容
§1-1 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
一、滴定分析法的过程
二、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1-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一)酸碱滴定法(二)络合滴定法(三)氧化还原滴定法(四)沉淀滴定法
二、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1-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一、物质的量浓度
二、滴定度
§1-4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一、标准溶液浓度大小选择的依据
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三、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 §1-5 滴定分析的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二、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第二章
酸碱滴定法(10
教学要求
一、掌握
(一)酸碱质子理论的酸减定义,酸碱的强度及其表示方法(KaKb)。
学时)
共轭酸碱对的概念及其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
(二)酸碱平衡体系中酸碱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
(三)水溶液中酸碱质子转移关系的处理方法——物料守恒式:物料平衡、电荷平衡以及质子条件的含义与书写方法。
(四)强酸、强碱、一元弱碱、一元弱碱、多元酸、多元酸,混合酸碱,简单的两性物质以及缓冲等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计算的精确式的推导及其近似处理方法。近似式和最简式的使用界限。
(五)缓冲范围的大小。缓冲容量的意义。
(六)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被滴定时化学计算点与滴定突跃的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的绘制以及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七)根据 C、Ea.Kb以及误差的大小判断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分步滴定和分别滴定的条件。
(八)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理论变色点.变色范围的意义以及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九)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十)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十一)酸碱标准溶液的络制和标定。(十二)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测定原理步骤和测定结果的计算。
二、理解
(一)浓度与活度的关系,活度系数的计算。
(二)活度平衡常数Ea,浓度平衡常数Ka的意义与相互间的关系,标准缓冲溶液PH的计算。
(三)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碱直接滴定时化学计量点PH值的计算。(四)判断滴下分析可行性的依据除浓度(C)、Ka、kb以及误差(TE)的大小因素外,还与指示剂的选择有关。(五)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各种因素。酸碱混合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其优点。
三、了解
(一)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二)弱酸强化的方法。
(三)CO2 对酸碱滴定(HCL滴定Ha2CO3 或 NaHCO3时)的影响。教学内容 §2-1酸碱质子理论
一、酸碱的定义和共轭酸对
二、酸碱反应
三、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和溶剂的分类
四、酸碱的强度与溶剂的关系
五、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2-2酸度对弱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分布前影响
一、分析浓度和平衡体系的处理方法
二、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型体的分布 §2-3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体系的处理方法
一、物料等衡式
二、电荷等衡式
三、质子等衡式
§ 2-4 酸碱平衡中酸碱度的计算
一、强酸、强碱溶液碱度的计算 二、一元弱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三、多元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四、两种酸相混合后溶液酸度的计算
五、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
六、弱酸及其共轭碱溶液PH的值的计算
七、活度的计算 §2-5 酸碱缓冲溶液 §2-6 酸喊指示剂
一、作用原理
二、变色原理、交色范围及影响因素
三、混合指示剂
§2-7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一、酸碱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
二、完成酸碱滴定的关键
三、酸酸滴定的PH突跃范围
四、指示剂的选持
§2-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计算示例
第三章
络合滴定法(10
教学要求
学时)
1.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的形成常数和离解常数、逐级形成常数和逐级离解常数,积累形成常数和积累离解成数,总形成常数和总离解常数的意义。
2.掌握在酸和其它络合剂的副反应影响下,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各 型体浓度的计算方法。
3.理解络合物表现稳定常数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4.理解乙二胺四乙酸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5.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熟悉几种常用金属指示剂的性能和选用条件。6.掌握络合滴定中的有关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3-1 络合滴定法概述
一、络合滴定法
二、重要的氨羧络合剂
§3-2 络合平衡中几个术语的含义 §3-3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其络合物 §3-4 影响络合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酸度对络合平衡的影响
二、干扰组分对络合平衡的影响 §3-5 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 §3-6 络合滴定法原理
一、滴定曲线
二、络合反应的完全程度和滴定误差
三、络合滴定所允许的最低 PH 值和酸放应曲线。§ 3-7 络合滴定指示剂
§ 3-8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 3-9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计算示例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8
教学要求
学时)
1.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适用Nernst公式计算条件电位。
2.进一步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各种因素,包括影响反应方向,反应次序和反应速度等因素,从而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使氧化还原反应趋向完全。
3.掌握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变化规律,绘出滴定曲线,从而选择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式。
4.熟悉几种常用的氧化还原分析方法: 高锰酸钾法,碘法等分析方示。教学内容
§ 4-1 方法特点和分类 § 4-2 条件也位
§ 4-3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 4-4 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和反应进行的程度
一、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 4-5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
一、浓度的影响
二、温度的影响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4-6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滴定误差
四、待测组分滴定前的预处理 § 4-7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四、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五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8
教学要求
学时)
1、进一步理解沉淀理论的基本概念,沉淀溶解度、溶度积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了效应,盐效应,铬合效应,酸效应等有关因素。
2、理解沉淀完全应控制的条件,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和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3、掌握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条件的选择。
4、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5、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的原理、测定对象与应用条件。
6、沉淀滴定法常用的标准溶液的络制与林定。
7、沉淀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教学内容
§ 5-1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 5-2 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 5-3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 5-4 沉淀的形成
一、沉淀的形成过程
二、沉淀条件对沉淀类型的影响 § 5-5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一、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二、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 5-6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一、无定形沉淀的条件
二、均匀沉淀法 § 5-7机沉淀剂
一、有机沉淀剂的特点
二、有机沉淀剂的分类 § 5-8 沉淀滴定法概述 § 5-9 确定终点的方法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斯法
§ 5-10 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 § 5-11 沉淀滴定法的计算示例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8教学要求
一、掌握
学时)
(一)朗伯比尔定律,摩尔吸光系数ε和桑德尔灵敏度S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与计算。
(二)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与使用。(三)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显色条件的选择。(四)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五)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
二、理解
(一)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和偏离前伯比耳定律的原因o(二)光的基本性质和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三)有光度法测量络合比,弱酸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三、了解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二)显色反应,显色剂及三元络合物的显色体系。(三)差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教学内容
§6-1 光的性质和物质对光的吸收 §6-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二、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 6-3 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 6-4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 6-5 光度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光度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6-6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二、差示分光光度法
三、弱酸和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四、络合物组分的测定
第七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8
教学要求
一、掌握
学时)
(一)下列概念的含义,被此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算术平均值,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与相对林准偏差,中位数,众数,极差。
(二)应用t 分布表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三)可疑值的取舍的意义与方法;Q检验法与格鲁布斯法。(四)有效数字的意义,数字修约规则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二、理解
(一)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的含义以及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二)置信度、置信区阔的概念。
(三)显著性检验的意义与方法——t 验法。
三、了解
(一)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
(二)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教学内容 §7—1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来源)§7—2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以及二者的关系)§7—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频数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和置信区间的概念)§7—4分析数据的处理(可疑值的舍弃原则,4d、Q检验法、Crubbs法)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检验。
§7—5有效数字的表示和运算规则
§7—6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4
教学要求
学时)
对常用的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有一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
§8-
1引言 §8-2 沉淀分离法 §8-3 萃取分离法 §8-4 离子交换分离法 §8-5 液相色谱分离法
第九章
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2教学要求
学时)
了解试样的采集、处理、分解和试液的制备方法。教学内容 §9-1 硅酸盐分析 §9-2 铜合金分析 §9-3 废水试样分析
第三篇:内科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第一章 绪 论(自学)
【掌握】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熟悉】
内科疾病的诊断。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总论
【掌握】
1.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2.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熟悉】
1.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免疫功能及呼吸功能; 2.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第三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
【掌握】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熟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及病理改变。
第四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肺炎概述
【掌握】
1.肺炎的病因与分类; 2.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肺炎的的治疗原则。【熟悉】
肺炎的流行病学。
肺炎链球菌肺炎 【掌握】
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肺炎球菌肺炎的治疗措施。【熟悉】
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因及易患因素;
2.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特点。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掌握】
1.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 2.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第五章 肺结核
【掌握】
1.掌握肺结核的病因; 2.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3.肺结核的诊断方法、程序,分类标准和诊断要点;
4.肺结核的治疗原则,抗结核药的正确使用及大咯血的治疗。【熟悉】
1.结核病的发生与发展; 2.肺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六章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掌握】
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诊断;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熟悉】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
第七章 支气管哮喘
【掌握】
1.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
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鉴别诊断; 3.掌握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及措施(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熟悉】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第八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掌握】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措施。【熟悉】
1.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和分类;
2.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理及相关辅助检查;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并发症。
第九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掌握】
1.肺癌的早期症状; 2.肺癌的早期诊断线索; 3.肺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熟悉】
1.肺癌的病理类型及与预后的关系; 2.肺癌的临床分型; 3.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第十章 呼吸衰竭
【掌握】
1.呼吸衰竭的分类;
2.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诊断标准; 3.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4.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点;
5.慢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尤其是氧疗)。【熟悉】
呼吸衰竭的病因
第十一章 循环系统疾病总论(自学)【掌握】
1.心血管病的分类及其特点; 2.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熟悉】
1.心血管病的预后; 2.心血管病的防治。
第十二章 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掌握】
1.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和常见诱因; 2.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3.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及措施(尤其是标准药物治疗)。【熟悉】
1.心力衰竭的评价;
2.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尤其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心肌重构。
急性心力衰竭
【掌握】
1.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特点; 2.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措施。【熟悉】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第十三章 心律失常
【掌握】
1.常见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2.常见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 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熟悉】 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
第十四章 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
【掌握】
1.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2.主要诊断依据; 3.心脏骤停的抢救措施。
第十五章 原发性高血压
【掌握】
1.高血压病的诊断; 2.高血压病的治疗。【熟悉】
1.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高血压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 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4.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第十六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掌握】
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熟悉】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心绞痛
【掌握】
1.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2.心绞痛的诊断;
3.心绞痛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治疗措施)。【熟悉】
1.心绞痛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心肌梗死
【掌握】 1.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2.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心肌梗死的治疗措施。【熟悉】
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2.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第十七章 心脏瓣膜病
【掌握】
常见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熟悉】
常见心脏瓣膜病的并发症和治疗。
第十八章 心肌疾病
【掌握】
1.常见心肌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2.常见心肌疾病的诊断。【熟悉】
1.常见心肌疾病的病理特点; 2.常见心肌疾病的治疗。
第十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
【掌握】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熟悉】
1.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及症状机理; 2.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
第二十章 胃食管反流病
【掌握】
1.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原则。【熟悉】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与机制。
第二十一章 胃炎 【掌握】
1.胃炎的临床表现; 2.胃炎的诊断要点。【熟悉】
1.胃炎的常见病因; 2.胃炎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 消化性溃疡
【掌握】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2.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3.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4.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措施。【熟悉】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二十三章 肝硬化
【掌握】
1.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2.肝硬化的诊断要点; 3.肝硬化的治疗措施。【熟悉】
1.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 2.肝硬化的病因。
第二十四章 急性胰腺炎
【掌握】
1.急性胰腺炎各类型的临床要点及诊断要点; 2.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熟悉】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第二十五章 消化道出血
【掌握】 1.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2.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
1.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2.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
第二十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自学)【掌握】
1.肾脏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2.肾脏病的常用检查方法。【熟悉】
1.肾脏病的常见症状及症状机理; 2.肾脏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七章 肾小球病概述
【掌握】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的临床表现。【熟悉】
肾小球疾病的定义,分类。
第二十八章 肾小球肾炎
【掌握】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2.各型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主要的治疗措施。【熟悉】
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
第二十九章 肾病综合征
【掌握】
1.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2.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3.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措施,皮质激素与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熟悉】
1.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与临床的关系; 2.肾病综合征并发症。
第三十章 尿路感染
【掌握】
1.尿路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 2.尿路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与主要的治疗措施。【熟悉】
1.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2.与感染有关因素。
第三十一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自学)
【掌握】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3..治疗原则。【熟悉】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各种病因。
第三十二章 慢性肾衰竭
【掌握】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熟悉】
1.慢性肾衰竭的分期;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 3.各种临床症状产生原理。
第三十三章 贫血概述
【掌握】
1.贫血的分类; 2.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熟悉】
贫血的概念,贫血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
第三十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掌握】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
5.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措施。【熟悉】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学特点(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第三十五章 溶血性贫血
【掌握】
1.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2.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熟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第三十六章 白血病
【掌握】
1.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熟悉】
白血病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治疗方案。
第三十七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掌握】
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熟悉】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第三十八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掌握】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熟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
第三十九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
【掌握】
1.内分泌病的分类; 2.内分泌疾病的防治原则。【熟悉】
1.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四十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掌握】
1.Graves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甲亢的诊断。【熟悉】
1.Graves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的药物治疗; 2.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理生理改变。
第四十一章 糖尿病
【掌握】
1.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2.糖尿病的诊断步骤、方法和诊断标准;
3.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原则,尤其是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方法。【熟悉】
1.糖尿病的分型;
2.本病发展规律和常见并发症。
第四十二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自学)
【掌握】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治疗原则。【熟悉】
1.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诊断; 2.血脂、脂蛋白的构成与代谢; 3.血脂与脂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三章 风湿性疾病总论
【掌握】
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实验室检查。【熟悉】
风湿性疾病特点。
第四十四章 类风湿关节炎(RA)
【掌握】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熟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第四十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掌握】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治疗措施。【熟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六章 中毒总论
【掌握】
1.中毒的分类;
2.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3.急性中毒的诊断; 4.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熟悉】
中毒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第四十七章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掌握】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
3.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措施(尤其是特效解毒药的应用)。【熟悉】
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发病机理; 2.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八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掌握】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措施。【熟悉】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病因;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理; 3.本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十九章 镇静催眠药中毒
【掌握】
1.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2.镇静催眠药中毒的诊断; 3.镇静催眠药中毒的抢救。【熟悉】
镇静催眠药中毒的发病机制,镇静催眠药的种类。
外科学
1,外科疾病分五类
2,外科一般以需要手术或手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 3,无菌术的概念,内容包括什么?各种消毒方法,适用于? 4,休克概论,概念,休克的临床表现,检测(尿量),特殊检测 治疗原则;(结合损伤)5,麻醉前准备,分类,用药
6,局麻的方法,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过敏)7,围手术期特殊准备(糖尿病)外科感染概论 8,创伤概论,几类伤口,闭合 9,烧伤深度的识别,早期补液方案
10,肿瘤概论(分期)5个各论(临床表现,体征,瘤标,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
11,炎症临床表现、体征、全身反应 12,骨折(定义,原因,并发症)
简答题:各总论、治疗原则、局麻的方法、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过敏)
病例分析:肿瘤 损伤
第四篇:hhf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
《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本课程教学大纲按照《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大纲明确了对健康教育学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参考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编写,将基本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等级,是教师组织本专业健康教育学教学的依据。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健康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为从事预防医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学时分配表:
章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2 2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2 2 4 第三章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2 2 第四章 社会动员与营销 2 2 第五章 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2 2 4 第六章 健康教育培训方法 2 第七章 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 4 4 第八章 健康教育诊断 4 4 第九章 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4 4 第十章 健康教育评价 2 2 第十一章 重要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 2 2 第十二章 场所健康教育 2 2 第十三章 社区健康教育 32 4 36 总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意义 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三节 健康教育工作步骤及健康教育学的相关学科 熟悉:健康教育工作步骤。了解:健康教育学的相关学科。第四节 健康教育发展概况 了解:国内外健康教育发展历史。第二章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健康教育意义 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熟悉:“人生三阶段”相应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第二节 行为的影响因素 掌握:需求/需要、动机和动机冲突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认知过程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熟悉:态度、情感和意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了解:自然环境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经济发展、人口变化、法规和制度、社会道德舆论、社会思想意识、宗教、风俗、教育、大众传播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家庭因素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第三节 健康相关行为 掌握: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熟悉:团体健康相关行为。了解: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观点。
第三章 健康教育的行为改变理论 第一节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熟悉:“知信行模式”的含义。掌握:健康信念模式及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熟悉: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第二节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熟悉:社会认知理论。了解: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理论、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第三节 应用于人群和社区水平的理论 掌握:创新扩散理论。熟悉: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第四节 对健康相关行为理论的综合理解 掌握:对健康相关行为理论的综合理解。第四章 在健康教育中应用社会动员和社会营销策略 第一节 社会动员 掌握:社会动员的涵义。了解:健康教育社会动员、社区资源和动员对象。熟悉:健康教育社区动员的步骤。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社区营销 掌握:社会营销的含义和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了解:健康教育市场与健康教育营销策略。第五章 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健康传播概论 掌握:传播的概念;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与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了解:传播的分类;了解健康传播的概念、特点与意义。第二节 人际传播 熟悉:人际传播的特点与基本技巧。第三节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熟悉:群体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群体传播技巧。了解:组织传播的特点、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第四节 大众传播
掌握:大众传播的特点与选择原则。了解: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和使用技巧。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第五节 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了解: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第六章 健康教育培训方法(实习教学为主)第一节 健康教育培训概述 掌握:健康教育培训的概念。熟悉:健康教育培训的过程及特点。了解:健康教育培训者的职能和健康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第二节 培训方法 熟悉:健康教育培训的常用方法。第三节 培训方法的综合运用 熟悉:同伴教育理论与方法。了解:成人参与式培训、自我导向学习。第七章 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 第一节 心理评估 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心理评估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熟悉: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心理量表。第二节 心理咨询 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念、特点、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了解:心理咨询的形式,范围,程序与技巧。第八章 健康教育诊断 第一节 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思路 熟悉:格林模式的含义。
掌握:格林摸式的步骤及其逻辑关系。第二节 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步骤 熟悉:“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的基本内容。熟悉:行为诊断的任务与步骤。掌握:“教育与生态诊断”中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熟悉:管理与政策诊断。第三节 健康教育诊断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了解:健康教育诊断中的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的方法;健康教育诊断资料的分类;健康教育诊断思路的逻辑关系;健康教育诊断的伦理道德问题。第九章 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 第一节 健康教育计划 熟悉:健康教育计划的优先项目确定和优先干预行为确定。掌握:健康教育计划的计划目标的确定。掌握:健康教育干预框架的确定。第二节 健康教育干预 掌握: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撰写。熟悉:健康教育干预过程。了解:健康教育目标回顾、细分人群、确定干预场所。熟悉:健康教育实施进度表的制定。了解: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各级骨干人员的培训;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管理;健康教育干预的质量控制。
第十章 健康教育评价 第一节 健康教育评价概述 熟悉:健康教育评价的性质、目的与意义。第二节 健康教育评价的种类和内容 掌握:健康教育评价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 评价方案设计
第四节 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结果的因素 了解: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的因素。第五节 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 掌握:健康教育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第十一章 重要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 第一节 控制吸烟健康教育 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吸烟和控烟趋势。掌握:控烟策略和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技巧。第二节 高血压健康教育 了解:高血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熟悉: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策略;高血压病健康促进计划及其评价; 第三节 性健康教育 了解:性心理和性行为表现;性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调控。第四节 艾滋病健康教育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与危害。熟悉: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掌握: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熟悉: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第十二章 场所健康教育 第一节 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 掌握: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第二节 学校健康教育 了解:学校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评价。第三节 公共场所健康教育 了解:公共场所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公共场所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熟悉:公共场所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和评价。第四节 职业场所健康教育 了解:职业场所健康教育的概念、意义。熟悉:职业场所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第五节 医院健康教育 了解:医院健康教育的概念、意义。熟悉:医院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和评价。
第十三章 社区健康教育 第一节 社区及社区健康教育概述 掌握:社区的概念。熟悉: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第二节 社区健康教育项目实施 熟悉:社区健康教育项目实施策略。掌握:社区健康教育项目实施的基本环节。第三节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 了解: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策略和方法。第四节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了解: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策略和方法。
第五篇:分析化学 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基础课
学 分:3学分(54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经典的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部分,由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通过经典定量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仪器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目标与任务:
《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为: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
5.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仪 器及分析方法。
6.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等
后续相关课程: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光谱分析、高等分析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基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光谱分析、高等分析是分析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加深与提高。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化学与仪器分析(第一版),兰州大学王春明、张海霞主编 参考书:
[1] 陈兴国,何疆,陈宏丽,陈永雷.分析化学。第一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 武汉大学等.分析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四川大学.分析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4] 邹明珠,许宏鼎,于桂荣.分析化学.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5] 张锡瑜等.化学分析原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6] 彭崇慧, 冯建章, 张锡瑜等.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7] 北京大学.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朱明华.仪器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方惠群等.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1.3定量分析过程 1.4定量分析方法 1.5衡量仪器分析性能的指标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分析化学的分类、特点与作用;分析化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定量过程的一般步骤;衡量仪器分析性能的指标;了解分析化学在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特点与作用;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区别 【掌握】:分析化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分析化学定量过程的一般步骤 【难点】:衡量仪器分析性能的指标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3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2.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5 分析数据的处理*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离群值的检验
【重点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标准偏差;有效数字; 【掌握】:误差和偏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的分类、检验或消除误差的方法;
【一般了解】: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离群值的检验。【难点】: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离群值的检验
第三章 化学平衡
3.1平衡的基本概念 3.2 分析化学中的平衡 3.3 配位平衡、条件稳定常数以及影响因素 3.4 氧化还原平衡和条件电极电位* 3.5 沉淀的溶解平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平衡的基本概念;活度和浓度的概念 ;酸碱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酸碱溶液pH的计算;酸碱缓冲溶液;分析化学中的络合物;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络合物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沉淀的溶解平衡;活度积和溶度积;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重点掌握】: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活度和浓度的概念;酸碱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酸碱溶液pH的计算;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标准缓冲溶液;配位平衡;酸效应、络合效应与副反应系数; 【掌握】:离解平衡的概念; 【了解】: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一般了解】:氧化还原平衡;条件电极电位;沉淀的溶解平衡;溶解度、活度积和溶度积;条件溶度积
【难点】: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酸碱溶液pH的计算;副反应系数以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滴定分析
4.1 滴定分析法及有关基本概念 4.2 酸碱滴定法 4.3络合滴定法 4.4氧化还原滴定法* 4.5沉淀滴定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中的标准溶液;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络合滴定曲线;络合滴定中的指示剂;终点误差;络合滴定原理;EDTA标准溶液的配置标定和样品前处理;络合滴定 法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体系;淀滴定法概述;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重点掌握】:滴定曲线;滴定中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终点误差(林邦公式);准确滴定的判据;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控制酸度进行选择滴定 【掌握】: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指示剂;
【一般了解】:滴定预处理;常见滴定体系;滴定的应用举例 【难点】: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控制酸度进行选择滴定
第五章 原子光谱分析
5.1原子光谱分析法基础 5.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5.3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9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电磁辐射基础;原子光谱光学分析法基础;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仪器;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干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理论基础;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干扰效应及其消除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验技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灵敏度和检测限;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法*
【重点掌握】: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发射、吸收、散射等)及电磁波谱;原子光谱产生涉及的原子结构、能级、光谱项的概念;影响谱线强度的各种因素及强度的表达式; 各种激发源(包括ICP)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应性;内标法的原理、关系式及相关条件的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原子谱线的宽度概念及变宽原因;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的概念、表达式及测量条件; 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原子吸收光谱干扰及消除 【掌握】: 光学分析法分类;了解光谱法的基本仪器部件;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简单原子的光谱项及跃迁规律;谱线强度的表达式、意义、影响因素及应用上的局限性;原子光谱仪器的各部分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了解】: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区别;进行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的附属设备 【难点】:光谱产生涉及的原子结构、能级、光谱项的概念;各种激发源(包括ICP)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应性;内标法的原理、关系式及相关条件的选择;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的概念、表达式及测量条件;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干扰及消除
第六章 紫外与红外分子吸收光谱分析
6.1分子光谱概述
6.2紫外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6.3红外分子吸收光谱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7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分子光谱概述;分子光谱的形成及简单分类;朗伯比尔定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主要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溶剂的影响;部分有机化合物吸收波长的推算规则;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子吸收光谱的应用;红外分子吸收光谱简介;红外分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机分子的重要基团频率;影响集团频率的因素;红外光谱分析仪;红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
【重点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电子光谱的产生与电子跃迁类型;化合物结构与吸收信息的关系;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紫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图谱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掌握】:吸光度的加和性及朗伯-比尔定律的局限性;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
【了解】:光电检测器件;光度计结构;红外检测器件
【难点】:化合物结构与吸收信息的关系;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基团频率与特征吸收;红外图谱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七章 核磁共振1H谱分析
7.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2 化学位移
7.3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7.4 一级谱图的特征和图谱解析简介 7.5 应用
7.6 核磁共振13C NMR简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仪器流程简介;化学位移;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化学等价与磁等价;一级谱图的特征和图谱解析简介;核磁共振谱的应用;核磁共振13C NMR简介* 【重点掌握】:核磁共振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常见结构的化学位移;1H-NMR图谱结构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掌握】:连续波NMR波谱仪;傅里叶变换NMR波谱仪 【了解】:复杂图谱的概念、自旋体系的分类及复杂图谱的简化
【难点】:核磁共振原理;影响化学位移的各种因素;自旋偶合、裂分的机理;一级图谱的裂分规律及应用;图谱解析及结构分析
第八章 质谱分析
8.1 方法概述
8.2 质谱裂解的基本知识 8.3 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8.4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类型 8.5 一些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简介 8.6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8.7 质谱技术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质谱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及特点;质谱仪的工作流程、各主要部件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及性能;质谱峰的类型、离子碎裂途径及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质谱法的图谱解析及基本应用;联用技术*
【重点掌握】:质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质谱图中出现的主要离子峰;有机质谱 7 断裂的主要类型及规律;质谱图谱解析的一般步骤。【掌握】:质谱仪结构;常见离子源;常见质量分析器; 【了解】:质谱联用技术
【难点】:离子源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应性;质量分析器的基本结构、分析原理、特点及适用性;各类离子的碎裂机理及规律;质谱法的基本应用(分子量、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第九章 电化学分析
9.1 电分析基础 9.2 电位分析法 9.3 电解分析法* 9.4 库伦分析法* 9.5 伏安分析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电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电化学电池、图示式及电动势;电极及其分类;电极电位;电位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滴定法;电解分析法基础;恒电流电解法;控制电位电解法;法拉第电解定律;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恒电流库仑分析;伏安分析法简介;直流极谱法;极谱定量分析原理与方法;极谱和伏安技术的发展
【重点掌握】:电化学池;半反应;双电层;电极的基本分类;电极电流的性质与符号;极化;电分析化学法分类;膜电位的产生;玻璃电极;晶体膜电极;流动载体电极的响应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直接分析法、标准曲线法、一次标准加入法等定量分析方法;电位分析的误差
【掌握】:基本电极过程;电化学池图解表;电分析化学法的特点和应用;金属基指示电极的类型;参比电极类型;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其它电极分类法;气敏电极、酶电极和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电位滴定原理;电解分析、库伦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双电层及电极过程;电分析化学分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和响应机理;电位分析的误差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
10.1 色谱分析法概述 10.2 气相色谱分析 10.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色谱法的分类;色谱分离原理、色谱流出曲线及其描述;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离度、色谱分离方程;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基本原理;气相色谱仪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影响气相色谱分离的因素和分离条件的选择;色谱柱的性能与选择;液相色谱的组成和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液相色谱柱的分离原理;液相色谱的类型
【重点掌握】:色谱的基本分离原理;色谱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气相色谱仪器的流路、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掌握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峰)所代表的各种技术参数的准确含义;利用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方程判断影响色谱分离各种实验因素;色谱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色谱实验条件优化中灵活应用速率方程;液相色谱基本原理、相关术语;不同类型分离方法的工作原理、特点
【了解】:保留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固定相的各种指标;液相色谱的发展趋势。【难点】:塔板理论、速率理论方程与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和相关计算;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比较;速率理论方程在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与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选讲内容
制定人: 杨 东 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