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法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本科) - 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法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本科)
前 言
卫生法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法。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如何规范卫生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促进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保护行政相对人和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已日益受到卫生法学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卫生法学》这门课程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各相关章节的讲解,就是解答上述难题的关键。通过这门课程的修习,使理解并掌握卫生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卫生法治管理能力以及依法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法律观念。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杨平、杨培民、徐凌中主编的《卫生法学》教材编写而成的。按照要求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授课内容分为: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对于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融会贯通;对于需要学生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对于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作一般介绍或鼓励学生自学,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时分配:讲课36学时,学分2分。
卫生法学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
授课内容(按章分)
第一章 卫生法基础理论 第二章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规定 第三章 卫生专业人员法律规定 第四章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规定 第五章 母婴保健法律规定 第六章 献血法律规定 第七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规定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规定 第九章 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规定 第十章 公共场所卫生法律规定 第十一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规定 第十二章
食品卫生法律规定 第十三章 药品管理法律规定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第十五章
行政处罚法律规定
第十六章 行政复议法律规定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法 复习考试 合计
学时 4 2 2 4 1 1 4 2 1 1 2 3 1 1 2 2 1 2 36 1
第一章 卫生法基础理论
【目的要求】 掌握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卫生法律关系及卫生法律责任;熟悉法的本质、渊源和实施;了解我国古代卫生法的相关情况。培养学生对卫生法学的兴趣,认识卫生法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卫生法学的调整对象、卫生法律关系及卫生法律责任,讲解各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详细地介绍法的概念、本质、渊源和实施;一般介绍我国古代卫生法的情况。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二章 医疗机构管理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医疗机构的设置和监督管理、执业登记与校验;熟悉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了解医疗机构的概念和分类。培养学生依法管理医疗机构的观念。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医疗机构设置的程序和基本条件、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管理和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详细介绍医疗机构的执业规则;一般介绍医疗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
卫生专业人员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执业医师的注册和监督管理;熟悉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一般了解医师资格考试、护士管理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章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医疗事故的概念和构成,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熟悉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了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事故赔偿。让学生了解医疗纠纷的现状、存在的法律问题、事故处理的难点。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医疗事故的概念、分析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以及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等法律规定;详细介绍医疗事故的预防、事故发生后的处置规定;一般介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事故赔偿。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第五章母婴保健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母婴保健的管理与监督;熟悉母婴保健的具体内容;一般了解母婴保健及母婴保健法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规定。
【教学内容】 重点介绍母婴保健的行政管理与监督;详细介绍母婴保健的各项技术服务;一般介绍母婴保健和母婴保健法的概念。【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六章
献血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熟悉采供血的管理和临床用血的管理及法律责任;一般了解无偿献血的其他内容。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采供血机构和采供血管理,临床用血的各项规定;一般介绍无偿献血的主体、公民用血的法律规定。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七章 传染病防治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法律规定,传染病报告和公布的法律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责任;熟悉艾滋病检测管理、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使学生明确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在传染病预防、疫情控制、传染病报告和公布中各自的职责。培养依法管理传染病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疫情报告和公布中,卫生监督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种违法责任;详细讲解艾滋病检测管理、消毒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一般介绍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传染病法治管理的现状。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4学时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熟悉突发事件的预防、法律责任;一般了解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准备、应急通报。使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其依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内容】 重点介绍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详细介绍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法律责任;一般介绍应急指挥部、应急准备、应急报告等规定。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九章 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国境卫生检疫的对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的职责;熟悉卫生检疫传染病种类、传染病检测的内容和措施;一般了解入出境管理、检疫传染病人的管理。
【教学内容】 重点国境卫生检疫的对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的职责;详细介绍卫生检疫传染病种类、传染病检测的内容和措施;一般介绍入出境管理、检疫传染病人的管理。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章
公共场所卫生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熟悉公共场所的范围、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卫生要求;一般了解卫生监督员的职责、公卫生管理的主体。
【教学内容】 详细介绍公共场所的范围、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卫生要求;一般介绍卫生管理的主体、卫生监督员的职责。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一章
职业病防治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的法律规定;熟悉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一般了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病法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职业病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定及相关法律责任。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危害申报的具体要求、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的法律规定;详细介绍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工作场所的基本要求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一般介绍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防护管理规定、职业病的诊断、以及职业病病人的保障。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二章
食品卫生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及其职责,食品监督人员及其职责;熟悉食品卫生要求,食品添加剂卫生要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管理;一般了解食品卫生管理的部门及职责。使学生充分认识依法管理食品卫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食品卫生执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教学内容】重点讲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及其职责,食品监督人员及其职责;详细介绍食品卫生要求,食品添加剂卫生要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管理;一般介绍食品卫生管理的部门及职责。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3学时
第十三章
药品管理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定;一般了解新药管理、特殊药品管理、进出口药品管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管理、药品广告管理等。本章不做重点讲解。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规定;一般介绍新药管理、特殊药品管理、进出口药品管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管理、药品广告管理等。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防治污染和公害的法律规定;熟悉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般了解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本章不做重点讲解。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防治污染和公害的法律规定;详细介绍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一般介绍环境问题和法律责任。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1学时
第十五章
行政处罚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行政处罚的原则和一般程序;熟悉行政处罚管辖,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一般了解行政处罚的概念和执行。使学生掌握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依法行政。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行政处罚的原则和一般程序;详细讲解行政处罚管辖,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一般介绍行政处罚的概念和执行。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六章
行政复议法律规定
【目的要求】 掌握行政复议的范围、案件的申请和受理;熟悉行政复议的原则和复议决定的做出;一般了解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复议的法律规定,懂得复议的法律意义。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行政复议的范围、案件的申请和受理程序;详细讲解行政复议的原则、行政复议决定的做出;一般讲解违反行政复议法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第十七章
行政诉讼法
【目的要求】 掌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熟悉行政诉讼的证据,诉讼程序;一般了解诉讼参加人和民事赔偿责任的决定。
【教学内容】 重点讲解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详细讲解行政诉讼的证据有关规定,以及诉讼程序规定;一般介绍诉讼参加人和民事赔偿责任的决定。
【教学方法与学时】 课堂讲授2学时
2005.3 5
第二篇:成人教育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统计学部分)
成人教育本科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统计学部分)
第八章 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4学时 学习内容:1 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资料的类型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统计图表
教学要求:1 理解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概念。
熟练掌握统计资料的分类。
掌握统计图表的使用方法。
第九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10学时 学习内容:1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正态分布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4 t检验和u检验 5 方差分析
教学要求:1 理解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概念。熟练掌握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配对资料比较的t检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掌握总体参数的估计和方差分析方法。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8学时 学习内容:1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梌騍Y敦宁襂氚Q
检验
教学要求:1 了解常用相对数的应用。掌握总体率的估计与检验方法。
熟练掌握
燃續握挓 EMBED Equation.3
EMBED Equation.3
检验的应用条件与使用方法。
第十一章 秩和检验
2学时 学习内容:1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教学要求:1 熟练掌握配对资料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掌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十二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2学时 学习内容:1 直线回归
直线相关
等级相关
教学要求:1 熟练掌握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
了解等级相关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设计
2学时 学习内容:1 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验设计
调查设计 教学要求:1 掌握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
会做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
伀ъ倀儀ъ漀Ĩ⁊䌓伀ъ倀儀ъ漀Ĩ ED返PYPpc@A¶
罣祝音逹☮茎Ḥ⁊鯠沎⁊}潍ﵐ帄 罝秳霹逮☎茤ḯ⁊鮎沓⁊m潐ﴄ庚 猒遫圬豑陭⁊ 獫逬坑豭雥⁊ ED返PYPpc@A¶
罣祝音逹☮茎Ḥ⁊鯠沎⁊}潍ﵐ帄 罝秳霹逮☎茤ḯ⁊鮎沓⁊m潐ﴄ庚 猒遫圬豑陭⁊ 獫逬坑豭雥⁊ root Entry Root Entry
WordDocument WordDocument 伀戀樀攀挀琀倀漀漀氀 ObjectPool _1069073840 _1069073840 CompObj CompObj ObjInfo ObjInfo Microsoft Equation 3.0 M楣牯獯晴⁅煵慴楯渠㌮ ఀ DS Equation Equation.3 `ĀEquation Native Equation Native 1Table 1Table 匀甀洀洀愀爀礀䤀渀昀漀爀洀愀琀椀漀渀 SummaryInformation
DocumentSummaryInformation DocumentSummaryInformation Normal Microsoft Word 9.0 M楣牯獯晴⁗潲搠㤮 @ Microsoft Word 文档 MSWordDoc Word.Document.8 默认段落字体 麤讵欽著孓伀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C:My Documents C:My Documents成人教育本科.doc 搀漀挀Ā⁊癑㺁嫘///////// 庄鄅悄飾漨ā
唀渀欀渀漀眀渀⁊ Unknownÿ!
Times New Roman Times New Roman 匀礀洀戀漀氀 Symbol w楓佟GB2312 楷体_GB2312 謀卛O匀椀洀匀甀渀 SimSun ,f',f!),.:;?]}¨·Çˉȕ‖’”„‶∁。〃〄〆〈《「『〕〗、"'),.:;?]`|}~⦅⁊([{·‘“々〇〉》」〔〖(.[{⦆¥ “ 〇〉》」〔〖々.[{⦆¥⁊ 成人教育专科 抺乙斲耓仑礀 CompObj CompObj
第三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2001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y 开课学期:
学时/学分:100/6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医学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流行病学》 王建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六版 《卫生学》 仲来福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7月第六版 主要参考书:
1、卫生统计学 第五版
方积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2、流行病学
第五版
李立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年
3、卫生统计学 第四版
倪宗瓒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4、医学统计学
陆守曾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
5、医学统计学
余松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6、医学统计学
徐勇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实用临床流行病学 洪军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年
8、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吴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与监督》,夏玉宇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执笔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学好本门课程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文件中的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结合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有关部分,能正确运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熟悉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人和环境{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熟悉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迁移与自净
2、常用毒性指标
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0学时} 第一节 空气 {4学时} [目的和要求]
1、大气污染与疾病;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2、熟悉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教学内容]
1、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4、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
5、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 水 {4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水污染与疾病;
2、熟悉水源卫生防护及水质处理
3、了解饮用水水质标准 [教学内容]
1、水源的种类极其卫生学特征
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水污染与疾病
4、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对策
第三节 地质环境和土壤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发病规律;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2、熟悉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一些疾病 [教学内容]
1、碘缺乏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12学时}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重点掌握并理解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的诊断依据。2.掌握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工作相关疾病。3.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职业病的健康监护。[教学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的概念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 3.职业病的特点 4.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5.职业病的健康监护
第二节 毒物与职业中毒 {6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气溶胶、刺激性气体及窒息性气体的概念;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铅对卟啉代谢的影响;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2.熟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机理及毒作用表现。3.了解: 铅、汞、苯、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的理化性质及接触机会。[教学内容]
一、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1.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2.毒物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过程 3.影响毒物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二、铅中毒
1.理化性质及常见的接触机会 2.铅对卟啉代谢的影响
3.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解毒治疗药物 4.铅中毒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三、汞中毒
1.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2.常见的接触机会 3.急性临床表现特点
4.慢性临床表现特点及解毒特效药物
四、苯中毒
1.主要接触作业
2.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五、刺激性气体中毒
1.常见刺激性气体种类
2.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3.化学性肺水肿的治疗控制措施
六、窒息性气体中毒
1.常见窒息性气体的种类及理化特性
2.H2S、HCH中毒机理、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特效解毒药及作用机理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生产性粉尘、尘肺及矽肺的概念;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影响;矽肺的X线胸片的主要表现;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的预防措施。
2.熟悉:尘肺的分类;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发病过程;矽肺的诊断依据。
3.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矽肺的发病情况。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3.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 4.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5.尘肺的分类
二、矽肺
1.矽肺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2.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发病过程 3.矽肺的X线胸片的主要表现 4.矽肺的诊断依据
三、预防
1.三级预防措施
2.防尘“八字”方针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高温作业、生产性噪声、听觉适应及听觉疲劳的概念;中暑的分类及发病机理。
2、熟悉: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3、了解:生产环境中高温作业的类型;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教学内容]
一、高温
1.生产环境中高温作业的类型 2.中暑的分类及其发病机理 3.防暑降温的卫生保健措施
二、噪声
1.基本概念
2.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噪声聋的临床表现特点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
营养素与热能
{6学时}
(一)掌握营养素的需要量及供给量的概念。
(二)了解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掌握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三)了解脂类的生理功能,膳食来源及供给量。
(四)了解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五)掌握人体对热能的需要、供给量及来源。
(六)掌握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概念、种类,钙、铁、锌的生理功能,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及食物来源。
(七)了解维生素的分类,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缺乏病及食物来源。
第二节
合理营养
{2学时}
(一)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二)掌握中国居民的合理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营养
{2学时}
(一)了解婴幼儿的营养需要,掌握其喂养特点。
(二)掌握孕妇、乳母及老人的合理营养与膳食。
第四节
营养与疾病
{2学时}
了解营养与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及其膳食控制。
第六节
食物中毒
{2学时}
(一)了解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二)掌握常见的食物中毒及其调查处理。
第七节
其他常见的食物卫生问题
{2学时}
(一)了解食物污染的分类。
(二)掌握黄曲霉毒素、N-亚硝基化合物、农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
(三)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使用原则及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第六章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理论4学时 实习0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概括了解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熟悉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同质和变异
二、总体与样本
三、概率
四、参数与统计量
五、抽样误差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类型
一、数值变量
二、分类变量
三、变量的转化 第三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一、设计
二、收集资料
三、整理资料
四、分析资料
第四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二、统计图
考核要求
了解: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理解:统计资料的分类。
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统计资料的类型;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
第七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理论10学时 实习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重点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t检验和u检验。熟悉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掌握参考值范围的估计。熟悉方差分析的计算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数值变量资料的频数分布
二、平均水平指标
三、离散程度指标
第二节
正态分布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一、正态分布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三、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t分布
三、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四、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第四节
t检验和u检验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二、配对资料的比较
三、两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四、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要求
了解: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过程。
理解:正态分布的特征和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t检验和u检验;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第八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理论6学时 实习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分类变量资料的统2计推断方法:χ检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常用相对数
二、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推断
一、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
2第三节 χ检验
2一、χ检验的基本思想
2二、四格表资料的χ检验
2三、配对设计分类变量资料的χ检验
2四、行X列表资料的χ检验
考核要求
了解:定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常用相对数指标的意义;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
2掌握:常用相对数的计算方法;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方法:χ检验。
第九章
秩和检验
(理论4学时 实习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三种秩和检验方法,熟悉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了解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及与参数统计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 第二节 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三节 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考核要求
了解:非参数统计的概念和应用条件及与参数统计的区别。理解: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方法。掌握:常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三种秩和检验方法。
第十章
流行病学概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简史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三、理论性研究 四、三类常用的观察流行病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节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一、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
二、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
三、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
四、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用途
一、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二、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三、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四、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
五、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六、疾病预防
七、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第五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群体观点
二、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
三、比较的观点
四、多病因论的观点
五、概率论的观点
第六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以及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领域。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观点及基本方法。
第十一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学会如何进行病因推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模型
三、因果联系方式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致病因子
二、宿主
三、环境
第三节
病因研究方法
一、建立假说
二、检验假说
三、证实假说
四、病因研究实例 第四节
因果推断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二、判断因果联系
三、因果推断的标准
四、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判断病因的标准
考核要求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及病因模型 理解:病因的研究方法。
掌握:病因的概念、病因假说的建立及因果推断标准。
第十二章
疾病的分布(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掌握描述疾病分布频率指标的测量,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的概念
二、发病指标
三、死亡指标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流行强度
二、疾病的地区分布
三、疾病的时间
四、疾病的人群分布
五、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考核要求
了解: PYLL的概念及用途及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理解:率、比、比例的概念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及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掌握: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
第十三章
现况调查(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和基本特点,熟悉现况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况调查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现况调查的目的
第二节
现况调查的方法及种类
一、现况调查的方法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
第三节
现况调查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研究目的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四、确定研究变量和指定调查表
五、资料的收集
六、资料的整理、分类及结果的解释
七、现况调查的质量控制
第四节
现况调查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现况调查中可能发生的几种偏倚
二、现况调查中偏倚的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现况研究特点和目的;调查表的制定。
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和质量控制方法。
掌握: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概念;抽样调查样本含量的估算方法以及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现况调查的设计及实施步骤。
第十四章
队列研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步骤及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熟悉队列研究的偏倚及控制和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实例
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施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一、率的计算
二、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分析
三、队列研究的结果解释
第四节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
一、常见的偏倚
二、偏倚的控制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一、队列研究的优点
二、队列研究的缺点
考核要求
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步骤、样本大小的估计、随访方法。
理解:队列研究的特点、选用指征、研究目的与用途、研究类型及其选择、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质量控制手段、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掌握: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设计,累积发病率、发病率密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第十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优点及局限性,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步骤及资料的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实例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步骤
二、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
四、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五、偏倚及其控制
六、资料整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考核要求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优缺点。
理解:匹配的原理和方法、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分层分析的方法。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OR的含义及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的意义、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十六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两个基本因素,熟悉传染病的爆发调查概念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第二节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二、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第三节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
二、流行过程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四节 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
一、新世纪传染病流行的新特点
二、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第五节 传染病的爆发调查
一、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概念
二、传染病爆发的类型、流行曲线及潜伏期的计算
三、调查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理解: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掌握: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染期、潜伏期、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及人群易感性的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疫源地消灭条件。
第十七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督(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疾病的预防策略,掌握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预防措施,了解疾病监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
一、在宏观水平上制定预防策略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
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第三节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一、一级预防 二、二级预防 三、三级预防 第四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和种类
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三、疾病监测的步骤和内容
四、疾病监测系统
考核要求
了解:全球卫生策略的内容,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意义,理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掌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具体措施,以及疾病监测的定义、步骤和内容。
第十八章
医院感染(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和现状,掌握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及流行类型,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三、医院感染的特殊性
四、医院感染的现状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流行类型
三、流行过程特征
四、促进医院感染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和现状。理解:医院感染的定义及流行过程。掌握: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十九章
筛检与诊断试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筛检的概念、目的与意义及应用筛检的原则,掌握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筛检的目的与意义
三、应用筛检的原则
四、筛检或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
五、筛检试验的条件
第二节
筛检和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真实性
二、可靠性
三、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第三节
筛检和诊断试验的指标与标准
一、试验指标
二、确定与判断标准的原则
三、确定与判断标准的方法
第四节 提高试验效率的办法
一、联合试验
二、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考核要求
了解: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实施的原则。理解:筛检的定义、目的、意义,以及筛检效果评价。掌握: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和常用指标。
第二十章
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疾病预后的意义,掌握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研究步骤,熟悉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以及临床疗效研究和疾病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二节
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
二、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
三、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疾病预防后研究
一、疾病的自然史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三、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
四、生存分析
五、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理解:疾病的自然史,影响预后的因素以及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的制定。掌握: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章 循证医学和Meta分析(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循证医学的定义、特点及实践步骤,了解Meta分析的步骤及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证医学概述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
三、循证医学的基础
四、循证医学的特点
五、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证据的来源与检索
三、严格评价证据
四、应用证据指导决策
五、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
六、实例
第二节
Meta分析
一、概述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Meta分析的常用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四、偏倚的种类和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及其特点。理解:循证医学的定义及其实践的具体步骤。
掌握: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及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四、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五、无
第四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各个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为必修课,其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录像、社会实践等。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进行三级预防的医学实践。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一.总述
(一)教学目的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健康的概念、三级预防的概念、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2.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3.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施。4.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及常见疾病的分布特点。5.熟悉流行病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偏倚控制。
6.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7.熟悉疾病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二)基本技能
1.学会应用现代预防医学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职业及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并掌握其防治措施。
2.了解水、空气、食物样品及反映人群健康指标的血、尿、发等样品的采集方法。
3.具备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疾病和健康调查的能力。
4.具备利用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和疾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的能力。
5.初步具备分析、解释流行病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数据资料的能力。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单
元
1.绪论 2.环境与健康 3.生活环境与健康 4.食物与健康 5.生产环境与健康 6.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7.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8.流行病学概述 9.疾病的分布 10.描述性研究 11.病例对照研究 12.队列研究 13.实验性研究 14.病因探索
15.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16.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 17.传染病流行病学 18.医院内感染
19.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合 计
学
时 理论 1 2 4 4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30
实验 - - 1 2 1 - - - - 2 - - - - - - - - - 6
(三)总学时:36小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实验实习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 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绪论 目标
1.了解预防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2.掌握健康的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三级预防等内容。3.熟悉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内容
1.详细讲解预防医学定义、内容和特点。
2.一般介绍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及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3.重点阐述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重点阐述健康与疾病: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及三级预防的内容。5.一般介绍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二单元 环境与健康 目标
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2.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
3.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4.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内容
1.重点阐述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详细讲解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等。3.详细讲解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等。
4.一般介绍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一般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第三单元 生活环境与健康 目标
1.熟悉空气物理、化学性状与健康的关系。2.掌握大气污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3.熟悉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4.掌握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水质评价标准、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方法。5.熟悉地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6.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内容
1.详细讲解空气物理性状、太阳辐射与健康的关系、大气的化学组成、大气污染与健康。2.重点阐述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及其评价、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饮用水净化与消毒的原理与方法。
3.重点阐述地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地质化学性疾病的概念、常见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主要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
4.一般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及特点,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第四单元 食物与健康 目标
1.掌握食物与营养的基本概念、人体必需营养素与需要量、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各类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
2.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3.掌握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及处理原则。
4.熟悉营养素和维生素的生理需求量和供给量、营养缺乏病及维生素缺乏的原因和预防、机体对热能的需要及供给比例。
5.熟悉特殊人群的膳食原则、膳食调查的主要内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6.了解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营养调查结果评价的注意事项、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原则。
内容
1.重点阐述食物营养与营养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蛋白质热能的营养不良、食物中毒等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热能与产热营养素的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及供给量。3.一般介绍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食物来源、供给量。4.重点阐述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及膳食原则。5.详细讲解营养调查与营养状况评价。
6.详细讲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媒介食品、中毒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预 4 防。
7.一般介绍有毒动植物中毒、食物中毒调查和处理原则。
第五单元 生产环境与健康 目标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等概念。2.掌握职业病的特点及职业病的诊断原则。3.熟悉职业病的健康监护的内容及其目的。4.了解我国法定职业病的分类及范围。
5.熟悉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内容
1.详细讲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2.重点阐述职业病的特点及职业病的诊断原则。3.详细讲解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一般介绍我国法定职业病的分类及范围。5.一般介绍职业病健康监护的内容及其目的。6.详细讲解常见职业性危害的防治原则。
第六单元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标
1.掌握家庭对健康的影响、心身疾病的定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行为的概念及行为医学的定义。
2.熟悉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双向关系、家庭功能、社会心理刺激的主要来源及不良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危害。
3.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健康的途径。
4.了解常见的家庭类型、家庭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内容
1.重点阐述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及人群健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详细讲解文化教育与健康、家庭功能、家庭对健康的影响。3.重点阐述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与对健康的影响。
4.详细讲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
5.详细讲解行为与行为医学的概念。
6.一般介绍吸烟、吸毒、不洁性行为等几种危害健康的行为。
第七单元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目标
1.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和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2.熟悉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社区保健内容。3.了解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内容
1.重点阐述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任务以及实施的基本原则。2.详细讲解社区构成的要素、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3.详细讲解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
4.一般介绍妇女儿童的社区保健及老年人社区保健。
第八单元 流行病学概述 目标
1.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
2.熟悉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用途。
3.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发展。内容
1.一般介绍流行病学的定义、简史及定义的发展。2.一般介绍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支学科的发展。
3.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分类、各类方法的基本概念与用途。4.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用途,特别是在临床的应用。5.一般介绍流行病学的发展。
第九单元 疾病的分布 目标
1.掌握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疾病地方性的种类、疾病时间分布的4种类型及描述疾病年龄分布的两种方法。
2.熟悉疾病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的特点。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综合描述的方法。
内容
1.详细讲解描述疾病和死亡频率的指标:指标的概念、计算和意义。2.详细讲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散发、流行、大流行。
3.重点阐述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方法、地区的划分、地方性的种类及概念,疾病呈现地区聚集性的主要原因。
4.重点阐述疾病的时间分布:时间分布表现形式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5.重点阐述疾病的人群分布:主要人群特征与疾病的分布,人群特征对疾病分布影响的机制,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与方法。
6.一般介绍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与一般原则,出生队列研究。
第十单元 描述性研究 目标
1.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的估计。2.熟悉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调查的概念和目的、现况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防止。
3.熟悉普查的概念、目的和优缺点。
4.了解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内容
1.重点阐述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2.详细讲解现况调查的概念、现况调查的目的、现况调查的种类、普查和抽样调查。3.一般介绍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调查表的设计。4.详细讲解现况调查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5.一般介绍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预防。
第十一单元 病例对照研究 目标
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样本量的估计、成组资料和配比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和用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3.了解病例和对照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照形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因素的选 7 择和资料的收集。
内容
1.重点阐述对照研究的概念、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及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2.一般介绍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
3.详细讲解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估计、研究因素的选择、资料的收集等。
4.详细讲解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5.一般介绍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和控制。
第十二单元 队列研究 目标
1.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2.掌握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3.熟悉队列研究的种类和用途、样本量的计算、队列研究的优缺点。4.了解队列研究的实施、PAR和SMR的意义。内容
1.重点阐述队列研究的概念、队列研究的特点、队列研究的用途和队列研究的优缺点。2.详细讲解队列研究中研究因素的确定、结局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资料的收集、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一般介绍队列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十三单元 实验性研究 目标
1.掌握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特征、临床试验的设计的三大原则、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标准和临床试验的组成部分。
2.熟悉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3.了解临床试验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内容
1.重点阐述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点、分类和优缺点。2.详细讲解临床试验的定义及其特征。
3.重点阐述临床试验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概念、选择标准。
4.重点阐述临床试验设计的三项原则。
5.详细讲解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临床试验效果的评价标准。
第十四单元 病因探索 目标
1.掌握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2.熟悉病因研究的方法、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三部曲。3.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过程、因素与疾病联系本质的判断。内容
1.重点阐述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及主要来源。2.一般介绍病因研究的方法。
3.详细讲解病因与疾病联系的几种类型的判断及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第十五单元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 目标
1.掌握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的概念、联合试验的概念、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效益的评价。
2.熟悉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筛检的目的及应用原则。
3.了解诊断与筛检试验的研究方法、试验指标的选择与标准的确定。内容
1.重点阐述诊断与筛检的概念、诊断与筛检试验的研究方法。
2.详细讲解诊断或筛检试验的条件与应用目的、筛检试验应用的原则。3.重点阐述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诊断和筛检试验的指标与判断标准。4.一般介绍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串联与并联。
第十六单元 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 目标
1.掌握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熟悉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3.了解疾病预后的分析方法。内容
1.重点阐述临床疗效分析方法、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
2.详细讲解疾病预后分析判断方法、常用预后判断指标。3.一般介绍预后判断中存在的偏倚及其控制。
第十七单元 传染病流行病学 目标
1.了解各类疾病的免疫程序与内容、卫生监督的工作内容。
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及特点、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3.熟悉潜伏期、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与降低的因素、疫源地的概念、范围与消灭的条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消毒的种类、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数量与分类、计划免疫的概念、检疫的种类。
内容
1.重点阐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详细讲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3.一般介绍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第十八单元 医院内感染 目标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内容
1.重点阐述医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其分类。2.详细讲解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3.一般介绍院内感染的发生原因、管理措施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十九单元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目标
1.了解疾病自然史与三级预防的关系。
2.熟悉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的概念、二者的关系、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制订原则、确定某地区主要卫生问题的方法、疾病监测的概念与分类。
内容
1.详细讲解预防疾病的策略与措施。
2.一般介绍疾病监测。
三、实验教学目标与内容
月 实验一 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目标
1.了解饮用水净化与消毒的意义。2.掌握分散式给水的消毒方法。3.掌握余氯及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方法。内容
1.混凝沉淀的原理与操作方法(示教)。2.氯化消毒法的原理、操作及结果评价。
实验二 膳食调查 目标
1.了解膳食调查的意义。2.掌握膳食调查方法。3.掌握膳食营养评价方法。内容
1.膳食调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3.膳食营养评价。
实验三 食品中常见化学性毒物测定方法 目标
1.掌握许来尔氏改良法的原理与方法。2.掌握雷因须氏法的原理与方法。3.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原理与方法。内容
1.挥发性毒物氰化物、磷化物的检验。2.金属毒物砷、汞的检验。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测定。
实验四 经口摄入的LD50测定方法
目标
1.熟悉实验动物的分组与编号方法。2.掌握小鼠灌胃的方法。3.掌握经口摄入LD50测定方法。内容
1.实验动物的称重、编号与分组。2.小鼠灌胃操作。
3.观察小鼠中毒后的表现。4.计算LD50值。
实验五 疾病分布的描述 目标
1.掌握对原始发病或死亡资料的分组整理和归纳方法。
2.了解疾病流行规律的特点和流行趋势,学会疾病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3.学会用群体观点对疾病的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内容
1.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2.讨论疾病分布的描述对于揭示病因及疾病防治的意义。
注:
1、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教材版本等,对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2、如学生使用的本课程教材中有规定的教学大纲,则照章执行。
第五篇: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2.公共卫生的相关概念(定义、基本特点、公共卫生体系、功能、与预防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3.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4.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5.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及中医预防思想)。6.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和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熟悉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教学内容】
1.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2.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4.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来源、环境污染物的转归。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基本特征。
6.空气、水、土壤、辐射、机械力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与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概念,三者影响健康的特点;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
和心身疾病防制的基本内容。
2.熟悉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作用,尤其是三者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心身疾病的发病趋势及常见的心身疾病。3.了解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教学内容】
1.社会因素与健康:
1.1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生活和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的概念;
1.2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点。2.心理因素与健康:
2.1个性与健康(气质、性格); 2.2情绪与健康; 2.3应激与健康
2.4生活事件与健康;
3.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3.1健康相关行为;
3.2“消极被动”的生活方式;
3.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网络成瘾综合征)4.心身疾病的防制原则:
4.1心身疾病概述; 4.2心身疾病防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职业性损害的概念;
2.熟悉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致病条件;熟悉常见职业病及危害。
3.了解影响职业性病损严重程度的因素;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的相关概念。
2.常见职业病危害(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矽肺); 3.职业病分类、特点与诊断;
4.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其三级预防; 5.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6.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策略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的相关概念;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食品安全概念与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2.熟悉特殊人群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的主要内容;食品安全及其种类;安全购置食品的注意事项。
3.了解食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使用原则。【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成分及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能量、植物化学物。2.合理营养:
2.1合理营养的概念与要求;
2.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3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2.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2.5食物的酸碱性;
2.6饮食调补与食物性味
3.特殊人群营养:孕妇、乳母、婴幼儿及青少年、老年人等。4.营养性疾病: 4.1营养失调概述;
4.2营养与心脑血管病;
4.3营养与糖尿病; 4.4营养与肿瘤; 4.5营养与肥胖病; 5.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1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5.2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 6.食品及食品安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8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分布的形式;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熟悉产生偏倚的原因、常见的偏倚及质量控制方法。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方法;各种描述性研究类型的目的、特点、种类和优缺点。【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概述:
1.1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内容; 1.2流行病学原理;
1.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4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2.疾病的分布
2.1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2.2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2.3疾病分布的特征 3.描述性研究方法:
3.1个案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3.2现况调查; 3.3筛检; 3.4生态学研究 3.5偏倚及其控制;
3.6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用途;比值比及相对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用途。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各自的优缺点。3.了解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样本量的计算和资料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 1.病例对照研究
1.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1.2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 1.3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
1.4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1.5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6病例对照研究中医药应用现况 2.队列研究:
2.1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2.2队列研究的类型; 2.3队列研究的设计;
2.4队列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 2.5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2.6中医药队列研究现况。【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2.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特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基本步骤。3.了解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教学内容】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征与用途; 2.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 3.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
4.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异同;
5.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6.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7.临床试验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8.临床试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9.进行人体实验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九章 传染病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及感染谱、感染类型的相关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消灭的条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2.熟悉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的相关概念;中医药在传染病疾病防制中的作用。
3.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策略;结核病及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新发和再发感染病的防制。【教学内容】
1.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等。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5.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6.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7.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8.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9.结核病的防制。
10.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11.新发与再发感染病的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病的概念及慢性病防制策略。
2.熟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防制措施。3.了解慢性病的现况。【教学内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况。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2.1心脑血管病的防制; 2.2恶性肿瘤的防制; 2.3糖尿病的防制;
3.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害的概念,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熟悉伤害的特征、分类及病因,伤害的测量指标、研究方法。3.了解各种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常见伤害防制。【教学内容】
1.伤害的概念和分类。2.伤害的危害及流行特征。3.伤害的原因及研究方法。4.伤害的预防策略。
5.伤害的三级预防和综合干预。
6.常见伤害的防制:道路交通伤害、自杀、溺水和跌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医源性疾病的概念;医院内感染、药源性疾病的类型及防制。2.熟悉医源性疾病的病因,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条件。3.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医院内感染概述。
2.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3.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指标。4.医院内感染的防制措施。5.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概念。6.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8.药源性疾病的预防。【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1.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策略和措施。2.熟悉临床医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作用。3.了解近年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教学内容】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方针和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宏观预防与控制措施。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级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干预研究的设计、实施及适用范围。3.了解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干预中的作用。【教学内容】
1.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3.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4.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5.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与分类。
6.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与实施。7.社区干预研究的适用范围。8.中医药在社区干预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
2.熟悉健康的相关概念;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定义;疾病的含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3.了解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健康促进的领域与基本策略。【教学内容】
1. 健康教育概述。
2. 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亚健康调制原则、诊断和干预。4.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与策略。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与特点;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3.了解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和健康维护计划;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
1.临床预防服务概述。
2.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3.健康维护计划。4.健康管理概述。
5.健康管理的内容与步骤、基本策略。6.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时 间 安 排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九章 传染病的防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理论 2 1 2 2 7 2 3 1 1 1 1 1
实践/训 1 1
自主学习总学时 1 1 1
2 2 2 8 2 4 2 2 2 1 2 2 1 1 1 36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1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1 共 计 28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1.《预防医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第2版)主编:申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预防医学》(“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6版)主编:傅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