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

时间:2019-05-15 13:3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篇: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要点总结(示例)

必修1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了解细胞(略)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在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中,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但是细胞和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即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2.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大量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有铁、锰、锌、铜、硼、钼等。

3.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⑴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⑵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红色;同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⑶淀粉遇碘变蓝。⑷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

4.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人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种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即携(缬)一(异亮)两(亮)本(苯丙)单(甲硫)色书(苏)来(赖)。人体细胞能够自身合成的叫做非必需氨基酸。

5.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一个C原子上,碳原子上还有一个H原子和R基。

6.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连接这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NH-CO-),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肽。

7.氨基酸具有的性质:催化作用、运输作用、传递作用、免疫作用、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8.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AN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10.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其中DNA的碱基是:A、T、G、C;RNA的碱基:A、U、G、C。

1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大致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二糖有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有糖元、纤维素等。

1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固醇。13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无机化合物。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约占4.5%,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当游离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时,代谢越旺盛,反之,代谢缓慢。14.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小结:本章以细胞分子为基础,从元素着手,延伸到蛋白质、糖类、核酸、脂质、水、无机盐。总结需要把握组成的成分、结构及其相适应的功能。属于基础常识内容。高考生物知识点的串联较强,又会出现与近期社会热门的话题作为材料,引入知识点,其灵活度较高,但是基础知识需要准确无误、熟悉的记忆,才能为很好地灵活运用打下基础。生物知识点繁多琐碎,需要学生有耐心、长期反复地记忆,对重难点需要死记,才能见其真义。记忆后要做好对应的练习工作,利用好复习资料及其练习题。最后祝愿大家学习进步,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

第二篇:初中化学总复习要点

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

如:O2是单质,CO2是化合物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单位为“1”,省略不写)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

得e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三者的关系:

缓慢氧化会引起自燃,两者都是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MnO2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5H2O)

风化是化学变化,潮解是物理变化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各酸根或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读:直接读其元素名称

(稀有气体的可加多个

“气”字或不加也可)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读:气体单质在其元素

名称后加多个“气”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73.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稳定结构:

①最外层8电子②第一层为最外

层2电子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碱性增强

中性

酸性增强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物质

化合物

存在状态

表示方法

单质

元素符号

元素

宏观组成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成核外电子(—)

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

质子(+)

中子(0)

化学式

由原子构成结构

表示方法

原子

分子

原子核

分类

无机化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

混合物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表示方法

离子符号

相对质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0、物质的结构:

1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符号前有数字时符号所表示的粒子

元素符号:原子

化学式:分子

离子符号:离子

如:5CO2

只表示5个二氧化碳分子

如:4Mg2+

只表示4个镁离子

如:3S

只表示3个硫原子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如:

钙离子:Ca2+

如:

氢原子:H

如:

二氧化碳分子:CO2

如正二价的镁元素:Mg

+2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如:两个氧原子:2O(而不是O2,O2是分子);

7个二氧化碳分子:7CO2;

两个钙离子:2Ca2+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先写出粒子的符号,再在符号前面标出粒子的个数!

12、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物质(纯净物和混合物)间的关系:

元素

单质

化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

分子

构成分化

离子

得或失电子

直接结合物

聚集

结合蒸发溶剂、加入溶质、升高(或降低)温度

加入溶剂、降低(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13、14、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C

A

B

a

b

c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固(+固)]

[固+液]

简易装置

[固+液]

排水法

向上

排空气法

向下

排空气法

15、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固+液]

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

MnO2

+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装置

P36

图2-17(如14的A)

或P111.图6-10(14的B或C)

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

(验纯)

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6、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

(O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点燃

点燃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

点燃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点燃

③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

+

2O2

==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

(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点燃

可燃性:

点燃

2H2

+

O2

====

2H2O

H2

+

Cl2

====

2HCl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还原性:

H2

+

CuO

===

Cu

+

H2O

3H2

+

WO3

===

W

+

3H2O

3H2

+

Fe2O3

==

2Fe

+

3H2O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

CO2

+

H2O

==H2CO3(酸性)

(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鉴别CO2)

高温

CO2

+2NaOH==Na2CO3

+

H2O

高温

氧化性:CO2

+

C

==

2CO

CaCO3

==

CaO

+

CO2↑(工业制CO2)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②还原性:

CO

+

CuO

===

Cu

+

CO2

3CO

+

WO3

===

W

+

3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蓝色沉淀:Cu(OH)2、CuCO3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0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KOH溶液、碱石灰等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

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

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三、解计算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①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由①和②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100%

(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100%

(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元素质量

混合物质量

某元素质量分数=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五)、解题技巧

1、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第三篇:应用文写作期末总复习要点

应用文写作期末总复习

考试时间:2014年6月16日(第17周周一)第3,4节

题型:1.单项选择

2.判断

3.拟写公文标题

4.分析指误

5.写作

应试方法:

1.单项选择题考查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内容涵盖所有所学章节。单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均具备似真性,容易引我们进入“陷阱”,这类题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从概念理解、格式把握、文种分类到语言的表达、文种的应用范围等无所不包,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重点是文种的运用与格式。

2.判断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判断能力。判断题可以是对内容的判断,如性质、概念解释等的判断,更主要的还是对形式方面的判断,如文体、语言、常规用法等。

3.标题拟写题,重点考查对所给材料的归纳把握能力,和文种判断能力。

4.分析指误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指误题重在分析,在理论基础上,指出文章的存在问题,不需要分析文章好的地方。答好该题要注意分条列项,一项一事,既指出问题还要说明原因。可以针对某个错误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但不需要将全篇文章进行重改。主要从文章的文体、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找问题。

5.写作题是对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特别是书面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考生的政策水平、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测试。应用文体的写作题,与记叙文、议论文等基础写作有较大的区别。应用文体的写作题涉及到的比较重要的文种有:通知、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计划、总结等。重点掌握函、请示、批复、通告的写作。

应用文体的写作题,就命题方法而言,有续写、改写、改错并写作、命题写作、根据所给材料写作等形式。本次考试为根据所给材料写作。

写作题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充分认识到基础写作与应用写作的区别,不能用基础写作的思维和表达方法来写应用写作,要注意选词造句的不同;二是要能换位思考,要能让自己站到试题所要求的特定身份的位置上去,以特定身份去思维;三是要从文字、内容、结构三方面加以训练,模仿教材的例文多加实践、多加揣摩。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要靠平时多记、多念、多读、多写,只要重在平时,肯定会写好写作实践题。

复习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应用文的表达方式P145

叙述、说明、议论

二、应用文的专门用语P158-159

第二章公文概述

一、公文的种类(15种)

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和纪要。

二、公文的行文方向

按照公文的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式,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向所属的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有请示和报告等。

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主要有函等。

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等。

三、公文的格式(重点掌握)

(可参照教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发文字号、密级、紧急程度、签发人、主送机关、抄送机关、标题、成文时间、落款、层次结构的格式。

第三章 行政公文

第一节 命令与决定

命令和决定的适用范围。

命令(令)是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的下行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

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的公文。

第二节 公告与通告

一、公告和通告的适用范围;

二、公告和通告的发布权限;

三、公告和通告的文种区别。

四、通告的写作。

第三节 通知与通报

一、通知的分类

1.批转通知

2.转发通知

3.传达通知:包括印发通知、要求办理或知晓的通知、会议通知

4.任免通知

二、批转和转发通知的区别以及标题写作

三、通报的适用范围以及写作

第四节 报告与请示

一、报告和请示的适用范围、行文要求

二、报告和请示的区别

三、报告和请示的标题写作

四、请示的写作

第五节 批复与函

一、批复的标题写作

二、函的适用范围

三、去函和复函的写作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总复习知识要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总复习知识要点

一、客观题知识要点(知识点后括弧内数字为所在页码)

1、政治制度是政治统治的性质和形式的总和,即政体和国体的统一。关于国家公共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方面的制度。特点表现在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和合法性(1—2)

2、在社会各项制度中,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3)

3、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五大弊端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特权现象。(7)

4、2006年《党政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规定县级到中央党政、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的正职领导干部,在同一层级上连续任职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担任同一层级领导职务。(8)

5、《公务员法》2005年4月通过,2006年1月起实施。(9)

6、1999年《宪法修正案》后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

7、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其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3——14)

8、我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主要是从1954年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宪法颁布开始,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止。(16)

9、1982年党章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23)

10、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26)

11、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7)

1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28)

13、国家政权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30)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31)共和制有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32)

14、美国“9.11”事件后,国会批准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和国家情报局。(38)

15、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看,国家机构的增减、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进行国家机构变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数百个城邦国家,并设立了各类政治机关。亚里斯多德提出各类政体都具有三个要素: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部分);行政机能部分;审判(司法)机能。(39)

16、一般来说,国家武装力量领导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41)中国国家军事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它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42)

17、中国国家机构设置主要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43)

18、选举在古代雅典民主制中已经存在。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员选举制度。

(46)

19、1953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之”。1979年对此进行修改将乡、镇直接选举由一级扩大之县级。(49)20、1995年对选举法第三次修正将原规定“人口特少的其他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改为“人口特少的其他聚居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51)

21、邓小平1987年指出“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54)。选举法规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55)。

22、县乡两级选举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56)

23、我国选举法规定“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57)直接选举人民代表时,代表按选区提名产生,一可以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候选人,二是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58)农村按人口每96万选举代表1人,城市按每24万选举1人。香港、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必须是特别行政区中的中国公民;全国人大代表总名额中少数民族代表应占的12%左右,归国华侨应选35人。(61)

24、全国人大代表和各级人大代表分别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65)

25、对于县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67)

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7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73),可以修改或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等(74)

27、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副总理、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由国务院总理题名。上述候选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进行或者投票决定,选举或投票都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是国家立法机关,是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78)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及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88)

28、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任免(80)

29、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他国家机关实行工作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工作报告(85——86)

3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组成,每届任期5年。(92)县级以上人大选举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决定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9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案提出由本级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本级人民政府提出。(96)

31、人大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人选由人大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人代会表决通过。(102)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103)

32、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代表。(114)总统制国家,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又行使最高国家行政权,领导政府。(115)中国国家元首是国家主席。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建立国家主席制度,设立国家主席职位(116),它是独立的国家机构。除世袭制外,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120)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由它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121)

33、条约是国家之间关于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规定,是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的总称(124)

34、狭义的行政是除了国家立法和司法活动之外的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马克思认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126)

35、国务院的前身是建国初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权力机关发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128)它的具体办事机构是办公厅,由国务院秘书长领导。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10年(130)

36、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办法是指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出比较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132),各部委、委员会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138)

37、职能是政府的核心要素,是政府角色定位的集中体现。国务院及各部门总的职能是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34)

38、国务院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143)

39、总理负责制建立于会议制基础上。(148)

40、审计机关是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151);县以上政府皆设立审计机关(169)。2003年《国务院工作规则》首次把依法行政写入国务院工作规则。(151)国家事务最大量、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事务。(152)

41、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154)

42、我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政府统帅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实行垂直领导。(157)

43、制定规则和宏观调控都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能。(164)省级政府具有在本行政区划内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职责。(165)

44、省、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机构一般设55个左右。(168)

45、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他的派出机关。(170)

46、第四次机构改革时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系统行政编制518万人,各地编制精简幅度为50%(172)会议制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集体讨论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的行政方式(174)

46、地方各级政府及国务院各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是实现政务公开的责任主体。(180)

47、我国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有三种模式: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关系模式;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关系模式。(182),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应纳入法制轨道。(184)

48、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工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中央与地方法律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关系。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必须实行法治的统一化(186)

49、建立富有弹性的财政收入体制是财政改革的方向,没有财权中央政府有可能没有政权。分税制的核心是分权、分税、分机构。(187)

50、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支出。(188)

5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62%。(19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96)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多元统一的民族格局相结合的产物(198)民族自治地方设置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是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统一。(200)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任期5年。(205)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207)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审理案件。(209)

52、当代中华民族问题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内部矛盾;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194)

53、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195)

56、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211)

57、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215)

58、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还包括司法机关检察长)由行政首长提名并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17)制定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职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8)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并在国外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中国公民担任。(221)特别行政区长官任期5年,可以连任一次。(222),其领导权主要体现在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22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第一级政府机构为政务司、财

政司、律政司。(225)

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是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229)立法会议员有权依照法律和法定程序,提出法案和议案。凡涉及政府政策的议案,在提出前必须得到行政长官的书面同意。(232)特别行政区法官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234))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是行使特别行政区审判权和终审权的司法机关(235)

59、人民陪审员须那满23周岁,任期5年(243)我国审判组织的形式有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246)法官、检察官任职须满23周岁。(247)

60、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院长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其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258)

61、我国律师有专职、兼职和特邀律师三种。(263)律师事务所有国资律师事务所、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事务所以及个人律师事务所。(266)

62、中央军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统帅机构。(275),每届任期5年(277)。中央军委总部机关包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总参谋部是负责部队作战指挥、管理和训练等工作的机关;总政治部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管理人民军队的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278)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军事工作部门,隶属于国务院。(284)志愿兵役制士兵包括从一级至六级士官,六级最高。(285)志愿兵一般不超过30年,年龄不超过55岁。(291)

6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301)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302)

64、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出。(305)

65、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308)

67、中国共产党处理于民主党派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16)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317)组织形式是人民政协。(318)

68、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由一批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代表人物、川康金融资本家与工商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工商业人员在重庆建立。民主促进会宗旨为“发扬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中国致公党华侨洪门组织“美洲旧金山致公总堂” 发起成立(322)

6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此时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国家权力机关职权。(330)政协全国委员会、政协地方各级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上级地方委员会和下级地方委员会之间是指导性关系(340、342)

70、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组织,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其设立、撤消、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351)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选举村民委员会,有选举权的村民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352)居民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357)

二、主观题知识要点(知识点后括弧内数字为所在页码)

1、简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5)

2、我国政治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展特点(21——22)

3、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29)

4、试述中国采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34——35)

5、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35——36)

6、简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43——44)

7、简述美国的金钱选举制度。(47)

8、简述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原则(52——55)

9、简述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限制条件。(53)

10、简述选举平等原则。(53)

11、简述秘密投票原则。(55)

12、投票选举和当选(材料题59)

13、简述《关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内容。(61)

14、简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65)

15、试述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65)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材料题76)

17、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内容(80)

18、比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的立法权(87)

19、简述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93)

20、简述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权。(98)

21、试述国家主席职权(122)

22、简述国家行政的性质。(126——128)

23、试述国务院的职权。(131——134)

24、试述国务院职能转变(136——137)

25、行政首长负责制基本内容。(148——149)

26、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151)

27、试述我国人民政府的双重性质。(158)

28、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166——167)

29、简述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180)

30、简述中央与地方人事关系。(185——186)

31、试述当代中国存在民族问题的原因。(192——194)

32、简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任务。(202)

33、试述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209——210)

34、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240——241)

35、简述民主审判原则(241)

36、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241——243)

37、简述我国人民法院的职权。(244)

38、简述我国人民检察机关活动原则。(251)

39、简述我国人民检察机关的职权(252——253)

40、什么是拘留和拘传?(261)

41、从事律师职业的禁止条件。(见263、264)

42、简述新兵役制的基本内容。(290——292)

43、简述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302)

44、简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性质和职权(305)

45、简述党的人事干部制度改革。(312——313)

46、试述多党合作的意义。(319——320)

47、试述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325——326)

48、试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和职能。(332、334——336)

49、试述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特点。(235——236)

50、试述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337——338)

51、简述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职权。(340)

52、简述《职代会条例》《企业法》关于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345)

53、罢免村民委员会(材料题352)

54、简述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358——359)

55、试述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359)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总复习一 要点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一 要点

(一)复习要点

总复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只有一月之余。要搞好总复习工作,必须对教学的现状作认真的分析,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

在分析教学的现状时,大家除了要学习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外,还要认真地分析学生在前五年所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基本要求,要认真地分析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制订总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原教学大纲、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总复习中,应该着重复习的内容有: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能正确地拼读音节。要着重复习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读拼音,写词语、句子的关键,是拼读后,要先想出语义,然后正确地写出有关的汉字。

2、汉字原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教学都十分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累计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所谓认识,就是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

3、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掌握的词语越多,阅读的速度就快,表达的意思就越正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地运用。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注意积累词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视。要求学生积累的词汇,主要是指在课文中所学到的词语。

4、句子一个句子能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要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把话写得生动一点。认识复句。要求能用关联词语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等)。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缩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在复习的时候,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5、标点符号能正确地运用句号、逗号、顿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双引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和破折号。标点符号,只要求能正确地运用,不要求说出其作用。

二、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共提出了11点要求。其主要的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关于阅读的要求,作一些说明:(1)句子意思的理解。(2)给自然段划分层次。(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4)文章的中心思想。复习时,既要提示学生弄清作者的本意,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5)体会思想感情。实际上有三种情况:一句话、一段话、全文。有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是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只要求体会感情的基调。(6)回答问题。要针对问题作答,回答要全面,句子要连贯。问题从性质来看,有三种类型: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写)?为什么?从回答问题的要求来看:有的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求同的,或者说答案是唯一的;有的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如:你读了以后,受到什么启发?这类问题应该是多元的。

背诵。主要是第十二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课后提出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一般是要求背诵课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写,只指课本中规定的内容。

三、写作

从习作的类型来看,有写记叙文,也有写应用文。从习作的形式来看,有记实性的习作,写自己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想;有想像性的习作,包括看图作文、续写等。从习作的内容来看,有写人、记事(记叙

1一次活动)、有写景。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不管哪一种命题形式,习作的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习作的题目和习作的所有提示。2

下载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总复习线索和要点

    初中语文总复习线索和要点 中学生在学完了新课以后,必须注重对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整理,以便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鄙人总结了多年来复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拟定了......

    高中生物复习答疑

    高中生物复习答疑 九、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022疑) 386.老师,请系统地给我们讲一下高中生物应该怎样学?答: 1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

    高中生物复习5篇

    1.组成细胞的无机物:水、无机盐的功能 2.组成细胞的四大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结构特点、功能特点(见表格)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4.各种细胞器的功能、结构 5.分泌蛋......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与总结 实验设计是生物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它能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而在高考中相对稳......

    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一、题型意识(拿到题目,先作题型判断) 诗歌鉴赏四大题型: 形象题 语言题 技巧题 主旨题 二、审题意识(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抓住题干的审题点,勾画出来......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希望有参考作用★ 张宇 下面是我给一个朋友写的,大概是今年4月份写的,发给同学们做个参考: 我把高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按照这个复......

    词汇学复习要点总结

    词汇学复习要点总结 1. Word definition: A word is defin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a given sense with a given group of sounds capable of a given grammatical use. [......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总复习(磁学)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总复习(十四) 第十四章电磁现象 一、磁现象 1、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