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

时间:2019-05-12 14:1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

第一篇: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一、题型意识(拿到题目,先作题型判断)

诗歌鉴赏四大题型: 形象题 语言题 技巧题 主旨题

二、审题意识(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抓住题干的审题点,勾画出来,体会其所示该题的信息区源、回答思路、回答角度,甚至答案。

三、术语意识

答案的精准建立在正确识别并使用诗歌鉴赏相关术语的基础上,积累必备的鉴赏术语是至关重要的。务必梳理成体系,强化记忆。

四、套路意识 牢牢掌握经典题型的回答套路,事半功倍。

第一种类型 形象题 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提问变体:这首词体现了某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你怎么看待某某形象? 3.解答分析: 概括形象特点公式:外在形象+内在品性+基本身份 4.答题步骤:

①概括形象特点; 总 ②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 分 ③揭示作者情感。总 注意:有手法点手法

5.答题示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点手法)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分析物象 物象:托物言志诗中的意象简称物象。答题步骤: ①物象特点(外+内)②联系诗歌描绘分析 ③体现出什么“志”

答题示例: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请分析菊花的形象。

诗人刻画了菊花独立寒秋,傲霜开放的傲岸高洁形象。(步骤一)菊花独立疏篱,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宁可带着清香枯死枝头,绝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步骤二)这里的菊花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它坚持节操、傲然不屈的顽强精神,体现了诗人的耿耿忠心、铮铮铁骨的高风亮节。(步骤三)分析意境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类型 语言题 语言风格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

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炼字题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效果。5.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步骤四)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三种类型 技巧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以声衬静),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5)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视听触嗅、声光色态。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设问(7)反问(8)借代(9)对偶。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3)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4)有什么效果。5.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步骤四)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类型 主旨题

1、提问方式: 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或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就某个人对诗歌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等。

3、解答分析: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4、答题步骤:

①点明作者的情感,诗歌的主旨。(情感主旨结论公式:情感具体内涵+情感基调)总 ②进行有理有据的简要阐释,它包括:“译一译”,对能体现诗歌主旨的诗句进行文学化的翻译描绘、概括说明;“引一引”,特别重要的诗句、关键词、意象要特别的点出来专门阐释;“点一点”,语言技巧、结构章法的使用及其作用(点一点即可,不展开)。分 注意:用总分的结构安排答题层次。

5.答题示例: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步骤一)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步骤二

第二篇:词汇学复习要点总结

词汇学复习要点总结

1.Word definition: A word is defin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a given sense with a given group of sounds capable of a given grammatical use.[ P 2]

2.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vocabulary[P 3]

(1)The Old English: 449-1100,(2)Middle English: 1100-1500

(3)Modern English: 1500-present

3.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Words[P 9]

(1)By origin: native words and loan words

(2)By level of usage: common words;literal words;colloquial words;slang words;technical words

(3)By notion: function words and content words

4.Function words & content words[P 17]

Function words are often short words such as determiners,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uxiliaries, and so forth.Functions words behave like grammatical signals or functional markers, expressing the kinds of connection between content words.5.Morpheme definition[P 21]

The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linguistic unit of language, not divisible or analyzable into smaller forms.6.Allomorphs[P 22]

An allomorph is any of the variant forms of a morpheme as conditioned by position or adjoining sounds.7.Classification of morphemes[P 23]

A.Free morphemes and bound morphemes

B.Roots and affixes

8.区分Inflectional affixes 和Derivational affixes[P 25]

9.Definition of root stem and base [P 33]

(1)Root: A root is a form which is not further analyzable, either in terms of derivational or inflectional morphology.(2)A stem is of concern only when dealing with inflectional morphology….Inflectional(but not derivational)affixes are added to it: it is the part of the word-form which remains when all inflectional affixes have been removed.(3)A base is any form to which affixes if any kind can be added;it may also be defined as”a form to which a rule of word-formation is applied”.10.Differences of root, stem and base [P 33]

(1)Any root or stem can be termed a base.But a base differs from a root, in that the former is a derivationally analyzable form to which derivational affixes are added, while the latter is a form which permits no further analysis.(2)A bas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a stem since both derivational and inflectional affixes can be attached to a base, whereas only inflectional affixes can be added to a stem.11.Definition of derivation [P 42]

Deriv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process of forming new words by the addition of a word element, such as a prefix, suffix or combining form, to an already existing word.12.Classifications of prefixes [P 44](给定前缀须知意思,连线题)

(1)“negative” prefixes: un-, non-, in-, dis-, a-

(2)“reversative or privative” prefixes: un-, de-, dis-

(3)“pejorative” prefixes: mis-, mal-, pseudo-

(4)“prefixes of degree or size”: arch-, super-, out-, sub-, over-, under-, hyper-, ultra-, mini-

(5)Prefixes of attitude: co-, counter-, anti-, pro-

(6)“locative” prefixes: super-, sub-, inter-, trans-

(7)Prefixes of time and order: fore-, pre-, post-, ex-, re-

(8)“number” prefixes: uni-/mono-, bi-/di-, tri-, multi-/poly-

(9)A miscellaneous catalogue: auto-, neo-, pan-, proto-, semi-, vice-

13.Classifications of suffixes [P 49]

(1)According to the word-class o the word they form

(2)According to the kind of base

14.Differences between initialisms and acronyms [P 72]

Initialism is a type of shortening, using the first letters of words to form a proper name, a technical term, or a phrase;an initialism is pronounced letter by letter.Acronyms are words formed from the initial letters of the name of an organization or a scientific term, etc.Acronyms differ from initialisms in that they are pronounced as words rather than as sequences of letters.15.Clipping [P 75]

The process of clipping involves the deletion of one or more syllables from a word, which is also available in its full form.16.Blending [P 77]

Blending is the process of word-formation in which a new word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meanings and sounds of two words, one of which is not in its full form or both of which are not in their full forms.17.Conventionality [P 93]

Most English words are conventional, arbitrary symbols;consequently, there is no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the sound-symbol and its sense.A more convincing evidence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arbitrary natur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symbol and meaning can be illustrated by a set of homophones.18.Lexical meaning [P 97] 填空

Lexical meaning may be subdivided into denotative meaning, connotative meaning, social meaning and affective meaning.19.Two process leading to polysemy [P 111]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proc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d meaning: radiation and concatenation.20.Types of homonyms 对其进行区分[P 115]

(1)Perfect homonyms: Words identical in sound and spelling but different in meaning are called perfect homonyms.E.g.lie, page, base.(2)Homophones: Words identical in sound but different in spelling and meaning are called homophones.E.g.bear/bare, dear/ deer, air/heir, pair/pear.(3)Homographs: Words identical in spelling but different in sound and meaning are called homographs.E.g.lead, sow, tear.21.文体效果

Polysemic and homonymous words are stylistically useful to achieve humor or irony, or to heighten dramatic effect.[P 121]

Synonyms, therefore, are extremely valuable stylistically in helping to avoid monotonous repetition and in achieving precision.[P 133]

22.Definition and types of antonym 需举例[P 136]

Definition: the term antonym is used for “oppositeness of meaning”;words that are opposite are antonyms.Types:

(1)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contrastContraries: Contraries or contrary terms display a type of semantic ○

contrast, illustrated by such pairs as rich and poor, heavy and light.Complementaries: Complementaries or contradictories represent a type ○

of binary semantic opposition.The assertion of one of the items implies the denial of the other;an entity cannot be both at once.E.g.alive and dead, single and married present and absent.Conversives: Another important type of binary opposition.E.g.lend and ○

borrow, husband and wife, employer and employee, above and below.(2)On the basis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Root antonyms: E.g.deep and shallow, love and hate, up and down.○Derivational antonyms: Words with the same roots having negative affixes.○

E.g.happy and unhappy, possible and impossible, loyal and disloyal, prewar and postwar, harmful and harmless.23.简答 Two types of contexts [P 152]

The meanings of words, especially those of polysemous words may be viewed as determined either by linguistic(or verbal)contexts or extra-linguistic(or nonverbal)contexts.(1)Linguistic context: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linguistic context are the lexical,grammatical, and verbal context in its broad sense.(2)Extra-linguistic context/ Context of situation

(不会答,求高人解答)

24.Linguistic cause 简答[P 172]

Change of meaning is frequently brought about by two tendencies in a linguistic system: towards ellipsis and towards analogy.25.Four Tendencies in Semantic Change 连线题[P 176]

A.Restriction of meaning(specialization);

B.Extension of meaning(generalization);

C.Degeneration of meaning(pejoration);

D.Elevation of meaning(amelioration).26.The common categories of metonymy 连线题[P 187]

A.Sign for the person or thing signified: e.g.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the Cross;bloodshed;crown, scepter, throne.B.Container for its contents;the place for the people occupying it: e.g.the bottle;wardrobe;the town;the chair.C.The abstract for the concrete: e.g.a beauty;the pride;authority or authorities;the management;the press.D.The concrete for the abstract: e.g.tongue;name;seat;the floor;brain;ear.E.A part for the whole and vice versa: for a part to indicate the whole, we have following examples: a sail;hand;head.The whole may be named for a part, e.g.the smiling year;the army;a country.F.The material for the thing made: silver;nickel;plastic;nylons;marble;rubbers.27.填空题 [P 191]

To sum up, an idiom may be defined as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words which are usually structurally fixed and semantically opaque, and function as a single unit of meaning.It is an established form, one that has been accepted by traditional usage.As such, the component words, word order and meaning of each idiom should be learned as a whole.

第三篇: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希望有参考作用★ 张宇

下面是我给一个朋友写的,大概是今年4月份写的,发给同学们做个参考:

我把高数的东西整理了一下,按照这个复习,保证可以串起来,同时别忘了把基本功打好!高等数学

1)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最常用,要熟练;

2)无穷小代换求极限,在解题中非常有用,几个等价公式要倒背如流;

3)求含参数的极限,关键是把握常量变量的关系,求解过程体现你极限计算的基本功; 4)1的∞次方的极限是重点,多练几个题;

5)函数连续计算中要会对点进行修改定义、补充定义,看看书上怎么写的,给你说句话你体会一下,“连续的概念是逐点概念”,所以问题就是围绕特殊点展开的,这是数学思想了;

6)闭区间连续函数性质四定理非常重要,把它们背下来,然后结合例题搞定;

7)记住趋向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的极限;

8)两个重要极限、两个基本极限把它们的推倒过程多写写,记住;关键还是刚才的要点,一个是用e的抬头法,一个是注意“趋向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的极限”,还有注意lnx的定义域>0;

9)要注意存在与任意的关系,存在就是说只要有一个符合就成立,任意是说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成立,你体会体会。例题:无穷大无穷小有界变量无界变量;

10)注意夹逼定理的条件很强,不要漏掉要点;

11)“见根号差,用有理化”!!这是思维定势,很管用;

第二章

1)导数的概念非常重要!!一定会在解答题(主观题)中让你展现出你对它的理解是透彻的,所以这里不要用什么特殊化思想,就是严格按照定义来演算推理;

2)导数公式倒背如流的要求不算过分吧 呵呵;

3)连续可导的要求一个弱一个强,只要改变条件的强弱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你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总结一下,回顾一下,看看条件的强弱问题,然后在每个题上标记出来,便于以后再复习;

4)由于有些函数求导会出现x在分母上出现,所以要知道:即使不是分段函数,有时也要用定义去求导,而且乘积中某个因子在某点不可导,但乘积在该点也可能可导;

5)中值定理的难点在于构造辅助函数,构造函数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的,除了陈文灯等人写的方法外,关键是多看例题,熟练了,自然就会了(我上次给同学们说的是“微分方程法”和“凑”法,这两个掌握了就足够了);

6)函数性态部分是基本功,一定要耐心的按照函数作图的几大步骤认真做几个题,这样就可以把函数的各种性态串起来了,方法:抄例题,然后背下来,自己默一遍;

7)三个式子的不等事,即A 8)能用微分中值定理的,一般用积分中值定理也可以搞定,你也试试吧,体会一下数学思想和定理的联系,是有好处的;

9)这部分的经济应用题不难,关键是仔细一些,对弹性等概念理解好,你经济学的好的多了,我就不说了:);

第三章

1)一元函数积分是高等数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一元函数的积分不学扎实,后面的多元函数的积分就是空中楼阁,要熟练掌握各种积分方法和几种常见的积分类型,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2)给你说几个准公式: ; ;,作题时相当有用的哦,关键是反过来用你要有意识;

3)这里特别提醒注意积分限函数,一句话:“积分限x在积分过程中是常量,在积分完毕后是变量”,这是核心的东西,抓住它就不会迷失方向;

4)旋转体的体积看来是一定要考了,当然是重点,关键:一个是公式记清,应该是绕x轴还是y轴都要搞的清清楚楚,另一个就是体会移图和移轴的不同,这里要用到积分的计算,是体现基本功的地方;

5)积分在经济中的应用也是重重之重,记清概念,把握公式,清醒审题,仔细答题,搞定;

6)广义积分关键是计算,不是证明!!记住重点;

7)广义积分中积分函数是加减函数时不能将加减函数拆开分别积分,应将加减函数整体积分。积分上下限代入积分函数若无意义,则理解为取极限,你做做这个题就明白了:I=.作者: ypcworld2005-10-12 12:47回复此发言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总结

8)其实广义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很容易搞清,一句话:定积分存在有两个必要条件,即积分区间有限,被积函数有界。破坏了积分区间有限,引出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破坏了被积函数有界,引出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

9)把握住上面的这句话,就可以不晕了,看出来了吧,基本概念非常清楚的人才能学好;

10)定积分是一个数!!这是一个经常命题的地方,好记吗?那就记住吧;

11)不定积分去根号时不用考虑绝对值,而定积分去根号时则要考虑绝对值!!这个好错,一定要记住,会的可不要错哦,不然就惨喽;

12)经验一个:三角有理函数式的积分,若有理函数式分母为,则可以通过分子分母同时乘上一个式子,使分母变为积的形式,另外,还可以直接变形为积的形式来求解

13)被积函数只要是可以看成两个不同类函数的积,就要优先考虑分步积分法,经验哦:);

14)这里提一下,对于选择题中的抽象函数问题,我个人的认识是:将复杂的形式化成简单的形式,比如对抽象复合函数做变量替换,与其说是一种技巧方法,不如说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由繁到简的趋势,这是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认识问题,(哈哈,这是英语学多了,not so much„as„用了一下);

15)一个经验:如果在一个函数或者积分等中的函数,当它是同一个x的函数时,比如f(x)g(x)的形式,可以对其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放大缩小或者变形,而另一个可以不动,这样的处理往往是需要的,很有用,当你作不下去时,想想我说的这个

你自己做题和总结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做这样一些归纳。自己的东西才最管用的。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发表日期:2007-1-28 13:15:39 文章分类:技术八卦来源:转载自从数学论坛上找到了这个列表,非常的全面,但是网页排版稍微有点不方便,故转载于此:

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pi/2-a)=cos(a)

cos(pi/2-a)=sin(a)

sin(pi/2+a)=cos(a)

cos(pi/2+a)=-sin(a)

sin(pi-a)=sin(a)

cos(pi-a)=-cos(a)

sin(pi+a)=-sin(a)

cos(pi+a)=-cos(a)

tgA=tanA=sinA/cosA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积化和差公式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1/2*[cos(a+b)+cos(a-b)]

sin(a)cos(b)=1/2*[sin(a+b)+sin(a-b)]

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其它公式

a*sin(a)+b*cos(a)=sqrt(a^2+b^2)sin(a+c)[其中,tan(c)=b/a] a*sin(a)-b*cos(a)=sqrt(a^2+b^2)cos(a-c)[其中,tan(c)=a/b] 1+sin(a)=(sin(a/2)+cos(a/2))^2

1-sin(a)=(sin(a/2)-cos(a/2))^2

其他非重点三角函数

csc(a)=1/sin(a)

sec(a)=1/cos(a)

双曲函数

sinh(a)=(e^a-e^(-a))/2

cosh(a)=(e^a+e^(-a))/2

tgh(a)=sinh(a)/cosh(a)

第四篇: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 背景

(1)产业革命

(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 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1)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4.区位的概念。

答: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5.区位论的基本含义。

答: 定义: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其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占有场所的事物即为区位主体 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

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已知)

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和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

现代区位论形成于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论应运而生。

★古典区位论:狭义、微观、静态,目标:经济满足。★现代区位论: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满足。

6.区位条件

答:

定义: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注意:

(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

(2)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

7.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答:定义: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8.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答:(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

(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9.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

(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

(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2)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大)。

(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技术与知识的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地理集中特点。

(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

10.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一些生产活动(如感光器材生产等)对环境要求严格;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如冶金石化对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人类制定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

3.)各国各地区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使得传统污染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

11.通达度

答: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 1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Dij 其中i=1,2,3…,▲ 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

▲ Ai 所有i到其它顶点的距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

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2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Dij 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1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

答:(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德国农业制度的改革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杜能提出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是一种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

(3)理论前提: 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市场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不考虑运输工具差异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异

(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生产地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

(二)形成机制(重点)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

▲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

2.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

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率大,反之斜率小。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宏观尺度:乔纳森综合欧洲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7大地带。

(2)中观尺度: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能圈的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3)微观尺度: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

(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

(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

(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五)、理论的局限性

(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5)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13.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答:1.背景:产业革命----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

2.目的: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

(一)基本概念

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

(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点上(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

(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

(二)理论前提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

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

原料指数: 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Mi+1

最小运费原理 :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当Mi=1时,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综合等费用曲线

▲等费用曲线:指运费相等各点的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的同心圆。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即该点所有运费的总和)

(三)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注意点:

(1)劳动力成本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的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2、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读 ▲理论上

(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可以搬迁)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不能搬迁)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

(3)劳动力成本指数:即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当劳动力成本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

(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当系数>1可搬迁;

当系数<1不能搬迁

(四)集聚(分散)指向论 1.概念:

(1)集聚因子的作用两种形态:

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

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2)集聚分为:

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

偶然集聚, 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分散:集聚的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2.原因——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3.集中(分散)指向

(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2)判断:

★等费用线:临界值=节约的集聚(分散)额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其值越大集聚的可能性越大

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评价: 1.积极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2.局限性:

(1)未考虑运费体制的复杂性和运价体系的差异。(2)假定的前提不够现实。

(3)工厂经营性质的差异:生计性经营与企业性经营的追求目标不同。(4)忽视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差异。

(5)未考虑技术进步对区位的影响,即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6)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余地增大。(7)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的影响等。

1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概要。(重点)

答: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二、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2.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

三、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相对级别较高,反之较低。

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多;

低级中心地则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有一些中级中心地。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1、假设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均质平原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便捷交通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最近中心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完全竞争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充分服务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最大利润

2.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正六边形

1)均质平原上只有一个商品提供点,市场区就是园形,其服务半径为R(商品的实际供应范围)。

2)新进入的商品提供商与原有的提供商的距离应不少于2R。

3)不断有新的提供商的进入,每个提供商的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圆与圆之间相切,留下了未被服务的空白区;

4)要不留空白区,圆与圆必须重迭。重迭区被平均分为两部分。正六边形市场区形成。

3.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K=3系列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K=3;K=3n-1(2)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为了节约资本,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交通原则下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1)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K=4系列或K=4n-1系列

(2)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

(1)1,7,49,343,…,K=7系列或K=7n-1系列

(2)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行政原则是对其修正。

2.在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工业人口多等地区,交通原则的作用较强;在国家统治力量强大、较封闭的地区,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

3.高级中心地适宜用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适宜用行政原则布局,低级中心地适宜用市场原则布局。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一)意义

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使地理学由区域描述走向空间规律和法则的探讨。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2.1关于城市等级的研究;

2.2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2.3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 2.4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方面的研究;

2.5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对于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运用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中去。

2、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

(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

(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15.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答:

企业增长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交易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2.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原因: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

横向一体化

概念: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方式:

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意义: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由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起其它类型的增长更易于实现。故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纵向一体化

概念: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方式: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意义: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据班诺克观点,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种部门扩张便成为其惟一的增长战略 多样化

概念: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由于横向一体化已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已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所以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16.产品周期理论概要。

答: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重点)

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2.成熟产品阶段: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 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 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

17.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答:(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二)集中于边界地区

1.相互了解

2.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减少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和避免劳资冲突。

18.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概要。

答: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概念: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

经济地理学通常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结构模式。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关联产业配套

(三)基础性产业配套

(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19.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概要。

答: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引导区域产业结构变化。2.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演进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3.霍夫曼定理(重点)

(1)揭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消费资料工业→生活用品的生产

资本资料工业→用于生产用品的生产(中间产品)

(2)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总收入—成本)/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3)据霍夫曼比例: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二者的比例经过四个阶段

5±1

2.5±1

1±0.5

<1 4.雁行形态说

20.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

答: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多数情况下以它来衡量)、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2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答:1.概念

(1)点——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 特点:

1)点的空间规模、集聚规模不等,如村、镇、市、工厂、工业区等 2)区域内点有等级关系,并形成等级体系

3)点在空间分布上多表现以某一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经济活动中心(2)线——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线状分布,如交通线、水源供应线、石油管道等 特点:

1)区域内线的数量与集聚程度有差异 2)具有等级并形成等级体系

(3)网络——是由区域的点、线相互联系共同构成 特点:

1)使空间中分散的点、线连为一体

2)有等级系统,有单一功能、综合功能的网络

3)使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得以分散或集聚

(4)域面——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面状分布如农田、市场等

22.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答:1.极核式空间结构

极——最、顶端; 核——中心、核心

极核——区域中经济活动最为集聚的地方,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向这一地区集聚,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点状物)。.点轴式空间结构

(1)点、线构成;点规模不等的增长极、极核;线——生长轴

(2)原理:增长极在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各种线状物不断增多,使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增长。从而改善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较理想的新的投资环境,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增长点,并沿线状物进行布局形成轴(开发轴、发展轴)。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特点:

(1)线交错纵横,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2)点与点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3)点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中心(4)通过网络形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功能:

通过网络式将空间上分散的各种要素加以整体组织、调控使其充分发挥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取得最佳的结构性效益推进域面的整体发展。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我国地学家(矿物学家)叶大年2000年提出地理学的对称原理,2001年进一步提出我国城市分布的5条对称原理。城市分布有8种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

2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发展机制

答:

(一)区位指向

1)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各要素在区域内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经济活动对各要素的依赖强弱不同,因而产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使其它的经济活动、各要素向这一区位集中,导致区域空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区位指向性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尽量趋近特定区位的趋向。(2)主要的区位指向(依据经济活动对要素的依赖程度)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燃料动力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市场指向 6)运输指向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

(1)集聚——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集中趋向与过程(2)原因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3)结果

1)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资源、要素、企业等向优势区位集中)。

2)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区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3)产生区域结构的不平衡性——马太效应 2.扩散机制

(1)扩散——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内的扩散趋向与过程(2)原因

1)避免集聚不经济。如人口密集、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2)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政府政策引导(3)结果

1)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等趋于相对均衡; 2)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协调发展。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但不同阶段有主次之分。一般区域发展初期以集聚为主,成熟期以扩散为主。

2)集聚与扩散是有惯性的,某种过程一旦形成如果不是人为干预会沿固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只有出现某个过程的不经济现象,两者的地位才会转化。

(三)空间近邻效应 1.概念: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中,各种经济活动或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同,相互间发生联系的机会和程度也就存在差异。进而,这种差异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2.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3)带来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24.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答:

(一)资源禀赋

1.概念:

(1)资源——指有经济价值的环境条件或环境因素(自然和社会)

(2)禀赋

禀——承受、生成的、原有的 赋——给予、赋予

资源禀赋——区域内所赋予的资源禀性即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与结构.(二)资源配置力

(1)资源配置力——即对资源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等。

(2)作用:

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企业是企业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三)区位条件

1.区位——经济活动单位的地理空间位置;这里的区位条件是指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条件.2.影响

(1)区位条件决定了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社会资源的禀赋,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2)区位条件影响到一个区域外部发展机会,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增长)及经济结构。

(四)外部环境

1.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到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走势

(1)国家的经济战略、产业政策倾斜,使不同经济结构的区域获得不同的发展机遇,获得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势,包括增长的数量、速度、规模、方式等(2)国家的区域政策决定区域经济的增长(资源改善、良好的外部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2.区际经济关系

(1)区域在区际分工协作中的功能及其功能强弱

(2)区域的可介入性(自然、社会、经济、政策、文化)3.国际经济背景(国际经济环境)

(1)国际经济发展水平(高,管理水平技术、组织水平高,可以为区域发展引进、扶植发展)

(2)国际地域分工,国际经济需求(市场情况)(3)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发展趋势

25.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答:(一)区域增长极理论(重点)

1.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区域增长极理论(1)有关增长极的解释

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

1.支配效应 2.乘数效应 3.极化与扩散效应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掌握)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掌握)

26.罗斯托理论概述。

答: 1.传统社会阶段: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

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其效果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人们开始储蓄,为资本循环提供条件,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3.起飞阶段

经济增长发生质变,持续、高速地增长,开始起飞。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工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有一个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的增长。

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的部门间转移加快,大量的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4.成熟阶段

经济增长的速度将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

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5.高额消费阶段

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权益缺乏保障。社会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经济生活中出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物质生活需求得到高层次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27.产业集群概要。

答:1.概念

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2.特征

1)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2)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中小企业。

3)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出专业化、网络化。4)植根性明显,即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

5)空间特征明显,即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集聚。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1.美国学者马库森分类:

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 2.韩国朴衫沃产业集群的类型

1)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由小企业为主,无主导企业。2)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包括两类):区内有中心企业,它控制着地方经济。

3)卫星型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多为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间合作较少、地方性联系十分有限。

4)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包括两类):新企业对地方性网络的发育产生重要作用。

5)高级卫星型产业集群(包括两类):是卫星型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6)首创高技术产业集群:地方性网络和非地方性网络的供应者及其顾客联系都很强。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 偶然因素 • 历史文化传统 • 资源禀赋的作用

• 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市场

• 接近相关的原料和设备供应商 • 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 • 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 • 政策激励等等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第一,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节约运输成本,获得区域品牌效应)。

第二,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减少不确定性,克服机会主义,降低交易的成本。促进分工,循环累积,集聚持续)。

第三,创新理论的解释(环境条件及竞争有利于创新)。

第四,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集群内部组织的宽松及外部进入的壁垒较高)。

四、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第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导致极化现象的加剧。第二,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对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重心转换及整体发展产生影响。第四,对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特别意义。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2.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3.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28.区域管制。

答:

(一)概念

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二)区域管制的特点:

区域管制是要在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管制是要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平等协商的形式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协调好公平与效率、近期与远期利益等关系。

区域管制需要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争议的机制。

(三)管制的模式: 集中管制 分散管制 多中心管制

29.区域分工理论 答: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

1.区域分工存在的客观性——经济发展要素的区际差异;经济发展要素不能完全流动。

2.意义

1)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2)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3)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

(二)成本学说

1.斯密——绝对成本学说(1)主要观点

1)每一个区域有生产产品的绝对优势,每个区域都生产占绝对优势的产品,产品的成本绝对降低。

2)用绝对价格低的产品进行国际自由贸易,会使每个区域用低的价格购买大量的低价产品,会使世界产品大量增加。(2)缺点:

1)没有优势产品的国家几乎没有发展机会

2)形成脆弱的经济生产链,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出现链锁反应,致使国际经济瘫痪。

2.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1)每个区域都有比较优势产品。

(2)发达国家——产品优势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最优势的;欠发达国家——大部分产品(全部)发展的劣势产品,但总有一种是有相对优势的。

(3)发达、欠发达国家都用优势(比较)的产品,参加国际自由贸易,使所有的产品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会因此更发达;欠发达国家也有发展机会,从中得到利益。

(三)要素禀赋学说(H—O,赫克歇尔—俄林学说)

1.每一个区域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优势;用优势要素组织生产(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并参与国际商品交流。

2.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

(四)新贸易理论

(五)竞争优势理论

30.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答:

一、区域经济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各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上的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包括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还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所有差异。

本书的观点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

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发达、落后地区)误导区域经济主体行为:短期行为、地方保护 强化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 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区际迁移(2)助长地方主义

造成区域之间的心理失衡、情绪对立,增强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助长地方保护 各区域推卸责任、躲避风险、增强独立性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区域之间在经济结构形成条件方面、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存在差异。区域之间的发展机遇大不一样。

区域之间经济主体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1.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两种观点

1)威廉逊的倒“U”形假说:区域经济差异呈小→大→小的自然变化过程。2)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人为干预,使之符合区域发展目标。2.对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对区域发展有不利影响。倒“U”形假说只是理论上成立,实践上难以完全证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多样,区域经济差异并不完全按照倒”U”形轨迹发展而呈现多种变化趋势。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31.经济全球化。

答:

一、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范围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影响因素

1.科学技术进步-为全球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手段 1.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1.2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1.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作用 2.1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5)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2.2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

1)生产网络 2)生产网络管制3)生产网络空间4)生产网络的地域根植性: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国际作用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五篇:诗歌复习

第三册诗歌复习(1)

山水田园诗鉴赏学案

史训操

一、复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体味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高考实例: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三、山水田园诗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第三册诗歌复习(1)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5、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等。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四、诗歌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逗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 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

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 2 第三册诗歌复习(1)

风景画。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试从表现手法、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时无人呼,流到前溪也不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

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第三册诗歌复习(1)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六、阅读积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 终南望余雪①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木树梢。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赏析] 《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七、文化底蕴作文片段

无论世事有多么纷乱复杂,我们都应该追寻心灵深处的那条路。

王维,选择了与世隔绝,归隐于大自然之中,功名、利禄、金钱„„这一切于他都显得过于庸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逃离了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即使只是水田中嬉戏的白鹭,夏木中歌唱的黄鹂都让他感到身心愉悦。“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便是他与世无争的宣言。他便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中的孤傲的芙蓉花,为自己开放,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

走自己心中的路,才能发现人生的真谛。但世界上真正能够像王维那样摆脱尘世的欲望,坚定不移地探寻心灵之路的人又有多少?

下载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总结 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复习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11: 诗歌鉴赏及相关知识梳理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复习总结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板块知识讲解 对于高中阶段学习语文学习,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它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答题的方式方法,很多能够运用到文学阅读中,所以,学习好诗歌鉴赏这个板......

    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物体由于发生 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 拉力 、提力 、 压力 、支持力 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 受力面 。测量力的工具是 测力计 ,常用的测力计是 弹簧......

    复习要点

    1、 针灸学的概念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复习要点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组成:元素 2.构成:分子、原子、栗子 三、物质的分类 1.物质(混合物、纯净物);纯净物(单......

    复习要点

    亲爱的家长:期末复习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让孩子更充分的进行期末复习,我把复习的要点向您汇报如下:1、掌握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要求:回背、会默、会挑选、会练线。2、书第14......

    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

    2014复习要点

    填空题20分 选择题10分 判断改错题20分 作图题18分 问答题32分1. P2,交换式通信网中交换机功能的划分,如本地交换机、汇接交换机、长途交接机等。。。 2. P49,程控交换机控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