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公安机关发展电子政务工作心得体会
电子政务就是我们口语化所称的“无纸化办公”,现如今这种办公方式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银行等部门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办公。当然在党政机关,尤其是我们公安机关也亟需适应新形势,努力让高科技为我所用,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
那么,就公安机关来说,工作职责主要是“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所以,率先应用推广的对象应该在打防管控上。也确实如此,公安机关在电子警务方面先行一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警务平台”系统上,从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基层地区的应用情况来看,都基本上实现了“案件网上办,文件网上传,情报信息网上处理”的目标。在这一点上,不禁要为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找准了切入点,步步为营的战略叫一声好。也确实公安机关与其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承担国家机器的职能各有不同,如果完全照搬他们的发展模式,邯郸学步的可能性极高。所以,着眼于公安工作实际,在探索一条能走得通、走得快的电子政务新路子上,公安机关可以说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是,后续步伐的跟进也很关键。就现阶段而言,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推广受到了明显的阻碍,这是复合因素造成的,有技术、资金、民警整体素质等等,其中有一点原因很值得关注,那就是精细化管理。
诚然,推行精细化管理尤其优越性,这里我就不再赘述,关键的问题出在落实上。从我们基层公安局来看,精细化“日清”的填写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据我所见,最强者居然一天填写了一年的“日清”。而且,上级在审核的时候,直接点击“通过”,经常一点就是1个多小时,鼠标寿命也大大缩短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非基层民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纯粹为了应付检查。而在于服务的界面不够友好,这里借用了网络软件开发的代名词。具体一点,就拿一个民警每天日常工作来说:打开警务平台系统,民警直接对应着办案、治安防控等实际工作内容,但这个精细化系统仿佛像一个“紧箍咒”,非要单独登陆那个网站链接来进行填写,填完之后也不知道领导审核情况和有什么意见反馈,这就让民警产生了目的性缺失和成果感消褪。其次,精细化系统服务功能单一,纯粹就是为了考核民警每天的工作明细,也就是说它并不能为民警提供任何帮助和服务。比起公安内网、警务平台、大情报平台等电子办公的载体,既不能提高警务技能,又不能了解各方面警情动态,更别提破案抓贼了。所以,造成民警对精细化系统的二次点击率(回头率)不高,基本上是上级要来检查了,就搞一搞,一次填写个一年的工作,天天都填在“办公室上班”,周六、周日就写“节假日休息”,审核的领导估计也不愿意细看,因为完全反映不出民警的工作实际,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就算认真填写的人有,但是没有比较的基准线,还是只能说明他天天登陆在填写“日清”,并不表示全局就这一位民警在干活。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办公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开发了新的一套系统。其实,办公自动化推广并不困难,只要会用鼠标点击和打几颗小字的民警,基本上都能很快上手,就跟传统纸张办公差不多,这得益于系统界面的简洁、傻瓜式操作和局域网很少有黑客攻击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环境。而加入精细化管理的模块,也能得到极强的应用,比如:每天只要登录自动化系统,系统自动让民警签到上班、签离下班,这就考核了到岗情况;遇到加班也会有加班的记录,这就反映了工作实际;最主要的就是各种文件签收、邮件传递,这直接关系民警的日常工作,如果每天一登陆自动化,就有分好轻重缓急的文件和邮件,相信人人都愿意利用这个省时省力的渠道来办理日常公务了。此外,在上级考核的时候,也是一目了然,还有包括像请假、汇报、协同办公等等其他非常之实用的小功能。
其实,无纸化办公节省的不仅仅是纸张,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电子政务提升的不仅仅是个人办事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整个公安机关的工作效能。那么,明确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之后,如何拓展其外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connection”,但考虑到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如何在保证与外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强化保密工作,建立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的网络警察力量,也要提上议事日程了。否则,加入“地球村”网络的过渡期一结束,面临的考验将更加严峻、面临的冲击也将史无前例。
最后,要谨防“故步”和“自封”两种错误思想。“故步”就是切忌像《庄子》里的燕国人那样跑到邯郸去学步,一味的模仿其他单位拓展电子政务的做法,搞得连自己走路姿势都忘记了,最后无所适从,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封”即不要做晋朝的庾阐为了戒酒砸掉自己所有的酒杯、酒器,一味的抵制与外界的联系沟通,还美其名曰“口能忌,心亦能忌”,最后闭门造车,消失在历史洪流中...
第二篇:电子政务发展
浅析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及趋势
摘要
近年来,电子政务在我国蓬勃发展,从1999年底的“政府上网工程”开始,我国政府网站建设与发展已经历风雨兼程的5年,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回顾、总结和展望我国政府网站的发展,吸取电子政务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探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规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理性建设、快速推进”大有裨益。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经验网络技术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绝大多数中央、省级、地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各职能部门网站都已基本建成,政府网站建设全面推开,网站数量持续增长。政府专项服务网站(如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大学生就业网)也已基本构建完善,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也有自己的专门网站。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 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 我国大部分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条块分割较为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它们都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零散进行的,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互利用、互操作。而且它们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一味追求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目前,电子政务标准化已成焦点问题,跨部门、跨地区对数据互联共享的需求已十分迫切。
2.2 观念层面的问题 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只是把计算机设备当作一种摆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造成很多政府部门只把计算机设备成为一种高级工具。同时在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上,也还存在一些误区,他们通常用计算机系统模拟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而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并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只是把大量资金用在硬件设施的投入上,造成计算机资源的浪费。同时他们也认为电子政务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对计算机的应用并不能做到很恰当。
2.3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有诸多因素,包括:病毒、错误指向、黑客、特洛伊木马、搭线窃听,或数据泄露、盗用、伪造、假冒、故意对数据破坏、自然灾害、硬件故障、严重误操作等。一旦网络受到攻击,不能正常工作,国家机密难保,致使某些部门不敢使用互联网,甚至全部瘫痪时,整个社会将陷入危机。
2.4 公众的参与问题 硬件和网络设备的缺乏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并不令人满意。其一是硬件及网络设备的匮乏,我国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电脑还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因为绝大多数人民都是农村人口,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计算机在农村人口中难以得到普及;其二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电脑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西部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政务信息化工作,当然也就更是无从谈起。3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它涉及到政党部门的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因此,国家要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要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来使政府工作更加完善。
3.2 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和智能服务终端,为公众提供方便 为了给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设置这项只能被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而不能用于其他事项,这里就需要有技术支持,才能使得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计算机设备实现这一目的。4 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各国的电子政务也在陆续的建立或建成。不过在呈现一定的共性的同时,相互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信息环境的不同所以政务也是迥然不同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那么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开发计划,用以确保政府所需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②按照既定的流程程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一体化的形式,有组织地收集、处理、传输、发布各种信息,这样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当下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为各级政府展示和宣传政府形象提供了便捷途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通过共享信息,实现联合连贯,推动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业务协同配合,提高对公众的服务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监督的发展成为公众反腐倡廉,监督政府的有效形式。那么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里,面对网民的问政,面对网上的监督,政府的执政需要与人们进行互动,这样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因为网络监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策略
5.1 借鉴美国ESD系统
美 国利用专门的电子服务传播系统(ESD)解决了互联网传播的问题,即提供网络接入数据库的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提供信息基本构架,使得无论在任何地方,政府都可以顺利接入并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这种
传播系统使美国政府回复公众的询问速度比10年前提高了数倍。公众还可以运用互联网与 政府官员进行交流,下载正式表格以及了解其它重要政府信息等。这既改善了公共服务,又不会提高整体费用。我国可以借鉴电子服务传播系统的做法,尽可能使信 息在公众和政府间有效流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5.2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方便
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 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不过,要有技术支持,使 得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设置只能被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而不能用于其他事项。
5.3 开发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
在这方 面可以借鉴银行的发展经验,开发出类似于ATM的电子政务智能服务终端。公众只需带上自己的服务卡,便可以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上开展政务 活动,如查询政府的政策法规,在线报税与纳税,甚至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在线的视频交流,省去了许多奔波于政府各部门的麻烦,也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公民的 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5.4 扩展电话功能至电子政务应用
鉴于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比较高而网络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考虑开发集成于电话 之上的电子政务集成终端,利用电话拨号而不必负担昂贵的成本就能轻松方便地实现实时政务活动(如附图)。具体过程:拨号进入政府的政务服务智能服务器,连 通服务器和个人终端;语音提示和显示屏提示,进入政务类型受理界面;选择服务类型,显示屏输出处理结果。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矫正方法
6.1 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方法
(1)加强对公务员的安全技术教育,树立网络安全观念。网络的开放性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一旦其网络遭到恶意攻击,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加强公务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之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并掌 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技能,不仅是对公务员自身素质的一大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安全的关键。
(2)鼓励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解决好技术的先进 性与自主性的关系。作为一个先进复杂的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必须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政务
运转的效率,并增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 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关键技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这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而从我国的国家和民族 利益来看,又要尽量避免在关键要害部门受制于人。
鉴于安全问题,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过程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首先,对于核心应 用系统和关键政务环节,必须确保在各类实施方案中的技术自主性。其次,对于核心层外部,但又与其他外部信息系统存在一定可监控隔绝层的层次,可以尽量采用 先进技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实际上在整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位于此层次的应用系统也是承载信息最多,工作模型和处理流程最复杂的。由于此层应用系统 不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接,并能在一定的安全监控体系中运行,因此,不必单纯从技术自主的角度考虑放弃某些先进的技术。最后,对于直接与外部信息系统相联 的部分,也要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考虑。对于其中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 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可以考虑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
6.2关于网络对人的情感及价值忽略问题的应对方法
解 决这一问题,一是改进和普及多用途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MIME),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视进行交流与沟通,促其将信息沟通与 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二是采用如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促使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消除相互之间的 情感隔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
参考文献
[1]田景熙,洪琢.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杨雷.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盛辉,成良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科技管理研院,2004(5):18-19.[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1.
第三篇:电子政务心得体会
电子政务学习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老师对我们电子政务这一课程深刻的讲解和耐心的教导,让我深刻了解到了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它运用信息及通信网络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形成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实现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电子政务系统实质上是政府办公自动化在范围和功能方面的延伸,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它是面向社会的政府办公自动化。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公文的起草、审核、签署、发布以及收文办理等,都是在电子政务的操作平台中进行。这些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运行的公文,是机关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所以必须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和管理。但由于这些公文是通过电子政务公文处理平台产生的,它的特点决定了其归档和管理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套用纸质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方法,而应将电子文件的管理功能嵌入电子政务系统之中,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等方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安全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传统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它们各自具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流程,两个管理流程执行各自主管机关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并且两个流程之间是通过文件实体的交接而衔接的。而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按照文件生成与运行规律,采取统一、严密的手段,高效地组织与管理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与传统文件和档案管理。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通过对文件和档案管理流程的重组,达到两者在管理上的无缝化和程序上的一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组织机构因素造成的两者在衔接上的真空地带和减少重复性作业。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改进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及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以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和安全运行。
在安全方面,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如何协调各个部门及时将信息交给政府网站上网,政府信息哪些应该上网、哪些不应该上网,如何处理电子政务的开放性与保密性之间的关系,外界侵犯政府网站犯罪定性等涉及法律和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加密、防黑客、防病毒等信息安全技术还没有应用之前,政府内部的局域网不应该传输涉密文件,办公系统就更不应该上网,各部门内部的局域网都应该设密码。在现阶段,要在国家的扶持下,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的投入,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取代外国产品,以此来掌握主动权。为此,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后备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对内部网和公共网实现物理隔离,以保证党政机关的内部信息网络不受来自互联网的黑客攻击;最后要从整体上考虑网络安全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
通过电子政务的学习我认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公务员决不要认为,仅仅熟悉政务,了解电脑、网络的使用,就可以从事电子政务的工作。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使用人员应该有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从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在大多数地区是不尽如人意的。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懂信息管理、不懂信息技术的公务员在一个完全量化的电子技术环境中工作的尴尬与无奈;而一个既懂信息整合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政务工作流程的公务员在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中的顺畅。政府具备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将会成为可能。所以,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先行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
通过学习,我认为电子政务高绩效可以理解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
当然也要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准体系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政府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而是要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方式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尽快理顺政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这方面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如果不进行体制改革,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就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统一化,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改革也就无法深入下去。同时,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改变目前各部门电子政务各自为政的状态,就必须强化对各部门和各地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统一规划和标准,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建立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在制定标准时,不仅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要参与,也要吸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的规划与标准更具有权威性。在国内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全面铺开之前,要力争通过统一规划与设计,构建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消除各部门独自建设可能形成的数字鸿沟或信息孤岛。
老师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电子政务具有可观的效益前景,尽管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从长远看,电子政务将极大地降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成本,减少公众和企业政务咨询成本。据美国环保署计算,如果将一些环保资料送上网络,就不必再像以前那样通过邮局发送,一年可节省大约500万美元。另外,电子政务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行政效率。电子政务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机构部门林立、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壁垒,使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拥有了相对统一的服务平台。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原来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事务,政府也可以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向公众提供政府的各种服务。同时,政府机构内部也通过电子平台加快行政事务运转,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企业与公众提供有偿服务来增加收益,特别是随着电子政务的智能化,电子政务将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电子政务的发展首先解决了政府对外形象的电子化,通过政府公务员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必然可以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数字市政”项目的开展,力争使政府办公业务同步实现电子化,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组织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弥补政务内容和形式之间的鸿沟,避免电子政务成为“电子空壳”。从中国的实际看,只有从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把政府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最主要业务率先上网,才能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价值,并通过这样的应用,带动政府对社会的监管以及政府信息化。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们对电子政务有了更客观更真实的认识,自然收益是颇丰的。
第四篇:电子政务心得体会
电子政务学习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老师对我们电子政务这一课程深刻的讲解和耐心的教导,让我深刻了解到了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它运用信息及通信网络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形成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实现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电子政务系统实质上是政府办公自动化在范围和功能方面的延伸,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它是面向社会的政府办公自动化。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公文的起草、审核、签署、发布以及收文办理等,都是在电子政务的操作平台中进行。这些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运行的公文,是机关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所以必须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和管理。但由于这些公文是通过电子政务公文处理平台产生的,它的特点决定了其归档和管理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套用纸质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方法,而应将电子文件的管理功能嵌入电子政务系统之中,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等方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安全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传统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它们各自具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流程,两个管理流程执行各自主管机关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并且两个流程之间是通过文件实体的交接而衔接的。而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按照文件生成与运行规律,采取统一、严密的手段,高效地组织与管理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与传统文件和档案管理。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通过对文件和档案管理流程的重组,达到两者在管理上的无缝化和程序上的一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组织机构因素造成的两者在衔接上的真空地带和减少重复性作业。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分;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改进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及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以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和安全运行。
在安全方面,安全保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如何协调各个部门及时将信息交给政府网站上网,政府信息哪些应该上网、哪些不应该上网,如何处理电子政务的开放性与保密性之间的关系,外界侵犯政府网站犯罪定性等涉及法律和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加密、防黑客、防病毒等信息安全技术还没有应用之前,政府内部的局域网不应该传输涉密文件,办公系统就更不应该上网,各部门内部的局域网都应该设密码。在现阶段,要在国家的扶持下,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的投入,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取代外国产品,以此来掌握主动权。为此,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后备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对内部网和公共网实现物理隔离,以保证党政机关的内部信息网络不受来自互联网的黑客攻击;最后要从整体上考虑网络安全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子
政务网络的安全。
通过电子政务的学习我认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公务员决不要认为,仅仅熟悉政务,了解电脑、网络的使用,就可以从事电子政务的工作。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使用人员应该有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从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在大多数地区是不尽如人意的。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懂信息管理、不懂信息技术的公务员在一个完全量化的电子技术环境中工作的尴尬与无奈;而一个既懂信息整合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政务工作流程的公务员在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中的顺畅。政府具备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将会成为可能。所以,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先行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
通过学习,我认为电子政务高绩效可以理解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
当然也要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准体系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政府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而是要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方式简单地搬到网络上,或者按照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将电子手段加入其中;而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对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尽快理顺政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这方面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如果不进行体制改革,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就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统一化,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改革也就无法深入下去。同时,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改变目前各部门电子政务各自为政的状态,就必须强化对各部门和各地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统一规划和标准,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建立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在制定标准时,不仅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要参与,也要吸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的规划与标准更具有权威性。在国内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全面铺开之前,要力争通过统一规划与设计,构建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消除各部门独自建设可能形成的数字鸿沟或信息孤岛。
老师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电子政务具有可观的效益前景,尽管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从长远看,电子政务将极大地降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成本,减少公众和企业政务咨询成本。据美国环保署计算,如果将一些环保资料送上网络,就不必再像以前那样通过邮局发送,一年可节省大约500万美元。另外,电子政务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率和
行政效率。电子政务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机构部门林立、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壁垒,使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拥有了相对统一的服务平台。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原来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完成的事务,政府也可以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向公众提供政府的各种服务。同时,政府机构内部也通过电子平台加快行政事务运转,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企业与公众提供有偿服务来增加收益,特别是随着电子政务的智能化,电子政务将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电子政务的发展首先解决了政府对外形象的电子化,通过政府公务员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必然可以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数字市政”项目的开展,力争使政府办公业务同步实现电子化,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组织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弥补政务内容和形式之间的鸿沟,避免电子政务成为“电子空壳”。从中国的实际看,只有从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把政府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最主要业务率先上网,才能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价值,并通过这样的应用,带动政府对社会的监管以及政府信息化。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们对电子政务有了更客观更真实的认识,自然收益是颇丰的。
第五篇:新时期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调研文稿
新时期公安机关群众工作浅谈
[摘要]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前公安机关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现状问题,提出全面提升基层公安民警的群众观念,提高民警热情沟通群众、教育宣传群众、组织引导群众、真诚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 公安机关 群众工作
[作者简介] 徐青松,男,宁化县公安局办公室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群众工作浅谈
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众状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构建和谐社会,群众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问题,这对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充分认识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涵义,切实提升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能力,解决、应对新时期群众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是当前公安机关亟待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涵义,当前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现状、成因以及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作粗浅的探讨。
一、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涵义
从《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论述中,清楚地得出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具体含义是指:基层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为完成自身的历史任务,为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利益,而进行的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公安部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明确指出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具体内容:深入群众之中,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疾苦,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做好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有关工作;及时受理报警求助,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群众申办事项;积极参与排查调处民间矛盾纠纷,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向居(村)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量工作同党的群众工作有密切联系,要求我们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做得更好。”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基层公安机关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层公安机关要深刻熟悉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强调:要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全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增强队伍管理力度,同时经过“三基”工程建设、“三项”建设、“大走访”……“开门评警”等各种活动,从总体上来讲,基层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开展状况是良 好的;基层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积极性、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内容、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群众工作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警民关系也越来越和谐。正面评价:大多来自党政机关、企业和部分群众认为,近年来,公安机关在自身队伍建设上成绩显著,在各项业务工作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警务工作能够跟上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警力前移大大提高了街面见警率,社区警务的开展延伸了公安机关为民服务的触角,“警民恳谈”、“大走访”等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渠道。另外,公安机关帮助解决了实际问题的群众,大都对公安机关比较赞许。
但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警民之间还是产生了距离,公安机关群众工作中免不了存在不少问题。批评指责:部分受访群众认为,现在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街面案件、盗窃案件、吸贩毒、群体性打架等事件常有,社会阴暗面太多,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不够有关,直接造成负面影响:
1、对公安的信任度不高。群众看公安,首要看破案。各地发生事件以后,公安维稳任务艰巨、繁重,广大民警将主要精力放在维稳和侦破大要案件上,对部分一般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侦破、查处未能及时,社会面管控力不强,人民群众就缺乏安全感,并对民警执法的公正及时和执法水平产生怀疑,导致公安机关社会公信力下降。
2、对公安的非议责难增多。有相当一部分关心时事和热衷于上网的个体业主反映,目前公安机关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正面的宣传报道过于形式化和完美化,反而让人觉得可信度低,由于前些年对警察的一些误导性宣传,比如“有困难,请拔110”致使部分群众认为警察是万能的,既要侦察破案、打击犯罪,又要排忧解难、有求必应,甚至不在警察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求民警办,一旦办 不成或办不好就产生消极看法,制造负面舆论。部分群众不了解民警的艰辛工作,加之近年来的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将少数民警的不良行为无限放大。媒体时常对民警执法进行片面报道甚至有悖事实的报道。公安工作的社会支持度下降。
3、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各类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防范工作的机制不健全,让一些对公安工作有浓厚兴趣、有心参与到防范工作中去的治安积极分子望而却步,加之报纸上、网络上经常性出现的涉警的负面新闻极大破坏了他们心目中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部分群众因害怕遭受打击报复,往往不愿主动配合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感明显淡化。
(二)成因:
通过归纳分析群众评价意见、剖析调研走访收集的信息,笔者认为当前公安机关群众工作难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不强。部分民警对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视政治学习和自身修养的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甚至存在特权思想,忘掉了依靠群众这一根本;认为警务前移就是把办公地点搬到社区、村寨,把警务室当成了派出所的又一个“小机关”,把警务工作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巡逻、防范上,工作方法简单,在群众中没有真正树立威信和感召力。另一方面,民警群众基础薄弱,对群众熟悉度不高。部分地方不通公路,加之警力短缺,导致有些村庄见警率几乎为零,群众工作和群众满意度更是无从谈起。
2、部分民警的素质低,缺乏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力。目前基层派出所会做群众工作的民警越来越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打击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是近年来 新增警力基本上是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缺少做好群众工作经验。有些青年民警思想观念滞后、法制观念淡薄、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有的不掌握基础业务知识,缺乏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有些基本技能、自身素质不过硬,对本职工作一知半解,该做的工作不会做或做不好,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降低威信。
3、民警做群众工作的目的不明确,工作方法不当。一些社区民警对社区情况不明,平时不注意搜集、掌握各种人员、信息情况,找不到做群众工作的方向。在案(事)件调节、处理上方式方法欠妥,甚至有的民警对群众盛气凌人,以管理者自居,以命令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把群众合理诉求斥为“无理”,把来访群众视为“刁民”,不善用说服教育、引导示范等方法做群众工作,结果是方法不得当,工作不到位,伤害了群众感情,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4、警力不足,影响群众工作质量。据调查了解,各地、县、特别是乡镇的现有民警数与编制数相差很大,警力不足。在有限的警力下,许多民警身兼多职,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体力和心理严重透支,工作中容易出现抵触、烦躁和易怒情绪,这些心理压力缺乏有效的排解渠道,在和人民群众的接触中难免会流露出来,造成警民关系紧张。
5、警务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对象人正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过渡,而当前的警务工作仍然依赖静态的台帐式、日常式管理,工作时间固定、勤务方式变化少,“见警率”低,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下班我下班,难以接触群众。而且民警绩效考核机制上,缺乏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民警不可避免受失衡的绩效评价、工作导向的影响。
6、公安机关职能限制。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的凸显。虽然公安机关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也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一些群众把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的主要原因归责于公安机关,也降低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度。据电视、报纸、网络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因拆迁、土地征用、环境污染、企业破产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而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就被直接推到了“第一线”,推到了风口浪尖,若稍有不慎警民关系就会引起严重冲突,成为矛盾的焦点,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公安机关职能限制与面临的社会复杂局面之间矛盾明显。
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民警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孟建柱部长在《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着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指出:“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丧失民心的危险,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为紧迫。”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上,孟建柱部长强调:要坚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功,公安民警要学会: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要服务、会宣传发动,“三懂四会”的要求和加强人民警察公共关系、礼仪知识的学习训练。
笔者认为,当前,要提高民警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民警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了解群众、联系群众是 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密切联系群众,极其重要,新时期公安民警必须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汇集民智。胡锦涛同志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较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言行上高度自律,远离觥筹交错、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深入到群众生产生活一线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探索改善党群关系的途径,才能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一”腔热血、为群众着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二”角臵换、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三”处深入,掌握实情。深入田间地头,就是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与群众进行贴心的交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是民警要勤学苦练群众语言。深入群众,关键是民警要熟悉群众语言,会运用群众语言。近年来各地新招录的新警力大都是地方院校毕业生,新鲜血液有利激活队伍,但他们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不扎实,有的新警不会也不懂运用群众语言去做群众工作。所以公安民警应当在勤学苦练群众语言上下工夫,多学多用群众语言,做到既能说会道,言语又贴近群众,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三是提高民警热情沟通群众的能力。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党员民警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因为沟通群众,首先要建立信任,然后才能实现真诚交 流。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业绩、人格魅力、工作的方。要多说群众能懂的话、多办群众认可的事、多让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愿。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要苦练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技巧。在日常工作中,要勤动脑,多思考,揣着问题去解决群众的问题。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为群众“说事”。通过与群众沟通,多方协调,化解隐藏在群众间的矛盾,及时了却埋藏在群众心中的心事,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成长锻炼。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说“热情”话,不要说“冰凉”话;要说“劝慰”话,不要说“过激”话;要说“区别”话,不要说“一律”话。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讲究沟通技巧。随着沟通协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日积月累,民警自己的沟通技巧日渐成熟。
四是提高民警教育宣传群众的能力。教育群众、宣传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说服教育。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教育引导群众前进。要加强对舆论宣传。可以用电视、报纸、网络新兴媒体的正确引导,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牢牢掌握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当前,一些干部至今未改计划经济时期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还在搞强迫命令,这些过时的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要求,还会引发矛盾,激起事端。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对的是广大普通群众,要想在工作上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就必须提高做好宣传群众工作的能力。要紧密结合群众工作、生活和思想的实际,紧紧围绕群众最为关心的热 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要善于运用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善于将书面语言、文件语言转化为通俗语言、口头语言。要向群众讲真话,不讲假话,讲什么问题都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民警必须体察实情解民意,才能有提高说服、教育、宣传群众的号召力
五是提高民警组织引导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在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组织群众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有效地组织群众,就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广大党员民警作为群众工作的组织者,我们要准确把握政策,不断加强学习,强化素质,努力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同时,要牢固树立依照法定程序办事的观念,坚持做到解决问题要合法,处理事情要合规。
公安民警能否有效地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成效。民警品德高尚、自身素质高、形象好,群众就信服,说话群众就听,就愿意跟着你干,反之亦然。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强调党员民警的形象建设、提高组织群众领导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六是提高民警真诚服务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保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历史唯物论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阐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党员民警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做起,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全面 掌握群众诉求。
“诚”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是感召他人的魅力,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说“至诚”的力量,可以贯穿金石,更何况是人心。因此,群众有危难找到民警时,我们民警就要运用“诚”去帮助他们,解除他们心中的疑团,让他们感到民警是贴心人、知心人。从而更加坚定信心,站在我们民警一致的立场上,为创建平安和谐环境而更加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七是提升提高民警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能力。当前新形势下,随着利益进一步多元化,导致了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大量纠纷不及时化解,必然会增加不安定因素,可能激化演变为恶性案件。一起小纠纷,乍看很小,但事关邻里关系,事关双方家庭成员日常生活。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是要苦练调处群众纠纷基本功。基层公安民警要强化调处一件纠纷,就是贡献一份和谐的理念,只要接到辖区群众报警纠纷,应当迅速来到现场。到场后要动脑筋,讲事实,摆道理,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不怕麻烦,不怕辛苦,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让纠纷双方心服口服。努力在调处纠纷中锻炼自己,在调处纠纷实践中提高自己,增强自己胜任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
2、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3、《公安部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
4、孟建柱《创新走访群众制度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1、孟建柱《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着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