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电子政务建设与档案工作发展
论电子政务建设与档案工作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成为人们进行政务活动的新模式,本文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档案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浅谈利用电子政务为契机,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替代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而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如此以来电子文件的形成、利用、储存和管理也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电子政务建设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不仅仅是载体上的变化,还是传统观念、工作模式、标准规范等的变化。所以利用电子政务建设这个契机,推动新一轮档案工作的创新显得极为重要。
一、电子政务对档案工作的积极影响
第一,对档案业务工作的影响。电子政务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贯穿于电子政务运作的全过程,电子文件的存储、运转、传递和利用方式都区别于纸质文件,它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档案。从收集方面看,档案的收集工作瞬间完成且没有纸质文件的实物性。从整理方面看,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的整理工作可以高效率、多途径,而纸质文件时代,整理时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从鉴定方面看,政务文件在归档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鉴定。从保管方面看,管理部门电子归档的保管模式得以根本改观。
第二,对档案信息处理方式的影响。在电子政务实施以前各类政务文件泛滥成灾,机关档案室等部门都承受着保存文件和载体介质等工作压力,而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给个部门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机关在办公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政务文件,逐步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融合为一体;信息用户只需在相关的操作界面上按动键钮,就可以通过网络准确地获得所需的各种信息;作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政务文件的形成中糅合了多种信息媒体技术;文书、档案的管理融入到一个系统之中。
二、电子政务对档案工作的挑战
电子文件作为电子政务过程中的伴生物,在公务、科技、商务、教学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由于行政部门在办公自动化过程的意识、管理、安全、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意识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此环境下的档案管理信息化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所以,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管理问题:传统的纸质档案,大多采取了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式,而电子档案的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确立,尽管做了些研究和探索性工作,但离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使管理者无章可循,无法规、标准可依。
3.法律问题:档案的法律约束力就在于它的原始性,然而电子文件的可更改性、信息和载体的可分离性,使电子文件在生成和传输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这就给文件的真实性界定带来一定难度。
4.技术问题:纸质档案只要保证载体安全,信息的可读性不成问题。而电子文件却不同,外表看来保存完好的介质,由于环境(软、硬件、编码、电子图章和加密技术等)的变化,信息却不可读。
5.人才问题:现在的大多数档案工作者,长期从事纸质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档案管理还不能胜任。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技术将会层出不穷,对工作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6.安全问题:电子政务涉及的安全问题是多方面的。软件研发和技术加密工作还有待提高,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管理体制上不健全,现有网络技术还很脆弱,存在可攻击点多、病毒干扰问题严重等。
三、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利用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推动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
电子政务时代,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电子政务实施与建设活动的绩效。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信息形成、收集、存储、检索、开发、利用的正常运作,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为此,应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为契机,推动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要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从文件的形成、流转、收集和归档以及档案的整理、编目等各环节。制订和完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办法、实施细则、技术标准等关键问题。使档案工作在现代社会同样得
到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在电子政务的新环境的推进下不断创新发展。
(二)利用电子政务环境,提升档案馆服务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档案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档案资源的利用服务是档案事业的永恒主题,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资源的利用,满足社会需求,使档案用户足不出门就可在自己的电脑终端上查找利用权限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开展信息交流、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还可以采用现行文件服务、举办主题展览、建立教育基地等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开拓档案馆的文化、休闲、教育等社会功能,把档案馆与社会和公众紧密联系起来,使档案馆的信息服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提升档案馆在社会化服务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利用电子政务信息化教育平台,加速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电子政务教育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极其重要的问题。同时把档案业务工作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需要,在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单位要重视培养和配备相应的人才,编制是兼职档案员的单位尽可能将文书和档案人员合一,有专职档案员的单位要加强与部门的文书沟通联系,文书人员要及时把电子文件传给档案人员,以便于档案人员及时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归档。档案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以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人员必须学习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四)利用电子政务的宣传氛围,重视档案意识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是推广、普及电子政务的重要宣传工作之一。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档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也涉及到信息的归档、管理、保密、安全、利用等问题。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在倡导电子文档信息利用社会化的同时,还必须向公众宣传教育规范利用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电子政务的网络宣传,重视并制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措施规范利用行为,倡导信息利用的社会公德。
总之,在我国档案工作的未来发展中,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个十分重要的趋势。电子政务时代的档案工作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观念、理论、体制和技术,积极探索电子政务时代档案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以电子政务发展为契机,开拓进取,使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等工作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增加服务方式,提高档案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全面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
(2)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李婉月.分析电子政务趋势把握档案服务方向.兰台世界,2008年第10期。
(4)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国家档案局编,2001年01期。
(5)陈军,吕鸿.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今日科技,2003年第6期
第二篇:浅谈电子政务发展对档案服务工作的影响
内容摘要: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档案服务工作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针对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档案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档案服务工作必须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做好三个转变:变着眼过去为重视现在、变对档案的管理为对人的管理、变粗放式服务为人性化服务。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档案服务 转变观念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档案载体由纸质向光盘等过渡,改变了政府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档案的内容、形式及形成程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档案服务工作产生了影响。
一、服务时效、服务流程、服务模式发生变化。
(一)对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时效贴近现实。
根据《江西省档案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列入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市档案馆移交”的规定,档案馆藏为10年前档案,各类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处于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当领导决策需要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通常是按档案利用单位开具介绍信、派人来馆查阅、复印部分资料、进行参考利用的方式进行。由于档案信息资源陈旧,时效性差,只具有“历史记忆”的功能,而“现实服务”功能不强,加之利用手续不方便,所得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系统性、连续性等诸多原因,制约了档案部门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能力。电子政务的建设,将使档案馆成为各个政府部门电子文件的保管基地,同时也是最大、最新的信息资源基地,档案馆的资源建设得到充实和发展。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类接收进馆的信息资源可实现在线查阅,时效性丝毫不逊色于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体,价值含量更是无可比拟的。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利用、编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资源利用、编研目标将以紧密结合现实为重点。
(二)对政府部门,服务流程实施前端控制。
传统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部门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通常是指对纸质载体文件归档和档案管理环节,是一种事后服务。如对文件整理指导,归档整理通常采取的三种形式:集中式、分散式、集中与分散结合式,都是在全部文件办理完毕后,进行整理归档,并由各单位自行保管一定期限,再按规定移交进馆。电子政务环境下,由于电子文件特性不同于纸质文件,而所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具有的可用、可存取和可理解性,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介入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形成过程。根据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第4条总则中规定:“电子文件自形成时,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从这可以看出,由于电子文件的出现,档案工作的重心已开始前移,由过去的文件处理完毕后集中统一整理指导,变为文件形成过程中就予以管理与监控,实施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
(三)对社会公众,服务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各地档案馆的工作重点都放在馆藏档案数字化上。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馆藏档案数字化大多停留在手工录入的基础上,进展缓慢,文件的完整准确性不够;现行文件存在收集受各部门报送限制,文件内容不齐全,且均为纸质文件,提供网上服务大多靠手工录入,数量不多等问题。档案网站资源建设成为服务瓶颈,网站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较粗放。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各部门的电子文件在办理完毕后即可通过网络传输到档案馆,实现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电子文件的大量接收,减轻了档案工作人员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繁重任务,确保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打破了档案部门现行文件收集不全及手工录入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的现状,档案网站粗放服务模式在满足群众需求上已不适应。
二、转变观念,把握重点,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一)变着眼过去为重视现在在继续做好传统档案资源利用的工作中,必须及时对接收进馆的电子文件进行妥善的加工和管理,以政务网为依托,提供电子文件的分类、分级在线查阅利用。要改变原先只埋头于档案堆中搞编研的状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现实服务”为导向,整合各部门电子文件,注重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为领导决策提供新依据。
首先要着力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敏锐性。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资源,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电视、广播、报刊、影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包围着我们。档案工作者要养成每天读文件,看新闻,听广播,浏览网络等习惯,关注国家形势、经济发展状
第三篇: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与预测
(2005-05-31 10:12:44)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管理中心 刘颖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电子政务建设到今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即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应用的深刻变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将加强电子政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的五年规划,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的目的、作用,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和发展这项工作,正成为政府领导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者、IT业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它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须“规划先行”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计划的指导,现阶段的电子政务发展同样需要规划的指导。
电子政务建设是“社会工程”、“民生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群众性、整体性。就目前某些地区、部门而言,电子政务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总体部署、典型引路,而只是顺其自然、自行其事、孤立实施、各自为战,其结果必然是良莠纷呈、优劣共存、网络不通、信息资源难于共享。
电信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我国的电子政务经历了高潮迭起的建设阶段,现在应该冷静分析现状,对未来的走向进行理性规划,从宏观上对电子政务的有序发展进行整体把握。
制定“十一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
2、为各级政府有序地发展电子政务指明目标与方向,尽量减少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无序和盲目现象,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为加强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合作提供依据,以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推进,有序进行;
4、为社会各界,特别是IT厂商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实施与应用指南。
我们应该借鉴电子政务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一套能够满足各级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的规划体系,从而促进电子政务有序发展,保证电子政务的实际效果。
二、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新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加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电子政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正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种局部性应用、阶段性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有提高。
在最近几年中,全国各地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政府机构为龙头,以南海、邯郸为代表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最早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的地区,到2000年底,已初步建成了公用信息平台和政务信息网络。中关村高新技术科技园区已经开始实现网上办公办事,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也已基本覆盖全市。北京市提出的建设电子政府的具体目标是: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到2005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上海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取得了实效,目前该网站共列出707项业务,其中的640项可以在网上受理,提供2000多个可供下载的表格。近期,上海开始执行新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向社会主动公开除保密以外的各种信息。
2001年,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海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南海以此为契机,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应用这个核心,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全民培训、广泛应用”。目前,政务光纤网络已连接南海所有的17个镇(街道)和224个行政村,并对整个政务网络的互联网出口、网络安全、病毒防护等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已有60多个系统在政务网上运行,各类应用基本覆盖了所有的机关部门,其中半数以上应用了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的成果,运行于安全平台之上,采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和电子签章。
邯郸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创意新、基础扎实,有自己的特色。他们遵循“不求超前、但求实用”的原则,坚持统一机构、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管理的“三统一分”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这种经验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
总之,近几年是电子政务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而且这种势头将会在三到五年内一直保持下去。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和进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我国也不例外,城乡差距明显,沿海和内地的地区差距显著,某些落后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那么,我们怎样去跨越数字鸿沟呢?
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整体信息化建设,解决因为年龄、地域、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化不仅要覆盖年轻人群,更要覆盖中老年人以及广大农民,尽力满足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要。
第二,加快电子社区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
最后,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去服务于公众。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快捷、满意的服务,因此基于不同的客观条件,网站、广播、电话等多种手段可以让公众自由选择,争取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
4、电子政务不能搞无米之炊
在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这会形成“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电子无政务”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利用电子化手段,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政务数据库。从一定意义上讲,充实实在的政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否则,电子政务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预测
展望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电子政务的发展会出现这样一些主要趋势:
1、设立政府CIO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都说明,电子政务必须实行法人负责制。对于投入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有人对其承担法律责任。没有法律责任人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无法减少或防止投资风险。电子政务的法律责任人就需要CIO(首席信息技术主管)来担任。
可喜的是,就在目前国内为是否设立CIO职位而争论的时候,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政府CIO的试点工作,虽然范围很小,但我们相信成功的效用会带来星火燎原之势。
相信今后我国会全面实行CIO制度,大力培养政府CIO,一大批CIO会相继涌现出来。他们是经过严格培训的复合型人才,是有政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专业素质的高级行政领导,直接对行政一把手负责,并接受上级CIO的业务领导。CIO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的结合,负责主持建立面向政务的应用系统,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工作。实行CIO制度将为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高绩效可以理解为:用相同或者更少的资源,快捷地生产或提供更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促进体系的尽快形成。
在这个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体系中有许多的指标,比如量化的指标,办事时间的缩短、办事程序的减少、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指标还是“公众满意度”。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程度是电子政务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得到公众认可,才能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成功。
3、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战略
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结合过程,这就要求政务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公务员决不要认为,仅仅熟悉政务,了解电脑、网络的使用,就可以从事电子政务的工作。进入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使用人员应该有较全面的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
从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目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知识结构在大多数地区是不尽如人意的。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够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不懂信息管理、不懂信息技术的公务员在一个完全量化的电子技术环境中工作的尴尬与无奈;而一个既懂信息整合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政务工作流程的公务员在电子政务的工作环境中的顺畅。政府具备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将会成为可能。所以,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府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先行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
五、结语
尽管电子政务代表了政务实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
一夕能完成的工程,何况政务本身也在衍变、发展,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还将不断暴露出来。再加上我国目前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当代通信)
第四篇:档案专业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公民对政府各项服务提出高效率、优质量、快节奏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无缝隙”服务要求。而政府机关的改革和职能转换,也要求开展网上施政、优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职能。
电子政务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政府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近20年内的努力发展方向。我国自1999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网站累计已有过万所。但各地区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更新少、互联互通差,实际应用效率普遍偏低,大多停留在信息发布阶段,较少能实施与服务对象的双向互动和“在线事务处理”。今后,我国将陆续投入近万亿元,用于构建门户网站、制订相应法规、统一技术标准,健全电子政务建设。故各级政府急缺懂得电子政务战略和运作的人才。
开展电子政务的高层次教学,有利于拓宽眼界、培养人才,总结经验教训,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民众、企业服务。
本课对报考政府公务员大有裨益。
第一章 绪论
课时:1-2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就是:通过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将政府对内部和外部的管理业务和服务职能,借助于现代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集成并转移到网络上完成。得以跨越时间、空间的制约,突破行政机关的部门分割和地域界限,为社会(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公众、公民个人)以及自身(包括本级政府各部门与其他政府),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一体化、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
简称“网上施政”。
二、电子政务的互动模式与服务对象
从行为者角度辨析,电子政务的类型可区分为: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但如就接受方的角度辨析,三种模式中的后者,分别是电子政务的三个服务对象。
三、电子政务的功能层面与发展程度
根据各行为主体在网上是否进行“交互”,以及“交互”的复杂程度,可以把电子政务区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功能层面:(1)发布层面;(2)单向互动层面;(3)双向互动层面;(4)交易层面(亦称事务处理层面)。
电子信息服务与电子事务服务所基于的功能层面之差异。
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可以从服务深度和服务广度两方面考察。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同异辨析。(1)建设过程相同。随着“电子政务”建设趋于全面和深化,当政府的绝大部分业务项目都已实现了高功能层面的网上作业时,(出于国家安全等考虑而明确规定不须上网的除外),就是实现了“电子政府”。(2)发展程度不同。反之,仅仅实现了少数政府服务项目的电子化;或者,电子化渗透的政府服务项目虽然较全,但未达到高功能层面,只可称为实现了“电子政务”;却不能称之为实现了“电子政府”。
四、电子政务的实施条件与建设内容
主要方面有:
(1)技术基础环境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建设;政府网站建设;安全技术环境;应用技术环境。(2)技术生态环境建设。包括:法律、法规环境;配套的技术标准;人员培训与人才培养;服务对象自身的条件。(3)相关技术环境建设。包括:电子银行的建设和电子帐户的设立;公钥基础设施(PKI)和证书管理机构。(4)行政业务流程建设。
五、正确认识电子政务
将电子政务列入国家整体战略;对电子政务视为三重意义的“行政革命”;把电子政务作为长期建设目标。
六、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1)主流化趋势。包括:主流业务观念;主流渠道观念。(2)集中化趋势。集中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IT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决策(以美国的电子纳税为例)(3)集成化趋势(以加拿大一窗口整合与多项电子服务为例)。(4)整合化趋势(以新加坡的行政流程整合为例)。(5)平民化趋势(以英国电子政务的“平民化”色彩为例)。
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电子政务?
2.概述电子政务的互动模式与服务对象。3.辨析电子政务区的四个功能层面。
4.比较电子信息服务与电子事务服务所基于的功能层面之差异。5.从服务深度、服务广度两方面,分析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以及“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关系。
6.概述电子政务的实施条件与建设内容。7.如何正确认识电子政务?
8.了解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第一编 效益编 加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第二章 提高政府效益
课时:3-4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电子政务将会建立高效的政府。所谓高效,包括了政府反应的敏捷性、政府决策的针对性、政府执行的有效性、政务成本的低廉性。
第一节 提高政府效能
一、推动政府组织结构转变
在电子政务背景下,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将会推动行政组织的结构形态从科层制向扁平化、网络化转变。
科层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行政职能的专门化与工作分工。其合理性主要表现,是使政府成为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将政府工作人员区分为:职责专一的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信息传递者;基层的执行人员。以便形成一整套职责行为规范体系,有利于技术性、专业性、规范性地开展职能业务活动。
科层制的不足是:存在一个基本上以上传下达为主要工作内容、充当信息驿站功能的中间管理层,使政府组织架构演变为臃肿庞大的非人格化的机器。我国曾经从两方面作过行政改革的努力:调整条块关系、实施机构人员的精简。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网络给政府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传统垂直组织中的中间层级信息传递功能,将部分地被网络所替代,从而使中间管理层的存在失去必要。通过减少组织层级、撤除重复的工作职位,增宽管理幅度,大力压缩中间管理层,将从根本上导致政府消肿,为减少机关行政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创造了可能性。
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电子政务对完善政府决策的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拓展决策信息源,改变决策者的有限性。第二、缩短决策周期。第三、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保真率。第四、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应用。
三、网络提升办公自动化技术水平
在手工抄写、书面传递的传统政务处理模式下,大量行政人员身陷于文牍事务,大量事务性活动必须经由行政人员手工作业来完成。电子政务使大量复杂的政务信息能够得到迅速、及时的传递,缩短了公文运转、处理的时间,增强政令推行的时效性,全方位地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
诸如:第一,支持协同和移动办公拓展了管理活动的空间。第二,人机结合,提升了公务人员的办事承载能力。第三,实行自助式服务。
第二节 降低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指:政府及其行政过程中所直接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开支,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
一、降低行政设施成本
较之传统政府的施政模式,电子政务建筑在大规模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基础之上,其行政设施成本的增大不言而喻。
在电子化施政模式下,行政设施成本仍然可以相对地缩小:第一,与传统政府的规模越大、成本越高的正向比例关系有所不同的是,政府电子化的规模扩张与成本增大呈递减趋势。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设备共享。第三,实施电子采购,降低政府的行政设施成本。
政府采购指:为适应日常政务活动的开展或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在财政监督下,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
当今世界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支出实际由两方面组成。(1)对采购标的物(指所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支出;(2)采购活动自身的支出。
电子政务对改进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是:通过推行政府网上采购,既保留了公开招标会使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支出降低的优越性,又克服了传统的公开招标会使采购活动自身支出增高的缺陷。
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成本巨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规模庞大,人力资源成本的花费惊人,被戏称为“吃饭财政”。推行电子政务的必然结果就是:会导致政府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
第一,随着办公自动化技术在行政系统内部的普遍运用,许多例行性和常规性的日常事务,可以为计算机系统支持的电子平台编制成标准化的简明程序,由程序按事先设定自动操作,实现无人化管理。
第二,电子政务所营造的电脑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运作环境,预示了对臃肿的机构和冗余的人员精简一大批行政机构的裁撤、省并和行政人员的削减。
三、降低行政活动成本
此外,推行电子政务将大幅度提高国家税收收入。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是科层制?简要分析科层制的不足。试述电子政务将如何推动政府组织结构转变。
2.试论证电子政务将如何完善政府决策机制。
3.网络对办公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将如何提高政府效能?
4.什么是行政成本?推行电子政务将从哪几方面来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5.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将会导致政府行政设施成本的降低?
6.什么是政府采购?试述当今世界的政府采购制度。试论政府推行网上采购的优越性。辨析电子采购对改进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7.举例分析推行电子政务将降低政府的人力资源成本。
第三章 革新服务模式
课时:5-9周,共10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推行电子政务,将促使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化。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现代政府,本质上是为公民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组织;政府行政行为,是直接满足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需要而从事的活动。这为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根本性质所确定,也应是其行政价值取向的最直接体现。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下,行政手段的落后制约着行政目标的实现。
推行电子政务,将从过去以行政职能为重心的“管制型政府”,向以服务职能为重心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主要是面向管理和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则应围绕公共服务展开。前述定义中,“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语,揭示了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在经济发展上的必要性。
三、技术发展的可行性
既然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我国又没有其它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以照搬套用。那么,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探索一条管理模式的创新之路,塑造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符合以高新技术发展为代表的新经济要求。这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客观要求。诚如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所指出的:“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助推器’。”
第二节 实现“一站式”电子服务
一、“一站式”服务的动因
传统政府结构的经常形态和显著特征是:条块分割、等级森严、部门林
立。往往就一个机关主管的多项职能业务分设多个下属机构,让他们各自分管其中一项。作为接受公共服务客户的公民个人或企业法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搞不清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权限、处室分工。为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服务,他们在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该服务事项属于政府哪个部门乃至其下设置的哪个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know-who”);这些部门或分支机构的办公地点在哪儿(“know-where”);以及怎样与他们打交道(“know-how”)。知晓这些行政方面的知识乃至“官僚化”的交往技巧等,以便自己去辨识和寻找所办事项的对口部门。这就在无形中额外地加重了民众或企业接受公共服务所应承受的负担。
二、物理环境下的“一站式”服务的实践与启示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部门注意改善政府服务,尝试采用以民众为中心的集约化提供方式。围绕企业或公众所需要的一项或密切关联的几项服务,针对政府机构设置和部门办公地点分散的状况,由相关的各政府职能部门派出人员,集中到同一个办公场所(如在同一个审批大厅或缴费大厅),提供“一条龙服务”,流水线地办理面对公众的服务事项。
从理论上具体分析,物理环境下的“一站式”服务,受到两方面的先天性制约。第一,具有不能无限组合的缺陷。第二,仍然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以实体形式在物理环境下的“一站式”办公,虽然存在效果上的诸多不足,但却突出地反映了服务接受者的诉求。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创建一个“完美”的虚拟服务窗口,公民只需一次性地向其提出服务请求和必要的信息,它就能够跨越职能分工,集成式地完成各项政府服务。
三、“一站式”电子服务的机制分析
从机制分析,政府的公众电子服务被分为前台(front office)和后台(back of fice)两个部分。公众电子服务的前台,是政府网站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办事入口。公众电子服务的后台,指政府机关内部职能部门的执行机构和人员,构成实际服务流程的各个运作环节,负责服务的具体执行、处理或审批,并得出服务结果。
传统服务过程机制与电子服务过程集成机制的比较。
与传统的服务模式相比较,电子服务过程集成机制的特点是:强调了电子服务在政府内部的屏蔽化、集成化处理。
第三节 实施政府行政流程重塑
“流程”是一项工作或活动所流经的若干环节组合状态及其先后排序。
政府行政业务流程是根据某一行政事务的性质、内容、特点所设置的各具体办理环节及这些环节之多寡、组合状态和办理的先后顺序安排。
一、“一站式”电子服务两种解决方案的启示
仅就理论上分析,“一站式”电子服务的具体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建立在电子系统管理能力基础上的“强前台”解决方案。第二种,是建立在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基础上的“弱前台”解决方案。
比较两种解决方案,两者都强调对行政业务流程的重塑。不同点是:他们分别强调了实施行政业务流程重塑的两条不同途径。一条是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一条是通过政府实体组织的变革。
二、政府组织变革,不是行政流程重塑的唯一途径
以政府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来显现业务流程重塑时,会遇到诸多障碍。从技术层面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业务流程重塑,阻力势必比前者为小。这说明,不应将政府组织变革,作为行政业务流程重塑唯一途径。因为,行政业务流程重塑,并不总是适宜以政府组织结构形式来显现。
就总体上看来,同一政府内组织结构的状况通常是:一部分机构按服务项目设置机构(往往集合了该服务项目办理中的专属办理环节);一部分机构不按服务项目设置机构(往往合并了不同服务项目办理中基本相同的一般办理环节)。从而,不可能完全按各服务项目的行政业务办理流程来设置所有机构。
就理论上分析,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实施行政业务流程重塑,政府组织变革与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两种手段往往是并行不悖,经历一个不断地相互调适、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渐进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所提出的要求。譬如,在美国税务信息化的进程中,联邦政府国税局对税务征管流税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就是使两者殊途同归。
三、行政业务流程重塑的类型
基于变革的深度差异,可以将政府的行政业务流程重塑辨析为重组、优化、整合三个类型。
四、行政业务流程重塑的指导思想
第一点指导思想: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规划,应以政府业务流为依据,而不是以政府部门为归宿。
第二点指导思想:从电子政务的推进策略考虑,电子政务建设的起步与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实施,不必坐等所有业务流程行政业务流程重塑完毕。
第四节 公共电子服务的效果
一、快捷方便
在信息社会,政府的各项服务可以通过电子化方式进行,电子政务建立的政府将是一个无缝隙的政府。期望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政府服务将朝 “全天候”、“跨地域”、“跨部门”、“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方便、畅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办事。
二、公正公平
政府公共服务,是社会公众纳税后所得到的回报。这种服务的基本精神应该是:真正做到无偏私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应当贯彻普遍的国民待遇。
电子化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对某部分人的身份歧视或特别优待的状况,为公平理念的实现,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完善周备
公共服务电子化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政府服务透明度,实现政府与公众双向、直接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备而引发的政府行为失范。
服务程序透明化,经办人员屏蔽化,办理结果公开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政府公共服务技术手段落后和公共服务难以到位的问题。
第五节 公共电子服务的导向
一、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
一方面,社会信息化的显著特征是,服务业高度发达,服务项目增多,社会自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社会公共服务具有特殊性,仍然需要由政府来承担提供的责任。政府可以采用“外包”形式或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等,引入社会服务组织的力量。使他们在政府所应该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中,充当实际的系统设计者、具体操作者和运行维护者,借助于其技术、资金和客户管理经验,更好地完成公共服务。
二、以“客户为中心”“以公众服务为导向”
作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新公共管理的服务化。把企业和公众真正视为政府的“客户”,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21世纪政府管理基本理念的核心,也是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部分。
第六节 我国政府公共电子服务的发展与差距
一、我国政府公共电子服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具有外向型信息服务功能,可以通过高效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传递政府信息。以快速、方便、廉价、准确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动态、全面、及时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公共领域的知识和信息。
上海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国上海”。据有关统计,“非典”期间各级政府网站的人气陡然上升。以上海市的政府网站“中国上海”为例,四月份的日点击率最高达6.2万人次,日页面访问量最高达33.5万页,日均点击率和日均页面访问量分别比以前提高了44%和20%。
二、政府公共电子服务的差距
就世界电子政务的总体发展水平看,事务处理远远落后于信息服务。
与国外相比,我国电子服务存在很大差距。(以美国为例)
三、推行公共电子服务满意度的测试
在电子化的信息服务与事务服务方面,应十分注重用户满意度。
美国华盛顿州构建“电子税收申报系统”在系统设计理念中确立了
“32/10规则”。
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国家质量研究中心负责的“全美顾客满意指数”统计。
加拿大安大略省电子化建设中,公民对省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70%。
第三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府职能?试从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三方面来论证电子政务将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2.什么是“一站式”? 试析我国推行物理环境下“一站式”服务的实践与启示。
3.剖析“一站式”电子服务的机制。
4.什么是“政府行政业务流程重塑”?为什么说政府组织变革不是行政业务流程重塑的唯一途径?
5.解剖行政业务流程重塑的三个类型。6.论述行政业务流程重塑的指导思想。
7.试从快捷方便、公正公平、完善周备三方面,来概述公共电子服务的效果。
第四章 促进政治民主
课时:10-11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权利平等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两大基石。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民主与法治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推行电子政务的角度考察: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政府信息化的核心。它既是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又构成电子政务的一项特定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及所控制的有利于实现公民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政府信息。它既是直接对民众负责的体现;也是用法律手段规范、监督行政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催生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诸如:
(1)实现行政权力监控的需要。(2)实现人民知情权的需要。(3)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4)推行引导行政的需要。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是世界各国处理政府信息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 1.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行政公开的内容,实质上涵盖三个方面。即:
第一个方面,对行政决策活动的公开。即向社会公开:行政机关就行政事项的决策,所进行的议事活动及其全过程。包括行政决策的方式与程序、阶段,决策的依据、理由等。
第二个方面,对行政决策结果的公开。
第三个方面,对行政执行活动的公开。2.政府信息公开的控制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对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控制,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
(1)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考虑,对不宜公开的政府信息施以控制。
(2)对涉及个人隐私、企业商务秘密的政府信息施以控制。
就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本身而言,公开与控制既是一对矛盾,又是相反相成的统一整体。从总体上把握,应当做到“二者并重,宽严有理,收放有力,互动有方”。
3.政府信息公开的权衡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衡包含取舍和救济两个方面。
(1)对政府信息公开与否的取舍
取舍,是当满足申请者知情要求,可能与第三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由被申请的政府部门对该部分信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就是否公开作出判断和决定:或者决定公开,从而对第三人利益施以适当调整;或者适用“除外”,即决定切实保护第三人利益,从而拒绝申请者要求。
(2)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
所谓“政府信息公开救济”是指:围绕政府信息处理机构就公开申请所作的取舍决定,有关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依循一定方式和途径寻求帮助的,从而求得重新审定。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主要有两种途径:①行政救济途径。②司法救济途径。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 1.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综合国内外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即:旁听、报道与转播、刊载、查阅、网上发布与检索。
2.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
政务公开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规定比较详细、改革举措较大、成绩最为显著的集中于村务公开、警务公开、检务公开三个方面。
以上海市政府为例,加以介绍。
第二节 电子政务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障碍分析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所实行的却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还只是遥远的理想,狭义上的公民参与,往往局限于政治活动过程中的投票选举环节,即选出代议制机构及人员;而其余政治环节,则交由这些人代行人民的民主权力。尽管代议制民主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存在诸多弊端。
我国传统的政府决策,是典型的领导者决策;而行政下级和社会公众,则往往无缘参与。在以往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直接参与的障碍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陈旧观念的阻挠。其潜在假定,一是社会公众无能力治理自己,应将权力委托给官僚;二是官僚们大公无私、客观公正。
第二个原因,缺乏合适的手段。以往的农业技术社会和工业技术社会中,由于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缺乏低成本、大范围、多层面、经常性交流的平台。在行政系统与公众之间、政府系统内部的高低层次之间,双向互动和沟通渠道不畅。决策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下级层层汇报的口头或书面材料,从而历来存在着两个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其一,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二,政府高层与低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需要从基础着手,推行“网上施政”,改变政府与公众打交道的方式。同时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和范围,增进民众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行政决策更为直接地置于社会舆论的评判之下。
二、电子政务促进公民政治参与
对于政府与民众关系创新的意义而言,网络的开放性本质不仅意味着政务公开和接受公民督促,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快速回应和公民广泛、深入地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将以往社会公众与政府的“迂回沟通”改变为“直接沟通”,增强了公共参与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公众的政治冷淡和消极参与,激励公众关注重要政治事件和一系列施政问题,大大提高民众参与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现代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
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提供了无中心的自由领域。这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利于唤醒、激发并充分发挥他们政治参与的自主性,从而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企业、团体等社会组织或公务员、民众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地参政议政,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次性投票。
网络的虚拟性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这也是电子政务促进民众政
治参与的独特优势。它减少了实际参与政治的不安全感,使人们可以抛开种种现实的顾虑,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乃至进行网上举报。
电子政务将建立起一种更加合作和谐的新型政民关系。
三、电子政务强化政府民主管理
就施政者的角度而言,电子政务将促使行政组织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实现政府管理、运作方式的民主化和行政决策科学化,避免、减少和纠正失误,推动政策实施,取得具体的政策效果。并方便相关事务的处理,有效地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改进政府工作之目的。
1.行政组织内部运作方式民主化。2.行政组织外部运作方式民主化。
四、电子民主是今后的发展趋向
所谓电子民主就是利用IT技术所体现的民主。具体指: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关于价值理念、政治立场或或其他个人意见等的电子交流。电子民主所包括的内容和涉及范围很广。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在线民意调查、在线投票、在线选举、在线立法,以及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等。此外,政府通过网络向民众公开信息,及公民个人以电子形式提请查询政府信息,都属于政治“电子民主”范畴。从而大大丰富和推动民主化进程。
第四章思考题:
1.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两大基石是什么?
2.什么是政府信息公开?试析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3.行政公开的内容涵盖哪三个实质性方面?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控制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
4.概述政府信息公开救济的两种途径。
5.试析以往公民政治参与的障碍。剖析电子政务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
6.为什么说电子民主是今后的发展趋向?
第二编 建设编
第五章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课时:12-13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准备阶段
一、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
1.组织准备
在基础准备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化的组织准备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推进机构、专家咨询机构。
我国政府信息化领导机构的建立、健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的综合性机构到分别设置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国家信息化职能部门的过程。而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具体推进机构,则往往设置为领导机构的办事机构,其实际状况,又受前两者相互并合、调整、分工的影响。
2.思想准备
在基础准备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思想准备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化建设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从信息化为“四化”建设和国民经济服务,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全面实现国家信息化。这与本世纪初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行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一脉相承。
(1)首先,是对信息的高度重视。
(2)其次,是对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视和部署。
(3)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
二、技术进步和实践积累
1.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的建设
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2.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的建设
在重点建设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的同时,从1984年至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先后重点实施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京沪铁路运营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航天实时测控与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财税系统、军事指挥系统,有43个部、委(局、总公司)先后成立信息机构,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引进了大、中、小型计算机1391台,安装了微机约6万台,用户终端3万台,开发了各类经济信息数据库174个,各类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252个。这些系统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国家骨干互联网的建设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启动与重点建设阶段
一、“政府上网工程”——我国电子政务全面启动
1.政府上网工程的背景
2.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
我国电子政务全面启动的显著标志是1999年1月开始的“政府上网工程”。
3.政府上网工程的成就
二、中国电子政务战略框架——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
按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点,主要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展开;并进一步加快建设政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而政府招标和外包托管模式等,也将逐步进入轨道。
1.“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2.“一站”—— 政府门户网站。
3.“四库”—— 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
4.“十二金”——(1)办公业务资源系统;(2)宏观经济调控系统;(3)金财工程;(4)金税工程;(5)金关工程;(6)金金工程;(7)金审工程;(8)金盾工程;(9)金保工程;(10)金质工程;(11)金水工程;(12)金农工程。
第三节 高层领导的全力推动
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三、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第五章思考题:
1.试阐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划分。了解我国政府信息化领导机构的建立、健全的过程。
2.我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启动以什么为标志?试概述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成就。
3.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三次会议为主线,论证我国高层领导对电子政务的全力推动。
第六章 金财工程建设
课时:17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财工程的总体状况分析
为适应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目标,借鉴其他国家财政信息化管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总结我国财政信息化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套先进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称为“金财工程”。
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金财工程”建设的意义。
“金财工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一是按照高可靠性的业务需求,建成覆盖全国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大型信息网络系统,以提供财政业务应用所必需的运营环境。二是逐步开发对应于各种财政业务的应用
系统;及保障数据转换、互通共享的辅助系统。
“金财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分期实施总体规划。
第二节 金财工程的具体项目建设介绍
金财工程开发的12个业务管理系统:
一、预算编制审核系统
我国部门预算编制的既往程序与改革,以及对预算编制审核计算机化管理的推动。预算编制审核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开发试点、逐年升级与推广应用。
二、国库支付管理系统
我国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支付方式的改革。集中支付中所涉及的巨量信息,绝非简单的手工操作所能满足。为此,须建设覆盖全国的支付信息网络。
国库支付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构成、试点与推广。
三、现金管理系统
四、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系统
推行工资统一发放管理必要性。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系统的实施、推广与发展。
五、国债管理系统
六、政府采购管理系统
实施政府采购管理的必要性。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构成。
七、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八、收入管理系统
政府预算内收入系统和政府预算外非税收入系统。构成收入管理系统的两个支系统,又是其主要管理功能。从电子政务建设的角度,看两个支系统的地位。
九、财政经济景气分析系统
实施财政经济景气分析的必要性。财政经济景气分析系统的子系统构成与功用。
十、标准代码库系统
十一、外部接口系统
十二、总分类账管理系统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金财工程?试从国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论述我国建设“金财工程”的意义。
2.概述建设“金财工程”的关键任务、指导原则、分期实施规划。3.试分析我国部门预算编制的既往程序及其改革与效果;阐述预算编制审核系统的开发试点、逐年升级与推广应用。
4.简要分析我国建设国库支付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5.试论我国实施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的意义。了解工资统一发放管理系统的推广与发展。
6.概述我国实施实施政府采购管理的必要性。
7.从电子政务建设的角度,辨析政府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非税收入两个支系统在收入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8.简述我国实施财政经济景气分析的必要性。9.了解“金财工程”各应用系统的子系统构成。
第七章 金税工程建设
课时:14-16周,共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税工程一期的启动
一、我国的增值税制改革与金税工程一期启动的背景
流通领域环节增多,滋生了增值税这一新税种;针对增值税的监控需求和工商税收制度改革,是构成启动金税工程的特定背景。
二、金税工程一期的启动与设计
1994年3月底“金税工程”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成立跨部门的“国家税控系统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金税”工程办公室,具体负责系统建设的组织、协调。
金税一期的设计内容包括三个系统。即: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增值税计算机稽核系统、税控收款机系统。
三、金税工程一期的实施与效果
承担金税工程一期设计、开发的公司,金税一期工程的试运行,金税一期的实施效果。
第二节 金税工程二期的建设
一、金税工程二期的系统完善 1.金税工程网络的完善
网络的总体结构包括:作为一级主干网的骨干层;作为二级主干网的分布层;作为三级接入网的接入层。
金税网络实施分布式管理模式。
金税网络实施层次化网络结构的优点。2.金税工程的四个软件系统的完善
(1)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
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的功能是: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信息存贮技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开票的明细数据。
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由插有企业开票金税卡和微机安全保护卡的普通
PC计算机、税控IC卡、打印机和运行在DOS环境下的开票软件共同构成。
(2)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
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由普通微机、CCD扫描仪和运行在DOS环境下报税金税卡、IC卡及认证软件构成。
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的功能是:可以判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真伪,从而能有效地防止阴阳票、头小尾大的发票。
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的具体运作方式。
(3)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子系统
为了保证发票信息的准确性,销项发票信息由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自动生成,进项发票数据通过税务机关的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自动生成。在进项、销项发票信息采集完毕后,就据之进行“票票比对”的发票信息交叉稽核。“票票比对”就是指:同一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销项发票信息与进项发票数据进行交叉稽核。
(4)发票协查信息管理子系统
凡发现有疑问的增值税发票及经证实属于虚开的发票,由税务系统内部网络逐级传递信息进行协查。
3.金税工程的四个辅助子系统
金税二期的四个辅助子系统:税务发行子系统;企业发行子系统;发票发售子系统;报税子系统。
二、金税工程二期的进程与建设成果 1.金税工程1998年的正式立项 1998年6月8日,金税工程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正式下达批复、同意立项。
2.金税工程二期的实施
(1)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生成角度着手,大力推广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并将其覆盖到全国所有地区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解决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问题。
(2)从税务机关自身信息化角度着手,强化另外三个子系统的建设,以解决全面监控税源的问题。3.金税二期的建设成就
通过对金税二期2001年到2003年实施的总体评价:运行情况良好,已基本实现原定目标。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值税征收率上升;增长数逐年加大;整个国税系统税收的纳入国库总额明显提高。
第三节 金税工程三期的未来展望
一、金税工程三期的提出
从2003年上半年起,由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开始规划“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问题。到2005年金税三期成功立项。
二、金税工程三期的建设目标与内涵
“金税三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根据一体化的原则要求,用四至五年时间,建立一个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实现高度集中处理信息,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和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业务、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外部信息交换等应用职能,扩展成为全方位的中国电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内涵是:“一个平台、一个平台、三个覆盖、四大应用系统。”
1.一个平台
所谓“一个平台”是指:通过对国税系统主干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及对地税系统四级广域网的建设,金税三期工程将建设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
2.两级处理
金税工程三期提出的“两级处理”是指:对税收征管的数据信息,依托统一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两级集中处理。其中应注意:(1)税务信息“集中处理”是关乎IT整体战略的重要决策。(2)慎重选择集中模式。(3)稳步推行集中处理。
3.三个覆盖
金税工程三期提出的“三个覆盖”,其内涵是指:税务信息化的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更多的税种,乃至所有税种;税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要覆盖税务管理的主要工作环节;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范围,覆盖到国税、地税两个系统的各级机关;并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网络实行互联。
覆盖所有税种的必然性;覆盖税务管理主要工作环节的意义;覆盖国税、地税两大系统的必要性。4.四大应用
金税工程三期提出的“四大应用系统”,其内涵是指:通过应用软件开发,及业务流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以全面满足税务工作多层面、全方位的应用需求。具体内容包括:税收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管理应用系统;外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其中:税收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是四大应用的重中之重;税收业务管理系统应注重功能整合。
三、金税三期面临的三大瓶颈
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形成瓶颈的三方面因素;经过多年的磨合,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的社会环境已经大为改观;税控收款机的产业前景与机遇。
发展电子身份认证,是实施个人网上报税的瓶颈。
拥有经验丰富的战略合作伙伴、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是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税务信息化的瓶颈。
第七章思考题:
1.什么是金税工程?试阐述金税工程在我国启动的特定背景。2.了解金税一、二、三期工程的软件系统完善。
3.简述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的功能、构成和原理。4.简述增值税防伪税控认证子系统的功能、构成和原理。5.简述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子系统的原理和功用。6.简述增值税发票协查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功用。7.概述金税二期的实施与效果。
8.金税三期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试论述“一个平台”、“ 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大应用”的内涵。
9.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的三大瓶颈是什么?试加以阐述。
第八章 金关工程建设 课时:18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关工程的总体状况
一、金关工程建设的意义
海关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金关工程”是以推动海关报关业务的电子化,取代传统的报关方式以节省单据传送的时间和成本为目的应用系统工程。
金关工程建设的三个领域。
二、海关系统信息化建设综述
海关是国内较早使用计算机的行政执行部门之一。海关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软件建设。
海关系统的网络建设。“电子底账+联网核查”的新思路。H2000系统的应用。
第二节 “电子海关”建设
一、“电子海关”建设的基础
“电子海关”建设的主要基础。在通关作业网络化方面的建设;在物流监控智能化方面的建设;在职能管理数字化方面的建设。
二、“电子海关”建设的近期目标
“电子海关”的近期目标,是建设好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出口退税、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四个应用系统,实现外经贸相关领域的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中长期目标,是逐步推行各类对外经贸业务单证的计算机网络传输,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介绍四个应用系统。
第三节 “电子口岸”建设
一、电子口岸的基本状况
“中国电子口岸”的涵义。“电子口岸”的地位与参建单位。电子无纸通关。
二、中国电子口岸的应用项目介绍
“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的建设:参建单位;先期试点;全面运行。
“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的建设:中心成立;技术人员队伍构成;铺开进度。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系统的特点。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香港原产地证明联网项目”介绍。
海关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发的项目介绍。
第四节 “电子总署”建设
“电子总署”建设的意义。“电子总署”建设的主要内容。
“电子总署”建设的项目介绍:通关决策参数库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分析和预测监测系统;执法评估系统;关税分析监控系统。
海关总署《“十五”期间海关科技发展计划纲要》确定的目标。
第八章思考题:
1.什么是金关工程?简要分析建设金关工程的意义。2.比较金关工程建设三个领域的不同性质。3.试阐述海关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4.“电子海关”建设的主要基础是什么?
5.概述“电子海关”建设的近期目标。了解“电子海关”的建设的四个应用系统。
6.什么是“中国电子口岸”? 了解电子口岸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应用项目。
7.试阐述“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的地位、作用、特点和建设状况。8.什么是“电子总署”? 概述“电子总署”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
9.了解“电子总署”建设的主要应用项目。
参考书目 1.(日)白井 均、城野敬子、石井恭子、永田祐一著.陈云、蒋昌建译.陈云、金晓星校.电子政府(中译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 2.周宏仁,唐铁汉主编《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3.徐晓林,杨兰蓉主编《电子政务导论》.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罗元铮,焦宝文主编《电子政府导论》2002年版
罗元铮,焦宝文《保证电子政府安全运行的基本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5.1版
6.金江军等编著《电子政务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7.(美)霍姆斯(Holmes,D.)著:詹俊峰等译《电子政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8.王浣尘主编《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高级版》.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9.汪玉凯,赵国俊等主编《电子政务基础》.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10.高怡新主编《公务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培训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11.马吴星伊主编《电子政务网站技术与实务》.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2.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编.2003年4月第1版
13.赵国俊主编《电子政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4.王德成主编《农业机械化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与农业装备电子商务》.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15.《朱镕基主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中国信息导报》2002年第7期。
16.李平《电子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改善》,《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5期。17.张敏聪《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决策借鉴》2002年第4期。
18.楼培敏《电子政府:网络时代的政府重塑》,载《改革》2003年第02期。19.《统一思想 做好准备 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在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家税务总局公报》2002年 第6期。
20.财政部“金财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结初战成果,研讨下一步工作》,《金财工程简报》2003年第1期,2003年4月15日。
第五篇:论档案信息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档案信息化建设
作者:周丽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
摘要:档案信息化是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可以给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公司带来显而易现的效果和收益。档案管理如果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在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94-01
档案信息化建设日益成为档案界的热门话题。多年来,档案界同仁较多集中于档案信息化具体技术、方法等微观层面的探索,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研究同样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在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更加需要依托政策导向、加强统筹组织、明确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发展,由此,宏观研究和指导尤显迫切。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实意义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可以给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带来显而意见的效果和收益。一是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达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即可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数据录入后,可以方便地打印出相关的收发文单据、汇总表,打印出档案的背脊、封面、案卷目录、文件目录、备考表等。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并形成报表,由计算机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人员的效率。
二是检索查询方便。传统的检索方式,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可以实现即时查询,管理人员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三是档案查借工作可控。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查借阅采用计算机管理,操作方便,可以自动产生催还记录,对过期不还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还。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大力加强定标工作
从现状看,制约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是标准不健全、完备,工作缺乏有效依据。加快制定出台标准,形成配套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已十分紧迫。一是基本条件层面,即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及建设的技术标准,旨在科学创建档案信息化运行必需的平台条件;二是信息资源建设层面,主要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保护和利用,满足档案信息生成、传递、勾链、保存、共享等功能需求,如电子文件格式、信息存储格式、数据交换格式等标准等;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提高认识,引进和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要拓宽知识领域,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多进行一些培训工作,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目前高校档案人员学历上看,硕士毕业的人员比例偏少,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要改变这种状况,比较简捷的办法就是调入硕士毕业生,改变队伍素质结构,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要进行业务培训,培养懂得计算机知识与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促进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不断加强档案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档案队伍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增强档案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为档案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努力造就一批既懂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各地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的档案著录、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以及有关标准规范列入业务学习计划,普及信息化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提高总体信息化应用水平。补充具有计算机、信息化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三)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信息化整体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各级领导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重视和支持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大领导力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配备需要的技术人员,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渠道。
2.加强城建档案扫描设备、计算机软硬件、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辅助完成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和检索利用。积极创建各类专题信息数据库和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对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特别是使用率较高及珍贵档案有序进行数字化处理。开展建设电子档案接收。推进档案信息化,以电子档案接收为突破口。加强对电子档案制作、接收、保存的指导和监督,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以及长期可
读。在此基础上,加强电子档案和重要城建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研究,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异地备份工作。
3.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上网信息的审查与管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制度,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公开,上网的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必须经过严格鉴定。
参考文献:
[1] 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J].2009(5).[2] 孙兆伟.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两点宏观思考[J].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