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宁县成“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永宁县成“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近日,在第十九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2013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颁奖仪式上,永宁县从3195个旅游目的地市/县中脱颖而出,荣膺第十九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并被组委会评为“大中华区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也是本届银川市唯一获得该奖的县区。
近年来,永宁县围绕“旅游强县”和“打造中国回族文化展示地”目标,深挖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永宁旅游品牌。在保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框架下,大力招商,引进了黄河金岸·华夏河图项目、三沙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世界穆斯林城项目四大重点旅游项目,总投资815亿,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部分工程陆续完成,即将投入营运。“大中华区十大民族(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的荣誉,将提升永宁县旅游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后续的旅游业繁荣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永宁信息2013年9月10日)
第二篇: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姓名:韦圆
班级:1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班 学号:20123303020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风俗文化又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虽然民间风俗文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成文法律文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护民间风俗文化,可是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为了使民间风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抓起,从基础做起,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为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开发。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构成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紧迫任务
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徕游客观光的功能。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象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二)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大多数地方旅游业来说,历史文化资源贫乏是自己所短,但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肯定会给各地旅游业大增光彩。
(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一是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当在展览吴地民俗文化;苏州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荟萃;台湾南投九族文化村,是高山族民俗文化的展览。他们都属于以静
态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是民俗商品的开发。天津“泥人张”彩塑、吴锡大阿福泥塑、浙江东阳的木雕竹编、河北蔚县的窗花、陕西延安的剪纸、江苏扬州的鞋花、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山东临沂虎形绣件、贵州玉屏的箫笛、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雪柳绘画等等民俗商品,林林总总,浓浓的民族味,重重的泥土香,为欧美游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四)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还可以通过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为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特越好。当然,一定
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人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用得好,一旧值千金;用得不好,一新废万金。一边破坏民俗旧物,一边花重金建设民俗新物的蠢事,千万不要再干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姓名: 韦圆
2013年12月31日
第三篇:民族民俗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彝族民族风俗
彝族民族风俗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彝族的民族特色尤为突出,现列举部分彝族民族风情
一、生活习俗
(一)居住
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结构,围土墙,双斜面屋顶,盖木瓦板,瓦板上压石头,称“瓦板房”。彝称“窄易”或“枇易”。还有用木立柱,盖瓦板,围以竹笆,冬天为防风避冷,竹笆外围以蕨草或苞谷杆。彝称“祖易”;有的顶盖茅草或竹笆彝称“日易”或“批易”。现木排列瓦房逐渐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一些主要场镇的农民、个体户还建有二层楼或三层楼的混泥砖瓦房。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请看星象之人择定吉日,吉日择定后,如用泥巴筑墙,则以吉日那天开始动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继续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须在吉日当天完工。搬进房子也要择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须搬进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盖瓦(盖草或盖瓦板)之日,左邻右舍均每家携粑前来相助,主人要专杀一猪或一羊来酬谢前来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择吉人,如毕摩算出屋内有邪气,要牵一公牛或公羊先进屋沿屋走一圈后才进人,意为有角之物把邪气顶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则又须搬迁,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则不一定搬迁。
(二)服饰
彝族的服饰美观、精致,服装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刺绣精美;服饰男女截然有别,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呗、施噜、阿褙、哦绨、哦尔、襻子、袯、褙、啦、嘻哟、嘻绨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罗斯、具毕、勒助、勒格、蒙诺、咪井、拉打、卜古
(三)饮食
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荞麦、洋芋为主,以豆类、油麦、元根萝卜、青菜佐之;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扶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除河谷平坝地区外,高山地区也种植小麦、稻谷、红苕等农作物,增加许多粮食种类,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肉类有猪、羊、牛、鸡,煮或烧烤砣砣肉吃。其独具风味,自成民族风格食品的当算荞麦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汤等等。
二、传统节日 1.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的“买遮菲托”(彝语即火把节)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据彝族太阳历的说法,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一天当做喜庆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扬花、各种作物快要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最危险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起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
“火把节”的民间传说很多:一说在很久以前,西盟(今思茅地区佤族自治县)山上住着66户人家,山脚下有条河,河里有条金牛,小孩到河边玩耍经常被金牛吃掉。有一天,鲁班师傅路过西盟山,人们纷纷向鲁班师傅诉说金牛吃孩子的事,并请求鲁班师傅治服金牛。鲁班为解除66户人家的灾难,发动全村人找来柴禾,又刻制了12条木龙。农历二十三日晚上,鲁班师傅领着全村人民抬着木龙、柴禾到河边点燃柴禾,火光射得金牛双眼无法睁开,人们又将12条木龙放进河里。六月二十四日,金牛被木龙围追,妄图逃往天上,天公认为金牛私下人间残害良民,罪恶极大,遂发雷击死它。为报答鲁班师傅为民除害的公德,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家人都要点燃火把以示纪念。
火把节这一天,彝家山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到摔跤场上举行摔跤、斗牛、赛歌等文体活动,还要宰杀老黄牛尽情吃喝。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巡绕住宅、田里驱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每逢彝族“火把节”,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花朵、蝴蝶、小鸟的花腰带,表示自己有了合意的情人。
花腰带是爱情的信物,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当姑娘与小伙子相爱后,就要精
心绣制有花朵、蝴蝶、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利用约会时间送给小伙子珍藏。小伙子得到腰带,心里踏实了,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表示真诚相爱。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对彝家青年男女倾心相爱,但姑娘的阿爸、阿妈嫌小伙子穷,逼着姑娘嫁一个有钱人的儿子,姑娘执意不肯,就在“抢亲”那天,小伙子悲愤地死在他俩经常约会的溪水边,化作飞舞的蝴蝶。小姑娘得知情人死去,也悲愤地在抢亲的路上断了气,变成鲜艳美丽的花朵。森林中的鸟儿给蝴蝶和花朵传递了信息,这一对“情侣”又能相聚。从此,每当花朵开放的时候,蝴蝶就会飞落在花朵上窃窃私语,这就是花腰带上绣着花朵、蝴蝶和鸟儿的意思,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
在火把节上,小伙子门勒上花腰带,成了一道风景,十分引人注目。
2、库施
库施,即彝族过年。具体时间是在农历10月15日前后。离过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请看星象之人择吉日为节期。为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节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当地市ZF〔2002〕99号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
五、初
六、初七日为彝族年假期。” 这样将彝族年节统一并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
五、初
六、初七这三天。
库施前要准备好足够的年货。年节期间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户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节期间的主食苞谷米粑,荞粑、油麦面等,储备烧柴、蕨草。距过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点魔芋;过年的头天要磨刀、捆杀猪架、挖地灶、备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举行家宴,彝称“觉勒机”,必用上年年猪油、肉炒豆腐、魔芋、笋子。宽裕之家,如备两头年猪的还要先宰一头,或杀一只羊、一只鸡,并敬献先灵,敬祖先返家过年。
三、礼仪(1)婚姻
彝族的诺伙,为保持其血统的“纯洁”、“高贵”,决不与节伙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一般情况下节伙不与挖甲通婚,挖甲不与呷西通婚。节伙与挖甲通婚是自贬身份,因此一般节伙不敢轻易同挖甲结亲,只有贫穷的节伙在出不起高价聘银的情况下,才和较为富裕的挖甲通婚。
彝族的诺伙和节伙都不与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内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彝谚说“姑姑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舅家的媳妇,姑姑要舅舅的女儿作儿媳不费什么力气”。一般情况下,舅舅的女儿可能嫁给姑姑的儿子。姑姑的女儿舅舅家表示征聘,别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没有表示征聘,姑姑的女儿另嫁他家,结婚时要给舅舅家一份礼钱。如舅舅家已经表示征聘而姑姑的女儿另嫁,男方还应另给舅舅家一份银子作为开口钱;姨表兄妹不允许联姻,彝族的姨表兄妹之间的亲属称谓与自己的亲兄妹相同,通称“玛子”“尼莫”。意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亲兄妹,差别只是不住在一屋”。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诺伙和富裕节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无子女或有女无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转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没有小老婆之说,不同于汉族的妾媵制,各立门户,丈夫轮流住宿。
转房,彝称“施”。妇女死去丈夫后,尚在生育年龄,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根据“兄死弟在,牛死厩在”的习惯,尽先同胞兄弟,如果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如平辈中没有适当人选,也可以转给长辈或晚辈,但上下不超过三代为限,侄媳可以转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但姑表亲不能转嫁给丈夫的父亲,因为姑姑的女儿是父亲的甥女。亲生母不能转嫁给儿子。
彝族妇女出嫁必须高额聘礼(身价钱),聘礼钱随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产多寡而定,少的几十两,多则上千两白银。呷西与少部分挖甲子女则由主子配婚,只有卖身价格,而无身价钱。
此外,还有姐妹共嫁一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抢婚的情形。
1、说亲。
彝称“富君赫”或“富呷木”。过去,彝族提倡早婚,盛行父母包办婚。一般男女在童年的时候,就由父母或亲族(家支)包办,托媒人搭桥,算命合婚。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方家看中某家的门第显赫且有女待嫁时,请一媒人(大多是有做媒经验的男子,彝称“富木措”)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到女方家后,先向对方说明来意,然后介绍男方家的家世、家境、年岁、人品等情况。征的同意后,问及身价多少。女方家提出初步的身价后,媒人向男方家传达女方家的要求,男方家依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进行磋商讨论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转告意见,这样反复多次,媒人几经来回奔波。直至征得双方意见一致后,才可订亲。
另一种是好心的媒人,觉的某家女与某家男适合婚配时,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合婚设想,征得同意后,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提亲。同样地征的双方同意后才可订亲。
近年来,彝族的说亲、提亲有了很大的改进。普遍而越来越趋向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见,不比骨头、不讲门第的形象,并且大量出现了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男方再请媒人向女方说亲的自由婚姻。
过去诺伙定婚多由莫口(相当于管事)或节伙头人充当媒人。节伙定婚多由同等级的家支、邻居充当媒人。
2、订亲。
彝称“俄惹木”。说亲说妥后,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订亲的日期。届时,男方家请数人携带大部分聘金(聘金不能一次性付清)、酒前往女方家。走近房屋时,女方家的姑娘们象征性的向客人泼水。进屋就坐后,客人向主人说明来意,并把聘金交与对方;对方则用盛有玉米籽(荞籽或豆籽即可)等谷物的簸箕来接聘金,并从中拿出一点现金(一般是伍元、拾元、数拾元不等)做为回礼送给客人们(民改前讲究送鸡);然后杀一猪招待客人,取出猪苦胆胰脏观看吉凶(彝称“乌吉乌勒赫”),如苦胆又大又黄,胰脏又直又肥,象征吉祥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如胰脏卷曲就不能相配。看吉凶是象征性的,一般不能用胆脾的吉凶与否来决定两家联姻与否,既使胆脾呈凶也会自圆其说,吉多凶少;次日女方家也同样派遣数人前往男方家。男方家亦杀猪招待客人,取猪苦胆、胰脏看吉凶。至此,订亲仪式结束。
“俄惹木”后,双方不得反悔,男女双方不能随便娶嫁他人和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如一方违约悔婚,就按“一个鸡蛋赔两个”的方式对对方进行经济赔偿外,还要打酒洗脸皮和“依查朵”(意为喝热汤,打杀猪羊招待对方以赔礼)。
3、送嫁妆。
彝称“贝觉砷”。订婚后,男方家根据女子的年龄决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女子的年龄在17、19、21、23等逢单的岁数时可举行婚礼;婚期择定后,离婚期约1月左右时间时,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备好的嫁妆——百褶裙(也有送钱的),并送去余下的聘金和一对仔鸡一小猪,随带口信通知女方举行婚礼的日期。
(二)丧葬
彝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丧葬大致有:着寿衣、吊唁、出丧、超度灵魂等四个过程。
着寿衣
病人断气前,牵绵羊一只拴于其侧(也可用猪),断气时由专门守护的人将绵羊勒死,或用鸡打死,以示随同死者灵魂升天。人死后,由家属用热水或酒给死者洗脸手,换新装寿衣。寿衣大都是死者生前备好的,彝称“死木决坎”。男寿衣有:“俄绨”(头帕)一个,“施鲁”(泡毡)(1至3件,上衣二件以上,裤1至2条,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女寿衣有:“俄鲁”(荷叶帽)一顶,“施鲁”1至3件,上衣两件以上,裙两条以上,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服色以兰、青、白为主,忌穿红、黄、花。老年人死后加覆白布单,口衔银耳钏或碎银少许。把尸体放置于屋内“呷婆”(储杂物的房间)的灵床上,头朝上侧卧,面男左女右,意为便于男性执刀或执弓箭,女性左手扯羊毛线。并将死者家里的贵重物品,或挂或放在尸体周围,或用竹箕盛上鸡蛋、肉、粑、酒等祭品,以示拜祭。彝称“唝杂”;如死者生前系抽兰花烟者,还点有兰花烟作祭。
吊唁
尸体放置停当,家人并嚎啕大哭,同时放枪或火炮报丧。相邻人家听到哭声后都纷纷前来吊唁,年老的劝慰死者亲属节哀,年轻的则帮助家人料理家务。同时派遣村里的小伙子去居住远处的亲属处报丧。报耗人到了死者亲属家里时,先用酒请对方喝,也可以水代酒。等对方喝了酒后,才告诉恶耗,意为用酒节哀之意。死者亲属则须宰鸡款待报耗之人。主客吃毕饭,不论是白天黑夜均马上起程前往,村寨里凡知晓此事的,每户出一至二斤酒陪同前往。已出嫁的女儿,直系亲属还带有猪、牛、羊等牲畜(彝称“呷贝邛”)前往吊唁。每个村落的吊唁者可达数十人或上百人。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便鸣枪或放鞭炮致哀,至亲开始嚎声啼哭。对方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应和,便派人前去迎接。吊唁者中,妇女在前,男子在后,进屋后立于灵前放声痛哭,至亲或情意深厚者以边哭边叙述死者在世时的种种好处来抒发怀念婉惜之情。至主人端来酒劝其哭才作罢。
出丧
尸体停留2至3天后,择吉日举行火葬仪式。天亮后管事者派人去砍烧尸柴,接着将尸体移置担架捆扎好。起灵时尸体由两名非亲属的青壮男子抬往火葬场地,送葬队伍边走边哭、边吼、边朝天鸣枪以壮威护送。并由二人持火把于灵前,以示给死者照明引路。一孝子背负一袋油麦面粉随同前往,接近火葬场地时,孝子由亲友抓住头发返回。油麦口袋置于尸体担架上。同时,用以祭供的牲畜全部打死,意为亲友送给死者家畜至阴间去豢养。火葬场地一般选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岗上,火化处挖一坟坑,在坑上用4根较粗的生柴按东南西北立“井”字形,上交叉堆放其它烧尸柴(男九层,女七层),湿柴在下干柴在上。尸体连同担架头朝东置于柴堆上,盖以树枝,放上供品:玉米或荞粑一个,用竹箕装好,放一个木盆(彝曰“库惹”),内盛水及一个木勺(彝曰“依尺”),置于其侧,然后用所引之火把,由“撮呗社苏”(负责焚尸的主要负责人)从头脚两端同时点火,进行火化。此时其他人返回,只派数人与“撮呗社苏”一起离坟地一定距离燃一堆火,围坐守候负责焚尸。火化毕,把骨灰埋入坟坑内,覆盖土后上垒5至7块石头(男7女5),以作坟志。如死者系老年人,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深山竹林中,以祈求死者保佑子孙后代,如竹林一样繁茂兴旺。坟地用铧口翻土后,撒入荞子或菜籽。
超度灵魂
死后数十日,或数月,或数年,儿女要请毕摩选定吉日,到火葬场地做灵牌,然后带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灵魂从此得到寄托,彝称“麻都递”。灵牌神圣不可侵犯,逢年过节或家人患病,要向灵牌敬献酒食。分家时连同房屋由最小的儿子分得并原地供奉。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灵牌仪式,彝称“撮毕”,系把灵牌送往本家支祖先共同归宿的高山岩洞,晚辈送终义务始告完成。
(三)、彝族人际礼仪
称谓 彝族讲究礼貌,对长辈、平辈、晚辈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称呼均有讲究,常用称呼如下:
1、对长辈的称呼
(1)孙辈对祖辈的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称阿皮。
祖父、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统称为阿普。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统称为阿尾。外祖母、伯外祖母、叔外祖母统称为阿玛。(2)、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舅父、姑父、岳父统称为俄尼。舅母、姑母、岳母统称为阿博。
父亲称为阿大,叔父姨父统称为潘吾。妈妈称为阿母,叔母姨母统称为莫尼。
2、对平辈的称呼
(1)夫妻之间,按彝族习惯一般不喊名字。婚后未育,一般也不直呼其名。已育的丈夫呼妻子为阿依阿莫;妻子呼丈夫为阿依阿贝。
(2)亲兄弟之间称为吾俄依也。堂兄弟、襟兄弟之间统称潘俄吾俄依也,姨表兄弟互称莫易麻子。亲姐妹之间统称吾莫尼妈。堂姐妹、姨表姐妹之间统称潘俄吾莫尼妈。亲兄弟、堂兄弟、姨表兄弟对亲姐妹、姨表姐妹、堂姐妹称呼为尼莫、潘俄尼莫和莫易尼莫。姐妹对兄弟统称是马支、潘俄马支和莫易麻子。
(3)姑舅表姐妹互称为阿咪阿惹,姑母的子女称舅舅的女儿为俄尼莫阿咪,称舅舅的儿子为俄乃惹;舅舅的儿女称姑母女儿称阿惹,称姑母的儿子为阿贝惹。
3、对晚辈的称呼
(1)舅舅对外甥女的称呼为惹莫,对外甥子的称呼是尼莫惹。(2)公爹称儿媳为惹莫,婆呼媳为喜莫。
(3)叔伯、姨爹对内侄女的称呼是阿咪杜,对内侄子称呼为惹杜。(4)孙女统称为儿妈;孙子统称为阿耳。
4、陌生人之间的称呼(1)男同志之间的称呼:
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年轻人称达施;对壮年人称为苏依,对老大爷称为莫素阿普。(2)男同志对女同志的称呼:
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小女孩称为阿依;对年轻姑娘称为喜乃;对成年妇女称为尼莫;对老大娘称为莫苏阿妈。
(3)女同志对男同志的称呼:对男同志统称为让布惹;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青年人称为马支;对老大爷称为莫苏阿普。(4)女同志之间称呼
对小女孩称阿依;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老大娘称为莫素阿妈。上述称呼按各自年龄而定,一般5至10岁呼为阿依;10至25岁称为达施或喜乃。25至40岁呼为贝者或阿咪惹;45岁至55岁呼为苏依;55岁以上呼为莫苏阿普或莫苏阿妈;60岁至80岁以上的人呼其他年龄小的人可以称阿依,同年龄的人互相不能叫阿依。男女之间年龄相近的呼马支或尼莫。如上就是彝族一些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风俗,当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都是需要我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它的精髓、内涵,通过本次民族风情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度,也为以前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惭愧,也正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在学习外来有益文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自己祖国自己的文化。
我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我为自己的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第四篇: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a(总分250,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
1.我国现有56个民族,其中______个为少数民族。
2.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______时形成的统一与稳定的民族。
3.秦汉______的建造,无疑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
4.汉人的信仰观念以______为核心,同时也相信万物有灵与风水观念。
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是______自治区。
6.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______省,共有25个民族。
7.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______。
8.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______才正式固定下来。
9.农历正月初一现在称为春节,古时称______。
10.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那一天称______节。
11.清明节前两天为______节,至唐代两节合并。
12.赛龙舟早在______时代就有了。
13.“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______》中。
14.17世纪初,皇太极将女真族更名为______。
15.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是______。
16.维吾尔族全民信仰______教。
17.______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18.______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19.______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20.丽江坝区的纳西族群众的房屋普遍采用“______”的形式。
21.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多居住在______中下游一带。
22.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______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
23.汉族自古以来对各种宗教就采取了______的态度。
24.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是为了纪念______。
25.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______字母创制的。
26.满族群众的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______”。
27.在蒙古族人家里做客,主人躬身端来的奶茶,客人应欠身______手去接。
28.维吾尔族男女都爱戴的四楞小方帽,称为“______”。
29.回族年轻姑娘的盖头一般是______色。
30.朝鲜族群众把六十大寿称为______节。
31.壮族有“______之乡”的美誉。
32.土家族房屋一般傍山而建,呈虎坐形,也有不少高脚吊楼,称为“______”。
33.黎族女儿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______”里,盛行不落夫家的习俗。
34.“______茶”是苗族用来待客的独家饮料。
35.在藏族地区,______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36.藏族礼俗欢迎宾客时要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______。
37.泸沽湖的纳西族人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流行______。
38.纳西族人民集体创作了长篇史诗《______》,它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9.傣族每年最盛大的节日是______节。
40.傣族的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______
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
二、单项选择题
1.()完成了儒法合流,确立了孔孟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明帝
A B C D 2.下列名词中,属于广义民族概念的是()。A 中华民族 B 汉族 C 回族 D 满族
3.满语属()语系。A 汉藏 B 印欧 C 南亚 D 阿尔泰
4.中国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是在()。A 春秋、战国 B 魏晋南北朝 C 清代 D 民国
5.维吾尔族女性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对襟背心,现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A 黑色 B 红色 C 粉色 D 蓝色
6.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被称为“踏青节”的是()。A 春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7.满族群众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居住在()为最多。A 北京市 B 黑龙江 C 吉林 D 辽宁 8.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A 立春 B 清明 C 芒种 D 夏至
9.维吾尔族人睡觉时忌()。A 头东脚西 B 头南脚北 C 头北脚南 D 头西脚东
10.壮族三月三是备耕时期,吃()预示五谷丰登之意。A 抓饭 B 五色饭 C 竹筒饭 D 钵仔饭
11.具有纳西族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是()。A 三朵节 B 古尔邦节 C 那达慕大会 D 望果节
12.苗族群众在父母或同村人去世后()内忌食辣椒。A 一个月 B 三个月 C 六个月 D 九个月
1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A 汉族 B 壮族 C 回族 D 俄罗斯族
14.纳西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史料。A 《十二木卡姆》 B 《创世纪》 C 《东巴经》 D 《丹珠尔》
15.元宵节为“三元节”中的()。A 上元节 B 中元节 C 下元节 D 后元节
16.在南北朝时期,()成为通行的主要字体。A 隶书 B 大篆 C 楷书 D 草书
17.南京临时政府决定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A 元旦 B 正旦 C 春节 D 阴历年
18.民间文化娱乐属于()民俗。A 经济 B 社会 C 精神 D 游艺
19.最具傣族特色的舞蹈是()。A 摆手舞 B 长鼓舞 C 孔雀舞 D 肚皮舞
20.白族群众聚居在()。A 云南大理 B 云南腾冲 C 贵卅I黔南 D 贵州黔东
21.下列节日中不属于白族传统节日的是()A 三月街 B 绕三灵 C 雪顿节 D 耍海节
22.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A 四川阿坝 B 四川凉山 C 云南大理
。D 重庆大足
23.土家族崇拜()。A 盘王 B 瑶王 C 土王 D 大王
24.北京话属于汉语当中的()方言。A 北方 B 吴 C 客家 D 湘
25.朝鲜族的民间舞蹈不包括()。A 农乐舞 B 长鼓舞 C 顶水舞 D 摆手舞
26.下列习俗与土家族有关的
是()。A 赶年 B 芦笙节 C 藏历年 D 游方
27.回族使用的语言是()。A 汉语 B 英语 C 回语 D 蒙古语
28.满族在隋唐时期称为()。A 女真 B C 满洲 D 女真
29.蒙古族的标志性建筑是()。A 碉楼 B 吊脚楼 C 蒙古包 D 四合院
30.我国各民族语言当中,属于印欧语系的有()个。A 2 B 3 C 17 D 25
31.回族老年妇女一般戴()盖头。A 白色 B 黑色 C 灰色 D 青色
32.在战国时期,“七雄”都自称为()A 夷族 B 华夏族 C 汉族 D 中华民族
33.藏族群众吃()。A 驴肉 B 马肉 C 骡肉 D 羊肉
34.到蒙古族牧民家做客,进门从()A 左边 B 右边 C 东边 D 西边
35.在藏族礼俗中,欢迎亲友互献()A 哈达 B 奶茶 C 酥油茶 D 糍粑
36.壮族人中90%以上聚居在()。A 广东 B 广西 C 湖南
。进,入包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右边。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D 云南
37.黎族群众忌头朝()睡觉。A 炕头 B 门口 C 窗口 D 柱头
38.傣族的年节是()。A 泼水节 B 春节 C 关门节 D 开门节
39.不属于纳西族群众信仰的宗教是()。A 东巴教 B 喇嘛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40.最早纳西族普遍信仰()。A 东巴教 B 佛教 C 道教 D 基督教
41.“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A 回族 B 蒙古族 C 朝鲜族 D 维吾尔族
42.属于斯拉夫字母体系的是()。A 傣文 B 俄文 C 藏文 D 锡伯文
43.进入()世纪后,随着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国外思潮的影响,“民族”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A 18 B 19 C 20 D 21
44.傣族民间歌手称为()。A 阿訇 B 阿注 C 赞哈 D 山哈
45.我国共有()个民族自治区。A 2 B 3 C 4 D 5
46.藏族群众转经筒、叩长头和转寺院应以()方向转动。A 逆时针 B 顺时针 C 交错 D平行
47.中国有56个民族,除()外,其他泛称为少数民族。A 汉族 B 壮族 C 回族 D 蒙古族
48.蒙古族群众喜爱()。A 红色 B 白色 C 蓝色 D 紫色
49.回族群众不吃()。A 牛肉 B 羊肉 C 驼肉 D 猪肉
50.壮族歌圩节的活动不包括()。A 碰红蛋 B 织壮锦 C 踢毽子 D 抛绣球
51.夏历七月()日接送祖先亡灵时,白族忌出门。A 十四 B 十五 C 十六 D 十七
52.朝鲜族群众的房屋门一般不朝()面开。A 北 B 东南 C 南 D 西南
53.藏族群众忌讳触摸的物品不包括()。A 转经筒 B 佛像 C **身体 D 佛寺经书
54.八宝茶是()的特色饮料。A 白族 B 藏族 C 回族 D 蒙古族
55.回族群众主要聚居地为()。A 河北 B 北京 C 宁夏 D 青海
56.下列饮食中与朝鲜族有关的是()A 泡菜 B 白肉血肠 C 粉糕 D 萨其玛
57.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男子三项那达慕”的是()。A 赛马 B 投布鲁 C 射箭 D 摔跤
。58.()又称为灯节。A 春节 B 端午节 C 清明节 D 中秋节
59.纳西族信仰()。A 藏传佛教 B 上座部佛教 C 大乘佛教 D 小乘佛教
60.清明扫墓在()成为定俗。A 秦 B 汉 C 唐 D 宋
61.壮族群众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暗示外人不得入内。A 草帽 B 雨伞 C 斗笠 D 灯笼
62.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时,新娘要在()上坐帐一日,称“坐福”。A 东炕 B 西炕 C 南炕 D 北炕
63.登高是()节的习俗。A 劳动节 B 儿童节 C 重阳节 D 教师节
64.回族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证婚。A 家长 B 主教 C 阿訇 D 神父
65.不属于藏族葬仪的是()。A 天葬 B 土葬 C 火葬 D 树葬
66.黎族女子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妇女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称()。A 大耳 B 长耳 C 儋耳 D 福耳
67.黎族人是古代()族的一支,唐末称“黎”,宋代固定下来沿用至今。A 瓯越 B 闽越 C 百越 D 楚越
68.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世纪后主要信奉伊斯兰教。A 10 B 11 C 12 D 13
69.蒙古族忌讳坐蒙古包的()角。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70.哈萨克族信仰()教。A 道 B 佛 C 伊斯兰 D 基督
71.藏族农区的主食是()。A 包谷 B 稻谷 C 高粱 D 糌粑
72.()是黎族待客、订婚不可缺少的佳品。A 酒 B 茶 C 槟榔 D 烟
73.土家族无文字,通用()。A 英文 B 藏文 C 纳西文 D 汉文
74.维吾尔族群众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顶平,用天窗采光,喜爱在墙上挂()A 唐卡 B 佛像 C 壁毯 D 斗笠
75.彝族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A 毕摩 B 阿訇 C 土司 D 神父
76.()与汉族共同使用汉语。A 回族 B 壮族 C 京族 D 朝鲜族
77.土家族群众忌吃()。A 猪肉 B 狗肉 C 辣椒 D 甜酒
78.下列不属于火把节的活动是()。A 赛马 B 赛歌 C 浴佛 D 斗牛
79.()是我国朝鲜族最大聚居区。A 辽宁铁岭 B 吉林延边 C 北京牛街 D 广东连南。
80.唐卡是()传统艺术。A 回族 B 藏族 C 彝族 D 白族
三、多项选择题
1.白族的节日主要有()。A 三月街 B 绕三灵 C 火把节 D 赶年
2.中秋节的别称有()。A 团圆节 B 仲秋节 C 八月节 D 寒食节
3.满族信仰()。A 萨满教 B 伊斯兰教 C 苯教 D 佛教
4.蒙古族人待客一般用()。A 酸汤鱼
B 手抓羊肉 C 火腿粑粑 D 全羊宴
5.壮族歌圩节的活动主要有()。A 唱山歌 B 抛绣球 C 碰红蛋 D 抢花炮
6.汉族的集中分布区主要在()等区域。A 青藏高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天山山脉
7.民族是指具有共同()的共同体。A 地域 B 语言 C 经济生活 D 心理素质
8.除藏族外,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A 蒙古族 B 纳西族 C 回族 D 汉族
9.苗族舞蹈以()最为普及。A 芦笙舞 B 赛乃姆 C 板凳舞 D 夏地亚纳
10.纳西族人()时,外人不得偷看。A 祭天堂 B 祭祖先 C 祭战神 D 过火把节
11.回族女性的盖头的颜色一般有()。A 绿色 B 青色 C 白色 D 紫色
12.藏族的传统节日有()。A 雪顿节 B 望果节 C 火把节 D 藏历年
13.重阳节的习俗有()。A 祭月 B 登高 C 赏菊 D 放风筝
14.端午节的习俗有()。A 贴春联 B 赛龙舟 C 踏青 D 吃粽子
15.经济民俗主要包括()等几个方面。A 服饰 B 饮食 C 居住 D 岁时节日
16.下列属于拼音文字的是()。A 藏文 B 汉字 C 彝文 D 蒙古文
17.端午节又称()。A 端阳节 B 重午节 C 重阳节 D 卫生节
18.蒙古族的传统舞蹈有()。A 长鼓舞 B 马刀舞 C 筷子舞 D 甩发舞
19.傣族的节日主要有()。A 三朵节 B 泼水节 C 开门节 D 歌圩节
20.春节习俗有()。A 贴春联 B 挂年画 C 拜年 D 吃粽子 21.那达慕大会早期只有()项目。A 套马 B 赛马 C 摔跤 D 射箭
22.下列事项与黎族有关的是()。A 竹筒烧饭 B 嚼槟榔 C 放寮 D 浮内浮
23.回族人忌食()。A 马肉 B 驴肉 C 羊肉 D 牛肉
24.回族丧葬实行()。A 火葬 B 土葬 C 速葬 D 薄葬
25.满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A 吐蕃 B 回鹘 C 女真 D 满洲
26.苗族手工艺有()。A 壮锦 B 银饰 C 蜡染 D 土家锦
27.下列节日为回族传统节日的有()A 开斋节 B 古尔邦节 C 回婚节 D 回甲节
28.蒙古族人忌讳吃()等食物。A 羊肉
。B 牛肉 C 虾 D 蟹
29.在下列称谓中,与春节有关的是()。A 新年 B 阴历年 C 元旦 D 岁首
30.过春节的民族包括()等。A 汉族 B 傣族 C 藏族 D 纳西族
31.维吾尔族人以()为主食。A 面粉 B 玉米 C 大米 D 高粱
32.人口超过千万的民族有()。A 汉族 B 壮族 C 维吾尔族 D 畲族
33.清明节又称()。A 浴佛节 B 聪明节 C 踏青节 D 月夕
34.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A 满语 B 蒙古语 C 维吾尔语 D 壮语
35.汉语方言包括()等共七种方言。A 闽方言 B 赣方言 C 粤方言 D 吴方言
6.我国民族的分布状况可概括为()。A 大杂居 B 小聚居 C 交错居住 D平均分布
37.下列食物中,为满族人喜食的是()。A 萨其马 B 猪肉炖粉条 C 手扒肉 D 八宝茶
38.忌食狗肉的民族有()。A 回族 B 土家族 C 满族 D 汉族
39.元宵节有()等娱乐活动,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A 放灯 B 观灯 C 赏灯 D 猜灯谜
40.精神民俗包括()等。A 信仰 B 迷信 C 宗教 D 禁忌
四、判断题
1.在我国,少数民族是人口比汉族少的民族的泛称。()
正确 错误
2.我国是汉藏语系的发源地,使用汉藏语系的人绝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所有民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
正确 错误 3.我国有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也就是说我国共有56种不同的语言。()
正确 错误
4.清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正确 错误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建立了6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
正确 错误
6.俄罗斯族群众信仰东正教。()
正确 错误
7.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正确 错误
8.古时的正月初一不称春节,而称元旦。()
正确 错误
9.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正确 错误
10.农历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故又称为仲秋。()
正确 错误
11.满族以东为上,特别忌讳一般人尤其是青年人坐东坑。()
正确 错误
12.蒙古族人的饮食大致分三类,即粮食、奶食和肉食。()
正确 错误
13.维吾尔族的乐器有“独他尔”、“马头琴”等。()
正确 错误
14.回族人所用的水井或水塘,非信伊斯兰教的人不能动手取水,如有需要必须请回族人代取或征得主人的允许。()
正确 错误
15.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
正确 错误
16.朝鲜族的回婚节是指结婚50周年纪念日。()
正确 错误 17.民间盛传壮族歌圩节与宋代歌仙刘三姐有关。()
正确 错误
18.壮族群众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灯笼一个,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正确 错误
19.土家锦与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正确 错误
20.赶年是指苗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正确 错误
21.苗族人不吃猪肉,忌狗肉上灶。()
正确 错误
22.黎族船形屋建筑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两种,高架形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23.黎族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正确
错误
24.维吾尔族《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正确 错误
25.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转经筒、转寺院、叩长头要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正确 错误
26.藏族人忌男女混坐,男女入室后男坐左,女坐右。()
正确 错误
27.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正确 错误
28.绕三灵,即祭拜佛、道、巫神灵。()
正确 错误
29.东巴教、东巴经、东巴文学艺术,形成了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东巴文化。()
正确 错误 30.三朵节是傣族传统的节日。()
正确 错误
31.国家疆界和民族疆界有时一致,形成单一民族国家,但大多数情况不是一致的。()
正确 错误
32.我国各民族的种族成分很单纯,绝大部分属于蒙古人种的各个类型,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或混有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
正确 错误
3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基本上是汉族多居住在边疆或交通不便的山区,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正确 错误
34.在我国,每个民族都使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说我国有56种不同的民族语言。()
正确 错误
35.蒙古文属于拼音文字中的阿拉伯字母体系。()
正确 错误
36.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应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要入乡随俗,入乡问禁。()
正确 错误
3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周边的各族以“汉人”称呼中原人。()
正确 错误
38.春节俗称“新年”,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三,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正确 错误
39.元宵节又称“中元节”、“灯节”,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和结束。()
正确 错误
40.满族民居的里屋北、西、南三面有炕,以西炕为尊,供祖宗牌位。()
正确 错误
41.满族人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五色糯米饭。()
正确 错误
42.蒙古包里若有病人,便在包前门的右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明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正确 错误
43.维吾尔族的文学艺术也很独特,口头文学“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仍流传极广。()
正确 错误
44.维吾尔族房前屋后一般栽种桃、杏、苹果树等,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凉棚。()
正确 错误
45.回族人的衣着基本上与汉族人无异,其主要不同在头部,即女人戴盖头,中年男子戴青帽,老年男子戴白帽。()
正确 错误
46.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服装,有“白衣民族”之称。()
正确 错误
47.在拜访朝鲜族家庭时,男客进客房,女客进灶间大铺灶,禁进儿女卧室。()正
确 错误
48.壮族人民能歌善舞,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扁担舞、板凳舞等流行至今。()
正确 错误
49.土家族还保留“以山歌为媒”的择偶习俗,婚礼中盛行“哭婚”。()
正确 错误
50.傣族青年妇女多束发于头顶,中年妇女多戴黑色高筒帽。()
正确 错误
第五篇:《民族民俗》期末试题(1-5)
旅游专业升学班《民族民俗》试题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2分
共24分)
1、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_____族,有1600多万。
2、《礼记·曲礼》中说的“入境而问禁,人门而问讳”正是民俗___________性特点的最好写照。
3、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以湖笔、_____墨、宣纸、_____砚最为有名。
4、中山装因为是由___________先生根据中服和西服的样式改革而成,故名。自1923年设计成型后,一直是中国男子通行和喜爱穿着的服装。
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__________。
6、标志人生不同阶段、反映人的社会属性的礼仪就是人生礼仪,又称为“个人生活礼仪”。纵观人生的全过程,主要有四大礼俗,即诞生礼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丧葬礼俗。
7、___________是多用于见面致意和问候、祝贺、感谢以及辞别时的礼俗。
8、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__、_____、义等已成为汉族民俗的核心内容,并在家庭关系、婚姻、丧葬、祭祀、礼仪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A。珞巴族 B。俄罗斯族 C。维吾尔族 D。布依族
2、民俗旅游的类型有()。
A。消遣观光型 B。考察型 C。娱乐型 D。体验型
3、中国旅游的“三大支柱”是()
A。自然风光旅游 B。生态旅游 C。历史文化旅游 D。民俗旅游
4、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包括()
A。川菜 B。鲁菜 C。湘菜 D。粤菜
5、穹庐式的代表民居有()
A。哈萨克的毡房 B。藏族的帐篷 C。鄂伦春族的仙人柱 D。福建客家人的围楼
6、下列属于富有民族特色的成年礼的有()
A。汉族的抓周 B。纳西族的穿裙子礼 C。朝鲜族的三加礼 D。瑶族的度戒
7、中国北方()萨满教“跳大神”,总是由巫师——“萨满”来主持的 A。哈萨克族 B。蒙古族 C。鄂伦春族 D。鄂温克族
8、元代穆斯林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撰写了《万年历》,创制出了()等7种天文仪器。
A。地动仪 B。方位仪 C。地球仪 D。浑天仪
9、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特别是()成为历代典章制度制定的依据。A。《周礼》 B。《仪礼》 C。《礼仪》 D。《礼记》
10、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汉族的饮料。汉族在制茶上,因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形成了
()四大类
A。花茶 B。绿茶 C。红茶 D。黄茶 E。黑茶
三、判断题(每个1分
共10分)
1、()隋唐和辽宋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和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各少数民族的族称在这一时期已基本确立。
2、()伊斯兰教不仅影响了穆斯林的生活,也影响着我国许多民族的民俗,汉族流行的腊月八吃“腊八粥”的习俗就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
3、()民俗的“新”、“奇”、“乐”、“美”四性构成民俗旅游资源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基础。
4、()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渔民视妈祖为他们的保护神,中原地区的渔民也信妈祖。
5、()寒食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纪念民族英雄以及各地受崇拜的历史人物的纪念性节日。
6、()狩猎同自然采集一样是很古老的生产方式,不少民族至今仍从事狩猎生产,其中鄂伦春族、哈萨克族更是把它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7、()握手的顺序是:先贵宾、老人,后同事、晚辈,先男后女。握手时应注视对方的眼睛,目光闪烁不定是不礼貌的。
8、()图腾信仰源于原始宗教观念的自然崇拜,是信仰民俗中较早的信仰崇拜,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9、()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俗”;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风”。
10、()汉族衣裳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极大。南北朝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把南方少数民族的裤、靴引进汉族地区即是典型一例。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
共16分)
1、民族
2、民俗旅游
3、巫术
4、改土归流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中华民族的特点。
2、说说交际礼俗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作用。
3、简略介绍汉族在饮食方面的民俗风情。
五、论述题(12分)
四川省盐亭县茶亭乡距离绵阳市区130公里左右,很长时间以来,当地就有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并流传着有关岐伯的传说。传说歧伯出生于古歧舌国(今盐亭县茶亭乡一带),岐伯是嫘祖舅父。他是中医学理论的创始人,和黄帝以问答的形式构成了中华第一部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堪称中医药学术的鼻祖,史称“医祖”、“天师”,民间敬作“歧伯神”、“药神”、“中医始祖”。“歧黄之术”指的是黄帝与歧伯著成的中医学术的代称。当地以“岐”字取名的比较多,如背依高山、三面环水的岐伯坝,有千年树龄的歧伯树,龙潭庙内的木刻岐伯像等。其中龙潭庙已经被列为盐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庙门外有一龙潭,上游来水在这里形成了瀑布,另建有龙潭民俗文化陈列馆。当地还有桃子龙、水龙、蚕龙等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茶亭乡已被四川省政府、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舞之乡。
1、对于这种民俗文化文化资源,我们在开发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6分)
2、结合你所学知识给茶亭乡政府发展旅游业提供一些建议(6分)